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80767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80767U CN211380767U CN201922274327.9U CN201922274327U CN211380767U CN 211380767 U CN211380767 U CN 211380767U CN 201922274327 U CN201922274327 U CN 201922274327U CN 211380767 U CN211380767 U CN 2113807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liquid passing
- cooking
- separation device
- part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包括:食物容器,所述食物容器内具有烹饪腔;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与所述烹饪腔的内底壁间隔设置,所述分离装置内具有储液腔和过液通道,所述过液通道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和第二过液部,所述过液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过液部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所述第二过液部与所述烹饪腔连通,所述第一过液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过液部的高度;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烹饪腔内液位和所述分离装置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变化,以使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体进入所述分离装置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具有使用方便、能够对烹饪腔内的液体进行分离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例如汤锅在煲肉汤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油脂从肉里析出融合在汤里面,既影响汤的口感,又不符合现在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若将油脂从汤中分离出来,需要用户手工自行处理汤中的油脂,效率低,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具有使用方便、能够对烹饪腔内的液体进行分离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食物容器,所述食物容器内具有烹饪腔;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与所述烹饪腔的内底壁间隔设置,所述分离装置内具有储液腔和过液通道,所述过液通道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和第二过液部,所述过液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过液部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所述第二过液部与所述烹饪腔连通,所述第一过液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过液部的高度;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烹饪腔内液位和所述分离装置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变化,以使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体进入所述分离装置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具有使用方便、能够对烹饪腔内的液体进行分离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体积可变的可变形件,所述可变形件设在所述食物容器内且配置为在体积变化的状态下改变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可变形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可变形件的体积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可变形件为气囊,所述驱动件为气泵,所述气囊和所述气泵通过连接管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用于将所述烹饪腔内形成负压,以使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体突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的开口;和/或,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上沿;和/或,所述分离装置的内表面设有凸台,所述第一过液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凸台的高度,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凸台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离装置具有进液部,所述进液部与所述储液腔以及所述烹饪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的开口;和/或,所述进液部包括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上沿;和/或,所述进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外表面具有集液面,所述集液面沿靠近所述进液部的方向逐渐朝上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过液部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同一结构;和/或,所述进液部包括第一进液部和第二进液部,所述第一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同一结构,所述第二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两个独立结构;和/或,所述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两个独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液部形成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的进液口,所述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所述进液口单向流入所述储液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储液容器,所述第二过液部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以将所述储液容器的内腔至少分隔为所述储液腔和所述过液通道,所述第一过液部设于所述分隔件,或者,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分隔件限定出所述第一过液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隔件具有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间隔布置的环形周壁;或者,所述分隔件形成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连接的分隔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爆炸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33是图32中D处的放大图。
