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25306U -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25306U CN212125306U CN202020518041.0U CN202020518041U CN212125306U CN 212125306 U CN212125306 U CN 212125306U CN 202020518041 U CN202020518041 U CN 202020518041U CN 212125306 U CN212125306 U CN 2121253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plate
- vehicle
- tubular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76 safety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38 T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及配置于前围左右两端的两个A柱以及两个连接件,前围包括前围主体,以及配置于前围主体上部的前围上部连接件,于两个连接件之间连接有管梁总成,且于各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环自身周向依次设置的与前围上部连接件连接的上部连接部,与前围主体连接的主体连接部,以及与A柱连接的A柱连接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设置两个连接件,并且各连接件与前围主体、前围上部连接件和A柱同时连接,形成的连接结构稳固,管梁总成直接连接于两个连接件之间,从而有效保证管梁总成安装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小重叠碰撞安全测试由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首先提出和制定标准,被称为全球最严苛的汽车正面碰撞测试。小重叠碰撞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率和死伤亡率都比较高的一类交通事故,在小重叠碰撞条件下对汽车进行的安全测试是极具现实意义。车身结构在小重叠碰撞条件下,对A柱是否变形、前围是否变形并侵入乘员舱,对乘员舱的保护程度以及乘员舱逃生空间等方面均进行考核。
现有车辆的车身结构,管梁安装支架和管梁焊接为一体。仪表板管梁安装板焊接在A柱内板上,于仪表板管梁安装板上开设有两个螺栓孔及一个定位孔,仪表板管梁安装板和管梁安装支架经由穿过螺栓孔的螺栓连接于一起,从而将管梁安装于两个A柱内板之间。
上述结构的车身前部结构,由于结构设计原因,在小重叠碰撞中前围上部连接件与车身骨架易撕裂、脱开,前围易侵入乘员舱,从而存在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以及配置于所述前围左右两端的两个A柱,所述前围包括前围主体,以及配置于所述前围主体上部的前围上部连接件,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置于所述前围的左右两端,并于两个所述连接件之间连接有管梁总成,且于各所述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环自身周向依次设置的与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连接的上部连接部,与所述前围主体连接的主体连接部,以及与所述A柱连接的A柱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被构造为连接板,且所述连接板与相应侧的所述A柱之间围构形成有空腔,所述上部连接部、所述主体连接部和所述A柱连接部均为形成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连接部与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之间,所述主体连接部与所述前围主体之间,以及所述A柱连接部和所述A柱之间均焊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连接部、所述主体连接部和所述A柱连接部三者间呈类三角形布置。
进一步的,于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减重孔。
进一步的,于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通透的焊接工艺孔。
进一步的,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包括扣合固连于一起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均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围构形成有空腔,所述连接件经由所述上部连接部和所述下板连接于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管梁总成包括管梁本体,以及配置于所述管梁本体两端的管梁安装架,于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板体连接孔,对应于所述板体连接孔,于所述管梁安装架上开设有安装架连接孔,所述管梁安装架和所述连接件经由穿设于相应的所述板体连接孔和所述安装架连接孔中的管梁连接件固连于一起。
进一步的,于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定位孔,且所述定位孔被配置为可与外部构件配合,而构成所述管梁安装架于所述连接件上的预定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在前围的两侧设置两个连接件,并且各连接件与前围主体、前围上部连接件和A柱同时连接,通过连接件的连接作用,使前围主体、前围上部连接件和A柱形成的连接结构稳固,可有效防止前围侵入乘员舱;该管梁总成直接连接于两个连接件之间,使得连接件可兼具管梁安装件的功能,从而可有效保证管梁总成安装的可靠性,进而可提高安全性能。
(2)将连接件设置为连接板,连接板和A柱之间围构有空腔,且使上部连接部、主体连接部和A柱连接部均包括翻边的结构,使连接件自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且连接件与前围主体、前围上部连接件和A柱连接可靠性较高。
(3)上部连接部与前围上部连接件之间,主体连接部与前围主体之间,以及A柱连接部和A柱之间均焊接相连,连接方便,不需要其他零部件,可进一步保证连接可靠性。
(4)上部连接部、主体连接部和A柱连接部三者间呈类三角形布置,可进一步提高三者连接的稳固性。
(5)设置减重孔,可有效减轻自身重量而减轻车身重量,符合轻量化设计要求。
(6)设置通透的焊接工艺孔,一方面可进一步减轻自重,另一方面便于焊接。
(7)前围上部连接件设为包括上板和下板的结构,且上板和下板之间围构形成有空腔,可有效提高前围上部连接件自身强度,从而提高车身前部结构的安全性能。
