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1075U - 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71075U CN209671075U CN201920473877.0U CN201920473877U CN209671075U CN 209671075 U CN209671075 U CN 209671075U CN 201920473877 U CN201920473877 U CN 201920473877U CN 209671075 U CN209671075 U CN 2096710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air
- air channel
- wind scooper
- full
- inver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包括壳体,壳体内腔内设置有导风罩组件,导风罩组件外部与内腔之间形成冷却风道Ⅰ,导风罩组件内部形成冷却风道Ⅱ,冷却风道Ⅰ和冷却风道Ⅱ之间设有通风口,主进风侧设置面板后罩,面板后罩上设有主进风口,冷却风道Ⅰ内靠近面板后罩的一侧设置有逆变器,逆变器正面与面板后罩背面之间、逆变器底部与冷却风道Ⅰ底壁之间留有间隙空间形成冷却风道Ⅲ,通风口处设置启动器,冷却风道Ⅱ内设置有叶轮、发电机、发动机以及消声器,出风侧设置有消声器导风罩,消声器导风罩上设有出风口。不仅冷却效果好,结构简单,布置合理,而且能够更好的降低逆变器温度和消除进气噪声,利于整机高效散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发电机组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逆变器以及其它辅助装置组成,能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野外作业、应急用电、灾害救治、户外生活及旅行、游艇及车辆自备电源、移动通讯基站等诸多场合。由于发电机组在工作过程中发动机将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两者在工作过程中都会伴随产生大量的热能,逆变器交直流转换时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为确保整个发电机组正常运转,需要有良好的通风环境,使整机能得到充分的冷却。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发电机组都是敞开式结构。另一方面,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危及到使用者和其他人的正常生活,为降低噪声,常用的方法是做成全包式(即全封闭的)结构,但现有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多采用底部和正向进风,且首先对启动器的拉盘进行冷却,这样增加了拉盘方向的噪音,而且对逆变器的冷却效果较差,不利用整机高效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不仅冷却效果好,结构简单,布置合理,而且能够更好的降低逆变器温度和消除进气噪声,利于整机高效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包括具有内腔且内腔长度方向两侧分别敞开形成主进风侧和出风侧的壳体,所述内腔内设置有导风罩组件,所述导风罩组件外部与内腔之间形成用于与主进风侧连通的冷却风道Ⅰ,导风罩组件内部形成用于与出风侧连通的冷却风道Ⅱ,所述冷却风道Ⅰ和冷却风道Ⅱ之间设置有通风口,所述主进风侧设置有盖住主进风侧的面板后罩,所述面板后罩上设有与冷却风道Ⅰ连通的主进风口,所述冷却风道Ⅰ内靠近面板后罩的一侧设置有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正面与面板后罩背面之间、逆变器底部与冷却风道Ⅰ底壁之间留有间隙空间,该间隙空间形成用于与主进风口和冷却风道Ⅰ连通的冷却风道Ⅲ,所述通风口处设置启动器,所述冷却风道Ⅱ内沿主进风侧向出风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叶轮、发电机、发动机以及消声器,所述出风侧设置有盖住出风侧的消声器导风罩,所述消声器导风罩上设有与冷却风道Ⅱ连通的出风口。
进一步,所述导风罩组件包括主导风罩、上导风罩以及下导风罩,所述主导风罩、上导风罩、下导风罩围合形成冷却风道Ⅱ。
进一步,所述通风口设置于主导风罩上,所述启动器安装在主导风罩上位于通风口处。
进一步,所述上导风罩和下导风罩的一端与主导风罩密封连接,上导风罩和下导风罩的另一端通过导风胶条与消声器导风罩密封连接。
进一步,所述叶轮和发电机位于主导风罩内,所述发动机和消声器位于上、下导风罩之间。
进一步,所述主进风口处沿壳体高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向下倾斜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固定于面板后罩正面,所述逆变器顶部固定于面板后罩背面设有的电气室的底部,所述逆变器顶部与电气室底部之间设置有贴合棉,通过贴合棉与导流板相互配合使冷却风道Ⅲ进风端形成Z字形进风结构。
进一步,所述出风口为倾斜设置的百叶窗结构。
进一步,所述内腔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与冷却风道Ⅰ连通的辅助进风口,所述辅助进风口的位置与发动机气缸盖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辅助进风口沿主进风侧向出风侧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且辅助进风口为多个,沿壳体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通过设置冷却风道Ⅰ、冷却风道Ⅱ以及冷却风道Ⅲ,冷却风经主进风口进入冷却风道Ⅲ,首先对逆变器进行冷却,然后进入冷却风道Ⅰ,对启动器进行冷却,再然后进入冷却风道Ⅱ,对发电机、发动机以及消声器进行冷却,最后由出风口排出,采用该结构不仅冷却效果好,结构简单,布置合理,而且能够更好的降低逆变器温度和消除进气噪声,利于整机高效散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向示意图;
