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91784U - 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891784U CN211891784U CN202020297013.0U CN202020297013U CN211891784U CN 211891784 U CN211891784 U CN 211891784U CN 202020297013 U CN202020297013 U CN 202020297013U CN 211891784 U CN211891784 U CN 2118917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mold
- injection molding
- vent groove
-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上设置有模仁进胶口;所述上模仁底端面设置有上胶道、窄通气槽和宽通气槽,所述上胶道呈中心对称状凹槽结构,所述模仁进胶口与上胶道相连通并且位于上胶道中部,所述宽通气槽通过窄通气槽与上胶道的端头处连接;还包括下胶道,所述下模仁内设置有镶块和通气孔,所述下胶道与上胶道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形状相配合,所述下胶道包括折弯部、型腔进胶口和废料容纳部,所述通气孔的顶端与宽通气槽位置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对现有的注塑模具中的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改进,保证原料液填充满型腔,同时避免注塑件产品表面的外观缺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在注塑成型产品时,熔融状态的原料液从注塑机中,挤入模具的热流道,并在模具的胶道中流动,最终流入并填充满型腔,并冷却定型。
在完成一个注塑周期后,模具开模,将型腔内的注塑件产品和胶道内的料头取出,从而进行下一次的注塑。
但是,现有的注塑模具,胶道与型腔呈连续状的连通。熔融状态的原料液从热流道流入胶道后,最前端的原料液会先冷却,成为冷料。冷料的流动性不如熔融状态的原料液,并且冷料在注塑后的外观与正常原料液冷却后的外观不同。
因此,冷料不仅会阻碍原料液在型腔内的流动,影响原料液正常填充满型腔,还会使注塑件产品表面形成白斑等外观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对现有的注塑模具中的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改进,在胶道内增设废料容纳部,为注塑时最前端的冷料提供容纳空间,确保后续的正常的原料液流入型腔,保证原料液填充满型腔,同时避免注塑件产品表面的外观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上设置有模仁进胶口;所述上模仁底端面设置有上胶道、窄通气槽和宽通气槽,所述上胶道呈中心对称状凹槽结构,所述模仁进胶口与上胶道相连通并且位于上胶道中部,所述宽通气槽通过窄通气槽与上胶道的端头处连接;还包括下胶道,所述下模仁内设置有镶块和通气孔,所述下胶道位于下模仁顶端面和镶块顶端面,所述下胶道与上胶道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形状相配合,所述下胶道包括折弯部、型腔进胶口和废料容纳部,所述通气孔的顶端与宽通气槽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下胶道和上胶道均呈Z形;所述下胶道的废料容纳部位于折弯部的两端,所述废料容纳部与窄通气槽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型腔进胶口位于镶块内,所述型腔进胶口的两端分别与下胶道的折弯部侧面以及型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宽通气槽的深度大于窄通气槽的深度,所述窄通气槽的深度为0.02mm。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位于下胶道的两侧,所述通气孔贯穿下模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对现有的注塑模具中的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改进,在胶道内增设废料容纳部,为注塑时最前端的冷料提供容纳空间,注塑时最前端的冷料可在注塑压力下进入废料容纳部,确保后续的正常的原料液流入型腔,保证流动性较强的原料液填充满型腔,同时避免冷料进入型腔导致注塑件产品表面的外观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的上模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的下模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B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上模仁;11、上胶道;12、模仁进胶口;13、窄通气槽;14、宽通气槽;2、下模仁;21、镶块;22、下胶道;221、折弯部;222、型腔进胶口; 223、废料容纳部;23、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至图4,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包括上模仁1和下模仁2,所述上模仁1上设置有模仁进胶口12;所述上模仁1底端面设置有上胶道11、窄通气槽 13和宽通气槽14,所述上胶道11呈中心对称状凹槽结构,所述模仁进胶口12与上胶道11相连通并且位于上胶道11中部,所述宽通气槽14通过窄通气槽13与上胶道 11的端头处连接,所述窄通气槽13和宽通气槽14均用于排出胶道内的空气;还包括下胶道22,所述下模仁2内设置有镶块21和通气孔23,所述下胶道22位于下模仁2顶端面和镶块21顶端面,所述下胶道22与上胶道11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形状相配合,所述下胶道22包括折弯部221、型腔进胶口222和废料容纳部223,所述通气孔23的顶端与宽通气槽14位置相对应。
所述下胶道22和上胶道11均呈Z形;所述下胶道22的废料容纳部223位于折弯部221的两端,所述废料容纳部223与窄通气槽13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型腔进胶口222位于镶块21内,所述型腔进胶口222的两端分别与下胶道 22的折弯部221侧面以及型腔连通,所述型腔进胶口222用作胶道内的原料液流入型腔的通道。
