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96206U -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96206U
CN212696206U CN202021878713.5U CN202021878713U CN212696206U CN 212696206 U CN212696206 U CN 212696206U CN 202021878713 U CN202021878713 U CN 202021878713U CN 212696206 U CN212696206 U CN 2126962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ircuit
magnetic
gap
central
spea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7871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兴龙
孙立国
刘琦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02187871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962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962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962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扬声器单体包括外壳、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及平衡组件,其中,磁路系统包括导磁轭、中心磁路部及多个边磁路部,多个边磁路部分别与底部连接,并对应外壳的四个角部形成有四个间隙;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四个支架,每一支架对应一间隙设置,每一支架包括与振膜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呈夹角设置并向间隙内延伸的侧壁以及设于侧壁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的第二连接部;平衡组件的定心支片包括与底部连接的外固定部以及与外固定部连接的弹性部,弹性部对应每一间隙设有焊盘,焊盘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并与音圈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避免振膜发生偏振,提高扬声器单体的出音质量和声学性能。

Description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电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扬声器单体和应用该扬声器单体的电子终端。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声学部件,用于完成电信号与声音信号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能量转换器件。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发展,相应的,扬声器的尺寸设计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相关技术中扬声器的音圈驱动振膜振动时容易发生偏振,导致扬声器的出音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旨在提供一种避免振膜发生偏振,提高扬声器单体的出音质量和声学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呈矩形环,所述外壳包括侧部和底部;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导磁轭和设于所述导磁轭上的中心磁路部和多个边磁路部,所述中心磁路部和多个所述边磁路部之间形成磁间隙,多个所述边磁路部分别与所述底部连接,并对应所述外壳的四个角部形成有连通所述磁间隙的四个间隙,四个所述间隙呈间隔设置;
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设置的振膜、悬设于所述磁间隙内的音圈及四个支架,每一所述支架对应一所述间隙设置,每一所述支架包括与所述振膜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夹角设置并向所述间隙内延伸的侧壁以及设于所述侧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的第二连接部;及
平衡组件,所述平衡组件包括FPCB材料的定心支片,所述定心支片包括与所述底部连接的外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外固定部连接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对应每一所述间隙设有焊盘,所述焊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音圈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侧壁的同一侧延伸;或,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侧壁相背离的两侧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侧壁相背离的两侧延伸;
每一所述支架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由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侧壁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与所述音圈面向所述间隙的侧表面连接;
或,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侧壁的一端与所述音圈邻近所述振膜的一端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心支片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定心支片呈对称设置;
每一所述定心支片的所述外固定部与所述底部的长边连接,每一所述定心支片的所述弹性部通过连接段与一所述外固定部的中部连接,所述弹性部的两端沿所述底部的长边延伸至所述间隙内,并设于所述焊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平衡组件还包括四个辅助振膜,四个所述辅助振膜设于所述定心支片的下方,每一所述辅助振膜对应一所述间隙设置,每一所述辅助振膜的一端与所述外固定部连接,每一所述辅助振膜的另一端穿设于一所述间隙内,并与所述焊盘背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振膜包括中央部、围绕所述中央部设置的折环部以及围绕所述折环部设置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侧部的外侧壁连接;
