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19736U - 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19736U
CN209819736U CN201920635718.6U CN201920635718U CN209819736U CN 209819736 U CN209819736 U CN 209819736U CN 201920635718 U CN201920635718 U CN 201920635718U CN 209819736 U CN209819736 U CN 2098197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box
electric control
air conditioning
box body
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357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春雷
张铁钢
许永锋
杨子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357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197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197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197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其中电控盒结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电控盒体;电控散热器,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上,设于所述电控盒体的一侧,以对所述电控盒体散热;其中,所述电控散热器包括冷媒散热管路,所述冷媒散热管路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管路通过软管相连通。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控盒体可在室外机内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本体进行转动,且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散热管路与室外机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管路通过软管相连通,可实现对室外机空气调节装置安装或维修操作时无需拆除电控盒,且无需排放冷媒,缩减了操作工序,方便操作,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控盒结构和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的使用和控制过程中,由于需要对空调的运行进行调整,不可避免地,空调内部的电控区域会由于其内电子元件的运行产生大量热量,为保证空调的正常使用,现有技术中对电控区域执行风冷散热,然而风冷散热的风扇会占据较大空间,不利于电控区域的小型化设计,同时在安装和维修时操作空间有限,不利于安装和维修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控盒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控盒结构,包括:电控盒体;电控散热器,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上,设于所述电控盒体的一侧,以对所述电控盒体散热;其中,所述电控散热器包括冷媒散热管路,所述冷媒散热管路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管路通过软管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控盒结构,包括电控盒体和电控散热器,电控散热器设于电控盒体的一侧,以对电控盒体散热,具体地,对电控盒体内的控制板进行散热;其中,电控散热器包括冷媒散热管路,通过冷媒对电控盒体进行散热,相较于自然冷却或风冷,散热效果更好;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散热管路与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管路通过软管相连通,一方面可利用空气调节装置自身的冷媒系统为电控散热器提供冷媒,以使电控散热器对电控盒体进行冷媒散热,电控散热器无需外接冷媒系统,提高了空气调节装置冷媒系统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软管具有柔韧性,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移动,必要时可增加软管长度预留软管移动行程,相较于硬管连接,软管占用空间小,拆卸方便。其中,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和电控盒结构,电控盒结构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内。
需要说明的是,软管可以是任何具有柔韧性的可充冷媒的管路。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电控盒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控盒体通过可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主体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控盒体通过可转动连接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的主体连接,从而使电控盒体与空气调节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可变化的,在车间组装或安装时,可提供较大的操作空间,便于组装和安装操作,此外,由于电控盒体可转动,在出现故障后需要维修时,仅需将电控盒体进行转动,无需拆除电控盒体即可进行维修操作,操作方便,同时可避免电控盒拆卸后线体发生撕扯引发安全事故,提高安全性;可转动结构可以是铰链、旋转接头或转轴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可实现转动的连接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电控散热器安装在电控盒体的一侧,且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散热管路与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管路通过软管连接,当电控盒体发生转动时,软管会随电控盒体发生移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优选地,软管的长度应在满足随电控盒体转动的前提下长度尽可能短,即在电控盒体转动过程中软管在移动到最大行程处时,软管的长度应尽可能短,若软管长度过长,软管随电控盒体转动时容易造成弯折或卡死的情况,若软管长度过短,无法达到最大行程,会影响电控盒体转动角度的增大,若转动角度过小则无法达到电控盒体转动为安装或维修操作提供更大空间的目的。