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63404U - 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63404U CN209363404U CN201821882853.2U CN201821882853U CN209363404U CN 209363404 U CN209363404 U CN 209363404U CN 201821882853 U CN201821882853 U CN 201821882853U CN 209363404 U CN209363404 U CN 2093634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e
- plate
- punching
- holder
- die hol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unching Or Pierc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所述冲压系统设置有6套冲压模具,所述冲压模具包括按工序排序的拉伸模具、切边模具、侧切边模具、整形模具、侧冲孔模具和侧冲孔与冲孔模具,分别用于依次完成拉伸工序、切边工序、侧切边工序、整形工序、侧冲孔工序和侧冲孔与冲孔工序;该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工序设计合理,模具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
背景技术
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
随着汽车碰撞安全法规日益严苛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结构的耐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汽车的侧面碰撞中,碰撞冲击载荷沿门槛和座椅横梁传递到两座椅之间的中央通道后,中央通道易于由两侧向中间龟缩,造成前座椅位移和侵入量过高,进而对乘员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为了加强中通道的强度,采用在中通道设置加强板后加强支架,但是现有技术中对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过程中采用的冲压系统存在工序设计不合理,模具结构复杂,维修不方便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工序设计合理,模具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的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所述冲压系统设置有6套冲压模具,所述冲压模具包括按工序排序的拉伸模具、切边模具、侧切边模具、整形模具、侧冲孔模具和侧冲孔与冲孔模具,分别用于依次完成拉伸工序、切边工序、侧切边工序、整形工序、侧冲孔工序和侧冲孔与冲孔工序。
作为优选,所述拉伸模具包括上模一和下模一,所述上模一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一、导向座一和上导向板一,所述下模一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一、下垫脚一、下模座一、下垫板一、下导向板一、下脱背板一和压料板一,所述上模座一的底面设置有拉伸凹模,所述下模座一上设置有与拉伸凹模相对应的拉伸凸模,拉伸模具在工作时,上模座一在动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使得连接在上模座一底面上的拉伸凹模向下运动与下模座一上的拉伸凸模相互配合,从而对工件完成拉伸工序。
作为优选,所述切边模具包括上模二和下模二,所述上模二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二、上夹板二、上脱背板二和脱料板二,所述下模二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二、下垫脚二、下模座二和下固板二,所述上夹板二的底面设置有切边凸模,所述下固板二上设置有与切边凸模相对应的切边凹模,切边模具在工作时,上模座二在动力作用下向下运动,进而推动上夹板二向下运动,使得连接在上夹板二上的切边凸模向下运动与下固板二上的切边凹模相互配合,从而完成对工件的切边工序。
作为优选,所述侧切边模具包括上模三和下模三,所述上模三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三、上夹板三和上脱板三,所述下模三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三、下脚垫三、下模座三、下垫板三和下模板三,所述上模座三底面设置有第一侧切边组件,所述侧切边组件包括第一挡块、第一滑块和设置在第一滑块侧面上的侧切边凸模,所述下模板三上设置有与侧切边凸模相对应的切侧边凹模,下垫板三上设置有下斜楔三,工作时,上模座四向下运动,带动侧切边组件向下运动,滑块和斜楔的斜面相接触,下斜楔在挡块的单边限制作用下,推动滑块侧向水平运动,滑块带动侧切边凸模侧向水平运动,对冲压件进行侧切边,从而完成侧切边工序。
作为优选,所述整形模具包括上模四和下模四,所述上模四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四、上夹板四、导向座四和导向板四,所述下模四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四、下脚垫四、下模座四、下垫板四、导向座和下脱板四,所述上模座四的底面设置有第一整形凹模,所述上夹板四的底面设置有第二整形凹模,所述下垫板四上设置有与第一整形凹模相对应的整形凸模,工作时,上模座四在动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上模座四推动用于完成整形工序。
