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40355U - 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40355U
CN209340355U CN201821599747.3U CN201821599747U CN209340355U CN 209340355 U CN209340355 U CN 209340355U CN 201821599747 U CN201821599747 U CN 201821599747U CN 209340355 U CN209340355 U CN 2093403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earing
wind
fan
wind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9974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志
毛伟强
柴茂生
李世雄
郭俊
马俊杰
杜建道
牟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Jingta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Beijing Jingneng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Jingta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Jingta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Jingta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9974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403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403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403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包括壳体、固定座和轴承,所述壳体的左端安装有保护罩,所述固定座焊接在壳体的底端,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安装有转子,所述转轴的左端安装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右侧设置有集风板,所述集风板的表面均匀分布有进风孔,所述承载板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输风管的右端连接有集风箱,所述出风口左侧的集风箱的表面设置有通风管,所述轴承位于转轴的右端。该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解决了目前驱动端轴承散热多采用外界的风机进行作业,导致电动机周边环境混乱,且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发动机后端的风扇产生的风较为分散,对驱动端轴承的作用较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一种能够进行能量转化的机械装置,发动机经历了蒸汽机、外燃机和内燃机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使用的发动机为能量损耗较小的内燃机,轴承时减小发动机自身能量损耗的主要部件,特别是驱动端轴承的好坏直接影响的发动机的作业质量,轴承在高速转动时容易产生大量的热使其升温,轴承长时间高温状态下作业容易受损,所以需要进行散热;
目前驱动端轴承散热多采用外界的风机进行作业,导致电动机周边环境混乱,且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发动机后端的风扇产生的风较为分散,对驱动端轴承的作用较小,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驱动端轴承散热多采用外界的风机进行作业,导致电动机周边环境混乱,且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发动机后端的风扇产生的风较为分散,对驱动端轴承的作用较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包括壳体、固定座和轴承,所述壳体的左端安装有保护罩,且保护罩通过固定栓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焊接在壳体的底端,且壳体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安装有转子,且转子的内部贯穿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左端安装有风扇,且风扇通过固定杆与转轴构成螺栓连接,所述风扇的右侧设置有集风板,且集风板的内侧设置有螺杆,所述集风板的表面均匀分布有进风孔,且集风板的右侧螺纹连接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内部设置有隔板,且承载板的右侧设置有与集风板相连接的输风管,所述输风管的右端连接有集风箱,且集风箱的右表面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左侧的集风箱的表面设置有通风管,所述轴承位于转轴的右端。
优选的,所述保护罩的左侧表面呈多孔状结构,且保护罩与壳体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集风板内部为中空结构,且集风板的左侧表面呈曲面状,并且集风板与壳体右侧为拆卸结构。
优选的,所述隔板呈蜂窝状结构,且隔板的外径尺寸与输风管的内径尺寸相等。
优选的,所述输风管关于转轴的中心等角度分布,且输风管与集风板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风管和出风口均与集风箱的中空部分相通,且通风管的内端与轴承紧密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解决了目前驱动端轴承散热多采用外界的风机进行作业,导致电动机周边环境混乱,且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发动机后端的风扇产生的风较为分散,对驱动端轴承的作用较小的问题;
