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50586U - 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50586U CN210650586U CN201921502610.6U CN201921502610U CN210650586U CN 210650586 U CN210650586 U CN 210650586U CN 201921502610 U CN201921502610 U CN 201921502610U CN 210650586 U CN210650586 U CN 2106505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ing
- fixed
- tank
- heat exchange
- lif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包括固定支撑部,所述固定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能够活动的活动支撑部,所述活动支撑部的运动方向与固定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固定支撑部的上方设置能够上下活动的升降支撑部,所述活动支撑部内部固定设置限制罐体端部位置的端部支撑体,所述升降支撑部内部设置限制罐体中间位置且垂直于罐体轴线转动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转动轴线水平布置,本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无需借助辅助设备即可完成罐体卧式和立式的切换,且共用一套固定机构,降低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容器固定设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中,需要使用较多的罐体进行存储、反应或换热,罐体的布置方式包括卧式和立式,需要根据生产需要进行现场设计,但是由于换热罐的特殊性,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在卧式布置和立式布置之间进行切换,目前的切换方式为,先解除原有的固定结构,使用起吊设备将罐体起吊,更换布置方式后,再使用新的结构进行固定,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且其中涉及较多辅助设备,而且罐体立式布置和卧式布置的固定结构不通用,造成使用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包括固定支撑部,所述固定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能够活动的活动支撑部,所述活动支撑部的运动方向与固定支撑部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固定支撑部的上方设置能够上下活动的升降支撑部;
所述活动支撑部内部固定设置限制罐体端部位置的端部支撑体;
所述升降支撑部内部设置限制罐体中间位置且垂直于罐体轴线转动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转动轴线水平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支撑部还包括活动支撑块,所述活动支撑块与固定支撑部之间设置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轴线与固定支撑部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端部支撑体与活动支撑块的上端固定安装,所述端部支撑体的上表面为与罐体端部贴合的弧形面,活动支撑块在竖直方向对端部支撑体进行支撑,从而对罐体的端部进行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动支撑块的底部转动安装滚轮,使活动支撑块在活动过程中由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支撑部还包括升降体,所述升降体与固定支撑部之间设置竖直的第三伸缩杆,所述固定环的回转轴与升降体转动安装,所述固定环的端部配合安装回转动力部,所述回转动力部与升降体固定安装,通过回转动力部带动固定环绕转动轴转动,从而实现罐体在立式和卧式之间的转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环的转动轴与固定支撑部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分别设置第四伸缩杆,所述第四伸缩杆的两端均通过铰链连接,通过两根第四伸缩杆的相互作用,形成三角形稳定支撑结构,保证立式布置时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支撑部宽度方向的两端上方分别设置弧形支撑体,所述弧形支撑体与固定支撑部之间设置竖直的第一伸缩杆,当罐体卧式布置时,使弧形支撑体升起,对罐体中间位置进行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采用伸缩杆和回转动力部结合的方式,实现罐体卧式和立式的快速切换,且切换过程无需外置的辅助设备,且切换前后,均能够自主完成对罐体的支撑,无需进行额外固定支撑机构的设计,且立式布置和卧式布置的固定采用同一套机构,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支撑部与活动支撑部结合示意图;