作为优选,所述侧冲孔模具包括上模五和下模五,所述上模五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五、上夹板五和上脱板五,所述下模五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五、下垫脚五、下模座五、下垫板五和下固板五,所述上模座五的底面上设置有侧冲孔组件,所述第一侧冲孔组件包括第二挡块、第二滑块、第一侧垫板、第一侧夹板以及设置在第一侧夹板内的第一侧冲孔凸模,所述下固板五上设置有与第一侧冲孔凸模相对应的冲孔凹模五,所述下垫板五上设置有下斜楔五。工作时,上模座五向下运动,带动侧切边组件向下运动,滑块和斜楔的斜面相接触,下斜楔在挡块的单边限制作用下,推动滑块侧向水平运动,滑块带动侧冲孔凸模侧向水平运动,对冲压件进行侧冲孔,从而完成侧冲孔工序。
作为优选,所述侧冲孔与冲孔模具包括上模六和下模六,所述上模六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六、上垫板六、上夹板六、脱背板六和上脱板六,所述下模六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六、下垫脚六、下模座六、下垫板六和下固板六,所述上模座六的底面设置有第二侧冲孔组件,所述上夹板六内设置有冲孔凸模,所述第二侧冲孔组件包括第三挡块、第三滑块、第二侧垫板、第二侧夹板和设置在第二侧夹板内的第二侧冲孔凸模,所述下固板六上设置有与冲孔凸模相对应的冲孔凹模,下垫板六上设置有下斜楔六。工作时,上模座六向下运动,带动侧切边组件向下运动,滑块和斜楔的斜面相接触,下斜楔在挡块的单边限制作用下,推动滑块侧向水平运动,滑块带动侧冲孔凸模侧向水平运动,对冲压件进行侧冲孔,从而完成侧冲孔与冲孔工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通过设置有拉伸模具、切边模具、侧切边模具、整形模具、侧冲孔模具以及侧冲孔与冲孔模具,分别用于依次完成拉伸工序、切边工序、侧切边工序、整形工序、侧冲孔工序和侧冲孔与冲孔工序,最后冲压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切边工序冲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外形轮廓,冲孔工序设计在拉伸工序后面,为了防止拉伸影响冲孔工序冲出的孔的质量,提高精度,工序设计合理,模具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拉伸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拉伸模具下模一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切边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切边模具下模二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侧切边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侧切边模具下模三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整形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整形模具下模四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侧冲孔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侧冲孔模具下模五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侧冲孔与冲孔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中侧冲孔与冲孔模具下模六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12所示,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包括拉伸模具1、切边模具2、侧切边模具3、整形模具4、侧冲孔模具5和侧冲孔与冲孔模具6,分别用于依次完成拉伸工序、切边工序、侧切边工序、整形工序、侧冲孔工序和侧冲孔与冲孔工序,最后冲压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切边工序冲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外形轮廓,冲孔工序设计在拉伸工序后面,为了防止拉伸影响冲孔工序冲出的孔的质量,提高精度,工序设计合理,模具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通过设置有拉伸模具、切边模具、侧切边模具、整形模具、侧冲孔模具和侧冲孔与冲孔模具,分别用于依次完成拉伸工序、切边工序、侧切边工序、整形工序、侧冲孔工序和侧冲孔与冲孔工序,最后冲压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切边工序冲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外形轮廓,冲孔工序设计在拉伸工序后面,为了防止拉伸影响冲孔工序冲出的孔的质量,提高精度,工序设计合理,模具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实施例2
如图1-12所示,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包括拉伸模具1、切边模具2、侧切边模具3、整形模具4、侧冲孔模具5和侧冲孔与冲孔模具6,分别用于依次完成拉伸工序、切边工序、侧切边工序、整形工序、侧冲孔工序和侧冲孔与冲孔工序,最后冲压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切边工序冲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外形轮廓,冲孔工序设计在拉伸工序后面,为了防止拉伸影响冲孔工序冲出的孔的质量,提高精度,工序设计合理,模具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所述拉伸模具1包括上模一和下模一,所述上模一包括上模座一101、导向座一102,导向板一103,所述下模一包括压料板一104、下脱背板一105、导向板一106、下垫板一107、下模座一108、下垫脚一109和下托板一110,所述上模座101一底面设置拉伸凹模111,所述下模座一108上设置有与拉伸凹模相对应的拉伸凸模112。用于完成拉伸工序。
