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73086U - 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873086U CN211873086U CN202020416902.4U CN202020416902U CN211873086U CN 211873086 U CN211873086 U CN 211873086U CN 202020416902 U CN202020416902 U CN 202020416902U CN 211873086 U CN211873086 U CN 2118730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gallery
- underground pipe
- underground
- construction
- t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包括:既有的地下连续墙,其顶部高度不低于地下管廊的顶部高度;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桩,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两个地下连续墙的两侧,且所述TRD工法桩的底部高度不高于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底部高度;地下管廊底板,其侧缘贯穿地下连续墙后和TRD工法桩固定连接,从而地下管廊底板及两端的TRD工法桩共同构成开口向下的门字型结构;地下管廊底板及两侧的地下连续墙共同构成开头向上的门字型结构。该结构刚度大、挡土效果好,同时为既有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提供围护,适用于在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既有城市综合地下管廊下逆作下卧空间的协同共建施工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推进,为满足城市各设施的完善需求,城市地下管廊施工工程逐渐增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把城市电力、燃气、供水、供热、垃圾真空管道等集中布设至城市道路下部的地下结构。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种管线不断增多,城市地下管廊结构的不断完善是城市建设向精细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土体资源日益稀缺,土地资源与空间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下卧空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需求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为充分利用城市下卧空间,提升城市下卧空间核心区域的功能多样化,在地下综合管廊下方建设其它下卧空间设施的情形时有出现,如在地下综合管廊下方建设地铁风亭、地铁出入口、通道等各类下卧空间设施。基于此,既有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结构建造过程中的托换技术及相对应的地下管廊下挖下卧空间围护结构的协同共建施工方法是新型城市化建设亟待探究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展至今,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已全面铺开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国内各大城市也都积极投入到了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当中,如苏州、武汉、深圳、杭州等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需求,国内城市管廊的建设环境及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杭州目前已进行了多条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下卧空间开发利用的亮点与关注点。另外,各类在建设下卧空间的同时、在下方共建其余下卧空间的情况亦不断增加。对于该类下卧空间的建设,多采用托换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如杭州市玉皇山综合整治工程甘水巷工程、杭州市浙江饭店等都是在既有空间下方通过托换技术增建下卧空间。然而,该类托换技术多用于既有建筑物空间下方的增建,但这种施工方式成本较高、危险性大,且不能实现地下管廊和其下卧空间的共建施工。
