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95844U -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95844U
CN210495844U CN201920597056.8U CN201920597056U CN210495844U CN 210495844 U CN210495844 U CN 210495844U CN 201920597056 U CN201920597056 U CN 201920597056U CN 210495844 U CN210495844 U CN 210495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e gas
denitration
carbon monoxide
heat exchange
desulfur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970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恒棣
魏进超
刘昌齐
康建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ye Changtia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ye Changtia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ye Changtia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ye Changtia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9705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95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95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958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通过利用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将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此过程放出的热量直接用于升温脱硫后的烟气,减少甚至节省了通过外部燃料加热升温该烟气的过程。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达到升温烟气温度以便于脱硝处理的目的,节约甚至省去了燃料的使用,同时处理了烟气中一氧化碳,减少了烟气对环境的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中污染物的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工业烟气、尤其钢铁工业的烧结机烟气而言,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应用于多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生成化工工业的一项烟气净化技术。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目前大多处于研究和工业示范阶段,但由于其在一套系统中能同时实现脱硫和脱硝,特别是随着对NOX控制标准的不断严格化,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正受到各国的日益重视。
烟气脱硫指从烟道气或其他工业废气中除去硫氧化物(SO2和SO3)。目前工业采用的脱硫方法包括干法脱硫、半干法脱硫或湿法脱硫。干式烟气脱硫工艺用于电厂烟气脱硫始于80年代初,与常规的湿式洗涤工艺相比有以下优点:投资费用较低;脱硫产物呈干态,并和飞灰相混;无需装设除雾器及再热器;设备不易腐蚀,不易发生结垢及堵塞。半干法脱硫主要采用喷雾脱硫,喷雾干式烟气脱硫,最先由美国JOY公司和丹麦NiroAtomier公司共同开发的脱硫工艺,70年代中期得到发展,并在电力工业迅速推广应用。该工艺用雾化的石灰浆液在喷雾干燥塔中与烟气接触,石灰浆液与SO2反应后生成一种干燥的固体反应物,最后连同飞灰一起被除尘器收集。湿法脱硫主要是使用石灰石(CaCO3)、石灰(CaO)或碳酸钠(Na2CO3) 等浆液作洗涤剂,在反应塔中对烟气进行洗涤,从而除去烟气中的SO2;其主要优点是脱硫效率高,同步运行率高,且其吸收剂的资源丰富,副产品可吸收,商业价值高。
烟气脱硝,是指把已生成的NOX还原为N2,从而脱除烟气中的NOX,按治理工艺可分为湿法脱硝和干法脱硝。烟气脱硝技术主要有干法(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脱硝)和湿法两种。与湿法烟气脱硝技术相比,干法烟气脱硝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基本投资低,设备及工艺过程简单,脱除NOX的效率也较高,无废水和废弃物处理,不易造成二次污染。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脱硝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采用氨、CO或碳氢化合物等作为还原剂,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将烟气中的NO还原为N2。SNCR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是一种成熟的低成本脱硝技术。该技术以炉膛或者水泥行业的预分解炉为反应器,将含有氨基的还原剂喷入炉膛,还原剂与烟气中的NOx反应,生成氨和水。
现有技术中针对烟气脱硫脱硝的处理绝大多数是采用脱硫和脱硝分开工艺,由于脱硝工艺需要喷入氨气等还原性气体,如果先对烟气进行脱硝,然后再进行脱硫,氨气的还原性气体将会影响脱硫的效率和脱除率;所以,一般针对烟气的脱硫脱硝工艺均是先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经过脱硫处理后的烟气再进行脱硝处理。现有技术中,采用干法脱硫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50℃范围内,采用半干法脱硫的温度一般控制在90-110℃范围内,采用湿法脱硫的温度一般控制在50-60℃。再进入脱硝工艺中,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脱硝,一般温度控制在160-400℃左右;如果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法脱硝,一般温度控制在800℃~1100℃较为适宜。现有技术中优先将待处理烟气的温度调节到适合脱硫处理的温度范围,一般温度较低,然后将经过脱硫后的烟气进行升温,将其温度升高到适合脱硝的温度范围。此工艺过程,由于一般待处理烟气量大,因此需消耗大量的燃料用于加热经过脱硫处理后的烟气,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
此外,由于待处理烟气均是由于燃料的燃烧产生,由于燃烧的充分程度和燃料不可能完全充分燃烧,因此,烟气中均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现有技术中,国家目前对于一氧化碳的排放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于待处理烟气一般只经过脱硫和脱硝处理后直接排放,烟气中的一氧化碳没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和利用,造成一氧化碳的直接排放。同时,一氧化碳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极难溶于水;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2%;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严重时死亡;一氧化碳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一氧化碳的直接排放对环境污染极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处理过程中,经过脱硫后的烟气需要额外通过外部加热系统对该烟气进行升温处理,然后才能进行脱硝工艺;此外,现有技术中未对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处理而直接排放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通过利用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将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此过程放出的热量直接用于升温脱硫后的烟气,减少甚至节省了通过外部燃料加热升温该烟气的过程。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达到升温烟气温度用于脱硝处理的目的,节约甚至省去了燃料的使用,同时处理了烟气中一氧化碳,减少了烟气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弱甚至避免了烟气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方法。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处理烟气G0输送至脱硫系统进行脱硫处理,待处理烟气G0中的硫氧化物经过脱硫系统后被脱除,获得脱硫后的烟气G1
2)将脱硫后的烟气G1输送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脱硫后的烟气G1中的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发生反应,一氧化碳氧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脱硫后的烟气G1经过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后变为含硝烟气G2
3)将含硝烟气G2经过脱硝系统进行脱硝处理,含硝烟气G2中的氮氧化物经过脱硝系统后被脱除,经过脱硝系统后的烟气为净烟气。
