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19427U -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19427U
CN211519427U CN201921746974.9U CN201921746974U CN211519427U CN 211519427 U CN211519427 U CN 211519427U CN 201921746974 U CN201921746974 U CN 201921746974U CN 211519427 U CN211519427 U CN 211519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rear end
mounting hole
guard plate
mounting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469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奇
曾宪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reasure C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469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19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19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1942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该发动机下护板包括构造为板状结构的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前端(11)和后端(12)以及连接在所述前端(11)和所述后端(12)之间的相对的第一侧(13)和第二侧(14),所述后端(12)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5),所述第一侧(13)和所述第二侧(14)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6),所述发动机下护板还包括设置在本体(1)上的分别从所述第一安装孔(15)延伸至两侧的所述第二安装孔(16)的至少两条第一加强筋(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下护板能够解决容易与发动机产生共振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下护板是汽车发动机防护结构,其设计目的就是保护发动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行驶过程中阻止泥土溅射到发动机表面而导致散热不良,影响发动机的性能;第二是行驶过程中防止凹凸不平的路面直接撞击发动机而造成损坏。为了便于维修,发动机下护板要方便快速拆卸,因此采用螺栓安装到车身上。
由于发动机下护板相对较为平坦且面积较大,其一阶振动频率偏低,发动机、风扇等部件的激励频率与发动机下护板的一阶固有频率容易耦合产生共振,导致发动机下护板产生振动异响和疲劳断裂,影响发动机下护板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该发动机下护板能够解决容易与发动机产生共振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构造为板状结构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前端和后端以及连接在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间的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后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发动机下护板还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分别从所述第一安装孔延伸至两侧的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至少两条第一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后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分别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后端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车身连接,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后端的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侧的靠近所述后端的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后端的靠近所述第二侧的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侧的靠近所述后端的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的横截面为T形,包括固定在所述本体的底座和从所述底座的中部凸出的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形成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侧的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边上,所述第二侧形成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侧的所述第二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二翻边上。
可选地,所述后端间隔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一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后端的中部开设有向前凹入的用于避让后悬置的避让开口。
可选地,所述前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安装孔,所述发动机下护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沿多个所述第三安装孔的排布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为在所述本体上冲压形成的凸包,所述第二加强筋的横截面为U形。
可选地,所述前端至少间隔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三安装孔,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前端的中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下护板包括连接在本体后端的第一安装孔和两侧的第二安装孔之间的至少两条第一加强筋,由于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一加强筋能够增加本体上位于后端与两侧之间的部分的强度和刚度,增大该部分的变形难度,使得发动机下护板的一阶模态频率升高,避免发动机下护板的一阶模态频率落入发动机怠速频率振动区间,从而避免发动机下护板与发动机、风扇等部件发生共振,提高发动机下护板的使用寿命。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具有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相同的技术效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此不作赘述。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下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11-前端,12-后端,13-第一侧,131-第一翻边,14-第二侧,141-第二翻边,15-第一安装孔,16-第二安装孔,17-避让开口,18-第三安装孔,19-通风口,21-第一加强筋,22-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对于相应零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内、外,“前、后”是指车辆正常行驶时的前、后;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参考图1所示,发动机下护板可以包括构造为板状结构的本体1,本体1可以包括前端11和后端12以及连接在前端11和的后端12之间的相对的第一侧13和第二侧14。后端12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5,第一侧13和第二侧14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6,发动机下护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本体1上的分别从第一安装孔15延伸至两侧的第二安装孔16的至少两条第一加强筋21。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端11可以与车辆的冷却框架下横梁固定连接,后端12可以与前副车架固定连接,第一侧13和第二侧14可以与轮罩护板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下护板包括连接在本体1后端12的第一安装孔15和两侧的第二安装孔16之间的至少两条第一加强筋21,由于第一安装孔15与第二安装孔16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一加强筋21能够增加本体1上位于后端12与两侧之间的部分的强度和刚度,增大该部分的变形难度,使得发动机下护板的一阶模态频率升高,避免发动机下护板的一阶模态频率落入发动机怠速频率振动区间,从而避免发动机下护板与发动机、风扇等部件发生共振,提高发动机下护板的使用寿命。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孔15和第二安装孔16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地,参考图1所示,后端12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5,第一侧13和第二侧14上可以分别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16,其中,多个第一安装孔15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使得发动机护板能够通过多个第一安装孔15与前副车架固定连接,第一侧13上的多个第二安装孔16和第二侧14上的多个第二安装孔可以分别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使得发动机护板能够通过第二安装孔16与轮罩护板固定连接。后端12的靠近第一侧13的第一安装孔15与第一侧13的靠近后端12的第二安装孔16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筋21,后端12的靠近第二侧14的第一安装孔15与第二侧14的靠近后端12的第二安装孔16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筋21,也就是说,第一加强筋21可以有两条,第一侧13和第二侧14与后端12之间各连接有一条第一加强筋21,以保证本体1的后半部分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增大本体1的后半部分的变形难度,避免发动机护板与发动机等部分发生共振。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筋2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地,参考图1所示,第一加强筋21的横截面可以为T形,也就是说,第一加强筋21可以包括固定在本体1的底座和从底座的中部凸出的凸起,其中,底座和凸起均为实心,以保证第一加强筋21的强度,从而提高本体1的后半部分的变形难度。此外,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筋21凸出于本体1的表面的高度可以为10mm,第一加强筋21的底座的宽度可以为6mm,凸起的宽度可以为3mm。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于第一加强筋21的具体尺寸不作限制。
