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73898U - 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73898U
CN212773898U CN202021370707.9U CN202021370707U CN212773898U CN 212773898 U CN212773898 U CN 212773898U CN 202021370707 U CN202021370707 U CN 202021370707U CN 212773898 U CN212773898 U CN 2127738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light
light emitting
handle body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707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流州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707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738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738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738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把手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内饰领域,包括把手本体,所述把手本体一端部固接于车门,所述把手本体的另一端部悬空设置,以使所述把手本体和所述车门的内饰板之间形成抓握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把手结构及车辆,由于把手本体一端部与车门固接,另一端部悬空设置,除了把手本体与车门的连接处对抓握范围有一定限制,使用者可以从多个方向握持把手本体的另一端部,增加了握持把手本体的操作方式的多样性,操作更加灵活,提升用户使用感受,避免出现使用乏味感。

Description

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内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内把手是车辆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关门抓握的功能。传统的车辆内把手一般是倾斜设置的,在内把手的上部和下部各通过一个安装点与车内钣金结构固定连接,内把手与内护板之间形成用于抓握的孔洞,使用者只能通过孔洞握持内把手,内把手抓握方式单一,长期使用容易让使用者产生乏味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把手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内把手所能提供的抓握方式单一,容易让使用者产生乏味感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内把手结构,包括把手本体,所述把手本体一端部固接于车门,所述把手本体的另一端部悬空设置,以使所述把手本体和车门的内饰板之间形成抓握间隙。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把手本体的下部固接于车门,所述把手本体的上部悬空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把手本体的上部向前倾斜,或者,所述把手本体的上部向后倾斜。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把手本体包括:
把手骨架,所述把手骨架的下部固接于车门,所述把手骨架的上部悬空设置,所述把手骨架的内侧面设有第一卡口;以及
把手内盖,所述把手内盖用于盖设于所述把手骨架的内侧,所述把手内盖的外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口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扣。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卡扣包括:
卡扣本体,连接于所述把手内盖的外侧面;
第一弹性卡,所述第一弹性卡为U形弹性卡,所述第一弹性卡与所述第一卡口卡接;以及
第二弹性卡,所述第二弹性卡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卡的两支臂上,且所述第二弹性卡用于所述卡扣本体卡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内把手结构还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连接于所述把手本体,且所述发光部用于向乘员舱内发光。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把手骨架和所述把手内盖之间形成向侧面开口的腔体,所述发光部包括:
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连接于所述把手骨架前侧;以及
出光组件,所述出光组件盖设于所述腔体的开口处,且所述出光组件连接于所述发光组件,以使所述发光组件发射的光线能够照射到乘员舱内。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发光组件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通过第二卡扣卡接于所述把手骨架上;以及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固接于所述把手骨架上,所述导光板的一端面对应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
所述出光组件包括:
出光板,所述出光板连接于所述导光板;以及
