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73698U - 一种桩锚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桩锚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73698U CN211773698U CN201922375799.3U CN201922375799U CN211773698U CN 211773698 U CN211773698 U CN 211773698U CN 201922375799 U CN201922375799 U CN 201922375799U CN 211773698 U CN211773698 U CN 2117736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ilding
- anchor
- anchor rod
- stock
- p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10000001624 Hip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250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512 cl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40 grou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桩锚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所述支护桩上设有冠梁和腰梁,所述腰梁位于地面的下方,所述第一锚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冠梁连接,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所述第一锚杆位于地面的上方,所述第二锚杆的一端插入地面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装置与所述腰梁连接,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锚杆和建筑物基础相互影响的问题,提升适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桩锚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桩锚支护结构是基坑开挖边坡支护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它主要包括一系列支护桩(排桩)和锚杆,其中排桩为挡土体系,锚杆为支撑体系。在用地红线距离基坑壁较近而不能进行放坡开挖等施工空间条件受到限制的城市密集区被经常采用。桩锚支护体系中的排桩主要要来挡土和挡水,锚杆主要是利用其自身与地层的锚固力给排桩体系一个水平的支撑拉力,阻止倾倒与土体滑动。相比于桩-内支撑支护结构,桩锚支护结构最大的优势在于提供了开阔的土方开挖工作面。
但是,城市密集区的基坑工程基坑三倍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坑边经常会存在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由于传统的桩锚支护体系的锚杆一般按照15°~25°的角度由浅入深的方式深入土层中,这会导致锚杆和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桩基础或浅基础(简称建筑物基础)产生相互影响,具体来讲,周边既有建筑的基础会对锚杆的施工形成阻碍,而已经施工的锚杆对于基坑周边拟建建筑的基础施工将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传统的桩锚支护结构的适用性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桩锚支护结构,以解决锚杆和建筑物基础相互影响的问题,提升适用性。
一种桩锚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所述支护桩上设有冠梁和腰梁,所述第一锚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冠梁连接,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所述第一锚杆位于地面的上方,所述第二锚杆的一端插入地面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装置与所述腰梁连接,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桩锚支护结构,支护桩上设有冠梁和腰梁,第一锚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与冠梁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地梁位于建筑物基础上方的,同时第一锚杆位于地面的上方,因此,第一锚杆不会与建筑物基础接触,第二锚杆的一端插入地面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装置与腰梁连接,第二锚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因此,第二锚杆也不会与建筑物基础接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桩锚支护结构能够解决锚杆和建筑物基础相互影响的问题,有效提升了桩锚支护结构适用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桩锚支护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螺母和第一钢垫板,所述第一锚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冠梁、所述第一钢垫板和所述第一螺母,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母锁定。
进一步地,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通过A级植筋胶固定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拟建建筑物时,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通过混凝土固定在所述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
进一步地,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设有钻孔,所述A级植筋胶设于所述钻孔中,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钻孔中,所述钻孔的孔深不小于15倍的所述第一锚杆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桩的侧边的间隙中设有面层钢筋网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螺母和第二钢垫板,所述第二锚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支护桩间隙中的土层、所述面层钢筋网片、所述腰梁、所述第二钢垫板和所述第二螺母,并通过所述第二螺母锁定。
