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66810U - 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66810U
CN210566810U CN201921067438.6U CN201921067438U CN210566810U CN 210566810 U CN210566810 U CN 210566810U CN 201921067438 U CN201921067438 U CN 201921067438U CN 210566810 U CN210566810 U CN 210566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cket
female
pipe fitting
joint
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674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寇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Jih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ng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ng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ngyua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66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66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nch Pipes, Ben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包括管件本体,管件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接口,所述的所有接口处均焊接有承插式接头,承插式接头包括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承插式母接头内设有承插槽,承插槽内设有一个弹性密封垫圈,承插式公接头上设有与弹性密封垫圈匹配的承插口。其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兼顾了安装效率,并且通过在现有的管件上直接焊接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极大地降低了成型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流体运输管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普通球墨铸铁管道、碳钢管道、预应力混凝土管道、PE管等,上述管道的承压能力、耐腐蚀性、抗外力破坏性均欠佳,一些特别的运输管道,如:饮用水运输管道,目前,饮用水90%的污染来源于管道自身,因此,对饮用管道的性能要求更高,而不锈钢管道虽然在性能上有较高的保障,但是其成本高昂,不利于远距离运输。
进一步的,研制了多种复合型钢材,主要包括内衬型复合管和粘接型复合管两种,如公开号为2351647Y的中国发明专利“复合不锈钢管”,它由不锈钢作为外管,再在不锈钢的外管内衬有由塑料或铁皮制成的内衬管,该种内衬型的复合不锈钢管结合了不锈钢的优良性能和塑料或铁皮内衬管的低成本的特点,但是,内衬型复合管并不适用于大口径的管道运输中,其基层和内衬的复合层极易分离,管道之间的焊接也非常麻烦;另一种,粘接型复合管如公开号为CN2351272Y的中国发明专利“复合不锈钢板材”,以及公开号为CN201310168Y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复合不锈钢的装饰板”,其结构主要是在不锈钢板的基础上通过粘接的方式复合上一层其它材质的板材,这也是目前市面上所述的复合板的主要复合方式;此外,还有一种双层金属通过压合而成的复合管道,其与粘接型复合管、内衬型复合管相似,同样不适用于大口径管道,复合层与基层之间的连接不牢靠,易脱离。
为此,公告号为CN103727322B的专利公开了一体式不锈钢—碳钢复合管及其制备工艺,将管道设计为四层结构,依次为不锈钢层、不锈钢与碳钢的混合层、碳钢层、涂覆层,其中,不锈钢与碳钢的混合层通过冶金熔炼为一体结构,与此同时,不锈钢与碳钢的混合层又分别与不锈钢层和碳钢层构成一体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粘接、内衬和压合而言,本发明中三者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不易脱离,而且,不锈钢层与碳钢层的厚度比例仅为1:10,与传统的铸铁管道、不锈钢管、PE管相比,一体式不锈钢—碳钢复合管的性能更优,价格更低。但是,这种管路在连接时,存在诸多问题。在管路铺设过程中,现有的连接方式主要包括螺帽连接和焊接;对于螺帽连接,由于需要旋钮每处的螺帽以确保每个连接处均是密封连接的,因而工作量大,安装效率低;对于焊接,在安装现场焊接时,常由于难以对位准确而影响焊接质量,同时影响焊接效率。
为此,公开号为CN20739416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连接头及与其配合使用的连接管,通过在连接头本体的端部设置环形插接槽,将连接管直接插在环形插接槽内,实现连接头与连接管的迅速插接对位,且对位准确,焊接效率高,质量好,连接头与连接管之间的密封性好;通过在连接头的端部内设置弹性密封垫圈,使连接管与连接头之间可直接插入连接,连接效率高,且同时能保证足够的密封性。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连接效率,但由于连接头的一端与焊管的一端仍然需要焊接,而对于城市的供水主管路,管路的直径一般在300mm-800mm,焊接仍旧会占用较多时间,降低连接效率,并且,管路埋好后,随着地质沉降,若焊接质量不好,则很容易受沉降挤压造成焊接处爆裂漏水;同时,在连接头与连接管直接插接的一端虽然设有弹性密封垫圈,但其抗形变能力较差,一旦连接头与连接管之间发生偏移,很容易造成漏水。
为此,申请人研发出了一种承插式管件,如图1所示,包括管件本体10,管件本体10的端部中至少一端为承插头20,承插头20内设有承插槽30,承插槽30内设有弹性密封垫圈40;所述管件本体10的未设承插头20的一端为与弹性密封垫圈40匹配的承插口50,其中,管件本体10包括图1所示的二通管件,也包括三通管件和四通管件。两管道之间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承插式管件直接连接,无需焊接,因而可以极大地提高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效率,由于不需要焊接,也避免了因为地质沉降导致管路变形进而诱使焊接不佳处爆裂的风险,且其密封性以及使用寿命等均进一步提升。
虽然该承插式管件可以直接将管道与管道连接,避免连接头与管道的焊接,但是该承插式管件中,承插头20和承插口50均是与管件本体10一体成型的,其中,管件本体即管件,管件即常用的管道连接件,用于两管道之间的连接,常用的管件如上所述的二通管件、三通管件和四通管件,因此,在成型该承插式管件时,需要对二通管件、三通管件和四通管件的成型工艺进行改进,所耗费的成本非常大,因此该承插式管件的生产成本非常大,是申请人以及市场所不能接受的;同时,由于承插槽30内设有两个弹性密封垫圈40,在连接管道的过程中非常麻烦,因为弹性密封垫圈40虽然具有弹性,但是为了保证密封性,其弹性也是有限的,想要将管道插入第二个弹性密封圈40内时,需要非常大的力,给安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在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兼顾了安装效率,并且通过在现有的管件上直接焊接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极大地降低了成型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包括管件本体,管件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接口,所述的所有接口处均焊接有承插式接头,承插式接头包括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承插式母接头内设有承插槽,承插槽内设有一个弹性密封垫圈,承插式公接头上设有与弹性密封垫圈匹配的承插口。
