CN212900365U -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00365U
CN212900365U CN202021269173.0U CN202021269173U CN212900365U CN 212900365 U CN212900365 U CN 212900365U CN 202021269173 U CN202021269173 U CN 202021269173U CN 212900365 U CN212900365 U CN 212900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well
section
water
connecting w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6917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桂华
欧阳枧
胡鹰志
罗伟
黄文春
陈西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unicip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126917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00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00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00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修复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井以及第二连接井,第一连接井与管道修复段的上游连通,第二连接井与管道修复段的下游连通;第一连接井与第二连接井之间设置有截污管,截污管的前端与第一连接井连通,截污管的后端与第二连接井连通;管道修复段的两端的内部分别填充有封堵结构;在管道修复段的两端的内部分别填充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可以对污水进行封堵,从而保证管道修复段内处于无污水流动的状态,与此同时,污水通过截污管正常排放,施工人员便可对管道修复段进行维修,无需对管道进行全线开挖,便于对管道的维修,同时大幅低施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管道修复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发展,管道铺设工程越来越大,对于年久失修的管道修复工作也越来越繁杂。
现有技术中,在对已经破坏的管道进行修复时,常采用直接开挖施工方法进行修复,但是该方法受地表地形条件约束较大,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管网也越来越复杂,当管道内排水量较大且难以分流时,就需要对管道上方的路面进行全线开挖。
因此,就急需一种在管道内排水量较大且难以分流的情况下,就能对管道进行修复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当管道内排水量较大且难以分流时,对管道进行修复需要进行全线开挖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井以及第二连接井,所述第一连接井布置在管道修复段的上游,所述第二连接井布置在管道修复段的下游,所述第一连接井与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上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井与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下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井与所述第二连接井之间设置有截污管,所述截污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井连通,所述截污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井连通;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两端的内部分别填充有封堵结构。
进一步地,沿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井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井的一侧具有第一工作井,所述第一工作井与所述第一连接井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井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井的一侧具有第二工作井,所述第二工作井与所述第二连接井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工作井与所述第二工作井用于施工人员、设备进出以及通风。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工作井、第二工作井、第一连接井以及第二连接井的上方开口上封盖有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井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二连接井的侧壁上形成与第二接口,所述截污管的前端端口与所述第一接口导通,所述截污管的后端端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截污管的前端的底壁低于所述第一连接井的顶部,所述截污管的后端的底壁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连接井的顶部,且所述截污管的底壁的高度高于所述管道修复段的底壁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截污管的后端的底壁的高度低于所述截污管的前端的底壁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截污管的前端具有引流段,所述引流段的底壁穿设在上游的管道内,所述管道内的流体淹没所述引流段的顶部;沿背离所述截污管的后端方向,所述引流段呈扩口状布置,沿所述引流段的截面方向,所述引流段内设置有潜水泵。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工作井内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进水端置于所述管道修理段的内部,所述抽水泵的出水端插设在下游的原有管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封堵结构包括第一堵水气囊和第二堵水气囊,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上游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井连通的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的内部下放有第一堵水气囊;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下游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井连通的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的内部下放有第二堵水气囊。
