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64743U -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564743U CN211564743U CN201922294380.5U CN201922294380U CN211564743U CN 211564743 U CN211564743 U CN 211564743U CN 201922294380 U CN201922294380 U CN 201922294380U CN 211564743 U CN211564743 U CN 2115647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orkpiece
- milling
- deburring
- vertical
- fee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3638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0614 Rib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847 J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887 Fac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0 brus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746 Tooth R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781 Tooth Socke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及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包括床身、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电气箱、气动系统、机床防护罩和机床防护门;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安装于床身上;工件端面倒角机构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正后方,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分别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左右两侧,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右后方;电气箱安装于床身的后上部,电气箱内配置有电气控制系统,气动系统安装于床身的后下方。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尼龙蜗轮的倒棱加工和去毛刺,保证了边部倒棱的一致性和彻底去除毛刺,提高了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尼龙蜗轮端面的倒棱和去毛刺的专用机床,具体涉及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器蜗轮在数控车床上加工齿型后,在端部及齿间产生大量的毛刺,需要后续进行去毛刺及边部倒棱处理,目前还没有专用的去毛刺和加工倒棱的设备,去毛刺和进行倒棱都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具有生产效率低的不足,另外,工件的加工质量也难以保证,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
针对现有生产状况,预开发一种对尼龙蜗轮进行倒棱和去毛刺加工的专用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倒棱一致性好、毛刺去除彻底、加工效率高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床身、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电气箱、气动系统、机床防护罩和机床防护门;
所述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安装于床身上;所述工件端面倒角机构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正后方,所述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分别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左右两侧,所述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右后方,且位于右侧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后方;所述机床防护罩安装于床身上位于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和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外围,所述机床防护门连接于机床防护罩上;所述电气箱安装于床身的后上部,电气箱内配置有电气控制系统,所述气动系统安装于床身的后下方;
所述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包括工件驱动电机、减速器、工件箱主轴、前置式气动卡盘和工件端面压紧机构,前置式气动卡盘由卡盘主体部分和卡盘外套部分构成;所述工件箱主轴包括内轴体和外壳套两部分,内轴体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套内;工件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出端与位于上方的内轴体下端固定连接,内轴体上端与卡盘主体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卡盘主体的上端卡爪部位形成工件夹持位;卡盘外套与外壳套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工件端面压紧机构的上端与机床防护门连接,在防护门处于关闭状态下,工件端面压紧机构的下端与安装在工件夹持位的待加工蜗轮的上端压紧接触;在工件箱主轴的外套壳的上端安装有传感器安装架,在传感器安装架的上端部安装有用于检测前置式气动卡盘的转动角度的传感器;
