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66037U -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66037U
CN209466037U CN201821976538.6U CN201821976538U CN209466037U CN 209466037 U CN209466037 U CN 209466037U CN 201821976538 U CN201821976538 U CN 201821976538U CN 209466037 U CN209466037 U CN 209466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ll point
slot
isolation board
fixing groove
ha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765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继承
浦长芬
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hampion Asi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hampion As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hampion Asi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hampion Asi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765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66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66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66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上料机构、转移机构、研磨机、控制器和固定部,所述转移机构和研磨机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上料时,转移机构夹取钻针转移至研磨机时,钻针的切削部的朝向是一致的,无需再对其朝向进行调节,极大地节省了上料时间,增加了研磨效率。

Description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背景技术
电路板在进行电子元件配置之前,需在其板梯上的适当位置间隔设置多个穿孔,以供各电子元件穿设定位之用,其中,用以在电路板上钻设穿孔的钻针,其端部在经过多次的使用后会逐渐钝化甚至切削部会断裂,造成加工的不便及误差,此时,加工者会将钻针取下,研磨其端部,使钻针端部恢复至可顺畅地在电路板上钻孔的状态。目前钻针研磨机构钻针的上针效率低、导致整个研磨过程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上料机构、转移机构、研磨机和控制器,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倾斜板和振动机构,所述倾斜板通过振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倾斜板的两侧设置有挡板,所述倾斜板两侧的挡板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挡板平行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包括若干相间设置的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之间形成用于钻针通过的通道,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对应所述通道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槽、第二槽和第三槽,所述第二槽的宽度与钻针的柄部的直径一致,所述第一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直径,所述第三槽的宽度小于第二槽的直径,所述第三槽的宽度大于钻针的切削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三槽的长度大于钻针的切削部的长度,所述第三槽的底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转移机构以及研磨机均和控制器信号连接。
其中,转移机构用于将固定部内的钻针转移至研磨机的夹具上,以进行钻针的研磨,研磨机和控制器均为现有技术的设备。
上料时,振动机构驱动倾斜板振动,将转针放在倾斜板上,倾斜板具有15°-30°的倾斜度,因此钻针会沿着倾斜板下滑,并经过通道进入到固定槽中,在此过程中,钻头的一端首先进入到第一槽中,然后在倾斜板的震动下继续进入到第二槽和第三槽中,由于第二槽的宽度与钻针的宽度一致、第三槽的宽度小于钻针的柄部的直径,由于切削部的直径小于柄部的直径,因此当钻针的切削部朝下时,柄部位于第二槽内,边缘紧贴第二槽的侧壁,切削部可以经过第三槽抵在压力传感器上,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钻针,当钻针的切削部朝上时,柄部位于第二槽内,边缘紧贴第二槽的侧壁,钻针的柄部无法通过第三槽,压力传感器检测不到钻针,此时,控制器会控制转移机构将未被检测到的钻针转移至倾斜板上,并将被检测到的钻针转移至研磨机进行研磨,而固定槽的此种结构使得钻针在各固定槽内的位置为固定的,分别为位置一:卡在固定槽内切削部朝上和位置二:切削部朝下且切削部抵在压力传感器上,所以转移机构无需对钻针的位置进行识别判断,只需要预先将各固定槽内的位置一和位置二的位置信息录入到控制器中,控制器即可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得到各钻针在各固定槽内是处于位置一还是位置二,从而控制转移机构对位置一和位置二的钻针分别进行抓取,提高抓取效率,进而提高研磨效率。
本实用新型上料时,转移机构夹取钻针转移至研磨机时,钻针的切削部的朝向是一致的,无需再对其朝向进行调节,极大地节省了上料时间,增加了研磨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的截面呈倒梯形状,所述第二槽的截面呈长方形状。
