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82914U - 预制梁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预制梁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82914U CN212582914U CN201922469812.1U CN201922469812U CN212582914U CN 212582914 U CN212582914 U CN 212582914U CN 201922469812 U CN201922469812 U CN 201922469812U CN 212582914 U CN212582914 U CN 2125829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plate
- rib
- hidden
- connection structure
- stirr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其包括叠合梁,叠合梁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所述侧板内的叠合梁箍筋和梁纵筋;暗梁,暗梁设置在所述侧板的端部外侧;连接筋,连接筋的一端设置在暗梁内,连接筋的另一端设置在叠合梁箍筋内;叠合梁、暗梁和连接筋通过混凝土连接。本公开还涉及包括预制梁连接结构的建筑结构。使用本公开的构件,结构计算梁高可取构件梁底至板顶,增高了梁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能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材料在建筑节能和结构性能方面的效率,减少建筑垃圾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符合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各种新型结构体系百花齐放,大多以实心预制结构为主,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如预制构件侧面出筋导致构件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现场钢筋连接导致质量管控困难,构件自重大导致塔吊型号大、现场吊装困难、运输不便,后浇带连接导致模板及钢筋作业量大,人工需求量大等。
在这种情况下,叠合剪力墙结构应运而生。但传统叠合剪力墙结构因为构件内配筋形式与现浇剪力墙不同,无法将门窗洞口上方的梁及两侧边缘构件一同预制在构件中。
预制构件中可包含梁及两侧的边缘构件,同时构件四面均不出筋,有利于实现构件的自动化生产,大幅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
但是,叠合剪力墙构件顶面不出筋时,墙构件内双面叠合梁箍筋仅可设置在梁底至板底,无法有效利用双面叠合梁梁顶楼板厚度范围内截面,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面临梁高不足、梁配筋过大、刚度计算梁高与配筋计算梁高不同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
本公开提供的新型预制梁连接结构,包括:
叠合梁,所述叠合梁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所述侧板内的叠合梁箍筋和梁纵筋;
暗梁,所述暗梁设置在所述侧板的端部外侧;
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暗梁内,所述连接筋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叠合梁箍筋内;
所述叠合梁、所述暗梁和所述连接筋通过混凝土连接。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叠合梁例如为预制叠合梁,如预制双面叠合梁。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叠合梁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开一定距离相对设置以形成空腔,所述叠合梁箍筋和所述梁纵筋预埋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内,也可以理解为,所述叠合梁箍筋和所述梁纵筋预埋在所述空腔内。
在本公开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相等。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暗梁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的端部外侧,且所述暗梁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暗梁包括纵筋和箍筋,所述纵筋沿着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箍筋围绕所述纵筋固定。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筋包括增强筋,所述增强筋分别设置在所述叠合梁箍筋和所述暗梁内,且所述增强筋沿着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公开还提供另外一种预制梁连接结构,其包括:
叠合梁,所述叠合梁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所述侧板内的加强框架;
所述加强框架包括预埋纵筋、连接纵筋和箍筋,所述预埋纵筋设置在所述侧板内,沿着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纵筋设置在所述侧板外,所述箍筋围绕所述预埋纵筋和所述连接纵筋固定。
