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6316U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006316U CN211006316U CN201921422291.8U CN201921422291U CN211006316U CN 211006316 U CN211006316 U CN 211006316U CN 201921422291 U CN201921422291 U CN 201921422291U CN 211006316 U CN211006316 U CN 2110063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verted
- bridge
- sides
- bent cap
- b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两侧简支梁搁置在倒T形盖梁上,简支梁中梁设置牛腿,两侧牛腿位于盖梁倒T部分顶部上方,在顺桥向,两侧简支梁中梁牛腿端面之间设有间隙,两侧简支梁边梁端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通过桥面连续或伸缩缝构造进行处理;在顺桥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左右两侧简支梁之间,在横桥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两侧边梁之间,在高度方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中梁牛腿下方,使得盖梁倒T部分在以上三个方向均被两侧简支梁遮挡,达到隐形效果。它具有常规倒T盖梁建筑高度低的优点,同时盖梁倒T部分可被简支梁遮挡,且桥面处仅剩一道间隙,相比常规倒T盖梁,具有桥面连续施工简便、行车舒适性好、景观效果好的独特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简支梁因具有构造简单、适宜采用预制装配工艺、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中小跨径桥梁中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将多片简支梁搁置在倒T形盖梁上是一种常用的桥梁结构型式,常规倒T盖梁具有结构高度低的优点,在城市高架中应用广泛,但其倒T部分与左右两侧简支梁形成两道间隙,由此带来桥面连续构造施工要求高、耐久性能不佳,伸缩缝处双缝设置影响行车舒适性,以及外观效果不佳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它具有常规倒T盖梁建筑高度低的优点,同时其经过简支梁以及盖梁的特殊构造处理后,盖梁倒T部分在顶面、立面及侧面均可被简支梁遮挡,且桥面处仅剩一道间隙(桥面伸缩缝及连续缝相比普通倒T盖梁减少一半),相比常规倒T盖梁,具有桥面连续施工简便、行车舒适性好、景观效果好的独特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两侧简支梁搁置在倒T形盖梁上,简支梁中梁两端的上缘设置顺桥向牛腿,两侧顺桥向牛腿位于盖梁倒T部分顶部上方,横桥向盖梁倒T部分延伸至距盖梁端部一定距离,在盖梁横桥向端部形成横桥向牛腿,使得两侧边梁可以不受倒T部分的间隔;在顺桥向,两侧简支梁中梁的顺桥向牛腿端面之间设有间隙,两侧简支梁边梁从盖梁倒T部分两侧通过,其端面之间设有间隙,以上所述间隙通过桥面连续或伸缩缝构造进行处理;在顺桥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左右两侧简支梁之间,在横桥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两侧边梁之间,在高度方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中梁的顺桥向牛腿下方,使得盖梁倒T部分在以上三个方向均被两侧简支梁遮挡,达到隐形效果。
进一步地,倒T形盖梁两侧牛腿上设置永久支座,用于搁置两侧简支梁。
进一步地,在顺桥向,两侧简支梁中梁端部即顺桥向牛腿根部与盖梁倒T部分之间设有间隙;在横桥向,简支梁边梁侧面与盖梁倒T部分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在高度方向,简支梁中梁的顺桥向牛腿底部与盖梁倒T部分顶部之间设有间隙;以上所述间隙不需进行桥面连续或伸缩缝构造处理。
进一步地,半倒T隐形盖梁横向端部的横桥向牛腿构造为关键受力部位,预应力钢束在横桥向牛腿处下弯可以有效提高牛腿的抗剪能力。
进一步地,将预应力钢束延伸至盖梁侧面的一端设置为张拉端,延伸至盖梁底面的一端设置为固定端,避免了在盖梁底部进行预应力钢束的张拉和封锚施工,降低了施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半倒T隐形盖梁”是相对常规倒T形盖梁而言,在横桥向盖梁倒T部分未延伸至盖梁端部,使得两侧边梁可以不受倒T部分的间隔;在高度方向倒T部分顶部高度低于简支梁顶部高度,使得中梁可以通过顶部设置牛腿的方式从倒T上方通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明显的技术特点,其一,盖梁倒T部分被两侧简支梁遮挡,达到隐形的效果;其二,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构造将桥面连续缝及伸缩缝的位置由常规倒T盖梁的两侧简支梁与倒T部分之间转移至两侧简支梁之间,桥面伸缩缝及连续缝由常规倒T盖梁的两道减少至一道,性能更加可靠,工艺更加简单,行车舒适性更好;其三,受力计算时,盖梁免受温度梯度影响,提高了结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构造顺桥向立面布置详图(盖梁构造轮廓为示意,不限于图中外轮廓形状);
