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51784U - 一种电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51784U
CN212751784U CN202022048566.5U CN202022048566U CN212751784U CN 212751784 U CN212751784 U CN 212751784U CN 202022048566 U CN202022048566 U CN 202022048566U CN 212751784 U CN212751784 U CN 212751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ircuit
surge protection
protection device
current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4856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国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enang Electron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ENCEN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ENCENT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ENCEN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4856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51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51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51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系统。其中,该电子系统包括:直流电源和电子设备,直流电源设置有打嗝保护电路,打嗝保护电路用于若监测到直流电源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则控制直流电源停止输出第一时间段后恢复输出;电子设备包括: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和待保护电路,其中,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均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均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直流电源中设置的打嗝保护机制,保证在浪涌电压消失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能够关断,并可降低浪涌保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电压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系统。
背景技术
雷电以及大型电气设备的瞬间过电压,可通过电源、天线、无线电信号收发设备等线路,侵入室内电气设备和网络设备,造成设备或元器件损坏,人员伤亡,传输或储存的数据受到干扰或丢失,甚至使电子设备产生误动作或暂时瘫痪、系统停顿,数据传输中断,局域网乃至广域网遭到破坏,故电子设备中需要设置过电压保护装置。
电子设备的供电电源的类型不同,使用的浪涌保护电路的结构不同。由直流电源供电的电子设备通常使用的浪涌保护器件是瞬态抑制二极管,存在产生热量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系统,以通过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实现由直流电源供电和/或充电的电子设备的浪涌保护,同时通过直流电源中设置的打嗝保护机制,保证在浪涌电压消失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能够关断,由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导通压降和导通电阻较小,故可降低浪涌保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系统,包括:直流电源和电子设备,
直流电源设置有打嗝保护电路,打嗝保护电路用于若监测到直流电源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则控制直流电源停止输出第一时间段后恢复输出;
电子设备包括: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和待保护电路,
其中,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均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均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用于在直流电源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至直流电源恢复输出期间内,由导通变为关断。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包括直流电源连接器,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通过直流电源连接器的正极接入端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通过直流电源连接器的负极接入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包括:过压保护器,其中,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过压保护器的第一端,均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过压保护器的第二端与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过压保护器的第三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
过压保护器用于在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与负极输出端之间的电压超过第二阈值,则控制过压保护器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断开。
进一步地,待保护电路包括充电电路和储能元件;
充电电路的第一端与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与储能元件的第一端电连接;充电电路的第三端,以及储能元件的第二端,均与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待保护电路还包括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其中,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以及储能元件的第一端,均与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电连接;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与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包括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或单向瞬态抑制二极管。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或可穿戴设备。
进一步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半导体放电管和气体放电管;
半导体放电管包括双向半导体放电管或单向半导体放电管。