所述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包括底座、仿形铣削刀架、进给驱动机构、复位驱动机构、电机安装座、仿形铣刀驱动电机、仿形铣刀、仿形机构;所述仿形铣削刀架的下端与底座上端通过沿前后方向的水平直线导轨副连接;所述电机安装座通过沿竖向方向设置的直线导轨副与仿形铣削刀架的上端部内侧连接;在电机安装座与仿形铣削刀架之间设置有能实现电机安装座上下移位的锁调连接结构;所述仿形铣刀驱动电机倾斜安装于电机安装座的前侧,所述仿形铣刀安装在仿形铣刀驱动电机位于下端的输出轴上;所述仿形机构设置于电机安装座的下方、并与电机安装座的下端连接;所述仿形机构由仿形头安装座和仿形头构成,仿形头安装座为可进行前后和左右调整的组合安装座,所述仿形头固定于仿形头安装座的下部、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于仿形铣刀的下方;所述进给驱动机构为与仿形铣削刀架连接的配重式驱动机构;所述复位驱动机构为连接于仿形铣削刀架与底座之间的气缸驱动式机构或由电机带动的丝杠螺母驱动机构;
所述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包括第一支架总成、外圆铣刀驱动电机、铣刀进退滑台气缸、外圆铣刀、进刀定位块;所述铣刀进退滑台气缸安装于第一支架总成的上方,所述外圆铣刀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上方,所述外圆铣刀与外圆铣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进刀定位块固定安装于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前端、且位于外圆铣刀的下方;还包括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设置方向与外圆铣刀的进退刀方向一致,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前端与外圆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固定连接,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后端穿装在第一支架总成上端的支撑立板上,在第一导向定位螺杆上位于支撑立板的后端连接有第一定位螺母;
所述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包括第二支架总成、毛刷轮、毛刷轮驱动电机、电机安装架、毛刷轮进给气缸、固定盘;毛刷轮进给气缸固定于第二支架总成的上端;毛刷轮进给气缸的缸杆与固定盘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固定盘的后端还设置有与缸杆平行的第二导向定位螺杆,第二导向定位螺杆的前端与固定盘固定连接,第二导向定位螺杆的后端穿装在第二支架总成上端的支撑立板上,在导向定位螺杆上位于支撑立板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定位螺母;电机安装架由角度调节盘及电机安装板构成,电机安装板与角度调整盘的前端垂直固定连接,角度调整盘与固定盘以同心可调整角度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毛刷轮驱动电机垂直固定安装于电机固定板的外侧,所述毛刷轮固定安装于毛刷轮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工件端面压紧机构包括气缸安装架、压紧气缸、过渡连接座、转杆、转套及工件压头;所述气缸安装座的上端与机床防护门固定连接,所述压紧气缸与气缸安装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渡连接座与压紧气缸位于下部的缸杆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杆的上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插装连接于过渡连接座内;所述转杆的下端部与转套的上端部插装固定连接,所述工件压头与转套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工件压头的下端与安装在工件夹持位的待加工蜗轮的上端压紧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配重式驱动机构为左右两组;每组包括进给配重块、进给传动链、进给前传动链轮、进给后传动链轮;进给前传动链轮通过前链轮轴安装在前链轮支架上,进给后传动链轮通过后链轮轴安装在后链轮支架上,前链轮支架和后链轮之间分别安装于底座前端和后端;所述进给传动链绕挂在进给前传动链轮和进给后传动链轮上,传动链的前端与仿形铣削刀架下端固定连接,进给传动链的后端与配重块连接。
进一步的:在仿形铣削刀架的内侧上端位置安装有第一竖向调节螺杆,在电机安装架的内侧固定有与第一竖向调节螺杆连接的第一调节螺母件,形成所述锁调连接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仿形头安装座由上座、中座和下座三部分构成;上座与电机安装座的下端部固定连接,中座与上座通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导轨槽与导轨的配合结构连接,在中座左侧或右侧连接有左右调节螺杆,左右调节螺杆与中座对应侧外固定的调节块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调节块的左右两侧连接有锁紧螺母;中座与下座通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导轨槽与导轨的配合结构连接,在下座的后方设置有前后调节螺钉,前后调节螺钉与中座通过螺纹连接,前后调节螺钉的前端与下座的后端面接触;所述仿形头安装在下座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总成由上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底板、第一进刀调节支架、第一上下调节支架及第一气缸支架构成,第一进刀调节支架以沿进刀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一支撑底板固定连接,第一上下调节支架以沿上下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一进刀调节支架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支架与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立板设置于气缸安装架上;所述第二支架总成由上下依次设置的第二支撑底板、第二进刀调节支架、第二上下调节支架及第二气缸支架构成,第二进刀调节支架以进刀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二支撑底板固定连接,第二上下调节支架以沿上下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二进刀调节之架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支架与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的:在第一支撑底板