1、设置了集风板、输风管、集风箱和通风管,通过集风板能够将风扇产生的风进行收集,避免了风扇产生的风过于分散无法作用于轴承的问题,同时风由输风管的作用进入集风箱内,并通过通风管的作用使风对轴承作业,从对轴承进行降温,进而有效的避免了通过外界风机对轴承进行散热导致电机周边环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2、设置了螺杆、固定杆和固定栓,保护罩通过固定栓与壳体构成螺栓连接,从而方便了保护罩拆卸,固定杆与转轴和螺杆与壳体的连接方式均为螺纹连接,从而能够对风扇和集风板的拆卸,进而方便了对集风板的表面的进风孔进行疏通;
3、设置了承载板和隔板,通过隔板能够避免大颗粒杂物进入输风管导致输风管出现堵塞的现象,承载板与集风板构成拆卸结构,从而能够对隔板进行清洗,有效的避免了呈蜂窝状结构的隔板表面被灰尘堵塞影响风进入输风管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保护罩;3、固定栓;4、固定座;5、支撑杆;6、转子;7、转轴;8、风扇;9、固定杆;10、集风板;11、螺杆;12、进风孔;13、承载板;14、隔板;15、输风管;16、集风箱;17、出风口;18、通风管;19、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包括壳体1、保护罩2、固定栓3、固定座4、支撑杆5、转子6、转轴7、风扇8、固定杆9、集风板10、螺杆11、进风孔12、承载板13、隔板14、输风管15、集风箱16、出风口17、通风管18和轴承19,壳体1的左端安装有保护罩2,且保护罩2通过固定栓3与壳体1固定连接,固定座4焊接在壳体1的底端,且壳体1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上端安装有转子6,且转子6的内部贯穿有转轴7,转轴7的左端安装有风扇8,且风扇8通过固定杆9与转轴7构成螺栓连接,风扇8的右侧设置有集风板10,且集风板10的内侧设置有螺杆11,集风板10的表面均匀分布有进风孔12,且集风板10的右侧螺纹连接有承载板13,承载板13的内部设置有隔板14,且承载板13的右侧设置有与集风板10相连接的输风管15,输风管15的右端连接有集风箱16,且集风箱16的右表面开设有出风口17,出风口17左侧的集风箱16的表面设置有通风管18,轴承19位于转轴7的右端;
如图1中保护罩2的左侧表面呈多孔状结构,且保护罩2与壳体1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通过保护罩2能够避免杂物与风扇8发生碰撞,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方便了保护罩2的拆卸,从而方便对风扇8进行检查维修,集风板10内部为中空结构,且集风板10的左侧表面呈曲面状,并且集风板10与壳体1右侧为拆卸结构,通过中空结构能够使对风扇8产生的风进行收集,通过拆卸结构方便了对集风板10的清洗,避免进风孔12被堵塞,导致风无法进入集风板10的问题;
如图2和图4中隔板14呈蜂窝状结构,且隔板14的外径尺寸与输风管15的内径尺寸相等,能够避免大颗粒杂物进入输风管15内导致输风管15被堵塞的问题,从而增加了输风管15使用时的通畅性,输风管15关于转轴7的中心等角度分布,且输风管15与集风板10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保证了集风板10空腔内的风稳定的进入输风管15中,通过卡合连接的方便了输风管15与集风板10之间的拆卸,进而方便了对与集风板10构成螺纹连接的承载板13的拆除,方便了隔板14的清理;
如图1和图5中通风管18和出风口17均与集风箱16的中空部分相通,且通风管18的内端与轴承19紧密接触,保证了输风管15内的凉风不断进入集风箱16内,通过通风管18的作用能够使凉风不断与轴承19进行接触,从而有效的对轴承19进行散热。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时,首先使该发动机进行作业,当发动机作业时,转子6会产生转动,通过转子6带动转轴7进行转动,从而使固定在转轴7左端的风扇8进行转动,风扇8转动时产生的风吹向集风板10,风通过集风板10表面的进风孔12进入其空腔内,从而经过隔板14由输风管15的疏导作用进入集风箱16中,集风箱16中的风通过通风管18与轴承19进行接触,将轴承19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由出风口17处被排出,从而完成对轴承19的散热;
保护罩2与壳体1通过固定栓3构成螺栓连接,固定杆9通过与转轴7构成螺纹连接的方式将风扇8进行固定,从而方便了将风扇8进行拆卸,螺杆11通过与壳体1进行螺纹连接,将集风板10固定在壳体1上,同时集风板10与输风管15通过卡合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能够将集风板10拆卸下来,对集风板10表面的进风孔12进行疏通,隔板14通过承载板13固定在集风板10上,且承载板13与集风板10为螺纹连接,从而方便了对呈蜂窝状结构的隔板14进行清洗,避免隔板14被堵塞影响风进入输风管15的问题,同时通过隔板14的作业能够避免大颗粒杂质进入输风管15对其造成堵塞的问题,这就是该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的使用方法。