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0618U -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0618U
CN212390618U CN202021028500.3U CN202021028500U CN212390618U CN 212390618 U CN212390618 U CN 212390618U CN 202021028500 U CN202021028500 U CN 202021028500U CN 212390618 U CN212390618 U CN 212390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assembly
air supply
support
conductive memb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2850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鹏
王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2850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0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0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0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和排布在所述壳体上的元器组件,所述元器组件包括若干元器件和与所述元器件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电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管部,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一管部套设在所述支架外;其中,所述导电件夹持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支架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支架,导电件被限制在沟槽和第一管部之间,其能够提升走线的稳定性,方便装配,同时能够减小加热组件整体体积。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式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吹风机主要用于头发的干燥和整形,但也可供实验室、理疗室及工业生产、美工等方面作局部干燥、加热和理疗之用。现有的吹风机的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处的发热元件和若干元器件,壳体包括第一管部和位于第一管部外的第二管部。通常情况下,发热元件和若干元器件的连接线路沿着第一管部的内表面或者沿着第二管部的内表面或者外表面排布走线。由于将连接线路直接排布在管部的内、外表面上,需要在每处连接线路采用焊接或者设置额外固定结构来固定线路,其造成了加热组件整体体积的增加,且也容易造成走线不稳定和装配不方便的情况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走线稳定、装配方便的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壳体和排布在所述壳体上的元器组件,所述元器组件包括若干元器件和与所述元器件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电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管部,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一管部套设在所述支架外;其中,所述导电件夹持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支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上开设有若干沟槽,所述导电件嵌设在所述沟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呈筒状结构,所述沟槽沿着所述支架的轴向开设。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管部同心设置的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间形成有送风通道,部分所述元器件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端部和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沿其外壁周向向外凸出设置的凸缘,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凸缘相接触,所述凸缘限制所述第一管部轴向移动,所述送风通道包括送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凸缘包括沿着所述送风端至所述出风端的方向向外倾斜的倒角面,气流经所述倒角面导流后进入所述送风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送风通道包括送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元器件包括热熔断器和热敏电阻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热熔断器和/或所述热敏电阻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出风端并与所述导电件相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包括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端部设置有接口,所述热敏电阻的端部连接在所述接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元器件包括沿轴向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中的温控器,所述支架包括向内凹陷的沉台,所述第一管部对应所述沉台位置开设有避位孔,所述温控器穿过所述避位孔并部分收容在所述沉台中。