遮光罩,所述遮光罩围设于所述出光板的外周。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导光板固接于所述把手骨架的悬空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把手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内把手结构,由于把手本体一端部与车门固接,另一端部悬空设置,除了把手本体与车门的连接处对抓握范围有一定限制,使用者可以从多个方向握持把手本体的另一端部,增加了握持把手本体的操作方式的多样性,操作更加灵活,提升用户使用感受,避免出现使用乏味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内把手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内把手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把手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把手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把手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把手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把手骨架和把手内盖的装配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把手骨架、发光部和第一弹性卡的装配结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把手骨架和发光部的装配结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把手骨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发光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发光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把手内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未装配第一弹性卡的把手内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第一弹性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饰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饰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中未装配把手内盖的内把手结构的装配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中:100、把手本体;110、把手骨架;120、把手内盖;130、第一卡口;140、第一卡扣;141、第一卡扣;142、第一弹性卡;143、第二弹性卡;150、限位柱;160、腔体;170、第二卡扣;180、第三卡扣;190、骨架凸台;200、内饰板;210、凸起部;220、凹槽;300、发光部;310、发光组件;311、光源;312、导光板;313、板凸台;320、出光组件;321、出光板;322、遮光罩;330、第二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出现的术语“前”指的是由车尾到车头的方向,术语“后”指的是由车头到车尾的方向,术语“内”指的是由车外空间指向乘员舱的方向,术语“外”指的是由乘员舱指向车外空间的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16,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把手结构进行说明。所述内把手结构,包括把手本体100,把手本体100一端部固接于车门,把手本体100的另一端部悬空设置,以使把手本体100和车门的内饰板200之间形成抓握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把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把手本体100一端部与车门固接,另一端部悬空设置,除了把手本体100与车门的连接处对抓握范围有一定限制,使用者可以从多个方向握持把手本体100的另一端部,增加了握持把手本体100的操作方式的多样性,操作更加灵活,提升用户使用感受,避免出现使用乏味感。
其中,把手本体可以与车门的钣金结构连接,也可以与车门的内饰板等结构连接,只要能将把手固定在车门上即可。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把手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16,把手本体100的下部固接于车门,把手本体100的上部悬空设置。使把手本体100上部悬空,在使用时,用户能够更加方便的抓握把手本体100,把手本体100的连接位置对抓握的限制较小,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提高使用舒适度。
具体地,把手本体100的底部设有连接点位A,中部设有连接点位B,车门上设有与连接点位A对应的连接点位C,以及与连接点位B对应的连接点位D,连接点位A和连接点位C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连接点位B和连接点位D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16,把手本体100的上部向前倾斜。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16,把手本体100的上部向后倾斜。
把手本体100上部的倾斜设置,能使用户更加灵活的对把手本体去进行抓握,进一步提高使用的灵活性和舒适度。至于把手本体100上部的倾斜方向,可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理论进行设计,附图所示为把手本体100上部向后倾斜的实施例。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13及图16,把手本体100包括把手骨架110和把手内盖120;把手骨架110的下部固接于车门,把手骨架110的上部悬空设置,把手骨架110的内侧面设有第一卡口130;把手内盖120用于盖设于把手骨架110的内侧,把手内盖120的外侧面设有与第一卡口130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扣140。在安装的时候,先将把手骨架110通过螺纹连接件进行固接,随后将把手内盖120卡接扣设在把手骨架100的内侧,进而将把手骨架110的连接点位遮盖住,同时把手内盖120和把手骨架110之间也没有外露的连接结构,使得把手本体100的外观没有安装点痕迹,外观更加精致美观,保证了外观整体性、一致性,提升顾客价值感知与产品溢价。
具体地,把手骨架110为ABS构件,使得把手骨架110的结构强度高于汽车内饰常用的PP(聚丙烯)构件,为内把手结构的整体强度提供保障。