在本公开的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叠合梁在底部与飘窗顶板连接。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本公开的结构视为一种板连接节点,能够与多种建筑部位连接,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在本公开的再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上述的飘窗顶板可以为预制板。在飘窗顶板为预制板的情况下,可以预先将飘窗顶板与本公开的结构预先安装为一个预制整体件,直接应用于建筑物的窗部位的搭建,方便快捷。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包括飘窗顶板预制板的整体件视为是本公开结构的一种变型,当然,可以与本公开的结构连接的预制件不限于飘窗顶板,只要连接成的整体见中包括上述的本公开的结构,就归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所述建筑结构包括如上文所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所述建筑结构进一步包括楼板,所述预制梁连接结构与所述楼板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
本公开的预制梁连接结构的效果如下:
1、结构在顶面不出筋,避免吊装钢筋碰撞,方便生产,便于现场安装。
2、结构计算梁高可取梁底至板顶的距离,增高了梁高,减小了配筋,同时减轻设计人员工作量。
3、在叠合梁顶部设置现浇暗梁,暗梁与叠合梁内的叠合梁箍筋和梁纵筋之间通过连接筋形成整体。
4、暗梁和叠合梁通过钢筋和混凝土连接,连接过程可控,质量易于控制,连接性能优越。
5、在建筑实践中使用本公开的结构,人工需求少,建设速度快、效率高。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本公开的一种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第一种单边有板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第二种单边有板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第一种有飘窗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第二种有飘窗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的另外一种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a是本公开的安装侧板和预埋加强框架的示意图。
图7b是本公开的吊装预制(叠合)楼板的示意图。
图7c是本公开的绑扎箍筋的示意图。
图7d是本公开的浇筑混凝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
1.叠合梁
2.暗梁
3.连接筋
4.楼板
5.叠合梁箍筋(又称为箍筋)
6.梁纵筋(又称为预埋纵筋或连接纵筋)
7.增强筋
8.现浇混凝土
9.模板
10.飘窗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在本公开的预制梁连接结构中,包括叠合梁1、暗梁 2、连接筋3、楼板4、叠合梁箍筋5、梁纵筋6、增强筋7、现浇混凝土 8。其中,叠合梁1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侧板内的叠合梁箍筋5和梁纵筋6,暗梁2设置在侧板端部外侧。叠合梁1与暗梁2通过连接筋3以及混凝土形成整体,连接筋3的一端设置在暗梁2内,连接筋3的另一端设置在叠合梁箍筋5内,计算梁高H取叠合梁底至板顶的距离。结构两侧侧板等高;叠合梁箍筋5以钢筋焊接方式成型;叠合梁底部及暗梁顶部梁纵筋6为受力钢筋,梁内其他纵向钢筋可为构造钢筋,也可参与结构受力。在梁底设置增强筋7,增强筋7水平设置,增强连接筋3的锚固效果,其中叠合梁梁顶的水平钢筋可由该位置的梁顶纵筋替代。现场浇筑叠合梁空腔及楼板混凝土,形成现浇混凝土8,将叠合梁与楼板连为一个整体。叠合梁1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间隔开一定距离相对设置以形成空腔,叠合梁箍筋5和梁纵筋6预埋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内。进一步地,第一侧板的高度与第二侧板的高度相等。暗梁2包括纵筋和箍筋,纵筋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箍筋围绕纵筋固定。连接筋包括增强筋7,增强筋7分别设置在叠合梁箍筋5和暗梁2 内,且增强筋7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该结构中,结构不出筋,便于生产,暗梁钢筋绑扎较为容易。
以附图1所示预制梁连接结构为例,所述结构如下装配获得如图 7a-7d所示:
1、安装叠合梁1预制构件;
2、吊装预制(叠合)楼板4;
3、绑扎暗梁2并放置连接筋3;
4、浇筑结构空腔、暗梁、楼板叠合层混凝土。
5、重复以上步骤,施工上层。
实施例2
附图2示出了本公开第一种单边有板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包括叠合梁1、暗梁2、连接筋3、楼板4、叠合梁箍筋5、梁纵筋6、增强筋7、现浇混凝土8。叠合梁与暗梁通过连接筋3形成整体,计算梁高H 取叠合梁底至板顶的距离。其中,叠合梁1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侧板内的叠合梁箍筋5和梁纵筋6,叠合梁1与暗梁2通过连接筋3以及混凝土形成整体,连接筋3的一端设置在暗梁2内,连接筋3的另一端设置在叠合梁箍筋5内,结构两侧侧板不等高;叠合梁箍筋5以钢筋焊接方式成型;叠合梁底部及暗梁顶部梁纵筋6为受力钢筋,梁内其他纵向钢筋可为构造钢筋,也可参与结构受力。在梁底设置增强筋7,增强筋7水平设置,增强连接筋3的锚固效果,其中叠合梁梁顶的水平钢筋可由该位置的梁顶纵筋替代。现场浇筑叠合梁空腔及楼板混凝土,形成现浇混凝土8,将叠合梁与楼板连为一个整体。
叠合梁1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间隔开一定距离相对设置以形成空腔,叠合梁箍筋5和梁纵筋6预埋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内。第一侧板的高度小于第二侧板的高度;进一步地,暗梁2 设置在第一侧板的端部外侧,且暗梁2的高度小于第二侧板的高度。暗梁2包括纵筋和箍筋,纵筋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箍筋围绕纵筋固定。连接筋包括增强筋7,增强筋7分别设置在叠合梁箍筋5和暗梁2内,且增强筋7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该结构中,叠合梁梁侧无需支模,较为便于生产。
该实施例2结构的装配方式与实施例1的类似。
实施例3