进一步地,直流电源包括开关电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电子系统包括直流电源和电子设备,直流电源设置有打嗝保护电路,打嗝保护电路用于若监测到直流电源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则控制直流电源停止输出第一时间段后恢复输出;电子设备包括: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和待保护电路,其中,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均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均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以通过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实现由直流电源供电和/或充电的电子设备的浪涌保护,同时通过直流电源中设置的打嗝保护机制,保证在浪涌电压消失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能够关断,由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导通压降和导通电阻较小,故可降低浪涌保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半导体放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向半导体放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4为浪涌保护时,半导体放电管和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特性曲线对比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系统。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系统包括:直流电源2和电子设备1。
其中,直流电源2可设置有打嗝保护电路70,打嗝保护电路70用于若监测到直流电源2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则控制直流电源2停止输出第一时间段后恢复输出。打嗝保护电路70在直流电源2恢复输出之后,可返回继续监测直流电源2输出的电流。
电子设备1可包括: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和待保护电路20。其中,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一端,以及待保护电路20的第一端,均与直流电源2的正极输出端V+电连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二端,以及待保护电路20的第二端,均与直流电源2的负极输出端V-电连接。
其中,可选的,直流电源2包括开关电源。开关电源可包括反激式开关变换器、隔离型桥式直流转直流开关变换器等。打嗝保护电路70可包括电流检测电路、第一控制电路。电流检测电路可用于检测直流电源2的输出电流。第一控制电路可用于若电流检测电路检测到的直流电源2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则控制开关电源内开关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为零,以使直流电源2停止输出,延迟第一时间段后,可以使在侦测到负载正常后,控制开关电源内开关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恢复为正常工作时的占空比,以使直流电源2恢复正常输出,之后返回继续监测直流电源2输出的电流。第一阈值可大于正常工作时直流电源2输出的额定电流。第一时间段可大于雷击、浪涌干扰等过电压持续的时间,以保证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在雷击、浪涌干扰等消失后,直流电源2恢复输出前,能够关断。可选的,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半导体放电管(Thyristor Sure Suppresser,简称TSS)和气体放电管(GasDischarge Tube,简称GDT)。图1示例性的画出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为半导体放电管的情况。气体放电管可包括开路失效气体放电管。半导体放电管比气体放电管的响应速度快。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开启电压可大于正常工作时直流电源2输出的额定电压。电子设备1可为手持设备或手持终端。可选的,电子设备1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或可穿戴设备。
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一端,以及待保护电路20的第一端,通过电子设备1中的正极电源线30与直流电源2的正极输出端V+电连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二端,以及待保护电路20的第二端,通过电子设备1中的负极电源线40与直流电源2的负极输出端V-电连接。正常工作时,即未发生雷击、浪涌干扰等过电压时,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之间的直流电压低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开启电压,故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关断,待保护电路20相当于负载,在负载较小,例如小于额定负载时,直流电源2输出的电流将小于第一阈值,打嗝保护电路70不被触发,直流电源2向待保护电路20正常持续供电;在负载过大,例如超过额定负载时,直流电源2输出的电流将超过第一阈值,打嗝保护电路70被触发,打嗝保护电路70将控制直流电源2停止输出第一时间段后恢复输出,故打嗝保护电路70起到过电流保护的作用。在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上发生雷击、浪涌干扰等过电压时,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之间的电压逐渐增大至大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开启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将由关断变为导通,以泄放浪涌电流,导致直流电源2的输出电流瞬态变大,直流电源2的输出电流将会超过第一阈值,打嗝保护电路70会被触发,控制直流电源2停止输出,待浪涌干扰消失后,流过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电流将逐渐降低至低于维持导通所需的电流,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自然恢复,回到断开状态,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相当于一无穷大的电阻,之后达到第一时间段,直流电源2恢复正常输出,进而恢复向待保护电路20的正常供电。