图3为罐体卧式布置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罐体卧式布置时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5为罐体立式布置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支撑部、101弧形支撑体、102第一伸缩杆、2活动支撑部、201活动支撑块、202滚轮、203第二伸缩杆、204端部支撑体、3升降支撑部、301第三伸缩杆、302第四伸缩杆、303升降体、304回转动力部、305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包括固定支撑部1,固定支撑部1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能够活动的活动支撑部2,活动支撑部2的运动方向与固定支撑部1的长度方向一致,固定支撑部1的上方设置能够上下活动的升降支撑部3。
活动支撑部2内部固定设置限制罐体端部位置的端部支撑体204。
活动支撑部2内部的端部支撑体204的上表面与罐体端部的弧度一致,因此除了对罐体起支撑作用外,还能够限制罐体沿轴线的运动。
升降支撑部3内部设置限制罐体中间位置且垂直于罐体轴线转动的固定环305,固定环305的转动轴线水平布置。
活动支撑部2还包括活动支撑块201,活动支撑块201与固定支撑部1之间设置第二伸缩杆203,第二伸缩杆203的轴线与固定支撑部1长度方向一致,端部支撑体204与活动支撑块201的上端固定安装,端部支撑体204的上表面为与罐体端部贴合的弧形面,活动支撑块201在竖直方向对端部支撑体204进行支撑,从而对罐体的端部进行支撑。
当罐体卧式布置时,活动支撑块201在第二伸缩杆203的作用下,处于最远端,此时对罐体的两端进行固定和支撑,保证卧式布置的稳定;
当罐体立式布置时,活动支撑块201在第二伸缩杆203的作用下,处于最近端,此时两个端部支撑体204对处于下端的罐体端部进行支撑和固定。
活动支撑块201的底部转动安装滚轮202,使活动支撑块201在活动过程中由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升降支撑部3还包括升降体303,升降体303与固定支撑部1之间设置竖直的第三伸缩杆301,固定环305的回转轴与升降体303转动安装,固定环305的端部配合安装回转动力部304,回转动力部304与升降体303固定安装,通过回转动力部304带动固定环305绕转动轴转动,从而实现罐体在立式和卧式之间的转换。
罐体在卧式向立式转换时,其重心上升,此时第三伸缩杆301带动升降体303上升,带动固定环305和内部的罐体上升,在上升至合适高度后,动力回转部304带动回转环305转动,使罐体由卧式向立式转动,当罐体竖直后,停止转动,然后使升降体303下降,使罐体底部与端部支撑体204接触固定。
回转动力部2304包括变速箱和马达,变速箱的输出轴与固定环305的转动轴连接,且变速箱的输入轴与马达连接,马达优选液压马达,同时伸缩杆均选用液压缸,共用一套液压控制系统,油路布置和控制方式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见方案,技术较为成熟,设计成本低。
固定环305的转动轴与固定支撑部1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分别设置第四伸缩杆302,第四伸缩杆302的两端均通过铰链连接,通过两根第四伸缩杆302的相互作用,形成三角形稳定支撑结构,保证立式布置时的稳定性。
在升降体303的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第四伸缩杆302同步伸缩,两侧的第四伸缩杆302与固定支撑部1组合成三角形的支撑架,保证升降体303的稳定支撑。
固定支撑部1宽度方向的两端上方分别设置弧形支撑体101,弧形支撑体101与固定支撑部1之间设置竖直的第一伸缩杆102,当罐体卧式布置时,使弧形支撑体101升起,对罐体中间位置进行支撑。
在使用时:当罐体初始为卧式时,首先,第三伸缩杆301和第四伸缩杆302同步伸长,使升降体303上升至合适高度,在此期间,第一伸缩杆102缩短,带动弧形支撑体101下降,同时第二伸缩杆203缩短,使活动支撑部2向内靠拢,在运动过程中,应控制第一伸缩杆102和第二伸缩杆203的缩短速度,避免弧形支撑体101与活动支撑块201发生运动干涉,此后,回转动力部304带动固定环305和罐体转动,直至罐体竖直,然后第三伸缩杆301和第四伸缩杆302适应性缩短,使罐体底部与收缩后的端部支撑体204接触固定,完成卧式到立式的转换;
当需要从立式向卧式转换,则反向进行上述流程。
另外,在进行卧式向立式转换,或立式向卧式转换前,应当先将罐体内部介质释放,避免承重作业,且转换前,应当先行处理与其连接的管道,避免管道拉扯造成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采用伸缩杆和回转动力部304结合的方式,实现罐体卧式和立式的快速切换,且切换过程无需外置的辅助设备,且切换前后,均能够自主完成对罐体的支撑,无需进行额外固定支撑机构的设计,且立式布置和卧式布置的固定采用同一套机构,降低使用成本。