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88265U - 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488265U CN209488265U CN201822131389.XU CN201822131389U CN209488265U CN 209488265 U CN209488265 U CN 209488265U CN 201822131389 U CN201822131389 U CN 201822131389U CN 209488265 U CN209488265 U CN 2094882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loop
- switch
- control
- line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6 process control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RYAUSSKQMZRMAI-YESZJQIVSA-N (S)-fenpropimorph Chemical compound C([C@@H](C)CC=1C=CC(=CC=1)C(C)(C)C)N1C[C@H](C)O[C@H](C)C1 RYAUSSKQMZRMAI-YESZJQIV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20—Smart grids as enabling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sec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6—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远程操作工作站、设置在变电室内,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隔离开关机构箱。所述隔离开关机构箱内设置有: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远程控制回路,所述远程控制回路用于控制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断开/连通。以常规电网监控布局设置,本实用新型每年人工费加交通费可节约约92.4万元,新增产值费用约269.06万元。此外,减轻了操作人员疲劳和负担,提高了倒闸操作的安全性。同时,实现了操作人远方投入和退出隔离开关控制电源和电机电源,提高了操作效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电站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因隔离开关操作电源分、合回路误导通引发的事故事件主要发生在以隔离开关为电动操作机构的变电站,并且在电力系统还常有发生,为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相关管理、运行公司或部门一般都会规定电动机构隔离开关的电机电源操作的相关要求,正常运行时,电动操作机构隔离开关的电机电源开关(包括空气开关、熔断器、闸刀等)应在退出位置。倒闸操作时,在隔离开关操作前将电机电源开关投入,隔离开关操作完成后将电机电源开关退出。监控人员远方操作隔离开关时,隔离开关电机电源也应在操作前投入、操作后退出。
运行人员在运行和倒闸操作时都是按此标准执行,就地操作电动隔离开关后,都将电机电源退出。远方操作电动隔离开关时,需要其他人员配合投入电动隔离开关电机电源,而这却给倒闸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增加了辅助操作人员,增多了操作程序,延长了倒闸操作时间。
同时,随着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的推广,变电站按无人值班设计,设备的操作逐渐由变电站转移到远方的监控中心。目前的调控一体化模式下,仅能实现调控中心对断路器的远方操作,隔离开关还不能实现远方操作,原因如下:1、需要派人去现场给电源。2、需要人工在现场确认设备操作结果。调控一体化“调而不控”,难以真正实行,优势得不到体现,而且增加了运行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因此,亟需解决隔离开关电机电源控制问题,使得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能真正落地。
同时由于某些情况也需将隔离开关控制电源断开、合上,因此,也需研究解决隔离开关控制电源远程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包括:远程操作工作站、设置在变电室内,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隔离开关机构箱。所述隔离开关机构箱内设置有: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远程控制回路,所述远程控制回路用于控制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断开/连通。所述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的总线与控制回路之间通过第一交流接触器的常开接点连接。所述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总线与控制回路之间通过第二交流接触器的常开接点连接。所述总控制回路包括: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五防控制回路,以及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控制回路。所述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五防控制回路包括:并联设置在L线与N线之间的闭合控制回路和断开控制回路。所述闭合控制回路上加装有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断开控制回路上加装有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控制回路包括:串联在L线与N线之间的,自L线至N线依次设置的第一、第二、第三控制节点。所述第一控制节点与第二中间继电器的常闭接点连接。第二控制节点与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接点连接,并使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形成并联线路。所述第三控制节点与分别加装有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二交流接触器的并联线路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
所述加装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二交流接触器即为:与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二交流接触器中与线圈连接的接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二交流接触器为ABB AS09-30-01-25交流接触器。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为:TENGEN-HH54P中间继电器。
进一步的,所述闭合控制回路包括:设置在L线至N线之间的,自L线至N线的闭合控制回路子回路和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闭合控制回路子回路包括:并联设置的手合开关、五防合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断开控制回路包括:设置在L线至N线之间,自L线至N线的断开控制回路子回路和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断开控制回路子回路包括:并联设置的手分开关、五防分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手合开关、手分开关为就地的按钮开关,所述五防合开关、五防分开关为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遥控开关。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1.以常规电网监控布局设置,本实用新型每年人工费加交通费可节约约92.4万元,新增产值费用约269.06万元。
