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74757U - 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474757U CN212474757U CN202020366190.XU CN202020366190U CN212474757U CN 212474757 U CN212474757 U CN 212474757U CN 202020366190 U CN202020366190 U CN 202020366190U CN 212474757 U CN212474757 U CN 2124747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n gear
- garbage
- piston assembly
- pressing plate
- b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813 municipal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214 Mouth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101710010905 PY01155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19758 Cytis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0495 Sarothamnus scopar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1888 snack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3 si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该垃圾压缩机构包括:桶体,内部形成有适于盛放垃圾的容器;活塞组件,枢转于所述桶体一侧,被配置为所述活塞组件在外力驱动下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当所述活塞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适于使所述桶体的内部空间处于开放状态以便于容纳蓬松垃圾;当所述活塞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适于使所述桶体的内部空间处于被挤压状态以压缩所述蓬松垃圾。本公开通过活塞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实现垃圾压缩功能,且活塞组件在两个位置之间切换数次可以实现多次压缩,使得同一个垃圾袋的存储量更大,垃圾收集装置可以暂存更多的垃圾,用户不需要频繁的更换垃圾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家庭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垃圾收集装置。一般而言,垃圾收集装置,例如垃圾桶等,通常包括主体、盖体和盛放垃圾的容器。用户扔垃圾时只需要翻转盖体即可将垃圾扔入垃圾收集装置中。现在家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尤其是纸屑、零食袋等,因为垃圾桶内垃圾一般是自然堆积在一起的,会有一些空隙,所以垃圾桶很容易就满了,有的用户就会频繁的跟换垃圾袋,而有的用户会使用脚踩或者利用笤帚等工具按压的方式压扁垃圾,增加了垃圾袋的装载空间,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会使垃圾的臭味散出来或者污物沾染到用户的脚或工具上,用户体验感不好。
现有的技术中,有利用桶盖、压缩驱动机构以及压缩机构之间的相互连动关系,使得用户可以借由桶盖的开合驱动活塞压板下压,进而将桶体内的垃圾进行压缩,实现自动压缩垃圾的功能。但是这种结构,不可避免的,在压缩过程中活塞压板会直接触碰到垃圾,垃圾或废液等会沾染到活塞压板上,容易滋生细菌,散发臭味;开盖时用户可能会不小心碰到,不干净不卫生,且用户需要经常清洗垃圾桶,用户体验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上述以及其他潜在的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实现垃圾压缩功能的同时,活塞组件也不会直接触碰到垃圾,垃圾或废液等就不会沾染到活塞组件上,干净卫生,用户不需要经常清洗垃圾收集装置,简单便利,用户体验感较高;且本发明可实现多次压缩,使得同一个垃圾袋的存储量更大,垃圾收集装置可以暂存更多的垃圾,用户不需要频繁的更换垃圾袋,降低了扔垃圾的频次,同时也减少了垃圾袋的使用量。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垃圾压缩机构。该垃圾压缩机构包括:桶体,内部形成有适于盛放垃圾的容器;活塞组件,枢转于所述桶体一侧,被配置为所述活塞组件在外力驱动下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当所述活塞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适于使所述桶体的内部空间处于开放状态以便于容纳蓬松垃圾;当所述活塞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适于使所述桶体的内部空间处于被挤压状态以压缩所述蓬松垃圾。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活塞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实现垃圾压缩功能,且活塞组件在两个位置之间切换数次可以实现多次压缩,使得同一个垃圾袋的存储量更大,垃圾收集装置可以暂存更多的垃圾,用户不需要频繁的更换垃圾袋,降低了扔垃圾的频次,同时也减少了垃圾袋的使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塞组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垃圾袋的袋口固定部,被配置为当所述活塞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垃圾袋的袋口不会从所述活塞组件上滑脱。