图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储液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储液容器的剖视图。
图3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分隔件的剖视图。
图3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烹饪器具11、食物容器2、烹饪腔21、驱动装置3、可变形件31、驱动件32、分离装置1、本体10、储液腔100、过液通道200、第一过液部210、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部240、出液部250、凸台230、凸起部231、第一卡凸2311、凹槽部232、进液部300、单向阀330、集液件40、集液面410、容纳腔420、挡板430、通孔451、储液容器500、把手510、分隔件600、穿孔601、第一分隔件610、第二卡凸611、第二分隔件620、第一腔室621、第二腔室622、支撑环台623、过孔624、安装凸筋630、支撑凸筋6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1。
如图1-图3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1包括食物容器2、分离装置1和驱动装置3。
食物容器2内具有烹饪腔21。分离装置1与烹饪腔21的内底壁间隔设置,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第二过液部220与烹饪腔21连通,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驱动装置3用于驱动烹饪腔21内液位和分离装置1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变化,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进入分离装置1内。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第一过液部210可以为允许液体流过的过液口,第二过液部220可以为允许液体流出分离装置1的出液口或侧壁上沿。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的工作过程。
在分离装置1工作时,首先,具有不同密度的两种液体的混合液体从烹饪腔21进入储液腔100,混合液体在储液腔100内实现分层,密度小的液体上浮,密度大的液体下沉。然后,下层密度大的液体从第一过液部210流入过液通道200内,达到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后再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回烹饪腔21。因而,剩余位于第二过液口220高度以下的密度小的液体留存在储液腔100内,密度大的液体流回烹饪腔21,实现两种液体的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1,通过设置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可以对具有不同密度的液体的混合液体进行分离,例如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对烹饪腔21内的肉汤中的油水进行分离。这样可以在混合液体中分离出特定的成分,实现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提高烹饪器具11的功能性和烹饪健康性。
举例而言,在烹饪过程中,若利用分离装置1对烹饪腔21内的肉汤中的油水进行分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肉汤的口感,而且符合低脂的健康饮食要求,便于提高用户的饮食健康性。同时,相比手动处理肉汤中油脂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用户的工作量,节省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提高油水分离的效率,而且便于提高油水分离的效果。
并且,通过使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使储液腔100内能够留存一定量的混合液体,以便于对混合液体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层,提高混合液体的分离效果,而且可以保证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一过液部210流经过液通道200后流回烹饪腔21。
举例而言,在利用分离装置1处理烹饪腔21内的肉汤时,汤汁进入分离装置1内后,肉汤中的水分会通过第一过液部210流经过液通道200后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回烹饪腔21,而汤汁中密度较小的大部分油脂或是油脂占大部分的油水混合物则留在了位于第二过液口220之下的储液腔100内,实现对肉汤的去油操作。
此外,通过设置驱动装置3,利用驱动装置3驱动烹饪腔21内液位和分离装置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变化。也就是说,驱动装置3可以使烹饪腔21内液位与分离装置1的高度发生相对变化。由此,在需要分离混合液体时,可以升高混合液体的液位的相对高度,使混合液体能够进入位于混合液体上方的分离装置1内,在混合液体在分离装置1内分层后,可以降低混合液体的液位的相对高度,使高密度的液体从分离装置1中流出后回到烹饪腔21内,低密度的液体则存留在分离装置1内。这样便于对混合液体的分离过程进行控制,提高对混合液体的分离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1具有使用方便、能够对烹饪腔21内的液体进行分离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1包括食物容器2、分离装置1和驱动装置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7所示,驱动装置3包括体积可变的可变形件31,可变形件31设在食物容器2内且配置为在体积变化的状态下改变烹饪腔21内的液位。这样可以利用可变形件31的体积变化控制烹饪腔21内液位高度的变化,使液位能够相对于分离装置1发生变化。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可变形件31改变体积的过程可以为被动的过程,例如可变形件31为气囊,通过对气囊充放气改变气囊的体积。当然,可变形件31改变体积的过程也可以为自发性的体积变化,例如可变形件31根据温度变化改变可变形件31的体积。
可选地,如图37所示,驱动装置3还包括驱动件32,驱动件32与可变形件31相连以驱动可变形件31的体积变化。这样可以利用驱动件32控制可变形件31的工作状态,提高驱动装置3的工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地,可变形件31为气囊,驱动件32为气泵,气囊和气泵通过连接管相连。这样可以利用气泵对气囊进行充放气操作,以便于改变气囊的体积大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3包括负压装置,负压装置用于将烹饪腔21内形成负压,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突沸。这样可以利用负压装置降低烹饪器具11内的气压,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发生突沸,以改变烹饪腔21内液位的高度,使液位能够相对于分离装置1发生变化。
具体地,负压装置可以为抽气泵、气缸活塞组件等,即可以降低烹饪腔21内压力的部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
