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1852U - 培养基换液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培养基换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1852U
CN210001852U CN201920273765.0U CN201920273765U CN210001852U CN 210001852 U CN210001852 U CN 210001852U CN 201920273765 U CN201920273765 U CN 201920273765U CN 210001852 U CN210001852 U CN 2100018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ction
dish
liquid
pipette
branch pip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7376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awei Hongyua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Leber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Leber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Leber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7376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18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18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18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涉及实验设备的技术领域,培养基换液装置包括吸液管、支撑部和限位部;吸液管包括吸液支管和吸液总管,通过支撑部可以将多个吸液支管固定在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然后通过多个吸液支管将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的培养液吸入至吸液总管内,而且由于限位部的作用,可以保证在吸液支管进入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不会自由移动或者倾斜,保证了吸液过程中的稳定性,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换液存在的效率低、容易出现误差及污染的情况,以及工作站换液存在的实验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节省了培养基移液过程中的人工操作,更加实用。

Description

培养基换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细胞培养实验中,液体培养基换液操作是必然的一个环节,现有的细胞培养换液操作主要为人工换液和工作站换液,人工换液通常是手持排枪进行逐排移液,工作站换液可以进行批量快速的移液。
人工换液的缺点是:工作量巨大,费事费力,耗材成本也较高,大量的人工操作增加了污染的概率,一旦出现污染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较难精确控制液体的留存量。
工作站换液的缺点是:仪器投入巨大,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通常耗材成本比人工换液的耗材成本还要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换液存在的效率低、容易出现误差及污染的情况,以及工作站换液存在的实验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包括:吸液管、支撑部和限位部;
所述吸液管包括吸液支管和吸液总管,所述吸液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吸液支管沿着所述吸液总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呈一条直线设置,且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均与所述吸液总管连通;
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吸液支管的外侧壁上,并与所述吸液支管连接,所述限位部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的孔的内壁接触;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吸液管连接,以将所述吸液支管固定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呈等间距与所述吸液总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所述吸液总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均呈一条直线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直线的两端;
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的孔的边缘抵接,以将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固定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呈等高设置,以使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呈等深度位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两个横向支撑;
所述横向支撑分别与多个所述吸液支管中的任意两个所述吸液支管连接,所述横向支撑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的孔的边缘抵接,以将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固定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横向支撑分别与位于呈直线设置的多个所述吸液支管的两端的两个吸液支管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凸起;
所述限位凸起沿着所述吸液支管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吸液支管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凸起沿着所述吸液支管远离所述吸液总管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锥形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别与位于呈直线设置的多个所述吸液支管的两端的两个吸液支管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真空泵;
