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8628U -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8628U
CN209768628U CN201920227441.3U CN201920227441U CN209768628U CN 209768628 U CN209768628 U CN 209768628U CN 201920227441 U CN201920227441 U CN 201920227441U CN 209768628 U CN209768628 U CN 2097686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sh
planting
water
model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274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智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02274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686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86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862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包括:养殖池、沉淀桶、种植区、F管液位控制装置;所述种植区包括种植层和硝化层,所述种植区的上层为种植层,下层为硝化层;所述硝化层与所述种植层的交界处设置所述F管液位控制装置;所述养殖池与所述沉淀桶之间、所述沉淀桶和所述种植区之间,所述种植区与所述养殖池之间均用管道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整体耗能低,实现了零耗能增氧;沉淀桶将粪菜分离,这有别于传统的虹吸式鱼菜共生系统。电控潮汐床使用常开型电控执行器,耗电量极低;而且该电控执行器比电磁阀耐用、比虹吸装置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植共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背景技术
在植物种植领域,化肥农业弊端逐渐凸显;在水产养殖领域,我国水产养殖废水排放标准逐渐规范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显现。此外,时而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人类逐渐意识到了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有机食品,这促使了越来越多的产业生产者、鱼类爱好者或种植爱好者,开始转型为研究对空间、物质利用率更高的鱼菜共生方式。
所谓“鱼菜共生”技术,就是将水产养殖与蔬菜栽培相结合,以养殖污水中未被摄食的饵料及鱼虾的排泄物等作为营养源,替代人工配置的营养液,同样具有育肥蔬菜的作用。以水培蔬菜吸收利用养殖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经由蔬菜发达的通气组织和根系传输到养殖池,提高水体溶氧。达到生态协同,鱼菜双收的目的。鱼菜共生作为生态农业的一支,方兴未艾。
鱼菜共生模式能充分利用鱼,蔬菜,微生物三者的优势,减少了渔药、农药、化肥、抗生素的使用,同时能减少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又节省了土地和环境成本。它符合两型农业发展理念,是一种节水、节地、低人工、高产量的新型农耕模式。它目前可细分为两大类子模式。
以顺应自然为导向的自然开环模式——稻鱼共生。这种模式种植区也就是养殖区,虽然成本较低,但对管理要求高。如:施药时,鱼、稻无法隔离,其农产品安全性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综合效益较低。发源于重庆地区的以净化水质为主的池塘漂浮筏鱼菜共生,也是自然开环模式的一种,它存在着同样的安全性问题。此外,由于植物长期浸泡在水中,易发生缺氧烂根。只能种植以空心菜、水芹菜为主的水生植物,这大大限制了种植作物的种类。
另一大类模式是现代闭锁循环模式,它是现代鱼菜农场、鱼菜工厂的主流模式。该类模式中,将动物养殖区、细菌硝化区、植物种植区物理分割开来,通过管道相连为一整体,以水作为携带营养、三区相互沟通的载体。
现代闭锁循环模式与自然环境中的开环系统不同,现代闭锁循环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仅限于单一的鱼类饵料,养殖水始终是单一循环的养殖水体系。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会在该系统内不断消耗,乃至无法满足菜类的实际需要,无法真正达到和谐的共生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包括:养殖池、沉淀桶、种植区、F管液位控制装置;所述种植区包括种植层和硝化层,所述种植区的上层为种植层,下层为硝化层;所述硝化层与所述种植层的交界处设置所述F管液位控制装置;
所述养殖池与所述沉淀桶之间、所述沉淀桶和所述种植区之间,所述种植区与所述养殖池之间均用管道相连。
进一步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与水泵和F管液位控制装置连接,并为所述水泵和F管液位控制装置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F管液位控制装置由一常开型电控执行器、一定时插座和一F状PVC管道构成。
进一步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还包括文氏管增氧装置,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设置于所述养殖池内;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的末端管道与养殖池的液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包括:入水口、喉管、气口、扩口以及出水口;所述喉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入水口,所述喉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扩口,所述扩口的末端设置所述出水口;所述喉管还连接有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池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养殖池的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带筛网的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位置低于养殖池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所述水泵,所述水泵通过第一出水管与所述沉淀桶连接,所述沉淀桶通过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种植区连接;
