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1210U -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1210U
CN212301210U CN202020796003.1U CN202020796003U CN212301210U CN 212301210 U CN212301210 U CN 212301210U CN 202020796003 U CN202020796003 U CN 202020796003U CN 212301210 U CN212301210 U CN 212301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an
module
measuring
inductive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9600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小青
王槿
李文华
张春玲
张旭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ka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ka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ka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ka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079600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1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1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12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包括保温外罩体、测量系统和温控系统;测量系统包括第一液槽、第二液槽、液泵,第一液槽侧壁上设有第一感应开关,第一液槽的底部贯通连接第一输液管,第一输液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一输液管末端固定连接水平放置的毛细管,毛细管末端下方设有竖直放置的量筒,量筒侧壁上设有第二感应开关及第三感应开关,量筒内液体可进入第二液槽内,液泵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一液槽、第二液槽连接;第二感应开关、第三感应开关、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电连接,单片机与第一制热模块、第二制热模块、第一制冷模块、第二制冷模块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可测量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粘滞系数,且测量误差小。

Description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理系数测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背景技术
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重要的热学实验之一。测定液体粘滞系数有很多种方法,诸如:(1)利用泊肃叶定律的毛细管法;(2)利用牛顿粘滞定律的旋转圆筒法;(3)利用斯托克斯公式的落球法;(4)由观察阻尼振动的方法来测定粘滞系数。
其中,用毛细管法测量粘滞系数的实验原理是:让液体从毛细管中流过,通过测量一定时间t内流过毛细管截面积液体的流量V,根据泊肃叶公式,求表征液体黏度大小的粘滞系数η,公式为:
Figure BDA0002491237680000011
D为毛细管直径,由读数显微镜测出;毛细管长度l为固定值;故毛细管法实验装置只要测出时间t及液体的流量V,以及毛细管两端的压力差Δp,就可以求出液体的粘滞系数η。
实验表明,流体的流动形态取决于雷诺数Re的大小,对内壁光滑的直管而言,Re<1000时,属层流;Re>1000时,属湍流。雷诺数Re与毛细管的直径、流体密度及平均流速成正比,而与流体的粘度成反比。泊肃叶公式适用于液体在毛细管内做层流运动的情形。对于不同的液体,利用泊肃叶公式计算粘滞系数时,应用不同内径的毛细管,以满足层流运动的条件。此外,液体的粘度与温度相关,液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几乎按指数规律减小。
目前,市场上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仪器基本没有,并且,即使有此类仪器,一般也只能测量室温下液体的粘度。
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利用毛细管法可测量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粘滞系数,且测量误差小的液体粘滞系数测量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毛细管法可测量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粘滞系数,且测量误差小的液体粘滞系数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包括温控系统、保温外罩体及位于保温外罩体内部的测量系统;所述测量系统包括第一液槽、第二液槽、液泵,所述第一液槽侧壁上设有第一感应开关,所述第一液槽的底部贯通连接第一输液管,所述第一输液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输液管末端固定连接水平放置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末端下方设有竖直放置的量筒,所述第一液槽内液体可通过第一输液管末端进入毛细管,最后流入所述量筒内,所述量筒侧壁上设有第二感应开关及第三感应开关,所述量筒末端贯通连接第二输液管,所述第二输液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量筒内液体可通过第二输液管末端进入所述第二液槽内,所述液泵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一液槽、第二液槽连接,使得第二液槽内的液体可通过液泵进入第一液槽;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单片机、第一制热模块、第二制热模块、第一制冷模块、第二制冷模块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保温外罩体内部,第二感应开关、第三感应开关、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所述单片机与所述第一制热模块、第二制热模块、第一制冷模块、第二制冷模块电连接并可控制