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房后对重承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是一种无机房后对重承重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是建筑物内用于载人运货的高效装置,随着使用的普及,电梯也从高层建筑中使用逐渐普及到了低层建筑中,例如在别墅、天桥、展馆中使用,与大型高层建筑的电梯井道相比,此类使用场景的井道碍于空间限制,往往呈现宽度较小而纵深较大的特点,为了有效的利用井道的空间,以设置更大尺寸的轿厢,此类电梯往往通过在轿厢的后方设置对重装置的后对重结构替代常见的将对重装置设于轿厢一侧的侧对重结构。
后对重结构是将对重组件安装于轿厢的后侧而非两侧,普通的后对重在现有技术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使用,如图1-图3所示,在安装时,由于对重块位于轿厢的后方,所以需要在井道顶部前后两个墙壁上分别开设一承重梁孔1,然后将承重梁2的两端安装固定在承重梁孔1中,将曳引机3安装在承重梁2上,然后以图3的连接方式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钢丝绳a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对重绳头4和轿厢绳头5上,对重绳头4一端经对重轮6与曳引机3连接,轿厢绳头5一端通过两个轿顶轮7与曳引机3连接,形成轿厢的曳引和对重结构,这种在井道顶部预留或者开设承重梁孔在安装承重梁的结构在配合轿厢使用时,轿厢上为了配合两侧的轨道并且安装连接主机和对重块的轿顶轮,轿厢上方需要安装呈十字形叠放的两根上梁b,所以轿厢上方需要较大的高度,不符合别墅等建筑的安装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工方便、且能减少轿顶上方占用空间的机房后对重主机承重结构。
该结构包括:
主轨,用于对轿厢的升降运行进行导向,固定于轿厢两侧的井道墙壁上;
副轨,用于配合对重装置升降运行进行导向,固定于轿厢后侧的井道墙壁上;
主承重组件,包括水平设置于主轨顶部的主承重基座,主承重基座与主轨顶端固定连接、同时两端与井道两侧墙面固定;
副承重组件,包括水平设置于副轨顶部的副承重基座,副承重基座与副轨顶端固定连接、同时与井道后侧墙面固定;
承重梁,设于主承重组件和副承重组件之间,两端固定于主承重组件和副承重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的主轨具有位于井道两侧墙壁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主轨和第二主轨,第一主轨和第二主轨的顶端分别安装一U形托,主承重基座包括安装于两端的U形托两侧的背向设置的两条主承重槽钢。
优选地,所述的主承重基座的一端设有将主承重组件固定于井道一侧墙壁的第一固定板,主承重组件的另一端设有将主承重组件固定于井道另一侧墙壁的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分别为具有水平面和垂直面的L形结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水平面与主承重基座固定,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垂直面与对应一侧的井道侧面墙壁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副轨具有第一副轨和第二副轨,第一副轨和第二副轨顶端分别固定有一L形托,副承重基座为安装于L形托上方的开口向下设置的副承重槽钢,L形托被覆盖于副承重槽钢的向下的开口内。
优选地,所述的副承重基座上设有将副承托基座与井道后侧墙壁固定的后固定板,所述的后固定板为具有水平面和垂直面的L形结构,后固定板的水平面与副承托基座固定,后固定板的垂直面与井道的后侧墙壁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承重梁具有两条水平背向设置的承重梁槽钢,两条承重梁槽钢的一端对应一侧的主承重槽钢上,两条承重梁槽钢的另一端位于副承重槽钢上方并与副承重槽钢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主承重基座上中部设有轿厢绳头组件和导向轮,该轿厢绳头组件包括与两条主承重槽钢以及两条承重梁槽钢均固定的两条背向设置的绳头托板槽钢、安装于绳头托板槽钢上的绳头板、位于绳头板上的轿厢绳头和称重装置固定板。
优选地,所述的主承重基座的一端上表面设有一限速器固定板,所述的第一固定板安装于该限速器固定板上,限速器固定板上安装有限速器;所述的主承重基座的另一端上表面设有一加强板,所述的第二固定板安装于该加强板上。
优选地,所述的副承重基座上安装有对重绳头组件。
优选地,两条承重梁槽钢上承载有主机。
本实用新型的无机房后对重承重结构的主副承重组件借助井道内的主轨和副轨的支撑力,以及固定于井道墙壁所产生的紧固力,从而使承重梁及主副承重组件的整体结构能达到承载电梯运行的各个组件的承载能力,而无需在井道内壁上开槽,减小了安装空间的占用和施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承重梁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轿厢顶部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的轿厢牵引对重绕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部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承重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承重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配合使用的轿厢顶部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曳引主机牵引轿厢与对重的绕绳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无机房后对重承重结构包括:
主轨10,用于对轿厢的升降运行进行导向,固定于轿厢侧面的井道墙壁上;
副轨11,用于配合对重装置的升降运行进行导向,固定于轿厢后侧的井道墙壁上;
主承重组件12,包括水平设置于主轨顶部的主承重基座121,主承重基座121顶部与主轨10顶端固定连接、同时与井道墙壁固定;
副承重组件13,包括水平设置于副轨顶部的副承重基座131,副承重基座131与副轨11顶端固定连接、同时与井道墙壁固定;
承重梁14,设于主承重组件12和副承重组件13之间,两端固定于主承重组件12和副承重组件13上。
本实施例的承重结构上,在省去在井道内墙壁上开孔以后,为了满足整体电梯运行的承重强度的需要,通过两种技术方案的组合来提高整体结构的承重能力,第一种技术方案是将主承重组件12和副承重组件13的两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井道内的墙壁上,将主承重组件12和副承重组件13的两端固定在井道内壁所提供的支撑力达不到现有的在井道内壁上开孔的方式,在井道内部上开孔然后将承重梁的两端插在开孔中是通过建筑墙壁为承重梁提供向上的承托力,而紧固件的固定则是通过紧固件来承载整体的重量,所以给予的承载力不足以满足电梯的整体安全运行,所以为了配合第一种技术方案的使用,第二种技术方案利用主轨10和副轨11的支撑力从底部给予主承载组件12或副承载组件13额外的支撑力,在侧面和底部两个方向进行固定和支撑,由于主轨10和副轨11是沿着井道垂直方向延伸且固定在井道内壁上的组件,由于延伸长度较长,所以一般是通过固定于墙壁上的安装支架和众多的紧固件与井道内壁固定,所以可以视为与井道内壁一体的结构,通过主轨10来支撑主承重组件12以及通过副轨11来支撑副承重组件13,结合主承重组件12以及副承重组件13自身与井道内壁的固定,从而给主承重组件12和副承重组件13提供了足够稳定的承载力,然后再将承重梁14安装在主承重组件12和副承重组件13之间,从而达到替代在井道内壁开孔的结构,保证了承重的稳定性需要。
由于主轨10用于轿厢的垂直升降的导向,为了节省井道空间,主轨10向井道内的纵深宽度较小,不便于主承重组件的紧固安装,为了扩大主轨与主承重组件的安装面积,增加紧固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轨10具有第一主轨101和第二主轨102,第一主轨101和第二主轨102的顶端分别安装一U形托103,主承重组件12的主承重基座121包括安装于两端的U形托103两侧的背向设置的两条主承重槽钢1211。安装时,两侧的U形托103为开口向内设置,U形托103上的两平行侧面朝向水平两侧,分别与对应的主承重槽钢1211的平面固定,U形托103的中间段与对应一侧的第一主轨101或第二主轨102固定。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主承重基座121是由槽钢组成,其端面不便于直接安装紧固件与墙壁固定,所以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在主承重基座121的一端设有将主承重组件12固定于井道的一侧墙面的第一固定板122,主承重组件12的另一端设有将主承重组件固定于井道的另一侧墙面的第二固定板123,第一固定板122和第二固定板123分别为具有水平面和垂直面的L形结构,第一固定板122和第二固定板123的水平面与主承重基座121固定,第一固定板122和第二固定板123的垂直面与井道的两侧墙壁固定。
在副轨11的结构和安装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轨11具有第一副轨111和第二副轨112,第一副轨111和第二副轨112顶端分别固定有一L形托113,副承重基座131为安装于L形托113上方的开口向下设置的副承重槽钢1311,L形托113被覆盖于副承重槽钢1311的开口内。
由于副轨11用于配合对重装置设置,所以其宽度小于轿厢宽度,副承重基座131两端接触不到井道的两侧内壁,所以为了将副承重基座131与墙壁固定,最直接的放置是与轿厢后侧的井道内部固定,所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承重基座131上设有将副承托基座与井道后侧墙壁固定的后固定板132,所述的后固定板132为具有水平面和垂直面的L形结构,后固定板132的水平面与副承托基座131固定,后固定板132的垂直面与井道的后侧墙壁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重梁14具有两条背向设置的两条承重梁槽钢141,两条承重梁槽钢141的一端的端面固定在垂直接触的一条主承重槽钢上,两条承重梁槽钢141的另一端位于副承重槽钢上方并与副承重槽钢固定。
在各个连接组件的设置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承重基座121上中部设有轿厢绳头组件15和第一导向轮16,该轿厢绳头组件15包括与两条主承重槽钢以及两条承重梁槽钢均固定的两条背向设置的绳头托板槽钢151、安装于绳头托板槽钢151上的绳头板152、位于绳头板152上的轿厢绳头153和称重装置固定板154。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承重基座121的一侧上表面设有一限速器固定板17,所述的第一固定板123安装于该限速器固定板17上,限速器固定板17上安装有限速器18;所述的主承重基座121的另一端上表面设有一加强板19,所述的第二固定板123安装于该加强板19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承重基座131上安装有对重绳头组件20。
本实施例中,两条承重梁槽钢上承载有主机21,两条承重槽钢之间设有第二导向轮22。
设置好各个组件以后,根据图10的形式将各个组件连接即形成本实施例的整体曳引和对重结构,钢丝绳a两端对重绳头组件20和轿厢绳头组件15,对重绳头组件20一侧经对重轮6与曳引机21连接,轿厢绳头15一侧经轿顶轮7’、第一导向轮16和第二导向轮22与曳引机21连接,连接时可参见图9可知,在轿厢上仅通过一根横梁即可实现安装两侧立柱和轿顶轮7’的需要,减少了一根轿顶横梁的安装结构,即简化了轿厢结构又降低了轿厢顶部所需占用的高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