所述中央部包括与所述折环部一体设置的内环部和补强部,所述补强部的周缘设有限位台阶,所述内环部限位于所述限位台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补强部背向所述内环部的一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磁路部包括中心磁铁和中心导磁板,所述中心磁铁夹设于所述导磁轭和所述中心导磁板之间;
每一所述边磁路部包括边磁铁和边导磁板,所述边磁铁夹设于所述导磁轭和所述边导磁板之间,所述边导磁板与所述底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边导磁板通过固定段与所述底部的长边连接,并与所述底部的长边形成避位空间,所述避位空间朝向所述间隙延伸,并与所述间隙连通,所述弹性部的部分对应所述避位空间设置;
且/或,所述外壳与所述边导磁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终端,包括壳体和上述所述的扬声器单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腔体,所述扬声器单体设于所述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扬声器单体通过将磁路系统设置于外壳,使得中心磁路部和多个边磁路部之间形成磁间隙,多个边磁路部分别与底部连接,并对应外壳的四个角部形成有连通磁间隙的四个间隙,通过设置四个支架和平衡组件,使得每一支架对应一间隙设置,利用每一支架的第一连接部与振膜连接,利用第二连接部与定心支片的弹性部对应每一间隙设置的焊盘连接,从而通过支架的侧壁将振动的振动传递至定心支片的弹性部,有效避免振膜发生偏振,提高扬声器单体的出音质量和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659829640000031
Figure BDA000265982964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扬声器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声学部件,用于完成电信号与声音信号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能量转换器件。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发展,相应的,扬声器的尺寸设计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相关技术中扬声器的音圈驱动振膜振动时容易发生偏振,导致扬声器的出音不良。
同时,其他相关技术中扬声器的振动系统包含上振动系统与下振动系统,上振动系统的振膜与音圈粘接,分布在扬声器结构的上部,下振系统中支片与辅助振膜粘接,而支片与辅助振膜位置与音圈平行,且与音圈间水平距离较大,无法通过胶水进行粘接,导致无法有效避免振膜的偏振发生。
基于上述构思和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扬声器单体100。可以理解的,该扬声器单体100应用于电子终端,电子终端可以是电子设备,例如手机、音响、电脑、耳机、手表、电视或平板电脑等,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扬声器单体100包括外壳1、磁路系统2、振动系统3及平衡组件4,其中,外壳1呈矩形环,外壳1包括侧部11和底部12;磁路系统2包括导磁轭21和设于导磁轭21上的中心磁路部22和多个边磁路部23,中心磁路部22和多个边磁路部23之间形成磁间隙2a,多个边磁路部23分别与底部12连接,并对应外壳1的四个角部形成有连通磁间隙2a的四个间隙24,四个间隙24呈间隔设置;振动系统3包括与磁路系统2相对设置的振膜31、悬设于磁间隙2a内的音圈33及四个支架32,每一支架32对应一间隙24设置,每一支架32包括与振膜3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21、与第一连接部321呈夹角设置并向间隙24内延伸的侧壁322以及设于侧壁322远离第一连接部321一端的第二连接部323;平衡组件4包括FPCB材料的定心支片41,定心支片41包括与底部12连接的外固定部411以及与外固定部411连接的弹性部412,弹性部412对应每一间隙24设有焊盘413,焊盘413与第二连接部323固定连接并与音圈33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呈矩形环,也即扬声器单体100呈矩形结构,从而使得磁路系统2及振动系统3的振膜31均呈矩形结构。可以理解的,外壳1用于安装固定和保护磁路系统2、振动系统3、平衡组件4以及扬声器单体100的其他部件,外壳1的结构可以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安装壳、安装支架等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是金属件时,磁路系统2与外壳1采用粘接固定。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外壳1为塑料注塑成型时,磁路系统2的边导磁板先作为嵌件注塑在外壳1中,然后其他部分再粘接固定。
为了提高扬声器单体100的结构稳定性,扬声器单体100还包括底壳5,底壳5用于固定和安装磁路系统2的导磁轭21。可以理解的,所述底壳5的周缘凸设有支撑臂,所述磁路系统2的导磁轭21设于底壳5,并与支撑臂呈间隔设置。所述外壳1的侧部11与所述支撑臂对应设置,并与所述底壳5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振膜31与所述侧部11的外壁连接,所述底部12由所述侧部11邻近所述支撑臂的一端向所述容纳腔内弯折形成,底部12与磁路系统2的边磁路部23连接,且多个边磁路部23之间分别对应外壳1的四个角部形成有连通磁间隙2a的四个间隙2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为底壳5和外壳1两部分结构,从而方便磁路系统2和振动系统3、平衡组件4的安装固定,提高扬声器单体100的安装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所述平衡组件4中定心支片41的外固定部411夹设于夹设于所述侧部11和所述支撑臂之间,如此可提高定心支片41的安装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四个支架32分别对应四个间隙24设置,也即每一支架32对应一间隙24设置。
如图7至图9所示,每一支架32包括第一连接部321、侧壁322及第二连接部323,侧壁3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3连接,并与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3呈夹角设置,如此使得支架32可通过第一连接部321与振膜31连接,第二连接部323通过侧壁322延伸至间隙24内,并与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对应间隙24设置的焊盘413连接,从而实现振膜31与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连接,如此可利用支架32将振膜31的振动传递至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有效避免振膜31的偏振。