其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制热模块包括第一PTC加热板及第一导热风扇,所述第一导热风扇安装在所述第一PTC加热板一侧,所述第二制热模块包括第二PTC加热板及第二导热风扇,所述第二导热风扇安装在所述第二PTC加热板一侧,所述单片机与所述第一PTC加热板、第一导热风扇、第二PTC加热板、第二导热风扇均电连接并可控制其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包括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第三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导冷风扇、第三导冷风扇、第一散热风扇、第三散热风扇;所述第一导冷风扇安装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第一散热风扇安装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所述第三导冷风扇安装在第三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第三散热风扇安装在第三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所述单片机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一固态继电器连接,第一固态继电器与第一直流电源连接,第一直流电源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第三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导冷风扇、第三导冷风扇、第一散热风扇、第三散热风扇连接;
第二制冷模块包括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第四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导冷风扇、第四导冷风扇、第二散热风扇、第四散热风扇;所述第二导冷风扇安装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第二散热风扇安装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所述第四导冷风扇安装在第四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第四散热风扇安装在第四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所述单片机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二固态继电器连接,第二固态继电器与第二直流电源连接,第二直流电源与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第四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导冷风扇、第四导冷风扇、第二散热风扇、第四散热风扇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感应开关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三固态继电器连接,所述第三固态继电器与液泵连接,且液泵和第三固态继电器均与电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制热模块与第二制热模块、第一制冷模块与第二制冷模块均对称安装在测量系统两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显示屏及输入模块,所述显示屏及输入模块均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液管为塑料软管。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外罩体上设有可开关保温玻璃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感应开关、第二感应开关、第三感应开关均采用浮子式金属感应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温控系统,可测量不同温度下液体的粘滞系数,并且,采用单片机模块实现温控,方法先进且精度高;为了实现降温平稳,半导体制冷片采用分级控制,节省能源;此外,可以更换不同内径的毛细管,测量不同液体的粘度;利用液泵可使得待测液体在系统内循环使用,同一实验条件多次实验;采用金属感应开关及单片机实现自动化测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实验误差。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装置的单片机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装置的温控系统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装置的维持第一液槽中液面恒定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实用新型的更多其他实施例。另外,为了简化图面起见,相同或相类似的技术特征在同一附图中可能仅在一处进行标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就结合图1-4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装置的单片机控制电路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装置的温控系统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装置的维持第一液槽中液面恒定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毛细管法测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包括温控系统、保温外罩体B及位于保温外罩体B内部的测量系统 A;所述测量系统A包括第一液槽W1、第二液槽W2、液泵SB,所述第一液槽W1侧壁上设有第一感应开关J1,所述第一液槽W1的底部贯通连接第一输液管R1,所述第一输液管R1上设有第一电磁阀F1,所述第一输液管R1末端固定连接水平放置的毛细管M,所述毛细管M末端下方设有竖直放置的量筒L,所述第一液槽W1内液体可通过第一输液管R1末端进入毛细管M,并通过毛细管M流入到所述量筒L内,所述量筒L侧壁上设有第二感应开关J2及第三感应开关J3,所述量筒L末端贯通连接第二输液管R2,所述第二输液管R2上设有第二电磁阀F2,所述量筒L 内液体可通过第二输液管R2末端进入所述第二液槽W2内,所述液泵SB 