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86396U - 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86396U
CN211886396U CN202020543305.8U CN202020543305U CN211886396U CN 211886396 U CN211886396 U CN 211886396U CN 202020543305 U CN202020543305 U CN 202020543305U CN 211886396 U CN211886396 U CN 2118863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pivot
stirring
fixedly connected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4330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anhei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anhei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anhei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anhei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4330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863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863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8639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假发拉丝设备,通过所述驱动件动作,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从而所述U型杆、所述搅拌片和所述杆体对所述混合罐内的物料进行搅拌,由于所述U型杆为U型结构设置,能够增加原料与所述U型杆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充分,此外多个所述搅拌片呈弧形结构设置,随着所述转轴的转动,多个所述搅拌片能够增加所述混合罐内的原料的搅拌紊流效果,起到更好的搅拌作用,并配合多个所述杆体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物料的搅拌效果,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充分均匀,提升搅拌速率,从而提升制造出的假发的成丝质量及假发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假发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假发的制造是通过假发拉丝设备将各种原料,经混合、加热,挤出、拉伸形成假发丝,但是现有的假发拉丝设备在对原料进行混合时,混合不够充分,混合速率慢,导致制造出的假发的成丝质量较差,假发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假发拉丝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假发拉丝设备在对原料进行混合时,混合不够充分,混合速率慢,导致制造出的假发的成丝质量较差,假发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假发拉丝设备,包括支架、壳体、混合罐、加热件、进料管、出料管、驱动件、转轴、混合组件、挤压部件和拉伸部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混合罐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混合罐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进料管和所述出料管分别与所述混合罐连通,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的一端传动连接,且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加热腔,并置于所述混合罐内,所述混合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每个所述混合组件包括U型杆、搅拌片和杆体,所述U型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的外部,所述搅拌片呈弧形结构设置,所述搅拌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搅拌片分别与所述U型杆固定连接,并均匀分布在所述U型杆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所述杆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杆体分别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且多个杆体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线方向依次均匀分布,所述挤压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料管和所述拉伸部件连通。
其中,每个所述杆体的长度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线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增大。
其中,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V型连接片,所述V型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杆体固定连接,所述V型连接片的另一端与所述U型杆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V型连接片固定连接,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V型连接片之间。
其中,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U型杆的下方。
其中,所述搅拌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杆倾斜设置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杆与所述转轴相对平行。
其中,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L型横杆,所述L型横杆与所述第二杆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杆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一端。
其中,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通过所述驱动件动作,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从而所述U型杆、所述搅拌片和所述杆体对所述混合罐内的物料进行搅拌,由于所述U型杆为U型结构设置,能够增加原料与所述U型杆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充分,此外多个所述搅拌片呈弧形结构设置,随着所述转轴的转动,多个所述搅拌片能够增加所述混合罐内的原料的搅拌紊流效果,起到更好的搅拌作用,并配合多个所述杆体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物料的搅拌效果,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充分均匀,提升搅拌速率,从而提升制造出的假发的成丝质量及假发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假发拉丝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假发拉丝设备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00-假发拉丝设备、10-支架、11-进料管、12-出料管、13-加热腔、20-壳体、30-混合罐、40-加热件、50-驱动件、51-转轴、60-混合组件、61-U型杆、62-搅拌片、63-杆体、64-V型连接片、65-连接杆、66-搅拌杆、661-第一杆、662-第二杆、67-L型横杆、68-支撑杆、70-挤压部件、80-拉伸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假发拉丝设备100,包括支架10、壳体20、混合罐30、加热件40、进料管11、出料管12、驱动件50、转轴51、混合组件60、挤压部件70和拉伸部件80,所述壳体20与所述支架10固定连接,所述混合罐30置于所述壳体20的内部,所述混合罐30与所述壳体20之间形成加热腔13,所述加热件40设于所述加热腔13内,所述进料管11和所述出料管12分别与所述混合罐30连通,所述驱动件50与所述壳体20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