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9200U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悬角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99200U CN210399200U CN201920701048.3U CN201920701048U CN210399200U CN 210399200 U CN210399200 U CN 210399200U CN 201920701048 U CN201920701048 U CN 201920701048U CN 210399200 U CN210399200 U CN 2103992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mpeller
- indoor unit
- ring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悬角空调室内机。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悬角空调室内机不能在低噪音的条件下增大出风风速的问题,悬角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送风机和换热器,外壳上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室内机还包括射流装置,包括射流环、引风盒和新风管,引风盒包括盒体和引风机,盒体上设置有吸风口和排风口,新风管的一端与吸风口连接,另一端与室外连通,射流环包括环状壳体,环状壳体的内环孔围设于送风口,环状壳体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形成有环形的气流通道,环状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通过气流通道连通。通过设置射流装置,降低送风机送风转速,从而降低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角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房间的布置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在的户型普遍以实用为主,使用面积偏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房间内的每一寸空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空调作为常用的家用电器,大多数家庭都已具备。现有空调器的类型主要包括壁挂式空调器和柜式空调器,无论是放置于墙体偏上的位置还是直接放置于地面,都占用了房间内的主要空间,导致房间内的空间利用率不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用悬角空调,其仅需要挂置在墙角上,通常此处空间设置在半空中,并且位于墙角,使用户很难占用。由于悬角空调室内机即不占用地面空间,也不占用墙体空间,也就成为了用户的首选。
现有技术中的悬角空调,其出风的风速一定,因此吹出的风不能快速扩散至室内各个角落,尤其是在室内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往往是空调附近与远离空调的位置的温差较大。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增大出风风速,即增加风机的转速,此时即可将经过制冷/制热的空气送达更远的空间,但相应地,风机所产生的噪音将增大很多,进而造成用户的体验不佳。因此,目前在增加出风风速和降低风机噪音方面只能作出权衡,不能两者兼顾。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来解决现有的悬角空调室内机不能在低噪音的条件下增大出风风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悬角空调室内机不能在低噪音的条件下增大出风风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角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送风机和换热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悬角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射流装置,所述射流装置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处,所述射流装置包括射流环、引风盒和新风管,所述引风盒包括盒体和设置于所述盒体内的引风机,所述盒体上设置有吸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新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吸风口连接,另一端与室外连通,所述射流环包括环状壳体,所述环状壳体的内环孔围设于所述送风口,所述环状壳体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形成有环形的气流通道,所述环状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通过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连接,
所述射流装置设置成能够在所述引风机的带动下,将室外新风通过所述新风管引入所述盒体,在经过所述气流通道后,最终通过所述出风口喷射出,并与所述送风口排出的风相混合。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由所述外环面与所述内环面相互叠加形成。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处还形成有渐缩段和扩张段。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呈环形;并且/或者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环状壳体的内环面。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射流装置还包括支柱,所述支柱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射流环固定连接。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引风机包括磁阻电机和风扇,所述风扇固定在所述磁阻电机的输出轴上。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悬角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配置有雾化元件的加湿水箱,所述换热器、所述加湿水箱与所述外壳共同围设出两个送风腔,每个所述送风腔内设置有一个所述送风机,两个所述送风口分别与一送风腔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所述送风腔连通,