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一液槽W1、第二液槽W2连接,使得第二液槽W2内的液体可通过液泵SB进入第一液槽W1;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单片机U1、第一制热模块ZR1、第二制热模块ZR2、第一制冷模块ZL1、第二制冷模块ZL2及温度传感器CW,所述温度传感器CW位于保温外罩体B内部,第二感应开关J2、第三感应开关J3、温度传感器CW与所述单片机U1电连接,所述单片机U1与所述第一制热模块ZR1、第二制热模块ZR2、第一制冷模块ZL1、第二制冷模块ZL2电连接并可控制其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温控模块中升温部分实施结构如图3中302部分,所述第一制热模块ZR1包括第一PTC加热板1及第一导热风扇2,所述第一导热风扇2安装在所述第一PTC加热板1一侧,所述第二制热模块ZR2 包括第二PTC加热板3及第二导热风扇4,所述第二导热风扇4安装在所述第二PTC加热板3一侧,所述单片机U1与所述第一PTC加热板1、第一导热风扇2、第二PTC加热板3、第二导热风扇4均电连接并可控制其工作;数字电位器5的输入端接单片机I/O口输出的控制信号Z1,输出端接固态调压器6和固态调压器7的控制端,固态调压器6输出端一端接第一PTC加热板1,固态调压器6另一输出端接交流220V火线,第一 PTC加热板1的另一端接220V零线,固态调压器7输出端一端接第二PTC 加热板3,固态调压器7另一输出端接交流220V火线,第二PTC加热板 3的另一端接220V零线。温控模块中升温部分逻辑控制电路如图2中206 部分,单片机U1根据温度传感器CW采集到的系统温度进行PID运算,根据运算结果在单片机I/O口输出控制信号Z1,控制信号Z1改变数字电位器5阻值的大小,固态调压器的触发相位发生变化,改变调压器的输出电压,加热板输出功率随之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实现恒温控制根据温度进行PID运算的程序为通用程序,数字电位器5可采用AD5262芯片,固态调压器6、7可采用单相电阻型调压器;并且,为使整个测量系统内部温度快速达到设定温度,第一PTC加热板1、第二PTC加热板3的一侧均安装有第一导热风扇2、第二导热风扇4,以加速热量传递,具体结构如图3中301部分,固态继电器8采用单相直流控制交流固态继电器,直流控制端接逻辑控制信号Z2,交流输出端一端接交流220V火线,另一输出端接第一导热风扇2、第二导热风扇4的输入端,第一导热风扇2、第二导热风扇4的另一输入端接交流220V火线;第一导热风扇2、第二导热风扇4的逻辑控制电路如图2中205部分,单片机U1的I/O口与模块U6输入端相连,模块U6输出端与固态继电器8控制端相连,单片机 U1的I/O口输出逻辑控制信号,经模块U6隔离、电平转换后输入固态继电器8控制端,固态继电器8起到电源开关作用,控制第一导热风扇2、第二导热风扇4的导通和关断;其中,模块U6所采用的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为常用电路,核心器件可采用TLP521。
在本实施例中,温控模块中降温部分实施结构如图3中303部分,所述第一制冷模块ZL1包括第一半导体制冷片9、第三半导体制冷片10、第一导冷风扇11、第三导冷风扇12、第一散热风扇13、第三散热风扇 14;所述第一导冷风扇11安装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9冷端,第一散热风扇13安装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9的热端;所述第三导冷风扇12安装在第三半导体制冷片10冷端,第三散热风扇14安装在第三半导体制冷片 10的热端;所述单片机U1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一固态继电器 15连接,第一固态继电器15与第一直流电源16连接,第一直流电源16 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9、第三半导体制冷片10、第一导冷风扇11、第三导冷风扇12、第一散热风扇13、第三散热风扇14连接;
第二制冷模块ZL2包括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7、第四半导体制冷片18、第二导冷风扇19、第四导冷风扇20、第二散热风扇21、第四散热风扇 22;所述第二导冷风扇19安装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7冷端,第二散热风扇21安装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7的热端;所述第四导冷风扇20安装在第四半导体制冷片19冷端,第四散热风扇22安装在第四半导体制冷片19的热端;所述单片机U1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二固态继电器23连接,第二固态继电器23与第二直流电源24连接,第二直流电源 24与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7、第四半导体制冷片19、第二导冷风扇19、第四导冷风扇20、第二散热风扇21、第四散热风扇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冷模块ZL1、第二制冷模块ZL2具体实施结构如图3中303 部分,第一固态继电器15直流控制端接逻辑控制信号Z3,交流输出端一端接第一直流电源16输入端,另一输出端接交流220V零线,第一直流电源16的另一输入端接交流220V火线,第一半导体制冷片9、第三半导体制冷片10、第一导冷风扇11、第三导冷风扇12、第一散热风扇13、第三散热风扇14与第一直流电源16输出端相连;第二固态继电器23采用单相直流控制交流固态继电器,直流控制端接逻辑控制信号Z4,交流输出端一端接第二直流电源24的另一输入端,另一输出端接交流220V 零线,第二直流电源24的另一输入端接交流220V火线,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7、第四半导体制冷片19、第二导冷风扇19、第四导冷风扇20、第二散热风扇21、第四散热风扇22与第二直流电源24输出端相连;逻辑控制电路如图2中204部分,单片机U1的I/O口分别与模块U7、模块 U8输入端相连,模块U7输出端与第一固态继电器15控制端相连,模块 U8输出端与第二固态继电器23控制端相连,单片机U1的I/O口输出逻辑控制信号Z3、Z4,经模块U7、模块U8隔离、电平转换后输入第一固态继电器15、第二固态继电器23控制端;为实现降温平稳,半导体制冷片采用分级控制,若温差大于5℃,第一半导体制冷片9、第三半导体制冷片10、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7、第四半导体制冷片19同时工作,若温差小于5℃,第一半导体制冷片9与第三半导体制冷片10工作,或者,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7、第四半导体制冷片19工作,减小制冷功率;其中,模块U7、U8所采用的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为常用电路,核心器件可采用TLP521;所采用的第一直流电源16、第二直流电源24可采用AC220V转换直流12V电源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考虑:所述第一感应开关、第二感应开关、第三感应开关均采用浮