50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51的一端传动连接,且所述转轴51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加热腔13,并置于所述混合罐30内,所述混合组件6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每个所述混合组件60包括U型杆61、搅拌片62和杆体63,所述U型杆61与所述转轴5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51的外部,所述搅拌片62呈弧形结构设置,所述搅拌片6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搅拌片62分别与所述U型杆61固定连接,并均匀分布在所述U型杆61远离所述转轴51的一端,所述杆体6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杆体63分别与所述转轴51固定连接,且多个杆体63沿所述转轴51的轴向线方向依次均匀分布,所述挤压部件7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料管12和所述拉伸部件80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10用于对所述假发拉丝设备100的整体结构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支架10上可设置用于与所述加热件40、所述驱动件50、所述挤压部件70和所述拉伸部件80电性连接的控制器,所述驱动件50为驱动电机,所述加热件40为加热电阻丝,所述进料管11和所述出料管12上均可设置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电磁阀;当所述假发拉丝设备100需要制备塑料假发丝时,控制器控制所述进料管11上的电磁阀开启,所述出料管12上的电磁阀关闭,操作人员通过所述进料管11将多种物料加入至所述混合罐30内,然后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件50,通过所述驱动件50动作,带动所述转轴51转动,从而所述U型杆61、所述搅拌片62和所述杆体63对所述混合罐30内的物料进行搅拌,同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件40对所述混合罐30内的原料进行加热处理,并且可在所述混合罐30内安装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智能温度传感器,该智能温度器可实时检测所述混合罐30内的温度变化,并且可在所述支架10上设置智能触控屏,该智能触控屏可显示智能温度器检测到的所述混合罐30内温度的参数,以便让操作人员实时了解温度参数的变化,便于观察加热温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以便做出对应操作,更加的智能化,同时避免影响制造出的假发的质量。由于所述U型杆61为U型结构设置,能够增加原料与所述U型杆61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充分,此外多个所述搅拌片62呈弧形结构设置,随着所述转轴51的转动,多个所述搅拌片62能够增加所述混合罐30内的原料的搅拌紊流效果,起到更好的搅拌作用,并配合多个所述杆体63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物料的搅拌效果,并且通过在所述转轴51上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所述混合组件60能够使得原料的搅拌效果大大增强,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充分均匀,提升搅拌速率,从而提升制造出的假发的成丝质量及假发生产效率。
在所述混合罐30内的物料搅拌均匀并且加热完成后,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件50和所述加热件40停止动作,同时控制所述出料管12上的电磁阀开启,混合均匀的原料通过所述出料管12进入至所述挤压部件70进行挤出,然后通过所述拉伸部件80进行拉伸处理,以此完成假发丝的制作。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杆体63的长度沿所述转轴51的轴向线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每个所述杆体63的长度沿所述转轴51的轴向线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增大的设置,在所述转轴51转动时,能够增加所述混合罐30内多种原料的搅拌紊流效果,加快对原料的搅拌,使得原料混合速率提升,原料搅拌更加均匀,原料混合更加充分,从而提升制造出的假发的成丝质量及假发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组件60还包括V型连接片64,所述V型连接片64的一端与所述杆体63固定连接,所述V型连接片64的另一端与所述U型杆6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V型连接片64设置在所述杆体63和所述U型杆61之间,能够增加所述混合组件60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增加增大与原料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对原料的搅拌效果,使得物料混合更加充分,有利于提升制造出的假发的成丝质量及假发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组件60还包括连接杆65,所述连接杆65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V型连接片64固定连接,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V型连接片64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杆65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V型连接片64,一方面能够提升所述混合组件60的整体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对原料的搅拌效果,使得原料混合均匀充分,保证制造出的假发发丝质量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组件60还包括搅拌杆66,所述搅拌杆66与所述转轴5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U型杆61的下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搅拌杆66以所述转轴51的轴向中心线为圆心,进行圆周分布,在所述转轴51转动的同时,带动多个所述搅拌杆66进行转动,多个所述搅拌杆66能够在增加对原料搅拌的紊流效果,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快速且更加充分均匀,保证假发丝的生产速率及生产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杆66包括第一杆661和第二杆662,所述第一杆661的一端与所述转轴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66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66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杆661倾斜设置在所述转轴51上,所述第二杆662与所述转轴51相对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杆661的倾斜设置能够有效增加所述第一杆661与原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并配合所述第二杆662能够对原料进行更加充分的搅拌及混合,有利于提升后期制造生产出的假发丝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组件60还包括L型横杆67,所述L型横杆67与所述第二杆66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杆662远离所述第一杆661的一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L型横杆67与所述第二杆662为一体成型结构设置,所述L型横杆67的设置,能够增加所述搅拌杆66与原料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所述混合组件60的搅拌效果,原料混合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组件60还包括支撑杆68,所述支撑杆6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51和所述第二杆662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杆68的设置不仅能够增加所述搅拌杆66与所述转轴5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还能增加与原料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