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83338U -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83338U CN210083338U CN201920649983.XU CN201920649983U CN210083338U CN 210083338 U CN210083338 U CN 210083338U CN 201920649983 U CN201920649983 U CN 201920649983U CN 210083338 U CN210083338 U CN 2100833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 absorbing
- plate
- panel
- vacuum boos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614 Rib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29920000591 gu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681094 Zingel asper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89 fast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211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前围板总成包括:前围板,所述前围板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机舱与驾驶室之间;所述前围板总成:所述前围板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所述第一前围板与主驾驶位正对,所述第二前围板与副驾驶位正对;所述前围板板总成还包括:前围板吸能板,所述前围板吸能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围板吸能板的后端与所述车辆的地板相连,所述前围板吸能板上设置有吸能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围板总成结构强度高,抗正向碰撞能力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前围板总成上需要安装真空助力器以及制动踏板,而真空助力器和制动踏板一般设置在前围板上,前围板为保证真空助力器和制动踏板的安装,需要满足一定的强度,而前围板为一体成型的冲压件,导致前围板整体的厚度较厚,不需要安装制动踏板和真空助力器的位置的有部分强度浪费,前围板总成的重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该前围板总成结构强度高,抗正向碰撞能力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前围板总成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前围板总成包括:所述前围板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机舱与驾驶室之间;所述前围板总成:所述前围板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前围板和第二前围板,所述第一前围板与主驾驶位正对,所述第二前围板与副驾驶位正对;所述前围板总成还包括:前围板吸能板,所述前围板吸能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围板吸能板的后端与所述车辆的地板相连,所述前围板吸能板上设置有吸能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通过将前围板总成分为前围板和前围板吸能板,前围板吸能板向后侧延伸,且前围板吸能板上设置有吸能结构,提高了前围板总成的抗正向碰撞的能力,吸能结构使前围板吸能板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使前围板总成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使车辆可以满足正碰时对乘客的保护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吸能结构构造为多个吸能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围板吸能板的厚度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围板吸能板包括:上板和与所述上板间隔开的下板,所述上板与所述下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板,所述上板、多个所述加强板和所述下板之间限定出多个所述吸能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围板吸能板倾斜设置且所述前围板吸能板的前端位于所述前围板吸能板后端的上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前围板上设置有适于固定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助力器安装位,所述真空助力器安装位包括:适于真空助力器穿过的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和真空助力器安装点,所述真空助力器安装点为多个且间隔设置在所述真空助力器安装孔的外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真空助力器安装点与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一前围板上的第一加强筋相连,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中的至少部分交错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前围板上还设置有线束安装孔,所述线束安装孔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每个所述第二加强筋沿背离所述线束安装孔中心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前围板上设置有空调膨胀阀安装孔和线束胶套安装孔,所述第二前围板上设置有第二前围板加强筋。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因此该车辆的重量轻、抗正向碰撞的能力好,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第一前围板的结构强度高,可靠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的左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的右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在车身中的后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在车身中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前围板总成1
前围板11,
第一前围板111,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线束安装孔111c,转向管柱安装槽111d,转向管柱安装过孔111e,
第二前围板112,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
前围板吸能板12,上板121,下板122,加强板123,吸能腔室124,搭接板125,
第一加强筋101,第二加强筋102,第三加强筋103,第四加强筋104,