以此方式,通过在活塞组件上设置有袋口固定部以实现固定垃圾袋袋口的功能,且活塞组件在运动时可避免袋口从活塞组件上滑落,避免活塞组件直接触碰到垃圾,干净卫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电机,固设置于所述桶体上;主动齿轮,固设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被配置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A,被配置为所述从动齿轮A的一侧与所述主动齿轮的一侧啮合,当所述主动齿轮转动时,所述从动齿轮A 随动;从动齿轮B,被配置为所述从动齿轮B的一侧与所述主动齿轮的另一侧啮合,被配置为当所述主动齿轮转动时,所述从动齿轮B 随动;从动齿轮C,被配置为所述从动齿轮C的一侧与所述从动齿轮 B的另一侧啮合,被配置为当所述从动齿轮B转动时,所述从动齿轮 C随动;第一压板,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压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从动齿轮A的另一侧,当所述从动齿轮A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压板同步作翻转运动;第二压板,被配置为所述第二压板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从动齿轮C的另一侧,当所述从动齿轮C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压板同步作翻转运动。
以此方式,通过设置电机加齿轮的结构来驱动压板作翻转运动以实现垃圾压缩功能,用户只需在套设垃圾袋时将垃圾袋的袋口分别套设在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上,当垃圾收集装置执行垃圾压缩命令时,两个压板会隔着垃圾袋翻转压缩垃圾,这样两个压板不会直接触碰到垃圾,垃圾或废液等就不会沾染到压板上,干净卫生,且用户不需要经常清洗垃圾收集装置,简单便利,用户体验感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动齿轮A和从动齿轮C均为扇形齿轮结构。
以此方式,通过将从动齿轮A和从动齿轮C均为扇形齿轮结构,既能实现啮合功能,同时两个齿轮的另一端设计成平边,用于分别固定两个压板,使得结构简单,功能稳定。两个压板亦可以分别与两个从动齿轮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桶体上分别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压板和所述第二压板插入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压板的另一侧插入所述第一通孔中并与桶体枢接,所述第二压板的另一侧插入所述第二通孔中并与桶体枢接。
以此方式,通过在桶体上设置有供压板插入的通孔以使压板可以枢接在桶体上,实现压板的相对固定,且使压板可沿其枢接处的轴心相对于桶体翻转以实现垃圾压缩功能,结构简单,压板翻转的运动轨迹非常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桶体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支撑所述第一压板和所述第二压板的凸台。
以此方式,通过在桶体两侧设置凸台,为压板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使得压板在执行翻转动作时不会晃动,避免晃动产生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动齿轮A和所述从动齿轮C上分别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分别贯穿至所述桶体内,所述桶体的相应位置分别设置有供所述转轴插接的凹槽。
以此方式,通过在从动齿轮A和从动齿轮C上分别设置有转轴,转轴插接在桶体上,实现从动齿轮A和从动齿轮C的相对固定,且当动齿轮A和从动齿轮C转动时可分别带动两个压板相对于桶体翻转以实现垃圾压缩功能,结构简单,压板翻转的运动轨迹非常平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和所述第二压板上还分别设置有左袋口固定部和右袋口固定部,被配置为当垃圾袋套上所述桶体上时,所述左袋口固定部和右袋口固定部分别固定垃圾袋的至少一部分袋口。
以此方式,通过在两个压板上分别设置有袋口固定部实现固定垃圾袋的袋口功能,且压板作翻转动作时可防止袋口从压板上滑落,避免压板直接触碰到垃圾,干净卫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板和所述第二压板的高度为h,所述桶体的宽度为d,其中,h≤1/2d。
以此方式,通过这样的尺寸设计,在不执行压缩动作时,压板可以隐藏在桶体两侧;在执行压缩动作时,压板之间不会相互干涉。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垃圾收集装置。该垃圾垃圾收集装置包括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和盖体,所述盖体耦合至所述桶体以封闭所述桶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垃圾收集装置可实现多次垃圾压缩,使得同一个垃圾袋的存储量更大,垃圾收集装置可以暂存更多的垃圾,用户不需要频繁的更换垃圾袋,降低了扔垃圾的频次,同时也减少了垃圾袋的使用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本公开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应当理解,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旨在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绘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垃圾收集装置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沿着图3中的线A-A所截取的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处于第一位置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沿着图3中的线A-A所截取的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处于第二位置时的截面示意图。