所述吸液总管的一端呈密封结构,所述吸液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真空泵连通,所述真空泵用于通过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将外部培养板/ 皿的孔的培养液吸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包括皿载架、吸液管和支撑部;
所述吸液管包括吸液支管和吸液总管,所述吸液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吸液支管沿着所述吸液总管的延伸方向呈直线设置,且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均与所述吸液总管连通;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吸液总管连接;
所述皿载架设置有放置槽,外部培养板/皿放置于所述放置槽内,并与所述皿载架卡接,所述皿载架的两侧边缘设置有限位孔,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皿载架卡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包括:吸液管、支撑部和限位部;吸液管包括吸液支管和吸液总管,通过支撑部可以将多个吸液支管固定在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然后通过多个吸液支管将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的培养液吸入至吸液总管内,而且由于限位部的作用,可以保证在吸液支管进入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时不会自由移动或者倾斜,保证了吸液过程中的稳定性,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换液存在的效率低、容易出现误差及污染的情况,以及工作站换液存在的实验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节省了培养基移液过程中的人工操作成本,更加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培养基换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培养基换液装置的支撑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培养基换液装置的支撑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培养基换液装置的只具有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培养基换液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提供的培养基换液装置的皿载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吸液管;101-吸液支管;102-吸液总管;200-支撑部; 201-第一支撑杆;202-第二支撑杆;203-横向支撑;300-限位部;301- 第一限位部;302-第二限位部;400-培养板/皿;500-真空泵;600-皿载架;601-放置槽;602-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图2提供的支撑部200的第一实施例,即支撑部200包括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图3提供的支撑部200的第二实施例,即支撑部200包括横向支撑203。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包括:吸液管100、支撑部200和限位部300;吸液管100包括吸液支管101 和吸液总管102,吸液支管101设置有多个,多个吸液支管101沿着吸液总管102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多个吸液支管101呈一条直线设置,且多个吸液支管101均与吸液总管102连通;限位部300设置于吸液支管101的外侧壁上,并与吸液支管101连接,限位部300 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的内壁接触;支撑部200与吸液管100 连接,以将吸液支管101固定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内。
其中,外部培养板/皿400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培养基换液装置的外部作用装置,采用现有的培养板或者培养皿即可;吸液支管101 远离吸液总管102的一端设置有吸嘴,吸嘴具有吸取培养板/皿400 的孔的培养液的能力;而且当支撑部200将吸液支管101固定在培养板/皿400的孔内部时,此时可以通过人工挤压或者真空泵500的吸力,从而将培养板/皿400的孔内的培养液吸附出来;而且,支撑部 200可以与培养板/皿400的边缘接触,也可以直接与试验台的台面或者培养基的底座接触。
吸液支管101与吸液总管102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当采用分体结构时,吸液支管101可作为一种新型吸管。
优选地,限位部300与吸液支管101的连接方式为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多个吸液支管101呈等间距与吸液总管102连接;由于培养板/皿400的培养板/皿400的孔一般是均匀布置的,例如细胞培养板96孔,而且每一个吸液支管101对应一个培养板/皿400的孔,从而为了可以更好的保证吸液支管101伸入至培养板/皿400的孔内,多个吸液支管101呈等间距设置,而且相邻的两个吸液支管间距与培养板/皿400相邻的两个培养板/皿400的孔相等。
本实施例中,当吸液支管101伸入至培养板/皿400的孔内后,限位部300能够逐渐与培养板/皿400的孔的内壁接触,使得吸液支管101位于培养板/皿400的孔后,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可以更加稳定的吸附培养板/皿400的孔的培养液,提高移液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包括:吸液管100、支撑部200和限位部300;吸液管100包括吸液支管101和吸液总管102,通过支撑部200可以将多个吸液支管101固定在培养板/皿400的孔内,然后通过多个吸液支管101将培养板/皿400的孔内的培养液吸入至吸液总管102内,而且由于限位部300的作用,可以保证在吸液支管101进入到培养板/皿400的孔内不会自由移动或者倾斜,保证了吸液过程中的稳定性,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换液存在的效率低、容易出现误差及污染的情况,以及工作站换液存在的实验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节省了培养基移液过程中的人工操作,更加实用。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培养基换液装置的支撑部200可以设置有多种方式,例如: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撑部200包括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均与吸液总管102连接,第一支撑杆201、第二支撑杆202和多个吸液支管101均呈一条直线设置,且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位于直线的两端;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管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的边缘抵接,以将多个吸液支管101固定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内。