目前,国内的地下管廊的建造工艺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顺作地下管廊,在地下管廊两侧打设围护桩后采用支撑等形式顺作下挖,之后进行地下管廊各结构的浇筑,最后进行土方回填;第二种是半逆作地下管廊与预制地下管廊相结合。针对第一种工艺,若在预先知晓下卧空间与上部地下管廊共同开发的情况下,采取顺作开挖至下卧空间后,再顺作开挖上方地下管廊。该方法存在如下问题:1)工序复杂、施工速度慢,影响周边既有建筑物及道路;2)工程造价高,繁琐的施工工艺包括拆撑、租用、拔除型钢等增加了工程造价;3)施工中预留的变形缝可能会成为长期管廊运营的安全隐患,在周边土质较差的情况下,长期使用容易出现地下管廊墙体有裂缝、渗水、结构沉降变形过大等问题,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针对预先知晓下卧空间与上部地下管廊共同开发的情况或预先不知晓下卧空间开发待地下管廊完成后方知晓的情况,均未对后续如何进行协同共建地下管廊下卧空间提出相应完整施工工艺。第二种工艺虽然解决了上部管廊建设过程中施工变形缝的影响,且将临时围护桩与预制地下管廊外墙二墙合一成为永久结构,节约了工程造价并施工工期较短,但是针对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问题,由于是预制地下管廊,其管廊底板无法直接作为下卧空间顶板,因此在开挖下卧空间时,即使可以满足竖向受力,也无法满足水平向受力,无法满足协同共建要求。并且,目前国内大多关注的是针对地下管廊的建设过程,而针对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问题,即下卧空间的处理问题,并未有体系化的施工流程方法及根据是否预知下卧空间开发利用及土质情况不同,针对性的提出施工方法。
目前,针对上述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现状及既有地下管廊下开挖下卧空间时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有少数专利涉及该领域相关问题。如公开号为CN10834305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组合预制管筒的二墙合一半逆作建造方法,针对地下综合管廊常规方法中存在的施工缝问题,采用了地下综合管廊组合预制管桶的二墙合一半逆作建造方法,将水泥搅拌土内嵌预制钢筋混凝土工字桩与管廊外衬墙作为管廊下挖的围护结构及地下管廊围护结构的永久组成部分,解决了SMW工法桩回收型钢的繁琐以及施工缝带来的问题等。再如公开号为CN20958510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桩墙合一的装配式管廊,该专利也将预应力板桩与管廊外墙二墙合一运用于装配式管廊。但是,上述专利只是针对了装配式管廊的二墙合一技术,并未涉及开地下管廊存在下卧空间的复杂共建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该结构刚度大、挡土效果好,同时为地下管廊与其下卧空间提供围护,适用于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情况。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包括:
既有的地下连续墙,作为下卧空间开挖的立柱,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地下管廊两侧,且所述地下连续墙的顶部高度不低于地下管廊的顶部高度;
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桩,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两个地下连续墙的两侧,且所述TRD工法桩的底部高度不高于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底部高度;
地下管廊底板,同时作为地下管廊下卧空间开挖的支护结构及下卧空间的顶板,其侧缘贯穿地下连续墙后和TRD工法桩固定连接,从而地下管廊底板及分别连接于其两端的TRD工法桩共同构成开口向下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施工空间的围护结构;地下管廊底板及分别连接于其两侧的地下连续墙共同构成开头向上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其中,所述的TRD工法墙为采用TRD工法施工的混合搅拌壁式地下连续墙。
作为优选,所述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桩包括内插多个纵向设置的型钢的TRD工法桩。
作为优选,所述地下管廊底板内的钢筋与TRD工法桩内的型钢焊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TRD工法桩上方的土方挖设有供施工人员及器械进出的施工洞,施工洞上部插设管棚,以抵挡上方土方的压力和弯矩。
作为优选,所述管棚包括由若干灌浆的钢管构成的支撑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施工洞的径向尺寸在1.5m-2.5m之间。
作为优选,地下管廊的顶部架设有顶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将管廊底板同时作为下卧空间的顶板,两板合一,增加了结构稳定性;将管廊底板与TRD工法桩固定连接,构成门字型结构,减少了地下管廊与其下卧空间共同开发建设时的施工工序,可明显提高施工速度,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针对在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情况,由于地下管廊两侧的地下连续墙中的型钢在地下管廊施工完成后会被拔除,因此,沿地下管廊延伸方向,在地下连续墙的两侧加设TRD工法桩,同时,将地下管廊底板内的钢筋延伸,使其贯穿地下连续墙后固定于TRD工法桩内的型钢上,这样,TRD工法桩及地下管廊底板构成向下的门字型结构,作为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地下管廊底板构成向上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这既可以满足地下管廊和下卧空间施工过程及应用过程的挡土要求,也可为两者提供足够强度的支护,有效提高施工