通过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实现由直流电源2供电和/或充电的电子设备1的浪涌保护,同时通过直流电源2中设置的打嗝保护机制,保证在浪涌电压消失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能够可靠关断,以解决在发生浪涌干扰时,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由关断变为导通,如不设置打嗝保护机制,直流电源一直保持输出,在浪涌干扰消失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电流会高于维持导通所需的电流,导通的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存在无法关断的问题。与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相比,由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导通压降和导通电阻较小,故可降低浪涌保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的电子系统包括直流电源和电子设备,直流电源设置有打嗝保护电路,打嗝保护电路用于若监测到直流电源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则控制直流电源停止输出第一时间段后恢复输出;电子设备包括: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和待保护电路,其中,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均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以及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均与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以通过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实现由直流电源供电和/或充电的电子设备的浪涌保护,同时通过直流电源中设置的打嗝保护机制,保证在浪涌电压消失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能够关断,由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导通压降和导通电阻较小,故可降低浪涌保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的基础上,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用于在直流电源2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至直流电源2恢复输出期间内,由导通变为关断,以保证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在雷击、浪涌干扰等消失后,直流电源2恢复输出前,能够关断。
可选的,半导体放电管包括双向半导体放电管或单向半导体放电管。
其中,半导体放电管又称固体放电管。半导体放电管可为多层PN结构成的可控硅结构,因此具有响应速度快,通态压降低,通流能量大,无老化失效,可重复使用,能承受较大的冲击电流,产品一致性及稳定性远优于气体放电管及压敏电阻,使用安全、可靠,其性能优于其它瞬间过压保护元器件。半导体放电管是一种过压保护器件,是利用晶闸管原理制成的,依靠PN结的击穿电流触发器件导通放电,可以流过很大的浪涌电流或脉冲电流。半导体放电管10的转折电压即为其开启电压。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半导体放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示意图。其中,横轴表示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电压V,纵轴表示流过双向半导体放电管的电流I,如图2所示,双向半导体放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且关于原点对称。根据双向半导体放电管在第一象限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知,即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电压为正向电压,当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正向电压低于断态电压VDRM时,漏电流很小,处于断开状态。当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正向电压大于转折电压VS时,双向半导体放电管很快进入导通状态,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压降很小。当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正向电压去掉后,或外加正向电压减小至0,电流很快就降到低于维持电流IH,双向半导体放电管自然恢复,回到断开状态。根据双向半导体放电管在第三象限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知,即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电压为负向电压,当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负向电压的绝对值低于断态电压VDRM时,漏电流很小,处于断开状态。当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负向电压的绝对值高于转折电压VS时,双向半导体放电管很快进入导通状态,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压降很小。当双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负向电压去掉后,或外加负向电压的绝对值减小至0,电流的绝对值很快就降到低于维持电流IH,双向半导体放电管自然恢复,回到断开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向半导体放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示意图。其中,横轴表示单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电压V,纵轴表示流过单向半导体放电管的电流I。单向半导体放电管在第一象限的伏安特性曲线与双向半导体放电管在第一象限的伏安特性曲线相同,故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根据单向半导体放电管在第三象限的伏安特性曲线可知,当单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负向电压的绝对值高于电压VS2时,电压VS2的绝对值小于转折电压VS,双向半导体放电管进入导通状态,单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压降很小。当单向半导体放电管两端的外加负向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电压VS2时,双向半导体放电管进入关断状态。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包括单向半导体放电管,则单向半导体放电管沿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一端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二端的方向为特性方向,呈如图3所示的伏安特性。
正常工作时,即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上未发生雷击、浪涌干扰等过电压时,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之间的电压低于半导体放电管的转折电压Vs,故半导体放电管关断,打嗝保护电路70不被触发,直流电源2向待保护电路20正常供电。在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上发生雷击、浪涌干扰等过电压时,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之间的电压逐渐增大至半导体放电管的转折电压Vs,半导体放电管将由关断变为导通,以泄放浪涌电流,导致直流电源2的输出电流瞬态变大,直流电源2的输出电流会超过第一阈值,打嗝保护电路70会被触发,控制直流电源2停止输出,待浪涌干扰消失后,流过半导体放电管的电流将逐渐降低至低于维持电流IH,半导体放电管自然恢复,回到断开状态,半导体放电管相当于一无穷大的电阻,之后达到第一时间段,直流电源2恢复正常输出,进而恢复向待保护电路20的正常供电。
图4为浪涌保护时,半导体放电管和瞬态抑制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Suppressor,TVS)的正向导通特性曲线对比示意图。其中,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半导体放电管或瞬态抑制二极管两端的电压V。曲线a为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特性曲线,VC1为瞬态抑制二极管的钳位电压,相当于将图1中的半导体放电管替换为瞬态抑制二极管时,发生浪涌干扰时,瞬态抑制二极管的两端的电压逐渐增大至钳位电压后导通,以泄放浪涌电流,在浪涌干扰消失后,瞬态抑制二极管的两端的电压低于钳位电压而关断。曲线b为半导体放电管的正向导通特性曲线,VC2为半导体放电管的导通压降。同等通流能力下,由于VC1大于VC2,故半导体放电管的发热量比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发热量小。