作为上述把手骨架110和把手内盖120卡接配合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至图8、图11至图13,第一卡扣140包括卡扣本体141、第一弹性卡142和第二弹性卡143;卡扣本体141连接于把手内盖120的外侧面;第一弹性卡142为U形弹性卡,第一弹性卡142与第一卡口130卡接;第二弹性卡143分别设于第一弹性卡142的两支臂上,且第二弹性卡143用于卡扣本体141卡接。在使用时,可先将第一弹性卡142卡入卡扣本体141,再将第二弹性卡143卡入第一弹性卡142,进而实现把手内盖120与把手骨架110之间的卡接配合。第一弹性卡142能够弥补卡扣本体141和第二弹性卡143之间的装配误差,同时使得卡扣本体141和第二弹性卡143的结构能够设计的更加简单,降低制造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图11及图12,把手骨架110的外侧面设有限位柱150。把手骨架110上设有骨架凸台190,骨架凸台190上设有第一卡口130,骨架凸台190设有至少两个,限位柱150在安装时能够预先插入相邻两个骨架凸台190之间,对把手内盖120的安装起到导向作用,提高组装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图6至图10及图16,内把手结构还包括发光部300,发光部300连接于把手本体100,且发光部300用于向乘员舱内发光。内把手结构是车辆内饰中一个比较显眼的组成部分,使用率和关注度都比较高,一般的内把手结构仅具有开关门的功能特性,使得内把手结构的品质感、精致感及个性化程度有所欠缺,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本实施方式的内把手结构,通过在把手本体100上设置发光部300,可以使得内把手结构具有可定制化的发光效果,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使用需求,提升了内把手结构的品质感和精致感。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图6至图10及图16,把手骨架110和把手内盖120之间形成向侧面开口的腔体160,发光部300包括发光组件310和出光组件320;发光组件310连接于把手骨架110前侧;出光组件320盖设于腔体160的开口处,且出光组件320连接于发光组件310,以使发光组件310发射的光线能够照射到乘员舱内。发光部300的发光组件310位于腔体160内,便于使发光部300与把手骨架110之间进行连接,同时也能防止连接点位外露影响外观,把手骨架110和把手内盖120对光线也具有一定遮挡作用,使得发光组件310发出的光线只能从出光组件320的出光面射出,保证出光范围可控。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图6至图10及图16,发光组件320包括光源311和导光板312;光源311通过第二卡扣170卡接于把手骨架110上;导光板312固接于把手骨架110上,导光板312的一端面对应于光源311的出光面。出光组件310包括出光板321和遮光罩322;出光板321连接于导光板312,遮光罩322围设于出光板321的外周。光源311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板312的匀光扩散后,经出光板321射出。导光板312使得出射光线更加均匀柔和,避免出现局部光斑,影响发光效果;遮光罩322对光线起到阻挡作用,使得光线只能从出光板321中射出,这样,设计者可自由设置出光板321的造型,使得内把手结构的出光效果更加灵活多样;另外,光源311出射光线的颜色,甚至是光强,均可更具用户需求自主定义,达到个性化设置的目的。
具体地,为了方便制造,导光板312、出光板321和遮光罩322为双色注塑形成的一体式构件,导光板312和出光板321为透明PC(聚碳酸酯)构件,遮光罩322为表面电镀的ABS构件,PC材料与ABS材料的材料弹性模量均远高于汽车内饰件常用的PP材料,对于需要经常被握持的把手而言,能避免发光部300因反复握持而受损。制作过程大致为:模具中先注射PC材料,再注射ABS材料,使得ABS材料环绕在PC材料外周,注塑完成后在ABS材料外侧面进行电镀。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至图7、图9至图12及图16,导光板312的前侧设有第二卡口330,把手内盖120的外侧面设有与第二卡口330卡接配合的第三卡扣180。具体地,导光板312前侧设有板凸台313,第二卡口330设于板凸台313上。把手内盖120不仅与把手骨架110之间具有卡接配合,与发光部300之间也有卡接配合,使得把手内盖120的连接强度更高,使用更加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至图10及图16,导光板312固接于把手骨架110的悬空处,悬空处即为人手能够抓握的位置。具体地,导光板312的一端部固接于把手骨架110的中部,导光板312的另一端部固接于把手骨架110的悬空端。导光板312的两端部的安装点位与把手骨架110的中部和悬空端固接,使得导光板312像加强筋一样横跨在把手骨架110上,对把手骨架100悬空处的强度起到很好的加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把手本体100可能存在的强度不足的问题。发光部300与把手骨架110安装后,把手内盖120能够遮盖住发光部300与把手骨架110之间的连接点位,无可见安装点,外观精致,提升顾客价值感知与产品溢价。
具体地,把手骨架110的中部设有连接点位E,悬空端设有连接点位F,导光板312的一端部设有与连接点位E对应的连接点位G,另一端部设有与连接点位F对应的连接点位H,连接点位E和连接点位G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连接点位F和连接点位H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把手结构为一端悬浮式的设计,改变了传统内把手结构单一操作的使用现状,使用方式个能加多样化,可以从各个方向进行握持,操作灵活,提升用户使用感受;同时,内把手结构具有可定制化发光的功能,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内把手结构的品质感和精致感;另外,内把手结构整体没有外露的安装点位,使得内把手结构整体的外光更加精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请参阅图1、图2、图14至图16,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内把手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内把手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2、图14至图16,内饰板上设有凸起部210,凸起部210上设有凹槽220,凹槽220用于容纳把手本体100的一端部。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内饰板200上设置凸起部210,进而起到垫起把手本体100,使把手本体100的另一端悬空的目的,通过设置凹槽220,在安装时对把手本体100起到一定限位作用,在使用时也避免把手本体100过于凸出内饰板200而侵占车内空间的现象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本体,所述把手本体一端部固接于车门,所述把手本体的另一端部悬空设置,以使所述把手本体和车门的内饰板之间形成抓握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本体的下部固接于车门,所述把手本体的上部悬空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本体的上部向前倾斜,或者,所述把手本体的上部向后倾斜。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本体包括:
