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9204U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9204U
CN212089204U CN202020413316.4U CN202020413316U CN212089204U CN 212089204 U CN212089204 U CN 212089204U CN 202020413316 U CN202020413316 U CN 202020413316U CN 212089204 U CN212089204 U CN 212089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cover
channel
air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1331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纯
张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1331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89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9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9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其中,盖体,包括:盖体本体;第一罩体,设置于盖体本体的下方;第二罩体,设置于第一罩体的下方,至少部分第一罩体与至少部分第二罩体之间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的通道顶壁和通道底壁由盖体本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斜向下延伸。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加热食物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既能够进行压力烹饪又能够炸制食物的电压力锅,这样的电压力锅的锅盖上一般设置有出风风扇,出风风扇的底部形成吸风侧,出风风扇的侧部形成出风侧。吸风侧吸取内锅内的气体并由出风侧向内锅侧壁吹出。吹出的热风受到内锅侧壁阻挡后会沿内锅侧壁向下流动至内锅底部,然后向内锅中部流动最终再次被吸风侧吸入出风风扇内,形成循环气流。循环气流能够对内锅内的食物进行循环加热,以实现炸制食物的目的。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由出风侧吹出的热风由于直接吹至内锅侧壁上,导致出现乱流,影响气体流动,使得气流循环性较差,导致食物加热不均匀,影响烹饪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烹饪器具加热食物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盖体,包括:盖体本体;第一罩体,设置于盖体本体的下方;第二罩体,设置于第一罩体的下方,至少部分第一罩体与至少部分第二罩体之间形成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的通道顶壁和通道底壁由盖体本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斜向下延伸。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盖体具有导风通道,导风通道的通道顶壁和通道底壁由盖体本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斜向下延伸。上述结构使得当盖体盖设于外部器具上时,气流能够在导风通道的导向下,沿倾斜向下的方向吹至外部器具的内侧壁上,从而减少气流对外部器具的内侧壁的冲击,降低乱流产生的概率,从而使得气体能够顺利进入外部器具的烹饪腔的底部,提高气流循环性,保证食物能够均匀加热,改善食物的口感。
可选地,导风通道的通道顶壁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α在30°至70°之间,如果角度α小于30°,则气流对外部器具的内侧壁的冲击仍较大,容易出现乱流,影响气流循环性;而如果角度α大于70°,气流进入导风通道时,通道顶壁受到的气流冲击力较大,从而使得导风通道内容易出现乱流,影响气流循环性。和/或,导风通道的通道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β在30°至70°之间。如果角度β小于30°,则气流对外部器具的内侧壁的冲击仍较大,容易出现乱流,影响气流循环性;而如果角度β大于70°,气流进入导风通道时,通道底壁受到的气流冲击力较大,从而使得导风通道内容易出现乱流,影响气流循环性。
可选地,第一罩体与第二罩体之间还包括与导风通道的进风口连通的进风通道,盖体还包括:风扇,设置于进风通道内。上述结构使得风扇产生的风能够直接进入导风通道内,提高气流循环性。
可选地,导风通道位于进风通道的周向外侧。上述结构使得由导风通道排出的气体能够均匀地进入外部器具的烹饪腔内,从而使得整个烹饪腔内的气体循环性增强,保证食物加热的均匀性。
可选地,风扇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下方的叶片,进风通道的通道底壁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第一进风孔与叶片相对,导风通道位于叶片的周向外侧。上述结构能够改善烹饪腔内的气体循环性,保证食物加热的均匀性。
可选地,盖体还包括第三罩体以及加热管,第三罩体罩设于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的底部,第二罩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第三罩体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孔,加热管设置于第二罩体与第三罩体之间。上述结构使得气流在循环过程中能够不断被加热,从而快速升温,提高加热效率,在减小炸制时间的同时能够降低能耗。此外,由于加热管位于第三罩体与第二罩体之间,因此加热管能够被有效保护,防止用户放至盖体时加热管与桌面撞击损坏。