上和第二支撑底板上均设置有沿进刀方向呈平行设置的两条T型槽,第一进刀调节支架通过穿装在对应两条T型槽内的螺栓与第一支撑底座连接,第二进刀调节支架通过穿装在对应两条T型槽内的螺栓与第二支撑底座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刀调节支架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T型连接板结构,所述第一上下调节支架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L型弯板结构,在第一进刀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竖向连接长孔,在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螺栓孔,第一上下调节支架通过穿装于竖向连接长孔和螺栓孔内的螺栓与第一进刀调节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进刀调节支架和第二上下调节支架均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L型弯板结构,在第二进刀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竖向连接长孔,在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螺栓孔,第二上下调节支架通过穿装于竖向连接长孔和螺栓孔内的螺栓与第二进刀调节支架连接。
更进一步的:在第一气缸支架与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上横边接触的底部上及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一上连接块和第一下连接块,第一上下连接块之间连接有第二竖向调节螺杆;在第二气缸支架与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上横边接触的底部上及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二上连接块和第二下连接块,在第二上下连接块之间连接有第三竖向调节螺杆。
进一步的:在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的电机安装座上、在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前端及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电机安装架上均安装有气管支架,在气管支架上安装有吹气管,吹气管的排气口朝向对应的加工刀具。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通过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实现了工件的夹紧及旋转驱动;通过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实现了工件端面边部倒角加工及端面上的毛刺的去除;通过工件外径去刺铣削机构实现了工件外径上毛刺的去除,通过一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刷掉了吸附于工件端面上的或微连于工件端面上的毛刺,通过另一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刷掉吸附于工件外径上或微粘于工件外径上的毛刺,从而通过几个机构配合,实现了对尼龙蜗轮的倒棱加工和去毛刺,保证了边部倒棱的一致性和彻底去除毛刺,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去掉机床防护罩和机床防护门);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立体半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的立体半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的平面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后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中仿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的第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的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的第三角度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俯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请参见图1-17,其发明点为:包括床身1、工件夹紧驱动机构2、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3、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6、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5、电气箱4、气动系统7、机床防护罩和机床防护门,其中机床防护罩和机床防护门在附图中未示意出。
所述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安装于床身上;所述工件端面倒角机构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正后方,所述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分别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左右两侧,所述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右后方,且位于右侧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后方;所述机床防护罩安装于床身上位于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和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外围,所述机床防护门连接于机床防护罩上;所述电气箱安装于床身的后上部,电气箱内配置有电气控制系统,所述气动系统安装于床身的后下方。上述床身用于实现各机构的集中安装,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用于实现工件的夹紧及分度旋转;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用于加工工件端面边部倒角及加工去除端面上的毛刺;工件外径去刺铣削机构用于加工去除工件外径上的毛刺,一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用于刷掉吸附于工件端面上的毛或微连于工件端面上的刺,另一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用于刷掉吸附于工件外径上或微粘于工件外径上的毛刺;机床防护罩和机床防护门将各机构置于一个封闭空间内,可实现加工环境与外界环境的隔离;气动系统用于清理机床、工件及刀具上的加工废屑。机床防护外侧右端配有气枪。