作为优选,步骤2)中还包括:步骤201)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优选为空气或富氧气体。
作为优选,步骤2)中还包括:步骤202)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或脱硫后的烟气G1补充燃料,优选为气体燃料。
作为优选,该方法还包括:步骤101)脱硫后的烟气G1经过第一换热系统后再输送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
作为优选,该方法还包括:步骤203)含硝烟气G2经过第二换热系统后再输送至脱硝系统。
作为优选,该方法还包括:步骤301)经过脱硝系统处理后的净烟气经过第一换热系统或第三换热系统进行换热。
作为优选,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烟气脱硫脱硝处理方法过程中,检测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的流量,标记为U1Nm3/h;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标记为T1℃;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中CO的含量,标记为P1g/Nm3;计算: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流量为U1*P1g/h。
计算: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流量为U1*P1;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燃烧放出的热量Q1kJ/h:
Q1=a*U1*P1*10.11;其中:a为燃烧系数,取值为0.1-1,优选为0.4-0.95,更优选为0.7-0.9。
计算脱硫后的烟气G1中的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处理系统转化为二氧化碳后,含硝烟气 G2的温度T2℃:
Figure 246151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031
其中:C为烟气的平均比热容,kJ/(℃﹒g);b为热传递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
根据脱硝系统的需要,设定脱硝系统的最佳脱硝温度为T脱硝
进行以下分析:
若T2=T脱硝,则将脱硫后的烟气G1中的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将该烟气直接在脱硝系统进行脱硝处理。
若T2<T脱硝,则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
若T2<T脱硝,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加热进入脱硝系统前的烟气,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
若T2>T脱硝,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降低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降低至T脱硝℃。
作为优选,若T2<T脱硝,所述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具体为:
设定燃料的燃烧热为N1kJ/g,计算需要补充燃料的质量流量U2kg/h:
Figure 163292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041
其中:e为燃烧系数,取值为0.6-1,优选为0.8-0.99,更优选为0.8-0.98;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需要补充流量为U2Nm3/h的燃料,使得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
作为优选,若T2<T脱硝,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内换热介质的比热容为C2kJ/(℃﹒g),换热前的温度为T3℃,计算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 内介质的流量U3Nm3/h:
Figure 943029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042
其中:f为第一换热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内需要通过流量为 U3Nm3/h、换热前温度为T3℃的介质,用于加热进入脱硝系统(3)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
作为优选,若T2>T脱硝,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内换热介质的比热容为C2kJ/(℃﹒g),换热前的温度为T4℃,计算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 内介质的流量U4Nm3/h:
Figure 338238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043
其中:f为第二换热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内需要通过流量为U4Nm3/h、换热前的温度为T4℃的介质,用于降低进入脱硝系统(3)前烟气的温度至T脱硝℃。
作为优选,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标记为P2g/Nm3
计算: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流量为P2*U1g/h,燃烧流量为U1的脱硫后的烟气G1中、含量为P1的CO所需的氧气流量U5Nm3/h:
Figure 152610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051
其中:d为反应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
作为优选,若T2≥T脱硝,且U5≤P2*U1,则不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
作为优选,若T2≥T脱硝,且U5>P2*U1,则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
作为优选,单位时间内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的流量使得含氧气体中氧气的流量U6Nm3/h:U6=U5-P2*U1
作为优选,若T2<T脱硝,且(U5+32U2/M)≤P2*U1,则不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其中:M为补充燃料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作为优选,若T2<T脱硝,且(U5+32U2/M)>P2*U1,则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
作为优选,单位时间内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的流量使得含氧气体中氧气的流量U7Nm3/h:U7=U5+32U2/M-P2*U1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或用于第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方法的系统,该系统包括:脱硫系统、一氧化碳处理系统、脱硝系统。其中,待处理烟气通过原烟气输送管道连接至脱硫系统的烟气入口。脱硫系统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道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烟气入口。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道连接至脱硝系统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连接。其中,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为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反应系统。
作为优选,该系统还包括含氧气体输送管道。含氧气体输送管道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含氧气体补充入口。含氧气体输送管道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
作为优选,该系统还包括燃料输送管道。燃料输送管道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燃料补充入口或脱硫后的烟气G1。燃料输送管道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
作为优选,第一输送管道上设有第一换热系统。第一换热系统用于加热脱硫后的烟气G1或者用于降低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
作为优选,第二输送管道上设有第二换热系统。第二换热系统用于加热含硝烟气G2或者用于降低含硝烟气G2的温度。
作为优选,净烟气输送管道上设有第三换热系统。第三换热系统用于吸收净烟气的热量或者用于加热净烟气。
作为优选,第一输送管道上设有烟气流量检测装置、烟气温度检测装置、CO浓度检测装置。
作为优选,含氧气体输送管道上设有含氧气体流量检测装置。第一输送管道上设有氧气浓度检测装置。
作为优选,燃料输送管道上设有燃料流量检测装置。
作为优选,第一换热系统、第二换热系统、第三换热系统各自独立地为间接换热装置,优选为管壳式换热装置,更优选为DDH换热器。
作为优选,第一换热系统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一介质输送管道与第三换热系统的介质入口连接。第三换热系统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二介质输送管道与第一换热系统的介质入口连接。