可选地,第三罩体可拆卸地设置于盖体本体的下方。上述结构便于用户对第三罩体进行清洁,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第三罩体包括第三罩体底壁以及第三罩体侧壁,加热管设置于第二罩体与第三罩体底壁之间,第二进风孔设置于第三罩体底壁上,第三罩体侧壁围设于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的侧部,第三罩体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三罩体侧壁与盖体本体卡接连接。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减少油烟与风扇接触的几率,保证盖体的洁净。此外,第三罩体侧壁与盖体本体卡接连接,使得第三罩体便于拆装,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盖体本体上设置有固定扣钩以及可移动地移动扣钩,第三罩体上设置有与固定扣钩以及移动扣钩配合的卡口。上述卡接结构简单,便于用户拆装,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具本体,具有烹饪腔;第一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上,第一盖体为上述的盖体,盖体的导风通道的通道顶壁和通道底壁由盖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朝向器具本体的内侧壁斜向下延伸。上述结构使得气体能够顺利进入器具本体的烹饪腔内,提高气流循环性,保证食物能够均匀加热,改善食物的口感。
可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炸篮,设置于烹饪腔内,炸篮的外侧壁与器具本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过流通道,导风通道朝向过流通道延伸。上述结构使得高温气体能够顺利进入过流通道内,并通过过流通道快速流至烹饪腔的底部。流至烹饪腔的底部的气体在风扇的作用下向上流动,穿过炸篮内的食物以对炸篮内的食物进行均匀加热。
可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盖体,与第一盖体可替换地设置于器具本体上,第二盖体上设置有限压阀。上述结构使得烹饪器具既具有烘烤炸制功能,又具有压力烹饪功能,一机多用,从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减少用户的购机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的实施例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除去了第三罩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第三罩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盖体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第一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烹饪器具的剖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7的烹饪器具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图9示出了角度α和角度β;
图10示出了图7的烹饪器具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6的烹饪器具的炸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图6的烹饪器具的第二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烹饪腔;2、过流通道;10、器具本体;11、外壳;12、保温罩;13、内锅;20、炸篮;30、第一盖体;301、进风通道;302、导风通道;31、第一罩体;311、下表面;312、通道顶壁;313、第二出风口;32、第二罩体;321、上表面;322、通道底壁;323、第一进风孔;33、第三罩体;331、第二进风孔;332、第三罩体底壁;333、第三罩体侧壁;334、第一出风口;335、卡口;34、盖体本体;341、固定扣钩;342、移动扣钩;343、面盖;344、内盖;345、排气通道;346、扣手凹槽;40、风扇;36、可视窗;50、加热管;60、驱动电机;70、弹性件;80、第二盖体;90、限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3、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盖体包括:盖体本体34、第一罩体31以及第二罩体32。其中,第一罩体31设置于盖体本体34的下方。第二罩体32设置于第一罩体31的下方,至少部分第一罩体31与至少部分第二罩体32之间形成导风通道302,导风通道302的通道顶壁312和通道底壁322由盖体本体34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斜向下延伸。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盖体具有导风通道302,导风通道302的通道顶壁312和通道底壁322由盖体本体34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斜向下延伸。上述结构使得当盖体盖设于外部器具上时,气流能够在导风通道302的导向下,沿倾斜向下的方向吹至外部器具的内侧壁上,从而减少气流对外部器具的内侧壁的冲击,降低乱流产生的概率,从而使得气体能够顺利进入外部器具的烹饪腔1的底部,提高气流循环性,保证食物能够均匀加热,改善食物的口感。
如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通道302的通道顶壁312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α在30°至70°之间。如果角度α小于30°,则气流对外部器具的内侧壁的冲击仍较大,容易出现乱流,影响气流循环性;而如果角度α大于70°,气流进入导风通道302时,通道顶壁312受到的气流冲击力较大,从而使得导风通道302内容易出现乱流,影响气流循环性。
如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通道302的通道底壁322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β在30°至70°之间。如果角度β小于30°,则气流对外部器具的内侧壁的冲击仍较大,容易出现乱流,影响气流循环性;而如果角度β大于70°,气流进入导风通道302时,通道底壁322受到的气流冲击力较大,从而使得导风通道302内容易出现乱流,影响气流循环性。