进一步地,所述元器件包括嵌设在所述沟槽中的负离子发射针,所述负离子发射针具有一位于所述出风端的发射尖端。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发热元件和支撑片,所述支撑片沿着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壁周向间隔排布并支撑所述第二管部,所述发热元件绕设在所述支撑片上,所述支撑片沿着所述第一管部的周向开设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凸缘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支架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管部插设在所述间隙中。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毛发干燥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支架,导电件被夹持限制在支架和第一管部之间,其能够提升走线的稳定性,方便装配,同时也能够减小加热组件整体体积。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去除第二管部和发热元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去除第二管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加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的第一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的第二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的负离子发射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包括支架2、套设在支架2外的壳体1、设置在壳体1中的发热元件3和设置在壳体1处控制加热温度和过热保护的元器组件。元器组件包括若干元器件和与元器件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电件。
壳体1包括第一管部11和位于第一管部11外的第二管部12,第一管部11 和第二管部12之间形成有送风通道13,送风通道13包括送风端13a和出风端 13b,发热元件3设置在送风通道13中,风自送风端13a进入并经发热元件3 加热后由出风端13b吹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部11和第二管部12优选为同心设置,使得送风通道13均匀出风。优选的,第一管部11和第二管部12由绝缘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云母制成。
壳体1还包括连接第一管部11和第二管部12的若干支撑片14,支撑片沿着第一管部11的外壁周向间隔排布并支撑第二管部12。发热元件3具体为发热丝,其绕设在支撑片14上。通过设置多个支撑片14,其能够提升对发热元件3 的支撑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支撑片14数量为10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相应增加或者减少支撑片14的数量。
如图2所示,支撑片14靠近第二管部12内壁侧设置有用于定位和固定发热元件3的定位口141,定位口141为锯齿状结构。优选的,支撑片14靠近出风端13b侧设置有便于套装第二管部12的倒角142。本实施例中,支撑片14也由绝缘材质制成,具体采用云母制成。为了避免支撑片14隔断送风通道13,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片14采用镂空结构。具体的,支撑片14沿着第一管部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47,当气流进入送风通道13内时,相邻支撑片14间的气流能够相互流通,从而确保气流能够均匀、均温的流至外界。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发热元件3包括多匝相邻设置的线圈31,定位口141 数量为多个,且沿着同一直线间隔设置在支撑片14上,发热元件3的多匝线圈 31分别定位于支撑片的多个定位口141内,从而将发热元件3的多匝线圈31彼此隔开,减小了热点对穿过送风通道13流动的流体的限制。
如图2和图4所示,支架2整体呈筒状结构,第一管部11套设在支架2外,导电件夹持在第一管部11和支架2之间。通过增设支架2,导电件被限制在支架2和第一管部11之间,其能够提升走线的稳定性,方便装配,同时能够减小加热组件整体体积。
支架2靠近送风端13a位置设置有支撑壳体1的环状的凸缘21,凸缘21沿着支架2外壁周向向外凸出设置。壳体1的第一管部11套设在支架2外,第一管部11的端面与凸缘21相接触并限制第一管部11轴向移动。凸缘21的外径向凸缘21的端部方向逐渐收缩,从而形成沿着送风端13a至出风端13b的方向向外倾斜的倒角面211,气流能够经倒角面211导流后进入到送风通道13内,从而使得气流流动更为顺畅。优选的,为了便于生产和装配,凸缘21与支架2 一体成型。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支架2也可设置成环状结构,且数量可为多个,多个环状的支架2与第一管部11之间夹持导电件。
优选的,为了避免第一管部11相对支架2周向转动以及提高支撑片14的稳固安装,本实施例中,支撑片14同时插设在支架2和第一管部11上。具体的,如图2所示,支撑片14的侧面145向外凸出设置有凸部146,第一管部11 和支架2一端的外壁上均开设有与凸部146相匹配的凹槽146a,在安装支撑片 14时,凸部146同时插设在第一管部11和支架2上的凹槽146a中,支撑片14 的侧面145与第一管部11的外壁相贴合。
支架2外壁设置第一卡接件22,第一卡接件22设置有U形的第一卡槽221,第一卡接件22数量为多个且沿着外壁周向间隔排布,支撑片14与凸部146相对立的一侧插设在第一卡槽221中。第一卡槽221的开口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支撑片14的厚度,从而使得支撑片14能够很容易的嵌设在第一卡接件22中。优选的,为了提高第二管部12的稳定性和便于装配定位,第一卡接件22间穿插设置有若干第二卡接件23,第二卡接件23沿着支架2外壁均匀排布。第二卡接件23包括U形的第二卡槽231和向外延伸至第二管部12处的抵接部232,第二卡槽231的开口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支撑片14的厚度,抵接部232与第二管部12的端面相抵接。第一卡接件22和第二卡接件23的整体数量与支撑片14 数量相同,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件22数量为7个,第二卡接件23 数量为3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应性增加或减少第二卡接件23的数量。通过采用卡接件结构,其能够提高支撑片14的稳定性和装配便捷性。第一卡接件22和/或第二卡接件23可自支架2一端至另一端延伸或者设置在支架2远离凹槽146a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件22和第二卡接件23设置在支架2远离凹槽146a的一端,其仅用于固定支撑片14的部分,配合支撑片14插接在凹槽146内的凸部146,其能够在不影响插接效果的同时,减小卡接件体积,简化支架2整体结构。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管部11与支架2间的紧密配合,结合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将第一卡接件22和第二卡接件23成型在凸缘21外侧,第一卡接件22和/或第二卡接件23向着凹槽146a方向延伸一小段,使得第一卡接件22和/或第二卡接件22与支架2间存在一定安装间隙,该安装间隙与第一管部11壁厚相同或者大致相同,凸缘21、卡接件和支架2的外壁间围成有第三卡槽25,第一管部11端部可插设在第三卡槽25内,从而限制第一管部11径向移动。
