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5217U -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75217U CN211775217U CN202020192049.2U CN202020192049U CN211775217U CN 211775217 U CN211775217 U CN 211775217U CN 202020192049 U CN202020192049 U CN 202020192049U CN 211775217 U CN211775217 U CN 2117752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voltaic module
- clamping
- connecting plate
- base body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包括:基座、压块和卡块。其中,基座具有基座本体以及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的一侧形成凹槽,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卡接结构;压块具有压头以及至少两个第二连接板,每一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容置于凹槽内实现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的卡合;卡块设有若干固定槽,每一所述固定槽夹固一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一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光伏组件装设在所述基座本体与所述压头之间。本专利通过压块与基座卡接,并设置卡块固定,实现了简化光伏组件的安装固定方式,提升了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固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光伏组件的固定安装多用螺栓与夹块进行夹固。这一安装固定方法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工具旋拧螺栓,从而使夹块挤压光伏组件,从而实现光伏组件的安装固定。在旋拧螺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滑牙、螺栓歪斜、螺栓紧固程度无法把握等问题。上述问题轻则导致安装过程繁琐,加大安装难度,降低安装效率;重则导致光伏组件脱落等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因此,能否构思一种不需使用螺栓固定,安装方式简单,稳定性、安全性皆有保障的光伏组件的固定装置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期望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实现在安装固定光伏组件的过程中免去使用螺栓,从而简化安装方式,提高光伏组件的安装效率,防止光伏组件松动脱落,提升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用于安装固定光伏组件,包括:
基座,具有基座本体以及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的一侧形成凹槽,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卡接结构;
压块,具有压头以及至少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压头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位置对应,每一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容置于凹槽内实现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的卡合;以及,
卡块,其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个数相同的固定槽,每一所述固定槽夹固一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一所述第二连接板;其中,
所述光伏组件装设在所述基座本体与所述压头之间实现固定。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基座与压块进行卡接,从而夹固光伏组件,并通过设置卡块进一步固定,实现了不使用螺栓就能完成光伏组件的安装固定的技术效果,提高了安装效率,提升了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块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一侧的两夹板组,每一夹板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夹板,所述固定槽形成在每一夹板组的两个夹板之间,所述基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槽相对应的缺口,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缺口进入至所述固定槽。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夹板组,能够夹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从而对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卡接的牢固程度作进一步提升。基板上开设的缺口能够将第一连接板容置于对应的缺口内,起到限位作用的同时,也使卡块能够更加贴合基座进行安装。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为设于所述凹槽内壁的齿纹,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侧的齿纹,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可相互啮合。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齿纹,能够实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通过齿纹卡接。
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第二连接板进入所述固定槽内,所述夹板组夹紧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
通过使夹板组夹紧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使得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卡接更为牢固,同时能够防止压块与基座之间的相对滑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缺口与所述夹板相互交错设置。
通过将缺口与夹板错开设置,从而第二连接板能够通过缺口进入凹槽,而不受干扰,同时该缺口也能够进一步对压块进行限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压头两侧向外延伸分别超过所述第二连接板。
本技术方案设置压头两侧向外延伸超过第二连接板的目的在于,能够在压头延伸的不同方向,安装固定多个光伏组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基座本体朝向所述光伏组件的一侧外表面设有胶垫。
本技术方案设置胶垫的目的在于,在基座与压块夹固光伏组件时,胶垫能够提供回弹力,使光伏组件能够更稳定地安装在基座和压块之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基座本体为导水槽。
本技术方案的基座本体为导水槽,能够避免积水,提升本技术方案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以及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包括:上述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所述光伏组件装设在所述基座本体与所述压头之间实现固定。
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光伏组件装设在基座本体与压头之间实现固定,进而能够安装于房屋顶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压头两侧向外延伸分别超过所述第二连接板,两块所述光伏组件分设于所述光伏组件固定装置的两侧,每一所述光伏组件装设在所述基座本体与所述压头之间实现固定。
