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13608U - 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 - Google Patents
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13608U CN211413608U CN201922173337.3U CN201922173337U CN211413608U CN 211413608 U CN211413608 U CN 211413608U CN 201922173337 U CN201922173337 U CN 201922173337U CN 211413608 U CN211413608 U CN 2114136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base body
- casting
- refrigerant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铸造模具内具有铸造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能够安装到铸造模具上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基体,沿横向方向看,冷却基体呈弯曲形状从而包括有竖向延伸的基体上部和倾斜布置的基体下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冷却基体呈弯曲形状,这样有利于更快捷地把冷却基体安装到倾斜布置的安装孔内;由于中间冷却通道横向延伸,这样可以利用中间冷却通道的横向延伸特征按照热节区的形状、面积合理设置中间冷却通道横向延伸长度,从而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冷却,简化铸造模具的整个冷却系统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对刚完成铸造工序的高温铸件进行快速冷却,目前已经存在多种多样的冷却器。例如申请号为201320721973.5的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对热节点予以快速冷却的低压铸造模具,所述铸造模具内具有铸造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内孔并且内孔内能够流通冷媒的铜管,在对应于型腔的热节点位置的模具壁体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从模具的外侧向型腔延伸,铜管的尾端从模具的外侧伸入到安装孔内。通过对铜管注入冷媒,对热节处进行冷却。但是此现有技术只适用于对面积比较小的热节点进行点式冷却。如果铸件上存在大面积的热节区则需要设置多个所述铜管,不仅不能很好地实现冷却效果,还增加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所述铸造模具内具有铸造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能够安装到所述铸造模具上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基体,沿横向方向看,所述冷却基体呈弯曲形状从而包括有竖向延伸的基体上部和倾斜布置的基体下部;在所述基体上部上设置有在横向方向上前、后间隔分布并竖向延伸的上段冷媒进料通道和上段冷媒出料通道,在所述基体下部设置有在横向方向上前、后间隔分布并倾斜延伸的下段冷媒进料通道和下段冷媒出料通道,以及连通设置于所述下段冷媒进料通道与所述下段冷媒出料通道之间并横向延伸的中间冷却通道,所述上段冷媒进料通道连通所述下段冷媒进料通道,所述上段冷媒出料通道连通所述下段冷媒出料通道,所述基体下部还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冷却用工作面壁,所述中间冷却通道靠近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布置;在所述铸造模具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铸造型腔的安装通孔,所述基体下部能够倾斜插接到所述安装通孔内并使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形成所述铸造型腔的部分型腔壁。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1.由于所述冷却基体呈弯曲形状,这样有利于更快捷地把所述冷却基体安装到倾斜布置的安装孔内。
2.由于所述中间冷却通道横向延伸,这样可以利用所述中间冷却通道的横向延伸特征按照热节区的形状、面积合理设置所述中间冷却通道横向延伸长度,从而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冷却,简化所述铸造模具的整个冷却系统的结构。
3.由于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用于形成所述铸造型腔的部分型腔壁,所述中间冷却通道靠近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布置,这样,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能够更好地吸收所述铸造型腔中的热节区的热量并通过在所述中间冷却通道内流动的冷媒吸收带走,从而实现大面积冷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上段冷媒进料通道贯穿所述基体上部的顶壁从而在所述顶壁上形成冷媒入口,所述冷媒入口用于连通冷媒供应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有送料管,所述冷媒入口通过所述送料管连通所述冷媒供应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上段冷媒出料通道贯穿所述基体上部的顶壁从而在所述顶壁上形成冷媒出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有排料管和回收容器,所述冷媒出口通过所述排料管连通所述回收容器,所述回收容器用于回收从所述冷媒出口排出的废弃冷媒。