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12311U -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12311U
CN209512311U CN201822199982.8U CN201822199982U CN209512311U CN 209512311 U CN209512311 U CN 209512311U CN 201822199982 U CN201822199982 U CN 201822199982U CN 209512311 U CN209512311 U CN 209512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working medium
thermal
receiver
photovolta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999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健
彭佑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221999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12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12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1231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7Mountings or trac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60Thermal-PV hybrid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包括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聚光器、支撑机架、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光热腔体接收器和控制系统;所述的支撑机架的一端与聚光器固定连接,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光热腔体接收器安装在支撑机架上;所述的支撑机架靠近聚光器处与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固定连接;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与控制系统连接,能够实现聚光器实时跟踪太阳位置;聚光器包括外环反射镜和内环反射镜,内环反射镜和外环反射镜分别将太阳光分别聚焦到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和光热腔体接收器内。

Description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热电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鉴于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人们对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产生极大兴趣。太阳能是清洁环保、储量巨大和分布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是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聚光型光热光电综合利用技术(CPVT)将聚光技术与光热光电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光伏电池表面的辐射强度使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功率增加,而且能有效的减少光伏电池的使用面积以降低其成本,另外还可以回收热能,有效的提升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传统的CPVT系统通常采用复合抛物面聚光器、菲涅尔聚光器或碟式聚光器将太阳光聚集在接收器)太阳能电池)的表面,接收器一般是平面的开放式结构,所以存在光学损失和热损失大的问题。另外一方面,CPVT系统的供热来自于太阳能电池的冷却换热能,其供热温度受到电池工作温度的限制,最高在80℃左右,其热能品位低,限制了应用领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聚光光伏光热系统的光学效率和热效率,且能结合腔体接收器的高光学效率和低热损失的优点,将光电光热接收器的输出热工质进一步的加热去提升其热能品质,从而有效的将CPVT系统扩大至中高温热应用领域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包括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聚光器、支撑机架、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光热腔体接收器和控制系统;所述的支撑机架的一端与聚光器固定连接,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光热腔体接收器安装在支撑机架上;所述的支撑机架靠近聚光器处与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固定连接;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与控制系统连接,能够实现聚光器实时跟踪太阳位置;聚光器包括外环反射镜和内环反射镜,内环反射镜和外环反射镜分别将太阳光分别均匀聚焦到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和光热腔体接收器内。