所述悬角空调室内机设置成在所述送风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回风口进入所述送风腔内,并在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湿水箱进行热交换后,与所述雾化元件产生的水雾一起通过所述送风口排出。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叶轮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叶轮组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叶轮组转动,所述叶轮组设置成能够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轴向伸缩。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为双轴电机,所述叶轮组包括固定叶轮、可动叶轮和伸缩驱动机构,所述双轴电机的两输出轴侧各设置有一个所述固定叶轮、一个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和至少一个所述可动叶轮,所述固定叶轮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可动叶轮可滑动地与所述固定叶轮套接,所述伸缩驱动机构与距离所述双轴电机最远的所述可动叶轮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可动叶轮相对于所固定叶轮滑动。
在上述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卷筒和钢丝绳,所述固定叶轮靠近所述双轴电机的一端设置有导电滑环,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导电滑环的转子内部并与所述转子电连接,所述卷筒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卷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距离所述双轴电机最远的所述可动叶轮固定连接,两相邻叶轮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成在所述可动叶轮相对于所述固定叶轮收缩时储存弹性势能。
本领域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悬角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送风机和换热器,外壳上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悬角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射流装置,射流装置设置在送风口处,射流装置包括射流环和引风盒,引风盒包括盒体和设置于盒体内的引风机,盒体上设置有吸风口和排风口,射流环包括环状壳体,环状壳体的内环孔围设于送风口,环状壳体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形成有环形的气流通道,环状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通过气流通道连通,进风口与排风口连接,射流装置设置成能够在引风机的带动下,将室内空气通过吸风口引入盒体,经过排风口进入气流通道,最终通过出风口喷射出,并与送风口排出的风相混合。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在需要增大出风风速时可以开启射流装置,射流装置从出风口产生一股高速射流风,夹杂着送风口排出的经过换热后的空气,共同吹向更远的位置。由于噪音主要是在送风机高速运转时才会产生,在高转速下,噪音呈几何倍地增长,而在低转速下,送风机的噪音并不大,本实用新型增设了射流装置,通过射流装置产生的高速风带动送风口排出的风,也就不再需要送风机再进行高转速运转。实用新型人经过长期测试,发现增加射流装置进行常规运转,引风机与送风机正常运转所产生的噪音的总和是远远低于送风机单独高速运转所产生的噪音的。悬角空调由于设置在墙角处,为了使室内均能够得到温度调控,其本身所需要的风量相较于常规的空调器高出许多,而增加了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射流装置,补风效果明显,使用户在常规运转工况下也可以享受到更大范围的温度调整,还增加了悬角空调的补风功能上限,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牺牲噪音还可以带来更大的温度调控范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射流装置还可以增加新风管,新风管的第一端部与吸风口连接,第二端部与室外连通,即可将室外新风通过新风管引入盒体,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兼顾新风功能,避免了室内由于需要进行温度调节而不通风,造成细菌增多的情况,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
进一步地,增加加湿水箱,减少了外壳的内部结构的设计,不再需要中间格挡,更容易制造。加湿水箱还拓展了悬角空调的加湿功能,另外,加湿水箱的设置位置还使得送风机在运行时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流经加湿水箱时,加湿水箱对气流进行调温,从而能够达到出风柔和的目的,防止出风过冷或过热而影响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送风机设计成贯流风机,通过将贯流风机的叶轮组设置成能够沿第一驱动电机的轴向伸缩,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还能够实现对纵向出风高度的控制,根据空调器实际安装位置与用户身高参数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上不吹头、下不吹腿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悬角空调室内机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悬角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射流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的射流环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射流环的横截面图;
图7为净化模块的主视图;
图8为净化模块的三维透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悬角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贯流风机处于伸展状态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贯流风机处于收缩状态的示意图(二);
图12为图10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射流装置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射流装置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的射流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外壳;11、送风口;12、回风口;2、加湿水箱;21、雾化元件;22、送风腔;3、换热器;
4、送风机;41、第一驱动电机;411、输出轴;412、加长轴;42、叶轮组;421、固定叶轮;4211、导电滑环;4212、限位边;422a/422b、可动叶轮;4221、限位边;423、伸缩驱动机构;4231、第二驱动电机;4232、卷筒;4233、钢丝绳;424、弹性件;
5、射流装置;
51、射流环;511、内环面;512、外环面;513、气流通道;514、进风口;515、出风口;5151、渐缩段;5152、扩张段;
