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90021U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90021U CN212490021U CN202021431947.5U CN202021431947U CN212490021U CN 212490021 U CN212490021 U CN 212490021U CN 202021431947 U CN202021431947 U CN 202021431947U CN 212490021 U CN212490021 U CN 2124900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
- module
- suture
- body surface
- unit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5876 hea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1100000241 scar Toxicit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41000258920 Chilopoda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08000032544 Cicatrix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387 scar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06010033474 Pain of skin Diseases 0.000 abstract 1
- 206010052428 Woun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6407 pai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0270923 Hesperostipa com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02091 Anaesthe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005 anaesthes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980 post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33372 Pain and discomfor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04 debrid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49 desinf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3675 pannicul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8327 se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20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304 subcutaneous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1074 Re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8990 Skin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770 blood supp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59 peripheral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6 peripheral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6—Suture bridg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所属的技术领域为医疗用品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开设置的模块A(1)和模块B(2),所述模块A(1)和模块B(2)的底面涂覆有粘胶、并通过粘胶粘贴在患者皮肤上,在模块A(1)和模块B(2)上通过力学连接结构闭合皮肤切口。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皮肤切口缝合方法,在保护皮肤的同时能无创地闭合皮肤切口,不仅操作简单、便捷,提高了医生缝合效率,而且消除了患者传统皮肤缝合的痛苦,节省了医疗成本。不仅消除了皮肤缝合痛苦,消除了针孔的蜈蚣疤痕,减少了切口愈合时间,而且解决了切口对合精准度低、拆线麻烦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领域,具体是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背景技术
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发展迅猛,手术缝合切口的方式也在不断升级。目前使用的最广泛的技术是传统的针线缝合,医生可以根据切口位置、形状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缝合打结方式。但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第一,医生使用针线缝合闭合伤口时,穿刺皮肤,完成伤口闭合,会造成皮肤新的创伤,拆线后会留下蜈蚣足疤痕;第二,医生使用针线缝合闭合伤口时,缝针在切口一侧从皮肤表面刺入,然后穿过皮肤内部,最后从切口另一侧皮肤表面穿出,缝合过程是不可视和不可控的,不能准确的掌控缝合深度和出针的位置,很难实现手术切口的精准对合,手术切口吻合精准度。
第三,皮下针线缝合操作复杂,用时长,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降低了手术效率。第四,传统针线缝合方式,缝线缝针都进入皮下组织,并且在拆线之前,缝线会有很长的时间存留在皮肤上,提升了感染几率,额外增添了患者的不适。
第五,传统拆除针线缝合线时,用无菌镊子将线头提起,在无菌剪刀将线头剪断,然后再用无菌镊子将缝线从患者体内抽出,整个拆线过程中使用多种工具多,繁琐且复杂,对医生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拆线患者无麻醉处理,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抽出缝线的过程中缝线体外的部分的会进入体内,容易将体外的细菌和污染物带入体内,造成感染。