左前轮罩21,右前轮罩22,左前纵梁23,右前纵梁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围板总成1包括前围板11,前围板11设置在车辆的机舱与驾驶室之间;前围板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前围板111和第二前围板112,第一前围板111 与主驾驶位正对,第二前围板112与副驾驶位正对的,前围板总成1还包括前围板吸能板12,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端与所述前围板11固定连接,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 的后端与所述车辆的地板相连,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上设置有吸能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围板111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二前围板112的厚度。
相关技术中,前围板总成上需要安装真空助力器以及制动踏板,而真空助力器和制动踏板一般设置在前围板上,前围板为保证真空助力器和制动踏板的安装,需要满足一定的强度,而前围板为一体成型的冲压件,导致前围板整体的厚度较厚,不需要安装制动踏板和真空助力器的位置的有部分强度浪费,前围板总成的重量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前围板11包括与主驾驶位正对的第一前围板111和与副驾驶位正对的第二前围板112,第一前围板111适于固定安装真空助力器以及制动踏板,因此第一前围板111的厚度大于第二前围板112的厚度,使第一前围板111可以满足真空助力器以及制动踏板的安装需求,第一前围板111的强度大于第二前围板112的强度;第二前围板112上不需要安装制动踏板以及真空助力器等零部件,第二前围板112对强度要求较低,因此第二前围板112的厚度较薄,强度相对较弱,以降低第二前围板112的重量,避免强度过剩,降低成本及前围板总成1的重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设置与主驾驶位正对的第一前围板111 和与副驾驶位正对的第二前围板112,将第一前围板111与第二前围板112固定连接以构成前围板总成1,第一前围板111的厚度大于第二前围板112的厚度,保护第一前围板111的结构强度足以为真空助力器等零部件提供可靠的安装位置,而第二前围板112 的厚度较薄,重量轻,可以降低前围板总成1整体的重量,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上设置有适于真空助力器穿过的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真空助力器可以穿设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以安装在第一前围板111上,在第一前围板111上所设置的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可以为真空助力器提供安装位,保证真空助力器能够稳定可靠地安装在第一前围板111上。
进一步地,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可以构造为多个设置在第一前围板111上的螺纹孔,真空助力器在穿过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后,真空助力器上还设置有与真空助力器安装点 111b正对的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为多个且每个安装支架与每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 正对,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与螺纹孔正对的通孔,利用紧固件与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 的螺纹配合可以将真空助力器固定在第一前围板111上,多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 可以保证真空助力器与第一前围板111之间的配合可靠稳定。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01,第一加强筋101为多个且相互交错设置,第一加强筋101与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 相连,第一加强筋101用于提高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的结构强度,多个第一加强筋 101相互交错设置可以在第一前围板111上形成一个可靠地传力网,而每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均设置在由第一加强筋101所形成的传力网的节点处,可以进一步提高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的强度,保证真空助力器的可靠性,其中每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 111b与至少两条相互交错的第一加强筋101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上还设置有线束安装孔111c,线束安装孔111c设置在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的外侧,线束安装孔111c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02,第二加强筋102为多个且均与线束安装孔111c相连并以线束安装孔111c为中心沿线束安装孔111c的径向延伸。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内侧是以前围板总成1的中心位置为内,外侧是指远离前围板总成1中心的一侧为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设置在左侧,第二前围板112设置在右侧,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设置在第一前围板111中靠近内侧的位置,也就是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设置在第一前围板111中右侧的位置,线束安装孔111c 设置在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的左侧,线束安装孔111c适于线束的通过,该线束适于将机舱内的各个零部件与驾驶舱内的各个零部件进行连接,在线束安装孔111c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02,第二加强筋102适于提高线束安装孔111c的结构强度,每个第二加强筋102均与线束安装孔111c的圆心为中心向外散射,可以更好地提高线束安装孔111c的结构强度。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的下侧形成有转向管柱安装槽111d,转向管柱安装槽111d的开口朝前侧敞开,转向管柱安装槽111d的底壁上形成有适于转向管柱穿过的转向管柱安装过孔111e,转向管柱在经过真空助力器后向下延伸,转向管柱的部分收容与转向管柱安装槽111d并穿过转向管柱安装槽111d的底壁上的转向管柱安装过孔111e,第一前围板111为转向管柱提供了可靠地安装位置,保证转向管柱安装的安装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前围板112上设置有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和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设置在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的外侧,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适于车辆中空调器的膨胀阀的安装,膨胀阀可以穿设膨胀阀安装孔,使膨胀阀安装在的第二前围板112上,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为空调膨胀阀提供了安装位置,以保证空调膨胀阀的安装可靠稳定,在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的外侧还设置有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上可以设置有胶套,穿过该位置的线束可以用于将机舱内的零部件与驾驶舱内的零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前围板112上设置有第三加强筋103和第四加强筋104,第三加强筋103设置在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与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之间,第四加强筋104设置在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与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之间。