其中,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与吸液总管10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卡接、套接或者一体成型,优选地,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与吸液总管102的连接方式位一体成型;进一步地,当需要吸液支管101进行吸液时,先将第一支撑杆201 和第二支撑杆202与试验台的台面或者与培养基的底座接触,当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完全稳定后,开启吸液总管102的吸液装置,从而可以逐渐的将培养板/皿400的孔的培养液通过吸液支管 101吸出;而且此时由于限位部300会限定吸液支管101在培养板/ 皿400的孔中的自由移动及倾斜,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吸液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 202呈等高设置,以使多个吸液支管101呈等深度位于外部培养板/ 皿400的孔内,从而保证各个吸液支管101成水平方向排列,因此在抽吸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中的培养液时,保证了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中剩余液位高度一致,此时吸液支管101便可将外部培养板 /皿400的孔内的多余液体吸出,并保留同样多的培养液。
如图4所示,再如: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撑部200 包括两个横向支撑203;横向支撑203分别与多个吸液支管101中的任意两个吸液支管101连接,横向支撑203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400 的孔的边缘抵接,以将多个吸液支管101固定于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内。
优选地,横向支撑203与吸液支管101的连接方式为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两个横向支撑203分别与位于呈直线设置的多个吸液支管101的两端的两个吸液支管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吸液支管101增加横向支撑203,限制吸液支管101在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中自由移动及倾斜,使用时横向支撑203接触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边缘,以达到吸液支管101进入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中固定深度,经吸液后使得外部培养板/皿400的孔中保留固定体积液体的效果,也省去两边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的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限位部300包括限位凸起;限位凸起沿着吸液支管101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且限位凸起与吸液支管 101固定连接;限位凸起沿着所述吸液支管101远离所述吸液总管102 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锥形设置。
通过限位凸起呈锥形设置,当吸液支管101进入到培养板/皿400 的孔内时,由于锥形结构的外径逐渐增大,从而可以在限位凸起与培养板/皿400的孔的内壁接触后,此时限位凸起起到了限定吸液支管101的自由移动和倾斜的作用;优选地,限位凸起的锥形结构为圆锥形。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限位部300包括第一限位部301 和第二限位部302;第一限位部301和第二限位部302分别与位于呈直线设置的多个吸液支管101的两端的两个吸液支管固定连接;通过第一限位部301和第二限位部302可以使得限制力成一条直线,更好的保证了吸液支管101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真空泵500;吸液总管102 的一端呈密封结构,吸液总管102的另一端与真空泵500连通,真空泵500用于通过多个吸液支管101将培养板/皿400的孔的培养液吸出;通过真空泵500的吸附作用,可以更好地吸附外部培养板/皿400 的孔的培养液,而且真空泵500还可以将吸出的培养液进行暂存。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皿载架600、吸液管和支撑部;吸液管100包括吸液支管 101和吸液总管102,吸液支管101设置有多个,多个吸液支管101 沿着吸液总管102的延伸方向呈直线设置,且多个吸液支管101均与吸液总管102连通;支撑部200与吸液总管102连接;皿载架600 设置有放置槽601,外部培养板/皿400放置于放置槽601内,并与皿载架600卡接;皿载架600的两侧边缘设置有限位孔602,支撑部200 通过限位孔602与皿载架600卡接。
其中,培养板/皿400远离皿载架600的一侧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培养板/皿400的孔,当支撑部200为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 202的方式,限位孔602可以采用U形槽或者圆形孔、方孔等,限位孔602的结构形式可以针对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的结构进行设定,通过将第一支撑杆201和第二支撑杆202卡接在限位孔 602内部,从而使得吸液总管102和吸液支管101均是固定结构;当支撑部200为横向支撑203时,此时可以将皿载架600的高度高于外培养板/皿400的高度,从而将横向支撑203与皿载架600的限位孔 602卡接时,还可以将吸液支管101伸入至培养板/皿400的孔内部。
放置槽601可以采用方形卡槽,从而可以将培养板/皿400的外部卡设于方形卡槽内,保证了培养板/皿400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皿载架600,并且在皿载架600的两侧设有对应孔位的限位孔602,使用时将支撑部200与限位孔602进行卡接,从而限制吸液支管101在培养板/皿400的孔中的自由移动及倾斜的效果,使得设计更加合理,更加实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液管、支撑部和限位部;
所述吸液管包括吸液支管和吸液总管,所述吸液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吸液支管沿着所述吸液总管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呈一条直线设置,且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均与所述吸液总管连通;