图2为本实用新型构造A-A横断面布置图(断面简支梁以小箱梁结构作为示意,不限于使用小箱梁);
图3为本实用新型构造B-B横断面布置图(断面简支梁以小箱梁结构作为示意,不限于使用小箱梁);
图4为本实用新型构造的预应力钢束立面布置示意图之一(盖梁构造轮廓及预应力钢束的根数和形状为参考,不限于图中示意);
图5为本实用新型构造的预应力钢束立面布置示意图之二(盖梁构造轮廓及预应力钢束的根数和形状为参考,不限于图中示意);
图6为本实用新型构造的预应力钢束横断面布置示意图(盖梁构造轮廓及预应力钢束的根数和形状为参考,不限于图中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方案,本构造主要由以下几部门组成:半倒T形盖梁1、两侧简支梁(边梁2a、中梁2b)、中梁顺桥向牛腿3、两侧简支梁支座(含垫石)4、半倒T形盖梁倒T部分5、在横桥向简支梁边梁侧面与倒T侧面之间的第一间隙6、简支梁中梁顺桥向牛腿底部与倒T顶部之间的第二间隙7、简支梁中梁顺桥向牛腿端面之间以及简支梁边梁端面之间的第三间隙8、两侧简支梁中梁端部(牛腿根部)与盖梁倒T之间的第四间隙9、盖梁横向端部的横桥向牛腿10。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具体实施方式为:两侧简支梁(边梁2a、中梁2b)通过支座4搁置在倒T形盖梁1上,在顺桥向,盖梁倒T部分5位于左右两侧简支梁(边梁2a、中梁2b)之间,在横桥向,盖梁倒T部分5位于两侧边梁2a之间,在高度方向,盖梁倒T部分5位于中梁顺桥向牛腿3下方。
盖梁倒T部分5在横桥向、顺桥向及高度方向均被两侧简支梁(边梁2a、中梁2b)遮挡,达到隐形的景观效果;同时将桥面连续缝及伸缩缝的位置由常规倒T盖梁的两侧简支梁与倒T部分之间(第四间隙9)转移至两侧简支梁之间(第三间隙8),其个数相比常规倒T形盖梁减少了一半,具有桥面连续施工简便、行车舒适性好的独特优势。
在本实用新型中,盖梁底部横向端部设横桥向牛腿10,而该横桥向牛腿10为关键受力部位,所述盖梁横桥向设有设置在盖梁倒T部分的第一批钢束N1、以及第二批钢束,其中第二批预应力钢束包括交错设置的第二钢束N2、第三钢束N3、第四钢束N4、和第五钢束N5,第二批预应力钢束在横桥向牛腿处下弯可有效提高牛腿的抗剪能力;
第一批预应力钢束N1的两端均为张拉端,设置在盖梁倒T部的侧面,而第二批预应力钢束延伸至盖梁侧面的一端设置为张拉端A,延伸至盖梁底面的一端设置为固定端B,避免了在盖梁底部进行预应力钢束的张拉和封锚施工,降低了施工难度。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细节描述如下:在顺桥向,两侧简支梁中梁2b的中梁顺桥向牛腿3端面之间以及两侧简支梁边梁2a端面之间设有第三间隙8,对第三间隙8进行桥面连续或伸缩缝构造处理。在顺桥向,两侧简支梁中梁2b端部(中梁顺桥向牛腿3根部)与盖梁倒T部分5之间设有第四间隙9;在横桥向,简支梁边梁2a侧面与倒T部分5侧面之间设有第一间隙6;在高度方向,简支梁中梁2a的中梁顺桥向牛腿3底部与倒T部分5顶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7;上述第四间隙9、第一间隙6、第二间隙7不需进行桥面连续或伸缩缝构造处理。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具体实施步骤为:
A、浇筑半倒T形盖梁砼或安装半倒T形盖梁砼节段;
B、在两侧简支梁施工之前,张拉盖梁第一批预应力钢束(图4中第一钢束N1);
C、施工两侧简支梁(边梁2a、中梁2b)及中梁顺桥向牛腿3,两侧简支梁搁置在倒T形盖梁上,简支梁中梁设置中梁顺桥向牛腿,两侧中梁顺桥向牛腿位于盖梁倒T部分顶部上方,在顺桥向,两侧简支梁中梁2b的中梁顺桥向牛腿3端面之间以及两侧简支梁边梁2a端面之间设有间隙8;
D、待两侧简支梁施工后,张拉盖梁第二批预应力钢束(第二批预应力钢束包括交错设置的第二钢束N2、第三钢束N3、第四钢束N4、和第五钢束N5);
E、根据设计方案对C中所述间隙8进行桥面连续或伸缩缝构造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需要解释的是,术语“上”、“下”、“两侧”、“侧面”、“顺桥向”、“横桥向”、“高度方向”、“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构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上述内容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两侧简支梁搁置在倒T形盖梁上,简支梁中梁两端的上缘设置顺桥向牛腿,两侧顺桥向牛腿位于盖梁倒T部分顶部上方,横桥向盖梁倒T部分延伸至距盖梁端部一定距离,在盖梁横桥向端部形成横桥向牛腿,使得两侧边梁可以不受倒T部分的间隔;在顺桥向,两侧简支梁中梁的顺桥向牛腿端面之间设有间隙,两侧简支梁边梁从盖梁倒T部分两侧通过,其端面之间设有间隙,以上所述间隙通过桥面连续或伸缩缝构造进行处理;在顺桥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左右两侧简支梁之间,在横桥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两侧边梁之间,在高度方向,盖梁倒T部分位于中梁的顺桥向牛腿下方,使得盖梁倒T部分在以上三个方向均被两侧简支梁遮挡,达到隐形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特征在于,倒T形盖梁两侧牛腿上设置永久支座,用于搁置两侧简支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特征在于,在顺桥向,两侧简支梁中梁端部即顺桥向牛