(8)管梁总成直接通过管梁连接件连接于连接件上,连接方便。
(9)在连接件上设置定位孔,可便于管梁总成安装于连接件上。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且所述车身具有如上所述车身前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与前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未装配管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未装配A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围主体,2-前围上部连接件,3-A柱,4-管梁总成,5-连接件;
201-上板,202-下板;
301-A柱上段,302-A柱下段;
401-管梁本体,402-管梁安装架;
501-连接板本体,5011-减重孔,5012-焊接工艺孔,5013-板体连接孔,5014-定位孔,5015-管梁连接件,502-上部连接部,503-主体连接部,504-A柱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以及配置于前围左右两端的两个A柱,由于前围左右两端的结构对称,而本实施例主要是针对前围和A柱连接区域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因此图1仅示出了前围左端的结构,并以前围左端的结构为例对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前围包括前围主体1,以及配置于前围主体1上部的前围上部连接件2,前围上部连接件2包括扣合固连于一起的上板201和下板202,上板201和下板202均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上板201和下板202围构形成有空腔,空腔亦沿车身的宽度的方向延伸,A柱3包括上下连接的A柱上段301和A柱下段302。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前围和A柱3的结构可如本实施例中所示,还可参照现有结构。
本实施例的主要改进点在于,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件5,两个连接件5分置于前围的左右两端,并于两个连接件5之间连接有管梁总成4。
具体来讲,于各连接件5上分别设有环自身周向依次设置的与前围上部连接件2连接的上部连接部502,与前围主体1连接的主体连接部503,以及与A柱3连接的A柱连接部504,并且连接经由A柱连接部504与A柱下段302连接于一起,连接件5经由上部连接部502和下板202连接于一起。
更具体来讲,本实施例的连接件5被构造为连接板,其与相应侧的A柱3之间围构形成有空腔,且连接板具体包括连接板本体501,以及形成于连接板本体501边缘的上部连接部502、主体连接部503和A柱连接部504,如上结构的设置可进一步方便连接,并可提高连接强度。
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板本体501呈类三角形状,于连接板本体501的边缘形成有翻边,翻边的与前围上部连接件2连接的部分称为上部连接部502,与前围主体1连接的部分称为主体连接部503,与A柱下段302连接的部分称为A柱连接部504。上部连接部502与前围上部连接件2之间,主体连接部503与前围主体1之间,以及A柱连接部504和A柱3之间均焊接相连,并且上部连接部502、主体连接部503和A柱连接部504三者间呈类三角形布置,也即呈类似于三角形的形状,因而可较好的提高前围主体1、前围上部连接件2和A柱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除了设置翻边的结构,为了方便连接前围主体1、前围上部连接件2或A柱下段302,连接板本体501的部分边缘部位也可不设置翻边。
由图1结合图4所示,于连接板本体501上开设有减重孔5011,以在保证自身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自身重量,符合整车轻量化设计要求。本实施例中,减重孔5011的数量和形状可根据需要设定,如其数量可为一个、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个,再如其形状可为方形、圆形、菱形或其他形状。
此外,为了方便焊接,于连接件5上开设有通透的焊接工艺孔5012,其可在减轻自身重量的同时,方便连接件5与其余零部件焊接相连。在此,焊接工艺孔5012的数量和形状可根据需要设定,其具体数量和形状可参照图4中的结构,或可参照前述的减重孔5011的数量和形状。
另外,为了方便连接管梁总成4,于连接件5上开设有板体连接孔5013,具体来孔,连接件5上设置为两个通孔,两个通孔于车身的高度方向上下布置,且两个通孔的轴向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布置。除了板体连接孔5013,于连接件5上还设置有通透的定位孔5014,且定位孔5014被配置为可与外部构件配合,而构成管梁安装架402于连接件5上的预定位。具体来讲,定位孔5014设置于两个板体连接孔5013之间,其可在安装管梁总成4前方便快速找准管梁总成4的安装位置。
本实施例中,管梁总成4可参照现有结构,其主要包括管梁本体401,以及配置于管梁本体401两端的管梁安装架402,对应于前述的板体连接孔5013,于管梁安装架402上开设有图中未示出的安装架连接孔,管梁安装架402和连接件5经由穿设于相应的板体连接孔5013和安装架连接孔中的管梁连接件5015固连于一起。本实施例中,管梁连接件5015优选为现有的螺栓,连接件5的背向管梁安装架402的一侧的板体连接孔5013对应位置可预先焊接螺母,如此便可经由螺栓方便的将管梁总成4连接于两个连接件5之间,且拆装方便。
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在前围的两侧设置两个连接件5,并且各连接件5与前围主体1、前围上部连接件2和A柱3同时连接,通过连接件5的连接作用,使前围主体1、前围上部连接件2和A柱3形成的连接结构稳固,可有效防止前围侵入乘员舱;该管梁总成4直接连接于两个连接件5之间,使得连接件5可兼具管梁安装件的功能,从而可有效保证管梁总成4安装的可靠性,进而可提高安全性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该车身具有如上车身前部结构。