作为优选,第二换热系统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三介质输送管道与第三换热系统的介质入口连接。第三换热系统的介质出口通过第四介质输送管道与第一换热系统的介质入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脱硫系统为干法脱硫系统、半干法脱硫系统或湿法脱硫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脱硝系统为SCR脱硝系统或SNCR脱硝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处理烟气为工业烟气,优选为烧结烟气。
作为优选,所述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含有一氧化碳转化催化剂,优选为铜锰氧化物催化剂、Pd-活性炭催化剂、金超微粒子α-三氧化二铁催化剂、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和脱硝系统为一体化装置。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烟气出口连接脱硝系统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脱硫后的烟气经过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将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具体为:
2CO+O2====2CO2
利用烟气中本身存在(或含有)的一氧化碳成分,利用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一个放热反应,通过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将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该反应放出的热量用于升温脱硫后的烟气,从而实现了脱硫后烟气升温的效果;同时,除去了烟气中的一氧化碳,避免了烟气中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
在现有技术中,待处理烟气(也称为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必须经过脱硫脱硝处理后才能排放。脱硫脱硝处理工艺为:①将原烟气经过脱硫处理,采用干法脱硫后排出烟气的温度为100-150℃,半干法脱硫后排出烟气的温度为90-110℃,采用湿法脱硫后排出烟气的温度为50-60℃;②将脱硫后的烟气进行升温处理,通过外部热源加热脱硫后的烟气(包括直接换热法和间接换热法),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烟气温度升高;③将升温后的烟气输送至脱硝系统进行脱硝处理,如果采用SCR选择性脱硝处理控制进入SCR脱硝系统的烟气温度为160-400℃,如果采用SNCR非选择性脱硝系统处理控制进入SNCR脱硝系统的烟气温度为800℃~1100℃。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均是将脱硫后的烟气经过外部热源加热,使其温度升高,然后再进行脱硝处理。
本实用新型设计者经过多年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了将待处理烟气经过脱硫系统后,获得的(低温)脱硫后的烟气,利用该烟气中本身存在的一氧化碳成分,使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该反应放出热量,利用放出的热量就能自动的升高脱硫后烟气的温度,从而达到使进入脱硝系统的烟气升温的目的;同时,处理了烟气中的污染物一氧化碳。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脱硫后的烟气输送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在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脱硫后的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转化反应(也就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放出的热量直接被脱硫后的烟气吸收,从而达到升温的效果。
作为优选方案,根据脱硫后烟气的温度、脱硫后烟气的流量。脱硫后烟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等参数指标,如果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不足以将脱硫后烟气的温度升高至脱硝系统的最适宜脱硝温度,则在通过外部热量进行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优先利用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
通过外部调节包括:①直接换热法:通过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继续加热升温脱硫后的烟气,使该烟气在进入脱硝系统前达到最适宜脱硝温度;②间接换热法:通过换热器,利用换热介质与脱硫后的烟气进行间接换热,提高脱硫后烟气的温度,使该烟气在进入脱硝系统前达到最适宜脱硝温度。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保证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充分燃烧,尽最大可能的放出最多热量,还可以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优选为空气或富氧气体;该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的转化率,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污染物(一氧化碳)最大程度被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将脱硫后的烟气经过第一换热系统,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对脱硫后烟气的温度进行调节;也可以将脱硫后的烟气经过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处理后,通过第二换热系统对含硝烟气经过进行温度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经过脱硝处理系统后的净烟气输送管道(第三输送管道)上设有第三换热系统,第三换热系统用于回收经过脱硝处理系统后净烟气中的热量。由于脱硝处理系统对烟气的温度要求较高,经过脱硝处理系统后排出的净烟气温度依然较高,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三换热系统回收净烟气中的热量,实现资源回收利用。作为优选,通过第三换热系统回收的热量可以用以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继续加热升温进入脱硝处理系统之前的烟气,也可以将通过第三换热系统回收的热量用于其他用途。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检测第一输送管道内脱硫后的烟气G1的流量、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脱硫后的烟气G1中CO的含量,就可以得出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流量。通过换算,可以计算出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燃烧放出的热量Q1=a*U1*P1*10.11。其中:燃烧系数a是因为一氧化碳很难实现100%转化,可以根据工程经验取值,取值为0.1-1,优选为0.4-0.95,更优选为0.7-0.9。U1为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的流量,P1为脱硫后的烟气G1中CO的含量。也就是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利用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获取Q1的能量。
进一步,根据计算出的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获取的能量为Q1kJ/h,可以计算出利用该能量可以提高经过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后得到的含硝烟气的温度T2℃。
Figure 912756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081
其中:通过检测第一输送管道内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T1℃,通过仪器检测可以得出为烟气的平均比热容C,kJ/(℃﹒g)。热传递系数b是因为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很难100%被脱硫后的烟气吸收,可以根据工程经验取值,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也就是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利用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将脱硫后烟气的温度从T1℃提升到 T2℃。
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具体的脱硝系统的特点、根据脱硝工艺的选择、脱硝催化剂等情况,知道选择的脱硝系统的最佳(或最适宜)脱硝温度T脱硝℃,也就是知道最佳输送至脱硝系统的烟气的温度为T脱硝℃。