其中,第三加强筋103适于提高第二前围板112中部的结构强度,第二前围板112的宽度较长,且第二前围板112为冲压铝件,通过在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与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之间设置第三加强筋103可以提高第二前围板112中部的结构强度;第四加强筋104可以设置在第二前围板112的左侧,第一前围板111与第二前围板112之间通过铆接固定,将第四加强筋104设置在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与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之间可以提高第二前围板112左侧的结构强度,特别是可以保证第一前围板 111与第二前围板112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提高了第二前围板112中与第一前围板111 铆接处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与第二前围板112铆接固定,第一前围板111的壁厚为2.5mm-3.5mm,第二前围板112的壁厚为1.3mm-1.8mm,将第一前围板111和第二前围板112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保证第一前围板111和第二前围板112的强度满足要求,同时第二前围板112的厚度小、重量轻,不会产生强度过剩,有效地降低了车身的重量,降低了成本。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1,因此该车辆的整体重量更轻,油耗低,同时车辆中安装真空助力器以及转向管柱的第一前围板111的结构强度高,可靠性好。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包括前围板11和前围板吸能板12,前围板11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机舱与驾驶室之间,前围板11与前围板吸能板12固定连接,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后端与车辆的地板相连,前围板吸能板12上设置有吸能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围板总成1采用铝合金材料,为保证车辆碰撞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兼顾减重的要求,将前围板总成1构造为通过前围板11和前围板吸能板12构固定连接而成的分体式结构,前围板吸能板12向后延伸,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后侧可以与地板连接,使前围板总成1在前后方向的传力可靠稳定,前围板11的两侧可以分别与左前纵梁23、右前纵梁24及左前轮罩21和右前轮罩22进行连接。在前围板吸能板12 上设置有吸能结构,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冲击力力会通过前围板11传递到前围板吸能板12,由于前围板吸能板12在向后侧延伸,具有良好的抗正面碰撞的能力,同时前围板吸能板12中的吸能结构使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吸能的效果,前围板吸能板12 可以有效地对冲击力进行缓冲,提高车辆的抗正面碰撞的能力,减少乘客受到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通过将前围板总成1分为前围板11和前围板吸能板12,前围板吸能板12向后侧延伸,且前围板吸能板12上设置有吸能结构,提高了前围板总成1的抗正向碰撞的能力,吸能结构使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使前围板总成1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使车辆可以满足正碰时对乘客的保护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吸能结构构造为多个吸能腔室124,在前围板吸能板12内设置有多个吸能腔室124,多个吸能腔室124一方面为前围板吸能板12提供了充足的吸能空间,前围板吸能板12在受到正面冲击时可以更加充分地形变,以吸收正面碰撞的冲击力,多个吸能腔室124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对冲击力进行吸收,冲击力会被多个吸能腔室124缓冲,提高了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吸能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前围板11固定,第二端与车辆的前地板固定,前围板吸能板12的厚度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一端与前围板11直接固定,前围板吸能板12第一端的厚度大,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一端的端面与前围板11面面接触并固定,保证前围板 11与前围板吸能板12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二端与前地板相连,在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二端上形成有与前地板搭接的搭接板125,以保证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二端与前地板之间的搭接可靠稳定,搭接板125与地板铆接固定,同时前围板吸能板12在从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减小,目的在于将前围板吸能板12的主要吸能腔室124布置在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侧,使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一端更好的形变并吸收冲击能力,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二端的厚度小,形变空间小,可以更好地将冲击力传递给前地板,使车辆在正向碰撞时冲击力可以从前围板总成1传递到前地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吸能腔室124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的两个吸能腔室 124之间设置有加强件,在前围板吸能板12内设置有多个吸能腔室124,可以提高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吸能效果,多个吸能腔室124的设置可以令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充足的吸能空间,同时可以弱化前围板吸能板12的刚度,使前围板吸能板12更容易发生形变,确保前围板吸能板12在碰撞的过程中充分形变以吸收冲击力。
