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85921U -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85921U CN211285921U CN201922130996.9U CN201922130996U CN211285921U CN 211285921 U CN211285921 U CN 211285921U CN 201922130996 U CN201922130996 U CN 201922130996U CN 211285921 U CN211285921 U CN 2112859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ulation
- water
- rainwater
- road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包括道路区和设置于道路区两侧的绿化带区,道路区的两侧设有调蓄池,调蓄池的顶面设有雨水篦子,调蓄池上端连通有溢流管道,溢流管道与市政雨水井连通;调蓄池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池,调蓄池内设有潜水泵,调蓄池的池壁设置有出水口,潜水泵的出水管与出水口连通;出水口连通有位于调蓄池外部的渗水带,渗水带绕设埋于绿化带区的下方且靠近绿化带区的植物根系设置,渗水带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本实用新型易于隐藏式对绿化带内的植物根系进行补水,一方面改善了现有的调蓄池地上浇灌引发的喷洒行人和淋湿路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地下靠近植物根系补水易于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调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建设中提及的“渗、滞、蓄、净、用、排”中的“蓄”指的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建造的调蓄池,其能够在降雨时收集雨水,等降水结束后再慢慢泄流,进而起到有效利用雨水的目的。目前,在城市改造中,雨水调蓄池的应用越来越多。
如公开号为CN204265607U的中国专利中披露的雨水生态调蓄池,包括依次设置的植物净化池、生化过滤池以及集水井,植物净化池与市政雨水管连接,植物净化池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水缘植物区、漂浮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及挡泥出水区,挡泥出水区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碎石层、粗砂层、细沙层及土工布层;生化过滤池沿水流方向依次包括反应区和过滤区,反应区和过滤区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墙,反应区顶部设有加菌盒,反应区底部设有曝气管,曝气管连接一曝气泵,过滤区底部为PP棉层,过滤区与集水井之间设置第二溢流墙,第二溢流墙矮于第一溢流墙,集水井内设有提水泵,提水泵连接一穿出地面的用水管。
现行的雨水调蓄池在降水结束后使用调蓄池内的雨水时,一般的做法是用水泵将雨水抽到地面,通过地面安装的喷头对调蓄池旁边的绿化带进行浇灌。但是现行的调蓄池的用水方式使得喷头的喷洒范围不好控制,而绿化带常常紧靠人行道,调蓄池用水过程中水容易喷洒到过往行人,而且绿化带浇灌后多余的水容易流至路面,使得现行的调蓄池的用水方式容易给行人通行造成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其具有地下隐藏式用水、改善现有调蓄池用水时容易影响行人通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包括道路区和设置于所述道路区两侧的绿化带区,所述道路区的两侧且位于所述绿化带区的下方设置有下陷的调蓄池,所述调蓄池的顶面盖设有雨水篦子,所述调蓄池的上端连通有溢流管道,所述溢流管道的另一端与市政雨水井连通;所述调蓄池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池,所述调蓄池内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上方设置有潜水泵,所述调蓄池的池壁设置有出水口,所述潜水泵的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口上连通有位于所述调蓄池外部的渗水带,所述渗水带绕设埋于所述绿化带区的下方且靠近所述绿化带区的植物根系设置,所述渗水带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流经道路区的雨水容易流入下陷的调蓄池内进行收集,当雨水量较大超过调蓄池的容积时,多余的雨水易于通过溢流管流入市政雨水井内,减小雨水向道路区倒灌的可能性。蓄入调蓄池内的水在雨后使用时,雨水易于在潜水泵的作用下沿埋设于绿化带下方的渗水带缓慢渗入绿化带的土壤中,直接在地下为绿化带内种植的植物根系补充水分,使得本方案中的调蓄池实现了隐藏式用水的效果,有利于改善现有的调蓄池地上浇灌引发的喷洒行人和淋湿路面的问题。当调蓄池为绿化带补水时,行人可正常通行道路区。调蓄池顶面盖设的雨水篦子易于对雨水中混杂的泥土、碎石和生活垃圾等起到一定过滤效果,提高调蓄池内水的洁净度,同时配合沉淀池,易于保持渗水带的通畅。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沉淀池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易于泥沙向沉淀池内沉降,同时对泥沙起到集中收集的作用,便于工人清理调蓄池内的泥沙。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渗水孔的直径为8毫米至10毫米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小孔径的渗水孔易于调蓄池内的水呈滴状缓慢而均匀的滴在绿化带植物的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持续对绿化带的植物起到补水的作用,易于绿化带的土壤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相对湿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渗水带内填充有吸水芯,所述吸水芯采用海绵或纤维绳中的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海绵或纤维绳能够进一步使渗水带中的水实现缓慢而均匀渗入绿化带的土壤中的效果,同时海绵或纤维绳还能起到引水的效果,更易于调蓄池内的水流入土壤中。