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基体上部的角边沿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法线延伸方向与所述基体下部的倾斜延伸方向基本一致。这样,利用所述倾斜面可以便于对所述冷却基体施加与所述基体下部的倾斜延伸方向基本一致的敲打作用力,提高把所述基体下部插接到所述安装通孔内的安装效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倾斜面布置在其所在的角边沿的中间位置。这样,有利于在敲打所述冷却基体时,使所述冷却基体的横向左右两侧进入到所述安装通孔内的插入深度基本一致,从而避免所述冷却基体发生偏置而卡死在所述安装通孔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铸造型腔用于铸造轮毂,所述铸造型腔包括用于铸造轮毂轮辋的轮辋型腔以及用于铸造轮毂轮辐的轮辐型腔,所述轮辋型腔与所述轮辐型腔存在交汇处,所述冷却基体对应所述交汇处布置。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采用冷却系统进行冷却的铸造模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横向方向看,所述冷却基体1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箭头P所指方向看,所述冷却基体1的侧视方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400,所述铸造模具400内具有铸造型腔4,还包括有能够安装到所述铸造模具400上的冷却系统1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铸造型腔4用于铸造轮毂,所述铸造型腔4包括用于铸造轮毂轮辋的轮辋型腔41以及用于铸造轮毂轮辐的轮辐型腔42,所述轮辋型腔41与所述轮辐型腔42存在交汇处43,所述冷却基体1对应所述交汇处43布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冷却系统100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3所示,所述冷却系统100包括冷却基体1,沿横向方向(图3中箭头T所指方向)看,所述冷却基体1呈弯曲形状从而包括有竖向延伸的基体上部11和倾斜布置的基体下部12;在所述基体上部11上设置有在横向方向上前、后间隔分布并竖向延伸的上段冷媒进料通道111和上段冷媒出料通道112,在所述基体下部12设置有在横向方向上前、后间隔分布并倾斜延伸的下段冷媒进料通道121和下段冷媒出料通道122,以及连通设置于所述下段冷媒进料通道121与所述下段冷媒出料通道122之间并横向延伸的中间冷却通道123,所述上段冷媒进料通道111连通所述下段冷媒进料通道121,所述上段冷媒出料通道112连通所述下段冷媒出料通道122,所述基体下部12还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冷却用工作面壁124,所述中间冷却通道123靠近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124布置;在所述铸造模具400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铸造型腔4的安装通孔(图1中被所述基体下部12遮挡,未予以标记),所述基体下部12能够倾斜插接到所述安装通孔内并使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124形成所述铸造型腔4的部分型腔壁。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冷却基体1呈弯曲形状,这样有利于更快捷地把所述冷却基体1安装到倾斜布置的安装通孔内。其次,由于所述中间冷却通道123横向延伸,这样可以利用所述中间冷却通道123的横向延伸特征按照所述铸造型腔4的热节区的形状、面积合理设置所述中间冷却通道123横向延伸长度,从而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冷却,简化所述铸造模具400的整个冷却系统的结构。另外,由于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124用于形成所述铸造型腔4的部分型腔壁,所述中间冷却通道123靠近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124布置,这样,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124能够更好地吸收所述铸造型腔4中热节区的热量并通过在所述中间冷却通道123内流动的冷媒吸收带走,从而实现大面积冷却。
进一步的,所述上段冷媒进料通道111贯穿所述基体上部11的顶壁从而在所述顶壁上形成冷媒入口113,所述冷媒入口113用于连通冷媒供应源。所述上段冷媒出料通道112贯穿所述基体上部11的顶壁从而在所述顶壁上形成冷媒出口114。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有送料管2、排料管3和回收容器(图中未画出)。所述冷媒入口113通过所述送料管2连通所述冷媒供应源。所述冷媒出口114通过所述排料管3连通回收容器(图中未画出),所述回收容器用于回收从所述冷媒出口114排出的废弃冷媒。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所述基体上部11的角边沿116设置有倾斜面115,所述倾斜面115的法线o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体下部12的倾斜延伸方向基本一致。这样,利用所述倾斜面115可以便捷地对所述冷却基体1施加与所述基体下部12的倾斜延伸方向基本一致的敲打作用力,提高把所述基体下部12插接到所述安装通孔内的安装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倾斜面115布置在其所在的角边沿116的中间位置。这样,有利于在敲打所述冷却基体1时,使所述冷却基体1的横向左右两侧进入到所述安装通孔内的插入深度基本一致,从而避免所述冷却基体发生偏置而卡死在所述安装通孔内。
Claims (8)