如图3、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道顶壁312与通道底壁322平行。上述结构能够减小气流对外部器具的内侧壁以及导风通道302的通道壁的冲击,提高气体进入外部器具内部的顺畅性。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通道顶壁312的外侧边沿与外部器具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在5mm至15mm之间。上述结构一方面能够防止合盖过程中通道顶壁312与外部器具的内侧壁发生剐蹭,保证外部器具的内侧以及盖体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能够起到充分的导流作用,使得气体能够顺利进入外部器具内。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罩体31与第二罩体32之间还包括与导风通道302的进风口连通的进风通道301,盖体还包括:风扇40,风扇40设置于进风通道301内。上述结构使得风扇40产生的风能够直接进入导风通道302内,提高气流循环性。
如图3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通道302位于进风通道301的周向外侧。上述结构使得由导风通道302排出的气体能够均匀地进入外部器具的烹饪腔1内,从而使得整个烹饪腔1内的气体循环性增强,保证食物加热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罩体31包括第一罩体顶板以及位于第一罩体顶板周向外侧的第一罩体侧板,第一罩体侧板由盖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向下延伸。第二罩体32包括第二罩体顶板以及位于第二罩体顶板周向外侧的第二罩体侧板,第二罩体侧板由盖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向下延伸。第一罩体顶板的下表面311与第二罩体顶板的上表面321之间形成进风通道301,第一罩体侧板的下表面与第二罩体侧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302,其中,第一罩体侧板的下表面形成上述通道顶壁312,第二罩体侧板的上表面形成上述通道底壁322。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扇40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下方的叶片,进风通道301的通道底壁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323,第一进风孔323与叶片相对,导风通道302位于叶片的周向外侧。具体地,烹饪腔1中部的气体由第一进风孔323向上吸入风扇40内,吸入的气体经过叶片后改变流动方向,并由风扇40的周向外侧排出。由风扇40排出的气体进入导风通道302内,然后在导风通道302的导向下顺利进入烹饪腔1的底部。流动至底部的气体向上穿过食物最终被吸入风扇40内以形成气流循环。上述结构能够改善烹饪腔1内的气体循环性,保证食物加热的均匀性。
如图1至图4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还包括罩设于第一罩体31和第二罩体32底部的第三罩体33,第二罩体32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323,第三罩体33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孔331,盖体还包括:加热管50,加热管50设置于第二罩体32与第三罩体33之间。上述结构使得气流在循环过程中能够不断被加热,从而快速升温,提高加热效率,在减小炸制时间的同时能够降低能耗。此外,由于加热管50位于第三罩体33与第二罩体32之间,因此加热管50能够被有效保护,防止用户放至盖体时加热管50与桌面撞击损坏。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罩体33可拆卸地设置于盖体本体34的下方。上述结构便于用户对第三罩体33进行清洁,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4、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罩体33包括第三罩体底壁332以及第三罩体侧壁333,加热管50设置于第二罩体32与第三罩体底壁332之间,第二进风孔331设置于第三罩体底壁332上,第三罩体侧壁333围设于第一罩体31和第二罩体32的侧部,第三罩体侧壁333上设置有连通导风通道302与过流通道2的第一出风口334。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减少油烟与风扇40接触的几率,保证盖体的洁净。此外,第三罩体侧壁333与盖体本体34卡接连接,使得第三罩体33便于拆装,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5、图7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34上设置有固定扣钩341以及可移动地移动扣钩342,第三罩体33上设置有与固定扣钩341以及移动扣钩342配合的卡口335。具体,在安装时,先将第三罩体33上的其中一个卡口335与固定扣钩341卡接,然后使第三罩体33向盖体本体34旋转,当转动至预定位置时,移动扣钩342能够伸入至对应的卡口335内,以使第三罩体33牢固地卡接于盖体本体34上。当拆卸时,只需移动移动扣钩342,使得移动扣钩342脱离对应的卡口335,然后再拿取第三罩体33,使得第三罩体33上的另一卡口335与固定扣钩341脱离即可。上述卡接结构简单,便于用户拆装,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至图7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扣钩342的上部设置有扣手凹槽346,在拆卸第三罩体33时,用户可以将手指伸入扣手凹槽346内并移动移动扣钩342,以使移动扣钩342与卡口335脱离。上述结构简单,便于用户操作,从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7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扣钩342与盖体本体34之间设置有弹性件70,向移动扣钩342施加朝向卡口335方向的弹性力。上述结构使得用户在装配第三罩体33时移动扣钩342能够在弹性力的作用下自动进入卡口335内,不必用户手动操作,从而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还包括:驱动电机60,驱动电机60设置于面盖343与内盖344之间,驱动电机60的驱动轴向下穿设与第一罩体31上,并与风扇40驱动连接。上述结构使得驱动电机60能够远离热源,保证驱动电机60的使用寿命。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34上设置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排气通道345,第一罩体31上设置有与排气通道345相对的第二出风口313。上述结构使得烹饪腔内的烘烤产生的烟气能够顺利排出。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34上还设置有可视窗36,用户可由可视窗36观察烹饪腔1内食物的炸制程度,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烹饪时间、温度等参数。