为了加强本体1上第二安装孔16处的强度,参考图1所示,第一侧13可以形成有第一翻边131,第一侧13的多个第二安装孔16可以设置在第一翻边131上,第二侧14可以形成有第二翻边141,第二侧14的多个第二安装孔16可以设置在第二翻边141上,第一翻边131和第二翻边141能够提高第一侧13和第二侧14的强度,从而增加本体1上第二安装孔16处的变形难度。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后端12可以间隔设置有三个第一安装孔15,以使得本体1的两侧和中间部分均能够与前副车架固定连接。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避让发动机的后悬置,参考图1所示,后端12的中部还可以开设有避让开口17,避让开口17既能够避免发动机下护板与后悬置之间出现振动干涉,又能够减轻发动机下护板的整体质量。为了减少避让开口17两侧的振动,避让开口17可以设置于后端12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安装孔15之间,以使得避让开口17两侧均能够与车身连接,从而增大本体1上避让开口17处的变形难度。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端11与车身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地,参考图1所示,前端11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安装孔18,以使得前端11能够通过多个第三安装孔18与车身固定连接,从而提高本体1的前端11处的强度,增大前端11处的变形难度。此外,多个发动机下护板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本体1上的第二加强筋22,第二加强筋22可以沿多个第三安装孔18的排布方向延伸,以进一步提高本体1上第三安装孔18处的强度。
此外,避让开口17与前端11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使发动机散热的通风口19,避让开口17与第二加强筋22能够减小通风口19处的最大振幅,从而防止发动机护板发生振动异响和疲劳断裂。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筋22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地,参考图1所示,第二加强筋22可以为在本体1上冲压形成的凸包,第二加强筋22的横截面可以为U形,具体地,第二加强筋22可以构造为凸出于本体1的表面的空心结构,以使得第二加强筋22既能增加前端11和多个第一安装孔18处的强度,又能使发动机护板轻量化。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筋22凸出于本体1表面的高度可以为6mm,第二加强筋22的宽度可以为10mm,以保证第二加强筋22的强度。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对于第二加强筋22的具体尺寸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安装孔18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地,参考图1所示,前端11至少间隔设置有三个第三安装孔18,前端11的第三安装孔18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至少一个第三安装孔11设置在前端11的中部,以使得本体1的前端11的两侧和中间部分均能够与车身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具有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相同的技术效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包括构造为板状结构的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前端(11)和后端(12)以及连接在所述前端(11)和所述后端(12)之间的相对的第一侧(13)和第二侧(14),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12)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5),所述第一侧(13)和所述第二侧(14)分别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6),所述发动机下护板还包括设置在本体(1)上的分别从所述第一安装孔(15)延伸至两侧的所述第二安装孔(16)的至少两条第一加强筋(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1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5),所述第一侧(13)和所述第二侧(14)分别沿车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16),所述后端(1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5)与车身连接,所述第一侧(13)和所述第二侧(14)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16)与所述车身连接,
所述后端(12)的靠近所述第一侧(13)的所述第一安装孔(15)与所述第一侧(13)的靠近所述后端(12)的所述第二安装孔(16)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加强筋(21),
所述后端(12)的靠近所述第二侧(14)的所述第一安装孔(15)与所述第二侧(14)的靠近所述后端(12)的所述第二安装孔(16)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一加强筋(21)。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21)的横截面为T形,包括固定在所述本体(1)的底座和从所述底座的中部凸出的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13)形成有第一翻边(131),所述第一侧(13)的所述第二安装孔(16)设置在所述第一翻边(131)上,
所述第二侧(14)形成有第二翻边(141),所述第二侧(14)的所述第二安装孔(16)设置在所述第二翻边(14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12)间隔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12)的中部开设有向前凹入的用于避让后悬置的避让开口(17)。
7.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1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安装孔(18),所述发动机下护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的第二加强筋(22),所述第二加强筋(22)沿多个所述第三安装孔(18)的排布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22)为在所述本体(1)上冲压形成的凸包,所述第二加强筋(22)的横截面为U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11)至少间隔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三安装孔(18),至少一个所述第三安装孔(18)设置在所述前端(11)的中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
CN201921746974.9U 2019-10-17 2019-10-17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519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46974.9U CN211519427U (zh) 2019-10-17 2019-10-17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46974.9U CN211519427U (zh) 2019-10-17 2019-10-17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19427U true CN211519427U (zh) 2020-09-18

Family

ID=72461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4697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519427U (zh) 2019-10-17 2019-10-17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194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17926B2 (en) Heat exchanger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US6349928B1 (en) Vibroisolating device for absorbing vibration of radiator
JP4476708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3327163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JP4351957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211519427U (zh) 发动机下护板和车辆
KR100535759B1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CN111873785A (zh) 一种冷却模块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02685899U (zh) 一种汽车悬置安装支架的支撑结构
CN218877131U (zh)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0555111U (zh) 一种轻量化车架连接支架
CN202966433U (zh) 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
CN219969617U (zh) 主动进气格栅、车辆前保组件和车辆
KR20090008551A (ko) 캐리어
CN218640962U (zh) 机舱纵梁和边梁的连接板和车辆
CN210027324U (zh) 一种超高强度汽车零配件用保险杆
CN219295359U (zh) 保护板和车辆
CN217917829U (zh) 车辆底盘防护装置和车辆
CN212099076U (zh) 一种工程机械发动机盖内板结构
CN218640963U (zh) A柱连接结构和车辆
CN217649246U (zh)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21515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车体底板安装总成
CN215752657U (zh) 车辆前端模块及具有其的车辆
KR100715976B1 (ko) 차량의 쿨링 모듈 프레임의 마운팅 브라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18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