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1.1-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的施工阶段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2.1-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的施工阶段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3.1-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的施工阶段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埋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所示预埋件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预埋件与钢围檩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其中,1、TRD工法桩;2、型钢;3、顶梁;4、钢围檩;5、预埋件;6、地下管廊底板;7、地下管廊墙体;8、传力牛腿;9、预埋筋;10、底板钢筋;11、管棚;12、地下连续墙;
51、钢板;52、抗剪板;53、预埋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包括:
内置纵向型钢2的TRD工法桩1,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地下管廊两侧,且所述TRD工法桩1的底部高度不高于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底部高度;
地下管廊底板6,同时作为地下管廊下卧空间开挖的支护结构及下卧空间的顶板,其侧缘和TRD工法桩1固定连接,从而使所述TRD工法桩1及地下管廊底板6共同构成向下开口的门字型围护结构,该门字型围护结构的上端用于承托地下管廊,门字型结构的下端作为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
在一种较优的实施方案中,如图1所示,所述TRD工法桩1的上端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管廊的顶部高度,从而所述TRD工法桩1及地下管廊底板6共同围成一H型整体结构,其上半部分向上开口形成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其下半部分向下开口形成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
优选地,所述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桩1包括内插多个纵向设置的型钢2的TRD工法桩,所述型钢2与地下管廊墙体7通过桩身主筋连接,并与地下管廊墙体7现浇成为一个整体,形成TRD工法桩1与地下管廊墙体7二墙合一的永久支护结构。具体地,实际施工过程中,在H型钢2上套设一钢筋笼,该钢筋笼即为TRD工法桩的桩身主筋,基于此,上述的H型钢2与地下管廊墙体7通过桩身主筋连接具体为:通过将地下管廊墙体7内的钢筋编织或捆扎进钢筋笼中,将H型钢2与地下管廊墙体7牢固连接。其中,所述型钢2为横截面为H型的柱形钢结构,其纵向插入于地下管廊两侧的土层中。
优选地,如图1.3-图1.5所示,所述地下管廊底板6的侧缘和TRD工法桩1之间设置有钢围檩4,所述钢围檩4的一侧焊接于TRD工法桩1内的型钢2上,另一侧与地下管廊底板6的内置钢筋固定连接。所述钢围檩4采用截面为矩形的实心柱形钢结构,如图4(a)和图4(b)所示,所述预埋件5包括间隔地固定于所述钢围檩4内侧的钢板51,所述钢板51上固定有多个抗剪板52,如图5所示,所述抗剪板52垂直地插入于地下管廊底板6的侧缘内。
优选地,为进一步提高地下管廊结构的可靠性,其顶部还架设有顶梁3。
上述结构的施工过程为:
如图1.1所示,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分别打设TRD工法桩1;优选地,如图1.2所示,在TRD工法桩1的顶部还架设有顶梁3;
如图1.3所示,开挖土体至地下管廊底板6标高处,凿出正对地下管廊底板6标高处的TRD工法桩1内侧的型钢2;
将钢围檩4的一侧固定于凿出的型钢2处,另一侧与现浇的地下管廊底板6内的钢筋固定连接;从而所述使TRD工法桩1及地下管廊底板6共同构成向下开口的门字型围护结构,该门字型围护结构的上端用于承托地下管廊,门字型结构的下端作为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
其中,所述TRD工法桩1的上端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管廊的顶部高度,从而使所述TRD工法桩1及地下管廊底板6共同围成一H型整体结构,其上半部分向上开口形成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其下半部分向下开口形成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
所述内置纵向型钢2的TRD工法桩1包括内插多个横截面为H型的型钢2的TRD工法桩;
所述型钢2与地下管廊墙体7通过桩身主筋连接,并现浇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围护桩墙与管廊墙体二墙合一的永久结构。