附图3示出了本公开第二种单边有板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包括叠合梁1、暗梁2、连接筋3、楼板4、叠合梁箍筋5、梁纵筋6、增强筋7、现浇混凝土8、模板9。其中,叠合梁1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侧板内的叠合梁箍筋5和梁纵筋6,暗梁2设置在侧板端部外侧。叠合梁1 与暗梁2通过连接筋3以及混凝土形成整体,连接筋3的一端设置在暗梁2内,连接筋3的另一端设置在叠合梁箍筋5内,,计算梁高H取叠合梁底至板顶的距离。结构两侧侧板等高;叠合梁箍筋5以钢筋焊接方式成型;叠合梁底部及暗梁顶部梁纵筋6为受力钢筋,梁内其他纵向钢筋可为构造钢筋,也可参与结构受力。在梁底设置增强筋7,增强筋7水平设置,增强连接筋3的锚固效果,其中叠合梁梁顶的水平钢筋可由该位置的梁顶纵筋替代。现场浇筑叠合梁空腔及楼板混凝土,形成现浇混凝土8,将叠合梁与楼板连为一个整体。叠合梁1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间隔开一定距离相对设置以形成空腔,叠合梁箍筋5 和梁纵筋6预埋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内。进一步地,第一侧板的高度与第二侧板的高度相等。暗梁2包括纵筋和箍筋,纵筋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箍筋围绕纵筋固定。连接筋包括增强筋7,增强筋7分别设置在叠合梁箍筋5和暗梁2内,且增强筋7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该结构实施例中,结构不出筋便于生产,暗梁箍筋绑扎较为容易。
该实施例3结构的装配方式与实施例1的类似。
实施例4
附图4示出了本公开第一种有飘窗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其叠合梁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2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叠合梁1两侧侧板不等高,且在模板9下方的侧板较短,未延伸至叠合梁的底部,在叠合梁1 的该较短侧板下方连接飘窗顶板10。
该结构实施例中,包括本公开预制梁连接结构的建筑结构,其在保障结构受力需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更多建筑功能。
该实施例4结构的装配方式与实施例1的类似。
实施例5
附图5示出了本公开第二种有飘窗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包括叠合梁1、暗梁2、连接筋3、楼板4、叠合梁箍筋5、梁纵筋6、增强筋 7、现浇混凝土8、模板9。叠合梁1与暗梁2通过连接筋3以及混凝土形成整体,计算梁高H取叠合梁底至板顶的距离。叠合梁仅一侧配有侧板,另一侧现场支模模板9;叠合梁箍筋5以钢筋焊接方式成型;叠合梁底部及暗梁顶部梁纵筋6为受力钢筋,梁内其他纵向钢筋可为构造钢筋,也可参与结构受力。在梁底设置增强筋7,增强筋7水平设置,增强连接筋3的锚固效果,其中叠合梁梁顶的水平钢筋可由该位置的梁顶纵筋替代。现场浇筑叠合梁空腔及楼板混凝土,形成现浇混凝土8,将叠合梁与楼板连为一个整体。暗梁2包括纵筋和箍筋,纵筋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箍筋围绕纵筋固定。连接筋包括增强筋7,增强筋7分别设置在叠合梁箍筋5和暗梁2内,且增强筋7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模板9下方的靠近叠合梁底部的位置连接飘窗顶板10,该飘窗顶板10为预制飘窗顶板。
该结构实施例中,结构不出筋,便于工业化生产。
该实施例5结构的装配方式与实施例1的类似。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实施例6
附图6示出了本公开的另外一种预制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该叠合梁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所述侧板内的加强框架;
所述加强框架包括预埋纵筋、连接纵筋和箍筋,所述预埋纵筋和所述连接纵筋均可被称为梁纵筋,所述箍筋即为叠合梁箍筋。所述预埋纵筋6设置在所述侧板内,沿着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纵筋6 设置在所述侧板外,所述箍筋5围绕所述预埋纵筋6和所述连接纵筋6 固定。计算梁高H取叠合梁底至板顶的距离。该实施例的预制梁连接结构两侧侧板不等高;箍筋5以钢筋焊接方式成型;叠合梁底部及箍筋顶部纵向钢筋6为受力钢筋。现场浇筑叠合梁空腔及楼板混凝土,形成现浇混凝土8,将叠合梁与预制楼板连为一个整体。
在该结构实施例中,现场无需支模,无需设置暗梁,箍筋布置形式与传统现浇梁一致。
该实施例6结构的装配方式与实施例1的类似。
Claims (9)
1.一种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叠合梁,所述叠合梁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所述侧板内的叠合梁箍筋和梁纵筋;
暗梁,所述暗梁设置在所述侧板的端部外侧;
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暗梁内,所述连接筋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叠合梁箍筋内;
所述叠合梁、所述暗梁和所述连接筋通过混凝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开一定距离相对设置以形成空腔,所述叠合梁箍筋和所述梁纵筋预埋在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梁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的端部外侧,且所述暗梁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梁包括纵筋和箍筋,所述纵筋沿着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箍筋围绕所述纵筋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包括增强筋,所述增强筋分别设置在所述叠合梁箍筋和所述暗梁内,且所述增强筋沿着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8.一种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叠合梁,所述叠合梁包括侧板和部分预埋在所述侧板内的加强框架;