可选地,所述弹性密封垫圈的厚度为3mm-10mm。
可选地,所述管件本体为二通管件本体,二通管件本体的两个接口处分别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
可选地,所述二通管件本体为90度弯头、45度弯头、22.5度弯头或是11.25度弯头。
可选地,所述二通管件本体的直径沿着从承插式母接头至承插式公接头的方向逐渐减小或增大。
可选地,所述承插槽的旁侧设有与承插口的端部对应的台阶。
可选地,所述管件本体为三通管件本体,三通管件本体的三个接口中,至少有一个接口处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母接头,未焊接承插式母接头的接口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公接头。
可选地,所述管件本体为四通管件本体,四通管件本体的四个接口中,至少有一个接口处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母接头,未焊接承插式母接头的接口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公接头。
可选地,所述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均为铸件,所述铸件包括铸铁件、铸铝件、铸钢件或是复合钢铸件。
可选地,所述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为冷压成型件和/或热压成型件。
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的法兰式连接、螺纹式连接的管件改进为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可直接将两管道连接,其中,管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承插口和承插槽,以便与本申请的管件配合使用,通过本申请管件直接将两管道连接,而无需在管道的连接过程中焊接或是旋钮,因而可以极大地提高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效率,由于连接过程中不需要焊接或是旋钮,也避免了因为地质沉降导致管路变形进而诱使焊接不佳处爆裂的风险。
同时,由于本申请的管件是通过在现有的管件上直接焊接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因而无需对现有的管件成型工艺进行改进,可以极大地降低成型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的管件是通过焊接成型的,但是焊接是在管道连接施工之前就已经完成的,因而不会影响施工进度,并且,由于管件本身长度较小、重量较轻,可以很方便的实现精准对位,因而焊接质量有足够的保证,足以应对常规的地质沉降,避免了在连接过程中直接在长度较大、重量较大的管道上焊接难以实现精准对位而影响焊接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在承插槽与承插口之间设有弹性密封垫圈,弹性密封垫圈的厚度较小,则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特别是在管路沉降变形后,若弹性密封垫圈厚度较小,则很容易造成垫圈处漏水;通水后,由于管内水压的作用,使得弹性密封垫圈沿着其径向延展,进而使得接口处连接得更紧密,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压力,当弹性密封垫圈的厚度较大时,形成的水压可能无法使弹性密封垫圈收缩以向径向方向延展,进而不能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因而,弹性密封垫圈的厚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以3mm-10mm为宜。并且,只设计了一个弹性密封垫圈,避免了两个或是多个密封圈时,需要非常大的力才能将管道插入第二个或是后续弹性密封垫圈的问题,克服了两个或是多个弹性密封垫圈带来的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设计一个弹性密封垫圈,既能保证足够的密封效果,同时兼顾了施工进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件,是通过在现有的管件上直接焊接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因而无需对现有的管件成型工艺进行改进,可以极大地降低成型成本。
(2)在承插式母接头内只设计了一个弹性密封垫圈,避免了两个或是多个密封圈时,需要非常大的力才能将管道插入第二个或是后续弹性密封垫圈的问题,克服了两个或是多个弹性密封垫圈带来的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设计一个弹性密封垫圈,既能保证足够的密封效果,同时兼顾了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二通形式的承插式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二通时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管件连接两管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90度弯头时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三通时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三通时管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四通时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四通时管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四通时管件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另一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二通时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管件连接两管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又一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二通时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管件连接两管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另一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90度弯头时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三通时管件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中管件本体为四通时管件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管件本体,20-承插头,30-承插槽,40-弹性密封垫圈,50-承插口,60-管道,70-承插式母接头,80-承插式公接头,90-焊接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包括管件本体10,管件本体10上设有至少两个接口,所述的所有接口处均焊接有承插式接头,承插式接头包括承插式公接头80和承插式母接头70,承插式母接头70内设有承插槽30,承插槽30内设有一个弹性密封垫圈40,承插式公接头80上设有与弹性密封垫圈40匹配的承插口50。其中,承插式公接头80和承插式母接头70与管件本体10之间均有焊接缝90。
