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77122U -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77122U
CN209277122U CN201821931605.2U CN201821931605U CN209277122U CN 209277122 U CN209277122 U CN 209277122U CN 201821931605 U CN201821931605 U CN 201821931605U CN 209277122 U CN209277122 U CN 209277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gate
outflow
shaf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316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朝煊
马以超
王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Priority to CN20182193160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77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77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7712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进水前池以及出流池;所述的进水前池、出流池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主要包括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底板、隔墩以及上部结构;所述的隔墩布置在底板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布置在隔墩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依次连接并布置于底板、隔墩组合空间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施工方便快捷,能有效地将泵、闸结构优化组合布置,避免了一般泵、闸分离布置下投资大、管理复杂以及建设工期长等缺点。

Description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流量的挡排水建筑物结构,具体涉及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水闸通常设在河道、河口以及出海口等位置,通常具有挡潮、排涝以及防止水体倒灌等作用,当外河水位高于堤内水位时,关闸挡水;当堤外江河水位低于堤内涝水位时,开闸排水,减免农田遭受洪涝灾害;当堤内农田有蓄水灌溉要求时,根据需要可关闸蓄水或从外河引水,因此水闸常具有双向挡水和双向过流的特点。排水泵站是用于排除洪涝渍水和降低区内洪水位的泵站,排水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泵房和集水池,泵房中设置由水泵和动力设备组成的机组。
目前一般的泵闸工程通常采用一旁修建水闸而另一旁相邻位置再修建泵站,导致整体建筑物庞大,浪费大量工程建设投资,并且泵站仅仅在台风暴雨期间偶尔使用,利用率不高,导致浪费大量工程管理及维修资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即将泵站结构兼并、结合到水闸结构中,将水闸进口流道与泵进口流道合并为一个流道,通过控制闸门合理调度实现水闸自流排水、泵站大流量强排抽水两种工况下自由切换,进而实现挡潮排涝以保证围区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洪水危害。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它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进水前池以及出流池;所述的进水前池、出流池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包括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底板、隔墩以及上部结构;所述的隔墩体布置在底板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布置在隔墩的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底板顶面,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隔墩的侧面。
所述的进口闸控段包括进口闸、进口闸启闭设备以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所述的竖井泵调控段包括竖井空间结构、排水泵、泵升降设备以及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所述的泵闸出流调控段包括出流挡排闸、挡排闸启闭结构、闸出流胸涵以及泵出流管固定段;所述的隔墩包括进口闸门槽、挡排闸门槽以及隔墩体;进口闸布置在所述的隔墩的两侧面之间,进口闸布置在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与进口闸的下游面连接,进口闸启闭设备布置在进口闸正上部,进口闸启闭设备安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内;竖井空间结构布置在所述的隔墩的两侧面之间,竖井空间结构布置在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上,竖井空间结构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的下游面连接,排水泵布置在竖井空间结构内腔内,泵升降设备布置在排水泵正上部,泵升降设备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内,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与排水泵的下游面连接;出流挡排闸布置在所述的隔墩的两侧面之间,出流挡排闸布置在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上,出流挡排闸与竖井空间结构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与出流挡排闸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布置在所述的隔墩的两侧面之间,闸出流胸涵布置在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上,挡排闸启闭结构布置在出流挡排闸的正上部,挡排闸启闭结构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内,泵出流管固定段布置在闸出流胸涵的顶面上,泵出流管固定段布置在隔墩的两侧面之间;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的下游面与泵出流管固定段的上游面连接。进口闸门槽和挡排闸门槽均布置在隔墩的侧面上,隔墩体布置在底板的顶面上,进口闸门槽与进口闸的侧面连接,挡排闸门槽与出流挡排闸的侧面连接。
所述的竖井空间结构包括竖井侧壁、竖井底板梁以及竖井孔洞;所述的排水泵包括泵井筒结构、排水泵设备、支耳以及横向出流岔管;所述的泵出流管固定段包括横向出流管、出流控制阀、出流拍门以及出流管支墩;竖井底板梁与竖井侧壁的底面连接,竖井孔洞布置在竖井底板梁的中心位置,竖井侧壁的上游面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的下游面连接,竖井底板梁的下游面与出流挡排闸的上游面顶部连接,竖井底板梁和竖井侧壁的侧面均与隔墩的侧面连接;排水泵设备布置在泵井筒结构内部,支耳布置在泵井筒结构的底部侧面外壁上,横向出流岔管与泵井筒结构的外壁下游侧面连接;支耳与竖井孔洞的顶面连接,横向出流岔管的下游端与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的上游端连接;出流控制阀布置在横向出流管的中间位置,出流拍门布置在横向出流管的下游末端,横向出流管布置在出流管支墩顶面上,横向出流管的上游端通过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与排水泵的横向出流岔管连接。