所述水泵的周围设置有隔离装置,所述隔离装置为柱状筛网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种植层与所述硝化层之间设置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为透水致密的藤棉;
所述种植层内铺设有陶粒,所述陶粒上设置有多个种植篮;
所述硝化层通过隔水板隔离成多个硝化仓,所述硝化仓内设置有生化球;
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圆形流水口;所述圆形流水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生化球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桶的侧壁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阀;所述种植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污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管的末端设置有90°水平弯头;所述90°水平弯头设置于所述沉淀桶内,所述沉淀桶内设置有PVC管,所述PVC管与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PVC管内,另一端设置有阀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整体耗能低,实现了零耗能增氧;沉淀桶将粪菜分离,这有别于传统的虹吸式鱼菜共生系统。电控潮汐床使用常开型电控执行器,耗电量极低;而且该电控执行器比电磁阀耐用、比虹吸稳定。
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为闭锁循环系统,较传统养殖节水90%。养殖池的废水经水泵抽到沉淀桶沉淀,大粒径的鱼粪残饵在这里与水分离。水沿管道下落后进入种植区的下部——硝化层,其中的硝化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水继续上行到种植区的上部——种植层,净化后的水再经过管道循环至养殖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文氏管增氧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沉淀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种植区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种植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参见图1,包括:养殖池1、沉淀桶2、种植区3、F管液位控制装置5;所述种植区3包括种植层31和硝化层32,所述种植区3的上层为种植层31,下层为硝化层32;所述硝化层32与所述种植层31的交界处设置所述F管液位控制装置5;
所述养殖池1与所述沉淀桶2之间、所述沉淀桶2和所述种植区4之间,所述种植区4与所述养殖池1之间均用管道相连。
具体地,该系统采用环流设计:养殖池1的环流设计能实现快速集污,将污物快速集中到沉淀桶2,以防止因鱼粪、残饵在养殖池1发酵而造成的局部水质恶化;同时,通过设置沉淀桶2,将污物与植物分离,使系统清洗更加便利、便于堵塞时的快速解决。同时,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种植区,在其他实施例中种植区可以为多个。
进一步的,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还包括供电装置7;所述供电装置7与水泵和F管液位控制装置连接,并为所述水泵和F管液位控制装置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F管液位控制装置由一常开型电控执行器、一定时插座和一F状PVC管道构成。
具体地,通过设置F管液位控制装置,利用虹吸原理实现水位涨落的传统系统在运行时间较长后,因鱼粪积累,会发生排水不稳定的现象,这种故障在观赏小型鱼菜共生产品中尤其常见;F管液位控制装置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进一步的,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还包括文氏管增氧装置6,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6设置于所述养殖池1内;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6的末端管道与养殖池1的液面连接。
具体地,通过设置文氏管增氧装置,实现仅利用水体重力做功,实现了养殖区的零耗能增氧。
进一步的,参见图2,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6包括:入水口61、喉管62、气口63、扩口64以及出水口65;所述喉管62的一端连接所述入水口61,所述喉管62的另一端设置有扩口64,所述扩口64的末端设置所述出水口65;所述喉管62还连接有气口63。
进一步的,参见图1,所述养殖池1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11;所述养殖池1的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带筛网的溢流口14;所述溢流口14的位置低于养殖池的顶部。所述溢水口故障状态可溢水;同时溢水口带筛网是防止鱼儿逃逸。
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池1内设置所述水泵12,所述水泵12通过第一出水管15与所述沉淀桶1连接,所述沉淀桶1通过第二出水管22与所述种植区4连接;所述水泵12的周围设置有隔离装置13,所述隔离装置13为柱状筛网状结构;用于供鱼粪进入,把鱼挡在网外。
进一步的,参见图4和图5,所述种植层31与所述硝化层32之间设置有隔离层33;所述隔离层33为透水致密的藤棉,透水致密的藤棉为一种常见的过滤、培菌用水族材料;具体在种植植物的实际过程中,还应在藤棉上加盖一层能防止植物根部扎入藤棉、硝化层的阻隔物,如:平整的瓷砖,水可经种植箱内壁与瓷砖间的缝隙自由涨落。