贯穿附图,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几个示例实施例来描述本公开。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仅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由此实现本公开,而不是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提出任何限制的目的来描述。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将被解读为意指“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实施例”应被理解为“至少一个实施例”。在下面可能包含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术语的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是一致的。
现在家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尤其是纸屑、零食袋等,因为垃圾桶内垃圾一般是自然堆积在一起的,会有一些空隙,所以垃圾桶很容易就满了,有的用户就会频繁的跟换垃圾袋,而有的用户会使用脚踩或者利用笤帚等工具按压的方式压扁垃圾,增加了垃圾袋的装载空间,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会使垃圾的臭味散出来或者污物沾染到用户的脚或工具上,用户体验感不好。现有技术中,有利用桶盖、压缩驱动机构以及压缩机构之间的相互连动关系,使得用户可以借由桶盖的开合驱动活塞压板下压,进而将桶体内的垃圾进行压缩,实现自动压缩垃圾的功能。但是这种结构,不可避免的,在压缩过程中活塞压板会直接触碰到垃圾,垃圾或废液等会沾染到活塞压板上,容易滋生细菌,散发臭味;开盖时用户可能会不小心碰到,不干净不卫生,且用户需要经常清洗垃圾桶,用户体验感较差。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垃圾收集装置,以便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垃圾收集装置的上述问题。现在将参考图1-图5来描述一些示例实施例。
总体上,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在此描述的实施例,本文公开的垃圾收集装置包括垃圾压缩机构100和盖体3,盖体3耦合至桶体 1以封闭桶体1。垃圾压缩机构100包括桶体1、活塞组件2;桶体1 内部形成有适于盛放垃圾的容器;活塞组件2枢转于桶体1一侧,被配置为活塞组件2在外力驱动下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当活塞组件2处于第一位置时,适于使桶体1的内部空间处于开放状态以便于容纳蓬松垃圾;当活塞组件2处于第二位置时,适于使桶体1的内部空间处于被挤压状态以压缩蓬松垃圾。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活塞组件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实现垃圾压缩功能,且活塞组件2在两个位置之间切换数次可以实现多次压缩,使得同一个垃圾袋的存储量更大,垃圾收集装置可以暂存更多的垃圾,用户不需要频繁的更换垃圾袋,降低了扔垃圾的频次,同时也减少了垃圾袋的使用量。
应当理解,上述所述的外力驱动可以是电机驱动,亦可以是人力驱动,或者气压驱动,等等。只要可驱动活塞组件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塞组件2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垃圾袋的袋口固定部,被配置为当活塞组件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垃圾袋的袋口不会从活塞组件2上滑脱。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活塞组件2上设置有袋口固定部以实现固定垃圾袋袋口的功能,且活塞组件2在运动时可避免袋口从活塞组件上滑落,避免活塞组件2直接触碰到垃圾,干净卫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组件2包括:电机 21,固设置于桶体1上;主动齿轮22,固设于电机21的输出端上,被配置为电机21驱动主动齿轮22转动;从动齿轮A23,被配置为从动齿轮A23的一侧与主动齿轮22的一侧啮合,当主动齿轮22转动时,从动齿轮A23随动;从动齿轮B24,被配置为从动齿轮B24的一侧与主动齿轮22的另一侧啮合,被配置为当主动齿轮22转动时,从动齿轮B24随动;从动齿轮C25,被配置为从动齿轮C25的一侧与从动齿轮B24的另一侧啮合,被配置为当从动齿轮B24转动时,从动齿轮 C25随动;第一压板26,被配置为第一压板26的一端固设于从动齿轮A23的另一侧,当从动齿轮A23转动时,带动第一压板26同步作翻转运动;第二压板27,被配置为第二压板27的一端固设于从动齿轮C25的另一侧,当从动齿轮C25转动时,带动第二压板27同步作翻转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当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处于第一位置时,桶体1处于开放状态以便于容纳蓬松垃圾;当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处于第二位置时,桶体1的内部空间处于被挤压状态以压缩蓬松垃圾。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机加齿轮的结构来驱动两个压板作翻转运动以实现垃圾压缩功能,用户只需在套设垃圾袋时将垃圾袋的袋口分别套设在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上,当垃圾收集装置执行垃圾压缩命令时,两个压板会隔着垃圾袋翻转压缩垃圾,这样两个压板不会直接触碰到垃圾,垃圾或废液等就不会沾染到压板上,干净卫生,且用户不需要经常清洗垃圾收集装置,简单便利,用户体验感较高。