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描述第二过液部2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过液部22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这样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设有集液结构。这样可以利用集液结构对混合液体进行导向,便于混合液体的聚拢和聚集,便于混合液体顺畅地通过进液口300进入储液腔100,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具体地,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集液面410,集液结构包括集液面410。这样可以利用集液面410对混合液体进行导流,以便于混合液体顺畅地进入到本体10内。
更为具体地,集液面410为分离装置1底壁朝上隆起形成的弧面或斜面,弧面或斜面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外侧朝朝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中心方向隆起。这样便于增加集液面410的集液面积,提高集液面410的集液效果。
可选地,集液结构包括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设置的朝下延伸的挡板430。这样进一步便于分离装置1对下方的混合液体进行收集和导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过液部220包括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上下方向如图1、图3、图13和图21中的箭头A所示)。这样同样可以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二过液部220顺畅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分离装置1的内表面设有凸台230,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凸台230的高度,第二过液部220包括设于凸台230的开口。这样同样可以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二过液部220顺畅流出。
举例而言,在烹饪过程中利用分离装置1除去肉汤中的油脂,可以使高密度的水分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回烹饪器具11内,而将油脂留存在储液腔100内,实现肉汤中油脂的分离和处理。
具体地,分离装置1具有进液部300,进液部300与储液腔100以及烹饪腔21连通。这样便于烹饪腔21内的混合液体通过进液部300进入储液腔100内,以便于烹饪腔21内的混合液体在储液腔100内进行分层,高密度的液体再从分离装置1流回到烹饪腔21内。
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描述进液部3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进液部30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这样便于混合液体顺畅进入储液腔10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进液部300包括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这样同样便于混合液体顺畅进入储液腔10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液部30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开口。这样同样便于混合液体顺畅进入储液腔100内。
具体地,如图4所示,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具有集液面410,集液面410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的外侧朝底壁的中心方向隆起。也就是说,集液面410沿从下向上的方向朝向进液部300倾斜延伸。由此,集液面410可以让漂浮在汤上层的油脂集中到储液容器500的中部,然后让混合液体从第二过液口220进入储液容器500中,避免油脂向锅具边缘分散而进入不到储液容器500内。这样可以利用集液面410对混合液体进行导向,便于混合液体的聚拢和聚集,便于混合液体顺畅地通过第二过液口220进入储液腔100,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过液口220即可为肉汤的入口,也可以为肉汤中水份的出口。
具体而言,集液面410位于进液部300的下方且与进液部300连通。
举例而言,在利用分离装置1处理肉汤时,沸腾的肉汤中的油脂会浮在肉汤的上层,通过集液面410可以使肉汤上层的更多的油脂进入分离装置1内,以便于对肉汤中的油脂进行分离和去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液部300的高度高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这样可以避免储液腔100内的液体通过进液部300流出,即可以防止进液部300处出现反流的现象,便于保证分离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举例而言,在烹饪过程中,汤锅中设置的分离装置1,在肉汤沸腾时肉汤能够通过进液部300进入储液腔100内,在储液腔100内油脂和水分发生分层,油脂浮于上层,水分沉积在下层,水分先通过位置较低的第一过液部210流入过液通道200,然后经位置较高的第二过液部220排出,不断循环此过程,则油脂不断积累在储液腔100内,实现油水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8所示,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这样可以简化分离装置1的结构,提高分离装置1的生产效率,降低分离装置1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进液部300包括第一进液部和第二进液部,第一进液部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第二进液部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这样可以增加进液部300的设置灵活性,便于增加进液部300的有效进液面积,提高混合液体进入储液腔100的进液效率。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是指第二过液部220既作为液体的进入通道,又作为液体的排出通道,即液体通过第二过液部220流入分离装置1,分层处理后再通过第二过液部220排出分离装置1。“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是指进液部300和第二过液部220为分别独立设置的两个不同的结构,即液体通过进液部300流入分离装置1,分层处理后再通过第二过液部220排出分离装置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这样可以混合液体可以通过进液部300进入储液腔100,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分离装置1,实现分离过程的不断循环,便于油脂不断积累在储液腔100内,实现油水分离。
具体地,如图9所示,进液部300形成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内。这样可以避免储液腔100内的液体通过进液部300流出,即可以防止进液部300处出现反流的现象,便于保证分离装置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分离装置1包括储液容器500和分隔件600。分隔件60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第一过液部210设于分隔件600,或者,储液容器500与分隔件600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过液部210。这样便于第一过液部210的形成。
具体地,储液容器500包括第一环形周壁、设于第一环形周壁内的第二环形周壁以及连接在第一环形周壁与第二环形周壁之间的底壁,分隔件60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且包括外环部以及设于外环部内的内环部,内环部与外环部之间限定出储液腔,外环部与第一环形周壁之间以及内环部与第二环形周壁之间限定出过液通道200。这样便于增加第一过液部210、第二过液部220以及过液通道200的有效工作面积,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率。