所述的进水前池包括前池主体、前池岸墙、拦污栅以及交通桥;所述的出流池包括消能结构和出流岸墙;前池岸墙布置前池主体的侧面上,拦污栅布置在前池主体的顶面上,拦污栅的两端与前池岸墙侧面连接,交通桥的两端与前池岸墙的顶面连接;前池主体的下游面与所述的底板的上游面连接;出流岸墙布置在消能结构侧面上,消能结构的上游面与底板的下游面连接。
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底板以及隔墩设置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将目前通常情况下泵站独立建筑物结构优化取消,而将泵进口流道与水闸进口流道合并为一个流道,通过控制闸门合理调度实现水闸自流排水、泵站大流量强排抽水两种工况下自由切换,进而实现挡潮排涝以保证围区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洪水危害,该新型泵闸结合结构精减了目前通常情况下泵站独立建筑物结构,而将泵闸结合布置,从而大幅度减少工程建筑投资及平时运行管理费,且降低工程投资约45%以上,做到了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优化了工程投资及运行管理维护费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泵闸结合布置,做到了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大幅度减少永久工程投资和临时工程费用,且具有结构简单实用、节省施工人员劳力、施工方便快捷、管理维修方便等优点,且能大大加快工程建设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泵排水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闸排水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的立体结构示意详图。
图中:
1-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2-进水前池;3-出流池;11-进口闸控段;12-竖井泵调控段; 13-泵闸出流调控段;14-底板;15-隔墩;16-上部结构;21-前池主体;22-前池岸墙;23-拦污栅;24-交通桥;31-消能结构;32-出流岸墙;111-进口闸;112-进口闸启闭设备;113-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21-竖井空间结构;122-排水泵;123-泵升降设备;124-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31-出流挡排闸;132-挡排闸启闭结构;133-闸出流胸涵;134-泵出流管固定段;151-进口闸门槽;152-挡排闸门槽;153-隔墩体;1211-竖井侧壁;1212-竖井底板梁;1213-竖井孔洞; 1221-泵井筒结构;1222-排水泵设备;1223-支耳;1224-横向出流岔管;1341-横向出流管; 1342-出流控制阀;1343-出流拍门;1344-出流管支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它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进水前池2以及出流池3;所述的进水前池2、出流池3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包括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隔墩15以及上部结构16;所述的隔墩15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16布置在隔墩15的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底板14顶面,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隔墩15的侧面。
所述的进水前池2、出流池3均采用1m厚的C30混凝土结构,并且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酌情进行相应的地基处理,例如在淤泥土地质条件下,可采用D80cm桩长30m的钻孔灌注桩基础处理。所述的底板14和隔墩15均采用厚度为1.5m的C35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结构16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结构。
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包括进口闸111、进口闸启闭设备112以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所述的竖井泵调控段12包括竖井空间结构121、排水泵122、泵升降设备123以及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所述的泵闸出流调控段13包括出流挡排闸131、挡排闸启闭结构132、闸出流胸涵133以及泵出流管固定段134;所述的隔墩15包括进口闸门槽151、挡排闸门槽 152以及隔墩体153;进口闸11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进口闸11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与进口闸111的下游面连接,进口闸启闭设备112布置在进口闸111正上部,进口闸启闭设备112安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竖井空间结构12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竖井空间结构12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 的顶面上,竖井空间结构121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的下游面连接,排水泵122布置在竖井空间结构121内腔内,泵升降设备123布置在排水泵122正上部,泵升降设备123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与排水泵122的下游面连接;出流挡排闸13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出流挡排闸13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出流挡排闸131与竖井空间结构121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133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133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闸出流胸涵133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挡排闸启闭结构132布置在出流挡排闸131的正上部,挡排闸启闭结构 132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布置在闸出流胸涵133的顶面上,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布置在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的下游面与泵出流管固定段134的上游面连接。进口闸门槽151和挡排闸门槽152均布置在隔墩15的侧面上,隔墩体153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进口闸门槽151与进口闸111的侧面连接,挡排闸门槽 152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侧面连接。