第一槽的最窄处的宽度与第二槽的宽度一致,第三槽的最宽处的宽度与第二槽的宽度一致,使得固定槽的侧壁光滑过渡,不存在凸起,避免钻针在下滑过程中被磕伤。且第一槽的倾斜侧壁能更便于钻针滑入到第二槽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离板之间的间隔距离值大于钻头的长度值。
可以防止钻头架在两第一隔板之间无法滑落。
优选的,所述挡板、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
缓冲层能防止钻头磕伤。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PET塑料层。
优选的,所述转移机构包括与固定槽一一对应的若干机械手。
机械手均控制器信号连接,各机械手用于抓取其对应的固定槽内的钻针。
优选的,所述振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倾斜板底部的磁性金属块和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所述磁性金属块通过弹性装置与所述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连接。
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得电工作后,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不断吸合断开磁性金属块,例如铁块,使倾斜板振动,其中弹性装置为弹簧。
一种研磨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待研磨的钻头放置在倾斜板上的两挡板之间,并使钻头平摊地摆放在倾斜板上,尽量使其不出现堆叠;
S2、启动振动机构,使钻针沿着倾斜板的表面下滑至固定部处,在振动机构的振动作用下,钻针会继续滑动至固定槽中,其中,由于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的阻挡,水平摆放的钻针会变为竖直地滑落至固定槽中;
S3、当钻针的切削部朝下进入到固定槽中时,切削部能通过第三槽与压力传感器接触,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钻针,并将该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记录该信号;
S3′、当钻针的柄部朝下进入到固定槽中时,钻针的柄部无法通过第三槽,压力传感器检测不到钻针;
S4、控制器控制机械手抓取位于固定槽内未被检测到的钻针,并将该钻针放回倾斜板,同时控制器控制机械手抓取位于固定槽内被检测到的钻针,并将该钻针移动至研磨机进行研磨。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内存储有各固定槽内钻针的不同位置信息,分别为位置a:钻针的钻柄朝下、位置b:钻针的切削部朝下,且在步骤S4中,控制器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情况,将反馈了检测信息的压力传感器所在的固定槽标内的钻针位置记为位置b,将没有反馈检测信息的压力传感器所在的固定槽内的钻针位置标记为位置a,并控制机械手对固定槽内的钻针进行抓取,并将位置a的钻针放回倾斜板,将位置b的钻移动至研磨机进行研磨。
各机械手对应其对应的固定槽有两种抓取模式,分别为放入到倾斜板和放入至研磨机,具体为,对应位置a的钻针为放入倾斜盘,对应位置b的钻针为放至研磨机,则机械手将被其抓取的钻针移送至研磨机的夹持结构时,钻针的朝向都是相同的,无需再对钻针的朝向进行判断以及调整,可直接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放置钻针,可有效提高将钻针放置到研磨机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机械手对于钻针的抓取位置均位于第一槽内。
由于第一槽和第二槽的总长度小于钻针柄部的长度,因此无论钻针在固定槽内处于位置a还是位置b,其柄部均位于第一槽内,且由于第一槽的槽壁与钻针的柄部具有较大的间隙,可以方便机械手对钻针进行抓取。
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料时,转移机构夹取钻针转移至研磨机时,钻针的切削部的朝向是一致的,无需再对其朝向进行调节,极大地节省了上料时间,增加了研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钻针高效研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钻针高效研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11-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12-弹性装置,13-磁性金属块,14-倾斜板,141-挡板,142-第二隔离板,143-第一隔离板,15-固定部,16-机械手,21-柄部,22-切削部,a-位置一,b-位置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一种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包括支架1,设置于所述支架1上的上料机构、转移机构、研磨机和控制器,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倾斜板14和振动机构,所述倾斜板14通过振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1,所述倾斜板14的两侧设置有挡板141,所述倾斜板14两侧的挡板141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挡板141平行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包括若干相间设置的第一隔离板143和第二隔离板142,所述第二隔离板142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隔离板143的长度,所述第一隔离板143和第二隔离板142之间形成用于钻针通过的通道,所述支架1上还设置有固定部15,所述固定部15对应所述通道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槽、第二槽和第三槽,所述第二槽的宽度与钻针的柄部21的直径一致,所述第一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直径,所述第三槽的宽度小于第二槽的直径,所述第三槽的宽度大于钻针的切削部22的直径,且所述第三槽的长度大于钻针的切削部22的长度,所述第三槽的底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转移机构以及研磨机均和控制器信号连接。