上述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如下:
一、工件夹紧驱动机构:
请参见图4-6,包括工件驱动电机2.5、减速器2.4、工件箱主轴2.3、前置式气动卡盘2.2和工件端面压紧机构2.1。所述工件箱主轴包括内轴体和外壳套两部分,在内轴体的上下端位置与外壳套之间安装有轴承,使内轴体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套内,内轴体的上端从外壳套内伸出。
工件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出端与位于上方的内轴体下端通过联轴器2.8固定连接,内轴体上端与前置式气动卡盘的下端通过螺栓同轴固定连接,前置式气动卡盘的上端卡爪部位形成工件夹持位。所述工件端面压紧机构的上端与机床防护门连接,在防护门处于关闭状态下,工件端面压紧机构的下端与安装在工件夹持位的待加工蜗轮的上端压紧接触。在工件箱主轴的外套壳的上端安装有传感器安装架2.6,在传感器安装架的上端部安装有用于检测前置式气动卡盘的转动角度的传感器2.7,传感器优选采用接近开关,当工件从起始位置开始转动,回转一圈后,前置式卡盘上的感应块与接近开关接触时,通知机床控制系统,工件加工完成,机床个功能部件退回起始位置,机床加工循环结束。
上述结构中;所述工件端面压紧机构优选采用如下结构:
包括气缸安装架2.1.1、压紧气缸2.1.2、过渡连接座2.1.3、转杆2.1.4、转套2.1.5及工件压头2.1.6。所述气缸安装座的上端与机床防护门固定连接,所述压紧气缸与气缸安装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渡连接座与压紧气缸位于下部的缸杆输出端固定连接;在过渡连接座内设置有安装孔,转杆的上端部插入到安装孔内,两者之间设置有轴承,且在转杆位于轴承的上端头连接有缩紧螺母,使转杆的上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插装连接于过渡连接座内;所述转杆的下端部与转套的上端部插装固定连接,所述工件压头与转套的下端通过螺钉同轴固定连接,工件压头的下端与安装在工件夹持位的待加工蜗轮的上端压紧接触。采用本工件端面压紧机构,通过气缸下行,可实工件压头与工件上端的压紧接触,在工件加工完毕后,气缸上行,就可解除对工件的上压紧,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压紧机构由与气缸连接的固定部分和可转动部分两部分构成,可主动部分的下端与工件压紧接触,这样,保证了在加工过程中,转动部分随工件同步转动,避免了工件端面压紧机构与工件上端的摩擦。另外,转动部分由转套和工件压头两部分构成,这样,对于不同规格的加工工件,可通过更换对应的工件压头来实现,在尽量降低设备成本的情况下,保证了机床具有较广的适用性。
更进一步:在气缸安装架的侧部设置竖向连接长孔,通过穿装在竖向连接长孔和压紧气缸上的螺纹孔内的螺钉来实现压紧气缸的固定,该连接方式可实现压紧气缸的上下位置的微调,提高了工件端面压紧机构的可调整性和适用性。
本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将待加工的工件100放置在前置式气动卡盘的卡爪之间的工件夹持位上,气动卡盘进气,卡爪内移,夹持住工件的预留下轴体部分,该部分在铣削倒棱去毛刺后,可通过后续加工去除;待工件被夹持住后,关闭机床防护门,启动夹紧气缸,带动过渡连接座、转杆、转套及工件压头下行,使工件压头下端与待加工工件上端压紧接触,为保证同轴度,可在工件的上端预留上轴体,上轴体插入到工件压头及转套的中心孔内;待下行压紧到位后,就可启动工件驱动电机带动工件旋转,进行倒棱和去毛刺加工。
二、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
请参见图7-11,包括底座3.7、仿形铣削刀架3.5、进给驱动机构3.6、复位驱动机构、电机安装座3.4、仿形铣刀驱动电机3.3、仿形铣刀3.2、仿形机构3.1。
所述仿形铣削刀架的下端与底座上端通过沿前后方向的水平直线导轨副连接。所述电机安装座通过沿竖向方向设置的直线导轨副与仿形铣削刀架的上端部内侧连接。在电机安装座与仿形铣削刀架之间设置有能实现电机安装座上下移位的锁调连接结构。所述仿形铣刀驱动电机倾斜安装于电机安装座的前侧,所述仿形铣刀安装在仿形铣刀驱动电机位于下端的输出轴上;所述仿形机构设置于电机安装座的下方、并与电机安装座的下端连接。
所述仿形机构由仿形头安装座和仿形头3.1.1构成,仿形头安装座为可进行前后和左右调整的组合安装座,所述仿形头固定于仿形头安装座的下部、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于仿形铣刀的下方。
所述进给驱动机构为与仿形铣削刀架连接的配重式驱动机构。所述复位驱动机构为连接于仿形铣削刀架与底座之间的气缸驱动式机构或由电机带动的丝杠螺母驱动机构。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附图5中所述的气缸驱动式机构,具体的,气缸3.10通过支架安装于底座的一侧,在气缸位于后部的缸杆端连接一顶压头3.11,在仿形铣削刀架的对应侧连接向下伸出的挡架3.12,挡架的前侧面与顶压头接触。采用本气缸驱动式机构,在缸杆伸出时,可抵消进给配重力,推动仿形铣削刀架,实现复位,具有连接简单,易于控制的优点。
上述结构中:所述配重式驱动机构为左右两组。具体可采用如下结构:
每组包括进给配重块3.6.4、进给传动链3.6.2、进给前传动链轮3.6.6、进给后传动链轮3.6.5。进给前传动链轮通过前链轮轴安装在前链轮支架3.6.1上,进给后传动链轮通过后链轮轴安装在后链轮支架3.6.3上,前链轮支架和后链轮之间分别安装于底座前端和后端。所述进给传动链绕挂在进给前传动链轮和进给后传动链轮上,传动链的前端与仿形铣削刀架下端固定连接,进给传动链的后端与配重块连接。
上述结构中:锁调连接结构优选采用如下具体结构:在仿形铣削刀架的内侧上端位置安装有第一竖向调节螺杆3.8,在电机安装架的内侧固定有与竖向调节螺杆连接的第一调节螺母件3.9,形成所述锁调连接结构。本锁调连接结构通过转动第一调节螺杆,可驱动第一调节螺母件上下移动,调节电机安装座的上下位置,从而实现铣刀上下位置的调整。