所述的进口闸111采用厚50cm的钢闸门结构,进口闸启闭设备112采用可悬挂式启闭机,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采用C35混凝土外胸墙式结构;所述的竖井空间结构121采用C35 混凝土结构,排水泵122采用潜水轴流泵,单机设计流量10m3/s,属于大流量型水泵,额定功率710KW。泵升降设备123采用龙门吊设备,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采用直径2.0m、厚20mm的Q235钢管材料,所述的出流挡排闸131同样采用厚50cm的钢闸门结构,挡排闸启闭结构132也采用悬挂式启闭机,闸出流胸涵133采用厚度1m的C35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的隔墩体153采用厚1.5m的C35钢筋混凝土结构,进口闸门槽151、挡排闸门槽152均采用深40cm、宽65cm的凹槽结构。
所述的竖井空间结构121包括竖井侧壁1211、竖井底板梁1212以及竖井孔洞1213;所述的排水泵122包括泵井筒结构1221、排水泵设备1222、支耳1223以及横向出流岔管1224;所述的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包括横向出流管1341、出流控制阀1342、出流拍门1343以及出流管支墩1344;竖井底板梁1212与竖井侧壁1211的底面连接,竖井孔洞1213布置在竖井底板梁1212的中心位置,竖井侧壁1211的上游面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的下游面连接,竖井底板梁1212的下游面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上游面顶部连接,竖井底板梁1212和竖井侧壁1211的侧面均与隔墩15的侧面连接;排水泵设备1222布置在泵井筒结构1221内部,支耳1223布置在泵井筒结构1221的底部侧面外壁上,横向出流岔管1224与泵井筒结构1221的外壁下游侧面连接;支耳1223与竖井孔洞1213的顶面连接,横向出流岔管1224的下游端与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的上游端连接;出流控制阀1342布置在横向出流管1341的中间位置,出流拍门1343布置在横向出流管1341的下游末端,横向出流管1341布置在出流管支墩1344顶面上,横向出流管1341的上游端通过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与排水泵122的横向出流岔管1224连接。
竖井侧壁1211、竖井底板梁1212均采用厚度1m的C35钢筋混凝土结构,竖井孔洞1213 采用直径2.2m的圆形孔洞结构;
泵井筒结构1221采用厚度20mm、直径2.2m的Q235钢结构筒结构,排水泵设备1222为潜水轴流泵的泵体结构,支耳1223为宽30cm高30cm的牛腿型钢结构,横向出流岔管1224为直径2.0m、厚度20mm的Q235钢结构;横向出流管1341也采用直径2.0m、厚度20mm 的Q235钢结构,出流控制阀1342为直径1.95m的蝶阀结构,出流拍门1343为直径2.1m、厚度50mm的Q235钢结构,出流管支墩1344采用30cm×30cm×30cm的C35混凝土结构。
所述的进水前池2包括前池主体21、前池岸墙22、拦污栅23以及交通桥24;所述的出流池3包括消能结构31和出流岸墙32;前池岸墙22布置前池主体21的侧面上,拦污栅23布置在前池主体21的顶面上,拦污栅23的两端与前池岸墙22侧面连接,交通桥24的两端与前池岸墙22的顶面连接;前池主体21的下游面与所述的底板14的上游面连接;出流岸墙 32布置在消能结构31侧面上,消能结构31的上游面与底板14的下游面连接。
前池主体21采用厚度1m的C35钢筋混凝土结构,前池岸墙22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悬臂挡墙结构,拦污栅23采用Q235钢结构,交通桥24采用厚30cm的C35钢筋混凝土板桥结构;
消能结构31采用深60cm厚1m的C35钢筋混凝土消力池结构,出流岸墙32也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悬臂挡墙结构。
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以及隔墩15设置个以上。
上述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进水前池(2)以及出流池(3);所述的进水前池(2)、出流池(3)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包括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隔墩(15)以及上部结构(16);所述的隔墩(15)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16)布置在隔墩(15)的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底板(14)顶面,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隔墩(15)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包括进口闸(111)、进口闸启闭设备(112)以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所述的竖井泵调控段(12)包括竖井空间结构(121)、排水泵(122)、泵升降设备(123)以及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所述的泵闸出流调控段(13)包括出流挡排闸(131)、挡排闸启闭结构(132)、闸出流胸涵(133)以及泵出流管固定段(134);所述的隔墩(15)包括进口闸门槽(151)、挡排闸门槽(152)以及隔墩体(153);
进口闸(11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进口闸(11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与进口闸(111)的下游面连接,进口闸启闭设备(112)布置在进口闸(111)正上部,进口闸启闭设备(112)安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
竖井空间结构(12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竖井空间结构(12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竖井空间结构(121)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的下游面连接,排水泵(122)布置在竖井空间结构(121)内腔内,泵升降设备(123)布置在排水泵(122)正上部,泵升降设备(123)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与排水泵(122)的下游面连接;
出流挡排闸(13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出流挡排闸(13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出流挡排闸(131)与竖井空间结构(121)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133)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133)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闸出流胸涵(133)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挡排闸启闭结构(132)布置在出流挡排闸(131)的正上部,挡排闸启闭结构(132)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布置在闸出流胸涵(133)的顶面上,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布置在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的下游面与泵出流管固定段(134)的上游面连接;