如图6至图1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根据本申请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包括:器具本体10和第一盖体30。其中,器具本体10具有烹饪腔1。第一盖体30盖设于器具本体10上,第一盖体30为上述的盖体,盖体的导风通道302的通道顶壁312和通道底壁322由盖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朝向器具本体10的内侧壁斜向下延伸。当盖体盖设于器具本体10(即上述外部器具)上时,气流能够在导风通道302的导向下,沿倾斜向下的方向吹至器具本体10的内侧壁上,从而减少气流对器具本体10的内侧壁的冲击,降低乱流产生的概率,从而使得气体能够顺利进入器具本体10的烹饪腔1内,提高气流循环性,保证食物能够均匀加热,改善食物的口感。
如图7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炸篮20,炸篮20设置于烹饪腔1内,炸篮20的外侧壁与器具本体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过流通道2,导风通道302朝向过流通道2延伸。上述结构使得高温气体能够顺利进入过流通道2内,并通过过流通道2快速流至烹饪腔1的底部。流至烹饪腔1的底部的气体在风扇的作用下向上流动,穿过炸篮20内的食物以对炸篮20内的食物进行均匀加热。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盖体80,第二盖体80与第一盖体30可替换地设置于器具本体10上,第二盖体80上设置有限压阀90。当用户需要炸制食物时,将第一盖体30盖设于器具本体10上。当用户需要压力烹饪时,将第二盖体80盖设于器具本体上即可。上述结构使得烹饪器具既具有烘烤炸制功能,又具有压力烹饪功能,一机多用,从而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减少用户的购机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通道底壁322的外侧边沿与炸篮20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在5mm至15mm之间。上述结构使得气体能够顺利进入过流通道2内,提高气流循环性。
如图7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扣钩342向内伸入卡口335内,至少部分移动扣钩342位于器具本体10的内侧壁的内侧。在第一盖体30盖设在器具本体10的情况下,如果用户拨动移动扣钩342,移动移动扣钩342将被器具本体10的内侧壁止挡而无法由卡口335内脱出,因此保证在合盖情况下,第三罩体33能够牢固地连接在盖体本体34上,避免因为误触导致的第三罩体33脱落的情况发生。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本体34包括面盖343以及位于面盖343下方的内盖344,第三罩体33可拆卸地设置于内盖344上。器具本体10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外壳11、保温罩12以及内锅13,内锅13内的空腔形成烹饪腔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本体(34);
第一罩体(31),设置于所述盖体本体(34)的下方;
第二罩体(32),设置于所述第一罩体(31)的下方,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罩体(31)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罩体(32)之间形成导风通道(302),所述导风通道(302)的通道顶壁(312)和通道底壁(322)由所述盖体本体(34)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斜向下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302)的通道顶壁(312)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α在30°至70°之间,和/或,所述导风通道(302)的通道底壁(322)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β在30°至7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体(31)与所述第二罩体(32)之间还包括与所述导风通道(302)的进风口连通的进风通道(301),所述盖体还包括:
风扇(40),设置于所述进风通道(30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302)位于所述进风通道(301)的周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40)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下方的叶片,所述进风通道(301)的通道底壁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323),所述第一进风孔(323)与所述叶片相对,所述导风通道(302)位于所述叶片的周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第三罩体(33)以及加热管(50),所述第三罩体(33)罩设于所述第一罩体(31)和所述第二罩体(32)的底部,所述第二罩体(32)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