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12859U - 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12859U CN210612859U CN201921247225.1U CN201921247225U CN210612859U CN 210612859 U CN210612859 U CN 210612859U CN 201921247225 U CN201921247225 U CN 201921247225U CN 210612859 U CN210612859 U CN 2106128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same structure
- spring
- wall surface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包括:车头,所述车头为矩形结构,本实用新型涉及碰碰车技术领域,当从正面受到撞击时,主受力板会通过伸缩杆向车头方向移动,进而对内部的第二弹簧进行压缩,减缓部分撞击力;通过外套筒向后移动,进而使转接杆从转接块内向外拉伸压缩第一弹簧,进而对主受力板受撞击力进一步减缓;当侧壁面受到撞击时,侧板会在主受力板上翻折,进而带动连杆对框架内的第三弹簧挤压,进行缓冲部分撞击力;同时通过滑块移动挤压第四弹簧,进一步加强减缓撞击力;该设计通过针对正面以及侧面,通过巧妙的设计连接进行双效应减缓冲击力,不仅成较低,而且缓冲效果强,避免受撞击,对人体以及车辆造成受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碰碰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碰碰车是一种机动游戏设施,设备包括碰碰车车辆及一个室内的场地,天花板上有通电的电网,场内有供乘客驾驶的小型电动碰碰车;碰碰车的四周有由橡胶做成的围裙,并由接到天花板的垂直电杆取电,车上一般最多坐二人,有加速用的脚踏,和转向的方向盘;
碰碰车在行驶驱动过程中,大家会相互碰撞,虽然周围有橡胶做成的围裙,可以在碰撞时得到缓冲,减轻撞击力,使车体以及驾驶人员减少阵动,以免碰伤人体;虽然解决了容易碰伤身体的问题,但是对于不能在碰碰车使用中,很好的起到缓冲的效果,碰碰车速度过快,之间会有生硬的撞击,不能保护使用者的安全,容易造成使用者颈部、腰部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包括:车头,所述车头为矩形结构,所述车头上安装有主缓冲结构以及侧缓冲结构;
所述主缓冲结构,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伸缩杆、主受力板、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滑道、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滑块、一对结构相同的转接块、一对结构相同的转接杆、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弹簧、外套筒、内杆以及第二弹簧;
一对所述伸缩杆其一端焊接于车头左侧壁面上,且分别位于中心线左右两侧相互对称平行,所述主受力板垂直焊接于神锁杆另一端上,一对所述第一滑道,分别焊接于这头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左右两侧相互对称平行,一对所述第一滑块分别嵌装于第一滑道内,一对所述转接块分别活动安置于一对所述第一滑块上,且其中心部位处均开设有通孔,一对所述转接杆其一端分别插装于转接块通孔内,一对所述第一弹簧分别套装于转接杆另一端上,所述外套筒后壁面活动连接于一对所述转接杆一端上,所述内杆其一端插装于外套筒内,其另一端焊接于主受力板另一端上,且位于中心线上,所述第二弹簧插装于外套内后壁面与内杆一端之间。
优选的,所述侧缓冲结构,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侧板、承载板、第二滑道、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二滑块、第三弹簧、一对结构相同的框架、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杆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第四弹簧;
一对所述侧板分别倾斜活动连接于主受力板左右两侧,所述承载版焊接于外套筒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上,所述第二滑道安置于承载板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上,一对所述第二滑块分别装配于第二滑道内,且位于滑道中心线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滑块之间,一对所述框架其一端分别倾斜活动连接于第二滑块上壁,且其左右两侧壁面均开设有结构相同的滑槽,一对所述连杆其一端分别垂直焊接于侧板上,其另一端分别插装于框架另一端中心部位处,且其左右两侧开设有限位块,并嵌装于滑槽内,一对所述第四弹簧其一端分别连接于框架内下壁面,其另一端分别连接于连杆另一端上。
优选的,所述转接杆为Y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框架为回字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杆为T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套筒后侧壁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结构相同的活动座,且分别与转接杆另一端活动相连。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块为H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通过两个伸缩杆使主受力板支撑在车头前方,当从正面受到撞击时,主受力板会通过伸缩杆向车头方向移动,并使内杆向外套筒内深入,进而对内部的第二弹簧进行压缩,减缓部分撞击力;通过由于外套筒通过活动座与转接杆活动相连以及借助活动连接在第一滑块上的转接块,使转接杆受力带动转接块转动,进而使转接杆从转接块内向外拉伸,进而压缩第一弹簧,并使第一滑块在第一滑道内向后移动,进而对主受力板受撞击力进一步减缓;当侧壁面受到撞击时,侧板会在主受力板上翻折,进而带动连杆向活动连接在第二滑块上的框架内的第三弹簧挤压,进行缓冲部分撞击力;同时这一侧的第二滑块会通过第二滑道向另一侧的第二滑块移动,并通过挤压第四弹簧,进一步加强减缓撞击力;该设计通过针对正面以及侧面进行减缓撞击力,通过巧妙的设计连接进行双效应减缓冲击力,不仅成较低,而且缓冲效果强,避免受撞击,对人体以及车辆造成受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头,2、伸缩杆,3、主受力板,4、第一滑道,5、第一滑块, 