上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中,所述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包括腔内板、太阳能电池、工质腔封板、环形管、射流冲击孔板和反射锥;所述的腔内板为一端开口的多边形腔体结构,腔内板的内壁面上均匀的布置有多组太阳能电池;所述的射流冲击孔板的截面为圆形,射流冲击孔板与腔内板组成了一个腔体空间,该腔体空间设有出口;所述的射流冲击孔板上对应于每个太阳能电池分别设有一个圆柱形通孔;射流冲击孔板上对应于每组太阳能电池分别设有一个工质腔封板,工质腔封板焊接在射流冲击孔板外侧,并与射流冲击孔板围成一工质流动通道;所述的工质腔封板上设有一个管口,且管口与环形管连通,所述的环形管设有一个用于工质流入的工质流入管;所述的反射锥固定安装在腔内板底部。
上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中,所述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还包括挡板和玻璃窗,所述挡板为一环形平板,安装在腔内板用于接收太阳光的开口端,所述的玻璃窗是一个圆形平面结构,安装在挡板的圆形通孔处。
上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中,所述的光电光热接收器包括多个热电联供模块、环管Ⅰ、环管Ⅱ、腔体底板及反射锥;所述的热电联供模块包括工质腔Ⅰ、换热腔、射流冲击孔板Ⅰ和电池固定基板;所述的热电联供模块为一长方体结构,一端设置有一个与工质腔Ⅰ连通的工质流入管Ⅰ,另一端设有与换热腔连通的工质流出管;工质腔Ⅰ与换热腔由射流冲击孔板Ⅰ隔开,换热腔底板为电池固定基板;电池固定基板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太阳能电池;所述射流冲击孔板Ⅰ对应于每个太阳能电池分别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所述的多个热电联供模块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形成一筒状结构,所述的环管Ⅰ、环管Ⅱ分别置于筒状结构的两端,热电联供模块的工质流入管Ⅰ与环管Ⅰ连接,工质流出管与环管Ⅱ连接,环管Ⅰ上设有工质流入管,环管Ⅱ设有出口;底板固定安装在热电联供模块的工质流出管一端,封住筒状结构的开口;反射锥固定安装在筒状结构中,固定安装在底板上。
上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中,所述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还包括挡板和玻璃窗,所述挡板为一环形平板,安装在筒状结构用于接收太阳光的开口端,所述的玻璃窗是一个圆形平面结构,安装在挡板的圆形通孔处。
上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中,所述的所述的光热腔体接收器包括二次反射器、金属管、腔体和保温层;所述的腔体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的一端为喇叭口状,所述的二次反射器为锥形结构,二次反射器设置在腔体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的一端中心处,与腔体同轴,大端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所述的金属管为螺旋状,布置在腔体的圆柱孔段,与腔体同轴,所述的保温层设置在腔体外侧;所述的金属管输入端与三通管的一管口连接,连接处设有流量调节阀Ⅲ;三通管的另一管口与环管Ⅱ的出口或射流冲击孔板与腔内板围成的腔体空间的出口连接。
上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中,还包括工质泵、换热器Ⅰ、工质罐、换热器Ⅱ、控制系统;工质泵的进口与工质罐连接,工质泵的出口通过工质管Ⅰ与工质流入管连通,工质管Ⅰ上设有流量调节阀Ⅰ;所述的三通管的第三管口通过工质管Ⅱ与工质罐连通,工质管Ⅱ上设有换热器Ⅰ和流量调节阀Ⅱ;金属管的出口端通过工质管Ⅲ与工质罐连通,工质管Ⅲ上设有换热器Ⅱ;工质泵、流量调节阀Ⅰ、流量调节阀Ⅱ、流量调节阀Ⅲ分别与控制系统连接。
上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中,还包括立柱,所述的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下端固定安装在立柱上。
上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中,所述的反射锥是一个锥形或圆柱形的凸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太阳能电池阵列布置在腔体接收器内部,提升了聚光光伏光热系统的光学效率和热效率。
2、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专门的光热腔体接收器用于提升流出工质的温度,提升了系统的热能品位,扩大了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的热利用领域,甚至可应用于中高温热发电领域。
3、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采用了射流冲击冷却技术,可有效的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温度和提升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的热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采用高度模块化的热电联供模块,可以方便的组装成不同电功率级的接收器;而且模块化的结构有利于设备的维护和更换。