具体地: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分别打设TRD工法桩1具体为:沿地下管廊延伸方向的两侧并排地插设多个H型钢2,并在该H型钢2外套设一钢筋笼,将该钢筋笼与地下管廊墙体7内的钢筋捆扎到一起,并进行浇注,使TRD工法桩1与地下管廊墙体7固定为一体;该方法相比于传统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结合钻孔灌注桩的围护结构,不仅可增加围护结构的密封强度、连接牢固度,且可节约工程造价、有效加快施工速度;此外,TRD工法桩墙具有刚度大,无需回收H型钢2的特点,可作为地下管廊的永久结构,相比于水泥搅拌土植入预制钢筋砼工字桩围护墙技术,TRD工法桩在围护桩强度和工程造价上均有一定的优势。
将露出的H型钢2和预制的钢围檩4焊接连接的过程需要在预制钢围檩4上布置预埋件5,具体地,预埋件5大小为500 1500 12的钢板51,每一块预埋件5钢板51上布置三块150 60 16的抗剪板52,抗剪板52之间的间距为300 mm,抗剪板52与钢板51外边的距离为150 mm;每一块抗剪板52布置12根预埋固定螺栓53,预埋固定螺栓53均匀布置在各抗剪板52四周,每块抗剪板52四周布设四个固定螺栓。进一步优选地,预埋件5与钢围檩4采用满焊的形式,角焊缝高度>8mm,预埋件5每隔100 mm在钢围檩4上进行布设。将钢板51与地下管廊底板6的钢筋相焊接,如图1.6所示,管廊底板的钢筋与钢板51的连接布设位置避开固定螺栓及抗剪板52位置。上述过程可有效增强连接节点处的强度,使TRD工法桩1、钢围檩4、地下管廊底板6三者成为一个整体。
如图1.4所示,现浇地下管廊及顶板形成整体,参见附图;将支撑梁作为地下管廊的永久结构,与顶板组成整体。
如图1.5所示,在下挖过程中预挖1m左右,加设传力牛腿8及预埋筋9后继续下挖地下空间。
在开挖上部地下管廊及下卧空间时,采用分段跳挖的方式,通过增强土拱效应以确保开挖下卧空间的安全性;完成地下管廊及下卧空间施工后,基坑回填,最终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上述实施例是针对地下管廊和下卧空间同时施工的情况,而现实工程建设过程中,还有部分情况是地下管廊为既有地下结构,根据工程需要,须在该地下管廊的下卧空间增加其他地下结构(如地铁风亭等),因此,这里有必要说明既有的地下管廊的施工过程:为便于支护,在进行地下管廊的建设施工时,会沿地下管廊铺设方向的两侧打设内置型钢2的地下连续墙12,作为地下管廊开挖及施工的挡土、围护结构,但由于当时并不能预知对地下管廊的下卧空间进行利用,且地下管廊施工工期相对较短,因此,地下连续墙12内的型钢2为租用 的,在地下管廊施工完毕后,会将地下连续墙12内的型钢2拔除归还,这就使得既有地下管廊两侧的地下连续墙12虽具有一定的挡土、围护强度,但若对地下管廊进行下卧空间的施工,则该地下连续墙12的支护力度明显不足,下述实施例是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需要说明,在既有地下管廊下方的下卧空间进行施工的情境中,施工现场的不同土质对施工方式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实施例二是基于土质条件较差(如软粘土质区域)的情况,对既有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施工进行展开说明的,实施例三是基于土质条件较好(如砂土区域)的情况,对既有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施工展开说明的;这里还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土质条件的好坏是以土层本身的支撑强度为标准的,当土层本身支撑强度差,下方掏土较易产生塌方时,判定其土质条件差,反之,判定其土质条件较好。
实施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对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该既有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的最终协同维护结构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所述地下管廊与其两侧TRD工法桩1之间的区域内还设置有地下连续墙12,所述地下连续墙12的顶部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管廊的顶部高度,地下连续墙12的底部高度不高于所述地下管廊的底部高度;
所述TRD工法桩1的上端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管廊的底板的高度;
地下管廊底板6的两侧向外延伸,其内部钢筋贯穿所述地下连续墙12后连接于TRD工法桩1内的型钢2上,从而地下管廊底板6及分别连接于其两端的TRD工法桩1共同构成开口向下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施工空间的围护结构;地下管廊底板6及分别连接于其两侧的地下连续墙12共同构成开头向上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
其具体施工过程为:
如图2.1所示,在起始阶段,地下连续墙12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设置于地下管廊的两侧,且所述地下连续墙12的顶部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管廊的顶部高度,地下连续墙12的底部高度不高于所述地下管廊的底部高度;基于此,如图2.2所示,在两个地下连续墙12的外侧分别添加内置型钢2的TRD工法桩1,其中,所述TRD工法桩1的上端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管廊的底板的高度;优选地,其高于地下管廊底板6的高度即可。