52、引风盒;521、盒体;5211、吸风口;5212、排风口;522、引风机;5221、磁阻电机;5222、风扇;523、净化模块;
53、新风管;54、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尽管说明书中是通过导电滑环给第二驱动电机进行充电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结构供电,例如在电机处设置蓄电池给电机供电,室内机设计成可以定期连接蓄电池,给蓄电池进行电量补充的结构,只要能够使第二驱动电机正常运转,且不妨碍叶轮组的旋转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首先参照图1至图9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悬角空调室内机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悬角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悬角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射流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的射流环的仰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射流环的横截面图,图7为净化模块的主视图,图8为净化模块的三维透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悬角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至图6、以及图9,为解决现有的悬角空调室内机不能在低噪音的条件下增大出风风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1,外壳1内设置有送风机4和换热器3,外壳1上设置有送风口11和回风口12,悬角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射流装置5,射流装置5设置在送风口11处。参照图3和图4,射流装置5包括射流环51、引风盒52和新风管53,引风盒52包括盒体521和设置于盒体521内的引风机522和净化模块523,盒体521上设置有吸风口5211和排风口5212,新风管53的一端与吸风口5211连接,另一端与室外连通。参照图2、图4和图6,射流环51包括环状壳体,环状壳体的内环孔围设于送风口11,环状壳体的内环面511与外环面512之间形成有环形的气流通道513,环状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514和出风口515,进风口514与出风口515之间通过气流通道513连通,进风口514与排风口5212连接。在引风机522的带动下,室外新风通过新风管53引入盒体521,在经过净化模块523过滤后进入气流通道513,并最终通过出风口515喷射出,并与送风口11排出的风相混合。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由于引风机522与送风机4正常运转时的总噪音量远远小于送风机4单独高速运转时的噪音,射流装置5能够产生高速流动的气体,其设置在送风口11处,即可将经过换热后的空气带向更远的地方,实现增大出风风速的同时,减少出风噪音。通过使吸风口5211与新风管53连接,从而使室外新鲜空气能够进入盒体521内部,更有利于室内空气循环,使用户所处的环境更好,满意度更高。通过增加净化模块523,使通过射流装置5的空气均能够得到净化,也就提升了用户室内空气环境,使空调器兼顾空气净化器的功能。
另外,在空调器的送风系统的设计中,均是采用的扇叶式风机,但是,由于其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人产生伤害,因此其必须要安装于外壳1内部。但是,外壳1本身是封闭性的,在外壳1内部的风机所产生的噪音扩散出来时,由于回音的作用,其降低噪音的效果有限,并且占用了更多的外壳1内部空间,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此很难做出平衡。而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创造性地将无扇叶式的射流装置5应用于空调器上,由于射流装置5的射流环51为无扇叶式结构,其出风量大、噪音小,并且由于其外部并不能够触碰到扇叶,也就不会对用户造成伤害。相应地,其可以灵活设置于外壳1上,而不受限于安装位置,其带来的好处是,在不更改外壳1设计的情况下,能够灵活围绕送风口11安装,既能够补风,又不降低安全性能,这种无扇叶式的射流装置5应用于空调器领域以补充空调出风量的方式是极难被本领域技术人员发现的,目前本领域的所有补风技术均是基于对有扇叶风扇进行的,而这种设计的最大弊端在于,无论如何都不能突破外壳1对风机的限制,只能设计一个超大外壳,再通过设计多个送风通道等,实现风量补充。而本实用新型对于空调器的外部结构设计产生了颠覆传统的思路设计,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再极度受限于外壳1结构以及安全考虑,无需改变外壳1的大小,仅需在外壳1表面设计一个环状射流装置5即可完成补风,这对悬角空调室内机补充风量的领域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
下面进一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出风口515由外环面512和内环面511相互叠加而成,在出风口515处形成有渐缩段5151和扩张段5152,出风口515设置在环状壳体的内环面511上,其整体呈环形。射流装置5还包括支柱54,支柱54的一端与外壳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射流环51固定连接,射流装置5通过所述与所述外壳1固定连接。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出风口515处设置渐缩段5151和扩张段5152,空气从气流通道513进入出风口515时,根据文丘里效应的原理,空气的流速将受到提升,空气流提升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负压对空调送风口11送出的风起到抽吸作用,使补风能力更强。出风口515设置在内环面511上,并整体呈环形,由于环状的射流环51是设置在送风口11处的,相较于出风口515设置在其它位置,例如设置在外环面512上,内环面511的位置显然距离送风口11更近,也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抽吸作用。设置支柱54后,射流环51抽吸的气流除了送风口11吹出的风外,室内空气也会通过射流环51与外壳1之间的间隙进入射流环51,并加速吹出,更加增大了补风风量。
如图4、图7和图8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净化模块523为过滤层,过滤层呈多组凹坑状,凹坑的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为多个独立的圆台状,其整体形状类似于在一个平板上开设了多个圆孔,在每个圆孔内均放入一个圆台状的水杯,且圆台状水杯沿气流方向渐缩,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为其命名为叠杯状过滤层。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净化模块523选择叠杯状过滤层,当空气流经叠杯状过滤层时,由于叠杯状是收口的,能够使空气以更加精准的方向流入进风口514,还能够利用文丘里效应给空气进行加速。空气在流向过滤层时,由于增加了凹坑,过滤面积也增大,对于空气的阻力减小,提升了过滤效率。