申请号为 CN201510006983.4,发明名称为:皮肤切开缝合器的专利文本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皮肤切口的医疗器材,降低了缝合的技术难度,但是这种皮肤缝合器存在不足。其一, 其仍在皮肤上通过穿刺皮肤进行缝合,仍会对皮肤的第二次伤害,无法降低感染几率。拆线后仍会有蜈蚣足疤痕;其二,无法实现皮肤手术切口的精准闭合,无法保证精准度。其三,缝线缝针仍需要进入从皮肤表面刺入皮下组织,并且在拆线之前,缝线会长期存留在皮肤内部,增加了感染几率,并且额外增加了患者不适。其四,整个拆线过程中使用多种工具多,繁琐且复杂,对医生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拆线患者无麻醉处理,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抽出缝线的过程中缝线体外的部分的会进入体内,容易将体外的细菌和污染物带入体内,造成感染。
申请号为:CN201520501157.2。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皮肤缝合辅助固定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能在缝合时有利于刀口位置皮肤的临时固定以利于缝合,降低了缝合技术难度,但该专利在使用时仍有诸多问题。
其一,其仍是传统针线在皮肤上进行缝合,无法避面对皮肤穿刺造成的二次伤害,无法降低感染几率,仍会存在蜈蚣足疤痕的问题。其二,缝线缝针都会穿刺进入皮肤内部,并且在拆线之前,会长期存留在皮肤内部,增加了感染几率,额外增加了患者不适。其三,拆线患者无麻醉处理,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并且,抽出缝线的过程中缝线体外的部分会进入体内,容易将体外的细菌和污染物带入体内,造成感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使用范围广的体表缝合辅助单元,以克服现有的医用缝合辅助装置和缝合方法的二次创伤,对合精准度低,缝合效率低, 患者痛苦大,拆线留疤和拆线引起切口感染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开设置的模块 A 和模块 B,所述模块A 和模块 B 的背面涂覆有粘胶、并通过粘胶粘贴在患者皮肤上,模块 A 和模块 B 通过力学结构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为,设置有固定端和固定结构的连接结构。或力学连接结构为两端固定的线,两线分别固定于模块 A(1)和模块 B(2)上,两线通过线结结构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力学连接结构为固定端为带有锯齿的弹性薄片,固定结构为:挤压锁合装置。
或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力学连接结构为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 线结固定结构。
或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力学连接结构为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 卡线槽,非固定端线通过缠绕在卡线槽上固定。
或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力学连接结构为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 棘突固定结构。
或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力学连接结构为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 旋转固定装置或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力学连接结构为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 粘贴结构或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力学连接结构为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凹槽锁合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和固定结构可以在同一模块,也可以分别在两个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分开设置的模块 A 和模块 B,所述模块 A 和模块 B 的背面涂覆有粘胶、并通过粘胶粘贴在患者皮肤上,在模块 A 和模块 B 上能通过力学结构相互连接。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为,设置有固定端和固定结构的连接结构。或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为两端固定的线, 两线分别固定于模块 A(1)和模块 B(2)上,两线通过线结结构固定。将切口无创闭合,能对切口产生稳定闭合力。传统缝合、皮钉和皮肤缝合辅助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是:缝合技术要求高、打结麻烦、拆线繁琐、会造成蜈蚣疤痕、增加病人痛苦、缝合效率低和感染几率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分开设置的模块 A 和模块 B,所述模块 A 和模块 B 的背面涂覆有粘胶、并通过粘胶粘贴在患者皮肤上,在模块 A和模块 B 上能通过力学结构相互连接。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为,设置有固定端和固定结构的连接结构。或所述的力学连接结构为两端固定的线,两线分别固定于模块 A(1)和模块 B(2)上,两线通过线结结构固定。将切口无创闭合,能对切口产生稳定闭合力。所以既能实现无创闭合切口,降低缝合技术难度,减少缝合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消除患者拆线痛苦,消除蜈蚣疤痕,又能充分稳定闭合切口,使切口两侧皮肤的对合效果持久稳定,也保证了切口不受外力影响,改善周围血液供应,促进切口愈合。
2.传统缝合、皮钉和皮肤缝合辅助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缝合方式,缝线缝针都进入皮肤内部,并且拆线之前会长期存留在皮肤内部,增加了感染几率,增加了患者不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模块 A 和模块 B 能通过力学结构相互连接。模块 A 和模块 B 粘贴在体外使用,连接、固定结构均设置于体外,不穿入皮肤内部。将皮下缝合升级为无创缝合,没有二次创伤,减少了患者痛苦,消除缝合后的蜈蚣疤痕;避免了传统缝合和皮钉缝合造成的皮肤穿刺,减少了患者不适,减少了感染几率。
3.分开设置的模块A 和模块B,所述模块 A 和模块B 的背面涂覆有粘胶、并通过粘胶粘贴在患者皮肤上,模块 A 和模块 B 能通过力学结构相互连接。现有的皮肤缝合辅助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是:无法充分暴露切口,会遮蔽切口,不仅不利于切口透气和分泌物引流,不利于医生对切口进行术后的换药消毒,清创难度高,感染几率大,而且不利于医生对切口感染和愈合指标的观察监测,不利于医生根据情况调整患者治疗方