本技术方案通过将多块光伏组件装设在光伏组件固定装置的两侧,并通过基座本体与压头之间实现固定,进而能够安装铺设多块光伏组件于房屋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技术方案创造性的实现了不使用螺栓即可对光伏组件进行固定安装的目的,通过基座与压块的卡接,将光伏组件装设于基座与压块之间,进行夹固;通过设置卡块,对基座与压块的卡接部位进一步进行加压固定,防止松脱。这样,通过卡接拼装,就能够实现对光伏组件的安装固定,而不需要使用螺栓固定,相较于普通安装方式,效率与安全性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基座,11.基座本体,111.胶垫,12.第一连接板,121.第一卡接结构,13.凹槽,2.压块,21.压头,22.第二连接板,221.第二卡接结构,3.卡块,31.夹板组,311.夹板,32.基板,321.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包括:基座1、压块2以及卡块3。
具体的,基座1具有基座本体11以及两个第一连接板12,两个第一连接板12设置在基座本体11的一侧形成凹槽13,每一个第一连接板12设有第一卡接结构121;压块2具有压头21以及两个第二连接板22,两个第二连接板22设置在压头21的一侧,且与第一连接板12位置对应,每一个第二连接板22设有第二卡接结构221,第二连接板22容置于凹槽13内实现第一卡接结构121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221的卡合;卡块3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2个数相同的固定槽,每一个固定槽夹固一个第一连接板12与一个第二连接板22;其中,光伏组件装设在基座本体11与压头21之间实现固定。
在安装时,施工人员可将光伏组件的侧边放置在基座本体11上,先安装卡块3,使得第一连接板12配合插入至固定槽内,且第一连接板12的两侧壁分别靠近对应的卡块3侧壁,两个第二连接板22分别伸入至固定槽内并使第一卡接结构121与第二卡接结构221完成卡接,从而,每一对卡接完成后的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置入对应的固定槽,从而实现固定槽对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的夹固。其中可选的,卡块3顶部可设有两个缺口321,两个第二连接板22可通过对应的缺口321分别伸入至固定槽内。
至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本技术方案中压块2与基座1卡接的连接方式以及卡块3的设置实际上是本专利的关键发明点所在,这一发明点实现了不使用螺栓,仅通过各部件的组合安装即能够使光伏组件安装固定,免去繁杂的安装步骤,也无需使用安装工具。本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连接板22插入由第一连接板12形成的凹槽13内,实现第二连接板22与第一连接板12之间的卡接,从而能够初步安装固定光伏组件;但是,为了使光伏组件的安装固定更具有稳定性,针对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的卡接部位,还设置了具有固定槽的卡块3,通过将固定槽套设于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的卡接部位处,起到对压块2限位固定的作用,防止第一卡接结构121与第二卡接结构221脱离,造成压块2松动、光伏组件脱落等安全事故,增加了本技术方案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的安全性。
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了卡块3对卡接部位进行限位固定,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卡块3包括:基板32以及设置在基板32一侧对两夹板组31,每一夹板组31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夹板311,所述固定槽形成在每一夹板组311的两个夹板之间,其中夹板组31的个数与第一连接板12的个数相同,夹板311设于基板32的一侧,基板32开设有若干缺口321,第二连接板22通过缺口321进入至固定槽。缺口321的开设数量及方向均与第一连接板12对应,且缺口321与夹板311对应,每一缺口321与对应夹板311的夹缝贯通,每一对夹板311夹固一个第一连接板12和一个第二连接板22。在该实施例中,每一对夹板311通过夹设于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的外部,实现对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的固定;在该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连接板22进入所述固定槽内,所述夹板组31夹紧所述第一连接板12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2,从而在安装压块时,能够更好地实现第一卡接结构121与第二卡接结构221之间的卡接。在该实施例中,卡块3为一体设计,即两对夹板311之间通过基板32连接,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以采用分体式的卡块3,即针对一处卡接部位,使用独立的一对夹板组31配合一个缺口321,分别夹设于一处卡接部位;另外,开设的缺口321可以用于容置第二连接板22,使卡块3能够贴合基座1与压块2安装,其中第二连接板22可选择低于缺口321内,但在实际安装或者生产时,第二连接板22在缺口321内留有缝隙也应当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项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卡接结构121与第二卡接结构221可以是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上的齿纹,通过将第二连接板插入凹槽13内部,实现齿纹之间的交错咬合,从而卡接固定;基座本体11朝向光伏组件的一侧外表面设有胶垫111,即该胶垫111设置于基座1与光伏组件之间。在该实施例中,施工人员将光伏组件放置于胶垫111上,再将卡块3安装至第一连接板12上,将第二连接板12穿过卡块3插入第一连接板22形成的凹槽13内,压紧压块2,在按压压块2的过程中,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产生形变,在压紧后,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的齿纹咬合后,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恢复原形,实现卡接。此时卡块3通过固定槽夹固于第一连接板12与第二连接板22。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齿纹,能够在调整压块下压程度的同时,实现压块2在任一位置与基座1卡接,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格尺寸厚度的光伏组件的固定安装;通过设置胶垫111,在安装完成后,胶垫111处于受挤压的形变状态,因此能够产生持续的回弹力,避免了因基座1与压块2都是刚性部件而导致夹固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胶垫111,也可以增加摩擦系数,防止光伏组件从基座1与压块2之间滑出。
本技术方案中,基座本体11即为导水槽,可用于导出积水,从而避免积水,提升本技术方案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以及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在该实施例中,导水槽开设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各项附图中导水槽的个数为三个,但在本技术方案中,导水槽的个数不以三个为限。
本技术方案中,压头21两侧向外延伸分别超过第二连接板12。压头21两侧向外延伸的部分用于压固光伏组件,在该实施例中,分别从压头21两侧延伸的目的在于,能够实现仅用一个压头21就能够安装固定位于其两侧的两个光伏组件,从而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的使用效率的提升,进而降低成本、节约空间。