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引风机522包括磁阻电机5221和风扇5222。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磁阻电机5221的噪音极小,通过磁阻电机5221和风扇5222的组合,在保证送风量的前提下,还减小了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的总噪音。并且,磁阻电机5221的风量是常规风扇的15倍左右,使其出风能力大大增加。
如图9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送风机4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数量为两个,悬角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配置有雾化元件21的加湿水箱2,换热器3、加湿水箱2与外壳1共同围设出两个送风腔22,每个送风腔22内设置有一个送风机4,两个送风口11分别与一送风腔22连通。如图9中所示,在送风机4和运行时,室内的空气通过回风口12进入外壳1内,气流在与换热器3和加湿水箱2进行热交换后,与雾化元件21产生的水雾一起通过送风口11排出。优选的,加湿水箱2顶部设置有加水口(图中未示出),雾化元件21为超声波雾化器。超声波雾化器具有两雾化喷头(图中未示出),每个喷头对应一送风口11设置。超声波雾化器运行时,通过超声波将加湿水箱2内的水雾化为水雾,并通过雾化喷头喷射至送风口11。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外壳1内设置加湿水箱2和雾化元件21,本申请的悬角空调室内机还能够集制冷、制热、加湿于一体,不开启加湿器时既可以适用于气候潮湿的地区,开启加湿器后便能够适用于气候干燥的地区,提升悬角空调室内机的适用性。再者,通过使用加湿水箱2将外壳1分隔出两个送风腔22,还能够简化外壳1的结构,免去了中间隔断的加工。并且加湿水箱2的设置位置还使得贯流风机在运行时,与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流经加湿水箱2时,加湿水箱2能够对气流进行调温,从而能够达到出风柔和的目的,防止出风过冷或过热而影响用户体验。
如图9至图1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送风机4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1和叶轮组42,第一驱动电机41与叶轮组42连接并能够驱动叶轮组42转动,叶轮组42设置成能够沿第一驱动电机41的轴向伸缩。具体地,第一驱动电机41为双轴电机,其具有两个输出轴411,每个输出轴411与一加长轴412传动连接。叶轮组42包括两个固定叶轮421、两个可动叶轮422a、两个可动叶轮422b和两个伸缩驱动机构423,也就是第一驱动电机41的两输出轴411各配置有一固定叶轮421、一可动叶轮422a、一可动叶轮422b和一伸缩驱动机构423。参照图13,固定叶轮421靠近第一驱动电机41的一侧与输出轴411或加长轴412固定连接,位于内侧的可动叶轮422a可沿加长轴412滑动地与固定叶轮421连接,并通过固定叶轮421远离第一驱动电机41的一端上设置的限位边4212进行限位。位于最外侧的可动叶轮422b可沿加长轴412滑动地与内侧的可动叶轮422a连接,并通过设置于内侧的可动叶轮422a远离第一驱动电机41的一端上设置的限位边4221进行限位。其中,两相邻叶轮中位于外侧的叶轮的直径大于位于内侧的叶轮,从而外侧的叶轮在相对于内侧的叶轮滑动时,能够套设在内侧的叶轮上。其中,加长轴412穿过固定叶轮421和两个可动叶轮(422a和422b),其能够在可动叶轮(422a和422b)滑动时进行限位和导向。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将送风机4的叶轮组42设置成能够沿第一驱动电机41的轴向伸缩,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还能够实现对纵向出风高度的控制,进一步丰富用户的出风选择,从而达到上不吹头、下不吹腿效果,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参照图11至图13,伸缩驱动机构423包括第二驱动电机4231、卷筒4232和钢丝绳4233,固定叶轮421靠近双轴电机的一端设置有导电滑环4211,导电滑环4211包括彼此电连接的转子和定子,第二驱动电机4231固定于导电滑环4211的转子内部并与转子电连接,卷筒4232与第二驱动电机4231的输出轴411连接,钢丝绳4233缠绕在卷筒4232上,其一端与卷筒423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位于最外侧的可动叶轮422b固定连接。固定叶轮421与位于内侧的可动叶轮422a之间、以及两可动叶轮422a和422b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424,如弹簧或弹性橡胶等,该弹性件424设置成在可动叶轮422a相对于固定叶轮421收缩时或可动叶轮422b相对于422a收缩时产生弹性形变而储存弹性势能。贯流风机的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如图11和图12所示。如图13所示,当贯流风机需要收缩时,第二驱动电机4231驱动卷筒4232收回钢丝绳4233,外侧的可动叶轮422b在钢丝绳4233带动和加长轴412的导向下的压缩弹簧而收缩,收缩至一定行程后,可动叶轮422b带动内侧的可动叶轮422a收缩,最终二者收缩并套设在固定叶轮421的外侧。当第二驱动电机4231驱动卷筒4232放开钢丝绳4233时,外侧的可动叶轮422b和内侧的可动叶轮422a在弹簧的弹力作用和加长轴412的导向下伸展,并在固定叶轮421上设置的限位边4212和位于内侧的可动叶轮422a上设置的限位边4221的限制下到达完全伸展位置。
上述设置方式描述出了伸缩驱动机构423中的一种实施例,当然,伸缩驱动机构423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如果担心导电滑环磨损较快,维修费用较高,还可以设计成在电机处设置蓄电池给电机供电,室内机设计成可以定期连接蓄电池,给蓄电池进行电量补充的结构,伸缩驱动结构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并不能够一一列举,但只要能够使第二驱动电机4231正常运转,且不妨碍叶轮组42的旋转即可。
综上所述,增加射流装置5使悬角空调室内机的补风能力大大增加。增加新风管53和净化模块523,使空调器兼具新风和净化功能。出风口515处设置渐缩段5151和扩张段5152、出口设置在内环面511上、出口处设计有渐缩段5151和扩张段5152、以及设计支柱54,均使得射流装置5的补风能力更强。净化模块523选择叠杯状过滤层,使空气流速更快,过滤效率更高。采用磁阻电机5221和风扇5222的设计,降低噪音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射流装置5的送风能力。增加加湿水箱2,减少了外壳1的内部结构的设计,不再需要中间格挡,更容易制造。加湿水箱2还拓展了悬角空调的加湿功能,另外,加湿水箱2的设置位置还使得送风机4在运行时与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流经加湿水箱2时,加湿水箱2对气流进行调温,从而能够达到出风柔和的目的,防止出风过冷或过热而影响用户体验。