通过比较T2和T脱硝,保证含硝烟气进入脱硝系统时的温度,从而保证了含硝烟气在脱硝系统中的脱硝效率,尽最大效率脱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减少外排净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若T2=T脱硝,也就是说,通过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刚好可以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那么将该烟气直接在脱硝系统进行脱硝处理。
若T2<T脱硝,也就是说,虽然通过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还不足以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那么可以通过额外的调节手段对脱硝系统前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然后再输送至脱硝系统。额外调节手段可以是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也可以是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加热进入脱硝系统前的烟气。
若T2>T脱硝,也就是说,通过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足以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而且热量还有剩余。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烟气中的益阳话筒,放出的热量用于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的含硝烟气G2高于T脱硝℃,此时,可以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换热,降低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降低至T脱硝℃。还可以是通过控制烟气中一氧化碳的转化率,使得烟气中一氧化碳的转化分量刚好使得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
在本实用新型中,若T2<T脱硝,也就是说,虽然通过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还不足以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可以通过精确计算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的量。实现以下目的:利用完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补充适当的燃料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
根据选择的燃料,可以知道该燃料的燃烧热N1kJ/g,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需要补充kg/h U2kg/h:
Figure 179789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091
其中:e为燃烧系数,因为燃料很难实现100%燃烧,很难放出理论的100%热量,可以根据工程经验取值,取值为0.6-1,优选为0.8-0.99,更优选为0.8-0.98。也就是说输入的燃料稍微过量,从而保证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
在本实用新型中,若T2<T脱硝,也就是说,虽然通过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还不足以使得进入脱硝系统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还可以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和/ 或第二换热系统对脱硫后的烟气或含硝烟气进行换热,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达到 T脱硝℃。
根据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中选择的介质,可以知道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内换热介质的比热容C2kJ/(℃﹒g),检测换热前的温度T3℃,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内需要流通的介质流量U3Nm3/h:
Figure 378689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01
其中:f为第一换热系数,因为介质换热存在换热比例,很难实现100%理论换热,,可以根据工程经验取值,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 0.9-0.95。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对脱硫后的烟气或含硝烟气进行换热,从而保证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充分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足以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而且热量还有剩余。也可以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将多余的热量转移出来,用于其他用途。根据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中选择的介质,可以知道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内换热介质的比热容C2kJ/(℃﹒g),检测换热前的温度T4℃,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内需要流通的介质流量U4Nm3/h:
Figure 985251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02
其中:f为第二换热系数,因为介质换热存在换热比例,很难实现100%理论换热,可以根据工程经验取值,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也就是说,由于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转化放出的热量提升脱硫后烟气的温度过高,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和/或第二换热系统对脱硫后的烟气或含硝烟气进行换热,从而保证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降低至T脱硝℃。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精确计算,还可以控制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的量。通过检测第二输送管道中,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可以得到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流量,通过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可以得出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所需的氧气流量U5Nm3/h:
Figure 978615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03
其中:P2为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d为反应系数,因为氧气很难100%反应完全,可以根据工程经验取值,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也就是说输入值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氧气稍微过量,从而保证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尽可能的完全反应,提高利用率。
若T2≥T脱硝,且U5≤P2*U1,也就是说利用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足以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而且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大于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所需的氧气流量U5,则不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
若T2≥T脱硝,且U5>P2*U1,也就是说利用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足以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但是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小于等于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所需的氧气流量U5,则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一定量的含氧气体,从而保证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充分利用。根据计算,单位时间内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的流量使得含氧气体中氧气的流量U6Nm3/h:U6=U5-P2*U1