2.本实用新型消除了现场操作人在主控室与现场之间往返跑操作隔离开关控制电源和电机电源,减轻了操作人员疲劳和负担,提高了倒闸操作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操作人远方投入和退出隔离开关控制电源和电机电源,改变了原有的操作方式,提高了操作效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现有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五防控制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控制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实施例为现有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远程操作工作站、设置在变电室内,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隔离开关机构箱。所述隔离开关机构箱内设置有: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此时,远方合隔离开关过程:将隔离开关控制电源QF2空气开关、电机电源QF1合上,远方/就地把手(打至远方),其合闸过程为:正电→QF2空气开关接点→经过12、10端子排→QC把手接点(打至远方,闭合)→KM1继电器→KM2接点(常闭)→SL1合闸限位行程开关(隔离开关在分位时常闭)→SL3手、电动闭锁行程开关(无闭锁时常闭)→XT端子排→GDH电动机综合保护器接点(电动机无异常时常闭)→SB2紧急停止按钮接点(常闭)→15、16端子排→N,回路导通,KM1继电器励磁带电:1)隔离开关控制回路中KM1常开接点闭合,形成自保持回路。2)电机控制回路KM1接点闭合,电机正传,隔离开关合闸。
从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电机控制回路中可以研究分析得出,电机控制回路在隔离开关控制回路导通(QF2投入)的情况下,隔离开关电机电源QF1不投入的情况下,电机不运转是不能分合隔离开关的。
实施例2
一种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包括:远程操作工作站、设置在变电室内,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隔离开关机构箱。所述隔离开关机构箱内设置有: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远程控制回路,所述远程控制回路用于控制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断开/连通。如图3所示,所述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的总线与控制回路之间通过第一交流接触器(KM4)的常开接点连接。如图4所示,所述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总线与控制回路之间通过第二交流接触器(KM3)的常开接点连接。所述总控制回路包括: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五防控制回路,以及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控制回路。如图5所示,所述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五防控制回路包括:并联设置在L线与N线之间的闭合控制回路和断开控制回路。所述闭合控制回路上加装有第一中间继电器(KA1)。所述断开控制回路上加装有第二中间继电器(KA2)。如图6所示,所述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控制回路包括:串联在L线与N线之间的,自L线至N线依次设置的第一、第二、第三控制节点。所述第一控制节点与第二中间继电器(KA2)的常闭接点连接。第二控制节点与第一交流接触器(KM4)、第一中间继电器(KA1)的常开接点连接,并使第一交流接触器(KM4)、第一中间继电器(KA1)的常开接点形成并联线路。所述第三控制节点与分别加装有第一交流接触器(KM4)、第二交流接触器(KM3)的并联线路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KA1)、第二中间继电器(KA2)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用新型在隔离开关控制回路中设置1个KM4接点,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中设置1个KM3接点,使这两个接点闭合断开的继电器可以设置在控制回路中,在五防微机防误闭锁系统上进行隔离开关控制电源和电机电源的投入退出操作,实现远方投入、退出隔离开关控制电源和电机电源的操作。
此时,在五防微机防误闭锁系统上发送隔离开关操作电源五防合命令:
1、图5:101(正电)→五防合→KA1继电器→N,回路导通,此时图5中KA1继电器励磁,图6中KA1常开接点闭合。
2、图6中KA1常开接点闭合后,通过图6回路:101(正电)→KA2常闭接点→KA1常开接点(闭合)→KM3继电器或KM4继电器→N,回路导通,此时:(1)KM3继电器励磁带电,图4中的KM3常开接点闭合,远方投入隔离开关电机电源任务完成。(2)KM4继电器励磁带电,图6中KM4常开接点闭合,形成自保持回路。图3中KM4常开接点闭合,远方投入隔离开关控制电源任务完成。
远方退出隔离开关电机电源、控制电源过程:
在五防微机防误闭锁系统上发送隔离开关操作电源五防分命令:
1、图5:101(正电)→五防分→KA2继电器→N,回路导通,此时图5中KA2继电器励磁,图6中KA2常闭接点打开。
2、图6中KA2常闭接点打开,图6回路:101(正电)→KA2常闭接点打开→KA1常开接点(闭合)→KM3继电器或KM4继电器→N,回路断开,此时:(1)图6中KM3继电器失磁,图4中的KM3常开接点打开,远方退出隔离开关电机电源任务完成。(2)图6中KM4继电器失磁,图6中KM4常开接点打开,断开自保持回路。图3中KM4常闭接点打开,远方退出隔离开关控制电源任务完成。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2所述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二交流接触器为ABB AS09-30-01-25交流接触器。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为:TENGEN-HH54P中间继电器。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2所述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如图5所示,所述闭合控制回路包括:设置在L线至N线之间的,自L线至N线的闭合控制回路子回路和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闭合控制回路子回路包括:并联设置的手合开关、五防合开关。
所述断开控制回路包括:设置在L线至N线之间,自L线至N线的断开控制回路子回路和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断开控制回路子回路包括:并联设置的手分开关、五防分开关。
所述手合开关、手分开关为就地的按钮开关,所述五防合开关、五防分开关为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遥控开关。
采用该设置就可以实现就地、远程两种五防控制方式,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控制。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1.以常规电网监控布局设置,本实用新型每年人工费加交通费可节约约92.4万元,新增产值费用约269.06万元。
2.本实用新型消除了现场操作人在主控室与现场之间往返跑操作隔离开关控制电源和电机电源,减轻了操作人员疲劳和负担,提高了倒闸操作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操作人远方投入和退出隔离开关控制电源和电机电源,改变了原有的操作方式,提高了操作效率,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应该注意到并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上述详细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和改进。因此,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不受所给出的任何特定示范教导的限制。