所述宽通气槽14的深度大于窄通气槽13的深度,所述窄通气槽13的深度为0.02mm,可保证在通气的同时,阻挡冷料和原料液渗入。
所述通气孔23位于下胶道22的两侧,所述通气孔23贯穿下模仁2,所述通气孔23用于排出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注塑时,熔融状态的原料液从注塑机中被注射进入注塑模具的热流道内,原料液在热流道中流动,进入上模仁1和下模仁2之间的上胶道11和下胶道22内,并且沿上胶道11和下胶道22共同组成的胶道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位于原料液最前端的冷料,会在注射压力的作用下,到达胶道末端的废料容纳部223;胶道内的空气经0.02mm宽的窄通气槽13进入宽通气槽14,进而从通气孔23排出,避免因空气不能排出的原因导致冷料不能进入废料容纳部 223;当最前端的冷料进入废料容纳部223之后,后续的原料液即可进入型腔进胶口222,最终进入并填充满上模仁1和下模仁2之间的型腔。
在冷却过程中,冷料与胶道内的原料液一并冷却凝固,形成料头;在开模时,料头随注塑件产品一并被取出。
上述实施例用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将本实用新型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理解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包括上模仁(1)和下模仁(2),所述上模仁(1)上设置有模仁进胶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仁(1)底端面设置有上胶道(11)、窄通气槽(13)和宽通气槽(14),所述上胶道(11)呈中心对称状凹槽结构,所述模仁进胶口(12)与上胶道(11)相连通并且位于上胶道(11)中部,所述宽通气槽(14)通过窄通气槽(13)与上胶道(11)的端头处连接;还包括下胶道(22),所述下模仁(2)内设置有镶块(21)和通气孔(23),所述下胶道(22)位于下模仁(2)顶端面和镶块(21)顶端面,所述下胶道(22)与上胶道(11)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形状相配合,所述下胶道(22)包括折弯部(221)、型腔进胶口(222)和废料容纳部(223),所述通气孔(23)的顶端与宽通气槽(14)位置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胶道(22)和上胶道(11)均呈Z形;所述下胶道(22)的废料容纳部(223)位于折弯部(221)的两端,所述废料容纳部(223)与窄通气槽(13)的位置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进胶口(222)位于镶块(21)内,所述型腔进胶口(222)的两端分别与下胶道(22)的折弯部(221)侧面以及型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宽通气槽(14)的深度大于窄通气槽(13)的深度,所述窄通气槽(13)的深度为0.02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23)位于下胶道(22)的两侧,所述通气孔(23)贯穿下模仁(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97013.0U CN211891784U (zh) | 2020-03-12 | 2020-03-12 | 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97013.0U CN211891784U (zh) | 2020-03-12 | 2020-03-12 | 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891784U true CN211891784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321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97013.0U Active CN211891784U (zh) | 2020-03-12 | 2020-03-12 | 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891784U (zh) |
-
2020
- 2020-03-12 CN CN202020297013.0U patent/CN2118917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350821U (zh) | 一种具有模内排气机构的注塑模具 | |
CN109702964B (zh) | 汽车行李架双色注塑模具 | |
CN211891784U (zh) | 一种模具内注塑顶废料结构 | |
CN213137657U (zh) | 一种具有溢料浇口的注塑模具结构 | |
CN205969753U (zh) | 一种过胶机的壳盖注塑模具 | |
CN207088369U (zh) | 一种汽车仪表盘成型模具 | |
CN206870243U (zh) | 机器人防撞板的制造设备 | |
CN212312613U (zh) | 一种便于产品成型的引出结构模具 | |
CN209755927U (zh) | 汽车行李架双色注塑模具 | |
CN111844639B (zh) | 一种高精度注塑模具 | |
CN211031106U (zh) | 一种组合填料注塑成型模具 | |
CN219632562U (zh) | 一种用于缸盖的压铸模具 | |
CN210308818U (zh) | 具有进胶机构的齿盘模具 | |
CN210791942U (zh) | 转向柱护罩注塑模的模芯结构 | |
CN214395164U (zh) | 流道结构及三板模及注塑机 | |
CN210308848U (zh) | 具有排气机构的齿盘模具 | |
CN214324000U (zh) | 一种用于咖啡机控制盘的注塑模具 | |
CN218196668U (zh) | 一种带有3d打印镶件的注塑模具模仁总成 | |
CN219133052U (zh) | 多腔壳体注塑模具 | |
CN216300036U (zh) | 一种自动拉断侧进胶料头的模具 | |
CN218366229U (zh) | 一种可模内切断料头的注塑模具 | |
CN210389948U (zh) | 一种贯穿式后尾灯配光镜注塑结构 | |
CN215472827U (zh) | 热流道模具结构 | |
CN114801128B (zh) | 一种吹塑风道与卡扣一体成型模具 | |
CN212707823U (zh) | 一种牛角进胶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