6、转接块,7、转接杆,8、第一弹簧,9、外套筒,10、内杆,11、第二弹簧,12、侧板,13、承载板,14、第二滑道,15、第二滑块,16、第三弹簧,17、框架,18、连杆,19、第四弹簧,20、活动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包括:车头1,车头1为矩形结构,车头1上安装有主缓冲结构以及侧缓冲结构;主缓冲结构,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伸缩杆2、主受力板3、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滑道4、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滑块5、一对结构相同的转接块6、一对结构相同的转接杆7、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弹簧8、外套筒9、内杆10以及第二弹簧11;一对伸缩杆2其一端焊接于车头1左侧壁面上,且分别位于中心线左右两侧相互对称平行,主受力板3垂直焊接于神锁杆另一端上,一对第一滑道4,分别焊接于这头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左右两侧相互对称平行,一对第一滑块5 分别嵌装于第一滑道4内,一对转接块6分别活动安置于一对第一滑块5上,且其中心部位处均开设有通孔,一对转接杆7其一端分别插装于转接块6通孔内,一对第一弹簧8分别套装于转接杆7另一端上,外套筒9后壁面活动连接于一对转接杆7一端上,内杆10其一端插装于外套筒9内,其另一端焊接于主受力板3另一端上,且位于中心线上,第二弹簧11插装于外套内后壁面与内杆 10一端之间;通过主缓冲结构,可以使其正面的冲击力进行减缓卸力,防止由于正面的较大撞击力,对玩家造成受伤或车体造成损坏。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侧缓冲结构,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侧板12、承载板13、第二滑道14、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二滑块15、第三弹簧16、一对结构相同的框架17、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杆18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第四弹簧19;
一对所述侧板12分别倾斜活动连接于主受力板3左右两侧,所述承载版焊接于外套筒9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上,所述第二滑道14安置于承载板13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上,一对所述第二滑块15分别装配于第二滑道14内,且位于滑道中心线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16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滑块15之间,一对所述框架17其一端分别倾斜活动连接于第二滑块15上壁,且其左右两侧壁面均开设有结构相同的滑槽,一对所述连杆18其一端分别垂直焊接于侧板12上,其另一端分别插装于框架17另一端中心部位处,且其左右两侧开设有限位块,并嵌装于滑槽内,一对所述第四弹簧19其一端分别连接于框架17内下壁面,其另一端分别连接于连杆18另一端上。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转接杆7为Y型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框架17为回字型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连杆18为T型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外套筒9后侧壁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结构相同的活动座20,且分别与转接杆7另一端活动相连。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第二滑块15为H型结构。
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工作如下。
实施例:通过说明书附图1-3可知,通过两个伸缩杆2使主受力板3支撑在车头1前方,当从正面受到撞击时,主受力板3会通过伸缩杆2向车头1方向移动,并使内杆10向外套筒9内深入,进而对内部的第二弹簧11进行压缩,减缓部分撞击力;由于外套筒9通过活动座20与转接杆7活动相连以及借助活动连接在第一滑块5上的转接块6,使转接杆7受力带动转接块6转动,进而使转接杆7从转接块6内向外拉伸,进而压缩第一弹簧8,并使第一滑块5在第一滑道4内向后移动,进而对主受力板3受撞击力进一步减缓;当侧壁面受到撞击时,侧板12会在主受力板3上翻折,进而带动连杆18向活动连接在第二滑块15上的框架17内深入,并对第三弹簧16挤压,进行缓冲部分撞击力;同时这一侧的第二15滑块会通过承载板13上的第二滑道14向另一侧的第二滑块15 移动,进而通过挤压第四弹簧19,进一步加强减缓撞击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同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活动连接”、“插装”、“嵌装”、“焊接”、“装配”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包括:车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1)为矩形结构,所述车头(1)上安装有主缓冲结构以及侧缓冲结构;
所述主缓冲结构,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伸缩杆(2)、主受力板(3)、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滑道(4)、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滑块(5)、一对结构相同的转接块(6)、一对结构相同的转接杆(7)、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一弹簧(8)、外套筒(9)、内杆(10)以及第二弹簧(11);
一对所述伸缩杆(2)其一端焊接于车头(1)左侧壁面上,且分别位于中心线左右两侧相互对称平行,所述主受力板(3)垂直焊接于神锁杆另一端上,一对所述第一滑道(4),分别焊接于这头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左右两侧相互对称平行,一对所述第一滑块(5)分别嵌装于第一滑道(4)内,一对所述转接块(6)分别活动安置于一对所述第一滑块(5)上,且其中心部位处均开设有通孔,一对所述转接杆(7)其一端分别插装于转接块(6)通孔内,一对所述第一弹簧(8)分别套装于转接杆(7)另一端上,所述外套筒(9)后壁面活动连接于一对所述转接杆(7)一端上,所述内杆(10)其一端插装于外套筒(9)内,其另一端焊接于主受力板(3)另一端上,且位于中心线上,所述第二弹簧(11)插装于外套内后壁面与内杆(10)一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缓冲结构,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侧板(12)、承载板(13)、第二滑道(14)、一对结构相同的第二滑块(15)、第三弹簧(16)、一对结构相同的框架(17)、一对结构相同的连杆(18)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第四弹簧(19);
