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47779U - 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47779U
CN209147779U CN201821990646.9U CN201821990646U CN209147779U CN 209147779 U CN209147779 U CN 209147779U CN 201821990646 U CN201821990646 U CN 201821990646U CN 209147779 U CN209147779 U CN 209147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ipe
shell
cylinder
efficiency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9064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东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Nanhai Li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Nanhai Li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Nanhai Li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Nanhai Li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9064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47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47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47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装置包括筒体、上端盖、下端盖、安装脚和螺纹高效管;筒体具有两个,两筒体分别呈中空的圆柱体结构;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焊接在筒体的上下两端以封闭筒体,筒体内设置有螺旋状的螺纹高效管;若干个安装脚焊接于下端盖的四周;其装置还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冷媒入口管和冷媒出口管;进水管焊接连通在筒体表面的下端,且与螺纹高效管的下端进口连通;出水管焊接连通在筒体表面的上端,且与螺纹高效管的上端出口连通;冷媒入口管焊接连通在筒体的表面上端中间位置,且平行于出水管;冷媒出口管焊接连通在下端盖中心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换热装置,可以提高水和制冷之间的热传递。

Description

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在具有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传递热量的设备。在工业生产中,换热器的主要作用是使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目前,在换热器中,应用最多的是管壳式换热器,它是工业过程热量传递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制造成本低,清洗方便,处理量大,可用各种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且广泛使用在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航空以及其他工艺部门,成为了人们首选的设备。近年来,由于工艺要求高、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传热强化技术和换热器的现代研究、设计方法获得了飞速发展,设计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新型换热器,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管壳式换热器还是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还需要不断地去完善,不断去改进:在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中,曲管内部的水和制冷之间的热传递效果不佳,且在长期运行的水流量中,管道内壁容易沾染上一层泥垢等杂质,从而使得管壁不干净,水流速度变慢,进而导致换热器工作运转时的换热速度慢,防冻能力低,能源损耗大等不良现象。
对此,需要一种在现有管壳式换热器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改进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以解决换热器曲管内部的水和制冷之间的热传递效果不佳,且在长期运行的水流量中,管道内壁容易沾染上一层泥垢等杂质,从而使得管壁不干净,水流速度变慢,进而导致换热器工作运转时的换热速度慢,防冻能力低,能源损耗大等不良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包括筒体、上端盖、下端盖、安装脚和螺纹高效管;所述筒体具有两个,两所述筒体分别呈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分别焊接在所述筒体的上下两端以封闭所述筒体,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螺旋状的所述螺纹高效管;若干个所述安装脚焊接于所述下端盖的四周;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还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冷媒入口管和冷媒出口管;所述进水管焊接连通在所述筒体表面的下端,且与所述螺纹高效管的下端进口连通;所述出水管焊接连通在所述筒体表面的上端,且与所述螺纹高效管的上端出口连通;所述冷媒入口管焊接连通在所述筒体的表面上端中间位置,且平行于所述出水管;所述冷媒出口管焊接连通在所述下端盖中心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筒体具有两个,两筒体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有上端盖和下端盖,以封闭筒体;而且筒体内部设置有螺旋状的螺纹高效管,螺纹高效管的下端进口连通焊接在筒体表面下端的进水管,螺纹高效管的上端出口连通焊接在筒体表面上端的出水管,从而形成连通的管道,可以允许从水泵大量出来的水流量在管道中高速流动。在长期流动的高速水流量的作用下,使得管道内壁不会沾染上泥垢等杂质,从而使得管壁保持清洁干净,水流速度较快,进而解决换热器工作运转时的换热速度慢,防冻能力低,能源损耗大等不良现象。
较佳的,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还包括不锈钢板,所述不锈钢板的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表面上,以固定地连接两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更具体地,所述不锈钢板具有两个,两所述不锈钢板中的其中一者焊接于上端盖的表面上,以固定地连接两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的上端;两所述不锈钢板中的其中另一者焊接于下端盖的表面上,以固定地连接两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的下端。
较佳的,两所述筒体的表面下端分别焊接有两所述进水管,且焊接于任一所述筒体的两所述进水管的外端由进水接头装置连接。根据该结构,可以使得从水泵高速流动过来的水流量分流进入进水管内,以提高水流量在螺纹高效管内与制冷之间的热传递,从而使得换热速度快、效率高提高的效果。