所述切边模具2包括上模二和下模二,所述上模二包括上模座二201、上夹板二202、上脱背板二203和脱料板二204,所述下模二包括下固板二205、下模座二206、下垫脚二207和下托板二208,所述上夹板二202底面设置有切边凸模209,所述下固板二205上设置有与切边凸模相对应的切边凹模210,用于完成切边工序。
所述侧切边模具3包括上模三和下模三,所述上模三包括上模座三301、上夹板三302和上脱板三303,所述下模三包括下模板三304、下垫板三305、下模座三306、下垫脚三307和下托板三308,所述上模座三301底面设置有侧切边组件309,所述侧切边组件309包括第一挡块、第一滑块和设置在第一滑块侧面上的第一侧切边凸模310,所述下模板三304上设置有与第一侧切边凸模相对应的第一侧切边凹模311,下垫板三305上设置有下斜楔三312。工作时,上模座四向下运动,带动第一侧切边组件向下运动,第一滑块和斜楔的斜面相接触,下斜楔在挡块的单边限制作用下,推动第一滑块侧向水平运动,第一滑块带动第一侧切边凸模侧向水平运动,对冲压件进行侧切边,从而完成侧切边工序。
所述整形模具4包括上模四和下模四,所述上模四包括上模座四401、上夹板四402、导向座四403和导向板四404,所述下模四包括下脱板四405、导向座四406、下垫板407、下模座四408、下垫脚四409和下托板四410,所述上模座四401底面设置有第一整形凹模411,上夹板四402底面设置有第二整形凹模412,所述下垫板四407上设置有与第一整形凹模相对应的整形凸模413,用于完成整形工序。
所述冲侧冲孔模具5包括上模五和下模五,所述上模五包括上模座五501、上夹板五502和上脱板五503,所述下模五包括下固板五504、下垫板五505、下模座五506、下垫脚五507和下托板五508,所述上模座五501底面设置有第一侧冲孔组件509,所述第一侧冲孔组件包括第二挡块、第二滑块、第一侧垫板、第一侧夹板和设置在第一侧夹板内的第一侧冲孔凸模510,所述下固板五504上设置有与第一侧冲孔凸模相对应的第一侧冲孔凹模511,下垫板五505上设置有下斜楔五512。工作时,上模座五向下运动,带动侧切边组件向下运动,滑块和斜楔的斜面相接触,下斜楔在挡块的单边限制作用下,推动滑块侧向水平运动,滑块带动侧冲孔凸模侧向水平运动,对冲压件进行侧冲孔,从而完成侧冲孔工序。
所述侧冲孔与冲孔模具6包括上模六和下模六,所述上模六包括上模座六601、上垫板六602、上夹板六603,脱背板六604和上脱板六605,所述下模六包括下固板六606、下垫板六607、下模座六608、下垫脚六609和下托板六610,所述上模座五601底面设置有第二侧冲孔组件611,上夹板六603内设置有冲孔凸模612,所述第二侧冲孔组件包括第三挡块、第三滑块、第二侧垫板、第二侧夹板和设置在第二侧夹板内的第二侧冲孔凸模613,所述下固板六606上设置有与冲孔凸模相对应的冲孔凹模614,下垫板六607上设置有下斜楔六615。工作时,上模座六向下运动,带动侧切边组件向下运动,滑块和斜楔的斜面相接触,下斜楔在挡块的单边限制作用下,推动滑块侧向水平运动,滑块带动侧冲孔凸模侧向水平运动,对冲压件进行侧冲孔,从而完成侧冲孔与冲孔工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通过设置有拉伸模具、切边模具、侧切边模具、整形模具、侧冲孔模具和侧冲孔与冲孔模具,分别用于依次完成拉伸工序、切边工序、侧切边工序、整形工序、侧冲孔工序和侧冲孔与冲孔工序,最后冲压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切边工序冲出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外形轮廓,冲孔工序设计在拉伸工序后面,为了防止拉伸影响冲孔工序冲出的孔的质量,提高精度,工序设计合理,模具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系统设置有6套冲压模具,所述冲压模具包括按工序排序的拉伸模具、切边模具、侧切边模具、整形模具、侧冲孔模具和侧冲孔与冲孔模具;
所述拉伸模具包括上模一和下模一,所述上模一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一、导向座一和上导向板一,所述下模一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一、下垫脚一、下模座一、下垫板一、下导向板一、下脱背板一和压料板一,所述上模座一的底面设置有拉伸凹模,所述下模座一上设置有与拉伸凹模相对应的拉伸凸模;
所述切边模具包括上模二和下模二,所述上模二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二、上夹板二、上脱背板二和脱料板二,所述下模二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二、下垫脚二、下模座二和下固板二,所述上夹板二的底面设置有切边凸模,所述下固板二上设置有与切边凸模相对应的切边凹模;
所述侧切边模具包括上模三和下模三,所述上模三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三、上夹板三和上脱板三,所述下模三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三、下脚垫三、下模座三、下垫板三和下模板三,所述上模座三底面设置有第一侧切边组件,所述侧切边组件包括第一挡块、第一滑块和设置在第一滑块侧面上的侧切边凸模,所述下模板三上设置有与侧切边凸模相对应的切侧边凹模,下垫板三上设置有下斜楔三;
所述整形模具包括上模四和下模四,所述上模四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四、上夹板四、导向座四和导向板四,所述下模四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四、下脚垫四、下模座四、下垫板四、导向座和下脱板四,所述上模座四的底面设置有第一整形凹模,所述上夹板四的底面设置有第二整形凹模,所述下垫板四上设置有与第一整形凹模相对应的整形凸模;