进一步地,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通过A级植筋胶固定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拟建建筑物时,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通过混凝土固定在所述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
进一步地,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设有钻孔,所述A级植筋胶设于所述钻孔中,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钻孔中,所述钻孔的孔深不小于15倍的所述第二锚杆的直径。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桩锚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锚杆与冠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锚杆与地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锚杆与腰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锚杆与地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支护桩、11-第一锚杆、12-第二锚杆、13-冠梁、14-腰梁、15-第一连接装置、16-第二连接装置、17-面层钢筋网片、20-基坑边的建筑物、21-地梁、22a-钻孔、22b-钻孔、23-建筑物基础、30-地面、41-A级植筋胶、151-第一螺母、152-第一钢垫板、161-第二螺母、162-第二钢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的桩锚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10、第一锚杆11和第二锚杆12。
所述支护桩10上设有冠梁13和腰梁14,通常情况下,腰梁14位于冠梁13的下方,且腰梁14位于地面30的下方。
所述第一锚杆1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15与所述冠梁13连接,所述第一锚杆11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的建筑物20的地梁21中。其中,基坑边的建筑物20可以是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即地梁21可以是既有建筑物的地梁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建筑物20的底部设有建筑物基础23,建筑物基础23可以是既有建筑物的地梁或拟建建筑物的桩基础或浅基础,地梁21位于建筑物基础23上。
具体的,所述第一锚杆11位于地面30的上方,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锚杆11不会接触到建筑物基础23,能够避免第一锚杆11和建筑物基础23的相互影响。
所述第二锚杆12的一端插入地面30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装置16与所述腰梁14连接,所述第二锚杆12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的建筑物20的地梁21中。从图1可以看出,地梁21位于建筑物基础23的上方,且在施工时,第二锚杆12通常是与地梁21的外侧连接,因此,第二锚杆12也不会接触到建筑物基础23,能够避免第二锚杆12和建筑物基础23的相互影响。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15包括第一螺母151和第一钢垫板152,所述第一锚杆11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冠梁13、所述第一钢垫板152和所述第一螺母151,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母151锁定。
当基坑边的建筑物20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第一锚杆11的另一端通过A级植筋胶41固定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具体的,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设有钻孔22a,所述A级植筋胶41设于所述钻孔22a中,所述第一锚杆11的另一端插入所述钻孔20中,所述钻孔20的孔深不小于15倍的所述第一锚杆11的直径。施工时,先在地梁21内钻个钻孔22a,然后往钻孔22a内注入A级植筋胶41,最后再将锚杆第一锚杆11插入钻孔22a内。
当基坑边的建筑物20为拟建建筑物时,所述第一锚杆11的另一端通过混凝土固定在所述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施工时,可以设计地梁21和第一锚杆11同步施工,采用预埋方法将第一锚杆11预埋并绑扎在地梁21的钢筋网内,最后通过地梁21现浇的混凝土将第一锚杆11锚定在地梁21内。
所述支护桩10的侧边的间隙中设有面层钢筋网片17,所述第二连接装置16包括第二螺母161和第二钢垫板162,所述第二锚杆12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支护桩10间隙中的土层、所述面层钢筋网片17、所述腰梁17、所述第二钢垫板162和所述第二螺母161,并通过所述第二螺母161锁定。
当基坑边的建筑物20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第二锚杆12的另一端通过A级植筋胶41固定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具体的,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设有钻孔22,所述A级植筋胶41设于所述钻孔22b中,所述第二锚12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钻孔22b中,所述钻孔22的孔深不小于15倍的所述第二锚杆12的直径。施工时,先在地梁21内钻个钻孔22b,然后往钻孔22b内注入A级植筋胶41,最后再将锚杆第二锚杆12插入钻孔22b内。
当基坑边的建筑物20为拟建建筑物时,所述第二锚杆12的另一端通过混凝土固定在所述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施工时,可以设计地梁21和第二锚杆12同步施工,采用预埋方法将第二锚杆12预埋并绑扎在地梁21的钢筋网内,最后通过地梁21现浇的混凝土将第二锚杆12锚定在地梁21内。
需要指出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具体实施时,有些支护桩上可能只设有冠梁、或者只设有腰梁,并不要求冠梁和腰梁同时存在。
上述桩锚支护结构的施工方式为:
步骤一:先进行支护桩施工,支护桩施工完毕后,如果锚杆需要和冠梁连接,则在支护桩顶施工冠梁,如果锚杆需要和腰梁连接,则在支护桩上施工腰梁,当支护桩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则通过植筋方法设置腰梁,此时腰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支护桩是钢管桩或钢板桩等微型桩则用焊接法设置腰梁,此时腰梁为钢结构,如槽钢。
步骤二:如果基坑边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则根据冠梁或腰梁与地梁的竖向位置关系,以合适的角度用钻孔设备在地梁上钻个孔,孔径应略大于锚杆直径,孔深应不小于15倍的锚杆直径,然后在孔内注入A级植筋胶,并将锚杆的一端插入孔内。如果基坑边建筑物为拟建建筑物,则考虑锚杆和地梁同步施工,根据冠梁或腰梁与地梁的竖向位置关系,以合适的角度将锚杆预埋并绑扎固定在地梁的钢筋网内,然后现浇混凝土。
步骤三:待A级植筋胶或现浇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在冠梁或腰梁上用钻孔设备钻孔(为保证有施工空间,一般需要将坑内土降低到冠梁或腰梁以下0.5米),然后将锚杆的另一端通过钻孔穿过冠梁或者腰梁。
步骤四:将锚杆从钢垫板预留的孔中穿过,将锚杆拉直,最后将锚杆从螺母的孔中穿出,拧紧螺母将锚杆锁定。
下面以一具体示例进行说明:
例如,某基坑深4.9米,采用的支护桩10为外径168mm、壁厚6mm的钢管桩,桩间距500mm,桩长9.0m,坑边2.5米左右存在已建售楼部(采用独立基础,基础埋深5.0米),在靠近售楼部的基坑分段采用上述的桩锚支护结构。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支护桩10施工,然后从地面30开挖基坑至0.5m处进行冠梁13施工(本示例中,没有腰梁14),再进行第一锚杆11的施工:首先利用钻孔机械在地梁21上钻孔,钻孔孔径35mm,孔深330mm,然后在孔内注满A级植筋胶41,立即插入蘸满胶粘剂的第一锚杆11,第一锚杆11材料为直径为22mm的HRB400螺纹钢筋,钢筋长度4m左右,并按顺时针方向边转边插,直到达到规定的深度;在售楼部的建筑物基础23间隙中的锚杆采用常规技术进行。然后将第一锚杆11与冠梁13连接,以水平间距1.5m左右在冠梁13上用钻孔机械钻孔,钻孔13位置应与已经施工的第一锚杆11对应,然后将第一锚杆11的自由端从冠梁13的钻孔内穿出,根据第一锚杆11的不同倾斜角度套上不同形状厚度的第一钢垫板152,然后拉直第一锚杆11,最后将第一锚杆11从第一螺母151的孔中穿出,拧紧第一螺母151将第一锚杆11锁定,即完成了靠近售楼部的基坑分段全部桩锚支护工作。
综上,根据本实施例提出的桩锚支护结构,支护桩10上设有冠梁13和腰梁14,第一锚杆1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15与冠梁13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21中,地梁21位于建筑物基础23上方的,同时第一锚杆11位于地面30的上方,因此,第一锚杆11不会与建筑物基础23接触,第二锚杆12的一端插入地面30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装置16与腰梁14连接,第二锚杆12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21中,因此,第二锚杆12也不会与建筑物基础23接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桩锚支护结构能够解决锚杆和建筑物基础相互影响的问题,有效提升了桩锚支护结构适用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锚杆不需要深入土层中,当用地红线距离基坑较近时,不会出现传统桩锚支护结构占用红线以外土地的情况,加大了桩锚支护结构的可行性。本实用新型中大部分钢筋未被水泥浆或植筋胶等包裹,便于回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相比于传统的桩锚支护结构具有更强的经济性。传统的桩锚支护结构锚杆长度、间距及钢筋直径等受土质影响较大,土质较差时往往需要更长的锚杆、更密的间距及更大的直径才能提供足够的锚固力,而本实用新型中的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基本不受土质影响。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桩锚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第一锚杆和第二锚杆,所述支护桩上设有冠梁和腰梁,所述腰梁位于地面的下方,所述第一锚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装置与所述冠梁连接,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所述第一锚杆位于地面的上方,所述第二锚杆的一端插入地面内、并通过第二连接装置与所述腰梁连接,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基坑边既有建筑物或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锚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螺母和第一钢垫板,所述第一锚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冠梁、所述第一钢垫板和所述第一螺母,并通过所述第一螺母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桩锚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通过A级植筋胶固定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拟建建筑物时,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通过混凝土固定在所述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锚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设有钻孔,所述A级植筋胶设于所述钻孔中,所述第一锚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钻孔中,所述钻孔的孔深不小于15倍的所述第一锚杆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锚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的侧边的间隙中设有面层钢筋网片,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螺母和第二钢垫板,所述第二锚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支护桩间隙中的土层、所述面层钢筋网片、所述腰梁、所述第二钢垫板和所述第二螺母,并通过所述第二螺母锁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桩锚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通过A级植筋胶固定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拟建建筑物时,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通过混凝土固定在所述拟建建筑物的地梁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桩锚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基坑边的建筑物为既有建筑物时,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地梁中设有钻孔,所述A级植筋胶设于所述钻孔中,所述第二锚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钻孔中,所述钻孔的孔深不小于15倍的所述第二锚杆的直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75799.3U