通过将贯流风机的叶轮组42设置成能够沿第一驱动电机41的轴向伸缩,本实用新型的悬角空调室内机还能够实现对纵向出风高度的控制,根据空调器实际安装位置与用户身高参数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上不吹头、下不吹腿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用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射流环51的截面还可以为普通的空心圆环,在空心圆环上开设有进风口514和出风口515,同样能够使从排风口5212进入射流环51的空气有效排出,起到补充风量的作用,但同样的,其不会产生文丘里效应,出风口515所产生的风速只取决于引风机512的转速,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射流环51与外壳1还可以是其它的连接方式,例如射流环51还可以直接与外壳1固定连接,去除支柱54,但相应的,室内空气不能通过外壳1与射流环51之间的间隙进入射流环51,补风风量也相应地会有减少,其连接方式多样,不再一一列举,但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净化模块523当然还可以是其它形状的过滤层、活性炭层等,或者是其它净化设备,例如等离子净化器等,只要能将进入射流环51内的空气净化即可,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加湿水箱2的具体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满足加湿水箱2、换热器3和壳体共同围设出两个送风腔22的前提下,任何形式的改变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如图9中显示的是在送风腔22的中间设置的加湿水箱2,还可以在每个送风机4的两侧均设置加湿水箱2,提升换热效率。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贯流风机除本实施方式中的伸缩设置外,也可以采用传统形式的贯流风机,但其相应地也减少了用户的选择余地。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在叶轮组42能够相对于第一驱动电机41轴向伸缩的前提下,贯流风机也可以时其他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上的改变并未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例如,第一驱动电机41还可以采用普通电机,相应地叶轮组42只包括一个固定叶轮421和若干个可动叶轮422a和422b。再如,第一驱动电机41可以不配置加长轴412,而是采用可动叶轮422a与固定叶轮421之间或可动叶轮422a与可动叶轮422b之间设置滑槽滑轨的方式实现导向。再如,每个固定叶轮421可以只配置一个可动叶轮422a,也可以配置多个可动叶轮。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雾化元件21除超声波雾化器外,还可以采用任何本领域常用的雾化元器件,只要该雾化方式能够产生水雾即可。如还可以采用电加热器等。
实施例二
下面参照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射流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在实施例一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悬架空调室内机也可以不设置新风管53和净化模块523,而是直接利用室内空气进行补风,室内空气通过吸风口5211进入盒体521,再通过排风口5212进入气流通道513,最后通过出风口515排除,携带送风口11排出的经过换热的空气,流向更远的位置。这样的设置方式同样能够降低空调室内机所产生的噪音,仅仅是不具备新风和净化的功能。
实施例三
下面参照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射流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4所示,在实施例一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悬架空调室内机也可以不设置新风管53,而是直接利用室内空气进行补风,室内空气通过吸风口5211进入盒体521,再经过净化模块523进行净化后,通过排风口5212进入气流通道513,最后通过出风口515排除,携带送风口11排出的经过换热的空气,流向更远的位置。这样的设置方式同样能够降低空调室内机所产生的噪音,仅仅是不具备新风的功能。
实施例四
下面参照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的射流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一其他设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的悬架空调室内机也可以不设置净化模块523,而是直接利用室外新风进行补风。这样的设置方式同样能够降低空调室内机所产生的噪音,仅仅是不具备净化的功能。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角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送风机和换热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悬角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射流装置,所述射流装置设置在所述送风口处,所述射流装置包括射流环、引风盒和新风管,所述引风盒包括盒体和设置于所述盒体内的引风机,所述盒体上设置有吸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新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吸风口连接,另一端与室外连通,所述射流环包括环状壳体,所述环状壳体的内环孔围设于所述送风口,所述环状壳体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形成有环形的气流通道,所述环状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通过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连接,
所述射流装置设置成能够在所述引风机的带动下,将室外新风通过所述新风管引入所述盒体,在经过所述气流通道后,最终通过所述出风口喷射出,并与所述送风口排出的风相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由所述外环面与所述内环面相互叠加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还形成有渐缩段和扩张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呈环形;并且/或者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环状壳体的内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装置还包括支柱,所述支柱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射流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机包括磁阻电机和风扇,所述风扇固定在所述磁阻电机的输出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悬角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配置有雾化元件的加湿水箱,所述换热器、所述加湿水箱与所述外壳共同围设出两个送风腔,每个所述送风腔内设置有一个所述送风机,两个所述送风口分别与一送风腔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所述送风腔连通,