所述侧冲孔模具包括上模五和下模五,所述上模五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五、上夹板五和上脱板五,所述下模五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五、下垫脚五、下模座五、下垫板五和下固板五,所述上模座五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侧冲孔组件,所述第一侧冲孔组件包括第二挡块、第二滑块、第一侧垫板、第一侧夹板以及设置在第一侧夹板内的第一侧冲孔凸模,所述下固板五上设置有与第一侧冲孔凸模相对应的冲孔凹模五,所述下垫板五上设置有下斜楔五;
所述侧冲孔与冲孔模具包括上模六和下模六,所述上模六由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模座六、上垫板六、上夹板六、脱背板六和上脱板六,所述下模六由下往上依次包括下托板六、下垫脚六、下模座六、下垫板六和下固板六,所述上模座六的底面设置有第二侧冲孔组件,所述上夹板六内设置有冲孔凸模,所述第二侧冲孔组件包括第三挡块、第三滑块、第二侧垫板、第二侧夹板和设置在第二侧夹板内的第二侧冲孔凸模,所述下固板六上设置有与冲孔凸模相对应的冲孔凹模,下垫板六上设置有下斜楔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82853.2U CN209363404U (zh) | 2018-11-15 | 2018-11-15 | 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82853.2U CN209363404U (zh) | 2018-11-15 | 2018-11-15 | 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63404U true CN209363404U (zh) | 2019-09-10 |
Family
ID=67836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882853.2U Active CN209363404U (zh) | 2018-11-15 | 2018-11-15 | 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6340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99494A (zh) * | 2019-12-11 | 2020-03-24 | 东莞虹日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上横梁成型模具和方法 |
CN114798915A (zh) * | 2022-05-07 | 2022-07-29 | 深圳市三木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暖风的管接头的加工模具及加工方法 |
-
2018
- 2018-11-15 CN CN201821882853.2U patent/CN20936340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99494A (zh) * | 2019-12-11 | 2020-03-24 | 东莞虹日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座椅上横梁成型模具和方法 |
CN114798915A (zh) * | 2022-05-07 | 2022-07-29 | 深圳市三木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暖风的管接头的加工模具及加工方法 |
CN114798915B (zh) * | 2022-05-07 | 2024-06-04 | 深圳市三木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暖风的管接头的加工模具及加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470757U (zh) | 切边模具 | |
CN201346595Y (zh) | 一种复合冷冲模 | |
CN102189179B (zh) | 一种自动化修边和整形二合一的汽车冲压模具及其冲压工艺 | |
CN206882527U (zh) | 一种多形状片的冲压模具 | |
CN209363404U (zh) | 一种中通道加强板后加强支架的冲压系统 | |
CN103551455B (zh) | 一种用于加工汽车座椅滑道壁板的连续模及其加工方法 | |
CN108372236B (zh) | 一种用于加工汽车座椅下横板的传递模 | |
CN209363405U (zh) | 一种前副车架安装支架安装板的冲压系统 | |
CN204620827U (zh) | 制作汽车座椅滑轨卡板平台的连续模 | |
CN203526341U (zh) | 一种用于加工汽车座椅滑道壁板的连续模 | |
CN203578559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内外侧上轨的连续模 | |
CN113996708A (zh) | 一种帽形零部件连续冲压模具 | |
CN210387196U (zh) | 一种利用连续模制备天窗遮阳帘控制盒侧支架的生产装置 | |
CN209363403U (zh) | 一种组合支架后安装支架的冲压系统 | |
CN209631974U (zh) | 连切带折冲压模具 | |
CN205200311U (zh) | 椭圆形装饰盖用模具 | |
CN104043716A (zh) | 一种后盖类产品的冲槽模具结构 | |
CN211360252U (zh) | 侧修边冲孔分离、侧冲孔冲孔多种工艺合模双工位模具 | |
CN212042283U (zh) | 一种座椅上横梁成型模具 | |
CN210412140U (zh) | 一种中通道加强板中加强支架冲压系统 | |
CN107470460A (zh) | 一种座椅滑轨支架的加工模具 | |
CN208390764U (zh) | 一种l型汽车门槛加强件切边模具 | |
CN202079164U (zh) | 一种自动化修边和整形二合一的汽车冲压模具 | |
CN207563557U (zh) | 一种座椅滑轨支架的加工模具 | |
CN107520335B (zh) | 一种车窗导轨的专用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