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1885U - 移动摆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摆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11885U
CN211711885U CN202020116696.5U CN202020116696U CN211711885U CN 211711885 U CN211711885 U CN 211711885U CN 202020116696 U CN202020116696 U CN 202020116696U CN 211711885 U CN211711885 U CN 211711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plate
hole
rail
plate
mov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1669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超
谢通
周通平
高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1669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11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11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11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摆渡装置,所述移动摆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轨道,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轨道设在地面上,每个所述第一轨道包括至少两个子轨道,相邻两个所述子轨道之间设有基坑;至少一个托板,所述托板设在所述基坑内,所述托板上设有第二轨道,所述托板可上下升降,当所述托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托板的上表面适于与所述地面在同一平面内以使所述第二轨道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子轨道对接构成第三轨道;至少一个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二轨道上,所述移动板上设有第四轨道,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移动板在所述第三轨道上可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摆渡装置,提高了施工效率,便于车辆通过,且提高了安全性。

Description

移动摆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摆渡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轨道桥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输送装置使预制件在各工位之间输送流转。目前输送装置的横向移动所采用的方案是挖设基坑配套摆渡小车,作业量大,施工周期长,且不便于人员和车辆通过,影响厂区内的交通,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摆渡装置,所述移动摆渡装置需要挖设的基坑面积较小,提高了施工效率,便于车辆和人员通过,提高了安全性,且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轨道,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轨道适于设在地面上,每个所述第一轨道包括至少两个子轨道,相邻两个所述子轨道之间设有基坑;至少一个托板,所述托板设在所述基坑内,所述托板上设有第二轨道,所述托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升降,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托板的上表面适于与所述地面在同一平面内以使所述第二轨道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子轨道对接构成第三轨道,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托板位于所述地面的上表面以下;至少一个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二轨道上,所述移动板上设有第四轨道,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移动板在所述第三轨道上可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通过在地面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轨道,并在相邻两个子轨道之间设有基坑,基坑的挖掘面积较小,从而使土工作业量小,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而且,通过在基坑内设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升降的托板并使移动板可移动地设在托板上的第二轨道上,托板和移动板可以对基坑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使基坑不外露,便于人员以及车辆通过,且提高了整个移动摆渡装置的安全性。另外,移动板的重量较小,便于维修更换。此外,整个移动摆渡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适于与所述地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摆渡装置进一步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在所述基坑内,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托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升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器;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器相连;至少一个升降丝杠,所述升降丝杠与所述传动机构配合,所述升降丝杠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升降丝杠的下端与所述基坑的底部相连,所述升降丝杠的上端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当所述驱动器工作时,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升降丝杠上下移动以使所述托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升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