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65667U -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65667U
CN209865667U CN201920555085.8U CN201920555085U CN209865667U CN 209865667 U CN209865667 U CN 209865667U CN 201920555085 U CN201920555085 U CN 201920555085U CN 209865667 U CN209865667 U CN 2098656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filter cavity
filter chamber
frame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550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敏
马莹
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Yu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Yu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Yu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Yuan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5508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656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656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656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包括机架、过滤腔、承载龙骨、除尘袋、分流管、汇流管、静电电极、振荡机构、导流风机及驱动电路,过滤腔嵌于机架内,过滤腔上端面设一个进风口,下端面设一个排污口,侧表面设至少一个排风口,除尘袋嵌于过滤腔内并通过承载龙骨与过滤腔内表面相互连接,静电电极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在过滤腔内表面,导流风机位于机架外表面,通过导流管与排风口相互连通管。本新型一方面集成化程度高,通用性好,有效简化设结构,在提高了设备安装定位、检修维护作业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可同时实现物理过滤、静电吸附过滤运行,从而有效提高对烟气粉尘等污染物净化作业的效率和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气检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烟气中水份、氮氧化合物等成份进行检测作业时,往往需要从烟道中对烟气进行采样,然后烟气样本进行检检测,但在实际操作中,烟气中往往含有大量粉尘等污染物,且烟气流动压力稳定性也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在进行烟气采样中,均需要对烟气进行必要的过滤作业和调压作业后方可对烟气样本进行检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当前在进行烟气采样作业时,需要采样设备同时具备烟气导流、过滤、调压等众多设备,且这些设备间相互独立运行,集成化程度差,从而造成了燃气采样设备结构复杂、安装定位难度大,且连接关系复杂,极易因外力冲击等导致设备损毁,严重影响了烟气检测作业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检测精度。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烟气采样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用性好,有效简化设结构的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该新型提高了设备安装定位、检修维护作业工作效率,并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还可有效与各类不同烟气排放系统配套套运的适应性,另可在烟气净化作业过程中,有效提高设备运行抗故障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包括机架、过滤腔、承载龙骨、除尘袋、分流管、汇流管、静电电极、振荡机构、导流风机及驱动电路,过滤腔嵌于机架内,且过滤腔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过滤腔为密闭腔体结构,其上端面设一个进风口,下端面设一个排污口,侧表面设至少一个排风口,其中进风口和排污口均与过滤腔同轴分布,除尘袋若干,嵌于过滤腔内并通过承载龙骨与过滤腔内表面相互连接,除尘袋轴线与过滤腔轴线平行分布,相邻两个除尘袋之间间距为5—20毫米,除尘袋间相互并联,各除尘袋上端面均通过分流管与进风口相互连通,各除尘袋下端面通过汇流管与排污口相互连通,静电电极若干,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在过滤腔内表面,且各静电电极轴线与过滤腔轴线垂直分布,振荡机构至少四个,其中至少两个振荡机构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在承载龙骨外表面,至少两个振荡机构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在过滤腔内表面,导流风机位于机架外表面,通过导流管与排风口相互连通管,驱动电路嵌于机架外表面,并分别与静电电极、振荡机构及导流风机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机架为轴向断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机架内设至少两条导向滑轨,并通过导向滑轨