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包括固定支撑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部(1)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能够活动的活动支撑部(2),所述活动支撑部(2)的运动方向与固定支撑部(1)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固定支撑部(1)的上方设置能够上下活动的升降支撑部(3);所述活动支撑部(2)内部固定设置限制罐体端部位置的端部支撑体(204);所述升降支撑部(3)内部设置限制罐体中间位置且垂直于罐体轴线转动的固定环(305),所述固定环(305)的转动轴线水平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部(2)还包括活动支撑块(201),所述活动支撑块(201)与固定支撑部(1)之间设置第二伸缩杆(203),所述第二伸缩杆(203)的轴线与固定支撑部(1)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端部支撑体(204)与活动支撑块(201)的上端固定安装,所述端部支撑体(204)的上表面为与罐体端部贴合的弧形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块(201)的底部转动安装滚轮(2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支撑部(3)还包括升降体(303),所述升降体(303)与固定支撑部(1)之间设置竖直的第三伸缩杆(301),所述固定环(305)的回转轴与升降体(303)转动安装,所述固定环(305)的端部配合安装回转动力部(304),所述回转动力部(304)与升降体(303)固定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305)的转动轴与固定支撑部(1)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分别设置第四伸缩杆(302),所述第四伸缩杆(302)的两端均通过铰链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部(1)宽度方向的两端上方分别设置弧形支撑体(101),所述弧形支撑体(101)与固定支撑部(1)之间设置竖直的第一伸缩杆(10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02610.6U CN210650586U (zh) | 2019-09-10 | 2019-09-10 | 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02610.6U CN210650586U (zh) | 2019-09-10 | 2019-09-10 | 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50586U true CN210650586U (zh) | 2020-06-02 |
Family
ID=70841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02610.6U Active CN210650586U (zh) | 2019-09-10 | 2019-09-10 | 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50586U (zh) |
-
2019
- 2019-09-10 CN CN201921502610.6U patent/CN21065058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91657A (zh) | 棒材剪切生产线的输送落料机构 | |
CN210650586U (zh) | 一种热交换罐卧立切换操作台 | |
CN104495636A (zh) | 一种平衡吊装装置 | |
CN103306698B (zh) | 液压支架就位机 | |
CN207844926U (zh) | 一种高效的起重机吊装装置 | |
CN102502421A (zh) | 乘驾式旋臂起重机 | |
CN202704979U (zh) | 大型设备装配和维修操作平台升降机 | |
CN211974352U (zh) | 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 | |
CN212050386U (zh) | 一种高效建筑工程物料提升机 | |
CN209998951U (zh) | 一种汽车轮毂的抛光装置 | |
CN203486844U (zh) | 双柱齿轮平衡提升机 | |
CN211169687U (zh) | 一种可控升降平台 | |
CN202643155U (zh) | 一种提升机 | |
CN101840145B (zh) | 一种落地式电动控制伸缩的投影幕支架 | |
CN210001516U (zh) | 一种建筑设备多功能吊装设备 | |
CN215591675U (zh) | 一种用于收卷面料的位置调整装置 | |
CN104925719B (zh) | 风力发电机底座翻转安装装置 | |
CN212356247U (zh) | 一种具有旋转托爪的卧卷吊具 | |
CN102950157A (zh) | 一种双液压驱动型钢冷床 | |
CN211772923U (zh) | 一种应用于架桥机的过跨纵移装置 | |
CN215886193U (zh) | 一种顶升工作台 | |
CN211037983U (zh) | 一种便捷式移动舞台 | |
CN212820237U (zh) | 一种磨煤机导向机构 | |
CN110847585B (zh) | 一种桥梁建筑安全施工三角挂篮及其辅助定位结构 | |
CN212711553U (zh) | 一种进料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