具体而言,分隔件600包括第一分隔件61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储液容器500。第一分隔件61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第一过液部210设于第一分隔件610和/或储液容器500。这样便于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的形成,便于第一过液部210的形成。
具体地,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分隔件610具有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间隔布置的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外侧与储液容器500之间限定出过液通道200。这样便于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的形成,便于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的设置。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分隔件610形成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的分隔板。这样便于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的形成,便于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的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储液容器500的底壁具有凸台23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这样不仅便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安装设置,便于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的形成,而且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成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实现第一过液部210与第二过液部220之间的高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容器500具有与底壁连接的侧壁,侧壁的一端形成为开口,凸台230为储液容器500的底壁朝开口方向凹陷所形成。这样便于凸台230的形成不需要额外增加部件,加工方便且成本低。
具体地,凸台230的侧壁与第一分隔件610之间的间隙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这样便于将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设置为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便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先从第一过液部210流出。
更为具体地,如图17所示,凸台230的侧壁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部231和至少一个凹陷部232,凸起部231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侧壁贴紧配合,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为第一过液部210。这样通过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隙来构成液体流通的第一过液部210,这样的方式相比于在第一分隔件610侧壁设置通孔来形成第一过液部210或者通过在储液容器500的底壁设置凹槽来形成第一过液部210的方式更为简单,分离装置1加工制造方便快速且方便清洁,因为若在第一分隔件610设置通孔则需要再额外加工通孔的工序,而在储液容器500的底壁设置凹槽不仅要加工凹槽,且底壁形成的凹槽容易积累污渍,不方便清洁。
进一步地,凸起部231为多个,多个凸起部231沿凸台230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凸起部231之间形成有凹陷部232,每个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侧壁之间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这样便于多个过液通道200的形成,便于将第二过液部220与储液腔100连通,提高液体流动的均匀性和顺畅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凸起部231设有第一卡凸2311,第一分隔件610设有第二卡凸611,第一卡凸2311与第二卡凸611相互扣合。这样不仅便于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装配成型,提高第一分隔件610的装配效率,而且可以对第一分隔件610进行定位,提高第一分隔件610的设置稳定性,避免第一分隔件610与凸台230发生脱离。同时,便于对第一分隔件610进行拆卸清洗。
具体而言,第二卡凸611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分隔件610的侧壁下端的朝内弯曲的翻边,这样就不需要再额外加工第二卡凸611且第一分隔件610下端开口边缘能防止刮手。第一卡凸2311可以为设置在凸起部231的侧壁的朝外凸起的卡凸。
具体地,如图21所示,凸台230的顶壁形成有至少一个支撑凸块233,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支撑在支撑凸块233上,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或凸台230相连接,第一分隔件610的侧壁与凸台230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过液部210。这样的分离装置1也具有加工制造方便快速且方便清洁的优点,便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安装设置,而且便于过液通道200的形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隔件610与凸台通过弹性连接件700相连接。这样便于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装配成型,便于提高第一分隔件610的设置可靠性。
具体而言,弹性连接件700焊接在第一分隔件610上。第一分隔件610通过弹性连接件700插入凸台230上的安装孔234中。
进一步地,凸台230的顶壁设有安装孔234,弹性连接件700包括连接柱710和至少一个弹片720,连接柱710与第一分隔件610连接。弹片720设于连接柱710,弹片720配置为在连接柱710穿设安装孔234的状态下产生形变以允许连接柱710穿过安装孔234,且在连接柱710穿过安装孔234的状态下恢复形变。这样不仅便于第一分隔件610顺畅地与凸台230装配成型,而且可以利用弹性连接件700对第一分隔件610进行限位,避免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相脱离。
具体而言,第一分隔件610与凸台230通过弹性连接件700相连接。弹性连接件700焊接在第一分隔件610上。凸台230的顶壁设有安装孔234,弹性连接件700包括连接柱710和至少一个弹片720,第一分隔件610通过弹性连接件700插入凸台230上的安装孔234中。连接柱710与第一分隔件610连接,弹片720设于连接柱710,弹片720配置为在连接柱710穿设安装孔234的状态下产生形变以允许连接柱710穿过安装孔234,且在连接柱710穿过安装孔234的状态下恢复形变。凸台230的顶壁形成有至少一个支撑凸块233,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支撑在支撑凸块233上,第一分隔件610通过弹性连接件700与凸台230相连接,第一分隔件610的侧壁下端边缘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