在多个吸能腔室124之间设置加强件可以保证前围板吸能板12的结构强度,使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足够的刚度,以适于对前围板11进行支撑,保证前围板总成1与前地板、左前轮罩21、右前轮罩22、左前纵梁23和右前纵梁24之间的连接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包括上板121和下板122,上板121与下板122间隔设置,上板121与下板122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件,上板121、多个加强板123和下板122之间限定出多个吸能腔室1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围板吸能板12 可以采用挤压工艺而成的铝型材,加强件与上板121围成吸能腔室124、加强件与下板 122围成吸能腔、加强件内形成有吸能腔、加强件与上板121与下板122共同围成吸能腔。加强件可以为设置在铝型材内部的多个加强板123,加强板123将上板121与下板 122之间的空间进行分隔以形成多个吸能腔室12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倾斜设置且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端位于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后端的上侧,将前围板吸能板12倾斜设置可以令前围板吸能板12更好地吸收有前侧而来的冲击力,同时将前围板吸能板12倾斜设置可以使前围板吸能板12的上板121与下板122之间的具有更大的空间,以适于设置更多的吸能腔室 124,使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的前端固定在前围板11的中间区域,具体地,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端与前围板11之间可以为面面接触,前围板吸能板12 前端的最上侧设置在前围板11的中间位置,以适于前围板吸能板12可以有效地吸收来自前侧的冲击力,在前围板11受到来自前侧的冲击力时,冲击力可以由前围板11的中部传递至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端,保证冲击力的传递稳定可靠,使前围板总成1具有可靠地传力路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后端设置有搭接板125,搭接板125与地板面面连接,前围板11的后端的搭接板125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搭接板125 与地板面面接触,并为前围板吸能板12与地板的固定连接提供了安装位置,增大了前围板吸能板12与地板之间的接触棉结,提高了前围板吸能板12与地板之间的传力可靠性。其中,前围板吸能板12与地板之间可以通过铆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的左端与车辆的左前轮罩21固定连接,前围板吸能板12的右端与车辆的右前轮罩22固定连接,前围板吸能板12的左右两侧可以通过铆接固定地方式分别与左前轮罩21和右前轮罩22进行固定,使前围板总成1与左前轮罩21和右前轮罩22之间的连接可靠。
进一步地,前围板吸能板12的左端还与左前纵梁23铆接固定,前围板吸能板12 的右端还与右前纵梁24铆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与前围板11铆接固定。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1,因此该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可以满足车辆的正面碰撞的要求,同时该车辆的重量轻,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方面的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包括前围板11,前围板11设置在车辆的机舱与驾驶室之间;前围板11包括第一前围板111和第二前围板112,第一前围板 111和第二前围板112固定连接,第一前围板111与主驾驶位正对,第二前围板112与副驾驶位正对,其中第一前围板111的厚度大于第二前围板112的厚度;前围板吸能板 12的前端与前围板11固定连接,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后端与车辆的地板相连,前围板吸能板12上设置有吸能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设置与主驾驶位正对的第一前围板111 和与副驾驶位正对的第二前围板112,将第一前围板111与第二前围板112固定连接以构成前围板总成1,第一前围板111的厚度大于第二前围板112的厚度,保证第一前围板111的结构强度足以为真空助力器等零部件提供可靠的安装位置,而第二前围板112 的厚度较薄,重量轻,可以降低前围板总成1整体的重量,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降低了成本;同时,前围板吸能板12向后侧延伸,且前围板吸能板12上设置有吸能结构,提高了前围板总成1的抗正向碰撞的能力,吸能结构使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使前围板总成1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使车辆可以满足正碰时对乘客的保护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上设置有适于固定真空功能助力器的真空助力器安装位,真空助力器安装位包括适于真空助力器穿过的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和真空助力器安装点,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为多个且间隔设置在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的外周。
具体地,真空助力器可以穿设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以安装在第一前围板111上,在第一前围板111上所设置的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可以为真空助力器提供安装位,保证真空助力器能够稳定可靠地安装在第一前围板111上;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 111a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可以构造为多个设置在第一前围板111上的螺纹孔,真空助力器在穿过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后,真空助力器上还设置有与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正对的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为多个且每个安装支架与每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正对,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与螺纹孔正对的通孔,利用紧固件与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的螺纹配合可以将真空助力器固定在第一前围板111上,多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可以保证真空助力器与第一前围板111之间的配合可靠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01,第一加强筋101为多个且相互交错设置,第一加强筋101与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相连,第一加强筋101用于提高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的结构强度,多个第一加强筋101相互交错设置可以在第一前围板111上形成一个可靠地传力网,而每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 111b均设置在由第一加强筋101所形成的传力网的节点处,可以进一步提高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的强度,保证真空助力器的可靠性,其中每个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与至少两条相互交错的第一加强筋101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上还设置有线束安装孔111c,线束安装孔111c设置在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的外侧,线束安装孔111c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02,第二加强筋102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二加强筋102沿背离所述线束安装孔111c中心的方向延伸。