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道路区的两侧设有路缘石,所述路缘石靠近所述道路区的一侧开设有透水孔,所述透水孔一端朝向所述道路区,另一端朝向所述调蓄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大雨致使路面雨水弥漫时,路缘石以及路缘石上开设的透水孔能够对较大的树叶和生活垃圾等起到阻挡作用,易于对流向调蓄池的雨水起到初步过滤的效果。同时,路缘石易于对道路区和绿化带区起到分隔作用,使得行人和车辆在道路区行进时不容易进入调蓄池的上方,有利于减小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路缘石上与所述透水孔的连接处固定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的设置易于进一步提升路缘石的过滤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道路区的路面由若干透水砖铺设而成,所述道路区下方设有排水盲沟,所述排水盲沟与所述调蓄池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使路面上的积水能够快速渗入至地下,并通过排水盲沟将雨水集中输送入调蓄池中进行储存,在易于收集路面雨水的同时还易于雨后路面快速恢复干燥,便于行人和车辆通行。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水篦子上方以及所述透水砖与所述排水盲沟之间均铺设有级配碎石层,位于所述排水盲沟的所述级配碎石层下方还设置有过滤网架,所述过滤网架的孔隙小于所述级配碎石层的粒径,且所述雨水篦子的孔隙小于所述级配碎石层的粒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级配碎石层便于雨水流入调蓄池的同时,还能够对流入调蓄池内的雨水进一步起到过滤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埋设于绿化带区下方并靠近绿化带区植物根系设置的渗水管的设置,易于利用调蓄池的水隐藏式对绿化带内的植物根系进行补水,一方面改善了现有的调蓄池地上浇灌引发的喷洒行人和淋湿路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地下靠近植物根系补水的方式,易于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率;
2.溢流管道连通调蓄池和市政雨水井的设置,当大雨使得调蓄池的水满后,易于将调蓄池内的水排出,减小雨水向道路区倒灌的可能性;
3.通过渗水孔直径8毫米至10毫米之间以及渗水带内填充有海绵或纤维绳中的一种的设置,易于渗水带持续且缓慢地向绿化带区的植物根系补充水分,易于绿化带的土壤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相对湿度;
4.通过沉淀池、雨水篦子、透水孔、级配碎石层和过滤网架的设置,均能够对流向调蓄池的雨水起到过滤效果,易于提高调蓄池内水的洁净度,同时有助于保持渗水带的通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渗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道路区;11、路缘石;111、透水孔;112、过滤网;12、透水砖;2、绿化带区;3、调蓄池;31、雨水篦子;32、溢流管道;33、沉淀池;34、潜水泵;35、出水口;4、级配碎石层;5、隔离网罩;6、排水盲沟;7、过滤网架;8、渗水带;81、渗水孔;82、吸水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包括道路区1和设置于道路区1两侧的绿化带区2,衔接于道路区1的两侧且位于绿化带区2的下方挖设有下陷式的调蓄池3。调蓄池3的池壁采用水泥,以便与周围的土壤形成隔离。下雨时,弥漫于道路区1路面的雨水易于流向调蓄池3内,利用调蓄池3对雨水起到存储作用,以便雨后利用。道路区1的路面可设置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弧形面,更易于雨水流向调蓄池3。
参照图2,调蓄池3的顶面盖设有钢制或者泥土烧制的雨水篦子31,雨水篦子31上方铺设有级配碎石层4,级配碎石层4的粒径大于雨水篦子31的孔径,使得石块不容易落入蓄水池中。雨水篦子31和级配碎石层4具有优良的透水性,同时还能够对流向调蓄池3的雨水起到过滤作用,减小泥沙和生活垃圾等流入调蓄池3造成池水污染的情况。
参照图,道路区1的两侧浇筑有路缘石11,用来对道路区1和绿化带区2起到隔离,使得道路区1路面行进的行人或者车辆不容易进入绿化带区2,从而减小了行人或车辆位于调蓄池3上方发生危险的情况。本实施例中的调蓄池3上方还罩设固定有隔离网罩5,能够进一步对调蓄池3起隔离和警示作用,使得小孩或者小动物不容易在调蓄池3上方滞留。路缘石11靠近道路区1的一侧开设有透水孔111,透水孔111的一端朝向道路区1,另一端朝向调蓄池3的上方。当道路区1路面的雨水流入调蓄池3前,需要先经过透水孔111,透水孔111在不影响雨水流向调蓄池3的同时,能够对雨水中的大块杂物起到初步过滤的效果。为了增强透水孔111的过滤效果,本实施例中的路缘石11与透水孔111的连接处固定有过滤网112。
参照图2,道路区1的路面采用若干透水砖12铺设而成,道路区1下方开设有排水盲沟6,排水盲沟6的两端与调蓄池3连通,透水砖12和排水盲沟6之间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级配碎石层4和过滤网架7,过滤网架7的孔隙小于级配碎石层4的粒径。当雨水从路面向下渗透时,先经过级配碎石层4,级配碎石层4起到初步过滤雨水的效果,然后再经过孔隙更小的过滤网架7,达到进一步过滤雨水的效果。同时过滤网架7能够阻挡级配碎石层4内的碎石不容易落入排水盲沟6内,方便排水盲沟6向调蓄池3输水。本实施例中的排水盲沟6采用透水砖砌成,易于雨后排水盲沟6内的水缓慢下渗。