所述混合组件60的搅拌效果,提升搅拌速率,从而提升制造出的假发的成丝质量及假发生产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假发拉丝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支架、壳体、混合罐、加热件、进料管、出料管、驱动件、转轴、混合组件、挤压部件和拉伸部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混合罐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混合罐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进料管和所述出料管分别与所述混合罐连通,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转轴的一端传动连接,且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贯穿所述加热腔,并置于所述混合罐内,所述混合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每个所述混合组件包括U型杆、搅拌片和杆体,所述U型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轴的外部,所述搅拌片呈弧形结构设置,所述搅拌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搅拌片分别与所述U型杆固定连接,并均匀分布在所述U型杆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所述杆体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每个所述杆体分别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且多个杆体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线方向依次均匀分布,所述挤压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料管和所述拉伸部件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发拉丝设备,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杆体的长度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线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增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假发拉丝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V型连接片,所述V型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杆体固定连接,所述V型连接片的另一端与所述U型杆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假发拉丝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V型连接片固定连接,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V型连接片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假发拉丝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U型杆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假发拉丝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杆倾斜设置在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杆与所述转轴相对平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假发拉丝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L型横杆,所述L型横杆与所述第二杆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杆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假发拉丝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杆固定连接。
CN202020543305.8U 2020-04-14 2020-04-14 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8863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43305.8U CN211886396U (zh) 2020-04-14 2020-04-14 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43305.8U CN211886396U (zh) 2020-04-14 2020-04-14 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86396U true CN211886396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77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4330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886396U (zh) 2020-04-14 2020-04-14 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8639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79370A (zh) * 2020-12-28 2021-05-11 史密特(南京)皮革化学品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的双氰胺类复鞣剂、制备方法及系统
CN112774525A (zh) * 2020-12-28 2021-05-11 史密特(南京)皮革化学品有限公司 耐黄变的磷酸酯类加脂剂、生产工艺及系统
CN112815733A (zh) * 2020-12-29 2021-05-18 江苏捷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镁合金熔炼用细化搅拌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79370A (zh) * 2020-12-28 2021-05-11 史密特(南京)皮革化学品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的双氰胺类复鞣剂、制备方法及系统
CN112774525A (zh) * 2020-12-28 2021-05-11 史密特(南京)皮革化学品有限公司 耐黄变的磷酸酯类加脂剂、生产工艺及系统
CN112815733A (zh) * 2020-12-29 2021-05-18 江苏捷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镁合金熔炼用细化搅拌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86396U (zh) 一种假发拉丝设备
CN209425943U (zh) 一种聚四氟乙烯生料带生产的原料加热熔融装置
CN211546929U (zh) 一种绞纱染色用染色池
CN107938007A (zh) 采用不同分子量材料制备ptfe短纤维的系统及方法
CN106903855A (zh) 一种高效双螺杆化纤挤压机
CN208410671U (zh) 一种用于聚氯乙烯板挤出机的送料设备
CN112647211B (zh) 一种棉纤维染色装置
CN211170977U (zh) 一种化纤丝生成装置
CN107938213A (zh) 一种带有自动控温装置的涤纶线染色池
CN211636515U (zh) 一种氯气添加均匀的氯乙酰氯生产用反应釜
CN112774525A (zh) 耐黄变的磷酸酯类加脂剂、生产工艺及系统
CN216838579U (zh) 一种纱线印染自动染纱机用染料添加装置
CN213919070U (zh) 一种橡胶混炼装置
CN215619872U (zh) 无纺布生产用挤出装置
CN210171291U (zh) 纺丝原液混合分散加热装置
CN206836173U (zh) 一种利用农副糟渣生产复合菌体蛋白饲料的发酵设备
CN215800399U (zh) 一种用于涤纶低弹丝加工的染色装置
CN214973640U (zh) 一种纺织染布机用染料搅拌混合装置
CN211782470U (zh) 一种母粒的连续搅拌干燥装置
CN216274536U (zh) 绸缎用丝线低温加湿定型装置
CN216609630U (zh) 一种塑料颗粒加热搅拌罐
CN210752354U (zh) 一种肉牛育肥料预混装置
CN218508034U (zh) 一种涤纶纺织品柔化处理装置
CN211105504U (zh) 一种提高加工精度的挤出机螺杆混炼输送组合装置
CN209798165U (zh) 一种无缝内衣用有色锦纶高弹丝材料混合调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