托板的上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吊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托板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所述吊环,所述吊环的顶面与所述托板的上表面平齐或位于所述托板的上表面以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孔,所述托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孔,当所述移动板位于所述托板的正上方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孔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孔上下正对,所述移动摆渡装置进一步包括:定位插杆,所述定位插杆的下端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孔插入所述第二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插杆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孔的内径且小于所述第二孔的内径,所述第二杆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孔的内径且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内径,所述第二杆段适于支撑在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杆段配合在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板的对角处;所述第二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板的对角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板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轨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牵引孔,每个所述牵引孔内设有定位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摆渡装置进一步包括: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钢丝绳适于套设在所述定位销上,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卷扬机工作以带动所述移动板沿所述第三轨道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的另一个局部立体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移动摆渡装置的定位插杆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板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移动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托板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托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卷扬机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轨道;11:子轨道;2:基坑;3:托板;
31:第二轨道;32:第三轨道;33:吊环;
34:凹槽;35:第二孔;36:连接板;361:安装定位杆;
4:移动板;41:第四轨道;42:第一孔;
43:牵引孔;431:定位销;44:轮组;45:轮组架;5:驱动装置;
51:驱动器;52:传动机构;521:蜗杆;522:蜗轮;
53:升降丝杠;531:定位孔;54:减速器;
6:定位插杆;61:第一杆段;62:第二杆段;
7:卷扬机;71:钢丝绳;8:地面;81:第五轨道;9:台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移动摆渡装置可以用于移动台车9。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移动摆渡装置用于移动台车9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轨道1、至少一个托板3和至少一个移动板4。
具体而言,至少一个第一轨道1适于设在地面8上,每个第一轨道1包括至少两个子轨道11,相邻两个子轨道11之间设有基坑2。托板3设在基坑2内,托板3上设有第二轨道31,托板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升降,当托板3位于第一位置时,托板3的上表面适于与地面8在同一平面内以使第二轨道31的两端与两个子轨道11对接构成第三轨道32,当托板3位于第二位置时托板3位于地面8的上表面以下。移动板4可移动地设在第二轨道31上,移动板4上设有第四轨道41,当托板3位于第一位置时移动板4在第三轨道32上可移动。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第一轨道1包括两个子轨道11,基坑2设在两个子轨道11之间,基坑2内设有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上下移动的托板3。当托板3位于第一位置时,托板3的上表面与地面8位于同一平面内,托板3上的第二轨道3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子轨道11的彼此相对的两端对接构成第三轨道32;当托板3位于第二位置时,托板3下降至基坑2内,托板3的上表面位于地面8的上表面以下。当移动摆渡装置工作时,台车9的内轮缘止抵在移动板4上的第四轨道41上,托板3由第二位置上升至第一位置,此时移动板4可在第三轨道32上移动,从而带动台车9一起移动,实现预制件在各工位之间的输送流转。由此,由于第一轨道1设在地面8上,基坑2的挖掘面积较小,从而使土工作业量小,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而且,通过在基坑2内设置托板3和移动板4,使托板3和移动板4可以对基坑2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使基坑2不外露,与现有的开放式基坑相比,便于人员以及车辆通过,且提高了整个移动摆渡装置的安全性。另外,通过采用移动板4带动台车9移动,移动板4的重量较小,便于维修更换。此外,与现有的电动摆渡小车相比,移动板4可以无需采用蓄电池供电,降低成本。