若T2<T脱硝,且(U5+32U2/M)≤P2*U1,也就是说,利用烟气中的一氧化碳不足以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单位时间内补充流量为U2Nm3/h的燃料,单位时间内流量为U2Nm3/h的燃料燃烧需要消耗的氧气量为32U2/M,其中:M为补充燃料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就是说,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大于等于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所需的氧气流量U5加上补充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量,则不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
若T2<T脱硝,且(U5+32U2/M)>P2*U1,也就是说,利用烟气中的一氧化碳不足以提升进入脱硝系统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单位时间内补充流量为U2Nm3/h的燃料,单位时间内流量为U2Nm3/h的燃料燃烧需要消耗的氧气量为32U2/M,其中:M为补充燃料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就是说,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小于利用烟气中一氧化碳所需的氧气流量U5Nm3/h加上补充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量,则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从而保证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充分利用。根据计算,单位时间内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补充含氧气体的流量使得含氧气体中氧气的流量U7Nm3/h:U7=U5+32U2/M-P2*U1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适用于任何烟气脱硫脱硝工艺,也使用与任何烟气。本实用新型中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催化一氧化碳转化的处理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烟气的流向,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脱硫系统、一氧化碳处理系统、脱硝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为箱式结构、塔式结构或管式结构。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包括催化剂层、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
作为优选,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高度为1-50m,优选为2-45m,更优选为3-40m。
作为优选,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催化剂层的高度占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高度的5-90%,优选为8-80%,更优选为10-60%。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将脱硫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此过程放出的热量直接用于升温脱硫后的烟气,减少甚至节省了通过外部燃料加热升温该烟气的过程;
2、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过程中放出的热量达到升温烟气温度用于脱硝处理的目的,节约了燃料的使用,同时处理了烟气中一氧化碳,减少了烟气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弱甚至避免了延期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方法中,补充燃料和含氧气体的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方法中,在一氧化碳处理之前进行换热的工艺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方法中,在一氧化碳处理之后进行换热、处理得到净烟气后进行换热的工艺流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部件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中,设有补充燃料和含氧气体的部件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中,设有补充燃料和含氧气体部件,并且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和脱硝系统为一体化设备的部件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中,设有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三换热系统的部件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中,设有第二换热系统和第三换热系统的部件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脱硫系统;2:一氧化碳处理系统;3:脱硝系统;401:第一换热系统;402第二换热系统;403:第三换热系统;501:烟气流量检测装置;502:含氧气体流量检测装置;503:燃料流量检测装置;6:烟气温度检测装置;7:CO浓度检测装置;8:氧气浓度检测装置; L0:原烟气输送管道;L1:第一输送管道;L2:第二输送管道;L3:净烟气输送管道;L4: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5:燃料输送管道;L6:第一介质输送管道;L7:第二介质输送管道; L8:第三介质输送管道;L9:第四介质输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脱硫系统1、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脱硝系统3。其中,待处理烟气通过原烟气输送管道L0连接至脱硫系统1的烟气入口。脱硫系统1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道L1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入口。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道L2连接至脱硝系统3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3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L3连接。其中,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为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反应系统。
作为优选,该系统还包括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含氧气体补充入口。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
作为优选,该系统还包括燃料输送管道L5。燃料输送管道L5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 2的燃料补充入口或脱硫后的烟气G1。燃料输送管道L5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
作为优选,第一输送管道L1上设有第一换热系统401。第一换热系统401用于加热脱硫后的烟气G1或者用于降低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
作为优选,第二输送管道L2上设有第二换热系统402。第二换热系统402用于加热含硝烟气G2或者用于降低含硝烟气G2的温度。
作为优选,净烟气输送管道L3上设有第三换热系统403。第三换热系统403用于吸收净烟气的热量或者用于加热净烟气。
作为优选,第一输送管道L1上设有烟气流量检测装置501、烟气温度检测装置6、CO浓度检测装置7。
作为优选,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上设有含氧气体流量检测装置502。第一输送管道L1 上设有氧气浓度检测装置8。
作为优选,燃料输送管道L5上设有燃料流量检测装置503。
作为优选,第一换热系统401、第二换热系统402、第三换热系统403各自独立地为间接换热装置,优选为管壳式换热装置,更优选为DDH换热器。
作为优选,第一换热系统401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一介质输送管道L6与第三换热系统403 的介质入口连接。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二介质输送管道L7与第一换热系统401的介质入口连接。
作为优选,第二换热系统402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三介质输送管道L8与第三换热系统403 的介质入口连接。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出口通过第四介质输送管道L9与第一换热系统 401的介质入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脱硫系统1为干法脱硫系统、半干法脱硫系统或湿法脱硫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脱硝系统3为SCR脱硝系统或SNCR脱硝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处理烟气为工业烟气,优选为烧结烟气。