Claims (5)
1.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包括:远程操作工作站、设置在变电室内,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隔离开关机构箱;所述隔离开关机构箱内设置有: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远程控制回路,所述远程控制回路用于控制隔离开关控制回路、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断开/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控制回路的总线与控制回路之间通过第一交流接触器的常开接点连接;所述隔离开关电机控制回路的总线与控制回路之间通过第二交流接触器的常开接点连接;所述控制回路包括: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五防控制回路,以及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控制回路;所述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五防控制回路包括:并联设置在L线与N线之间的闭合控制回路和断开控制回路;所述闭合控制回路上加装有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断开控制回路上加装有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控制回路包括:串联在L线与N线之间的,自L线至N线依次设置的第一、第二、第三控制节点;所述第一控制节点与第二中间继电器的常闭接点连接;第二控制节点与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接点连接,并使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接点形成并联线路;所述第三控制节点与分别加装有第一交流接触器、第二交流接触器的并联线路连接;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控制回路包括:设置在L线至N线之间的,自L线至N线的闭合控制回路子回路和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闭合控制回路子回路包括:并联设置的手合开关、五防合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合开关为就地的按钮开关,所述五防合开关为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遥控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开控制回路包括:设置在L线至N线之间,自L线至N线的断开控制回路子回路和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断开控制回路子回路包括:并联设置的手分开关、五防分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分开关为就地的按钮开关,所述五防分开关为与远程操作工作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信号连接的遥控开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31389.XU CN209488265U (zh) | 2018-12-19 | 2018-12-19 | 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31389.XU CN209488265U (zh) | 2018-12-19 | 2018-12-19 | 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488265U true CN209488265U (zh) | 2019-10-11 |
Family
ID=68118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131389.XU Active CN209488265U (zh) | 2018-12-19 | 2018-12-19 | 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48826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37111A (zh) * | 2020-12-22 | 2021-04-30 |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 | 一种提高远控遥控开关稳定性的装置 |
-
2018
- 2018-12-19 CN CN201822131389.XU patent/CN20948826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37111A (zh) * | 2020-12-22 | 2021-04-30 |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 | 一种提高远控遥控开关稳定性的装置 |
CN112737111B (zh) * | 2020-12-22 | 2023-01-06 |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 | 一种提高远控遥控开关稳定性的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88159B (zh) | 一种配电箱型智能家居终端与综合保护控制器 | |
CN108682579B (zh) | 一种隔离开关电机电源远方控制方法 | |
CN202487453U (zh) | 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监测装置 | |
CN206947797U (zh) | 一种用于发电厂的新型检修电源箱 | |
CN107863917A (zh) | 一种带冷却风机的变频电机改造电路 | |
CN209488265U (zh) | 变电站隔离开关控制电源、电机电源远程控制系统 | |
CN202383493U (zh) | 一种变电站暖通自动控制装置 | |
CN204886396U (zh) | 一种自投自复控制系统 | |
CN201545874U (zh) | 氧气底吹熔炼炉摇炉自动控制装置 | |
CN110601373A (zh) | 一种远动机重启装置 | |
CN202352219U (zh) | 一种变电站模拟仿真与实验系统 | |
CN205724449U (zh) | 一种智能开关柜 | |
CN205583809U (zh) | 直流系统充电回路 | |
CN211508945U (zh) | 一种双驱提升机的电气联锁控制系统 | |
CN208835834U (zh) | 连续式低压双向切换装置及矿用连续式低压双向联络开关 | |
CN207782696U (zh) | 一种带冷却风机的变频电机改造电路 | |
CN201063419Y (zh) | 办公楼宇电器节能线路 | |
CN208174356U (zh) | 一种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控制装置 | |
CN202678947U (zh) | 一种改进型开关控制“三取二”闭锁回路 | |
CN107204661A (zh) | 三相智能双电源无缝自动切换装置 | |
CN221305510U (zh) | 一种有轨电车供电电路 | |
CN208752457U (zh) | 一种煤厂原煤控制系统 | |
CN204947339U (zh) | 多进线多母联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气联锁装置 | |
CN209250527U (zh) | 一种智能型两用一备电机控制系统 | |
CN204858744U (zh) | 断路器两侧隔离开关操作电源智能投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