所述弹性密封垫圈40的厚度为3mm-10mm。
如图2所示,所述管件本体10为二通管件本体,二通管件本体的两个接口处分别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公接头80和承插式母接头70。如图3所示,是利用图2中所述的管件连接两个管道60的示意图。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二通管件本体为45度弯头、60度弯头、90度弯头或是180度弯头。二通管件本体为90度弯头时管件的示意图如图4和图14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二通管件本体的直径沿着从承插式母接头70至承插式公接头80的方向逐渐减小或增大,如图10所示是逐渐减小的情况,可进行变径连接,即如图11所示,连接两个直径不同的管道(60,60a)。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承插槽30的旁侧设有与承插口50的端部对应的台阶70a,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承插槽30内沿着管壁内圆周设有环形突起,弹性密封垫圈40套在环形突起上,当连接管道后,弹性密封垫圈40被管道压迫变形形成密封,台阶70a的设计起到对管道的限位作用,如图13所示是连接两管道(60b,60c)的示意图。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管件本体10为三通管件本体,三通管件本体的三个接口中,至少有一个接口处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母接头70,未焊接承插式母接头70的接口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公接头80。即管件本体10为三通管件本体时,管件的结构如图5所示,包含两个承插式母接头70和一个承插式公接头80,或者如图6所示,包含一个承插式母接头70和两个承插式公接头80,或者包含三个承插式母接头70(图中未示出)。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5所示,三通管件本体的三个接口中,两个接口处焊接有承插式母接头70,未焊接承插式母接头70的接口焊接有承插式公接头80,其中,承插式母接头70的承插槽30的旁侧设有与承插口50的端部对应的台阶70a,本实施例中,承插槽30内沿着管壁内圆周设有环形突起,弹性密封垫圈40套在环形突起上,当连接管道后,弹性密封垫圈40被管道压迫变形形成密封,台阶70a的设计起到对管道的限位作用。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管件本体10为四通管件本体,四通管件本体的四个接口中,至少有一个接口处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母接头70,未焊接承插式母接头70的接口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公接头80。即管件本体10为四通管件本体时,管件的结构如图7所示,包含一个承插式母接头70和三个承插式公接头80,或者如图8所示,包含两个承插式母接头70和两个承插式公接头80,图8中为两个承插式母接头70对称分布的情况,也可以是两个承插式母接头70相邻分布的情况(图中未示出),或者如图9所示,包含三个承插式母接头70和一个承插式公接头80,或者包含四个承插式母接头70(图中未示出)。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6所示,四通管件本体的四个接口中,两个接口处焊接有承插式母接头70,另外两个接口焊接有承插式公接头80,其中,承插式母接头70的承插槽30的旁侧设有与承插口50的端部对应的台阶70a,本实施例中,承插槽30内沿着管壁内圆周设有环形突起,弹性密封垫圈40套在环形突起上,当连接管道后,弹性密封垫圈40被管道压迫变形形成密封,台阶70a的设计起到对管道的限位作用。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或3或4或5的基础上:所述承插式公接头80和承插式母接头70均为铸件,所述铸件包括铸铁件、铸铝件、铸钢件或是复合钢铸件。
所述承插式公接头80和承插式母接头70为冷压成型件和/或热压成型件。
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的法兰式连接、螺纹式连接的管件改进为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可直接将两管道60连接,连接后如图3所示,其中,管道60的两端分别设有承插口50和承插槽30,以便与本申请的管件配合使用,通过本申请管件直接将两管道连接,而无需在管道的连接过程中焊接或是旋钮,因而可以极大地提高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连接效率,由于连接过程中不需要焊接或是旋钮,也避免了因为地质沉降导致管路变形进而诱使焊接不佳处爆裂的风险。
同时,由于本申请的管件是通过在现有的管件上直接焊接承插式公接头80和承插式母接头70,因而无需对现有的管件成型工艺进行改进,可以极大地降低成型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的管件是通过焊接成型的,但是焊接是在管道连接施工之前就已经完成的,因而不会影响施工进度,并且,由于管件本身长度较小、重量较轻,可以很方便的实现精准对位,因而焊接质量有足够的保证,足以应对常规的地质沉降,避免了在连接过程中直接在长度较大、重量较大的管道上焊接难以实现精准对位而影响焊接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在承插槽50与承插口50之间设有弹性密封垫圈40,弹性密封垫圈40的厚度较小,则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特别是在管路沉降变形后,若弹性密封垫圈40厚度较小,则很容易造成垫圈处漏水;通水后,由于管内水压的作用,使得弹性密封垫圈40沿着其径向延展,进而使得接口处连接得更紧密,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压力,当弹性密封垫圈40的厚度较大时,形成的水压可能无法使弹性密封垫圈40收缩以向径向方向延展,进而不能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因而,弹性密封垫圈40的厚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以3mm-10mm为宜。