所述种植层31内铺设有陶粒,所述陶粒上设置有多个种植篮311;具体应用时,应在种植篮的四周做好遮光处理,这是因为硝化细菌具有避光生长的特性,而硝化细菌是水中毒害物质转化为营养盐的关键生物。
所述硝化层32通过隔水板321隔离成多个硝化仓,所述硝化仓内设置有生化球322,生化球322为一种用来给硝化细菌提供附着场所的水族滤材。
所述隔离板321上设置有圆形流水口323;所述圆形流水口323的直径小于所述生化球的直径;本实施例中,硝化层设置有5个隔水板,第一隔水板的首端设置有圆形流水口,第二隔水板的末端设置有圆形流水口;第三隔水板的首端设置有圆形流水口,第四隔水板的末端设置有圆形流水口;第五隔水板的首端设置有圆形流水口;即相邻两个隔水板的圆形流水口错开,从而使得硝化层内形成S型流水。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桶2的侧壁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阀21;所述种植区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污阀4。
具体地,所述第一排污阀、第二排污阀均采用水管连接普通塑料阀门的结构,通过手动开闭阀门来控制污物流出,这是为了:①方便堵塞故障的快速排查、解决②在生态系统尚未稳定阶段,能及时排出未被分解的污物,如:粪便、残余饲料等,以确保生态系统稳步、可控的建立。
进一步的,参见图3,所述第一出水管15的末端设置有90°水平弯头16;所述90°水平弯头16设置于所述沉淀桶2内,所述沉淀桶2内设置有PVC管23,所述PVC管23与所述第二出水管22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2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PVC管23内,参见图1,所述第二出水管22的另一端设置有阀门8;阀门8采用普通塑料阀门:手动开闭来控制水流通断。
具体地,一段水平的出水管将水泵抽上来的水导出到沉淀桶的中上层。这段笔直的出水管末端,接一个90°的弯头。拧动弯头,使弯头出水水流水平流出(只需垂直于竖直方向,朝内或朝外皆可)。弯头作用:改变出水水流流向,使其朝向桶内一侧,加上水受到的重力作用,便能在沉淀桶和大PVC管之间形成环形水流,快速将水中污物通过涡流集中到沉淀桶下部。
本实施例中,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为闭锁循环系统,较传统养殖节水90%。养殖池的废水经水泵抽到沉淀桶沉淀,大粒径的鱼粪残饵在这里与水分离。水沿管道下落后进入种植区的下部——硝化层,其中的硝化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水继续上行到种植区的上部——种植层,其中的无机盐经植物吸收,净化后的水再经由管道循环至养殖池。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该系统的实现原理,具体如下:
非水生植物的根不能长期浸泡在鱼菜共生系统的水中,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硝化层与种植层交界的部位,加装了一个液位控制装置。该装置由一个常开型电控执行器、一个定时插座和一个F状PVC管道构成。正常情况下,水流通过F型管道下水位口流出。在植物需要水的时候,电控执行器通电,其控制的阀门关闭,液位持续上涨,直至从F管的上水位口溢出。电控执行器与定时插座相连,通过人为设定一天中的通电周期,来实现对植物根部的精准供水供肥。水在自然下落的过程中,在通过文氏管时,重力做功,产生负压中心,将外界大气吸入水中,实现了零耗能增氧的效果。整个系统由电力驱动,一路用于水泵,一路用于定时插座。电控执行器搭配定时插座,能实现供水时间精准到某一时段、精确到秒。耗电量与传统虹吸式鱼菜共生模式相差无几,但相较于传统模式更为精确、稳定。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微型鱼菜共生研究模型系统,旨在解决小型鱼菜共生系统难以长期稳定运行的问题,预试验结果显示:自2018年11月9日至2019年2月20日期间,该模型系统一直未换水,已经稳定运行104天。这直接证明了该系统的稳定性,也间接证明了该模型系统用于科学研究的可行性。需要说明的是,该设计中的电控潮汐种植床也可以替代为零能耗的虹吸潮汐种植床。该模型系统在集污、能耗、试验对照方面融入更为精细化的设计,如双(多)缸设计:①形成的环流能快速将水中污物集中,替代了生产过程中的底部的高能耗推水装置。②双(多)缸设计对于科研试验中的对照性原则十分友好,可通过增加缸体的数量来增加组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整体耗能低,实现了零耗能增氧;沉淀桶将粪菜分离,这有别于传统的虹吸式鱼菜共生系统。电控潮汐床使用常开型电控执行器,耗电量极低;而且该电控执行器比电磁阀耐用、比虹吸装置稳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沉淀桶、种植区、F管液位控制装置;所述种植区包括种植层和硝化层,所述种植区的上层为种植层,下层为硝化层;所述硝化层与所述种植层的交界处设置所述F管液位控制装置;
所述养殖池与所述沉淀桶之间、所述沉淀桶和所述种植区之间,所述种植区与所述养殖池之间均用管道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与水泵和F管液位控制装置连接,并为所述水泵和F管液位控制装置供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F管液位控制装置由一常开型电控执行器、一定时插座和一F状PVC管道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文氏管增氧装置,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设置于所述养殖池内;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的末端管道伸入养殖池的液面以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文氏管增氧装置包括:入水口、喉管、气口、扩口以及出水口;所述喉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入水口,所述喉管的另一端设置有扩口,所述扩口的末端设置所述出水口;所述喉管还连接有气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养殖池的侧壁的上部设置有带筛网的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位置低于养殖池的顶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内设置所述水泵,所述水泵通过第一出水管与所述沉淀桶连接,所述沉淀桶通过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种植区连接;