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内侧是以前围板总成1的中心位置为内,外侧是指远离前围板总成1中心的一侧为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前围板111设置在左侧,第二前围板112设置在右侧,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设置在第一前围板111中靠近内侧的位置,也就是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设置在第一前围板111中右侧的位置,线束安装孔111c 设置在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的左侧,线束安装孔111c适于线束的通过,该线束适于将机舱内的各个零部件与驾驶舱内的各个零部件进行连接,在线束安装孔111c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02,第二加强筋102适于提高线束安装孔111c的结构强度,每个第二加强筋102均与线束安装孔111c的圆心为中心向外散射,可以更好地提高线束安装孔111c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前围板112上设置有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和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设置在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的外侧,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适于车辆中空调器的膨胀阀的安装,膨胀阀可以穿设膨胀阀安装孔,使膨胀阀安装在的第二前围板112上,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为空调膨胀阀提供了安装位置,以保证空调膨胀阀的安装可靠稳定,在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的外侧还设置有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上可以设置有胶套,穿过该位置的线束可以用于将机舱内的零部件与驾驶舱内的零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吸能结构构造为多个吸能腔室124,在前围板吸能板12内设置有多个吸能腔室124,多个吸能腔室124一方面为前围板吸能板12提供了充足的吸能空间,前围板吸能板12在受到正面冲击时可以更加充分地形变,以吸收正面碰撞的冲击力,多个吸能腔室124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对冲击力进行吸收,冲击力会被多个吸能腔室124缓冲,提高了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吸能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前围板11固定,第二端与车辆的前地板固定,前围板吸能板12的厚度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一端与前围板11直接固定,前围板吸能板12第一端的厚度大,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一端的端面与前围板11面面接触并固定,保证前围板 11与前围板吸能板12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二端与前地板相连,在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二端上形成有与前地板搭接的搭接板125,以保证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二端与前地板之间的搭接可靠稳定,搭接板125与地板铆接固定,同时前围板吸能板12在从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上厚度逐渐减小,目的在于将前围板吸能板12的主要吸能腔室124布置在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侧,使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一端更好的形变并吸收冲击能力,前围板吸能板12的第二端的厚度小,形变空间小,可以更好地将冲击力传递给前地板,使车辆在正向碰撞时冲击力可以从前围板总成1传递到前地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包括上板121和下板122,上板121与下板122间隔设置,上板121与下板122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件,上板121、多个加强板123和下板122之间限定出多个吸能腔室1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围板吸能板12 可以采用挤压工艺而成的铝型材,加强件与上板121围成吸能腔室124、加强件与下板 122围成吸能腔、加强件内形成有吸能腔、加强件与上板121与下板122共同围成吸能腔。加强件可以为设置在铝型材内部的多个加强板123,加强板123将上板121与下板 122之间的空间进行分隔以形成多个吸能腔室12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前围板吸能板12倾斜设置且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端位于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后端的上侧,将前围板吸能板12倾斜设置可以令前围板吸能板12更好地吸收有前侧而来的冲击力,同时将前围板吸能板12倾斜设置可以使前围板吸能板12的上板121与下板122之间的具有更大的空间,以适于设置更多的吸能腔室 