支架2与第一管部11相接触的外壁上沿着支架2轴向开设有若干沟槽,导电件嵌设在沟槽内,从而使得导电件安装更为稳定。优选的,导电件具体为金属导电片,其具有一定刚性,从而便于支撑元器件。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元器件包括热敏电阻4、热熔断器5、温控器6和负离子发射针7。沟槽包括第一沟槽81、第二沟槽82和第三沟槽83,其中第一沟槽81数量为两个且相邻设置。导电件包括第一导电件91、第二导电件92、第三导电件93和第四导电件94。热敏电阻4设置在送风通道13的出风端13b,热敏电阻4能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电阻,其能够反馈风自加热组件离开的温度。热敏电阻4两端分别电性连接在第一导电件91上,第一导电件91 分别设置在两第一沟槽81中。第一导电件91靠近送风端13a的一端与导电线 (图未示)相连接,靠近出风端13b的一端与热敏电阻4相接。优选的,如图6 所示,第一导电件91靠近送风端13a的一端折弯成Z形结构,其包括向外折弯至送风端13a位置处的第一抵靠部911,第一抵靠部911可与第一管部11的端面相抵;第一导电件91靠近出风端13b的一端包括折弯至出风端13b位置处的第二抵靠部912,第二抵靠部912可与第一管部11的另一端面相抵,通过第一抵靠部911与第二抵靠部912的配合,在安装时,可以很容易的将第一导电件91限位的搭设在第一管部11上,提高装配效率。第二抵靠部912端部折弯有倒 U形的接口913,热敏电阻4的连接端连接在接口913中。通过将热敏电阻4两端采用弯折的结构架设起来,其能够确保热敏电阻4位置稳定,且能稳定检测温度。
热熔断器5设置在送风通道13的出风端13b,热熔断器5两端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二导电件92和第三导电件93上。第二导电件92设置在第二沟槽82中,如图7所示,第二导电件92两端同样设置有抵靠部,其具体结构和作用与第一导电件91相同,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其结构。第三导电件93沿着支架2 周向排布,其用于将热熔断器5和温控器6串联起来,热熔断器5的另一端与第三导电件93的一端电性连接。优选的,为了避免支撑片14对热熔断器5限位,支撑片14对应热熔断器5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避位槽143,从而使得热熔断器5整体不会凸出于壳体1,方便后续装配。优选的,为了方便第三导电件 93的周向设置,支撑片14对应第三导电件93位置开设有供第三导电件93穿设的第二避位槽144。
由于温控器6需要实时检测送风通道13内的温度,为提高检测转确度,温控器6沿轴向设置在送风通道13中。温控器6与热熔断器5相邻设置,其一端与第三导电件93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使得热熔断器5与温控器6相串联,从而在温控器6失效时提供过热保护。优选的,为了减小温控器6对送风通道13的阻挡,支架2在对应温控器6位置设置有向内凹陷的沉台24,第一管部11对应沉台24位置开设有避位孔111,温控器6穿过避位孔111并部分收容于沉台24 中,从而能够减小温控器6在送风通道13内的体积,减小对风的阻碍,增加出风流量,同时也可以增加发热元件3的绕线空间和减小绕线加工难度。温控器6 另一端电性连接有第四导电件94,第四导电件94设置在靠近送风端13a位置处,其用于与导电线相连接并为温控器6进行供电。优选的,为了提高温控器6的稳定性,第一管部11对应温控器6端部开设有连接孔112,连接孔112中设置有用于固定温控器6的紧固件113。本实施例中,紧固件采用铆钉,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螺钉、螺栓等螺纹紧固件。
负离子发射针7为条形片状结构,其设置在第三沟槽83中,负离子发射针 7靠近送风端13a的一端与导电线相接。负离子发射针7两端同样设置有抵靠部,其具体结构和作用与第一导电件91相同,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其结构。如图8所示,负离子发射针7靠近出风端13b的一端设置有沿着轴向折弯的发射尖端71,发射尖端71用于产生负离子。优选的,发射尖端71的宽度沿着送风端13a至出风端13b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尖端71剪切成锐利的三角形结构,从而有利于提升负离子生成量。通过将负离子发射针7设置成条形片状结构,并将其贴着第一管部11内壁埋设在第三沟槽83中,此结构能节省加热组件空间,提升装配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安装过程如下:将第一导电件91、第二导电件92、负离子发射针7紧贴第一管部11内壁搭设在第一管部11中,将温控器6自内向外放入避位孔111中,并用紧固件113固定温控器6,由于第一导电件91、第二导电件 92和负离子发射针7两端均向外折弯,因此其端部能够与第一管部11的端面相抵,从而方便装配;接着将支架2自送风端13a装入第一管部11内,其中,第一导电件91、第二导电件92、负离子发射针7容置在各自指定的的沟槽内,温控器6容置在沉台24中,使得第一导电件91、第二导电件92、负离子发射针7 和温控器6能够稳固的安装在加热组件中;接着将支撑片14自出风端13b依次插设在支架2的第一卡接件22和第二卡接件23中,凸部146嵌设在凹槽146a 中,并将发热元件3绕设在支撑片14上;然后将热敏电阻4、热熔断器5、第三导电件93和第四导电件94装入对应位置,并将热敏电阻4、热熔断器5和温控器的连接端与对应的导电件电性连接;最后将第二管部12自出风端13b装设在支撑片14外,且第二管部12与第二卡接件23的抵接部232相抵接,从而完成安装。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毛发干燥装置,其包括手柄(图未示)、与手柄相接的主体(图未示),加热组件设置在主体内,加热组件能够为毛发干燥装置提供热风从而干燥毛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通过增设支架,使得加热组件走线稳定,装配简单快捷,同时能够减小加热组件整体体积,有效节省加热组件的安装空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排布在所述壳体上的元器组件,所述元器组件包括若干元器件和与所述元器件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电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管部,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一管部套设在所述支架外;其中,所述导电件夹持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支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开设有若干沟槽,所述导电件嵌设在所述沟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