CN211773698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一种桩锚支护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375799.3U CN211773698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一种桩锚支护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73698U true CN211773698U (zh) | 2020-10-27 |
Family
ID=72980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375799.3U Active CN211773698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一种桩锚支护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73698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09232A (zh) * | 2020-12-29 | 2021-04-27 | 东北大学 | 一种可循环使用深基坑桩锚支护装置 |
CN113550324A (zh) * | 2021-07-21 | 2021-10-26 | 山西钢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利用被保护基础做锚体的深基坑无内支撑支护方法 |
CN114000726A (zh) * | 2021-07-11 | 2022-02-01 | 广州市地平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既有建筑内部增加桩基施工方法 |
CN115162362A (zh) * | 2022-08-24 | 2022-10-11 | 襄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浅基础加固的施工方法 |
-
2019
- 2019-12-25 CN CN201922375799.3U patent/CN21177369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09232A (zh) * | 2020-12-29 | 2021-04-27 | 东北大学 | 一种可循环使用深基坑桩锚支护装置 |
CN114000726A (zh) * | 2021-07-11 | 2022-02-01 | 广州市地平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既有建筑内部增加桩基施工方法 |
CN113550324A (zh) * | 2021-07-21 | 2021-10-26 | 山西钢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利用被保护基础做锚体的深基坑无内支撑支护方法 |
CN115162362A (zh) * | 2022-08-24 | 2022-10-11 | 襄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浅基础加固的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773698U (zh) | 一种桩锚支护结构 | |
CN100564700C (zh) | 格构式钢柱塔吊基础座的施工方法 | |
KR101394235B1 (ko) | 대심도 연약지반용 복합 파일 시공 방법 | |
US7600948B2 (en) | Micropile retaining wall | |
KR100831332B1 (ko) | 토목공사용 지하 흙막이벽 및 그의 시공방법 | |
US10501905B2 (en) | Wave-shaped grouting bulb of micropil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 |
CN113417300A (zh) | 边坡支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KR20200124949A (ko) | 앵커 인장식 흙막이 구조 및 흙막이 공법 | |
KR20150141264A (ko) | 뒷돌 고정식 옹벽 구조물 및 그 시공 방법 | |
CN206034454U (zh) | 一种支护结构 | |
KR101262357B1 (ko) | 지주식 흙막이 공법 | |
JP5124007B2 (ja) | 擁壁構造の施工方法 | |
KR100468034B1 (ko) | 앵커링을 이용한 보강토 옹벽 시공방법 | |
CN203625911U (zh) | 一种深基坑内设坑中坑城门洞式出土施工结构 | |
JP2001207437A (ja) | 既設構造物下方地盤の補強工法 | |
CN103306291B (zh) | 斜拉混凝土桩柱固护大角度陡坡装置 | |
CN203174626U (zh) | 土工格栅加筋墙体 | |
WO2004055273A1 (en) | Multi-level undercut excavation method using superimposed posts | |
KR101052363B1 (ko) | 심층굴착용 자립식 흙막이공법 | |
CN216973441U (zh) | 一种圆形桩锚支挡结构 | |
JP6047397B2 (ja) | 盛土・地山複合補強土壁構造及び盛土・地山複合補強土壁工法 | |
KR102490872B1 (ko) | 강봉 억지말뚝의 인장력을 이용한 보강토 옹벽 및 시공방법 | |
CN213417830U (zh) | 邻接基坑受限土体自稳型支护结构及支护体系 | |
KR102086207B1 (ko) | Phc 파일 및 키블럭을 이용한 자립식 영구옹벽 시공방법 | |
CN215669530U (zh) | 一种可周转基坑支护体系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30000 No.169 Ziyang Avenue, Changdong University Park, Nanchang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No.169 Ziyang Avenue, Changdong University Park, Nanchang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xi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