案,不利于患者切口愈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将模块 A 和模块 B 粘贴在切口两侧的皮肤上时,使两模块的边缘距切口边缘约0.5cm,当模块上连接结构拉紧后,能够充分暴露切口,避免遮蔽切口,不仅有利于切口透气和分泌物引流,有利于医生对切口进行术后的换药消毒,易于清创,减少感染几率,而且有利于医生对切口感染和愈合指标的观察监测,根据情况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加快患者切口愈合。
4.分开设置的模块A 和模块B,所述模块 A 和模块B 的背面涂覆有粘胶、并通过粘胶粘贴在患者皮肤上,在模块 A 和模块 B 上能通过力学结构相互连接。传统缝合、皮钉和皮肤缝合辅助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当切口周围受力过大或者过小时,医生无法根据切口周围愈合的情况调整松紧度,无法实现缝合力的可逆调节,无法避免操作不当带来的损失,会增加术后瘢痕,切口愈后不美观,患者依从性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两边过线孔能用于缝线穿过,然后通过打结或其他固定方式将切口无创闭合。能通过用新线按原来缝线路线穿入,然后更换原有缝线,实现随时根据切口愈合情况调整松紧度,实现缝合力的可逆调节,减轻切口周围受力,操作方便,减少操作不当带来的损失。尤其是对于前正中线开胸手术以及关节置换手术,有效避免和减轻术后瘢痕的发生,愈后更美观,患者依从性更高。
5.分开设置的模块A 和模块B,所述模块 A 和模块B 的背面涂覆有粘胶、并通过粘胶粘贴在患者皮肤上,在模块 A 和模块 B 上均设有过线孔。传统缝合存在的技术问题是:传统拆线过程中,拆线的标准操作注意点繁多,操作流程为:首先消毒灭菌,然后用无菌镊子将线头提起,将无菌剪刀尖端紧贴一侧皮肤插入线头内部,将线头剪断,然后用无菌镊子夹住剪断后的缝线的长头端,将缝线按垂直于切口的方向,拉向缝线的短头侧,最后匀速轻柔地从患者体内抽出,会造成皮肤二次损伤,抽出后需要再次对切口消毒灭菌和换药,给患者产生较大的拆除痛苦和不适感。现有的皮钉缝合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在皮钉拆除过程中,消毒灭菌后,需要用专门的皮钉拆除器拆除皮钉,然后将皮钉从皮肉内拉出,会造成皮肤二次损伤,拉出后需要对切口再次消毒灭菌和换药,给患者产生较大的拆除痛苦和不适感。
6.传统缝合和皮钉共同存在的技术问题是:整个拆线过程使用工具多,繁琐复杂,拆除技术要求高。因为患者处于无麻醉状态,患者拆线痛苦大。而且, 缝线体外部分容易将体外细菌和污染物带入体内,增加感染几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将体内拆线过程变成体外拆线过程,拆除时只需从皮肤上简单撕掉即可,无需使用任何无菌器械,不仅拆除过程简单快捷,技术要求低,而且完美消除了传统缝合和皮钉的拆除风险,因缝线不经过体内,没有二次损失,完全消除了患者拆线痛苦,降低了拆线过程的感染几率。
7.模块 A 和模块 B 粘贴在体外使用,两模块上过线孔有一个或多个。传统缝合、皮钉和皮肤缝合辅助装置都存在的技术问题是:伤口闭合的整个过程是不可视不可控的过程,闭合切口两侧皮肤的精准度较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缝针只进入模块不伤及皮肤,将缝针进入切口一侧皮肤,然后从皮肤里面穿过,最后从对侧皮肤出来不可视不可控的缝合过程简化为缝针直接穿过穿线孔的可视可控的简单穿孔缝合过程,精准控制了缝合深度和进针出针的位置,实现皮肤切口的精准对合,精准度高。
8.分开设置的模块A 和模块B 可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自由排列组合方式使用。传统缝合、皮钉和皮肤缝合辅助装置都存在的技术问题是:无法适合规则和不规则伤口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设置的模块 A 和模块B 可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自由排列组合方式使用。不仅继承了传统针线缝合的优点,适合规则和不规则伤口使用,而且与现有缝合辅助专利结构相比,医生可以根据不同长短、形状的手术切口行最适合选择最适合患者切口的缝合方式和打结方式,有利于医生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选择,自由度高,个体化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线旋转固定,另一端固定结构为卡槽锁合结构的俯视结构图。图 2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线旋转固定,另一端固定结构为卡槽锁合结构的主视结构图。图 3、4、5、6 是图 1 的卡槽锁合结构的四种替代方案的细节俯视结构图。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是薄片,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挤压锁合结构打开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 8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是有一定厚度的薄片,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挤压锁合结构闭合状态的立体结构图。
图 9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模块设置有孔,线通过穿孔打结固定的俯视结构图。
图 10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模块设置有孔,线通过穿孔打结固定的主视结构图。
图 11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卡线槽,线通过在卡线槽上缠绕打结实现固定的俯视结构图。
图 12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卡线槽,线通过在卡线槽上缠绕打 结实现固定的主视结构图。
图 13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另一种卡线槽,线通过在卡线槽上缠绕打结实现固定的俯视结构图。
图 14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另一种卡线槽,线通过在卡线槽上缠绕打结实现固定的主视结构图。
图 15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棘突或卡齿固定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图 16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棘突或卡齿固定结构的主视结构图。
图 17、18、19、20 是棘突或卡齿固定结构的另外四种替代方案的细节主视结构图。