5、本实用新型将太阳能电池大量的阵列布置在腔体接收器的侧壁面,可以有效减小光伏发电装置的截面尺寸,从而减小其对聚光器镜面的采光遮挡面积。因为同样发电功率情况下,采用平面接收器布置太阳能电池时其平面接收器面积就是采光遮挡面积,要明显大于腔体接收器结构。
6、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电能和热能综合供应,而且热能供应具有梯级利用特性,即可以输出低温和中高温的热工质,解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此外,热电联供都基于一套双轴跟踪装置、立柱和控制系统,可以有效的降低光伏光热联供系统建设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的三维轴侧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两级腔体接收器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光热接收器方案1的三维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光热接收器方案1的内部腔体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热接收器的三维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光热接收器方案2的三维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光热接收器方案2的三维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光热接收器方案2的光电光热转换单元的三维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光热接收器方案2的光电光热转换单元的三维剖视图。
图中:1—立柱;2—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3—聚光器;4—支撑机架;5—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6—光热腔体接收器;7—外环反射镜;8—内环反射镜;9—工质管Ⅰ;10—工质管Ⅱ;11—工质管Ⅲ;12—流量调节阀Ⅰ;13—工质泵;14—换热器Ⅰ;15—工质罐;16—换热器Ⅱ;17—控制系统;18—太阳能电池;19—玻璃窗;20—挡板;21—保温层;22—工质流入管;23—环形管;24—工质腔封板;25—射流冲击孔板;26—腔内板;27—流量调节阀Ⅱ;28—反射锥;29—流量调节阀Ⅲ;30—二次反射器;31—金属管;32—腔体;33—保温层;34—工质流入管Ⅰ;35—射流冲击孔板Ⅰ;36—换热腔;37—工质流出管;38—电池固定基板;39—环管Ⅰ;40—环管Ⅱ;41—腔体底板;42—三通管;43—热电联供模块;44—工质腔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立柱1、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2、聚光器3、支撑机架4、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光热腔体接收器6、工质泵13、换热器Ⅰ14、工质罐15、换热器Ⅱ16和控制系统17。所述的支撑机架4的一端与聚光器3固定连接,支撑机架4上设有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和光热腔体接收器6。聚光器3包括外环反射镜7和内环反射镜8,内环反射镜8和外环反射镜7分别将太阳光分别均匀聚焦到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和光热腔体接收器6内。所述的支撑机架4靠近聚光器3处与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2上端固定连接,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2的下端固定安装在立柱1上,立柱1固定在地面基础上。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2与控制系统17连接,通过控制系统17控制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2的两个电机的旋转角度从而实现聚光器实时跟踪太阳位置,即通过聚光器3将太阳光聚焦到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和光热腔体接收器6内。
如图3-5所示,所述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包括腔内板26、太阳能电池18、工质腔封板24、环形管23、射流冲击孔板25、挡板20、玻璃窗19和反射锥28。所述的腔内板26为一端开口的多边形腔体结构,在其内壁面上均匀的布置有多组太阳能电池18;所述的射流冲击孔板25的截面为圆形,射流冲击孔板25与腔内板26组成了一个腔体空间,该腔体空间的出口与三通管42连通。所述的射流冲击孔板25上对应于每个太阳能电池18分别设有一个圆柱形通孔,射流冲击孔板25上对应于每组太阳能电池分别设有一个工质腔封板24,所述的工质腔封板24焊接在射流冲击孔板25外侧,并与射流冲击孔板25围成一工质流动通道。所述的工质腔封板24上设有一个管口,且管口与环形管23连通,所述的环形管23设有一个用于工质流入的工质流入管22;所述的反射锥28为一圆锥形凸台(也可以是圆柱形凸台),固定安装在腔内板26底部。所述挡板20为一环形平板,安装在腔内板26用于接收太阳光的开口端,减小光学损失和热损失。