可选地,支架32的材质可选为金属材料;或者支架32的材质可选为塑料、碳纤维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铝复合材料等其他复合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单体100通过将磁路系统2设置于外壳1,使得中心磁路部22和多个边磁路部23之间形成磁间隙2a,多个边磁路部23分别与底部12连接,并对应外壳1的四个角部形成有连通磁间隙2a的四个间隙24,通过设置四个支架32和平衡组件4,使得每一支架32对应一间隙24设置,利用每一支架32的第一连接部321与振膜31连接,利用第二连接部323与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对应每一间隙24设置的焊盘413连接,从而通过支架32的侧壁322将振膜31的振动传递至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有效避免振膜31发生偏振,提高扬声器单体100的出音质量和声学性能。
如图7至图9所示,可选地,第一连接部321与第二连接部323呈平行设置。可以理解的,通过将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3设置呈平行结构,从而方便支架32的制作加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21、侧壁322及第二连接部323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如此可有利于提高支架32的整体结构强度。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3朝向侧壁322的同一侧延伸。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支架32通过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3与振膜31和焊盘413连接的同时,还可方便支架32通过侧壁322与振动系统3的音圈33的侧表面实现连接。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振动系统3还包括音圈33,音圈33的一端与振膜31连接,另一端悬设于磁间隙2a内;侧壁322与音圈33面向间隙24的侧表面连接。
可以理解的,音圈33与振膜31连接,以用于驱动振膜31振动。在本实施例中,音圈33面向间隙24的侧表面与支架32的侧壁322实现连接,同时支架32通过第二连接部323与定心支片41的焊盘413连接,从而方便利用定心支片41与外部电路导通,如此使得音圈33将电能传递至磁路系统2的磁间隙2a,磁路系统2产生的磁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使得音圈33发生振动,并带动振动系统3的振膜31实现振动发声,进一步将机械能转换为声能。也即设置于磁间隙2a内的音圈33接收到外部变化的交流电信号后,在磁路系统2的磁场力的驱动下做往复切割磁力线的运动,带动振动系统3的振膜31振动发声。
如图9所示,支架32的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3朝向侧壁322相背离的两侧延伸。可以理解的,如此设置一方面方便支架32通过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3与振膜31和焊盘413连接的同时,还可方便支架32通过第一连接部321与振动系统3的音圈33的侧表面实现连接。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21远离侧壁322的一端与音圈33邻近振膜31的一端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3朝向侧壁322相背离的两侧延伸;每一支架32还包括弯折部324,弯折部324由第一连接部321远离侧壁322的一端弯折形成,弯折部324的延伸方向与侧壁322的延伸方向相同。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第一连接部321远离侧壁322的一端弯折形成弯折部324,从而方便支架32利用弯折部324与音圈33邻近振膜31的一端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定心支片41包括两个,两个定心支片41呈对称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定心支片41的外固定部411与底部12的长边连接,每一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通过连接段414与一外固定部411的中部连接,弹性部412的两端沿底部12的长边延伸至间隙24内,并设于焊盘413。
可以理解的,外壳1呈矩形环设置,也即外壳1的侧部11和底部12均具有两个相对的长边和两个相对的短边,每一长边与每一短边连接围合形成矩形环结构,此时两个定心支片41对应设于外壳1的两个长边,也即每一定心支片41的外固定部411夹设于底部12的长边和底壳5的支撑臂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间隙24与底部12的每一长边和一短边的连接处对应设置。如图2所示,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通过连接段414与一外固定部411的中部连接,且弹性部412的两端沿底部12的长边延伸至间隙24内,并设于焊盘413。可选地,定心支片41由FPCB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平衡组件4还包括四个辅助振膜42,四个辅助振膜42设于定心支片41的下方,每一辅助振膜42对应一间隙24设置,每一辅助振膜42的一端与外固定部411连接,每一辅助振膜42的另一端穿设于一间隙24内,并与焊盘413背向第二连接部323的一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由定心支片41和辅助振膜42构成的平衡组件4,使得定心支片41的外固定部411夹设于支撑臂和底部12之间,从而提高定心支片41的安装稳定性。利用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上的焊盘413与支架32位于间隙24内的第二连接部323连接,从而使得支架32实现平衡组件4与振膜31的连接,以此实现平衡组件4不需要和音圈33直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辅助振膜42的相对两侧设置有连接部,使得两个连接部相背离延伸,从而使得辅助振膜42的一连接部夹设于定心支片41的外固定部411和支撑臂之间,提高辅助振膜42的连接稳定性。辅助振膜42的另一连接部与定心支片41位于间隙24内的焊盘413背向第二连接部323的一侧连接,从而利用支架32将振膜31的振动传递至辅助振膜42,利用辅助振膜42改善振动系统3的摇摆情况,避免振膜31在振动过程中出现左右摇摆,从而影响发声效果。