图 21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旋转固定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图 22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旋转固定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图 23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的图 21、22 的旋转固定固定结构的细节主视图。
图 24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粘贴固定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图 25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粘贴固定结构的主视结构图。
图 26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卡槽锁合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图 27 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卡槽锁合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图 28、29、30、31 是图 26、27 的卡槽锁合装置的四种替代方案的俯视结构图。
图 32 是本实用新型固定端和固定结构可以设置在同一模块,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模块,通过线缠绕打结实现固定的俯视图。
图 33 是本实用新型固定端和固定结构可以设置在同一模块,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模块,通过线缠绕打结实现固定的主视图。
图中标记为:1-模块 A,2-模块 B,3-缝线,4-固定端,5-线结,6-切口,7-固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中,如图 1、2 所示,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包括分开设置的模块 A1和模块 B2,所述模块 A1 和模块 B2 的底面涂覆有粘胶、并通过粘胶粘贴在患者皮肤上,一端线为可旋转的固定,另一端固定结构为卡槽锁合结构。如图 3、4、5、6 是图 1 的卡槽锁合结构的四种替代方案的细节俯视结构图。
实施例二中,如图 7、8 所示,一端固定端是有一定厚度的薄片,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挤压锁合结构,通过挤压锁合结构能将伤口稳定闭合。
实施例三中,如图 9、10 所示,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模块设置有孔,线通过穿孔打结固定,实现将伤口稳定闭合。
实施例四中,如图 11、12 所示,一端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卡线槽,线通过在卡线槽上缠绕打结实现固定,实现将伤口稳定闭合。
实施例五中,如图 13、14 所示,一端固定端为线,固定结构为另一种卡线槽,线通过在卡线槽上缠绕打结实现固定,实现将伤口稳定闭合。
实施例六中,如图 15、16、17、18、20 所示,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棘突或卡齿固定结构,通过棘突或卡齿收紧缝线,实现将伤口稳定闭合。
实施例六中,如图 21、22 所示,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旋转固定装置(螺纹、螺旋齿轮等),通过旋转固定装置卡死或拧死固定缝线,实现将伤口稳定闭合。
实施例七中,如图 24、25 所示,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粘贴固定装置,如粘胶、贴膜或万能粘,通过粘贴在另一个模块上,实现将伤口稳定闭合。
实施例八中,如图 26、27 所示,一端固定端为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卡槽锁合装置,通过拉紧缝线和卡槽锁合装置,实现将伤口稳定闭合。图 28、29、30、31 是图 26、27 的卡槽锁合装置的四种替代方案。
实施例九中,如图 32、33 所示,固定端和固定结构可以设置在同一模块,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模块,通过线缠绕打结实现固定,实现将伤口稳定闭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采用等同替换等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16)
1.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开设置的模块 A(1)和模块 B(2),所述模块 A(1)和模块 B(2)的底面有粘胶,模块 A 和模块 B 通过力学连接结构相互连接,通过力学连接结构将皮肤切口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设置有固定端和固定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设置的固定端分为旋转固定或非旋转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的一端为旋转固定端,另一端的固定结构为:卡槽锁合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两端分别固定于模块A(1)和模块B(2)上,通过咬合结构将伤口闭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一端的固定端为一端固定的摩擦力大的薄片,另一端的固定结构为:挤压锁合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一端的固定端为一端固定的缝线,另一端的模块上设置有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一端的固定端为一端固定的缝线,另一端固定结构为:卡线槽。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一端的固定端为一端固定的缝线,另一端的固定结构为:棘突或卡齿固定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一端的固定端为一端固定的缝线,另一端的固定结构为:旋转固定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一端的固定端为:一端固定的缝线,另一端的固定结构为:粘贴固定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构一端的固定端为一端固定的缝线,另一端的固定结构为:卡槽锁合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学连接结的固定端和固定结构设于同一模块上,或者分别设于两个模块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A(1)和模块B(2)上有缝合槽或过线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A(1)或模块B(2)有缝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一头固定于模块A(1)或模块B(2)或缝合槽或过线通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810585 | 2019-07-25 | ||