所述的玻璃窗19是一个圆形平面结构,安装在挡板20的圆形通孔处,进一步的降低了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的热损失。所述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的侧壁面和底部壁面均包裹有一定厚度的保温层21,用于减少接收器的对流和辐射热损失。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的光热腔体接收器6包括二次反射器30、金属管31、腔体32和保温层33;所述的腔体32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5的一端为喇叭口状,所述的二次反射器30为锥形结构,二次反射器30设置在腔体32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5的一端中心处,与腔体32同轴,大端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5;所述的金属管31为螺旋状,布置在腔体32的圆柱孔段,与腔体32同轴,所述的保温层33设置在腔体32外侧;所述的金属管31输入端与三通管42连接,连接处设有流量调节阀Ⅲ29。
所述的工质泵13的进口与工质罐15连接,工质泵13的出口通过工质管Ⅰ9与工质流入管22连通,工质管Ⅰ9上设有流量调节阀Ⅰ12;所述的三通管42的第三管口通过工质管Ⅱ10与工质罐15连通,工质管Ⅱ10上设有换热器Ⅰ14和流量调节阀Ⅱ27;金属管31的出口端通过工质管Ⅲ11与工质罐15连通,工质管Ⅲ11上设有换热器Ⅱ16;工质泵13、流量调节阀Ⅰ12、流量调节阀Ⅱ27、流量调节阀Ⅲ29分别与控制系统17连接。
如图2所示,外环反射镜7将太阳光均匀的聚焦在光热腔体接收器6内的金属管31表面,加热金属管31内的工质,从而实现太阳光能到工质热能的转换。所述的内环反射镜8将太阳光均匀的聚焦到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内部的太阳能电池18表面,从而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输出。另外,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内的换热工质通过射流冲击换热方式将太阳能电池18的热能带走,从而降低太阳能电池18的工作温度。换热流出的工质将部分的流入到光热腔体接收器6的金属管31进行进一步的加热至高温,从而提升工质的热能品位。所述的外环反射镜7和内环反射镜8均可以采用已有公开技术(一种非成像碟式聚光器及其设计方法, CN201711304503.8)进行其反射镜面的设计,从而改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内太阳能电池18表面的能流均匀性,以及光热腔体接收器6内金属管31表面的能流均匀性。所述的聚光器3也可以是点聚焦的线性菲涅尔聚光器。
工质由工质泵13从工质罐15中泵出,经流量调节阀12、工质管Ⅰ9和工质流入管22流入到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的环形管23中,并通过换热后从三通管42流出,一部分经过流量调节阀Ⅱ27和工质管Ⅱ10流入到换热器Ⅰ14中进行换热冷却,最终流入到工质罐15中并进行循环使用。所述的换热器Ⅰ为外部提供低温热源。三通管42流出的另外一部分工质经过流量调节阀Ⅰ29流入到光热腔体接收器6的金属管31内部,并进行再次加热至高温,然后经过工质管Ⅲ11流入到换热器Ⅱ16中进行换热冷却,最终流入到工质罐15中并进行循环使用。所述的工质管Ⅲ11为外部提供中高温的高品位热能。上述工作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17去动态调节流量调节阀Ⅰ12、流量调节阀Ⅱ27和流量调节阀Ⅲ29;分别实现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5内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温度调节、低品位热能供应量和高品位热能的输出温度或流量。上述方案是针对工质循环流动模式,在某些应用场合也可以采用开式循环,即工质加热后直接连接至热能利用设备。例如直接采用空气作为介质时或水作为介质时,直接将加热的空气或水应用到热动力设备。
如图7-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光热腔体接收器6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的光电光热接收器5包括挡板20、玻璃窗19、多个热电联供模块43、环管Ⅰ39、环管Ⅱ40、腔体底板41、反射锥28。如图9-10所示,所述的热电联供模块43包括工质腔Ⅰ44、换热腔36、射流冲击孔板Ⅰ35和电池固定基板38;所述的热电联供模块43为一长方体结构,一端设置有一个与工质腔Ⅰ44连通的工质流入管Ⅰ34,另一端设有与换热腔36连通的工质流出管37。工质腔Ⅰ44与换热腔36由射流冲击孔板Ⅰ35隔开,换热腔36底板为电池固定基板38,也可以是具有微热管阵列的功能板。电池固定基板38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太阳能电池18,所述射流冲击孔板Ⅰ35对应于每个太阳能电池18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所述的多个热电联供模块43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形成一筒状结构,所述的环管Ⅰ39、环管Ⅱ40分别置于筒状结构的两端,热电联供模块43的工质流入管Ⅰ34与环管Ⅰ39连接,工质流出管37与环管Ⅱ40连接,环管Ⅰ39上设有工质流入管,环管Ⅱ40与三通管42连通;底板41固定安装在热电联供模块43的工质流出管37一端,封住筒状结构的开口。所述的反射锥28为一圆锥形凸台(也可以是圆柱形凸台),固定安装在筒状结构中,固定安装在底板41上。所述挡板20为一环形平板,安装在筒状结构用于接收太阳光的开口端,所述的玻璃窗19是圆形平面结构,安装在挡板20的圆形通孔处。