优选地,在转动时,电控盒体由其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位置绕旋转轴朝向空气调节装置外的方向转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软管位于所述电控盒体的旋转范围外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软管位于电控盒体的旋转范围外的一侧,即软管与电控盒体的旋转路径在同一侧,可减少管路交叉,有效缩短软管长度,防止电控盒体旋转时软管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或缠绕影响电控盒体旋转,保证电控盒体旋转行程内不受阻碍,以便于安装或维修,同时避免软管受损引发冷媒泄漏,降低维修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控盒结构还包括:铰链,所述铰链的一端与所述电控盒体相连,所述铰链的另一端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架体相连,以通过所述铰链实现所述电控盒体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上的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控盒结构通过铰链与空气调节装置的架体相连,可实现电控盒结构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本体进行转动,具体地,电控盒结构绕铰链位置向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的外侧进行旋转;铰链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在狭小空间通过铰链将电控盒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的架体相连,操作方便,占用空间小,成本较低;铰链与电控盒体上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散热管路伸出一侧连接,在电控盒体旋转过程中,与电控散热器连接的软管所需的行程较短,即软管的移动量较小,可有效缩短软管长度,减少软管与其他部件碰撞或缠绕的可能性。
需要说明的是,铰链的数量可根据电控盒体的大小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优选地,铰链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于电控盒体安装铰链的一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可使电控盒体受力均匀,保持稳定。
可以理解地,根据铰链的安装位置和对应连接的电控盒体的部位不同,电控盒结构可实现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向不同方向进行旋转,例如铰链均设于空气调节装置左侧并与电控盒体左侧相对位置连接,则电控盒结构可向左旋转;铰链均设于空气调节装置右侧并与电控盒体右侧相对位置连接,则电控盒结构可向右旋转;根据以上方法,还可以实现电控盒结构向上旋转、向下旋转或向其他方向旋转,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控盒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头,设于所述电控散热器的一端,所述电控散热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软管相连通;第二连接头,第二连接头,设于所述冷媒管路的一端,所述冷媒管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头与所述软管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控盒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通过第一连接头将电控散热器与软管相连通,第二连接头将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管路与软管相连通,实现电控散热器与空气调节装置之间的连通,以使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冷媒通过软管流入电控散热器,从而使得电控散热器中的冷媒可对电控盒结构实现散热;通过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连接电控散热器、软管和空气调节装置,可根据具体安装位置和空间,选择两端呈不同角度的连接头,以适应电控盒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的相对位置,使得电控盒结构的安装位置的选择性更多,安装操作更加灵活,减少对空间结构的依赖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的轴线平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连接头的轴线与第二连接头的轴线平行,以便于软管的安装,减小软管的长度,尽可能提高软管的有效利用率。
优选地,第一连接头的轴线与第二连接头的轴线重合,可使在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之间的软管长度最短,即在满足电控盒结构旋转时软管行程的软管长度最短,有效利用率最高,从而避免软管长度过长造成不必要的弯曲或缠绕,节省空间,同时降低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头分别与所述电控散热器的进口和出口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头分别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连接头的数量和第二连接头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分别与电控散热器的进口和出口、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相连,使冷媒可通过第二连接头从换热器出口流出,经过软管、第一连接头,从电控散热器的进口流入电控散热器,完成散热后冷媒再通过第一连接头从电控散热器的出口流出,经过软管、第二连接头,从换热器的进口流回换热器,并经换热器换热,改变冷媒温度,使冷媒进行循环流动以实现电控散热器的持续散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电控散热器设于所述电控盒体的同一侧或相邻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连接头与电控散热器设于电控盒体的同一侧或相邻的两侧,以使第一连接头与电控散热器之间的相对距离尽可能最近,从而缩短管路长度,便于软管设置,节省空间。如将第一连接头与设于电控盒体上电控散热器的相对一侧,则会增加电控散热器管路以及软管的长度,使得电控盒体多个侧面均有管路设置,不利于电控盒体的安装,同时,在电控盒体旋转时,过多的管路会阻碍电控盒体的旋转行程,容易导致软管缠绕造成损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控盒结构还包括:散热介质,设于所述电控散热器与所述电控盒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于电控散热器与电控盒体之间的散热介质,将电控盒结构的热量进行传导,并与电控散热器进行换热,实现电控散热器对电控盒结构的散热,从而为电控盒结构内部的控制板进行降温,防止控制板因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引起故障。