应当理解,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的可翻转角度为a,其中0 °<a<180°。例如,夹角a可以被设定为处于10°和180°这一范围。又例如,夹角a可以被设定为60°和120°这一范围,诸如被设定为60°或90°或者120°,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从动齿轮A23和从动齿轮 C25均为扇形齿轮结构。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从动齿轮A23和从动齿轮C25均为扇形齿轮结构,既能实现啮合功能,同时两个齿轮的另一端设计成平边,用于分别固定两个压板,使得结构简单,功能稳定。两个压板亦可以分别与两个从动齿轮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桶体1上分别开设有供第一压板 26和第二压板27插入的第一通孔28和第二通孔29,第一压板26 的另一侧插入第一通孔28中并与桶体1枢接,第二压板27的另一侧插入第二通孔29中并与桶体1枢接。桶体1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支撑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的凸台。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桶体1上设置有供两个压板插入的通孔以使两个压板可以枢接在桶体上,实现两个压板的相对固定,且使两个压板可沿其枢接处的轴心相对于桶体翻转以实现垃圾压缩功能,结构简单,两个压板翻转的运动轨迹非常平稳。通过在桶体1两侧分别设置一凸台,为两个压板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使得两个压板在执行翻转动作时不会晃动,避免晃动产生噪音。
应当理解,上述活塞组件2与桶体1的固定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无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可替代地,从动齿轮A23和从动齿轮C25 上分别设置有转轴,转轴分别贯穿至桶体1内,桶体1的相应位置分别设置有供转轴插接的凹槽。这样的固定方式,亦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上还分别设置有左袋口固定部(图示未给出)和右袋口固定部(图示未给出),被配置为当垃圾袋套上桶体1上时,左袋口固定部和右袋口固定部分别固定垃圾袋的至少一部分袋口。其中,左袋口固定部和右袋口固定部可以为锁扣结构或者胶合结构。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两个压板上分别设置有袋口固定部实现固定垃圾袋的袋口功能,且压板作翻转动作时可防止袋口从压板上滑落,避免压板直接触碰到垃圾,干净卫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板26和第二压板27的高度为h,桶体 1的宽度为d,其中,h≤1/2d。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通过这样的尺寸设计,在不执行压缩动作时,两个压板可以隐藏在桶体1两侧;在执行压缩动作时,两个压板之间不会相互干涉。
应当理解,压板高度h与桶体1宽度d的比例为h≤1/2d。例如,可以被设定为处于1/3d≤h≤1/2d这一范围。又例如,可以被设定为2/5d≤h≤3/7d这一范围,诸如被设定为h=1/2d或h=2/5d,等等。
上文中提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主要出于说明性目的,并不旨在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值将本公开实施例限制在特定的情形中。任何合理的数值和数值范围,都可以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下得以实现。
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以上详细实施例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或解释本公开的原理,而不是限制本公开。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代、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时,本公开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和边界或范围和边界的等同物内的所有变化和修改。
Claims (9)
1.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桶体(1),内部形成有适于盛放垃圾的容器;
活塞组件(2),枢转于所述桶体(1)一侧,被配置为所述活塞组件(2)在外力驱动下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其中:
当所述活塞组件(2)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适于使所述桶体(1)的内部空间处于开放状态以便于容纳蓬松垃圾;
当所述活塞组件(2)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适于使所述桶体(1)的内部空间处于被挤压状态以压缩所述蓬松垃圾;所述活塞组件(2)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垃圾袋的袋口固定部,被配置为当所述活塞组件(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垃圾袋的袋口不会从所述活塞组件(2)上滑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2)包括:
电机(21),固设置于所述桶体(1)上;
主动齿轮(22),固设于所述电机(21)的输出端上,被配置为所述电机(21)驱动所述主动齿轮(22)转动;
从动齿轮A(23),被配置为所述从动齿轮A(23)的一侧与所述主动齿轮(22)的一侧啮合,当所述主动齿轮(22)转动时,所述从动齿轮A(23)随动;
从动齿轮B(24),被配置为所述从动齿轮B(24)的一侧与所述主动齿轮(22)的另一侧啮合,被配置为当所述主动齿轮(22)转动时,所述从动齿轮B(24)随动;