一对所述侧板(12)分别倾斜活动连接于主受力板(3)左右两侧,所述承载板(13)焊接于外套筒(9)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上,所述第二滑道(14)安置于承载板(13)上壁面,且位于中心线上,一对所述第二滑块(15)分别装配于第二滑道(14)内,且位于滑道中心线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16)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第二滑块(15)之间,一对所述框架(17)其一端分别倾斜活动连接于第二滑块(15)上壁,且其左右两侧壁面均开设有结构相同的滑槽,一对所述连杆(18)其一端分别垂直焊接于侧板(12)上,其另一端分别插装于框架(17)另一端中心部位处,且其左右两侧开设有限位块,并嵌装于滑槽内,一对所述第四弹簧(19)其一端分别连接于框架(17)内下壁面,其另一端分别连接于连杆(18)另一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杆(7)为Y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7)为回字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18)为T字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9)后侧壁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结构相同的活动座(20),且分别与转接杆(7)另一端活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滑块(15)为H型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47225.1U CN210612859U (zh) | 2019-08-04 | 2019-08-04 | 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47225.1U CN210612859U (zh) | 2019-08-04 | 2019-08-04 | 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12859U true CN210612859U (zh) | 2020-05-26 |
Family
ID=70743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47225.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612859U (zh) | 2019-08-04 | 2019-08-04 | 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1285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79380A (zh) * | 2020-07-04 | 2022-01-04 | 上海隧道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撞效果的隧道无损检测装置 |
-
2019
- 2019-08-04 CN CN201921247225.1U patent/CN21061285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79380A (zh) * | 2020-07-04 | 2022-01-04 | 上海隧道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撞效果的隧道无损检测装置 |
CN113879380B (zh) * | 2020-07-04 | 2024-04-09 | 上海隧道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撞效果的隧道无损检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12859U (zh) | 一种新型碰碰车碰撞缓冲装置 | |
CN201304950Y (zh) | 汽车防侧撞装置 | |
CN107458336A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 | |
CN211646174U (zh) | 一种人工隧道公路装置 | |
CN111873874A (zh) | 一种减震型新能源汽车座椅 | |
CN215904615U (zh) | 一种能够缓冲冲击力的前地板总成 | |
CN217575171U (zh) | 防爆柴油机单轨吊机车 | |
CN216231626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车门框架总成 | |
CN213384153U (zh) | 汽车撞击缓冲装置 | |
CN213292211U (zh) | 一种具有新型缓冲结构的汽车保险杠 | |
CN211166770U (zh) | 一种具有吸能效果的汽车防撞架 | |
CN213138694U (zh) |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 | |
CN110606036B (zh) | 一种双大梁高抗碰撞汽车 | |
CN214165192U (zh) | 一种儿童电动车高效防撞击装置 | |
CN219989065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缓冲装置 | |
CN113276743A (zh) | 一种汽车自动驾驶用安全防护装置及其防护方法 | |
CN216915618U (zh) | 一种具有侧面保护功能的车载儿童安全座椅 | |
CN221188246U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汽车安全座椅用碰撞保护结构 | |
CN216184910U (zh) | 一种具有防碰撞缓冲结构的汽车底盘 | |
CN215154428U (zh) | 带有缓冲结构的汽车前防撞杆结构 | |
CN207433453U (zh) | 一种汽车保险杠 | |
CN219137515U (zh) | 一种带缓冲结构的防撞栏 | |
CN215552727U (zh) |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弹性支撑骨架结构 | |
CN220899495U (zh) | 一种带有座椅减震功能的碰碰车 | |
CN221501832U (zh) | 一种高速公路护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