放坡开挖TRD工法桩1与地下连续墙12位于地下管廊底板6标高以上的土方,将地下管廊底板6的两侧向外延伸,使其内部钢筋贯穿所述地下连续墙12后连接于TRD工法桩1内的型钢2上,从而地下管廊底板6及分别连接于其两端的TRD工法桩1共同构成开头向下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施工空间的围护结构;地下管廊底板6及分别连接于其两侧的地下连续墙12共同构成开头向上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具体地:在管廊底板标高处的地下管廊墙体7及地下连续墙12上各开一个小洞,以供施工人员通过;如图2.3所示,放坡开挖既有地下管廊与地下连续墙12之间的位于既有地下管廊底板6标高以上的土方,之后将既有地下管廊的底板外延,并部分凿除TRD工法桩1,使其内的型钢2外露,将管廊底板内的钢筋与TRD工法桩1的型钢2相焊接,并现浇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如图2.4所示,使两侧新增TRD工法桩1与地下管廊底板6形成一个稳固的向下开口的门字型结构,地下连续墙12与地下管廊底板6之间形成一个向上开口的门字型结构,同时,地下连续墙12作为下卧空间开挖的立柱,最后在地下管廊底板6中央位置再开一个小洞,逆作下挖下卧空间;
完成下卧空间施工后,基坑回填,最终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实施例三
由于本实施例较适用于施工场地土质较好的情景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点在于:基于支撑强度较好的土质条件,为降低成本,不必放坡开挖TRD工法桩1与地下连续墙12位于地下管廊底板6标高以上的土方,只需要在地下连续墙12两侧打设2m左右规格的孔洞,孔洞上部插设管棚11(如图3所示),利用管棚11抵挡上方土方的压力和弯矩,以供施工人员进出,之后再开挖管棚11下方一小块土方后施工新增底板,所述管棚包括由若干灌浆的钢管构成的支撑结构。后续施工过程与实施例二相似,可参见图3.1-3.3。
综上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可知,该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不仅考虑了下卧空间开发利用的预知时间的不同,并考虑了不同土质条件下的施工工艺的区别对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且其具有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符合低碳、环保、经济的绿色工程建设要求。
综上,本实用新型将管廊底板同时作为下卧空间的顶板,两板合一,增加了结构稳定性;将管廊底板与TRD工法桩固定连接,构成门字型结构,减少了地下管廊与其下卧空间共同开发建设时的施工工序,可明显提高施工速度,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针对地下管廊与其下卧空间共同开发建设的情况,通过将TRD工法桩、钢围檩、地下管廊底板三者固定连接,可同时构成一开口向下的门字型结构和一开口向上的倒门字型整体结构,即TRD工法桩、钢围檩、地下管廊底板三者固定连接构成一H型整体结构,从而使其上端作为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其下端作为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
针对在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情况,由于地下管廊两侧的地下连续墙中的钢管在地下管廊施工完成后会被拔除,因此,沿地下管廊延伸方向,在地下连续墙的两侧加设TRD工法桩,同时,将地下管廊底板内的钢筋延伸,使其贯穿地下连续墙后固定于TRD工法桩内的型钢上,这样,TRD工法桩及地下管廊底板构成向下的门字型结构,作为下卧空间的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地下管廊底板构成向上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这既可以满足地下管廊和下卧空间施工过程及应用过程的挡土要求,也可为两者提供足够强度的支护,有效提高施工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既有的地下连续墙,作为下卧空间开挖的立柱,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地下管廊两侧,且所述地下连续墙的顶部高度不低于地下管廊的顶部高度;
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桩,沿地下管廊的延伸方向分别设置于两个地下连续墙的两侧,且所述TRD工法桩的底部高度不高于地下管廊下卧空间的底部高度;