半导体放电管为定制物料,可根据需要设置断态电压VDRM和转折电压Vs的大小。在半导体放电管的两端电压超过VDRM(半导体放电管的不动作电压)后,漏电流会变大,使得当半导体放电管的两端电压超过一定阈值后,呈现TVS特性,分担电压过高导致的电流,当电压和电流持续增大时,TSS进入完全导通状态,促使电源产生的电流均流过TSS,使得直流电源超负荷打嗝,停止输出,达到直流过压保护的能力。通过半导体放电管实现由直流电源供电的电子设备的浪涌保护,同时通过直流电源中设置的打嗝保护机制,保证在浪涌电压消失后半导体放电管能够关断,以解决在发生浪涌干扰时,半导体放电管由关断变为导通,如不设置打嗝保护机制,直流电源一直保持输出,在浪涌干扰消失后,半导体放电管的电流会高于维持电流IH,导通的半导体放电管存在无法关断的问题。由于半导体放电管的导通压降和导通电阻较小,故可降低浪涌保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同等芯片面积下,半导体放电管的通流能力比瞬态抑制二极管的通流能力更强。在相同的通流能力下,半导体放电管的芯片面积比瞬态抑制二极管的芯片面积小,成本低。半导体放电管为开关型器件,其残余能量比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小。在相同的通流能力下,半导体放电管的发热量比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发热量小。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还包括直流电源连接器50,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一端,以及待保护电路20的第一端,通过直流电源连接器50的正极接入端DC+与直流电源2的正极输出端V+电连接;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二端,以及待保护电路20的第二端,通过直流电源连接器50的负极接入端GND与直流电源2的负极输出端V-电连接。
其中,直流电源连接器50可包括插接件、插头或插座等。电子设备1可通过直流电源连接器50与直流电源2的正极输出端V+和负极输出端V-插拔电连接。通过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实现由直流电源供电和/或充电的电子设备的浪涌保护,同时通过直流电源中设置的打嗝保护机制,保证在浪涌电压消失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能够关断,可避免在直流电源连接器拔插的过程、充电过程产生的耦合操作过电压,对后级电路造成电气过应力(Electrical Over Stress,简称EOS)事件,对手持设备等电子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5,待保护电路20包括充电电路21和储能元件22;充电电路21的第一端N4与待保护电路20的第一端电连接;充电电路21的第二端N5与储能元件22的第一端电连接;充电电路21的第三端N6,以及储能元件22的第二端,均与待保护电路20的第二端电连接。
其中,储能元件22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电池和超级电容等。充电电路21可用于将直流电源2的电压进行升降压变换等,以使充电电路21的第二端N5输出的电压和电流满足储能元件22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需求,以提高充电效率和储能元件的寿命等。储能元件22可以为电子设备1中的其他元件供电。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5,待保护电路20还包括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23,其中,充电电路21的第二端N4,以及储能元件22的第一端,均与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23的第一端电连接;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23的第二端与待保护电路20的第二端电连接。
其中,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可为包括下述至少一种:瞬态抑制二极管和压敏电阻等。可选的,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包括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或单向瞬态抑制二极管,比压敏电阻等器件的响应速度快。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5和图6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过压保护器60,其中,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第一端,以及过压保护器60的第一端N1,均与直流电源2的正极输出端V+电连接;过压保护器60的第二端N2与待保护电路20的第一端电连接;过压保护器60的第三端N3与直流电源2的负极输出端V-电连接;过压保护器60用于在直流电源2的正极输出端V+与负极输出端V-之间的电压超过第二阈值,则控制过压保护器60的第一端N1与第二端N2断开。
其中,第二阈值可大于正常工作时直流电源输出的额定电压。第二阈值可小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的开启电压。正常工作时,即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上未发生雷击、浪涌干扰等过电压时,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之间的电压低于第二阈值,过压保护器60的第一端N1与第二端N2导通,直流电源2向待保护电路20正常供电。若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上发生雷击、浪涌干扰等过电压,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之间的直流电压逐渐增大至超过第二阈值,过压保护器60的第一端N1与第二端N2断开,待浪涌干扰消失后,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10自然恢复,回到断开状态,直流电源2恢复正常输出,正极电源线30和负极电源线40之间的电压低于第二阈值,过压保护器60的第一端N1与第二端N2导通,恢复向待保护电路20的正常供电。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过压保护器60包括第一开关61、电压检测电路62和第二控制电路63,其中,第一开关61的第一端与过压保护器60的第一端N1电连接;第一开关61的第二端与过压保护器60的第二端N2电连接;电压检测电路62的检测端与过压保护器60的第一端N1电连接,电压检测电路62的输出端与第二控制电路63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控制电路63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61的控制端Ctr1电连接。第二控制电路63用于在电压检测电路62检测到的电压超过第二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6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在电压检测电路62检测到的电压低于第二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6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
其中,第一开关61可包括继电器、开关管等。开关管可包括MOS管和三极管等。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源和电子设备,