CN201921181828 | 2019-07-25 | ||
CN201921181058 | 2019-07-25 | ||
CN2019211818286 | 2019-07-25 | ||
CN2019214898579 | 2019-09-09 | ||
CN201921489857 | 2019-09-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90021U true CN212490021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4375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31947.5U Active CN212490021U (zh) | 2019-07-25 | 2020-07-20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CN202010700467.2A Pending CN112370097A (zh) | 2019-07-25 | 2020-07-20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00467.2A Pending CN112370097A (zh) | 2019-07-25 | 2020-07-20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1249002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70097A (zh) * | 2019-07-25 | 2021-02-19 | 黄丛威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3249386U (zh) * | 2019-09-09 | 2021-05-25 | 黄丛威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12326A (zh) * | 2007-09-05 | 2008-01-30 | 李旭辉 | 一种皮肤伤口缝合器 |
CN101828939B (zh) * | 2010-06-02 | 2011-12-21 | 张升平 | 皮肤伤口锁合器 |
CN202086515U (zh) * | 2011-04-29 | 2011-12-28 | 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无针手术缝合器 |
CN202086513U (zh) * | 2011-05-13 | 2011-12-28 | 王作伟 | 一种皮肤伤口助合器 |
JP6419179B2 (ja) * | 2013-07-24 | 2018-11-07 | ジップライン メディカ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Zipline Medical, Inc. | 外科手術用切開および閉鎖装置 |
CN104665886A (zh) * | 2013-11-30 | 2015-06-03 | 周京京 | 一种伤口缝合辅助器 |
CN104127212A (zh) * | 2014-06-26 | 2014-11-05 | 汪世琼 | 一种伤口缝合器 |
CN109718008A (zh) * | 2019-01-31 | 2019-05-07 | 深圳市锦正和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调整开口的医用创可贴 |
CN212490021U (zh) * | 2019-07-25 | 2021-02-09 | 黄丛威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
2020
- 2020-07-20 CN CN202021431947.5U patent/CN212490021U/zh active Active
- 2020-07-20 CN CN202010700467.2A patent/CN11237009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70097A (zh) * | 2019-07-25 | 2021-02-19 | 黄丛威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70097A (zh) | 2021-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490020U (zh)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
CN212490021U (zh)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
CN212490019U (zh) | 一种卡线式皮肤闭合辅助单元 | |
CN104127212A (zh) | 一种伤口缝合器 | |
CN113081120A (zh) | 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3249386U (zh) | 一种体表缝合辅助单元 | |
CN205234557U (zh) | 环形皮肤牵张器 | |
CN101785687A (zh) | 术后皮肤创口缝合器 | |
CN212369055U (zh) | 一种腹腔穿刺缝合器的穿刺鞘 | |
CN2885137Y (zh) | 可调式免缝缝合器 | |
CN118370572A (zh) | 一种皮肤闭合辅助装置 | |
CN201642161U (zh) | 术后皮肤创口缝合器 | |
US9706983B1 (en) | Method for suturing small skin wounds | |
CN201920804U (zh) | 跟腱微创吻合钳 | |
CN210204807U (zh) | 一次性无创皮肤缝合器 | |
CN212326484U (zh) | 一种医用缝合拉扣 | |
CN211187401U (zh) | 一种张力伤口缝合用减张器 | |
CN109893185B (zh) | 缝合装置 | |
CN204379335U (zh) | 一种减少张力的深伤口闭合器 | |
CN2457970Y (zh) | 闭合皮肤创口的抗菌拉链 | |
CN216294160U (zh) | 一种腹腔镜穿刺口一体式辅助缝合器 | |
CN216317769U (zh) | 一种无创皮肤缝合装置 | |
CN215584250U (zh) | 一种外科缝合皮肤对准器械 | |
CN215129290U (zh) | 一种腹腔镜用牵拉暴露器 | |
CN114795350B (zh) | 一种具有伤口整平功能的一次性无针缝合器及使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