上述结构中:所述仿形安装座优选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仿形头安装座由上座3.1.7、中座3.1.3和下座3.1.2三部分构成;上座与电机安装座的下端部固定连接,中座与上座通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导轨槽与导轨的配合结构连接,在中座左侧或右侧连接有左右调节螺杆3.1.4,左右调节螺杆与中座对应侧外固定的调节块3.1.5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调节块的左右两侧连接有锁紧螺母。中座与下座通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导轨槽与导轨的配合结构连接,在下座的后方设置有前后调节螺钉3.1.6,前后调节螺钉与中座通过螺纹连接,前后调节螺钉的前端与下座的后端面接触;所述仿形头安装在下座上。不同的仿形头针对不同的模数蜗轮,调整仿形头的前后和左右位置,使铣刀切屑位置与仿形头工作位置保持一致,即保证齿形两侧和齿根处的倒角大小一致。
上述结构中:在电机安装座的一侧进一步安装有气管支架3.13,在气管支架上安装有吹气管3.14,吹起管的排气吹气口的出气方向朝向仿形铣刀位置。通过吹气,可将吸附于仿形铣刀上的加工废屑吹入机床底部接屑口,由机床后部的排屑器排入接屑盒内,实现废料的收集。
本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的工作原理:
采用本端面倒角机构,在机床开启后,配重式驱动机构带动仿形铣削刀架、电机安装座、仿形铣刀驱动电机、仿形铣刀及仿形机构前移进给,仿形头与待加工工件的齿槽接触,仿形铣刀通过仿形头确定加工曲线,在仿形铣刀驱动电机开启后,切削加工工件上端面齿部轮廓倒棱和端面毛刺。随着工件的旋转,仿形头带动仿形铣刀实现往复进退,待一个工件加工完毕后,复位驱动机构启动,使仿形铣削刀架、电机安装座、仿形铣刀驱动电机、仿形铣刀及仿形机构后移复位,这样就实现了一件工件的端面倒棱及去毛刺加工。
三、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
请参见图12-14,括第一支架总成6.4、外圆铣刀驱动电机6.3、铣刀进退滑台气缸6.5、外圆铣刀6.1、进刀定位块6.2。
所述铣刀进退滑台气缸安装于第一支架总成的上方,所述外圆铣刀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6.5.1上方,所述外圆铣刀与外圆铣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进刀定位块固定安装于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前端、且位于外圆铣刀的下方。
还包括第一导向定位螺杆6.6,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设置方向与外圆铣刀的进退刀方向一致,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前端与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固定连接,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后端穿装在第一支架总成上端的支撑立板6.4.1a上,在第一导向定位螺杆上位于支撑立板的后端连接有第一定位螺母6.10。
上述结构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总成由上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底板6.4.4、第一进刀调节支架6.4.3、第一上下调节支架6.4.2及第一气缸支架4.1构成。第一进刀调节支架以沿进刀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一支撑底板固定连接,第一上下调节支架以沿上下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一进刀调节支架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支架与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立板设置于第一气缸支架上。
更进一步的,在第一支撑底板上设置有沿进刀方向呈平行设置的两条T型槽6.4.4a,第一进刀调节支架通过穿装在两条T型槽内的螺栓与第一支撑底座连接。该连接方式具有方便连接,调整方便的优点。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刀调节支架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T型连接板结构,所述第一上下调节支架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L型弯板结构;在第一进刀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竖向连接长孔6.4.3a,在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螺栓孔,第一上下调节支架通过穿装于竖向连接长孔和螺栓孔内的螺栓与第一进刀调节支架连接。
更进一步的:在第一气缸安装架与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上横边接触的底部上及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一上连接块6.7和第一下连接块6.9,第一上下连接块之间连接有第二竖向调节螺杆6.8。第二竖向调节螺杆的作用是:在拧松连接第一进刀调节支架和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螺栓时,避免第一上下调节支架因重量向下突然滑落,通过调节第二竖向调节螺杆可带动第一上下调节支架上下移动,实现外圆铣刀上下位置调整,待调整到位后,拧紧连接进第一刀调节支架和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螺栓即可。
在在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前端还安装有气管支架,在气管支架上安装有吹气管,吹气管的排气口朝向外圆铣刀,用于吹掉外圆铣刀上的加工废屑。在附图中未显示出气管支架及吹气管。
本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机床开启后,铣刀进退滑台气缸驱动第二任铣刀驱动电机和外圆铣刀进给,在第一定位螺母与支撑立板的后端接触后,外圆铣刀进给到位,起到进给粗定位作用,启动外圆铣刀驱动电机,驱动外圆铣刀旋转,加工去除工件外径上毛刺,实现了工件外径上毛刺的有效去除,达到了较好的去刺效果。其中进刀定位块用于控制外圆铣刀与工件位置,精确控制切削量,避免切深,如果切深,定位块先与工件接触,限制外圆铣刀多切入工件。
四、去毛刺毛刷轮机构:
请参见图15-17,包括第二支架总成、毛刷轮5.2、毛刷轮驱动电机5.15、电机安装架、毛刷轮进给气缸5.7、固定盘5.6。
毛刷轮进给气缸固定于第二支架总成的上端;毛刷轮进给气缸的缸杆与固定盘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固定盘的后端还设置有与缸杆平行的第二导向定位螺杆5.16,第二导向定位螺杆的前端与固定盘固定连接,第二导向定位螺杆的后端穿装在第二支架总成上端的支撑立板上,在第二导向定位螺杆上位于支撑立板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定位螺母5.17。