图1中显示了三个第一轨道1、三个托板3和三个移动板4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其它数量的第一轨道1、托板3和移动板4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通过在地面8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轨道1,并在相邻两个子轨道11之间设有基坑2,基坑2的挖掘面积较小,从而使土工作业量小,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而且,通过在基坑2内设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升降的托板3并使移动板4可移动地设在托板3上的第二轨道31上,托板3和移动板4可以对基坑2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使基坑2不外露,便于人员以及车辆通过,且提高了整个移动摆渡装置的安全性。另外,移动板4的重量较小,便于维修更换,且整个移动摆渡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并结合图2、图3和图5,当托板3位于第二位置时移动板4的上表面适于与地面8位于同一平面内。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地面8上设有与台车9的轮对相配合的第五轨道81,当托板3位于第二位置时,移动板4的上表面与地面8位于同一平面内,以使移动板4上的第四轨道41与地面8上的第五轨道81相对接,此时台车9可以从第五轨道81移动至第四轨道41。当移动板4上的第四轨道41抵住台车9的内轮缘时,使托板3由第二位置上升至第一位置,此时托板3的上表面与地面8位于同一平面内,通过使移动板4在第三轨道32上移动,从而带动台车9一起移动,实现预制件在各工位之间的输送流转。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当托板3位于第二位置时,台车9的内轮缘可以移动至移动板4的第四轨道41上,从而使移动板4可以带动台车9在第三轨道32上移动,实现预制件在各工位之间的输送流转。其中,第一轨道1、第二轨道31、第四轨道41和第五轨道81可以均为双轨道。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图5和图10所示,移动摆渡装置进一步包括驱动装置5,驱动装置5设在基坑2内,驱动装置5用于驱动托板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升降。由此,通过在基坑2内设置驱动装置5,有效利用了基坑2内的空间,结构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10并结合图2、图3和图5,驱动装置5包括驱动器51、传动机构52和至少一个升降丝杠53。具体地,传动机构52与驱动器51相连,升降丝杠53与传动机构52配合,升降丝杠53沿上下方向延伸,升降丝杠53的下端与基坑2的底部相连,升降丝杠53的上端与托板3固定连接,当驱动器51工作时,驱动器51通过传动机构52带动升降丝杠53上下移动以使托板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升降。例如,在图1和图10的示例中,驱动装置5包括一个驱动器51、两个传动机构52和两个升降丝杠53,当驱动器51工作时,驱动器51带动两个传动机构52转动,两个升降丝杠53将传动机构52的转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实现同步上下升降。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升降丝杠53可以带动托板3上下移动,实现托板3的自动升降,且整个驱动装置5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可选地,参照图10,传动机构52包括主动件和从动件,主动件为蜗杆521,从动件为与蜗杆521啮合的蜗轮522。例如,在图10的示例中,驱动器51为整个驱动装置5提供驱动力,驱动力经过减速器54及传动机构52传输至升降丝杠53,实现升降丝杠53的上下移动。具体地,升降丝杠53将输入的转动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转化为升降丝杠53的上下直线运动输出,其中,蜗轮522可以套设在升降丝杠53外并与升降丝杠53螺纹配合。蜗杆521旋转带动蜗轮522转动,由于升降丝杠53的上端与托板3固定连接,升降丝杠53可以将蜗轮522的转动转化为自身的直线运动,从而使托板3带动移动板4上下升降。进一步可选地,驱动装置5还包括减速器54和联轴器。其中,联轴器可以将输入转速传递至两侧的升降丝杠53,实现两侧升降丝杠53的同步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托板3的上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吊环33。由此,通过设置吊环33,吊环33可以用来吊装托板3,从而可以将托板3放置于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参照图8,托板3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34,凹槽34内设有吊环33,吊环33的顶面与托板3的上表面平齐或位于托板3的上表面以下。例如,在图8的示例中,托板3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两个长圆形的凹槽34,吊环33位于凹槽34内。由此,通过在凹槽34内设置吊环33,凹槽34内可以留有卷扬机7的钢丝绳71和卸扣的安装空间,便于移动与吊装托板3。而且,通过使吊环33的顶面与托板3的上表面平齐或位于托板3的上表面以下,可以保证移动板4在托板3上的第二轨道31上的正常移动,避免产生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8所示,移动板4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孔42,托板3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孔35,当移动板4位于托板3的正上方时,至少一个第一孔42和至少一个第二孔35上下正对。移动摆渡装置进一步包括定位插杆6,定位插杆6的下端适于穿过第一孔42插入第二孔35内。例如,在图2和图3的示例中,当移动摆渡装置工作时,使定位插杆6脱离托板3上的第二孔35,从而使移动板4可以在第三轨道32上移动,当移动板4移动至相邻工位的托板3的正上方时,定位插杆6的下端可以自动滑入第二孔35内,从而使移动板4停止移动。如此设置,使台车9在将预制件输送到相应工位时,可以在移动板4的带动下及时停止移动,实现准确定位。
进一步地,参照图4并结合图2、图3和图5,定位插杆6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杆段61和第二杆段62,第一杆段61的外径小于第一孔42的内径且小于第二孔35的内径,第二杆段62的外径大于第一孔42的内径且大于第二孔35的内径,第二杆段62适于支撑在移动板4的上表面上,第一杆段61配合在第一孔42和第二孔35内。例如,在图2-图5的示例中,第一杆段61的上端和第二杆段62的下端相连,第一杆段61的外径小于移动板4的第一孔42的内径,且第一杆段61的外径小于托板3的第二孔35的内径,第二杆段62的外径大于第一孔42的内径,且第二杆段62的外径大于第二孔35的内径。当移动板4位于托板3的正上方时,第二杆段62支撑在移动板4的上表面上,第一杆段61穿过第一孔42插入到第二孔35内,以控制移动板4停止移动;当移动板4相对托板3移动时,第一杆段61与第二孔35脱离配合,第二杆段62位于移动板4的上方。由此,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杆段61可以穿过第一孔42和第二孔35,限定移动板4相对托板3的运动,从而可以防止移动板4上下升降时偏离预定位置。