进口闸门槽(151)和挡排闸门槽(152)均布置在隔墩(15)的侧面上,隔墩体(153)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进口闸门槽(151)与进口闸(111)的侧面连接,挡排闸门槽(152)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侧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竖井空间结构(121)包括竖井侧壁(1211)、竖井底板梁(1212)以及竖井孔洞(1213);所述的排水泵(122)包括泵井筒结构(1221)、排水泵设备(1222)、支耳(1223)以及横向出流岔管(1224);所述的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包括横向出流管(1341)、出流控制阀(1342)、出流拍门(1343)以及出流管支墩(1344);竖井底板梁(1212)与竖井侧壁(1211)的底面连接,竖井孔洞(1213)布置在竖井底板梁(1212)的中心位置,竖井侧壁(1211)的上游面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的下游面连接,竖井底板梁(1212)的下游面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上游面顶部连接,竖井底板梁(1212)和竖井侧壁(1211)的侧面均与隔墩(15)的侧面连接;
排水泵设备(1222)布置在泵井筒结构(1221)内部,支耳(1223)布置在泵井筒结构(1221)的底部侧面外壁上,横向出流岔管(1224)与泵井筒结构(1221)的外壁下游侧面连接;支耳(1223)与竖井孔洞(1213)的顶面连接,横向出流岔管(1224)的下游端与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的上游端连接;
出流控制阀(1342)布置在横向出流管(1341)的中间位置,出流拍门(1343)布置在横向出流管(1341)的下游末端,横向出流管(1341)布置在出流管支墩(1344)顶面上,横向出流管(1341)的上游端通过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与排水泵(122)的横向出流岔管(122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前池(2)包括前池主体(21)、前池岸墙(22)、拦污栅(23)以及交通桥(24);所述的出流池(3)包括消能结构(31)和出流岸墙(32);
前池岸墙(22)布置前池主体(21)的侧面上,拦污栅(23)布置在前池主体(21)的顶面上,拦污栅(23)的两端与前池岸墙(22)侧面连接,交通桥(24)的两端与前池岸墙(22)的顶面连接;前池主体(21)的下游面与所述的底板(14)的上游面连接;
出流岸墙(32)布置在消能结构(31)侧面上,消能结构(31)的上游面与底板(14)的下游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以及隔墩(15)设置两个以上。
CN201821931605.2U 2018-11-22 2018-11-22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277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31605.2U CN209277122U (zh) 2018-11-22 2018-11-22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31605.2U CN209277122U (zh) 2018-11-22 2018-11-22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77122U true CN209277122U (zh) 2019-08-20

Family

ID=67602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31605.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277122U (zh) 2018-11-22 2018-11-22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771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1922A (zh) * 2018-11-22 2019-02-22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一种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1922A (zh) * 2018-11-22 2019-02-22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一种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CN109371922B (zh) * 2018-11-22 2023-09-26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28252U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小型水利闸门
CN104631396B (zh) 叠套式取水闸门
WO2020125602A1 (zh) 一种深层取水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04499463A (zh) 一种多级伸缩钢坝
CN209277122U (zh)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CN106702968A (zh) 一种可自动冲砂减淤的弧线型滚水坝及其运行方法
CN207582409U (zh) 一种可实现交叉河道换排水的泵站结构
CN207032177U (zh) 摇篮式挡水坝结构
CN202865812U (zh) 船闸引航道隔流结构
CN105019413B (zh) 扇形空心取水闸门
CN204326026U (zh) 一种多级伸缩式钢坝
CN108867579A (zh) 升降调节降压装置及配套的水坝调压方法
CN209891288U (zh) 一种引排水泵站
CN207469194U (zh) 升降调节降压装置
CN208039192U (zh) 基于喀斯特地貌的导流洞封堵结构
CN209277121U (zh) 泵闸双层排水结构
CN105544477B (zh) 一种设有过鱼装置的双向溢流挡水闸
CN109371922A (zh) 一种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CN112982317B (zh) 利用雨洪资源的河口地表地下立体挡水建筑物及运行方法
CN205035774U (zh) 双浮箱式水力翻板闸门
CN205205789U (zh) 防洪闸与排涝泵站一体结构
CN211571644U (zh) 一种浮箱式横移挡潮闸闸门结构
CN210712774U (zh) 一种滚水坝内置沉沙池的新型结构
CN109371921B (zh) 一种泵闸双层排水结构
CN223017796U (zh) 可调节式泵站前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02, No. 66, Funing lane, Shangcheng District, Zhejiang, Hangzhou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2, No. 66, Funing lane, Shangcheng District, Zhejiang, Hangzhou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 HYDROELECTRIC POW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9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9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