电机安装架由角度调节盘5.5及电机安装板5.4构成,电机安装板与角度调整盘的前端垂直固定连接,角度调整盘与固定盘以同心可调整角度的方式固定连接,具体的,可在角度调节盘上设置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多个弧形连接长孔,在固定盘上设置沿圆周方向布置的多个螺纹孔,通过连接于弧形连接长孔和螺纹孔的螺钉,将角度调整盘沿圆周方向可调节的方式与固定盘连接。所述毛刷轮驱动电机垂直固定安装于电机固定板的外侧,所述毛刷轮固定安装于毛刷轮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上述结构中,所述支架总成优选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第二支架总成由上下依次设置的第二支撑底板5.11、第二进刀调节支架5.10、第二上下调节支架5.9及第二气缸支架5.8构成。第二进刀调节支架以沿进刀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二支撑底板固定连接,第二上下调节支架以沿上下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二进刀调节之架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支架与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支撑底板与第二进刀调节支架的连接方式为:在第二支撑底板上设置有沿进刀方向呈平行设置的两条T型槽5.11.1,第二进刀调节支架通过穿装在两条T型槽内的螺栓与第二支撑底座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进刀调节支架与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连接方式为:所述第二进刀调节支架和第二上下调节支架均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L型弯板结构,在第二进刀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竖向连接长孔10-1,在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螺栓孔,第二上下调节支架通过穿装于竖向连接长孔和螺栓孔内的螺栓与第二进刀调节支架连接。更进一步的,在第二气缸支架与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上横边接触的底部上及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二上连接块5.14和第二下连接块5.12,第二上下连接块之间连接有第三竖向调节螺杆13。第三竖向调节螺杆的作用是:在拧松连接第二进刀调节支架和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螺栓时,避免第二上下调节支架因重量向下突然滑落,通过调节第三竖向调节螺杆可带动第二上下调节支架上下移动,实现毛刷轮的上下位置调整,待调整到位后,拧紧连接第二进刀调节支架和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螺栓即可。
进一步的,在电机固定板的上部连接有气管支架5.5.3,在气管支架上安装有吹气管5.5.1,吹气管的排气口朝向毛刷轮的前侧位置。通过吹气,可将吸附于毛刷轮上的加工废屑吹入机床底部接屑口,由机床后部的排屑器排入接屑盒内。
本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上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在机床上左右各一套。在机床开启后,毛刷轮进给气缸驱动对应毛刷轮朝待加工工件方向移动,在第二定位螺母与支撑立板的后端接触后,毛刷轮进给到位,启动毛刷轮驱动电机,驱动毛刷轮旋转,两套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分别刷除工件端面和外圆上的毛刺。在去毛刺的过程中,通过吹气排出毛刺;待工件加工完成后,左右两组去毛刺机构退回原始位置,吹气工作停止。
综上,本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的工作过程为:
由人工将工件水平安装在气动卡盘的工件夹持为,手动按动循环启动按钮,机床防护门向下运动关闭防护门,气动卡盘自动夹紧工件。工件驱动电机启动,带动气动卡盘和工件同步转动,机床后部中间位置的仿形铣削刀架进给,仿形头进入工件齿槽内,仿形铣刀开始切屑蜗轮端面齿廓倒棱,外圆铣刀进给,外圆铣刀电机驱动外圆铣刀转动,切削工件外径上的毛刺。同时两侧的两套去毛刺毛刷轮机构进给,驱动毛刷轮转动,去除工件上端面和外圆上的毛刺。在铣削刀具和毛刷轮工作时,机床内配备的吹气嘴开始工作,将加工废屑吹入机床底部接屑口,由机床后部的排屑器排入接屑盒内。工件加工完成后,仿形铣刀、外圆铣刀和左右去毛刺毛刷轮退回原始位置,吹气工作停止,机床防护门向上开启,气动卡盘松开加工零件。机床零件加工完成,等待更换下一个零件加工。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床身、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电气箱、气动系统、机床防护罩和机床防护门;
所述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安装于床身上;所述工件端面倒角机构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正后方,所述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分别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左右两侧,所述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设置于工件夹紧驱动机构的右后方,且位于右侧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后方;所述机床防护罩安装于床身上位于夹紧驱动机构、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和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外围,所述机床防护门连接于机床防护罩上;所述电气箱安装于床身的后上部,电气箱内配置有电气控制系统,所述气动系统安装于床身的后下方;