图4为图3的C-C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包括具有内腔且内腔长度方向两侧分别敞开形成主进风侧和出风侧的壳体1,所述内腔内设置有导风罩组件,所述导风罩组件外部与内腔之间形成用于与主进风侧连通的冷却风道Ⅰ2,导风罩组件内部形成用于与出风侧连通的冷却风道Ⅱ3,所述冷却风道Ⅰ2和冷却风道Ⅱ3之间设置有通风口,所述主进风侧设置有盖住主进风侧的面板后罩4,所述面板后罩4上设有与冷却风道Ⅰ2连通的主进风口 5,所述冷却风道Ⅰ2内靠近面板后罩4的一侧设置有逆变器6,所述逆变器6 的正面与面板后罩4背面之间、逆变器6底部与冷却风道Ⅰ2底壁之间留有间隙空间,该间隙空间形成用于与主进风口5和冷却风道Ⅰ2连通的冷却风道Ⅲ7,所述通风口处设置启动器8,所述冷却风道Ⅱ3内沿主进风侧向出风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叶轮9、发电机10、发动机11以及消声器12,所述出风侧设置有盖住出风侧的消声器导风罩13,所述消声器导风罩13上设有与冷却风道Ⅱ3连通的出风口14,通过设置冷却风道Ⅰ2、冷却风道Ⅱ3以及冷却风道Ⅲ7,冷却风经主进风口5进入冷却风道Ⅲ7,首先对逆变器6进行冷却,然后进入冷却风道Ⅰ2,对启动器8进行冷却,再然后进入冷却风道Ⅱ3,对发电机10、发动机11以及消声器12进行冷却,最后由出风口14排出,采用该结构不仅冷却效果好,结构简单,布置合理,而且能够更好的降低逆变器6温度和消除进气噪声,利于整机高效散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罩组件包括主导风罩15、上导风罩16以及下导风罩 17,所述主导风罩15、上导风罩16、下导风罩17围合形成冷却风道Ⅱ3,形成内部全包的冷却风道结构,提高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设置于主导风罩15上,所述启动器8安装在主导风罩15上位于通风口处,实现对启动器的冷却,且能够达到降噪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风罩16和下导风罩17的一端与主导风罩15密封连接,上导风罩16和下导风罩17的另一端通过导风胶条18与消声器导风罩13 密封连接,密封性能好,保证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叶轮9和发电机10位于主导风罩15内,所述发动机11 和消声器12位于上、下导风罩(上导风罩16、下导风罩17)之间,实现对发电机10、发动机11以及消声器12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进风口5处沿壳体1高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向下倾斜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固定于面板后罩4正面,所述逆变器6顶部固定于面板后罩4背面设有的电气室的底部,所述逆变器6顶部与电气室底部之间设置有贴合棉19,通过贴合棉19与导流板相互配合使冷却风道Ⅲ7进风端形成Z 字形进风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逆变器6温度和消除进气噪声,进一步利于整机高效散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14为倾斜设置的百叶窗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冷却介质流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腔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与冷却风道Ⅰ2连通的辅助进风口20,能够更好地平衡内部温度,保证内部温度的平衡。
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进风口20沿主进风侧向出风侧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且辅助进风口20为多个,沿壳体1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更加利于内部温度的平衡。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且内腔长度方向两侧分别敞开形成主进风侧和出风侧的壳体,所述内腔内设置有导风罩组件,所述导风罩组件外部与内腔之间形成用于与主进风侧连通的冷却风道Ⅰ,导风罩组件内部形成用于与出风侧连通的冷却风道Ⅱ,所述冷却风道Ⅰ和冷却风道Ⅱ之间设置有通风口,所述主进风侧设置有盖住主进风侧的面板后罩,所述面板后罩上设有与冷却风道Ⅰ连通的主进风口,所述冷却风道Ⅰ内靠近面板后罩的一侧设置有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正面与面板后罩背面之间、逆变器底部与冷却风道Ⅰ底壁之间留有间隙空间,该间隙空间形成用于与主进风口和冷却风道Ⅰ连通的冷却风道Ⅲ,所述通风口处设置启动器,所述冷却风道Ⅱ内沿主进风侧向出风侧方向依次设置有叶轮、发电机、发动机以及消声器,所述出风侧设置有盖住出风侧的消声器导风罩,所述消声器导风罩上设有与冷却风道Ⅱ连通的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组件包括主导风罩、上导风罩以及下导风罩,所述主导风罩、上导风罩、下导风罩围合形成冷却风道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设置于主导风罩上,所述启动器安装在主导风罩上位于通风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风罩和下导风罩的一端与主导风罩密封连接,上导风罩和下导风罩的另一端通过导风胶条与消声器导风罩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和发电机位于主导风罩内,所述发动机和消声器位于上、下导风罩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风口处沿壳体高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向下倾斜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固定于面板后罩正面,所述逆变器顶部固定于面板后罩背面设有的电气室的底部,所述逆变器顶部与电气室底部之间设置有贴合棉,通过贴合棉与导流板相互配合使冷却风道Ⅲ进风端形成Z字形进风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倾斜设置的百叶窗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与冷却风道Ⅰ连通的辅助进风口,所述辅助进风口的位置与发动机气缸盖的位置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进风口沿主进风侧向出风侧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且辅助进风口为多个,沿壳体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73877.0U