子式金属感应开关;所述第一感应开关J1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三固态继电器25连接,所述第三固态继电器25与液泵SB连接,且液泵SB和第三固态继电器25均与电源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维持第一液槽W1液面恒定的电路结构如图4,第一感应开关J1直流输出端与模块U0输入端相连,第三固态继电器25采用单相直流控制交流固态继电器,模块U0输出端与第三固态继电器25控制端相连,第三固态继电器25交流输出端一端与交流220V零线相连,另一输出端与液泵SB电源一端相连,液泵SB电源另一端与交流220V火线相连,当浮子B1偏离第一感应开关J1感应范围时,第一感应开关J1断开,感应状态改变信号经模块U0隔离、电平转换后输入第三固态继电器25控制端,第三固态继电器25闭合,液泵SB与220V交流电源接通,液泵开始工作,随着液面上升,浮子B1重新恢复到第一感应开关J1感应范围,第一感应开关J1恢复导通,感应状态改变信号经模块U0隔离、电平转换后输入第三固态继电器25控制端,第三固态继电器25断开,液泵SB与220V 交流电源断开,停止工作;第一感应开关J1反复上述过程,维持第一液槽W1中液面恒定;模块U0所采用的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为常用电路,核心器件可采用TLP521光耦。
并且,为了使得温度升高或者降低更加均匀,可以考虑:所述第一制热模块ZR1与第二制热模块ZR2、第一制冷模块ZL1与第二制冷模块 ZL2均对称安装在测量系统两侧。
此外,还包括显示屏U4及输入模块U5,所述显示屏U4及输入模块 U5均与所述单片机U1电连接;如图2所示203部分,温度传感器CW 与单片机U0的I/O口相连,温度传感器CW测量的环境温度显示在显示屏U4上,温度传感器CW测量实验环境温度并显示在显示屏U4上所用逻辑控制程序为通用程序;设定温度电路结构如图2中202部分,设定温度的输入模块U5与单片机U1的I/O口相连,温度设定范围在5~50℃,设定的实验环境温度显示在显示屏U4上,设定温度并显示在显示屏U4 上所用的逻辑控制程序为通用程序。
可以考虑,所述第一输液管为塑料软管,当毛细管M中有空气,毛细管M内液体流动不畅时,挤压第一输液管R1便可排除。
可以考虑,选用不同内径毛细管测量不同液体时,采用外径相同内径不同的毛细管,便于与塑料软管R连接。
所述保温外罩体上设有可开关保温玻璃门(图中未画出),这样可直观看到实验过程,并可以更换不同内径的毛细管。
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液体流量V及所用时间t的测量电路结构如图2中201部分:感应开关J2、J3固定的位置对应的量筒容积差即为要计时的流量,第二感应开关J2的直流输出端与模块U2输入端相连,模块U2输出端与单片机U1的I/O口相连;第三感应开关J3的直流输出端与模块U3输入端相连,模块U3输出端与单片机U1的I/O口相连;当浮子B2移动到第二感应开关J2感应范围时,J2导通,状态改变信号经模块U2隔离、电平转换后输入单片机U1的I/O口,单片机U1开始计时,当浮子B2移动到第三感应开关J3感应范围时,第三感应开关J3 导通,状态改变信号经模块U3隔离、电平转换后输入单片机U1的I/O 口,单片机U1计时结束;流量V及所用时间t显示在显示屏U4上;其中,模块U2、U3所采用的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为常用电路,核心器件可采用TLP521光耦,单片机U1可采用STM32F103RCT6芯片,所用显示屏U4 为3.5寸TFTLCD液晶屏,单片机U1与显示屏U4连接为常用电路,并且,流量V及所用时间t显示在显示屏U4上所用程序为通用程序。
在具体测量时,工作流程如下:
1、计算此次实验条件下的雷诺数,选用不同内径的毛细管;2、开机,液泵工作,第一液槽W1中液面维持恒定;3、通过按键设定实验环境温度,温度传感器CW检测系统温度,温控系统工作,系统温度稳定在设定值;4、打开第一电磁阀F1、关第二电磁阀F2,待测液体流过毛细管M存储在量筒L中,接近开关J2、J3检测液面的上下线,单片机记录流量V及所用时间t,显示在显示屏U4上;6、实验结束,关闭F1,打开F2,把L中的待测液体收集到W2;7、关机,液泵停止工作。重复测量时,重复上述操作步骤即可实现。
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9)

1.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温控系统、保温外罩体及位于保温外罩体内部的测量系统;所述测量系统包括第一液槽、第二液槽、液泵,所述第一液槽侧壁上设有第一感应开关,所述第一液槽的底部贯通连接第一输液管,所述第一输液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输液管末端固定连接水平放置的毛细管,所述毛细管末端下方设有竖直放置的量筒,所述量筒侧壁上设有第二感应开关及第三感应开关,所述量筒末端贯通连接第二输液管,所述第二输液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量筒内液体可通过第二输液管末端进入所述第二液槽内,所述液泵通过管路分别与第一液槽、第二液槽连接,使得第二液槽内的液体可通过液泵进入第一液槽;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单片机、第一制热模块、第二制热模块、第一制冷模块、第二制冷模块及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保温外罩体内部,第二感应开关、第三感应开关、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所述单片机与所述第一制热模块、第二制热模块、第一制冷模块、第二制冷模块电连接并可控制其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制热模块包括第一PTC加热板及第一导热风扇,所述第一导热风扇安装在所述第一PTC加热板一侧,所述第二制热模块包括第二PTC加热板及第二导热风扇,所述第二导热风扇安装在所述第二PTC加热板一侧,所述单片机与所述第一PTC加热板、第一导热风扇、第二PTC加热板、第二导热风扇均电连接并可控制其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包括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第三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导冷风扇、第三导冷风扇、第一散热风扇、第三散热风扇;所述第一导冷风扇安装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第一散热风扇安装在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所述第三导冷风扇安装在第三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第三散热风扇安装在第三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所述单片机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一固态继电器连接,第一固态继电器与第一直流电源连接,第一直流电源与第一半导体制冷片、第三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导冷风扇、第三导冷风扇、第一散热风扇、第三散热风扇连接;