1.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所述铸造模具内具有铸造型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能够安装到所述铸造模具上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基体,沿横向方向看,所述冷却基体呈弯曲形状从而包括有竖向延伸的基体上部和倾斜布置的基体下部;在所述基体上部上设置有在横向方向上前、后间隔分布并竖向延伸的上段冷媒进料通道和上段冷媒出料通道,在所述基体下部设置有在横向方向上前、后间隔分布并倾斜延伸的下段冷媒进料通道和下段冷媒出料通道,以及连通设置于所述下段冷媒进料通道与所述下段冷媒出料通道之间并横向延伸的中间冷却通道,所述上段冷媒进料通道连通所述下段冷媒进料通道,所述上段冷媒出料通道连通所述下段冷媒出料通道,所述基体下部还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冷却用工作面壁,所述中间冷却通道靠近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布置;在所述铸造模具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铸造型腔的安装通孔,所述基体下部能够倾斜插接到所述安装通孔内并使所述冷却用工作面壁形成所述铸造型腔的部分型腔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冷媒进料通道贯穿所述基体上部的顶壁从而在所述顶壁上形成冷媒入口,所述冷媒入口用于连通冷媒供应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有送料管,所述冷媒入口通过所述送料管连通所述冷媒供应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段冷媒出料通道贯穿所述基体上部的顶壁从而在所述顶壁上形成冷媒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有排料管和回收容器,所述冷媒出口通过所述排料管连通所述回收容器,所述回收容器用于回收从所述冷媒出口排出的废弃冷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体上部的角边沿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的法线延伸方向与所述基体下部的倾斜延伸方向基本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布置在其所在的角边沿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型腔用于铸造轮毂,所述铸造型腔包括用于铸造轮毂轮辋的轮辋型腔以及用于铸造轮毂轮辐的轮辐型腔,所述轮辋型腔与所述轮辐型腔存在交汇处,所述冷却基体对应所述交汇处布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73337.3U CN211413608U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73337.3U CN211413608U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13608U true CN211413608U (zh) | 2020-09-04 |
Family
ID=72286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73337.3U Active CN211413608U (zh) | 2019-12-06 | 2019-12-06 | 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13608U (zh) |
-
2019
- 2019-12-06 CN CN201922173337.3U patent/CN2114136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91083B (zh) | 一种用于冲压机床的具有散热结构的模座 | |
CN211413608U (zh) | 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 | |
CN110883327A (zh) | 具有冷却系统的铸造模具 | |
CN104600188A (zh) | 一种复合高效散热装置 | |
CN208946619U (zh) | 一种高稳定模具注塑水冷却系统 | |
CN211539351U (zh) | 一种冷却性能好的螺栓冷镦模具 | |
CN211415928U (zh) | 一种新型耐高温模具 | |
CN103551546A (zh) | 具有对热节点予以快速冷却的低压铸造模具 | |
CN209914370U (zh) | 一种电动车控制器散热装置 | |
CN213033575U (zh) | 一种新型自动注蜡机 | |
CN203526520U (zh) | 具有对热节点予以快速冷却的低压铸造模具 | |
CN204148479U (zh) | 一种装有高压点冷装置的模具 | |
CN214349098U (zh) | 便于散热的履带板成型模具 | |
CN217802736U (zh) | 一种可快速冷却的翼子板模具 | |
CN214601848U (zh) | 一种汽车铝制散热器用快速压铸模具 | |
CN110449518B (zh) | 一种加热冲压成型模具的冷却系统成型方法 | |
CN212551662U (zh) | 一种汽车铝合金配件压铸模具散热装置 | |
CN216732566U (zh) | 一种便于冷却的塑料模具 | |
CN211135972U (zh) | 一种激光切割头用散热装置 | |
CN215703278U (zh) | 一种塑胶模具的冷却流道 | |
CN208895166U (zh) | 含有散热筋结构的轮毂模具 | |
CN211422760U (zh) | 一种多组风扇的汽车散热器 | |
CN211842965U (zh) | 一种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精密模具 | |
CN213412943U (zh) | 一种防喷嘴堵塞的喉管结构 | |
CN217095629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低压铸造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