需要说明的是,散热介质应为耐高温材料,且热传导性好,以利于电控盒体热量的传导。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控盒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控盒结构,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控盒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控盒结构,10电控盒体,11电控散热器,12软管,13第一连接头,14第二连接头,15散热介质,2空气调节装置,21架体,22铰链,23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控盒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电控盒结构1,包括:电控盒体10;电控散热器11,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2上,设于电控盒体10的一侧,以对电控盒体10散热;其中,电控散热器11包括冷媒散热管路,冷媒散热管路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冷媒管路通过软管12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控盒结构1,包括电控盒体10和电控散热器11,电控散热器11设于电控盒体10的一侧,以对电控盒体10散热,具体地,对电控盒体10内的控制板进行散热;其中,电控散热器11包括冷媒散热管路,通过冷媒对电控盒体10进行散热,相较于自然冷却或风冷,散热效果更好;电控散热器11的冷媒散热管路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冷媒管路通过软管12相连通,一方面可利用空气调节装置2自身的冷媒系统为电控散热器11提供冷媒,以使电控散热器11对电控盒体10进行冷媒散热,电控散热器11无需外接冷媒系统,提高了空气调节装置2冷媒系统的利用率,节约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软管12具有柔韧性,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移动,必要时可增加软管12长度预留软管12移动行程,相较于硬管连接,软管12占用空间小,拆卸方便。
其中,空气调节装置可以为普通家用空调或是中央空调,其具有室内机、室外机和电控盒结构,电控盒结构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内。
还可以地,空气调节装置应用在机房或是列车,电控盒结构设于空气调节装置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控盒体10通过可转动连接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主体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电控盒体10通过可转动连接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主体相连,从而使电控盒体10与空气调节装置2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可变化的,在车间组装或安装时,可提供较大的操作空间,便于组装和安装操作,此外,由于电控盒体10可转动,在出现故障后需要维修时,仅需将电控盒体向外转动,无需拆除电控盒体即可进行维修操作,操作方便,同时可防止电控盒拆卸后因线体发生撕扯引发安全事故,提高安全性;可转动结构可以是铰链、旋转接头或转轴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可实现转动的连接结构。
其中,空气调节装置2的主体可以为空调的室外机壳体,也可以为任一提供电控盒体的安装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软管12位于电控盒体10的旋转范围外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软管12位于电控盒体10的旋转范围外的一侧,即软管12位与电控盒体10的旋转路径在同一侧,可减少管路交叉,有效缩短软管12长度,防止电控盒体10旋转时软管12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或缠绕阻碍电控盒体10旋转,保证电控盒体10旋转行程内不受影响,以便于安装或维修,同时避免软管12受损引发冷媒泄漏,降低维修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控盒结构1还包括:铰链22,铰链22的一端与电控盒体10相连,铰链22的另一端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架体21相连,以通过铰链22实现电控盒体10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2的主体转动。其中,铰链22的数量为两个,并沿架体21的垂直方向上下排列设置,两个铰链2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控盒体10上电控散热器11冷媒散热管路伸出一侧的上端和下端连接,以使电控盒结构1沿空气调节装置2的架体21的垂直方向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电控盒结构1通过铰链22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架体21相连,可实现电控盒结构1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2转动,具体地,电控盒结构1绕铰链22位置向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2的外侧进行旋转,旋转角度范围为0°至180°;铰链22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在狭小空间内通过铰链22将电控盒结构1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架体21相连,旋转操作方便,占用空间小,成本较低。铰链22与电控盒体10上电控散热器11冷媒散热管路伸出一侧连接,在电控盒体10旋转过程中,与电控散热器11连接的软管12所需的行程较短,即软管12的移动量较小,可有效缩短软管12长度,降低成本,减少软管12与其他部件碰撞或缠绕的可能性;同时,两个铰链22分别设于电控盒体10安装铰链22的一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可使电控盒体10受力均匀,保持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控盒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架体通过转轴与带孔结构配合连接,具体地,电控盒结构的电控盒体左侧面靠近空气调节装置架体的边缘处垂直方向的上部和下部设有两个带通孔的凸起,与电控盒体固定连接;在空气调节装置的架体上相对位置也设有两个带通孔凸起,与架体固定连接,电控盒体上的带通孔凸起与架体上的带通孔凸起在垂直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且四个通孔的轴线重合,均朝向垂直方向;另设有转轴,贯穿于四个通孔内,转轴上端设