所述水泵的周围设置有隔离装置,所述隔离装置为柱状筛网状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层与所述硝化层之间设置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为透水致密的藤棉;
所述种植层内铺设有陶粒,所述陶粒上设置有多个种植篮;
所述硝化层通过隔水板隔离成多个硝化仓,所述硝化仓内设置有生化球;
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圆形流水口;所述圆形流水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生化球的直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桶的侧壁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阀;所述种植区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排污阀。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管的末端设置有90°水平弯头;所述90°水平弯头设置于所述沉淀桶内,所述沉淀桶内设置有PVC管,所述PVC管与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PVC管内,另一端设置有阀门。
CN201920227441.3U 2019-02-22 2019-02-22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686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27441.3U CN209768628U (zh) 2019-02-22 2019-02-22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27441.3U CN209768628U (zh) 2019-02-22 2019-02-22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8628U true CN209768628U (zh) 2019-12-13

Family

ID=68795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27441.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68628U (zh) 2019-02-22 2019-02-22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86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7703A (zh) * 2020-02-26 2020-07-03 上海汉宝净化专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养殖与种植的循环生态系统
CN112753643A (zh) * 2021-01-15 2021-05-07 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鱼植共生闭环运行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7703A (zh) * 2020-02-26 2020-07-03 上海汉宝净化专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养殖与种植的循环生态系统
CN112753643A (zh) * 2021-01-15 2021-05-07 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种鱼植共生闭环运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9812B (zh) 一种鱼菜共生整合系统
CN102318578B (zh) 松江鲈鱼工厂化养殖管桶系统
CN204518856U (zh) 一种禽畜生态循环养殖系统
CN204968967U (zh) 基于生态养殖的污水处理系统
CN104585108B (zh) 一种高密度鱼菜共生系统
CN100475030C (zh) 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流水装置
CN206641216U (zh) 一种鱼菜共生整合系统
CN204047619U (zh) 一种鱼菜共生整合系统
CN107372299A (zh) 一种规模化养鹅场的生态循环系统
CN105594642A (zh) 一种基于池埂的多阶表面流人工湿地生态共生系统与使用方法
CN109892232A (zh) 复合种养殖系统及其在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中的应用
CN207322400U (zh) 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
CN111713412A (zh) 一种生态养猪系统及其生态循环方法
CN209914686U (zh) 用于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复合种养殖系统
CN206620711U (zh) 一种鱼、植物共生的循环种养系统
CN203748454U (zh) 广泛适用的生态高效循环流水养鱼系统
CN209768628U (zh) 一种鱼植共生研究模型系统
CN212184748U (zh)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CN116076425A (zh) 对虾全封闭循环水精养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CN216452710U (zh) 一种锦鲤鱼菜共生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8651257A (zh) 一种鱼菜共生系统
CN211268177U (zh) 一种低成本塘基淡水鱼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06559930U (zh) 一种箱式种养同体生态养殖浮床
CN206728929U (zh) 一种温室鱼菜共生系统
JP2015149985A (ja) 鰻の養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