并且,只设计了一个弹性密封垫圈,避免了两个或是多个密封圈时,需要非常大的力才能将管道插入第二个或是后续弹性密封垫圈的问题,克服了两个或是多个弹性密封垫圈带来的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设计一个弹性密封垫圈,既能保证足够的密封效果,同时兼顾了施工进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件本体,管件本体上设有至少两个接口,所述的所有接口处均焊接有承插式接头,承插式接头包括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承插式母接头内设有承插槽,承插槽内设有一个弹性密封垫圈,承插式公接头上设有与弹性密封垫圈匹配的承插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垫圈的厚度为3mm-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本体为二通管件本体,二通管件本体的两个接口处分别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通管件本体为90度弯头、45度弯头、22.5度弯头或是11.25度弯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通管件本体的直径沿着从承插式母接头至承插式公接头的方向逐渐减小或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插槽的旁侧设有与承插口的端部对应的台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本体为三通管件本体,三通管件本体的三个接口中,至少有一个接口处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母接头,未焊接承插式母接头的接口焊接承插式公接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本体为四通管件本体,四通管件本体的四个接口中,至少有一个接口处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母接头,未焊接承插式母接头的接口焊接有所述的承插式公接头。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均为铸件,所述铸件包括铸铁件、铸铝件、铸钢件或是复合钢铸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插式公接头和承插式母接头为冷压成型件和/或热压成型件。
CN201921067438.6U 2019-05-16 2019-07-09 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 Active CN2105668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7630 2019-05-16
CN2019207276307 2019-05-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66810U true CN210566810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37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67438.6U Active CN210566810U (zh) 2019-05-16 2019-07-09 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668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4104A (zh) * 2022-03-03 2022-05-13 成都东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管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4104A (zh) * 2022-03-03 2022-05-13 成都东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管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05975A (zh) 具有承插口的钢管
CN204004910U (zh) 一种用于波纹钢管涵洞连接的波纹形管箍结构
CN210566810U (zh) 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管件
CN207178944U (zh) 一种三卡压净水薄壁不锈钢管件
CN104896218A (zh) 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管端连接装置
CN204493936U (zh) 防腐复合管的接头连接结构
CN204000649U (zh) 一种用于波纹钢管涵洞连接的凹形管箍结构
CN204004911U (zh) 一种用于波纹钢管涵洞连接的半波形管箍结构
CN210566855U (zh) 一种带承插式公母接头的输水管
CN207316278U (zh) 一种密封管件连接头
CN205447060U (zh) 一种涂塑钢管的快接密封连接管
CN215000013U (zh) 一种防腐蚀化工高压管道接头
CN210716400U (zh) 一种连接结构
CN204647602U (zh) 一种双金属复合管管端连接结构
CN211059553U (zh) 一种异径薄壁不锈钢管连接结构
CN207394164U (zh) 一种连接头及与其配合使用的连接管
CN204554199U (zh) 承插连接式弯头
CN211315442U (zh) 一种流体输送用管路连接系统
CN2374732Y (zh) 一种铝塑复合管孔插式接头
CN204004929U (zh) 一种用于波纹钢管涵洞连接的带法兰管箍结构
CN204000648U (zh) 一种用于波纹钢管涵洞连接的帽形管箍结构
CN208107414U (zh) 一种pvc-u管道快速连接件
CN215807067U (zh) 弯管式环氧与pe复合涂层防腐的钢塑转换接头
CN220556091U (zh) 一种承插式不锈钢钢管
CN207848683U (zh) 一种管道自密封承插接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08

Address after: 610000 xinxinhe Park, Science Park,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No. 789, Baiyun Road, Xindu Industrial East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Building 2, No. 760, Baiyun Road, Xindu Industrial East District, Chengdu)

Patentee after: Chengdu JIh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Floor 1, building 5, NO.666, Xiangyang Road, Qingbaiji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before: Gongyua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6

Address after: 618300 Community 10, Xiaonan Village, Xiaohan Town, Guanghan City, De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Sichuan Jiha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610000 xinxinhe Park, Science Park,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No. 789, Baiyun Road, Xindu Industrial East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Building 2, No. 760, Baiyun Road, Xindu Industrial East District, Chengdu)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JIha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