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应用前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可有效提高车身前部的安装性能,并有效防止前围在碰撞过程中侵入乘员舱,因而可有效保护乘员安全,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围,以及配置于所述前围左右两端的两个A柱(3),所述前围包括前围主体(1),以及配置于所述前围主体(1)上部的前围上部连接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两个连接件(5),两个所述连接件(5)分别置于所述前围的左右两端,并于两个所述连接件(5)之间连接有管梁总成(4),且于各所述连接件(5)上分别设有环自身周向依次设置的与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2)连接的上部连接部(502),与所述前围主体(1)连接的主体连接部(503),以及与所述A柱(3)连接的A柱连接部(5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被构造为连接板,且所述连接板与相应侧的所述A柱(3)之间围构形成有空腔,所述上部连接部(502)、所述主体连接部(503)和所述A柱连接部(504)均为形成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翻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部(502)与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2)之间,所述主体连接部(503)与所述前围主体(1)之间,以及所述A柱连接部(504)和所述A柱(3)之间均焊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部(502)、所述主体连接部(503)和所述A柱连接部(504)三者间呈类三角形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连接件(5)上开设有减重孔(50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连接件(5)上开设有通透的焊接工艺孔(50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上部连接件(2)包括扣合固连于一起的上板(201)和下板(202),所述上板(201)和所述下板(202)均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上板(201)和所述下板(202)围构形成有空腔,所述连接件(5)经由所述上部连接部(502)和所述下板(202)连接于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梁总成(4)包括管梁本体(401),以及配置于所述管梁本体(401)两端的管梁安装架(402),于所述连接件(5)上开设有板体连接孔(5013),对应于所述板体连接孔(5013),于所述管梁安装架(402)上开设有安装架连接孔,所述管梁安装架(402)和所述连接件(5)经由穿设于相应的所述板体连接孔(5013)和所述安装架连接孔中的管梁连接件(5015)固连于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连接件(5)上设置有定位孔(5014),且所述定位孔(5014)被配置为可与外部构件配合,而构成所述管梁安装架(402)于所述连接件(5)上的预定位。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具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车身前部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18041.0U CN212125306U (zh) | 2020-04-08 | 2020-04-08 |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18041.0U CN212125306U (zh) | 2020-04-08 | 2020-04-08 |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25306U true CN212125306U (zh) | 2020-12-11 |
Family
ID=73687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518041.0U Active CN212125306U (zh) | 2020-04-08 | 2020-04-08 |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25306U (zh) |
-
2020
- 2020-04-08 CN CN202020518041.0U patent/CN2121253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87140B (zh) | 汽车车架 | |
US20150183468A1 (en) |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 |
CN208306575U (zh) | 双层前防撞梁总成 | |
EP2865581A2 (en) | Suspension tower structure | |
CN103373395A (zh) | 机动车辆加强的立柱总成 | |
CN104386137B (zh) | 一种汽车转向支撑总成 | |
CN110901362A (zh) | 车辆下部结构 | |
CN108482488A (zh) | 一种车辆前副车架结构 | |
US20210070376A1 (en) |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 |
JP2011009178A (ja) | 車両用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車両搭載用フレーム構造体 | |
CN207916967U (zh) |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总成 | |
CN102390432A (zh) | 一种汽车纵梁内板总成 | |
CN212125306U (zh) | 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 |
CN208515682U (zh) | 副车架和车辆 | |
CN103287499B (zh) | 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 |
CN110203284B (zh) | 一种空心铸铝与铝型材焊接的副车架 | |
CN205059737U (zh) |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 |
CN212149011U (zh) | 一种乘用车用螺接前副车架 | |
CN211731585U (zh) | 一种前围板加强结构 | |
CN210337551U (zh) | 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 |
CN103273814B (zh) | 拖车钩安装装置 | |
CN211731556U (zh) | 前副车架总成 | |
JP2005119557A (ja) |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クロスメンバ構造 | |
CN212766088U (zh) | 汽车前横梁总成 | |
CN105799782A (zh) | 一种汽车悬置的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