与过滤腔相互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滑轨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并与过滤腔轴线平行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分流管、汇流管均与承载龙骨外表面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除尘袋与分流管、汇流管间通过控制阀相互连通,所述控制阀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除尘袋环绕过滤腔轴线呈矩形阵列及环状阵列中任意一种结构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电路为基于工业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本新型较传统过滤器设备,一方面集成化程度高,通用性好,有效简化设结构,在提高了设备安装定位、检修维护作业工作效率,并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可有效与各类不同烟气排放系统配套套运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可同时实现物理过滤、静电吸附过滤运行,从而有效提高对烟气粉尘等污染物净化作业的效率和精度,此外另可在烟气净化作业过程中,有效提高设备运行抗故障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包括机架1、过滤腔2、承载龙骨3、除尘袋4、分流管5、汇流管6、静电电极7、振荡机构8、导流风机9及驱动电路10,过滤腔2嵌于机架1内,且过滤腔2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过滤腔2为密闭腔体结构,其上端面设一个进风口21,下端面设一个排污口22,侧表面设至少一个排风口23,其中进风口21和排污口22均与过滤腔2同轴分布,除尘袋4若干,嵌于过滤腔2内并通过承载龙骨3与过滤腔2内表面相互连接,除尘袋4轴线与过滤腔2轴线平行分布,相邻两个除尘袋4之间间距为5—20毫米,除尘袋间相互并联,各除尘袋4上端面均通过分流管5与进风口21相互连通,各除尘袋4下端面通过汇流管6与排污口22相互连通,静电电极7若干,环绕过滤腔2轴线均布在过滤腔2内表面,且各静电电极7轴线与过滤腔2轴线垂直分布,振荡机构8至少四个,其中至少两个振荡机构8环绕过滤腔2轴线均布在承载龙骨3外表面,至少两个振荡机构8环绕过滤腔2轴线均布在过滤腔2内表面,导流风机9位于机架1外表面,通过导流管与排风口23相互连通管,驱动电路10嵌于机架1外表面,并分别与静电电极7、振荡机构8及导流风机9电气连接。
其中,所述的机架1为轴向断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机架1内设至少两条导向滑轨11,并通过导向滑轨11与过滤腔2相互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滑轨11环绕过滤腔2轴线均布,并与过滤腔2轴线平行分布。
同时,所述的分流管5、汇流管6均与承载龙骨3外表面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除尘袋4与分流管5、汇流管6间通过控制阀12相互连通,所述控制阀12与驱动电路10电气连接,所述的除尘袋4环绕过滤腔2轴线呈矩形阵列及环状阵列中任意一种结构分布。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驱动电路10为基于工业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机架、过滤腔、承载龙骨、除尘袋、分流管、汇流管、静电电极、振荡机构、导流风机及驱动电路进行装配,然后将装配后的本新型通过机架安装固定在指定工作位置,再将过滤腔通过进风口和排风口与烟气排放系统连通,将过滤腔排污口与粉尘收集装置连通,最后将驱动电路与外部电源系统电气连接,从而完成本新型装配。
在进行净化作业时,烟气从过滤腔的进风口输送到过滤腔内,烟气在进入到过滤腔后,首先通过分流管分流后分别引入到各除尘袋内,烟气经过除尘袋过滤净化后,大粒径粉尘、液滴等污染物被除尘袋过滤并留存在除尘袋内,气流及小粒径粉尘、液滴等污染物一同通过除尘袋缝隙排出,并排放至过滤腔内,在烟气和小粒径粉尘、液滴等污染物通过静电电极进行二次吸附定位,将烟气中小粒径粉尘、液滴等污染物进行定位,然后经过二次净化后的烟气通过排风口排放至烟气排放系统,进行正常排放,粉尘、液滴等污染物则留存在过滤腔内,从而完成对烟气过滤的目的。
在进行烟气净化作业时,当过滤腔内及除尘袋内粉尘累积过多时,则打开排污口,一方面过滤腔内的粉尘污染物从排污口排出,另一方面打开各除尘袋对应的控制阀,将除尘袋内粉尘污染物从排污口排出,从而完成对本新型清理作业。
与此同时在进行对本新型清理作业中,可通过振荡机构对过滤腔及过滤腔内的各除尘袋进行震荡作业,提高粉尘清理作业效率。
此外,本新型在运行过程中,当各除尘袋中其中一个或几个发生故障时,可通过控制阀对故障除尘袋进行关闭,由正常除尘袋进行净化作业,并在设备停机期间进行对故障除尘袋检修维护作业,从而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新型较传统过滤器设备,一方面集成化程度高,通用性好,有效简化设结构,在提高了设备安装定位、检修维护作业工作效率,并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还可有效与各类不同烟气排放系统配套套运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可同时实现物理过滤、静电吸附过滤运行,从而有效提高对烟气粉尘等污染物净化作业的效率和精度,此外另可在烟气净化作业过程中,有效提高设备运行抗故障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7)