作为优选,所述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含有一氧化碳转化催化剂,优选为铜锰氧化物催化剂、Pd-活性炭催化剂、金超微粒子α-三氧化二铁催化剂、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和脱硝系统3为一体化装置。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出口连接脱硝系统3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3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L3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为箱式结构、塔式结构或管式结构。一氧化碳处理系统包括催化剂层、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
作为优选,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高度为1-50m,优选为2-45m,更优选为3-40m。
作为优选,一氧化碳处理系统中催化剂层的高度占一氧化碳处理系统的高度的5-90%,优选为8-80%,更优选为10-60%。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处理烟气G0输送至脱硫系统1进行脱硫处理,待处理烟气G0中的硫氧化物经过脱硫系统1后被脱除,获得脱硫后的烟气G1
2)将脱硫后的烟气G1输送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脱硫后的烟气G1中的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发生反应,一氧化碳氧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脱硫后的烟气 G1经过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后变为含硝烟气G2
3)将含硝烟气G2经过脱硝系统3进行脱硝处理,含硝烟气G2中的氮氧化物经过脱硝系统3后被脱除,经过脱硝系统3后的烟气为净烟气。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重复实施例1,只是步骤2)中还包括:步骤201)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优选为空气或富氧气体。步骤2)中还包括:步骤202)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优选为气体燃料。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重复实施例1,只是该方法还包括:步骤101)脱硫后的烟气G1经过第一换热系统401后再输送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重复实施例1,只是该方法还包括:步骤203)含硝烟气G2经过第二换热系统402后再输送至脱硝系统3。该方法还包括:步骤301)经过脱硝系统3处理后的净烟气经过第三换热系统403进行换热。
实施例5
重复实施例2,只是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烟气脱硫脱硝处理方法过程中,检测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的流量,标记为U1Nm3/h;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标记为T1℃;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中CO的含量,标记为P1g/Nm3
计算: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流量为U1*P1g/h;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燃烧放出的热量Q1kJ/h:
Q1=a*U1*P1*10.11;其中:a为燃烧系数,取值为0.1-1,优选为0.4-0.95,更优选为0.7-0.9;例如0.5、0.6、0.8、0.85。
计算脱硫后的烟气G1中的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转化为二氧化碳后,含硝烟气 G2的温度T2℃:
Figure 732944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51
其中:C为烟气的平均比热容,kJ/(℃﹒g);b为热传递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例如0.75、0.8、0.85、0.92。
根据脱硝系统3的需要,设定脱硝系统3的最佳脱硝温度为T脱硝℃。
若T2=T脱硝,则将脱硫后的烟气G1中的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得进入脱硝系统3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将该烟气直接在脱硝系统3进行脱硝处理。
若T2<T脱硝,则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
实施例6
重复实施例3或4,只是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烟气脱硫脱硝处理方法过程中,检测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的流量,标记为U1Nm3/h;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标记为T1℃;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中CO的含量,标记为P1g/Nm3
计算: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的质量流量为U1*P1g/h;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一氧化碳燃烧放出的热量Q1kJ/h:
Q1=a*U1*P1*10.11;其中:a为燃烧系数,取值为0.1-1,优选为0.4-0.95,更优选为0.7-0.9;例如0.5、0.6、0.8、0.85。
计算脱硫后的烟气G1中的一氧化碳在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转化为二氧化碳后,含硝烟气 G2的温度T2℃:
Figure 469956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61
其中:C为烟气的平均比热容,kJ/(℃﹒g);b为热传递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例如0.75、0.8、0.85、0.92。
根据脱硝系统3的需要,设定脱硝系统3的最佳脱硝温度为T脱硝℃。
若T2<T脱硝,通过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加热进入脱硝系统3前的烟气,使得进入脱硝系统3的含硝烟气G2达到T脱硝℃。
若T2>T脱硝,通过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降低进入脱硝系统3前烟气的温度,使得进入脱硝系统3的含硝烟气G2降低至T脱硝℃。
实施例7
重复实施例5,只是若T2<T脱硝,所述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具体为:
设定燃料的燃烧热为N1kJ/g,计算需要补充燃料的质量流量U2kg/h:
Figure 865778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62
其中:e为燃烧系数,取值为0.6-1,优选为0.8-0.99,更优选为0.8-0.98;例如0.75、0.8、0.85、0.92、0.98。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 中需要补充质量流量为U2kg/h的燃料,使得进入脱硝系统3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
实施例8
重复实施例6,只是若T2<T脱硝,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内换热介质的比热容为C2kJ/(℃﹒g),换热前的温度为T3℃,计算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内介质的流量U3Nm3/h:
Figure 295622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71
其中:f为第一换热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例如0.75、0.8、0.85、0.92;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401和/ 或第二换热系统402内需要通过流量为U3Nm3/h、换热前温度为T3℃的介质,用于加热进入脱硝系统3前烟气的温度达到T脱硝℃。
若T2>T脱硝,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内换热介质的比热容为C2kJ/(℃﹒g),换热前的温度为T4℃,计算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内介质的流量U4Nm3/h:
Figure 537248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72
f为第二换热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 0.9-0.95;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第一换热系统401和/或第二换热系统402内需要通过流量为 U4Nm3/h、换热前的温度为T4℃的介质,用于降低进入脱硝系统3前烟气的温度至T脱硝℃。
实施例9
重复实施例5,只是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标记为P2g/Nm3
计算: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流量为P2*U1g/h,燃烧流量为U1的脱硫后的烟气G1中、含量为P1的CO所需的氧气流量U5Nm3/h:
Figure 812371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73
其中:d为反应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例如0.75、0.8、0.85、0.92、0.98。
若T2≥T脱硝,且U5≤P2*U1,则不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
若T2≥T脱硝,且U5>P2*U1,则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单位时间内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的流量使得含氧气体中氧气的流量U6Nm3/h:U6=U5-P2*U1
实施例10
重复实施例7,只是检测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含量,标记为P2g/Nm3
计算:单位时间内脱硫后的烟气G1中O2的流量为P2*U1g/h,燃烧流量为U1的脱硫后的烟气G1中、含量为P1的CO所需的氧气流量U5Nm3/h:
Figure 393525DEST_PATH_GDA0002069223680000174
其中:d为反应系数,取值为0.7-1,优选为0.8-0.98,更优选为0.9-0.95;例如0.75、0.8、0.85、0.92、0.98。。
若T2<T脱硝,且(U5+32U2/M)≤P2*U1,则不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其中:M为补充燃料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若T2<T脱硝,且(U5+32U2/M)>P2*U1,则需要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单位时间内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的流量使得含氧气体中氧气的流量U7Nm3/h:U7=U5+32U2/M-P2*U1
实施例11
如图5所示,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脱硫系统1、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脱硝系统3。其中,待处理烟气通过原烟气输送管道L0连接至脱硫系统1的烟气入口。脱硫系统1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道L1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入口。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道L2连接至脱硝系统3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3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L3连接。其中,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为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反应系统。第一输送管道L1上设有烟气流量检测装置501、烟气温度检测装置6、CO浓度检测装置7。脱硫系统1为活性炭脱硫系统,脱硝系统3为SCR脱硝系统。所述处理烟气为烧结烟气。所述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含有一氧化碳转化催化剂(铜锰氧化物)。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高度为10m。
实施例12
如图6所示,重复实施例11,只是该系统还包括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含氧气体补充入口。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该系统还包括燃料输送管道L5。燃料输送管道L5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燃料补充入口。燃料输送管道L5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上设有含氧气体流量检测装置502。第一输送管道L1上设有氧气浓度检测装置8。燃料输送管道L5上设有燃料流量检测装置503。
实施例13
如图7所示,重复实施例11,只是第一输送管道L1上设有第一换热系统401。第一换热系统401用于加热脱硫后的烟气G1或者用于降低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净烟气输送管道L3上设有第三换热系统403。第三换热系统403用于吸收净烟气的热量或者用于加热净烟气。第一换热系统401、第三换热系统403各自独立地为DDH换热器。
实施例14
如图8所示,重复实施例11,只是第二输送管道L2上设有第二换热系统402。第二换热系统402用于加热含硝烟气G2或者用于降低含硝烟气G2的温度。净烟气输送管道L3上设有第三换热系统403。第三换热系统403用于吸收净烟气的热量或者用于加热净烟气。第二换热系统402、第三换热系统403各自独立地为DDH换热器。
实施例15
重复实施例13,只是第一换热系统401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一介质输送管道L6与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入口连接。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二介质输送管道L7与第一换热系统401的介质入口连接。
实施例16
重复实施例14,只是第二换热系统402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三介质输送管道L8与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入口连接。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出口通过第四介质输送管道L9与第一换热系统401的介质入口连接。
实施例17
重复实施例11,只是脱硫系统1为湿法喷雾脱硫系统,脱硝系统3为SNCR脱硝系统。
实施例18
重复实施例11,只是所述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含有一氧化碳转化催化剂(金超微粒子α-三氧化二铁)。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高度为15m。
实施例19
重复实施例11,只是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和脱硝系统3为一体化装置。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出口连接脱硝系统3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3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L3 连接。

Claims (15)

1.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脱硫系统(1)、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脱硝系统(3),其中,待处理烟气通过原烟气输送管道(L0)连接至脱硫系统(1)的烟气入口,脱硫系统(1)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道(L1)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入口,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道(L2)连接至脱硝系统(3)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3)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L3)连接;其中,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为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反应系统;
其中: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高度为1-50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含氧气体补充入口,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补充含氧气体;和/或
该系统还包括燃料输送管道(L5),燃料输送管道(L5)连接至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燃料补充入口或脱硫后的烟气G1,燃料输送管道(L5)向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或脱硫后的烟气G1中补充燃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输送管道(L1)上设有第一换热系统(401),第一换热系统(401)用于加热脱硫后的烟气G1或者用于降低脱硫后的烟气G1的温度;和/或
第二输送管道(L2)上设有第二换热系统(402),第二换热系统(402)用于加热含硝烟气G2或者用于降低含硝烟气G2的温度;和/或
净烟气输送管道(L3)上设有第三换热系统(403),第三换热系统(403)用于吸收净烟气的热量或者用于加热净烟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输送管道(L1)上设有烟气流量检测装置(501)、烟气温度检测装置(6)、CO浓度检测装置(7);和/或
含氧气体输送管道(L4)上设有含氧气体流量检测装置(502),第一输送管道(L1)上设有氧气浓度检测装置(8);和/或
燃料输送管道(L5)上设有燃料流量检测装置(50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系统(401)、第二换热系统(402)、第三换热系统(403)各自独立地为间接换热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系统(401)、第二换热系统(402)、第三换热系统(403)各自独立地为管壳式换热装置;