本技术方案还包含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具体包括:上述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光伏组件装设在基座本体11与压头21之间实现固定。另外,本技术方案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能够同时安装固定的光伏组件块数并不一定一块为限,具体的,可将两块光伏组件分设于光伏组件固定装置的两侧,每一块光伏组件装设在基座本体11与压头21之间实现固定。在该实施例中,施工人员按如下步骤施工操作:
1)将基座1安装到屋面梁或檩条上;
2)将一块光伏组件的一条侧边放置到基座本体11上,或者分别将两块光伏组件分别放置于基座本体11上,优选的,在光伏组件与基座本体11之间铺设胶垫111;
3)再安装压块2,将第二连接板22插入第一连接板12形成的凹槽13内,压紧压头21,实现卡接,优选的采用齿纹卡接;
4)安装卡块3,通过卡块3对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22之间的连接部位进行限位固定;
5)于光伏组件的对侧边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进行安装固定,并固定至屋面梁或檩条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用于安装固定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具有基座本体以及至少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的一侧形成凹槽,每一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卡接结构;
压块,具有压头以及至少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压头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位置对应,每一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第二卡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容置于凹槽内实现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的卡合;以及,
卡块,其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个数相同的固定槽,每一所述固定槽夹固一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一所述第二连接板;其中,
所述光伏组件装设在所述基座本体与所述压头之间实现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包括:
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一侧的两夹板组,每一夹板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夹板,所述固定槽形成在每一夹板组的两个夹板之间,所述基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槽相对应的缺口,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缺口进入至所述固定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为设于所述凹槽内壁的齿纹,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侧的齿纹,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可相互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连接板进入所述固定槽内,所述夹板组夹紧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与所述夹板相互交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头两侧向外延伸分别超过所述第二连接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本体朝向所述光伏组件的一侧外表面设有胶垫。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本体为导水槽。
9.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光伏组件固定装置,所述光伏组件装设在所述基座本体与所述压头之间实现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头两侧向外延伸分别超过所述第二连接板,两块所述光伏组件分设于所述光伏组件固定装置的两侧,每一所述光伏组件装设在所述基座本体与所述压头之间实现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92049.2U CN211775217U (zh) | 2020-02-21 | 2020-02-21 |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92049.2U CN211775217U (zh) | 2020-02-21 | 2020-02-21 |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75217U true CN211775217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07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92049.2U Active CN211775217U (zh) | 2020-02-21 | 2020-02-21 |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75217U (zh) |
-
2020
- 2020-02-21 CN CN202020192049.2U patent/CN2117752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516067C (en) | Low profile mounting system | |
CN202695471U (zh) | 可调式太阳能压板 | |
CN211775217U (zh) | 一种光伏组件固定装置及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 |
CN103026147A (zh) | 将用于pv模块的支撑轨紧固到梯形板的紧固结构 | |
CN201708735U (zh) | 太阳能组件安装用型材及太阳能组件安装支架 | |
JP2004084369A (ja) | 太陽光利用装置の固定構造 | |
CN203300660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安装结构 | |
JP2759279B2 (ja) | 屋根設置用太陽電池装置 | |
CN203383408U (zh) | 一种瓦楞彩钢瓦屋面夹持装置 | |
KR101111456B1 (ko) | 태양전지판용 클램프 | |
JP6685139B2 (ja) | 住宅用太陽光架台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横桟 | |
CN209283169U (zh) | 一种彩钢瓦太阳能板支架用夹具 | |
CN203481252U (zh) | 夹持件及应用该夹持件的光伏模组支架组合 | |
CN202758906U (zh) | 一种太阳能光伏板的压装装置 | |
CN212258847U (zh) | 一种bipv系统 | |
CN202275847U (zh) | 用于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固定装置 | |
CN112854432A (zh) |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廊道 | |
CN210137294U (zh) | 一种光伏阵列组件铺设结构 | |
CN217480536U (zh) | 玻璃幕墙压板 | |
CN210380720U (zh) | 一种适用于彩钢瓦的夹具及其支架 | |
CN213174506U (zh) | 一种bipv屋顶 | |
CN214177238U (zh) | 用于光伏建筑的太阳能光伏组件装置 | |
CN216221131U (zh) | 一种地毯收口条 | |
CN205407684U (zh) | 一种斜屋面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 |
CN216949169U (zh) | 一种bipv光伏安装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