把手骨架,所述把手骨架的下部固接于车门,所述把手骨架的上部悬空设置,所述把手骨架的内侧面设有第一卡口;以及
把手内盖,所述把手内盖用于盖设于所述把手骨架的内侧,所述把手内盖的外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口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包括:
卡扣本体,连接于所述把手内盖的外侧面;
第一弹性卡,所述第一弹性卡为U形弹性卡,所述第一弹性卡与所述第一卡口卡接;以及
第二弹性卡,所述第二弹性卡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卡的两支臂上,且所述第二弹性卡用于所述卡扣本体卡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把手结构还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连接于所述把手本体,且所述发光部用于向乘员舱内发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骨架和所述把手内盖之间形成向侧面开口的腔体,所述发光部包括:
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连接于所述把手骨架前侧;以及
出光组件,所述出光组件盖设于所述腔体的开口处,且所述出光组件连接于所述发光组件,以使所述发光组件发射的光线能够照射到乘员舱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通过第二卡扣卡接于所述把手骨架上;以及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固接于所述把手骨架上,所述导光板的一端面对应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
所述出光组件包括:
出光板,所述出光板连接于所述导光板;以及
遮光罩,所述遮光罩围设于所述出光板的外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固接于所述把手骨架的悬空处。
10.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把手结构。
CN202021370707.9U 2020-07-13 2020-07-13 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27738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70707.9U CN212773898U (zh) 2020-07-13 2020-07-13 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70707.9U CN212773898U (zh) 2020-07-13 2020-07-13 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73898U true CN212773898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78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70707.9U Active CN212773898U (zh) 2020-07-13 2020-07-13 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738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5173A (zh) * 2021-05-26 2022-11-29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把手、车辆和骨架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5173A (zh) * 2021-05-26 2022-11-29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把手、车辆和骨架的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0798B2 (en) Spoiler for vehicle
CN212773898U (zh) 内把手结构及车辆
JP5168531B2 (ja) ドアトリム
US20230382331A1 (en) Cover device for vehicle
CN108301686A (zh) 一种一体式隐藏把手结构及洗碗机
CN213056813U (zh) 一种汽车座椅双色注塑分区电镀装饰一体件
ITPN20010043A1 (it) Lavastoviglie con porta in plastica monopezzo
CN217198040U (zh) 一种保险杠端部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9948080U (zh) 一种行李箱地毯结构和汽车
JP4398041B2 (ja) 自動車用アームレス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20379B2 (ja) 車両シート用サイドシールド
CN207291926U (zh) 一种前格栅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219994U (zh) 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座椅靠背总成
CN207985050U (zh) 一种摩托车头罩安装结构
CN204415101U (zh) 一种汽车车门内饰板
CN209776259U (zh) 车辆登车拉手结构
CN214296148U (zh) 一种汽车前包围组件
CN210526351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的发泡
CN219564875U (zh) 一种遮盖能力好的座椅内饰板
CN211844760U (zh) 把手总成和具有其的滑板车
KR101837411B1 (ko) 커스터마이즈 패드가 구비된 차량용 도어
CN217532692U (zh) 一种汽车尾灯和logo灯连接结构
CN213892387U (zh) 一种双色选择性电镀门拉手饰圈结构
CN219857037U (zh) 带有智能表面的车门内饰结构及汽车
CN211809998U (zh) 一种摩托车后挡泥板装饰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