1.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包括机架、过滤腔、承载龙骨、除尘袋、分流管、汇流管、静电电极、振荡机构、导流风机及驱动电路,所述过滤腔嵌于机架内,且过滤腔轴线与水平面垂直分布,所述过滤腔为密闭腔体结构,其上端面设一个进风口,下端面设一个排污口,侧表面设至少一个排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排污口均与过滤腔同轴分布,所述除尘袋若干,嵌于过滤腔内并通过承载龙骨与过滤腔内表面相互连接,所述除尘袋轴线与过滤腔轴线平行分布,相邻两个除尘袋之间间距为5—20毫米,所述除尘袋间相互并联,各除尘袋上端面均通过分流管与进风口相互连通,各除尘袋下端面通过汇流管与排污口相互连通,所述静电电极若干,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在过滤腔内表面,且各静电电极轴线与过滤腔轴线垂直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机构至少四个,其中至少两个振荡机构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在承载龙骨外表面,至少两个振荡机构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在过滤腔内表面,所述导流风机位于机架外表面,通过导流管与排风口相互连通管,所述驱动电路嵌于机架外表面,并分别与静电电极、振荡机构及导流风机电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为轴向断面呈矩形的框架结构,机架内设至少两条导向滑轨,并通过导向滑轨与过滤腔相互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滑轨环绕过滤腔轴线均布,并与过滤腔轴线平行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流管、汇流管均与承载龙骨外表面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尘袋与分流管、汇流管间通过控制阀相互连通,所述控制阀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尘袋环绕过滤腔轴线呈矩形阵列及环状阵列中任意一种结构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电路为基于工业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中任意一种为基础的电路系统。
CN201920555085.8U 2019-04-22 2019-04-22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Active CN2098656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5085.8U CN209865667U (zh) 2019-04-22 2019-04-22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5085.8U CN209865667U (zh) 2019-04-22 2019-04-22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65667U true CN209865667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61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55085.8U Active CN209865667U (zh) 2019-04-22 2019-04-22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656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9194A (zh) * 2020-04-29 2020-09-15 南京昊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船舶柴油机尾气除油除灰一体化装置及其除油除灰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9194A (zh) * 2020-04-29 2020-09-15 南京昊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船舶柴油机尾气除油除灰一体化装置及其除油除灰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48748U (zh) 机器人焊接房配套烟尘净化系统
CN101143296B (zh) 多功能旋风式等离子空气处理机
CN105126457A (zh) 一种高效气液分离装置
CN107583463A (zh) 一种塔式脱硫脱硝装置及脱硫脱硝方法
CN109529503A (zh) 一种垃圾焚烧炉高温烟气净化装置
CN209865667U (zh) 一种新型工业烟尘过滤器
CN105107330A (zh) 烟气粉尘和nox超低排放一体化装置
CN201006047Y (zh) 多功能旋风式等离子空气处理机
CN111318122B (zh) 一种高温含尘废气排放净化方法及其装置
CN208757303U (zh) 一种环保型工业废气净化装置
CN110314476A (zh) 核废物焚烧处理的废气处理设备
CN214665971U (zh) 一种隧道窑的废气排放装置
CN205796946U (zh) 燃煤烟气湿式脱硫脱硝及除尘组合一体化装置
CN212575883U (zh) 烧砖窑脱硫脱硝装置
KR20090078997A (ko) 세라믹 필터를 이용한 에어펄스 타입 집진기
CN211274197U (zh) 矿石烘干窑炉废气处理系统
CN208287749U (zh) 一种可循环废气处理装置
CN208177210U (zh) 一种垃圾燃烧废气除气除尘装置
CN207445922U (zh) 一种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土壤热脱附尾气净化装置
CN211837053U (zh) 一种高温含尘废气排放净化装置
CN218188872U (zh) 一种锅炉烟气预处理设备
CN204619629U (zh) 喷雾干燥塔废气的除尘净化系统
CN211753776U (zh) 一种火化机尾气处理系统
CN212327728U (zh) 一种高效除尘的脱硫脱硝废气处理设备
CN107899335A (zh) 一种公共场所治理污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