可选地,如图2-图8所示,第一孔42为两个,两个第一孔42分别位于移动板4的对角处,第二孔35为两个,两个第二孔35分别位于移动板4的对角处。如此设置,当移动板4位于托板3的正上方时,定位插杆6可以通过两个第一孔42限定移动板4相对托板3的运动,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图5-图7,移动板4上形成有沿第一轨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牵引孔43,每个牵引孔43内设有定位销431。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卷扬机7的钢丝绳71可以通过定位销431带动移动板4在第三轨道32上移动,从而实现预制件在不同工位之间的输送流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1所示,移动摆渡装置进一步包括卷扬机7,卷扬机7的钢丝绳71适于套设在定位销431上,当托板3位于第一位置时卷扬机7工作以带动移动板4沿第三轨道32移动。由此,通过设置卷扬机7,卷扬机7可以通过钢丝绳71远距离控制移动板4的移动,节省空间,且便于卷扬机7的维护。
下面结合图1-图11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摆渡装置。
参照图1,移动摆渡装置通过卷扬机7、台车9、托板3、移动板4和驱动装置5等部分实现台车9的横移摆渡。需要说明的是,“横移”指的是沿图2中的第三轨道32移动。具体地,驱动装置5的驱动器51为升降电机,移动摆渡装置通过升降电机和托板3进行升降作业,卷扬机7配合移动板4进行台车9的横移作业。驱动装置5启动后,升降丝杠53托举移动板4与托板3整体上升,当托板3上升至第一位置时完成升降。移动板4的第四轨道41抵住台车9内轮缘,带动台车9沿第三轨道32横向移动,实现台车9摆渡横移。横移动力由卷扬机7通过钢丝绳71拖动活动轨道板提供。每条第五轨道81需安装三个托板3、三个移动板4,三个托板3、三个移动板4同时工作以将台车9整体托起实现横移。
如图1-图3、图5所示,前期需挖设基坑2放置预埋件并浇筑混凝土,待基础硬化后在预埋件上安装驱动装置5,升降丝杠53上部的连接盘与托板3通过螺栓连接。移动板4放置于托板3上,移动板4下方的轮组44与托板3上的第二轨道31配合,使移动板4可随托板3一同升降。当移动摆渡装置未工作时,移动板4的上表面与地面8平齐,托板3位于地面8以下。托板3上升至第一位置后时,托板3的上表面与地面8平齐,移动板4沿第三轨道32横向移动。其中,第三轨道32由托板3上的第二轨道31与地面8上的第一轨道1的子轨道11对接后构成。
参照图6和图7,移动板4由轮组架45、轮组44、焊接钢结构、铺垫层和第四轨道41组成。第四轨道41的长度与台车9的轮组尺寸相适应,轨距与第五轨道81的轨距相等。第四轨道41安装于焊接钢结构的上表面。轮组架45安装于焊接钢结构的下表面,用于安装多对轮组44。轮组架45采用方管结构焊接制作成纵梁及横梁,同焊接钢结构焊接成一体。轮组44通过转轴配合轴承安装于轮组架45上对应的定位座中。焊接钢结构可采用中空肋板结构减轻重量,可由工字钢与钢板配焊或钢板直接配焊,最后在外部焊接钢板作为外壳形成一整体。移动板4上设有牵引孔43,用于卷扬机7牵引时用定位销431穿套钢丝绳71前部卸扣。上部的铺垫层采用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用以实现日常状态下人员或车辆的无障碍通行。第四轨道41可与钢结构顶板焊接成一个整体,或采用钢轨扣件将其与钢结构体进行连接。
结合图8和图9,托板3的主体为焊接钢结构,外形呈长方体结构,托板3的尺寸与基坑2的尺寸相适应。托板3的上部焊接有第二轨道31和吊环33,第二轨道31及吊环33顶部与托板3的上表面平齐,托板3的下表面焊有连接板36,连接板36上设有安装定位杆361。第二轨道31用于移动板4的横移行走,起导向和定位作用,确保移动板4移动时不偏离预定方向。吊环33用于安放、吊装托板3,吊环33设置于长圆形的凹槽34中,以留有钢丝绳71和卸扣的安装空间。连接架由矩形钢管、加强肋、角铁和钢板焊接而成,加强肋间焊接角铁,通过连接板36端面的安装定位杆361同升降丝杠53上端的定位孔531穿套定位。
参照图10并结合图2、图3和图5,驱动装置5由电机、升降丝杠53、减速器54及传动机构52等组成。系统动力由电机输入,经过减速器54及传动机构52传输至升降丝杠53,传动轴与升降丝杠53输入轴间采用联轴器联接。升降丝杠53将输入的转动通过蜗轮蜗杆机构转化为升降丝杠53的上下直线运动输出,从而通过托板3的升降实现移动板4的升降。减速器54及传动机构52包括减速器54、传动轴、联轴器等部件,联轴器将输入转速传递至两侧升降丝杠53,实现两侧升降丝杠53的同步运动。
如图1-图3、图5所示,移动摆渡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升降丝杠53上升,带动托板3上升至与地面8平齐(即第一位置),托板3上的第二轨道31与地面8上的第一轨道1位置相对应,通过卷扬机7的钢丝绳71拖动移动板4沿第三轨道32移动,从而实现放置在移动板4上的台车9的横移。在移动板4与托板3的对角处装有定位插杆6,第一孔42、第二孔35的尺寸与定位插杆6尺寸相匹配,以防止移动板4横移和升降时偏离预定位置。横移时将其拔起脱离托板3上的第二孔35,接近第五轨道81后将其放下。移动板4移动至相邻工位的托板3的正上方时,定位插杆6的第一杆段61自动滑入对应的第二孔35,移动板4停止移动。移动板4带动台车9到达相邻工作轨道的对应位置后,由对应驱动装置5启动下降将台车9和移动板4落下,待移动板4的第四轨道41与第五轨道81齐平并线后,推动台车9驶往其他工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轨道,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轨道适于设在地面上,每个所述第一轨道包括至少两个子轨道,相邻两个所述子轨道之间设有基坑;
至少一个托板,所述托板设在所述基坑内,所述托板上设有第二轨道,所述托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升降,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托板的上表面适于与所述地面在同一平面内以使所述第二轨道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子轨道对接构成第三轨道,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托板位于所述地面的上表面以下;
至少一个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二轨道上,所述移动板上设有第四轨道,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移动板在所述第三轨道上可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适于与所述地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在所述基坑内,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托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升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器;
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器相连;