腿根部与盖梁倒T部分之间设有间隙;在横桥向,简支梁边梁侧面与盖梁倒T部分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在高度方向,简支梁中梁的顺桥向牛腿底部与盖梁倒T部分顶部之间设有间隙;以上所述间隙不需进行桥面连续或伸缩缝构造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特征在于,半倒T隐形盖梁横向端部的横桥向牛腿构造为关键受力部位,预应力钢束在横桥向牛腿处向下下弯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其特征在于,将预应力钢束延伸至盖梁侧面的一端设置为张拉端,延伸至盖梁底面的一端设置为固定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22291.8U CN211006316U (zh) | 2019-08-29 | 2019-08-29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22291.8U CN211006316U (zh) | 2019-08-29 | 2019-08-29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006316U true CN211006316U (zh) | 2020-07-14 |
Family
ID=71497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22291.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006316U (zh) | 2019-08-29 | 2019-08-29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00631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85278A (zh) * | 2019-08-29 | 2019-11-22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
2019
- 2019-08-29 CN CN201921422291.8U patent/CN211006316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85278A (zh) * | 2019-08-29 | 2019-11-22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CN110485278B (zh) * | 2019-08-29 | 2025-04-18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85278B (zh)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
KR101618787B1 (ko) | 방사형 행어 및 타정식 케이블을 이용한 복합케이블 구조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 |
CN105839775A (zh) | 一种梁端交叉弧形后张预应力筋“干式”装配梁柱节点 | |
CN206034289U (zh) | 用于在通航河道上安装钢拱桥的支架结构 | |
CN211006316U (zh) | 一种半倒t隐形盖梁构造 | |
CN103437276A (zh) | 一种可减少主梁和桥塔风致抖振反应的多塔斜拉桥 | |
CN103603264B (zh) | 大跨结构铁路桥梁桥面系配套工程的梁端接缝结构 | |
CN108130970B (zh) | 一种高铁无站台柱雨棚减少列车风振的装置 | |
CN112853937A (zh) | 一种用于大跨度直腹板钢箱梁桥的风振抑振装置 | |
CN204849575U (zh) | 防陷型桥梁伸缩装置 | |
CN105821753A (zh) | 一种新型铁路曲线斜塔斜拉桥 | |
CN108505428B (zh) | 一种大夹角小半径多塔曲线斜拉桥 | |
KR101467492B1 (ko) | 세로보를 지지하는 가로보에 작용하는 휨 모멘트를 억제하는 복합 구조의 연속화 교량의 상부구조 | |
CN215405538U (zh) | 一种用于倒梯形板桁结合钢桁梁桥梁涡振控制的整流装置 | |
JP2508235Y2 (ja) | 片面吊斜張橋 | |
CN205329437U (zh) | 一种磁悬浮抱轨式轨道交通双线轨道梁 | |
CN104532733A (zh) | 鱼脊梁结构的部分斜拉桥 | |
JP2001288711A (ja) | 無補剛吊橋の耐風制振構造 | |
JPH07216820A (ja) | アーチ系橋梁 | |
CN206385449U (zh) | 一种三角形刚架桥墩 | |
CN108374346B (zh) | 装配式连续箱梁负弯矩钢束锚固区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558354B (zh) | 安装风嘴的四主桁分体式板桁和箱桁组合主梁 | |
CN203393599U (zh) | 大跨度叠层人行斜拉桥减振装置 | |
JPH10131119A (ja) | 橋梁の補強構造 | |
CN222141300U (zh) | 一种地铁车站设吊柱的轨道风道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5041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50418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