呈筒状结构,所述沟槽沿着所述支架的轴向开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管部同心设置的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间形成有送风通道,部分所述元器件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端部和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沿其外壁周向向外凸出设置的凸缘,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凸缘相接触,所述凸缘限制所述第一管部轴向移动,所述送风通道包括送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凸缘包括沿着所述送风端至所述出风端的方向向外倾斜的倒角面,气流经所述倒角面导流后进入所述送风通道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通道包括送风端和出风端,所述元器件包括热熔断器和热敏电阻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热熔断器和/或所述热敏电阻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出风端并与所述导电件相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包括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端部设置有接口,所述热敏电阻的端部连接在所述接口中。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件包括沿轴向设置在所述送风通道中的温控器,所述支架包括向内凹陷的沉台,所述第一管部对应所述沉台位置开设有避位孔,所述温控器穿过所述避位孔并部分收容在所述沉台中。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件包括嵌设在所述沟槽中的负离子发射针,所述负离子发射针具有一位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出风端的发射尖端。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发热元件和支撑片,所述支撑片沿着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壁周向间隔排布并支撑所述第二管部,所述发热元件绕设在所述支撑片上,所述支撑片沿着所述第一管部的周向开设有通孔。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支架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管部插设在所述间隙中。
12.一种毛发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CN202021028500.3U 2020-06-08 2020-06-08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Active CN212390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28500.3U CN212390618U (zh) 2020-06-08 2020-06-08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28500.3U CN212390618U (zh) 2020-06-08 2020-06-08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0618U true CN212390618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54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28500.3U Active CN212390618U (zh) 2020-06-08 2020-06-08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06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0906A (zh) * 2020-06-08 2020-08-11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0906A (zh) * 2020-06-08 2020-08-11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99677U (zh) 头发护理器具
CN212390618U (zh)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US20110129205A1 (en) Flow-through heater
KR102329856B1 (ko) 모발 건조장치
CN111520906A (zh) 加热组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KR20200015206A (ko) 나선형 날개를 갖는 열교환장치
CN211531342U (zh) 一种电吹风中的发热机构
US6737615B2 (en) Heat conductor coil for heating a flowing gaseous medium and electrical resistance heating element
CN216568806U (zh) 毛发护理器
CN209840431U (zh) 暖被机的风道组件和暖被机
EP4111893B1 (en) Atomizing unit and atomizing device
CN111829050A (zh) 暖风机
CN215597534U (zh) 空调加热器及空调器
CN221548975U (zh) 热风枪的发热芯组件及热风枪
CN217218396U (zh) 一种电热吹风机的发热芯
CN214501402U (zh) 冷暖风扇
CN218650702U (zh) 一种组装方便的吹风机
US12089299B2 (en) One piece heater rack, heater assembly using the heater rack, and method of use
CN210518860U (zh) 便于装配的ptc加热器固定件
US20200389942A1 (en) One piece heater rack, heater assembly using the heater rack, and method of use
CN211534320U (zh) 一种洗碗机加热盘组件
CN216203727U (zh) 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及取暖器
CN217363349U (zh) 一种绕丝型加热器模组
KR101157509B1 (ko) 리드선 분리용 홀더
CN211128221U (zh) 一种密齿型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