进一步地,沿远离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上游的方向,所述第一堵水气囊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堵水墙,所述第一堵水墙紧靠所述第一堵水气囊布置;沿远离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下游的方向,所述第二堵水气囊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堵水墙,所述第二堵水墙紧靠所述第二堵水气囊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通过在管道修复段的上游以及下游方向分别修筑第一连接井和第二连接井,并且,在第一连接井和第二连接井之间连通有截污管,这样的话,管道内的水可以通过截污管由管道修复段的上游直接流至管道修复段的下游,并且,在管道修复段的两端的内部分别填充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可以对污水进行封堵,从而保证管道修复段内处于无污水流动的状态,与此同时,污水通过截污管正常排放,施工人员便可对管道修复段进行维修,在整个过程中,无需对管道进行全线开挖,施工范围仅在管道修复段的周围,更加便于对管道的维修,同时大幅降低施工成本;在完成管道修复工作后,截污管可留做备用管道或支流管道,提高了排水管的抗洪能力;并且,由于管道修复段内是处于无污水流动状态的,这样,也更加便于对管道修复段修补过程中,混凝土等凝结剂的凝结,实现修补过程的简单化,提高修复效率,保证修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的剖切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的接头管的第一连接井剖切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的截污管的剖切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的单元段的水平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的逆序法施工护臂的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不仅限用于垃圾渗滤液防渗系统中,还可以用于其他防渗施工中。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井30以及第二连接井31,第一连接井30布置在管道修复段10的上游,第二连接井31布置在管道修复段 10的下游,第一连接井30与管道修复段10的上游连通,第二连接井31与管道修复段10的下游连通;第一连接井30与第二连接井31之间设置有截污管55,截污管55的前端与第一连接井30连通,截污管55的后端与第二连接井31连通;管道修复段10的两端的内部分别填充有封堵结构。
上述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通过在管道修复段的上游以及下游方向分别修筑第一连接井30和第二连接井31,并且,在第一连接井30 和第二连接井31之间连通有截污管55,这样的话,原管道11内的污水可以通过截污管55由管道修复段10的上游直接流至管道修复段10的下游,并且,在管道修复段10的两端的内部分别填充有封堵结构,封堵结构可以对污水进行封堵,从而保证管道修复段10内处于无污水流动的状态,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管道进行修复。
与此同时,污水通过截污管55正常排放,不会干扰到管道修复段10,施工人员便可对管道修复段10进行维修,在整个过程中,由于不干涉管道内污水的正常流动,因此也无需对管道进行全线开挖,施工范围仅在管道修复段10的周围,开挖面接更小,受地下管网、管道上方构筑物、管道较长以及管道内排水量的干扰更小,适用于多种施工场景,更加便于对管道的维修,同时能大幅降低施工成本。
并且,由于管道修复段10内是处于无污水流动状态的,这样,也更加便于对管道修复段10修补过程中,混凝土等凝结剂的凝结,实现修补过程的简单化,提高修复效率,保证修补质量。
沿朝向第二连接井31的一侧,第一连接井30的一侧具有第一工作井50,第一工作井50与第一连接井30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40;沿靠近第一连接井30的一侧,第二连接井31的一侧具有第二工作井51,第二工作井51与第二连接井 31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40;第一工作井50与第二工作井51用于施工人员、设备进出以及通风,在施工过程中,第一工作井50与第一连接井30之间互不干扰,第二工作井51与第二连接井31之间互不干扰。
并加盖第一工作井盖板60及第二连接井盖板,不会影响施工区域上方人流和车辆的正常通行
在完成管道修复工作后,截污管55可留做备用管道或支流管道,提高了排水管的抗洪能力,第一工作井50、第二工作井51作为检查井,能够重复使用,且便于后期实现反复检查修补效果,节约了施工成本,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工作井及连接井结构采用逆作法施工,基坑净高 2500mm,长5000mm,宽1500mm,基坑分为第一工作井30与第一连接井50,第一工作井30与第一连接井50之间采用钢筋混凝土隔板40隔开,第一工作井 30长2100mm,第一连接井50长2500mm,混凝土隔板40厚度为400mm。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工作井50、第二工作井51、第一连接井30、第二连接井 31的井壁结构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保护层为40mm。