所述的热电联供模块43的工作原理是:太阳光均匀聚集在太阳能电池表面并转化为电能输出,冷却工质通过工质流入管Ⅰ34流入到工质腔Ⅰ44内,并经过射流冲击孔板Ⅰ35上的圆形通孔,流出并在换热腔36内进行流动与换热,带走电池固定基板38的热能,从而降低安装在电池固定基板38另外一侧的太阳能电池18的温度。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的腔体底板41沿圆周方向阵列焊接有若干的热电联供模块43,并形成一个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各热电联供模块43的接触边线紧密贴合,筒状结构内部的光线未聚集在太阳能电池。所示的热电联供模块43的安装有太阳能电池18的表面朝向腔体内部,用于接收聚集的太阳光。各热电联供模块43的工质流入管Ⅰ34均与环管Ⅰ39进行连接,环管Ⅰ39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工质流入管22,工质流入管22内的工质来自于工质泵13泵出的冷却工质。各热电联供模块43的工质流出管37均与环管Ⅱ40进行连接,环管Ⅱ40设置有一个圆形管用于工质流出管,并连接到其后端的三通管42,用于进一步加热。

Claims (9)

1.一种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聚光器、支撑机架、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光热腔体接收器和控制系统;所述的支撑机架的一端与聚光器固定连接,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光热腔体接收器安装在支撑机架上;所述的支撑机架靠近聚光器处与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固定连接;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与控制系统连接,能够实现聚光器实时跟踪太阳位置;聚光器包括外环反射镜和内环反射镜,内环反射镜和外环反射镜分别将太阳光分别均匀聚焦到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和光热腔体接收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包括腔内板、太阳能电池、工质腔封板、环形管、射流冲击孔板和反射锥;所述的腔内板为一端开口的多边形腔体结构,腔内板的内壁面上均匀的布置有多组太阳能电池;所述的射流冲击孔板的截面为圆形,射流冲击孔板与腔内板组成了一个腔体空间,该腔体空间设有出口;所述的射流冲击孔板上对应于每个太阳能电池分别设有一个圆柱形通孔;射流冲击孔板上对应于每组太阳能电池分别设有一个工质腔封板,工质腔封板焊接在射流冲击孔板外侧,并与射流冲击孔板围成一工质流动通道;所述的工质腔封板上设有一个管口,且管口与环形管连通,所述的环形管设有一个用于工质流入的工质流入管;所述的反射锥固定安装在腔内板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还包括挡板和玻璃窗,所述挡板为一环形平板,安装在腔内板用于接收太阳光的开口端,所述的玻璃窗是一个圆形平面结构,安装在挡板的圆形通孔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光电光热接收器包括多个热电联供模块、环管Ⅰ、环管Ⅱ、腔体底板及反射锥;所述的热电联供模块包括工质腔Ⅰ、换热腔、射流冲击孔板Ⅰ和电池固定基板;所述的热电联供模块为一长方体结构,一端设置有一个与工质腔Ⅰ连通的工质流入管Ⅰ,另一端设有与换热腔连通的工质流出管;工质腔Ⅰ与换热腔由射流冲击孔板Ⅰ隔开,换热腔底板为电池固定基板;电池固定基板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太阳能电池;所述射流冲击孔板Ⅰ对应于每个太阳能电池分别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所述的多个热电联供模块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形成一筒状结构,所述的环管Ⅰ、环管Ⅱ分别置于筒状结构的两端,热电联供模块的工质流入管Ⅰ与环管Ⅰ连接,工质流出管与环管Ⅱ连接,环管Ⅰ上设有工质流入管,环管Ⅱ设有出口;底板固定安装在热电联供模块的工质流出管一端,封住筒状结构的开口;反射锥固定安装在筒状结构中,固定安装在底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光电光热腔体接收器还包括挡板和玻璃窗,所述挡板为一环形平板,安装在筒状结构用于接收太阳光的开口端,所述的玻璃窗是一个圆形平面结构,安装在挡板的圆形通孔处。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所述的光热腔体接收器包括二次反射器、金属管、腔体和保温层;所述的腔体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的一端为喇叭口状,所述的二次反射器为锥形结构,二次反射器设置在腔体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的一端中心处,与腔体同轴,大端朝向光电光热接收器;所述的金属管为螺旋状,布置在腔体的圆柱孔段,与腔体同轴,所述的保温层设置在腔体外侧;所述的金属管输入端与三通管的一管口连接,连接处设有流量调节阀Ⅲ;三通管的另一管口与环管Ⅱ的出口或射流冲击孔板与腔内板围成的腔体空间的出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工质泵、换热器Ⅰ、工质罐、换热器Ⅱ、控制系统;工质泵的进口与工质罐连接,工质泵的出口通过工质管Ⅰ与工质流入管连通,工质管Ⅰ上设有流量调节阀Ⅰ;所述的三通管的第三管口通过工质管Ⅱ与工质罐连通,工质管Ⅱ上设有换热器Ⅰ和流量调节阀Ⅱ;金属管的出口端通过工质管Ⅲ与工质罐连通,工质管Ⅲ上设有换热器Ⅱ;工质泵、流量调节阀Ⅰ、流量调节阀Ⅱ、流量调节阀Ⅲ分别与控制系统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立柱,所述的方位高度双轴跟踪装置下端固定安装在立柱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反射锥是一个锥形或圆柱形的凸台。