124,使前围板吸能板12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前围板总成1,因此该车辆的重量轻、抗正向碰撞的能力好,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第一前围板111的结构强度高,可靠性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前围板111为铸铝件,第二前围板112为冲压铝件,前围板吸能板12为挤压工艺而成型的铝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包括:前围板(11),所述前围板(11)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机舱与驾驶室之间;所述前围板总成(1)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11)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前围板(111)和第二前围板(112),所述第一前围板(111)与主驾驶位正对,所述第二前围板(112)与副驾驶位正对;所述前围板总成(1)还包括:前围板吸能板(12),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端与所述前围板(11)固定连接,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的后端与所述车辆的地板相连,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上设置有吸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构造为多个吸能腔室(1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的厚度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包括:上板(121)和与所述上板(121)间隔开的下板(122),所述上板(121)与所述下板(122)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板(123),所述上板(121)、多个所述加强板(123)和所述下板(122)之间限定出多个所述吸能腔室(1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倾斜设置且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的前端位于所述前围板吸能板(12)后端的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围板(111)上设置有适于固定真空助力器的真空助力器安装位,所述真空助力器安装位包括:适于真空助力器穿过的真空助力器安装过孔(111a)和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所述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为多个且间隔设置在所述真空助力器安装孔的外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真空助力器安装点(111b)与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一前围板(111)上的第一加强筋(101)相连,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101)中的至少部分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围板上还设置有线束安装孔(111c),所述线束安装孔(111c)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筋(102),每个所述第二加强筋(102)沿背离所述线束安装孔(111c)中心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围板(112)上设置有空调膨胀阀安装孔(112a)和线束胶套安装孔(112b),所述第二前围板(112)上设置有第二前围板(112)加强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围板总成(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49983.XU CN210083338U (zh) | 2019-05-07 | 2019-05-07 |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49983.XU CN210083338U (zh) | 2019-05-07 | 2019-05-07 |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83338U true CN210083338U (zh) | 2020-02-18 |
Family
ID=69477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649983.XU Active CN210083338U (zh) | 2019-05-07 | 2019-05-07 |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83338U (zh) |
-
2019
- 2019-05-07 CN CN201920649983.XU patent/CN2100833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52163B (zh) |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 |
US10071769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109204496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KR20020034364A (ko) | 충격 분산기능을 갖는 차량의 전방실내구조 | |
CA1185295A (en) |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f-f type motor vehicle | |
CN210083338U (zh) |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0083339U (zh) |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0310566U (zh) |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 |
CN100519310C (zh) |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 |
KR20140039664A (ko) |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 |
CN111497945A (zh) | 轮罩总成、车身及车辆 | |
CN213768723U (zh) | 平台化车身的前部结构 | |
CN216916042U (zh) | 车辆的前围板总成以及车辆 | |
CN211308742U (zh) | 机舱前围结构及车辆 | |
CN211167124U (zh) | 车辆的门槛加强板以及车辆 | |
CN212579573U (zh) | 汽车车门加强板、汽车车门及汽车 | |
CN213501935U (zh) | 一种前座椅安装梁总成结构 | |
CN210133185U (zh) | 转向器安装结构 | |
JP6119119B2 (ja) | フロントピラー | |
CN216034674U (zh) | 车辆前部构造 | |
CN211308735U (zh) | 侧围前部连接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396654U (zh) | 车辆的前端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9204495B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CN110171486A (zh) | 用于车辆的前围板总成及车辆 | |
CN109204545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30 Address after: 212100 No. 1 Beiqi Avenue, Shangdang Town, Dantu District,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Magna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Zhenjia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2606 Beijing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Caiyu mining and Road No. 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