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吸液支管的外侧壁上,并与所述吸液支管连接,所述限位部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的孔的内壁接触;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吸液管连接,以将所述吸液支管固定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呈等间距与所述吸液总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
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所述吸液总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均呈一条直线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直线的两端;
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的孔的边缘抵接,以将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固定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呈等高设置,以使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呈等深度位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两个横向支撑;
所述横向支撑分别与多个所述吸液支管中的任意两个所述吸液支管连接,所述横向支撑能够与外部培养板/皿的孔的边缘抵接,以将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固定于所述外部培养板/皿的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横向支撑分别与位于呈直线设置的多个所述吸液支管的两端的两个吸液支管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凸起;
所述限位凸起沿着所述吸液支管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吸液支管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凸起沿着所述吸液支管远离所述吸液总管的一端至另一端呈锥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别与位于呈直线设置的多个所述吸液支管的两端的两个吸液支管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真空泵;
所述吸液总管的一端呈密封结构,所述吸液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真空泵连通,所述真空泵用于通过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将外部培养板/皿的孔的培养液吸出。
10.一种培养基换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皿载架、吸液管和支撑部;
所述吸液管包括吸液支管和吸液总管,所述吸液支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吸液支管沿着所述吸液总管的延伸方向呈直线设置,且多个所述吸液支管均与所述吸液总管连通;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吸液总管连接;
所述皿载架设置有放置槽,外部培养板/皿放置于所述放置槽内,并与所述皿载架卡接;所述皿载架的两侧边缘设置有限位孔,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皿载架卡接。
CN201920273765.0U 2019-03-05 2019-03-05 培养基换液装置 Active CN2100018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73765.0U CN210001852U (zh) 2019-03-05 2019-03-05 培养基换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73765.0U CN210001852U (zh) 2019-03-05 2019-03-05 培养基换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1852U true CN210001852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1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73765.0U Active CN210001852U (zh) 2019-03-05 2019-03-05 培养基换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18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01852U (zh) 培养基换液装置
CN113493013A (zh) 一种全自动气门包装装置及方法
CN105540039A (zh) 三通管存放架
CN212314851U (zh) 一种用于机房服务器的紧固件进给装置
CN212732230U (zh) 一种药敏板加样固定装置
CN217049412U (zh) 一种定位抓手存放装置
CN218364210U (zh) 一种高稳定加工治具
CN208083035U (zh) 大型储气罐内壁清洗设备
CN219217255U (zh) 一种单叶片水平吊具
CN221310762U (zh) 一种可以装夹不同直径试管的试管架
CN218703401U (zh) 一种便于装运的机械零件周转车
CN215184446U (zh) 一种蓄电池注酸及抽酸用酸管的快速调整装置
CN216524998U (zh) 一种消毒液生产过程中的取样装置
CN214399776U (zh) 一种农药灌装线的灌装机
CN214771975U (zh) 一种工位器具
CN211914404U (zh) 一种指纹识别盖板多片加工设备
CN215555030U (zh) 一种大小可调的自动机用吸塑盘底座
CN215476072U (zh) 一种口罩包装袋传送装置
CN214811071U (zh) 一种便于试管沥水的试管架
CN115831831B (zh) 一种紧凑型槽式机
CN212758711U (zh) 一种新型化学试剂架
CN216512777U (zh) 半导体用超纯化学品储罐的纯净灌装结构
CN215799187U (zh) 一种超薄柔性玻璃的微蚀刻工装
CN210030645U (zh) 用于细胞补液注射工艺的支架
CN220604657U (zh) 一种吸取式硅片托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17

Address after: 518122 workshop b1601, Life Science Park, Shencheng investment creative factory, JuLongshan a road, xiuxin community, Kengzi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Yawei Hongyuan Bio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054000 Chengzhuang, Haoqiao Town, Nanhe County, Xingtai City, Hebei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Leber Bio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Cheng Xi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