其中,转移机构用于将固定部15内的钻针转移至研磨机的夹具上,以进行钻针的研磨,研磨机和控制器均为现有技术的设备。
上料时,振动机构驱动倾斜板14振动,将转针放在倾斜板14上,倾斜板14具有15°-30°的倾斜度,因此钻针会沿着倾斜板14下滑,并经过通道进入到固定槽中,在此过程中,钻头的一端首先进入到第一槽中,然后在倾斜板14的震动下继续进入到第二槽和第三槽中,由于第二槽的宽度与钻针的宽度一致、第三槽的宽度小于钻针的柄部21的直径,由于切削部22的直径小于柄部21的直径,因此当钻针的切削部22朝下时,柄部21位于第二槽内,边缘紧贴第二槽的侧壁,切削部22可以经过第三槽抵在压力传感器上,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钻针,当钻针的切削部22朝上时,柄部21位于第二槽内,边缘紧贴第二槽的侧壁,钻针的柄部21无法通过第三槽,压力传感器检测不到钻针,此时,控制器会控制转移机构将未被检测到的钻针转移至倾斜板14上,并将被检测到的钻针转移至研磨机进行研磨,而固定槽的此种结构使得钻针在各固定槽内的位置为固定的,分别为位置一a:卡在固定槽内切削部22朝上和位置二b:切削部22朝下且切削部22抵在压力传感器上,所以转移机构无需对钻针的位置进行识别判断,只需要预先将各固定槽内的位置一a和位置二b的位置信息录入到控制器中,控制器即可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得到各钻针在各固定槽内是处于位置一a还是位置二b,从而控制转移机构对位置一a和位置二b的钻针分别进行抓取,提高抓取效率,进而提高研磨效率。
本实用新型上料时,转移机构夹取钻针转移至研磨机时,钻针的切削部22的朝向是一致的,无需再对其朝向进行调节,极大地节省了上料时间,增加了研磨效率。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的截面呈倒梯形状,所述第二槽的截面呈长方形状。
第一槽的最窄处的宽度与第二槽的宽度一致,第三槽的最宽处的宽度与第二槽的宽度一致,使得固定槽的侧壁光滑过渡,不存在凸起,避免钻针在下滑过程中被磕伤。且第一槽的倾斜侧壁能更便于钻针滑入到第二槽中。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隔离板143之间的间隔距离值大于钻头的长度值。
可以防止钻头架在两第一隔板之间无法滑落。
优选的,所述挡板141、第一隔离板143和第二隔离板142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
缓冲层能防止钻头磕伤。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缓冲层为PET塑料层。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转移机构包括与固定槽一一对应的若干机械手16。
机械手16均控制器信号连接,各机械手16用于抓取其对应的固定槽内的钻针。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振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倾斜板14底部的磁性金属块13和设置于所述支架1的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11,所述磁性金属块13通过弹性装置12与所述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11连接。
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11得电工作后,在弹性装置12的作用下不断吸合断开磁性金属块13,例如铁块,使倾斜板14振动,其中弹性装置12为弹簧。
其中一种实施例,一种研磨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待研磨的钻头放置在倾斜板14上的两挡板141之间,并使钻头平摊地摆放在倾斜板14上,尽量使其不出现堆叠;
S2、启动振动机构,使钻针沿着倾斜板14的表面下滑至固定部15处,在振动机构的振动作用下,钻针会继续滑动至固定槽中,其中,由于第一隔离板143和第二隔离板142的阻挡,水平摆放的钻针会变为竖直地滑落至固定槽中;
S3、当钻针的切削部22朝下进入到固定槽中时,切削部22能通过第三槽与压力传感器接触,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钻针,并将该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记录该信号;
S3′、当钻针的柄部21朝下进入到固定槽中时,钻针的柄部21无法通过第三槽,压力传感器检测不到钻针;
S4、控制器控制机械手16抓取位于固定槽内未被检测到的钻针,并将该钻针放回倾斜板14,同时控制器控制机械手16抓取位于固定槽内被检测到的钻针,并将该钻针移动至研磨机进行研磨。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控制器内存储有各固定槽内钻针的不同位置信息,分别为位置a:钻针的钻柄朝下、位置b:钻针的切削部22朝下,且在步骤S4中,控制器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情况,将反馈了检测信息的压力传感器所在的固定槽标内的钻针位置记为位置b,将没有反馈检测信息的压力传感器所在的固定槽内的钻针位置标记为位置a,并控制机械手16对固定槽内的钻针进行抓取,并将位置a的钻针放回倾斜板14,将位置b的钻移动至研磨机进行研磨。
各机械手16对应其对应的固定槽有两种抓取模式,分别为放入到倾斜板14和放入至研磨机,具体为,对应位置a的钻针为放入倾斜盘,对应位置b的钻针为放至研磨机,则机械手16将被其抓取的钻针移送至研磨机的夹持结构时,钻针的朝向都是相同的,无需再对钻针的朝向进行判断以及调整,可直接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放置钻针,可有效提高将钻针放置到研磨机的效率。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机械手16对于钻针的抓取位置均位于第一槽内。