地下管廊底板,同时作为地下管廊下卧空间开挖的支护结构及该下卧空间的顶板,其侧缘贯穿地下连续墙后和TRD工法桩固定连接,从而地下管廊底板及分别连接于其两端的TRD工法桩共同构成开口向下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施工空间的围护结构;地下管廊底板及分别连接于其两侧的地下连续墙共同构成开头向上的门字型结构,作为地下管廊的围护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纵向型钢的TRD工法桩包括内插多个纵向设置的型钢的TRD工法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管廊底板内的钢筋与TRD工法桩内的型钢焊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RD工法桩上方的土方挖设有供施工人员及器械进出的施工洞,施工洞上部插设管棚,以抵挡上方土方的压力和弯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棚包括由若干灌浆的钢管构成的支撑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洞的径向尺寸在1.5m-2.5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地下管廊的顶部架设有顶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16902.4U CN211873086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16902.4U CN211873086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873086U true CN211873086U (zh) | 2020-11-06 |
Family
ID=73256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16902.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873086U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87308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74995A (zh) * | 2021-04-12 | 2021-07-27 | 浙江交工地下工程有限公司 | 临近河道trd复合式围护综合管廊的施工方法 |
-
2020
- 2020-03-27 CN CN202020416902.4U patent/CN21187308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74995A (zh) * | 2021-04-12 | 2021-07-27 | 浙江交工地下工程有限公司 | 临近河道trd复合式围护综合管廊的施工方法 |
CN113174995B (zh) * | 2021-04-12 | 2022-06-21 | 浙江交工地下工程有限公司 | 临近河道trd复合式围护综合管廊的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68778B (zh) | 一种大型地下结构非开挖修建方法 | |
CN107035159B (zh) | 一种适用于框架结构独立基础建筑物地下增层的方法 | |
CN102182325A (zh) | 一种框架结构独立基础既有建筑物地下室增层方法 | |
CN105736001A (zh) | 一种采用预制构件建造地铁车站的施工方法 | |
CN108343071A (zh) | 一种钢板桩组合灌注桩的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4806274A (zh) | 一种大跨度长距离地下空间主体支护一体化结构及建造方法 | |
CN111911168B (zh) | 浅埋暗挖大跨度隧道的施工方法及永久支护体系 | |
CN111236952A (zh) | 一种全回收装配式矩形顶管工作井钢结构支护装置及其工作井的施工方法 | |
CN211873086U (zh) | 既有地下管廊下施工下卧空间的协同围护结构 | |
CN114319376A (zh) | 复杂不规则分期实施深基坑支护开挖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2026335U (zh) | 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 | |
KR20070052109A (ko) | 슬림형 합성 바닥 구조를 이용한 슬라브와 외벽의 동시 타설 및 지하 역타설 동시구축방법 | |
CN111305268A (zh) | 地下管廊及其下卧空间协同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1593739A (zh) | 一种水泥土搅拌桩围护墙-型钢悬臂式组合支护 | |
KR100510092B1 (ko) |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판넬과 강재 거더가 결합된 일체형골조를 이용한 지중아치형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 |
JP4083334B2 (ja) | アーチ屋根を有する地下構造物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 |
CN110985042A (zh) | 城市综合管廊与地下浅埋暗挖隧道联合支护体系及工艺 | |
JP2000352296A (ja) | 地下構造物直下の通路の形成方法 | |
CN113202106B (zh) | 深基坑开挖方法 | |
CN205776160U (zh) | 一种地下连接墙结构 | |
CN110318419B (zh) | 下穿式管廊一衬门洞支护的施工方法 | |
CN113235613A (zh) | 利用邻近既有围护桩的新建基坑开挖支护方法 | |
CN208023591U (zh) | 一种钢板桩组合灌注桩的基坑支护结构 | |
CN106049458A (zh) | 一种地连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668554A (zh) | 毗邻建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