CN209671075U (zh) | 2019-04-09 | 2019-04-09 | 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73877.0U CN209671075U (zh) | 2019-04-09 | 2019-04-09 | 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71075U true CN209671075U (zh) | 2019-11-22 |
Family
ID=68573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73877.0U Active CN209671075U (zh) | 2019-04-09 | 2019-04-09 | 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7107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99158A (zh) * | 2019-04-09 | 2019-06-18 | 重庆华世丹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全包式发电机组的冷却风道结构 |
-
2019
- 2019-04-09 CN CN201920473877.0U patent/CN20967107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99158A (zh) * | 2019-04-09 | 2019-06-18 | 重庆华世丹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全包式发电机组的冷却风道结构 |
CN109899158B (zh) * | 2019-04-09 | 2024-08-30 | 重庆华世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全包式发电机组的冷却风道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99158A (zh) | 全包式发电机组的冷却风道结构 | |
CN105846592B (zh) | 一种变频发电机组进风冷却系统 | |
CN101635486B (zh) | 一种用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 | |
CN201025685Y (zh) | 便携式数码变频发电机组 | |
WO2011124005A1 (zh) | 一种发电机组的冷却结构 | |
CN109989826A (zh) | 发电机组冷却风道结构 | |
CN209671075U (zh) | 具有增强冷却风道的全包式发电机组 | |
CN108150285B (zh) | 双散热柴油发电机 | |
CN212195148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 | |
CN207468129U (zh) | 用于前移式叉车电机机罩舱的冷却系统 | |
CN209671076U (zh) | 增强冷却型发电机组 | |
CN104578715B (zh) | 一种便携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 | |
CN219643715U (zh) | 发电机双风道散热结构 | |
CN117287291A (zh) | 一种发电机组散热结构及其发电机组 | |
CN212250212U (zh) |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结构 | |
CN205365476U (zh) | 一种电源车排风消音结构 | |
CN101867246A (zh) | 一种发电机组进风端罩结构 | |
CN206226194U (zh) | 一种变频发电机组进风冷却系统 | |
CN204334304U (zh) | 一种便携发电机组的逆变器冷却结构 | |
CN209244663U (zh) | 一种手提式变频发电机风道 | |
CN208923985U (zh) | 新型风冷车载汽油变频发电机组 | |
CN204886511U (zh) | 一种汽油发电机组冷却装置 | |
CN106285893A (zh) | 数码变频发电机冷却系统 | |
CN201623574U (zh) | 一种发电机组进风端罩结构 | |
CN209418253U (zh) | 电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401326 No. 88, Al Cheng Avenue, West Peng Town,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2.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huashidan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01326 No. 88, Al Cheng Avenue, West Peng Town, Jiulongpo District, Chongqing, 2.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HUASHIDAN POWER TECHNOLO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