由于第一槽和第二槽的总长度小于钻针柄部21的长度,因此无论钻针在固定槽内处于位置a还是位置b,其柄部21均位于第一槽内,且由于第一槽的槽壁与钻针的柄部21具有较大的间隙,可以方便机械手16对钻针进行抓取。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上料机构、转移机构、研磨机和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倾斜设置的倾斜板和振动机构,所述倾斜板通过振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倾斜板的两侧设置有挡板,所述倾斜板两侧的挡板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挡板平行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包括若干相间设置的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所述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之间形成用于钻针通过的通道,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对应所述通道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槽、第二槽和第三槽,所述第二槽的宽度与钻针的柄部的直径一致,所述第一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的直径,所述第三槽的宽度小于第二槽的直径,所述第三槽的宽度大于钻针的切削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三槽的长度大于钻针的切削部的长度,所述第三槽的底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转移机构以及研磨机均和控制器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和第二槽的截面呈倒梯形状,所述第二槽的截面呈长方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板之间的间隔距离值大于钻头的长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第一隔离板和第二隔离板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为PET塑料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机构包括与固定槽一一对应的若干机械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倾斜板底部的磁性金属块和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所述磁性金属块通过弹性装置与所述交流脉冲电磁体底座连接。
CN201821976538.6U 2018-11-28 2018-11-28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Active CN209466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76538.6U CN209466037U (zh) 2018-11-28 2018-11-28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76538.6U CN209466037U (zh) 2018-11-28 2018-11-28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66037U true CN209466037U (zh) 2019-10-08

Family

ID=68089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76538.6U Active CN209466037U (zh) 2018-11-28 2018-11-28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660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31292A (zh) * 2018-11-28 2019-03-29 广东骏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及其研磨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31292A (zh) * 2018-11-28 2019-03-29 广东骏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及其研磨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55778U (zh) 一种砂轮磨损自动检知装置
CN209466037U (zh)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
CN109531292A (zh) 钻针高效研磨装置及其研磨工艺
CN116654530A (zh) 一种可自动翻转型芯片测试设备
CN205129329U (zh) 一种花键对位装置
CN105436541A (zh) 基于传感检测的调速及纠偏式钻孔装置
CN112796696B (zh) 大直径灌注桩回转钻进掉钻磁卡式打捞方法
CN208246419U (zh) 一种孔系断刀检测装置
CN108772751B (zh) 钻头性能试验方法及自动试验机
JP2010260651A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207861330U (zh) 料管防反及检测胶塞装置
CN207568500U (zh) 一种钻机穿孔进尺深度检测装置
CN201589821U (zh) 一种桥式整流器df-m测试机
CN216791688U (zh) 取样装置
CN105522196A (zh) 智能调节与控制的钻孔加工装置
CN205184034U (zh) 割炬防碰撞装置
CN214334556U (zh) 一种橡胶护舷的耐冲击性能检测装置
CN104640359A (zh) Pcb钻孔装置及pcb定位结构
CN215005743U (zh) 一种芯片测试机的进料装置
CN215392596U (zh) 一种全自动双工位片材钻孔设备
CN205906595U (zh) 一种方便检测来料的振动盘
CN104473389B (zh) 拉链拉头下滑检测方法及装置
CN205967519U (zh) 一种双工位钻孔工装
KR102533018B1 (ko) 파이프 타공 장치
CN218753842U (zh) 一种用于rfid标签烧录机的上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