第一换热系统(401)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一介质输送管道(L6)与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入口连接,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二介质输送管道(L7)与第一换热系统(401)的介质入口连接;和/或
第二换热系统(402)的介质出口通过第三介质输送管道(L8)与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入口连接,第三换热系统(403)的介质出口通过第四介质输送管道(L9)与第一换热系统(401)的介质入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系统(401)、第二换热系统(402)、第三换热系统(403)各自独立地为DDH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2、4-7中任一项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系统(1)为干法脱硫系统、半干法脱硫系统或湿法脱硫系统;和/或
所述脱硝系统(3)为SCR脱硝系统或SNCR脱硝系统。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系统(1)为干法脱硫系统、半干法脱硫系统或湿法脱硫系统;和/或
所述脱硝系统(3)为SCR脱硝系统或SNCR脱硝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1-2、4-7、9中任一项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烟气为工业烟气;和/或
所述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含有一氧化碳转化催化剂。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烟气为工业烟气;和/或
所述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含有一氧化碳转化催化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烟气为烧结烟气;和/或
所述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含有铜锰氧化物催化剂、Pd-活性炭催化剂、金超微粒子α-三氧化二铁催化剂、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多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烟气为烧结烟气;和/或
所述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中含有铜锰氧化物催化剂、Pd-活性炭催化剂、金超微粒子α-三氧化二铁催化剂、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多种。
14.根据权利要求1-2、4-7、9、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和脱硝系统(3)为一体化装置,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出口连接脱硝系统(3)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3)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L3)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和脱硝系统(3)为一体化装置,一氧化碳处理系统(2)的烟气出口连接脱硝系统(3)的烟气入口,脱硝系统(3)的烟气出口与净烟气输送管道(L3)连接。
CN201920597056.8U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Active CN210495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97056.8U CN210495844U (zh)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97056.8U CN210495844U (zh)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95844U true CN210495844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42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97056.8U Active CN210495844U (zh) 2019-04-28 2019-04-28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9584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4717A (zh) * 2020-05-25 2020-09-15 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型催化脱硝脱co及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CN113828148A (zh) * 2020-06-23 2021-12-24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一氧化碳高效利用的烟气处理系统及烟气处理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4717A (zh) * 2020-05-25 2020-09-15 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型催化脱硝脱co及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CN111664717B (zh) * 2020-05-25 2022-07-01 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型催化脱硝脱co及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CN113828148A (zh) * 2020-06-23 2021-12-24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一氧化碳高效利用的烟气处理系统及烟气处理方法
CN113828148B (zh) * 2020-06-23 2023-06-27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一氧化碳高效利用的烟气处理系统及烟气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6651B (zh) 一种烧结同时脱硫脱硝系统及其脱硫脱硝的方法
CN107684808A (zh) 一种硫磺回收尾气处理工艺及系统
CN112403154A (zh) 一种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净化工艺及装置
CN106984169A (zh) 一种直接利用烧结矿热量的脱硝系统及方法
CN103566728B (zh) 用于烟气脱硫脱氮的设备
CN108704463A (zh) 一种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烟气消白综合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06955571A (zh) 一种工业烟气臭氧分步氧化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装置及方法
CN104324575A (zh) 一种喷雾吸收式烧结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系统
CN210495844U (zh) 一种烟气脱硫脱碳脱硝协同处理系统
CN107131770A (zh) 一种铁矿烧结余热回收协同减排sox和nox方法
CN103100294A (zh) 臭氧氧化法脱除烟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方法
CN106705091A (zh) 一种减缓scr催化剂失活和空气预热器堵塞的系统和方法
WO2023050699A1 (zh) 用于生物质电厂烟气的低温脱硫脱硝方法和系统
CN103768918B (zh) 一种己内酰胺装置尾气净化方法和装置
CN102847430B (zh) 一种烟气净化系统及其净化工艺
CN108704464A (zh) 一种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烟气消白综合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13828148B (zh) 一种一氧化碳高效利用的烟气处理系统及烟气处理方法
CN208583169U (zh) 一种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烟气消白综合处理系统
CN1327939C (zh) 高效催化型烟气脱硫、脱氮方法及装置
CN203090746U (zh)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
CN107270713A (zh) 一种铁矿热耦合超净排放烧结系统和方法
CN111841271A (zh) 利用一氧化碳协同处理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及系统
CN206778183U (zh) 一种直接利用烧结矿热量的脱硝系统
CN212999279U (zh) 一种一氧化碳高效利用的烟气处理系统
CN212222701U (zh) 一种萃取法回收脱硫脱硝废液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