有固定部以固定转轴不会脱离通孔,使电控盒体可转动地固定在架体上,且可绕转轴向室内机的外侧进行转动,从而增大安装或维修时的操作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控盒结构与空气调节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架体通过轴销与带孔结构配合连接,具体地,电控盒结构的电控盒体左侧面靠近空气调节装置架体的边缘处垂直方向的上部和下部设有两个带通孔的凸起,与电控盒体固定连接;在空气调节装置的架体上相对位置也设有两个带通孔凸起,与架体固定连接,电控盒体上部的带通孔凸起与架体上部的带通孔凸起在垂直方向上上下贴合,通孔轴线重合且朝向垂直方向,两个通孔之间拆入轴销连接,同样地,电控盒体下部的带通孔凸起与架体下部的带通孔凸起也进行相同设置,通过轴销连接,使电控盒体可转动的固定在架体上,且可绕轴销向室内机的外侧进行转动,从而增大安装或维修时的操作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控盒结构1还包括:第一连接头13,设于电控散热器11的一端,电控散热器11通过第一连接头13与软管12相连通;第二连接头14,设于空气调节装置2的冷媒管路一端,空气调节装置2的冷媒管路通过第二连接头14与软管12相连通。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头13的轴线与第二连接头14的轴线平行。
在该实施例中,电控盒结构1还包括第一连接头13和第二连接头14,通过第一连接头13将电控散热器11与软管12相连通,通过第二连接头14将空气调节装置2的冷媒管路与软管12相连通,从而实现电控散热器11与空气调节装置2相连通,以使空气调节装置2的冷媒管路中的冷媒通过软管12流入电控散热器11,从而使得电控散热器11中的冷媒可对电控盒结构1实现散热;通过第一连接头13和第二连接头14连接电控散热器11、软管12和空气调节装置2,可根据安装位置和空间大小,选择两端呈不同角度的连接头,以适应电控盒结构1与空气调节装置2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电控盒结构1的安装位置的选择性更多,安装操作更加灵活,减少对空间结构的依赖性。进一步地,通过限定第一连接头13的轴线与第二连接头14的轴线平行,以便于软管12的安装,减小软管12的长度,尽可能提高软管12的有效利用率;优选地,当第一连接头13的轴线与第二连接头14的轴线重合时,可使在第一连接头13与第二连接头14之间的软管12长度最短,即在满足电控盒结构1旋转行程的软管12长度最短,软管12的有效利用率最高,从而避免软管12长度过长造成不必要的弯曲或缠绕,节省空间,同时降低成本。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头13的连接处使用铜螺母或钎焊连接,并固定与电控散热器11的冷媒散热管路上,第二连接头14的连接处使用铜螺母或钎焊连接,并固定于空气调节装置2的冷媒管路上,以使第一连接头13和第二连接头14紧固,同时第一连接头13可随电控盒体10进行旋转,第二连接头14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位置不变,仅软管12跟随电控盒体10的旋转而进行移动,在电控盒体10旋转过程中,软管12两端的电控散热器11的冷媒散热管路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冷媒管路不会因旋转而造成弯曲变形,以免造成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头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头13分别与电控散热器11的进口和出口相连;第二连接头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头14分别与换热器23的进口和出口相连。
在实施例中,通过限定第一连接头13的数量和第二连接头14的数量均为连两个,且分别与电控散热器11的进口和出口、换热器23的进口和出口相连,使冷媒可通过第二连接头14从换热器23的出口流出,经过软管12和第一连接头13,从电控散热器11的进口流入电控散热器11,完成散热后冷媒再通过第一连接头13从电控散热器11的出口流出,经过软管12和第二连接头14,从换热器23的入口流回换热器23,并经换热器23换热,改变冷媒温度,使冷媒进行循环流动以实现电控散热器11的持续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头13与电控散热器11设于电控盒体10的同一侧或相邻的两侧
在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连接头13与电控散热器11设于电控盒体10的同一侧或相邻的两侧,以使第一连接头13与电控散热器11之间的相对距离尽可能最近,从而缩短管路长度,便于软管12设置,节省空间。如将第一连接头13与设于电控盒体10上电控散热器11的相对一侧,则会增加电控散热器11管路以及软管12的长度,使得电控盒体10多个侧面均有管路设置,不利于电控盒体10的安装,同时,在电控盒体10旋转时,过多的管路会阻碍电控盒体10的旋转行程,容易导致软管12缠绕造成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控盒结构1还包括:散热介质15,设于电控散热器11与电控盒体10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于电控散热器11与电控盒体10之间的散热介质15,将电控盒结构1的热量进行传导,并与电控散热器11进行换热,实现电控散热器11对电控盒结构1的散热,从而为电控盒结构1内部的控制板进行降温,防止控制板因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引起故障。
其中,散热介质15可以为导热性能较高的金属板和/或硅脂。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控盒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提供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控盒结构,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控盒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控盒结构1通过铰链22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2的架体21上,并可绕铰链22向左进行水平旋转;电控散热器11安装在电控盒体10右侧外表面,即远离架体21的一侧的外表面,电控散热器11与电控盒体10之间设有散热介质15;空气调节装置2的换热器23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2的底座上,电控散热器11与换热器23之间通过软管12相连接,电控散热器11与软管12连接处设有第一连接头13,换热器23与软管12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连接头14,其中,第一连接头13、第二连接头14以及软管12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第一连接头13和与其连通的第二连接头14的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同时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底座平行,两个软管12所处的平面相互平行且均与空气调节装置2的底座平行,当电控盒体10绕铰链向左进行水平旋转时,软管12可在自身所在平面上随电控盒体10进行水平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第一连接头13与电控盒体10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即第一连接头13随电控盒体10一起旋转,第二连接头14与换热器23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即第二连接头14保持位置不变,仅软管12通过水平移动来实现随电控盒体10旋转的行程。