具体地,凸台230的高度为2-20毫米。这样可以使凸台230具有合适的高度范围,不仅便于使储液腔100内能够留存一定量的混合液体,以便于对混合液体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层,而且这样使凸台230高度不会过高而影响储液容器500作为蒸笼使用,使蒸笼内腔即是储液腔100能具有足够空间方便放置食物。
可选地,凸台230的侧壁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向远离凸台230的顶壁的方向倾斜延伸,凸台230的侧壁与凸台230的顶壁之间的夹角G大于100°。这样可以保证过液通道200具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在制造过程中进行抛光处理。
可选地,第二过液部220形成第二过液口,第二过液口设于凸台230的顶壁和/或凸台230的侧壁的上部。这样不仅便于第二过液部220的安装设置,使第二过液部220具有一定的高度,而且可以使储液容器500的受力更加均匀,结构更加可靠稳定。
进一步地,第二过液口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间隔布置的开孔。这样便于利用开孔连通过液通道200与外界环境,便于分离后高密度的液体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出。
更进一步地,第二过液口包括多个开孔,开孔为圆孔且开孔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8毫米。这样不仅便于提高第二过液部220的出液稳定性,便于开孔的加工成型,而且开孔内不会掉落食材,储液容器500可以做为蒸笼使用,开孔的直径小于用户的手指尺寸,可以避免用户取放时刮伤手部。
具体地,分离装置1还包括第二分隔件620,第二分隔件62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腔100分隔为第一腔室621和第二腔室622,第二分隔件620具有周壁和侧壁,第一分隔件610与第二分隔件620的底壁连接。这样不仅便于第二分隔件620的设置,而且便于利用第一分隔件610和第二分隔件620对储液腔100进行分隔,提高分离装置1的分离效果。
更为具体地,第二分隔件620的底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过孔624,过孔624连通第一腔室621和第二腔室622。这样便于利用过孔624实现第一腔室621与第二腔室622的连通,便于液体在第一腔室621与第二腔室622之间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设置在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开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
第一分隔件610具有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间隔布置,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内表面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4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设置在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开口。具体而言,储液容器500的底壁具有凸台230,进液口设于凸台230。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
第一分隔件610形成分隔板,分隔板的两端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另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设置在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
第一分隔件610形成分隔板,分隔板的两端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另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6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开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
储液容器500为中空的环形容器,储液容器500具有内环形侧壁和外环形侧壁,第一分隔件610具有内环形周壁和外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内环形周壁、外环形周壁和储液容器500的内环形侧壁、外环形侧壁间隔布置,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环形周壁和外环形周壁之间,过液通道200包括内过液通道200和外过液通道200,内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内环形侧壁之间,外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外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外环形侧壁之间。进液口为设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外环形周壁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7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口且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口且为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且为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进液口的高度高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
储液容器500为中空的环形容器,储液容器500具有内环形侧壁和外环形侧壁,第一分隔件610具有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和储液容器500的内环形侧壁、外环形侧壁间隔布置,其中,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内环形周壁和储液容器500的外环形侧壁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内环形侧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过液部210形成为过液部240,第二过液部220形成为出液部250。过液部240具体为过液口,出液部250具体为出液口,进液部300形成为进液口。具体而言,分离装置1包括本体10和集液件40。本体10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过液口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出液口为设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的开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本体10的底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
举例而言,在烹饪过程中,汤锅中设置的分离装置1,在肉汤沸腾时肉汤能够通过设有单向阀330的进液口进入储液腔100内,在储液腔100内油脂和水分发生分层,油脂浮于上层,水分沉积在下层,水分通过过液口流入过液通道200,然后经出液口排出,不断循环此过程,则油脂不断积累在储液腔100内,实现油水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分离装置1包括本体10和集液件40。本体10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本体10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进液口和出液口设于储液容器500。第一分隔件61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