所述悬角空调室内机设置成在所述送风机运行时,室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回风口进入所述送风腔内,并在与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加湿水箱进行热交换后,与所述雾化元件产生的水雾一起通过所述送风口排出。
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叶轮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所述叶轮组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叶轮组转动,所述叶轮组设置成能够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轴向伸缩。
9.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为双轴电机,所述叶轮组包括固定叶轮、可动叶轮和伸缩驱动机构,所述双轴电机的两输出轴侧各设置有一个所述固定叶轮、一个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和至少一个所述可动叶轮,所述固定叶轮与所述输出轴连接,所述可动叶轮可滑动地与所述固定叶轮套接,所述伸缩驱动机构与距离所述双轴电机最远的所述可动叶轮连接并能够驱动所述可动叶轮相对于所固定叶轮滑动。
10.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角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卷筒和钢丝绳,所述固定叶轮靠近所述双轴电机的一端设置有导电滑环,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导电滑环的转子内部并与所述转子电连接,所述卷筒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卷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距离所述双轴电机最远的所述可动叶轮固定连接,两相邻叶轮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成在所述可动叶轮相对于所述固定叶轮收缩时储存弹性势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01048.3U CN210399200U (zh) | 2019-05-15 | 2019-05-15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01048.3U CN210399200U (zh) | 2019-05-15 | 2019-05-15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99200U true CN210399200U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45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01048.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399200U (zh) | 2019-05-15 | 2019-05-15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9920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60160A (zh) * | 2019-05-15 | 2019-08-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2019
- 2019-05-15 CN CN201920701048.3U patent/CN21039920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60160A (zh) * | 2019-05-15 | 2019-08-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CN110160160B (zh) * | 2019-05-15 | 2023-04-0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60162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95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98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118385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043960B (zh) | 悬角空调器 | |
CN110043956B (zh) | 悬角空调器 | |
CN210399192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200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93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160161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91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118387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97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20322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99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118388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94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96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160160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20323U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118389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160163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110118386B (zh) | 悬角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189U (zh) | 悬角空调器 | |
CN210399190U (zh) | 悬角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4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40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