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电控散热器的冷媒散热管路与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管路之间采用软管连接,以及电控盒体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的向外侧旋转,可实现对空气调节装置安装或维修操作时无需拆除电控盒,且无需排放冷媒,缩减了操作工序,方便操作,降低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控盒结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控盒体;
电控散热器,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上,设于所述电控盒体的一侧,以对所述电控盒体散热;
其中,所述电控散热器包括冷媒散热管路,所述冷媒散热管路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媒管路通过软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体通过可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主体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位于所述电控盒体的旋转范围外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铰链,所述铰链的一端与所述电控盒体相连,所述铰链的另一端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架体相连,以通过所述铰链实现所述电控盒体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上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接头,设于所述电控散热器的一端,所述电控散热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软管相连通;
第二连接头,设于所述冷媒管路的一端,所述冷媒管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头与所述软管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的轴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头分别与所述电控散热器的进口和出口相连;
所述第二连接头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头分别通过所述冷媒管路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电控散热器设于所述电控盒体的同一侧或相邻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介质,设于所述电控散热器与所述电控盒体之间。
10.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结构。
CN201920635718.6U 2019-05-06 2019-05-06 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098197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35718.6U CN209819736U (zh) 2019-05-06 2019-05-06 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35718.6U CN209819736U (zh) 2019-05-06 2019-05-06 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19736U true CN209819736U (zh) 2019-12-20

Family

ID=68882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35718.6U Active CN209819736U (zh) 2019-05-06 2019-05-06 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197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005A1 (zh) * 2022-08-27 2024-03-0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6005A1 (zh) * 2022-08-27 2024-03-0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84885U (zh) 一种高效散热主机机箱
CN209819736U (zh) 电控盒结构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11094857B (zh) 热交换器单元和空调装置
CN113983562A (zh) 空调器
CN104121640A (zh) 横吹式的空调机室外机
CN112077327A (zh) 一种粉末收集筒的冷却结构
CN108323091A (zh) 机柜背板和整体式机柜
CN215872320U (zh) 安装板组件、电控盒和空调器
CN211240533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机构的空调电器盒
CN209993448U (zh) 一种变压器的冷却装置
CN215446676U (zh) 一种散热结构、电器盒及室外机
CN211980608U (zh) 一种浸没式换流阀装置
CN217477555U (zh) 无人机
CN113140825A (zh) 一种具有良好均温性能的电池系统
CN220359632U (zh) 一种液冷变频器组件、制冷系统和空调机组
CN218721911U (zh) 电控组件、空调室外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47908U (zh) 一种电柜冷却装置
CN211630696U (zh) 控制器及其外壳
CN217235888U (zh) 风机支架、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8499449U (zh) 电控盒和空调装置
CN220493204U (zh) 高效散热的车载电路板及相应的车载智能终端
CN219998002U (zh) 一种变压器散热装置及变压器
CN219068781U (zh) 一种带有多种散热结构的poe供电器
CN220135774U (zh) 一种风冷冷凝装置
CN219042317U (zh) 一种散热器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