第一分隔件610具有环形周壁,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间隔布置,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内表面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环形周壁的外表面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第一分隔件610还具有顶壁,第一分隔件610的侧周壁的上端与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连接,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支撑于储液容器500的顶部。第一分隔件610的顶壁具有穿孔601。
过液口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出液口为设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的开口,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本体10的底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
集液件40与本体10连接,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从下向上朝向进液口延伸的集液面410。进液口在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的正投影位于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的中部。集液面410环绕进液口。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设有朝下延伸的挡板430。
集液件40限定出容纳腔420,本体10设于容纳腔420内,集液件40具有底壁以及沿底壁的周向延伸的侧周壁,集液件40的底壁的外表面的形成集液面410。集液件40的侧周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通孔451。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沿进液口的周向延伸的安装凸筋630,集液件40套设于安装凸筋630。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还具有沿本体10的周向延伸的支撑凸筋640,支撑凸筋640支撑在集液件40的底部内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分离装置1包括本体10和集液件40。本体10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液口和出液口。本体10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进液口和出液口设于储液容器500。第一分隔件61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
第一分隔件610形成分隔板,分隔板的两端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储液腔1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过液通道200位于第一分隔件610的另一侧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之间。
过液口由第一分隔件610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限定出,出液口为储液容器500的侧壁上沿,过液口的高度低于出液口的高度。过液通道200通过过液口与储液腔100连通,本体10的底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330,单向阀330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
集液件40与本体10连接,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从下向上朝向进液口延伸的集液面410。进液口在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的正投影位于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的中部。集液面410环绕进液口。集液件40的底部外表面设有朝下延伸的挡板430。
集液件40限定出容纳腔420,本体10设于容纳腔420内,集液件40具有底壁以及沿底壁的周向延伸的侧周壁,集液件40的底壁的外表面的形成集液面410。集液件40的侧周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通孔451。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具有沿进液口的周向延伸的安装凸筋630,集液件40套设于安装凸筋630。本体10的底部外表面还具有沿本体10的周向延伸的支撑凸筋640,支撑凸筋640支撑在集液件40的底部内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5-图23所示,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分离装置1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储液容器500的底壁具有凸台230。第一分隔件610罩设于凸台230,第一分隔件610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其中,第一过液部210设于储液容器500和/或第一分隔件61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
凸台230位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的中部,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的顶部。第二过液部22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间隔布置的开孔。凸台230的侧壁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凸台230的高度为2-20毫米。
凸台230的侧壁形成有多个凸起部231,多个凸起部231沿凸台230的周向间隔设置,凸起部231与第一分隔件610贴紧配合,相邻两个凸起部231之间限定出凹陷部232,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过液通道200的至少一部分。
凸起部231设有第一卡凸2311,第一分隔件610设有第二卡凸611,第一卡凸2311与第二卡凸611错位配合。
第一分隔件610支撑于凸台230的顶部。第一分隔件610的内表面设有朝向凸台230延伸的第一支撑凸起,凸台23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支撑凸起,第一支撑凸起适于支撑在第二支撑凸起上。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的位置与凸起部231的位置相对应。
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部300,进液部300的高度不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进液部300为多个,多个进液部300沿储液容器500的周向间隔设置。进液部300形成圆孔,且进液部300的直径为0.5-5毫米。储液容器500的顶部设有把手5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24-图29所示,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分离装置1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储液容器500的底壁具有凸台230。第一分隔件610罩设于凸台230,第一分隔件610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其中,第一过液部210设于储液容器500和/或第一分隔件61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