至少一个升降丝杠,所述升降丝杠与所述传动机构配合,所述升降丝杠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升降丝杠的下端与所述基坑的底部相连,所述升降丝杠的上端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
当所述驱动器工作时,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升降丝杠上下移动以使所述托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升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的上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吊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所述吊环,所述吊环的顶面与所述托板的上表面平齐或位于所述托板的上表面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孔,所述托板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孔,当所述移动板位于所述托板的正上方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孔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孔上下正对,
进一步包括:
定位插杆,所述定位插杆的下端适于穿过所述第一孔插入所述第二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插杆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孔的内径且小于所述第二孔的内径,所述第二杆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孔的内径且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内径,所述第二杆段适于支撑在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杆段配合在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板的对角处;
所述第二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板的对角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上形成有沿所述第一轨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牵引孔,每个所述牵引孔内设有定位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摆渡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钢丝绳适于套设在所述定位销上,
当所述托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卷扬机工作以带动所述移动板沿所述第三轨道移动。
CN202020116696.5U 2020-01-17 2020-01-17 移动摆渡装置 Active CN211711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6696.5U CN211711885U (zh) 2020-01-17 2020-01-17 移动摆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16696.5U CN211711885U (zh) 2020-01-17 2020-01-17 移动摆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11885U true CN211711885U (zh) 2020-10-20

Family

ID=72822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16696.5U Active CN211711885U (zh) 2020-01-17 2020-01-17 移动摆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118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9065A (zh) * 2021-04-09 2022-10-18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转运装置及砌砖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9065A (zh) * 2021-04-09 2022-10-18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转运装置及砌砖系统
CN115199065B (zh) * 2021-04-09 2023-07-25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转运装置及砌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78094B1 (en) Multi-purpose load lifting working platform or/and composite bridge structure
CN211543559U (zh) 换轮系统
CN203412327U (zh) 旋转升降式立体车库
CN107435453B (zh) 一种免避让无轨式立体车库及存取车方法
CN111502293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单块外围构件吊装方法及系统
CN211711885U (zh) 移动摆渡装置
CN112081439B (zh) 具有伸缩式自动平层装置的横移台车存取车辆的方法
CN205654154U (zh) 可伸缩升降活桥式停车设备
CN208843643U (zh) 一种热轧辊道电机更换设备
CN111364300B (zh) 一种地铁轨道多功能施工车
CN213895054U (zh) 一种跨坐式单轨列车换轮装置
CN111661768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多块外围构件吊装方法及系统
CN114873477A (zh) 一种仰拱模块吊装台车的施工方法
JP2951625B2 (ja) 構造部材の設置装置及び設置工法
CN217972282U (zh) 供水管道运输安装用台车
CN110645004A (zh) 盾构机台车在已运营车站的负二层内调头的方法
JP7138812B2 (ja) 多機能磁気浮上列車レールのレール搬送敷設機
CN219213555U (zh) 吊具、横向移动车、堆叠机及预制构件生产线
CN209889660U (zh) 一种双齿轮驱动式自动卸料升降搬运装置
CN114988327B (zh) 一种用于换辊车驱动系统的更换装置及更换方法
CN111942829B (zh) 一种预制舱内设备快速就位的运输装置
CN111576892B (zh) 一种建筑机械
CN219823588U (zh) 一种升降式隧道多功能隧道检修平台
CN112081438B (zh) 具有伸缩式自动平层装置的垂直升降类机械停车设备用横移台车
CN115583585B (zh) 一种具备纠偏、避障和自诊断的新型无轨化多功能轨道铺装成套装备及其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