所述工件夹紧驱动机构包括工件驱动电机、减速器、工件箱主轴、前置式气动卡盘和工件端面压紧机构,前置式气动卡盘由卡盘主体部分和卡盘外套部分构成;所述工件箱主轴包括内轴体和外壳套两部分,内轴体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外壳套内;工件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出端与位于上方的内轴体下端固定连接,内轴体上端与卡盘主体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卡盘主体的上端卡爪部位形成工件夹持位;卡盘外套与外壳套通过连接臂固定连接;所述工件端面压紧机构的上端与机床防护门连接,在防护门处于关闭状态下,工件端面压紧机构的下端与安装在工件夹持位的待加工蜗轮的上端压紧接触;在工件箱主轴的外套壳的上端安装有传感器安装架,在传感器安装架的上端部安装有用于检测前置式气动卡盘的转动角度的传感器;
所述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包括底座、仿形铣削刀架、进给驱动机构、复位驱动机构、电机安装座、仿形铣刀驱动电机、仿形铣刀、仿形机构;所述仿形铣削刀架的下端与底座上端通过沿前后方向的水平直线导轨副连接;所述电机安装座通过沿竖向方向设置的直线导轨副与仿形铣削刀架的上端部内侧连接;在电机安装座与仿形铣削刀架之间设置有能实现电机安装座上下移位的锁调连接结构;所述仿形铣刀驱动电机倾斜安装于电机安装座的前侧,所述仿形铣刀安装在仿形铣刀驱动电机位于下端的输出轴上;所述仿形机构设置于电机安装座的下方、并与电机安装座的下端连接;所述仿形机构由仿形头安装座和仿形头构成,仿形头安装座为可进行前后和左右调整的组合安装座,所述仿形头固定于仿形头安装座的下部、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于仿形铣刀的下方;所述进给驱动机构为与仿形铣削刀架连接的配重式驱动机构;所述复位驱动机构为连接于仿形铣削刀架与底座之间的气缸驱动式机构或由电机带动的丝杠螺母驱动机构;
所述工件外径去毛刺铣削机构包括第一支架总成、外圆铣刀驱动电机、铣刀进退滑台气缸、外圆铣刀、进刀定位块;所述铣刀进退滑台气缸安装于第一支架总成的上方,所述外圆铣刀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上方,所述外圆铣刀与外圆铣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进刀定位块固定安装于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前端、且位于外圆铣刀的下方;还包括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设置方向与外圆铣刀的进退刀方向一致,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前端与外圆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固定连接,第一导向定位螺杆的后端穿装在第一支架总成上端的支撑立板上,在第一导向定位螺杆上位于支撑立板的后端连接有第一定位螺母;
所述去毛刺毛刷轮机构包括第二支架总成、毛刷轮、毛刷轮驱动电机、电机安装架、毛刷轮进给气缸、固定盘;毛刷轮进给气缸固定于第二支架总成的上端;毛刷轮进给气缸的缸杆与固定盘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固定盘的后端还设置有与缸杆平行的第二导向定位螺杆,第二导向定位螺杆的前端与固定盘固定连接,第二导向定位螺杆的后端穿装在第二支架总成上端的支撑立板上,在导向定位螺杆上位于支撑立板的后端连接有第二定位螺母;电机安装架由角度调节盘及电机安装板构成,电机安装板与角度调整盘的前端垂直固定连接,角度调整盘与固定盘以同心可调整角度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毛刷轮驱动电机垂直固定安装于电机固定板的外侧,所述毛刷轮固定安装于毛刷轮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端面压紧机构包括气缸安装架、压紧气缸、过渡连接座、转杆、转套及工件压头;所述气缸安装座的上端与机床防护门固定连接,所述压紧气缸与气缸安装架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渡连接座与压紧气缸位于下部的缸杆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杆的上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插装连接于过渡连接座内;所述转杆的下端部与转套的上端部插装固定连接,所述工件压头与转套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工件压头的下端与安装在工件夹持位的待加工蜗轮的上端压紧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式驱动机构为左右两组;每组包括进给配重块、进给传动链、进给前传动链轮、进给后传动链轮;进给前传动链轮通过前链轮轴安装在前链轮支架上,进给后传动链轮通过后链轮轴安装在后链轮支架上,前链轮支架和后链轮之间分别安装于底座前端和后端;所述进给传动链绕挂在进给前传动链轮和进给后传动链轮上,传动链的前端与仿形铣削刀架下端固定连接,进给传动链的后端与配重块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在仿形铣削刀架的内侧上端位置安装有第一竖向调节螺杆,在电机安装架的内侧固定有与第一竖向调节螺杆连接的第一调节螺母件,形成所述锁调连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头安装座由上座、中座和下座三部分构成;上座与电机安装座的下端部固定连接,中座与上座通过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导轨槽与导轨的配合结构连接,在中座左侧或右侧连接有左右调节螺杆,左右调节螺杆与中座对应侧外固定的调节块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调节块的左右两侧连接有锁紧螺母;中座与下座通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导轨槽与导轨的配合结构连接,在下座的后方设置有前后调节螺钉,前后调节螺钉与中座通过螺纹连接,前后调节螺钉的前端与下座的后端面接触;所述仿形头安装在下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总成由上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底板、第一进刀调节支架、第一上下调节支架及第一气缸支架构成,第一进刀调节支架以沿进刀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一支撑底板固定连接,第一上下调节支架以沿上下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一进刀调节支架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支架与