可选地,辅助振膜42可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以四个为例,每一辅助振膜42对应一间隙24设置,如此使得四个辅助振膜42分布在音圈33的四个拐角位置处,从而有效避免音圈33发生摆动。为了方便辅助振膜42与定心支片41配合以平衡振膜31的振动摇摆情况,辅助振膜42可与定心支片41位于间隙24内的焊盘413连接或支架32远离振膜31的一端伸入间隙24内的第二连接部323连接均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振膜31包括中央部311、围绕中央部311设置的折环部312以及围绕折环部312设置的固定部313,固定部313与侧部11的外侧壁连接。可以理解的,中央部311包括与折环部312一体设置的内环部3111和补强部3112,补强部3112的周缘设有限位台阶3113,内环部3111限位于限位台阶3113,第一连接部321与补强部3112背向内环部3111的一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振膜31的折环部312可以是凸环结构,也可以是凹环结构,也即折环部312的横街面呈向上凸起的半圆或向下凹陷的半圆结构,如此方便振膜31振动,从而实现发声。中央部311的内环部3111位于折环部312内侧,也即由所述折环部312的内侧边朝向所述补强部3112弯折延伸形成。可以理解的,内环部3111围合形成所述开口,补强部3112对应该开口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补强部3112与内环部3111的连接稳定性,补强部3112的周缘设有限位台阶3113,内环部3111限位于限位台阶3113。可以理解的,内环部3111通过胶粘或点焊等方式固定于限位台阶3113。
在本实施例中,振膜31的固定部313由折环部312的外侧边延伸形成,振膜31利用固定部与外壳1的外壳1侧部11连接,以实现振膜31的固定安装,且实现密封防水。可以理解的,振膜31的内环部3111、折环部312及固定部313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方便振膜31加工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振膜31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32的第一连接部321与补强部3112背向内环部3111的一侧连接,音圈33与补强部3112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中心磁路部22包括中心磁铁221和中心导磁板222,中心磁铁221夹设于导磁轭21和中心导磁板222之间;每一边磁路部23包括边磁铁231和边导磁板232,边磁铁231夹设于导磁轭21和边导磁板232之间,边导磁板232与底部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导磁轭21固定于底壳5,中心磁路部22及多个边磁路部23设于导磁轭21面向音圈33的一侧,多个边磁路部23环绕中心磁路部22设置,使得每一边磁路部23与中心磁路部22之间形成磁间隙2a,从而方便音圈33悬设于磁间隙2a内。且多个边磁路部23呈间隔设置,如此使得相邻两个边磁路部23之间形成间隙24。同时,多个边磁路部23分别与底部12连接。
可以理解的,中心磁铁221和中心导磁板222的结构轮廓相同,中心磁铁221和中心导磁板222可选为板状结构。每一边磁铁231和每一边导磁板232的结构轮廓相同,边磁铁231和边导磁板232的可选为环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边导磁板232通过固定段13与底部12的长边连接,并与底部12的长边形成避位空间14,避位空间14朝向间隙24延伸,并与间隙24连通,弹性部412的部分对应避位空间14设置。
可以理解的,外壳1呈矩形框结构设置,外壳1具有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边磁路部23包括四个,也即四个边磁路部23的四个边导磁板232分别与外壳1的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连接。与外壳1的长边相对应的两个边导磁板232通过固定段13与外壳1的底部12连接,并使得两个边导磁板232的其他边沿与底部12的长边形成避位空间14,如此有利于增加定心支片41的弹性部412的长度,从而减少弹性部412的局部应力,提升定心支片41的耐疲劳强度,进而避免定心支片41发生开裂或导电层断裂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与边导磁板232的材质均为金属材料,从而有利于提高导热散热效果。可选地,外壳1与边导磁板232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可简化外壳1的加工工艺的同时,提高外壳1与边导磁板232之间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扬声器单体100通过将支架32设置为一体结构的四个小支架32,有利于支架32的质量更轻,占用空间更小,因此可得到更好的声学性能。同时使得四个支架32充分利用了边磁路部23四角的缺口空间,不会额外占用磁路空间,磁路磁性能可得到更大发挥,产品性能更优。可选地,支架32可以为金属材质冲压成型,也可采用注塑成型等其他工艺方式实现,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终端,该电子终端包括壳体和扬声器单体100,该扬声器单体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电子终端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内设有腔体,扬声器单体100设于腔体内。可以理解的,电子终端可以是电子设备,例如手机、音响、电脑、耳机、手表、电视或平板电脑等,在此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单体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呈矩形环,所述外壳包括侧部和底部;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导磁轭和设于所述导磁轭上的中心磁路部和多个边磁路部,所述中心磁路部和多个所述边磁路部之间形成磁间隙,多个所述边磁路部分别与所述底部连接,并对应所述外壳的四个角部形成有连通所述磁间隙的四个间隙,四个所述间隙呈间隔设置;
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与所述磁路系统相对设置的振膜、悬设于所述磁间隙内的音圈及四个支架,每一所述支架对应一所述间隙设置,每一所述支架包括与所述振膜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夹角设置并向所述间隙内延伸的侧壁以及设于所述侧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的第二连接部;及
平衡组件,所述平衡组件包括FPCB材料的定心支片,所述定心支片包括与所述底部连接的外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外固定部连接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对应每一所述间隙设有焊盘,所述焊盘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音圈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侧壁的同一侧延伸;或,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侧壁相背离的两侧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侧壁相背离的两侧延伸;