第一工作井50、第二工作井51、第一连接井30、第二连接井31的配筋均为双层双向配筋,竖筋Φ12@10,水平筋Φ12@100,采用HRB335级钢筋,井壁模板由钢模拼装而成,最后灌注厚250mm的C30碎石砼填实。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工作井50、第二工作井51、第一连接井30、第二连接井 31的底板结构与修复段部分连通,底板标高略低于管道的顶界面,第一连接井 30、第二连接井31的底板厚度为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底板浇灌 100m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配筋为Φ12上层@150、下层 @200进行浇筑,底板底部留有1200*600的空间与管道连通,待完成导流后,第一工作井50、第二工作井51继续下挖,直至与原管道11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工作井50与第二连接井31之间采用高2500mm,厚 400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Φ12、间距为150mm*200mm的钢筋网布置,竖向钢筋的下端与底板水平主筋焊接连接,横向钢筋的两段与井壁防护结构植筋焊接连接,隔板40模板由钢模拼装而成,填充C35混凝土。
施工第一工作井50及第一连接井30底板结构时,当最后一节护壁52完成并拆除模板后,进行素混凝土垫层铺设,浇灌100m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
第一连接井30底板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配筋为Φ12@100,采用HRB335级钢筋,fy=300Mpa;第一连接井30的底板底部留有1200*600的空间与管道连通,待完成导流后,工作井继续下挖,直至与旧有管道连通。
如图5所述,在采用逆作法施工护壁52支护结构时,采用预先下料、井下绑扎的施工方法,将已加工好的钢筋吊入第一工作井50和第一连接井30的井下绑扎,用预制小砼块作钢筋保护层垫块,保护层为40mm;第一连接井30配筋为双层双向配筋,竖筋Φ12@100,水平筋Φ12@100,第一工作井50配筋为双层双向配筋,竖筋Φ12@100,水平筋Φ12@100,每一节护壁52竖筋长短交错布置,每一节护壁52竖筋采用人工焊接或绑扎的形式连接,钢筋均采用HRB335级钢筋。
井壁模板由钢模拼装而成,板间用U形卡固定,沿模板底部打短钢筋桩作为支撑和加固,拼装中留一道接缝夹一根Φ48钢管,以便拆模;必要时采用Φ60 钢管进行对顶支撑;第一连接井30及第一工作井50护壁52第一节挖深约1m;安装护壁52钢模板,浇灌混凝土护壁52及井口圈粱。
拆除模板时,先拆除对顶钢管,然后用撬棍轻轻撬动模板,使模板离开护壁 52,利用井口提升设备将模板逐块传到地面上进行有序堆放。
井壁砼浇筑:护壁52砼为C30,采用商品混凝土,用滑槽将砼流入基坑,再用斗车运送到井边,均匀地在模板的各个方向同时浇注,以防模板受砼挤压而偏移,并用振捣器振实,防止产生蜂窝、漏浆现象。
底板垫层铺筑:第一连接井30最后一节护壁52完成并拆除模板后,即可进行素混凝土垫层铺设,浇灌100m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素混凝土垫层初凝后,在垫层上弹出各种钢筋安装定位线,底板钢筋根据弹出的定位线进行安装,第一工作井50为方便继续挖深,不采取底板防护措施。
底板混凝土的浇筑:第一连接井30底板厚度为2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碎石砼填实,第一连接井30与管道连通部分采用模版进行防护,混凝土浇筑前24小时内对垫层进行洒水湿润。
混凝土浇注要连续,不留任何施工冷缝,振捣密实后用刮尺修平,初凝后为了防止板面出现收缩裂缝,再用灰匙压抹表面。
当然,截污管55也不仅限于一根截污管55,当管道内污水流量过大时,可以选择在管道修复段10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根截污管55,即第一截污管55和第二截污管55,其中第一截污管55和第二截污管55错位布置,具体的,第一截污管 55的前端置于第二截污管55的前端的外侧,这样,污水在排放过程中,先经过第一截污管55的前端流经到下游的原管道11内,将污水分流一部分,剩下的污水继续向管道修复段10方向流动,并再次经过第二截污管55对污水进行第二次导流,从而实现分流的作用。
采用两根截污管55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缩小截污管55的尺寸,在操作过程中,更加便于施工人员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井30与第二连接井31的所有配置一致、第一工作井50与第二工作井51的所有配置一致,第一堵水气囊21、第二堵水气囊22 的所有配置一致,第一堵水墙23、第二堵水墙24的所有配置一致,区别仅仅在于所布置的方位不同,之所以引出“第一”、“第二”,是为了方便对管道导流结构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截污管55采用明挖施工方法,管道绕过地表构筑物,并连通上游的第一连接井30、下游的第二连接井31,截污管55采用DN1200mm的截污管55道,埋深2000mm。
第一工作井50、第二工作井51、第一连接井30以及第二连接井31的上方开口上封盖有盖板60,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盖板对其进行封盖60,在第一工作井50、第二工作井51、第一连接井30以及第二连接井31的上方,行人、车辆可正常通行,在第一工作井50、第二工作井51、第一连接井30以及第二连接井 31的下方,施工人员可进行正常的施工操作。
第一连接井30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接口32,第二连接井31的侧壁上形成与第二接口33,第一接口32与第二接口33之间形成有连通孔,截污管55穿设在连通孔的内部,截污管55的前端端口与第一接口32导通,截污管55的后端端口与第二接口33导通,由于第一连接井30位于管道修复段10的上游,这样,当需要对管道修复段10进行维修时,先将上游的原管道11内的污水通过第一接口32引入到截污管55内,污水流经截污管55,并流动到第二接口33,经第二接口33流入到位于下游的原管道11内,形成一个新的导流通路。
为了便于污水的自主流动,截污管55的前端的底壁低于第一连接井30的顶部,截污管55的后端的底壁的高度低于第二连接井31的顶部,且截污管55的底壁的高度高于管道修复段10的底壁的高度,这样,当通过封堵结构对管道修复段10的两端进行封堵后,污水在管道修复段10的上游处不断聚集,直至水面高度超过截污管55的底壁的高度,此时,污水顺着截污管55流入到位于下游的原管道11内。