凸台230位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的中部,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凸台230的顶部。第二过液部22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间隔布置的开孔。凸台230的侧壁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凸台230的高度为2-20毫米。
凸台230的侧壁形成有多个凸起部231,多个凸起部231沿凸台230的周向间隔设置,凸起部231与第一分隔件610贴紧配合,相邻两个凸起部231之间限定出凹陷部232,凹陷部232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过液通道200的至少一部分。
凸起部231设有第一卡凸2311,第一分隔件610设有第二卡凸611,第一卡凸2311与第二卡凸611错位配合。
第一分隔件610支撑于凸台230的顶部。第一分隔件610的内表面设有朝向凸台230延伸的第一支撑凸起,凸台23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支撑凸起,第一支撑凸起适于支撑在第二支撑凸起上。第一支撑凸起和第二支撑凸起的位置与凸起部231的位置相对应。
分离装置1还包括第二分隔件620,第二分隔件62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腔100分隔为第一腔室621和第二腔室622,第二分隔件620具有周壁和侧壁,第一分隔件610与第二分隔件620的底壁连接。
第二分隔件620的底壁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过孔624,过孔624连通第一腔室621和第二腔室622。第二分隔件620支撑于储液容器500的底壁且偏离凸台230。第二分隔件620的下表面设有支撑环台623,支撑环台623支撑在储液容器500的底壁上,支撑环台623将第一腔室621分隔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
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设有与储液腔100连通的进液部300,进液部300的高度不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可以同时进液。
储液容器500的底部外表面设有集液面410,集液面410沿从下向上的方向朝向凸台230延伸。集液面410位于第二过液部220的下方且与第二过液部220连通。第二过液部220在集液面410的正投影位于集液面410的中部。集液面410环绕第二过液部220。集液面410的外边沿设有朝下延伸的挡板。挡板为环形且与集液面410的外边沿相连。储液容器500的顶部设有把手5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分离装置1用于分离不同密度的液体。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其中,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
第二过液部22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或者,第二过液部220包括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或者,分离装置1的内表面设有凸台230,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凸台230的高度,第二过液部220包括设于凸台230的开口。
分离装置1具有进液部300,进液部300与储液腔100连通。进液部30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侧壁的开口。或者,进液部300包括分离装置1的侧壁上沿。或者,进液部300包括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开口。
分离装置1的底部外表面具有集液面410,集液面410沿从下向上的方向朝向进液部300倾斜延伸。集液面410位于进液部300的下方且与进液部300连通。
在一些示例中,进液部300的高度高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或者,进液部300包括第一进液部和第二进液部,第一进液部与第二过液部220为同一结构,第二进液部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或者,进液部300与第二过液部220为两个独立结构。
在另一些示例中,进液部300形成设于分离装置1的底壁的进液口,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单向阀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进液口单向流入储液腔100内。
分离装置1包括储液容器500和第一分隔件610,第二过液部220设于储液容器500。第一分隔件610设于储液容器500内以将储液容器500的内腔至少分隔为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第一过液部210设于第一分隔件610,或者,储液容器500与第一分隔件610限定出第一过液部210。
第一分隔件610具有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间隔布置的环形周壁。或者,第一分隔件610形成与储液容器500的侧壁连接的分隔板。
下面以设置在汤锅中的分离装置1为例,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离装置1的工作过程。
在分离装置1工作时,分离装置1设在烹饪腔21内且位于肉汤的上方,肉汤在沸腾的过程中浮在肉汤上方的油水混合物能够从进液部300进入储液腔100,油水混合物在储液腔100内实现分层,密度小的油脂上浮在混合物的上部,密度大的水分下沉在混合物的下部。然后,水分从第一过液部210流入过液通道200内,当过液通道200内的水分上升到第二过液部220处时,水分从第二过液部220流回烹饪腔21。因而,密度小的油脂留存在储液腔100内,密度大的水分流出,实现油水两种液体的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烹饪器具11包括食物容器2、分离装置1和驱动装置3。食物容器2内具有烹饪腔21。分离装置1与烹饪腔21的内底壁间隔设置,分离装置1内具有储液腔100和过液通道200,过液通道2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210和第二过液部220,过液通道200通过第一过液部210与储液腔100连通,第二过液部220与烹饪腔21连通,第一过液部210的高度低于第二过液部220的高度。驱动装置3用于驱动烹饪腔21内液位和分离装置1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变化,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进入分离装置1内。
驱动装置3包括体积可变的可变形件31和驱动件32,可变形件31设在食物容器2内且配置为在体积变化的状态下改变烹饪腔21内的液位,驱动件32与可变形件31相连以驱动可变形件31的体积变化。可变形件31为气囊,驱动件32为气泵,气囊和气泵通过连接管相连。
或者,驱动装置3包括负压装置,负压装置用于将烹饪腔21内形成负压,以使烹饪腔21内的液体突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食物容器,所述食物容器内具有烹饪腔;
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与所述烹饪腔的内底壁间隔设置,所述分离装置内具有储液腔和过液通道,所述过液通道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液部和第二过液部,所述过液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过液部与所述储液腔连通,所述第二过液部与所述烹饪腔连通,所述第一过液部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过液部的高度;