每一所述支架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由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侧壁的一端弯折形成,所述弯折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相同。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与所述音圈面向所述间隙的侧表面连接;
或,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侧壁的一端与所述音圈邻近所述振膜的一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心支片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定心支片呈对称设置;
每一所述定心支片的所述外固定部与所述底部的长边连接,每一所述定心支片的所述弹性部通过连接段与一所述外固定部的中部连接,所述弹性部的两端沿所述底部的长边延伸至所述间隙内,并设于所述焊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组件还包括四个辅助振膜,四个所述辅助振膜设于所述定心支片的下方,每一所述辅助振膜对应一所述间隙设置,每一所述辅助振膜的一端与所述外固定部连接,每一所述辅助振膜的另一端穿设于一所述间隙内,并与所述焊盘背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包括中央部、围绕所述中央部设置的折环部以及围绕所述折环部设置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侧部的外侧壁连接;
所述中央部包括与所述折环部一体设置的内环部和补强部,所述补强部的周缘设有限位台阶,所述内环部限位于所述限位台阶,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补强部背向所述内环部的一侧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包括中心磁铁和中心导磁板,所述中心磁铁夹设于所述导磁轭和所述中心导磁板之间;
每一所述边磁路部包括边磁铁和边导磁板,所述边磁铁夹设于所述导磁轭和所述边导磁板之间,所述边导磁板与所述底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导磁板通过固定段与所述底部的长边连接,并与所述底部的长边形成避位空间,所述避位空间朝向所述间隙延伸,并与所述间隙连通,所述弹性部的部分对应所述避位空间设置;
且/或,所述外壳与所述边导磁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电子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单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腔体,所述扬声器单体设于所述腔体内。
CN202021878713.5U 2020-08-31 2020-08-31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Active CN2126962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78713.5U CN212696206U (zh) 2020-08-31 2020-08-31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78713.5U CN212696206U (zh) 2020-08-31 2020-08-31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96206U true CN212696206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903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78713.5U Active CN212696206U (zh) 2020-08-31 2020-08-31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962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9363A (zh) * 2021-03-31 2021-07-0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9363A (zh) * 2021-03-31 2021-07-0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00930A1 (zh) 发声器件和便携终端
CN109769183B (zh) 扬声器
CN212727405U (zh)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N212696206U (zh)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N211128180U (zh) 一种大振幅微型扬声器
WO2022143027A1 (zh) 扬声器和电子终端
CN212727400U (zh)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N111988711B (zh)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N212727408U (zh) 扬声器
CN111901715B (zh)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N110418259B (zh) 发声装置单体、发声模组及电子终端
CN212696205U (zh)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N214381366U (zh) 扬声器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1988712B (zh)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N214381375U (zh)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CN212696204U (zh) 扬声器的外壳结构和扬声器单体
CN216775012U (zh) 扬声器和发声设备
CN217240927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7240919U (zh) 振膜、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696207U (zh) 扬声器
CN218850977U (zh) 电声转换装置
CN114979911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2727407U (zh)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N217904647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6775017U (zh) 音圈、扬声器和发声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