为了进一步便于污水流动至截污管55内,截污管55的后端的底壁的高度低于截污管55的前端的底壁的高度,这样,在污水从截污管55的前端流至到后端过程中,污水由重力势能较高的地方流入到重力势能较低的下游处,污水的流动更加顺畅,不需要类似于抽水泵等设备的辅助,即可实现污水的自主流动。
再者,截污管55的前端具有引流段,引流段的底壁穿设在上游的管道内,管道内的流体淹没引流段的顶部;沿背离截污管55的后端方向,引流段呈扩口状布置,扩口状的引流段便于污水进入到截污管55,可以起到对污水的引流、导向作用,沿引流段的截面方向,引流段内设置有潜水泵,当管道内的水位较低时,可通过潜水泵对污水进行抽吸,直接将污水排入到截污管55或者原管道11的下游处。
第二工作井51内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的进水端置于管道修理段的内部,抽水泵的出水端插设在下游的原有管道内。
具体的,在对管道修复段10的污水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将管道修复段10内污水通过抽水泵抽干,并清理淤泥,然后对管道进行修复,当达到修复的要求,拆除堵水结构并恢复通水,待管道修复工作完成后,及时拆除第一堵水气囊21、第二堵水气囊22、第一堵水墙23以及第二堵水墙24,恢复修复管道段内的排水。
封堵结构包括第一堵水气囊21和第二堵水气囊22,管道修复段10的上游具有与第一连接井30的底板34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部35,第一连通部35的内部下放有第一堵水气囊21;管道修复段10的下游具有与第二连接井31的底板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部,第二连通部的内部下放有第二堵水气囊22。
第一堵水气囊21、第二堵水气囊22采用市政工程圆形堵水气囊,在上游堵水气囊的后部以及下游堵水气囊的前部修建砌砖混凝土堵水墙,材料采用堵漏王:早强水泥为1:5的比例。
具体的,沿远离管道修复段10的上游的方向,第一堵水气囊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堵水墙23,第一堵水墙23紧靠第一堵水气囊21布置,第一堵水墙23可以起到对第一堵水气囊21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沿远离管道修复段10的下游的方向,第二堵水气囊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堵水墙24,第二堵水墙24紧靠第二堵水气囊22布置,第二堵水墙24可以起到对第二堵水气囊22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同时,第一堵水墙23、第二堵水墙24也可以起到对污水的双层阻隔作用。
第一堵水气囊21以及第二堵水墙24,能够确保人员、设备进入管道修复段 10内施工的安全,保障安全文明施工,且能够实现管道内干净无污水的施工环境,实现修补过程的简单化,提高修复效率,保证修补质量。
对于第一连接井30及第一工作井50,在完成排水管修复工作后,截污管55 可留做备用管道或支流管道,提高了管道的抗洪能力,第一工作井50作为检查井,能够重复使用,且便于后期实现反复检查修补效果,节约了施工成本,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井以及第二连接井,所述第一连接井布置在管道修复段的上游,所述第二连接井布置在管道修复段的下游,所述第一连接井与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上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井与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下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井与所述第二连接井之间设置有截污管,所述截污管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井连通,所述截污管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井连通;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两端的内部分别填充有封堵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井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井的一侧具有第一工作井,所述第一工作井与所述第一连接井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井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井的一侧具有第二工作井,所述第二工作井与所述第二连接井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工作井与所述第二工作井用于施工人员、设备进出以及通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井、第二工作井、第一连接井以及第二连接井的上方开口上封盖有盖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井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二连接井的侧壁上形成与第二接口,所述截污管的前端端口与所述第一接口导通,所述截污管的后端端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导通。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污管的前端的底壁低于所述第一连接井的顶部,所述截污管的后端的底壁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连接井的顶部,且所述截污管的底壁的高度高于所述管道修复段的底壁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污管的后端的底壁的高度低于所述截污管的前端的底壁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污管的前端具有引流段,所述引流段的底壁穿设在上游的管道内,所述管道内的流体淹没所述引流段的顶部;沿背离所述截污管的后端方向,所述引流段呈扩口状布置,沿所述引流段的截面方向,所述引流段内设置有潜水泵。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作井内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进水端置于所述管道修理段的内部,所述抽水泵的出水端插设在下游的原有管道内。