参照图1,调蓄池3上端连通有溢流管道32,溢流管道32的另一端与市政雨水井(图中未示出)连通。当降雨量较大,调蓄池3中的雨水蓄满后,继续流向调蓄池3内的雨水易于沿溢流管道32流向市政雨水井,从而对调蓄池3起到泄流作用,使得本实施例中的调蓄池3不容易发生向道路区1倒灌的可能性。
参照图1和图2,调蓄池3的底部一体式连通有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的沉淀池33,用来对可能进入调蓄池3中的泥沙和杂质等起到沉降作用,易于提高调蓄池3中的水后续使用时的洁净度。同时沉降池33对泥沙和杂质起到集中收集的作用,方便了工人对调蓄池3中的泥沙和杂质进行清理。
参照图2,调蓄池3内位于沉淀池33的上方设置有与外界电源电连接的潜水泵34,调蓄池3的池壁开设有出水口35,潜水泵34的出水管与出水口35位于调蓄池3内部的一端连通,出水口35位于调蓄池3外部的一端连通有渗水带8,渗水带8埋设于绿化带区2下方的土壤中,且渗水带8靠近绿化带区2的植物根系盘绕设置,渗水带8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81(见图3)。雨后在绿化带区2的植物需要浇灌时,通过潜水泵34将调蓄池3内沉淀后的雨水抽出,并通过渗水带8输送至绿化带区2植物根系附近的土壤中,对绿化带区2的植物进行地下隐藏式的补水,改善了现有的调蓄池3地上浇灌引发的喷洒行人和淋湿路面的问题,调蓄池3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出水方式为绿化带补水时,不容易对道路区1造成干扰,道路区1的行人和车辆可正常通行。
参照图3,渗水孔81的直径为8毫米至10毫米之间,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渗水孔81为小孔径,易于调蓄池3内的水呈滴状缓慢而均匀的滴在绿化带植物的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持续对绿化带的植物起到补水的作用,易于绿化带的土壤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相对湿度。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渗水带8内填充有海绵或纤维绳中的一种制成的吸水芯82,能够使渗水带8中的水进一步实现缓慢而均匀渗入绿化带的土壤中的效果,同时吸水芯82还能起到引水的效果,更易于调蓄池3内的水流入土壤中。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下雨时,漫延至道路区1两侧的雨水容易通过路缘石11上的过滤网112和透水孔111流向调蓄池3,并且在雨水进入调蓄池3前需要依次流经调蓄池3上方的级配碎石层4和雨水篦子31进行过滤,最终流入调蓄池3中进行存储。另一方面,道路区1路面上的雨水容易依次经过透水砖12、透水砖12下方的级配碎石层4和过滤网架7进行过滤后,再进入排水盲沟6中,进而通过排水盲沟6流入调蓄池3进行储存。当降雨后,雨水在调蓄池3和沉降池中沉降一段时间后,使用者可利用调蓄池3中的水对道路区1两侧的绿化带进行隐藏式缓慢滴灌,使绿化带的土壤长时间保持适宜的相对湿度,易于对绿化带种植的植物持续补充水分。
当调蓄池3使用一段时间后,使用者可移除调蓄池3上方的隔离网罩5和级配碎石层4以及雨水篦子31,利用铲子或者清淤泥泵对调蓄池3以及沉淀池33中的淤泥进行清理。
本实施例中的雨水调蓄系统在冬季融雪时,同样能够对雪水起到收集和再利用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包括道路区(1)和设置于所述道路区(1)两侧的绿化带区(2),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区(1)的两侧且位于所述绿化带区(2)的下方设置有下陷的调蓄池(3),所述调蓄池(3)的顶面盖设有雨水篦子(31),所述调蓄池(3)的上端连通有溢流管道(32),所述溢流管道(32)的另一端与市政雨水井连通;
所述调蓄池(3)的底部设置有沉淀池(33),所述调蓄池(3)内位于所述沉淀池(33)的上方设置有潜水泵(34),所述调蓄池(3)的池壁设置有出水口(35),所述潜水泵(34)的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35)连通;
所述出水口(35)上连通有位于所述调蓄池(3)外部的渗水带(8),所述渗水带(8)绕设埋于所述绿化带区(2)的下方且靠近所述绿化带区(2)的植物根系设置,所述渗水带(8)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3)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孔(81)的直径为8毫米至10毫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带(8)内填充有吸水芯(82),所述吸水芯(82)采用海绵或纤维绳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区(1)的两侧设有路缘石(11),所述路缘石(11)靠近所述道路区(1)的一侧开设有透水孔(111),所述透水孔(111)一端朝向所述道路区(1),另一端朝向所述调蓄池(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11)上与所述透水孔(111)的连接处固定有过滤网(1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区(1)的路面由若干透水砖(12)铺设而成,所述道路区(1)下方设有排水盲沟(6),所述排水盲沟(6)与所述调蓄池(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篦子(31)上方以及所述透水砖(12)与所述排水盲沟(6)之间均铺设有级配碎石层(4);
位于所述排水盲沟(6)的所述级配碎石层(4)下方还设置有过滤网架(7),所述过滤网架(7)的孔隙小于所述级配碎石层(4)的粒径;
所述雨水篦子(31)的孔隙小于所述级配碎石层(4)的粒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30996.9U CN211285921U (zh) | 2019-12-02 | 2019-12-02 |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30996.9U CN211285921U (zh) | 2019-12-02 | 2019-12-02 |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85921U true CN211285921U (zh) | 2020-08-18 |