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烹饪腔内液位和所述分离装置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变化,以使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体进入所述分离装置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体积可变的可变形件,所述可变形件设在所述食物容器内且配置为在体积变化的状态下改变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可变形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可变形件的体积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件为气囊,所述驱动件为气泵,所述气囊和所述气泵通过连接管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用于将所述烹饪腔内形成负压,以使所述烹饪腔内的液体突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的开口;和/或,
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上沿;和/或,
所述分离装置的内表面设有凸台,所述第一过液部的高度低于所述凸台的高度,所述第二过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凸台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具有进液部,所述进液部与所述储液腔以及所述烹饪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的开口;和/或,
所述进液部包括所述分离装置的侧壁上沿;和/或,
所述进液部包括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的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部外表面具有集液面,所述集液面沿靠近所述进液部的方向逐渐朝上倾斜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过液部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同一结构;和/或,
所述进液部包括第一进液部和第二进液部,所述第一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同一结构,所述第二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两个独立结构;和/或,
所述进液部与所述第二过液部为两个独立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部形成设于所述分离装置的底壁的进液口,所述进液口处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被配置为允许液体从所述进液口单向流入所述储液腔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装置包括:
储液容器,所述第二过液部设于所述储液容器;
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于所述储液容器内以将所述储液容器的内腔至少分隔为所述储液腔和所述过液通道,所述第一过液部设于所述分隔件,或者,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分隔件限定出所述第一过液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具有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间隔布置的环形周壁;或者,所述分隔件形成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连接的分隔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74327.9U CN211380767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74327.9U CN211380767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80767U true CN211380767U (zh) | 2020-09-01 |
Family
ID=72222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74327.9U Active CN211380767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80767U (zh) |
-
2019
- 2019-12-17 CN CN201922274327.9U patent/CN2113807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38077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380905U (zh) |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0446648U (zh) | 烹饪器具的盛放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138077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230886U (zh) |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1380767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380906U (zh) |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0871049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2914368B (zh) |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装置 | |
CN114468755B (zh) |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112914343A (zh) |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KR20070034117A (ko) | 커피 카트리지용 깔대기 삽입체 | |
CN215226839U (zh) | 分离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3464693U (zh) | 烹饪器具的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993333U (zh) |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993293U (zh) | 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004556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0212679U (zh) | 烹饪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9720451U (zh) | 分离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9088965U (zh) | 分离装置、锅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9720366U (zh) | 烹饪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US5147544A (en) | Blood filter in medical devices | |
CN218651454U (zh) | 滤油组件及烹饪电器 | |
CN216602447U (zh) | 烹饪器具及其蒸笼组件 | |
CN118844816A (zh) | 分离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