所述直流电源设置有打嗝保护电路,所述打嗝保护电路用于若监测到所述直流电源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则控制所述直流电源停止输出第一时间段后恢复输出;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和待保护电路,
其中,所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用于在所述直流电源输出的电流超过第一阈值至所述直流电源恢复输出期间内,由导通变为关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直流电源连接器,所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所述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直流电源连接器的正极接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直流电源连接器的负极接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过压保护器,其中,所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过压保护器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过压保护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过压保护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过压保护器用于在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输出端与负极输出端之间的电压超过第二阈值,则控制所述过压保护器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保护电路包括充电电路和储能元件;
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待保护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三端,以及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均与所述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保护电路还包括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其中,所述充电电路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均与所述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待保护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钳位型浪涌保护器件包括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或单向瞬态抑制二极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或可穿戴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件包括下述至少一种:半导体放电管和气体放电管;
所述半导体放电管包括双向半导体放电管或单向半导体放电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包括开关电源。
CN202022048566.5U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电子系统 Active CN212751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48566.5U CN212751784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电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48566.5U CN212751784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电子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51784U true CN212751784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89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48566.5U Active CN212751784U (zh) 2020-09-17 2020-09-17 一种电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517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0883A (zh) * 2021-06-08 2021-09-10 深圳市槟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放电管及供电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80883A (zh) * 2021-06-08 2021-09-10 深圳市槟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放电管及供电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6329B (zh) 用于高压电源电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01641B (zh) 一种提高容性负载启动能力的本质安全电路
US9979286B2 (en)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CN101237137A (zh) 过压及欠压保护装置
CN102315632A (zh) 抑制igbt过电流的驱动电路
CN203415971U (zh) 基于场效应管构建的抗过压浪涌保护控制电路
CN105514929A (zh) 一种基于常通型SiC器件的自供电直流固态断路器
CN108448557A (zh) 一种大功率机载直流过压浪涌抑制电路
CN103872658A (zh) 多功能自复式过、欠电压保护器
CN112152478A (zh) 一种特征电流发生电路
CN109962462B (zh) 一种基于串联开关的直流电网双向电流阻断电路
CN212751784U (zh) 一种电子系统
CN111224374B (zh) 一种保护电路
CN107979281B (zh) 一种输入电压分压模块及过压保护开关
CN112054485A (zh) 一种电子系统
CN105552828A (zh) 一种自供电双向直流固态断路器
CN110445359A (zh) 一种单相主动灭弧式短路保护装置的功率电路
CN212210489U (zh) 一种新型尖峰电压抑制电路
CN111064172A (zh) 保护电路和变桨系统
CN115065039A (zh) 混合式断路器
CN211530732U (zh) 一种采用pmos管的电源正负极性防反接电路
CN113131436A (zh) 过压保护电路、过压保护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3701100A (zh) 一种开关电源及其过压保护电路
CN216672591U (zh) 一种单火线开关面板电路及智能开关面板
CN216531081U (zh) 一种降压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16 west side of 1st floor, building e, area a, Hongfa Science Park, Tangtou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Penang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6 west side of 1st floor, building e, area a, Hongfa Science Park, Tangtou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encent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