所述加强框架包括预埋纵筋、连接纵筋和箍筋,所述预埋纵筋设置在所述侧板内,沿着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纵筋设置在所述侧板外,所述箍筋围绕所述预埋纵筋和所述连接纵筋固定。
9.一种建筑结构,所述建筑结构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结构进一步包括楼板,所述预制梁连接结构与所述楼板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69812.1U CN212582914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预制梁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建筑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69812.1U CN212582914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预制梁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建筑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82914U true CN212582914U (zh) | 2021-02-23 |
Family
ID=74655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469812.1U Active CN212582914U (zh) | 2019-12-31 | 2019-12-31 | 预制梁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建筑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8291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59712A (zh) * | 2021-10-19 | 2022-02-18 | 山东艾科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预制梁、叠合梁及建筑结构 |
CN117386056A (zh) * | 2023-09-12 | 2024-01-12 |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全预制楼板与预制剪力墙连接节点 |
-
2019
- 2019-12-31 CN CN201922469812.1U patent/CN21258291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59712A (zh) * | 2021-10-19 | 2022-02-18 | 山东艾科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预制梁、叠合梁及建筑结构 |
CN117386056A (zh) * | 2023-09-12 | 2024-01-12 |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全预制楼板与预制剪力墙连接节点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559569U (zh) | 一种装配整体式自保温暗密肋轻质叠合楼板 | |
CN207878747U (zh) | 一种叠合楼板预制板 | |
US6230465B1 (en) |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al modules | |
EP2530211A1 (en) | Space light steel frame concret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 |
CN206873730U (zh) | 一种钢筋桁架楼板结构 | |
CN212582914U (zh) | 预制梁连接结构及包括其的建筑结构 | |
CN111441511A (zh) | 一种永久模板及采用永久模板浇筑剪力墙的方法 | |
CN217975039U (zh) | 预制夹芯保温承重墙板层间连接系统 | |
CN113719008A (zh) | 一种钢网桁架空巢芯板及施工工艺 | |
CN206220321U (zh) | 一种sc体系劲性空腹叠合板 | |
CN210421568U (zh) | 一种装配式梁、板结构 | |
CN100392197C (zh) | 密肋网格式钢筋砼剪力墙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7500692U (zh) | 用于复合保温单面叠合墙板的连接节点 | |
CN217517862U (zh) | 一种装配式l形柱与生态内墙自攻钉集块连接构造 | |
CN102051963A (zh) | 一种混凝土组合梁楼盖及其浇筑方法 | |
CN214364235U (zh) | 一种装配式钢板组合剪力墙体结构 | |
CN111335530A (zh) | 一种集块建筑叠合板用变截面单向预制空心板 | |
CN210288825U (zh) | 一种装配式、现浇组合梁板结构 | |
CN211735984U (zh) | 装配式预制叠合楼板和装配式叠合楼板 | |
CN114658141A (zh) | 一种装配式复合墙板t形构造柱与独立基础连接构造及作法 | |
CN219863278U (zh) | 楼面与墙体一体化成型3d打印构件组成的房屋 | |
CN111851804A (zh) | 一种装配式免拆模结构体模壳及现浇筑免拆模结构体 | |
CN216239245U (zh) | 一种钢网桁架空巢芯板 | |
CN212743090U (zh) | 预制板变截面的混凝土叠合板和预制板 | |
CN218149078U (zh) | 一种高抗剪性能的钢板剪力墙及连接节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102206 1st floor, building 6, 8 Beiqing Road,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1, building 6, No. 8, Beiqing Road,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