从动齿轮C(25),被配置为所述从动齿轮C(25)的一侧与所述从动齿轮B(24)的另一侧啮合,被配置为当所述从动齿轮B(24)转动时,所述从动齿轮C(25)随动;
第一压板(26),被配置为所述第一压板(26)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从动齿轮A(23)的另一侧,当所述从动齿轮A(23)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压板(26)同步作翻转运动;
第二压板(27),被配置为所述第二压板(27)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从动齿轮C(25)的另一侧,当所述从动齿轮C(25)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压板(27)同步作翻转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A(23)和从动齿轮C(25)均为扇形齿轮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上分别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压板(26)和所述第二压板(27)插入的第一通孔(28)和第二通孔(29),所述第一压板(26)的另一侧插入所述第一通孔(28)中并与桶体(1)枢接,所述第二压板(27)的另一侧插入所述第二通孔(29)中并与桶体(1)枢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支撑所述第一压板(26)和所述第二压板(27)的凸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A(23)和所述从动齿轮C(25)上分别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分别贯穿至所述桶体(1)内,所述桶体(1)的相应位置分别设置有供所述转轴插接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板(26)和所述第二压板(27)上还分别设置有左袋口固定部和右袋口固定部,被配置为当垃圾袋套上所述桶体(1)上时,所述左袋口固定部和右袋口固定部分别固定垃圾袋的至少一部分袋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板(26)和所述第二压板(27)的高度为h,所述桶体(1)的宽度为d,其中,h≤1/2d。
9.一种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垃圾压缩机构和盖体(3),所述盖体(3)耦合至所述桶体(1)以封闭所述桶体(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66190.XU CN212474757U (zh) | 2020-03-21 | 2020-03-21 | 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66190.XU CN212474757U (zh) | 2020-03-21 | 2020-03-21 | 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474757U true CN212474757U (zh) | 2021-02-05 |
Family
ID=74457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66190.XU Active CN212474757U (zh) | 2020-03-21 | 2020-03-21 | 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474757U (zh) |
-
2020
- 2020-03-21 CN CN202020366190.XU patent/CN21247475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8038317A1 (en) | Waste bin compacting mechanism for domestic refuse | |
CN109230072A (zh) | 一种智能垃圾桶 | |
CN212530895U (zh) | 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 |
CN212474757U (zh) | 一种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 |
CN201999425U (zh) | 家庭垃圾压缩式四色袋分类箱 | |
CN208603102U (zh) | 简易套袋环保垃圾桶 | |
CN212474759U (zh) | 垃圾压缩机构及垃圾收集装置 | |
JP3174260B2 (ja) | 塵芥収集車の塵芥押込み装置と塵芥押込み方法 | |
CN201999428U (zh) | 一种压缩式垃圾桶 | |
CN109703954A (zh) | 一种垃圾桶 | |
CN202244960U (zh) | 可压缩垃圾桶 | |
CN211309678U (zh) | 一种垃圾桶 | |
CN211109192U (zh) | 基于垃圾分类的多功能家用垃圾桶 | |
CN211033866U (zh) | 一种垃圾桶 | |
CN207917690U (zh) | 一种办公室多功能垃圾桶 | |
CN209352011U (zh) | 一种智能垃圾桶 | |
CN216425601U (zh) | 一种家用多功能垃圾桶 | |
CN214650862U (zh) | 一种智能垃圾桶 | |
KR200340489Y1 (ko) | 쓰레기 압축 기능을 갖는 쓰레기통 | |
CN111792226B (zh) | 一种垃圾分类回收装置 | |
CN112520271A (zh) | 一种多功能垃圾桶装置 | |
CN106742926A (zh) | 卫浴间用防臭型大容量垃圾桶 | |
CN214113663U (zh) | 一种具有自动打包功能的垃圾分类箱 | |
CN217295818U (zh) | 一种自动升盖多功能家庭用垃圾桶 | |
CN212612193U (zh) | 一种清扫垃圾用环保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