Family
ID=72017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30996.9U Active CN211285921U (zh) | 2019-12-02 | 2019-12-02 |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8592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02678A (zh) * | 2021-09-27 | 2021-12-17 | 宁波联兴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道路快速渗滤、蓄水绿化带 |
CN114232752A (zh) * | 2021-12-14 | 2022-03-25 | 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海绵城市用雨水调度及蓄洪系统 |
CN116163384A (zh) * | 2023-03-16 | 2023-05-26 |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一种缓解内涝的雨水渗漏装置及使用方法 |
-
2019
- 2019-12-02 CN CN201922130996.9U patent/CN21128592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02678A (zh) * | 2021-09-27 | 2021-12-17 | 宁波联兴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道路快速渗滤、蓄水绿化带 |
CN113802678B (zh) * | 2021-09-27 | 2022-08-05 | 宁波联兴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道路快速渗滤、蓄水绿化带 |
CN114232752A (zh) * | 2021-12-14 | 2022-03-25 | 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海绵城市用雨水调度及蓄洪系统 |
CN116163384A (zh) * | 2023-03-16 | 2023-05-26 |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一种缓解内涝的雨水渗漏装置及使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66366B (zh) | 一种用于土建工地的自清节水型综合洗车的方法及其系统 | |
CN207362631U (zh) |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的道路雨水回收系统 | |
CN211285921U (zh) |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用雨水调蓄系统 | |
CN204690903U (zh) | 小区雨水回收系统 | |
CN108729326A (zh) | 用于海绵城市滨海公路建设的自然净化排水系统 | |
CN208649827U (zh) | 用于海绵城市滨海公路建设的自然净化排水系统 | |
CN207958061U (zh) | 一种山地城市暴雨径流调蓄及雨水处理系统 | |
CN207567889U (zh) | 住宅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 |
CN211368282U (zh) | 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路面结构 | |
CN210395596U (zh) | 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 | |
CN106499002A (zh) | 草坪绿地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110012770B (zh) | 一种高效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物的雨水花园 | |
CN209114270U (zh)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生态树池 | |
CN107473505A (zh) |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型校园雨污水回收再利用方法 | |
CN207776053U (zh)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无雨水井排水系统 | |
CN104452941B (zh) | 一种防止地面沉降变形的雨水收集渗透系统 | |
CN110145014A (zh) | 一种具有市政分流导水功能的生态路面 | |
CN105293706A (zh) | 城市下沉廊道式景观湿地 | |
CN206233301U (zh) | 草坪绿地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211897679U (zh) | 一种新型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 |
CN108532711B (zh) |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 | |
CN206360052U (zh) | 一种海绵式雨水渗透收排系统 | |
CN219260623U (zh) | 一种城市支小路海绵设施结构 | |
CN105908802B (zh) | 一种山丘区生态型雨水分质集蓄系统及构建方法 | |
CN205170503U (zh) | 城市下沉廊道式景观湿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