孔(323),所述第三罩体(33)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孔(331),所述加热管(50)设置于所述第二罩体(32)与所述第三罩体(3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罩体(33)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盖体本体(34)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罩体(33)包括第三罩体底壁(332)以及第三罩体侧壁(333),所述加热管(50)设置于所述第二罩体(32)与所述第三罩体底壁(332)之间,所述第二进风孔(331)设置于所述第三罩体底壁(332)上,所述第三罩体侧壁(333)围设于所述第一罩体(31)和所述第二罩体(32)的侧部,所述第三罩体侧壁(333)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334),所述第三罩体侧壁(333)与所述盖体本体(34)卡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本体(34)上设置有固定扣钩(341)以及可移动地移动扣钩(342),所述第三罩体(33)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扣钩(341)以及所述移动扣钩(342)配合的卡口(335)。
10.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器具本体(10),具有烹饪腔(1);
第一盖体(30),盖设于所述器具本体(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30)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的导风通道(302)的通道顶壁(312)和通道底壁(322)由所述盖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朝向所述器具本体(10)的内侧壁斜向下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炸篮(20),设置于所述烹饪腔(1)内,所述炸篮(20)的外侧壁与所述器具本体(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过流通道(2),所述导风通道(302)朝向所述过流通道(2)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二盖体(80),与所述第一盖体(30)可替换地设置于所述器具本体(10)上,所述第二盖体(80)上设置有限压阀(90)。
CN202020413316.4U 2020-03-26 2020-03-26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ctive CN212089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13316.4U CN212089204U (zh) 2020-03-26 2020-03-26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13316.4U CN212089204U (zh) 2020-03-26 2020-03-26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9204U true CN212089204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37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13316.4U Active CN212089204U (zh) 2020-03-26 2020-03-26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9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17941B2 (ja) 加熱調理器
WO2017145793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グリル皿
CN216876056U (zh) 煎烤器具
CN216060170U (zh) 烹饪器具
WO2017145792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2912931U (zh) 烹饪器具
CN215650652U (zh) 烹饪器具
CN216060141U (zh) 烹饪器具
CN212089204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464801U (zh) 烹饪器具
CN111503668A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0399023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110840279B (zh) 一种带烘干功能的烤箱
CN212465702U (zh) 烹饪器具、抽烟设备和锅具
CN214048477U (zh) 保护罩、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CN210399025U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0399024U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0399022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3882835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和烹饪器具
CN111503670A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04839201U (zh) 一种可制作面包空气炸锅
CN218922334U (zh) 空气炸锅
CN217987339U (zh) 一种多功能料理锅
CN220403823U (zh) 一种无烟烹饪的多功能食物烹饪设备
CN217488365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料理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