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包括壳体(1)、固定座(4)和轴承(19),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左端安装有保护罩(2),且保护罩(2)通过固定栓(3)与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4)焊接在壳体(1)的底端,且壳体(1)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的上端安装有转子(6),且转子(6)的内部贯穿有转轴(7),所述转轴(7)的左端安装有风扇(8),且风扇(8)通过固定杆(9)与转轴(7)构成螺栓连接,所述风扇(8)的右侧设置有集风板(10),且集风板(10)的内侧设置有螺杆(11),所述集风板(10)的表面均匀分布有进风孔(12),且集风板(10)的右侧螺纹连接有承载板(13),所述承载板(13)的内部设置有隔板(14),且承载板(13)的右侧设置有与集风板(10)相连接的输风管(15),所述输风管(15)的右端连接有集风箱(16),且集风箱(16)的右表面开设有出风口(17),所述出风口(17)左侧的集风箱(16)的表面设置有通风管(18),所述轴承(19)位于转轴(7)的右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2)的左侧表面呈多孔状结构,且保护罩(2)与壳体(1)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板(10)内部为中空结构,且集风板(10)的左侧表面呈曲面状,并且集风板(10)与壳体(1)右侧为拆卸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4)呈蜂窝状结构,且隔板(14)的外径尺寸与输风管(15)的内径尺寸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风管(15)关于转轴(7)的中心等角度分布,且输风管(15)与集风板(10)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18)和出风口(17)均与集风箱(16)的中空部分相通,且通风管(18)的内端与轴承(19)紧密接触。
CN201821599747.3U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Active CN2093403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99747.3U CN209340355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99747.3U CN209340355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40355U true CN209340355U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45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99747.3U Active CN209340355U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403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3217A (zh) * 2020-08-06 2020-10-30 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齿轮箱的轴流风扇罩壳和齿轮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3217A (zh) * 2020-08-06 2020-10-30 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齿轮箱的轴流风扇罩壳和齿轮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90558B (zh) 直驱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
WO2011120208A1 (zh) 喷雾离心式除尘风机
CN209340355U (zh) 一种连接于驱动端轴承自散热结构的风向导风装置
CN209654278U (zh) 一种建材切割用轴流风机
CN203783933U (zh) E式双叶轮单进风抽油烟风机
CN109488640B (zh) 一种磁悬浮鼓风机中转子的冷却风出风的结构
CN212011687U (zh) 一种新型配电柜
CN110445309A (zh) 一种高效的高压发电机风路
CN216481435U (zh) 一种用于燃机发电厂的安全通风装置
CN207906165U (zh) 一种可快速拆卸大型风机降噪装置
CN212803630U (zh)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高效轴流风机
CN210599222U (zh) 一种离心式滤清器
CN211149392U (zh) 一种主机箱的散热装置
CN209900870U (zh) 一种电解铝工业尾气处理用引风机
CN203522438U (zh) 直驱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
CN114992685A (zh) 一种具有净化过滤功能的离心式排烟风机
CN207989349U (zh) 一种通风换气用混流风机
CN204610320U (zh) 一种焚烧系统导风风机
CN207268000U (zh) 一种高效散热挖掘机
CN218934839U (zh) 一种离心排气风机
CN207740203U (zh) 一种圆筒轴流通风机
CN221942756U (zh) 一种过滤式轴流风机
CN111974725A (zh) 清洁叶轮及无动力机车散热器自动散热清洁装置
CN222526576U (zh) 一种风机
CN204401528U (zh) 一种吹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03

Address after: 010399 data village, Xuejiawan Town, Zhungeer banner, O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o-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gneng Electric Power Co.,Ltd.

Patentee after: INNER MONGOLIA JINGTAI POWER GENER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Zhungeer Qi tower 010300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rdos Xuejiawan village city

Patentee before: INNER MONGOLIA JINGTAI POWER GENER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