CN201822199982.8U 2018-12-26 2018-12-26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512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99982.8U CN209512311U (zh) 2018-12-26 2018-12-26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99982.8U CN209512311U (zh) 2018-12-26 2018-12-26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12311U true CN209512311U (zh) 2019-10-18

Family

ID=68197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99982.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512311U (zh) 2018-12-26 2018-12-26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123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8332A (zh) * 2018-12-26 2019-04-23 湖南科技大学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CN111277220A (zh) * 2020-02-10 2020-06-12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摆动射流冲击均匀控温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接收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8332A (zh) * 2018-12-26 2019-04-23 湖南科技大学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CN109668332B (zh) * 2018-12-26 2023-11-10 湖南科技大学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CN111277220A (zh) * 2020-02-10 2020-06-12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摆动射流冲击均匀控温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接收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4048B (zh) 一种渐缩管束结构腔式太阳能接收器
CN103199743A (zh) 一种可控双状态反光聚光太阳能集热发电装置
CN102867878A (zh) 一种热电联产光伏光热组件、热电联产系统和光伏电站
CN102954601A (zh) 一种波形瓦太阳能聚光集热器
CN209512311U (zh)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CN105391376B (zh) 太阳能光伏温差联合发电装置
CN101719741A (zh) 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装置
CN201601627U (zh) 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装置
CN102207344A (zh) 双镜聚焦太阳能制冷装置
CN109668332B (zh) 两级腔体接收式聚光光伏/光热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CN106979546A (zh) 一种热管式聚光光伏光热供暖系统
CN203274289U (zh) 基于槽式抛物面反射镜的承压式太阳能集热器
CN209639285U (zh) 一种基于v型吸热壁腔式太阳能吸收器的碟式发电装置
CN209541198U (zh) 一种中高温型太阳能光热光伏装置
CN201956363U (zh) 一种太阳能多功能模块及使用该模块的太阳能电热系统
CN206988033U (zh) 一种蝶式熔盐光热发电系统
CN101922806A (zh) 水幕式太阳能平板集热器
CN109520152A (zh) 一种双流道布置太阳能聚光分频电热联产装置
CN203274292U (zh) 一种新型槽式线聚焦太阳能集热腔体
CN2926929Y (zh) 太阳能焦点集热器
CN2431532Y (zh) 太阳能热力装置
CN208154856U (zh) 一种三热复合容积式太阳能吸热器
CN2929575Y (zh) 双层隔热直通集热管及其组装单元
CN201764723U (zh) 一种具有跟踪功能的太阳能环状热管聚焦型集热器
CN204923497U (zh) 一种碟式太阳能集热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