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结构包括第一堵水气囊和第二堵水气囊,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上游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井连通的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的内部下放有第一堵水气囊;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下游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井连通的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的内部下放有第二堵水气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上游的方向,所述第一堵水气囊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堵水墙,所述第一堵水墙紧靠所述第一堵水气囊布置;沿远离所述管道修复段的下游的方向,所述第二堵水气囊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堵水墙,所述第二堵水墙紧靠所述第二堵水气囊布置。
CN202021269173.0U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Active CN212900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9173.0U CN212900365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9173.0U CN212900365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00365U true CN212900365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81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69173.0U Active CN212900365U (zh) 2020-07-02 2020-07-02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0036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5059A (zh) * 2021-04-29 2021-07-27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污水管线改造方法及设备
CN113279429A (zh) * 2021-07-01 2021-08-20 中国葛洲坝集团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5059A (zh) * 2021-04-29 2021-07-27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污水管线改造方法及设备
CN113279429A (zh) * 2021-07-01 2021-08-20 中国葛洲坝集团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井下导流作业封堵结构及封堵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68712B (zh) 富水地层隧底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853418B (zh)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施工方法
CN111765318A (zh)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CN102418347B (zh) 一种深基坑内盲沟和集水井排水施工方法
CN207512745U (zh) 一种沉箱装置及其基坑结构
CN107090851B (zh) 城市中心区明挖沟槽的倒挂井壁施工方法
CN212900365U (zh)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管道导流结构
CN111997157A (zh) 城市密集区暗涵消黑除臭工法
CN111119277B (zh) 江河中取水管道穿越围堰连接的方法
CN110374181A (zh) 一种雨水收集池及其施工方法
CN110924257B (zh) 一种市政道路、其施工用浇筑模板及其施工方法
CN112176954A (zh) 一种新开挖航道的施工方法
CN210684945U (zh) 一种雨水收集池
CN105332382B (zh) 邻河基坑筑岛围堰粘土止水施工方法
CN216515520U (zh) 一种富水区域高填方工程地下排水结构
CN211816267U (zh) 一种深基坑围护结构
CN210621879U (zh) 一种钢结构连廊排水结构体系
CN210140780U (zh) 防淤堵生态透水箱涵
CN210529888U (zh) 一种用于沟道型渣场底部排水设施
CN112176953A (zh) 一种新建航道的施工方法
CN113863236B (zh) 一种湿地水闸及施工方法
CN215105840U (zh) 一种道路雨污分离连续排水系统
CN211080256U (zh) 山地建筑超高边坡施工排水结构
CN215057564U (zh) 一种可视可维护型公路隧道防淤堵排水系统
CN218862671U (zh) 隧道洞内排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2001, building 2, chuangxiang building, Oct, North Station community, Minzhi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unicipal Group Co.,Ltd.

Guo jiahuodiqu after: Zhong Guo

Address before: Area D and G, 6 /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ubation Center, gangzhilong Science Park, No.6 Qinglong Road, Qinghua community, Longhua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Guo jiahuodiqu before: Zhong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