第二制冷模块包括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第四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导冷风扇、第四导冷风扇、第二散热风扇、第四散热风扇;所述第二导冷风扇安装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第二散热风扇安装在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所述第四导冷风扇安装在第四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第四散热风扇安装在第四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所述单片机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二固态继电器连接,第二固态继电器与第二直流电源连接,第二直流电源与第二半导体制冷片、第四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导冷风扇、第四导冷风扇、第二散热风扇、第四散热风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感应开关通过隔离、电平转换电路与第三固态继电器连接,所述第三固态继电器与液泵连接,且液泵和第三固态继电器均与电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制热模块与第二制热模块、第一制冷模块与第二制冷模块均对称安装在测量系统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显示屏及输入模块,所述显示屏及输入模块均与所述单片机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输液管为塑料软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保温外罩体上设有可开关保温玻璃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感应开关、第二感应开关、第三感应开关均采用浮子式金属感应开关。
CN202020796003.1U 2020-05-14 2020-05-14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301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6003.1U CN212301210U (zh) 2020-05-14 2020-05-14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6003.1U CN212301210U (zh) 2020-05-14 2020-05-14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1210U true CN212301210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66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9600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301210U (zh) 2020-05-14 2020-05-14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12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7162A (zh) * 2020-05-14 2020-08-04 南开大学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7162A (zh) * 2020-05-14 2020-08-04 南开大学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8293B (zh) 一种高温阀门检测试验系统
CN105372082A (zh) 一种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换热器性能测试系统
CN108956690A (zh) 一种微小通道内高温熔盐换热特性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08504772U (zh) 浓度检测装置、浓度监控装置和太阳能热水器
CN212301210U (zh)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CN205079951U (zh) 一种循环热泵热水器能效测量系统
CN106053529A (zh) 一种用比较板测量多孔金属材料导热系数的装置及方法
CN105954312B (zh) 一种固液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测试系统
CN202583097U (zh) 一种相变储能材料自动化热循环实验装置
CN107678462A (zh) 定速槽及定速槽用定速降温系统及定速槽定速降温方法
CN208902636U (zh) 一种微小通道内高温熔盐换热特性的测量装置
CN110189593B (zh) 一种精确的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CN114740042B (zh) 熔融盐纳米颗粒悬浮液的导热性能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01666548A (zh) 商用太阳能热泵热水器
CN111487162A (zh) 利用毛细管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
CN103257051A (zh) 空调压缩机量热计测试台
CN201188038Y (zh) 采暖散热器散热量检测系统
CN205308298U (zh) 一种带液位计的装置
CN210090347U (zh)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储能系统
CN209111315U (zh) 一种油温机冷却系统
CN105044148B (zh) 用于多功能太阳能重力热管功率检测的装置
CN110988022B (zh) 一种套管式冷却水套结构和重力热管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4003073A (zh) 用于分析仪器的分布式保温储存装置和方法及检测设备
CN203908742U (zh) 制冷剂泄漏测试装置
CN103969288B (zh) 一种低温区导热系数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