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立板设置于气缸安装架上;所述第二支架总成由上下依次设置的第二支撑底板、第二进刀调节支架、第二上下调节支架及第二气缸支架构成,第二进刀调节支架以进刀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二支撑底板固定连接,第二上下调节支架以沿上下方向可调位的方式与第二进刀调节之架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支架与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支撑底板上和第二支撑底板上均设置有沿进刀方向呈平行设置的两条T型槽,第一进刀调节支架通过穿装在对应两条T型槽内的螺栓与第一支撑底座连接,第二进刀调节支架通过穿装在对应两条T型槽内的螺栓与第二支撑底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刀调节支架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T型连接板结构,所述第一上下调节支架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L型弯板结构,在第一进刀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竖向连接长孔,在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螺栓孔,第一上下调节支架通过穿装于竖向连接长孔和螺栓孔内的螺栓与第一进刀调节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进刀调节支架和第二上下调节支架均采用设置有加强筋的L型弯板结构,在第二进刀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竖向连接长孔,在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设置有螺栓孔,第二上下调节支架通过穿装于竖向连接长孔和螺栓孔内的螺栓与第二进刀调节支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气缸支架与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上横边接触的底部上及第一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一上连接块和第一下连接块,第一上下连接块之间连接有第二竖向调节螺杆;在第二气缸支架与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上横边接触的底部上及第二上下调节支架的立边上分别固定连接第二上连接块和第二下连接块,在第二上下连接块之间连接有第三竖向调节螺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其特征在于:在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的电机安装座上、在铣刀进退滑台气缸的滑台前端及两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的电机安装架上均安装有气管支架,在气管支架上安装有吹气管,吹气管的排气口朝向对应的加工刀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94380.5U CN211564743U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94380.5U CN211564743U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564743U true CN211564743U (zh) | 2020-09-25 |
Family
ID=72548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94380.5U Active CN211564743U (zh) | 2019-12-19 | 2019-12-19 |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564743U (zh) |
-
2019
- 2019-12-19 CN CN201922294380.5U patent/CN21156474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91725B (zh) | 弧齿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成形法大轮磨齿机 | |
CN202877870U (zh) | 一种车、铣、钻多功能一体化加工机床 | |
CN211564743U (zh) |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 |
CN216503388U (zh) | 车铣复合式加工机床 | |
CN111069710A (zh) |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 | |
CN211163115U (zh) | 一种用于电机生产的数控机床 | |
CN111761139B (zh) | 一种高效率滚齿机 | |
CN110961925B (zh) | 一种用于一次性加工多个孔的多角度加工装置 | |
CN202963480U (zh) | 一种机床尾座 | |
CN212704595U (zh) | 一种可倾斜主轴数控铣床 | |
CN211248494U (zh) |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的工件端面倒角去刺铣削机构 | |
CN217596497U (zh) | 一种方便对工件进行贯穿加工的治具 | |
CN211249440U (zh) | 一种立式蜗轮铣削倒棱机的去毛刺毛刷轮机构 | |
CN213080319U (zh) | 一种螺纹加工用辅助装置 | |
CN211991264U (zh) | 一种切削加工机床 | |
CN213224457U (zh) | 一种立式铣床 | |
CN215357279U (zh) | 一种金属工件加工用一体式数控车床 | |
CN216398724U (zh) | 一种立式车铣复合机床 | |
CN217393960U (zh) | 一种齿头切斜角用切割机 | |
CN212762269U (zh) | 一种带伺服刀塔的斜床身线轨数控车床 | |
CN209565587U (zh) | 一种数控全自动铣牙机 | |
CN213970225U (zh) | 一种精密汽车模具加工用铣床 | |
CN211640519U (zh) | 一种加工石墨保温桶用铣床 | |
CN214772674U (zh) | 一种可自动上料的木工数控加工中心 | |
CN216151256U (zh) | 一种方便更换刀具的铣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