较佳的,两所述进水接头装置背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通于同一进水管道。根据该结构,同一进水管道连接两所述进水接头装置,大大提高了管道的利用,从而减少制作该装置的费用。
较佳的,两所述筒体的表面上端分别焊接有两所述出水管,且焊接于任一所述筒体的两所述出水管的外端由出水接头装置连接。根据该结构,可以使两出水管的水流量汇聚在一处,以方便将水流量排出外部储存流体的装置中。
较佳的,两所述出水接头装置背离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通于同一出水管道。根据该结构,同一出水管道连接两出水接头装置,使从出水接头装置出来的水流量汇聚在同一出水管道,从而方便水流量排出外部储存流体的装置中,进而大大提高了管道的利用,且减少制作该装置的费用。
较佳的,所述安装脚通过螺钉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换热器内部。根据该连接方式,不但使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能固定在换热器内部,不会偏移晃动,而且当后期需修复、维护保养该装置时,只需把螺钉扭开,即可轻松将该装置拆卸出来。
较佳的,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表面均采用烤漆技术处理;根据该技术,不仅使到外表更美观、更光亮,且更好地提高防腐、防锈等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换热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2上端盖、3下端盖、4安装脚、5螺纹高效管、6进水管、7出水管、8冷媒入口管、9冷媒出口管、10不锈钢板、11进水接头装置、12出水接头装置、13进水管道、14出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高效换热装置包括筒体1、上端盖2、下端盖3、安装脚4和螺纹高效管5;筒体1具有两个,两筒体1分别呈中空的圆柱体结构;上端盖2和下端盖3分别焊接在筒体1的上下两端以封闭筒体1,筒体1内设置有螺旋状的螺纹高效管5;若干个安装脚4焊接于下端盖3的四周;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还包括进水管6、出水管7、冷媒入口管8和冷媒出口管9;进水管6焊接连通在筒体1表面的下端,且与螺纹高效管5的下端进口连通;出水管7焊接连通在筒体1表面的上端,且与螺纹高效管5的上端出口连通;冷媒入口管8焊接连通在筒体1的表面上端中间位置,且平行于出水管7;冷媒出口管9焊接连通在下端盖3中心处。更具体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换热装置,包括筒体1、上端盖2、下端盖3、安装脚4、螺纹高效管5(如图2所示)、进水管6、出水管7、冷媒入口管8和冷媒出口管9。其中,筒体1具有两个,两筒体1分别呈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并且筒体1的的上下两端焊接有上端盖2和下端盖3以封闭筒体。如图2所示,在筒体1内部设置有螺旋状的螺纹高效管5,用于使水流更快,更畅通,提高防冻能力,从而提高水与制冷之间的热传递。安装脚4焊接于下端盖3的四周。进水管6焊接连通在筒体1表面的下端,且与螺纹高效管5的下端进口连通;出水管7焊接连通在筒体1表面的上端,且与螺纹高效管5的上端出口连通,形成连通的通道,以使到从水泵高速流动过来的水流量,通过此通道更好地在螺纹高效管5内进行水与制冷之间的热传递。在筒体1的表面上端中间位置焊接连通有冷媒入口管8,而冷媒入口管8连通外部的制冷装置,以将制冷气体从冷媒入口管8注射到筒体1内部,从而保证制冷气体与螺纹高效管5内的水流量更好地进行热传递;在下端盖3中心处焊接连通有冷媒出口管9,冷媒出口管9背离下端盖3的一端设置有气阀装置,该气阀装置的作用可以防止漏气,也可以排出筒体内部的制冷气体。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换热装置还包括不锈钢板10,不锈钢板10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表面上,以固定地连接两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更具体地,不锈钢板10具有两个,两不锈钢板10中的其中一者焊接于上端盖2的表面上,以固定地连接两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的上端;两不锈钢板10中的其中另一者焊接于下端盖3的表面上,以固定地连接两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的下端。
如图1所示,两筒体1的表面下端分别焊接有两进水管6,且焊接于任一筒体1的两进水管6的外端由进水接头装置11连接。根据该结构,可以使得从水泵高速流动过来的水流量分流进入进水管内,以提高水流量在螺纹高效管5内与制冷之间的热传递,从而使得换热速度快、效率高。
较佳的,两进水接头装置11背离进水管6的一端连通于同一进水管道13。根据该结构,同一进水管道13连接两所述进水接头装置11,大大提高了管道的利用,从而减少制作该高效换热装置的费用。
较佳的,两所述筒体1的表面上端分别焊接有两所述出水管7,且焊接于任一所述筒体1的两所述出水管7的外端由出水接头装置12连接。根据该结构,可以使两出水管7的水流量汇聚在一处,以方便将水流量排出外部储存流体的装置中。
较佳的,两所述出水接头装置12背离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通于同一出水管道14。根据该结构,同一出水管道14连接两出水接头装置12,使从出水接头装置12出来的水流量汇聚在同一出水管道,从而方便水流量排出外部储存流体的装置中,进而大大提高了管道的利用,且减少制作该装置的费用。
较佳的,安装脚4通过螺钉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换热器内部。根据该连接方式,不但使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能固定在换热器内部,不会偏移晃动,而且当后期需修复、维护保养该装置时,只需把螺钉扭开,即可轻松将该装置拆卸出来。
较佳的,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表面均采用烤漆技术处理;根据该技术,不仅使到外表更美观、更光亮,且更好地提高防腐、防锈等性能。
以下根据图1和图2所示,对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的工作过程做一详细说明:当启动换热器时,打开水泵和制冷装置,制冷装置将制冷气体从冷媒入口管9注射到筒体1内部,使到制冷气体充满筒体1内部;同时,从水泵中高速流动的高温水流量经进水管道13流向两个进水接头装置11,而两个进水接头装置11分别连通焊接在筒体1表面下端的两个进水管6,从而使水流量经两个进水管6分流到与进水管6连通的螺纹高效管5内。螺纹高效管5内的水流量和充满筒体1内部的制冷气体进行热量的传递,使水流量的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从而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最后达到工艺需求的水流量再流入螺纹高效管5上端出口连通焊接的两出水管7,经两出水接头装置12连通的出水管道14排出外部储存流体的装置,从而完成水与制冷之间的热传递过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筒体1具有两个,两筒体1的上下两端分别焊接有上端盖2和下端盖3,以封闭筒体1;而且筒体1内部设置有螺旋状的螺纹高效管5,螺纹高效管5的下端进口连通焊接在筒体1表面下端的进水管6,螺纹高效管5的上端出口连通焊接在筒体1表面上端的出水管6,从而形成连通的管道,可以允许从水泵大量出来的水流量在管道中高速流动。在长期流动的高速水流量的作用下,使得管道内壁不会沾染上泥垢等杂质,从而使得管壁保持清洁干净,水流速度较快,进而解决换热器工作运转时的换热速度慢,防冻能力低,能源损耗大等不良现象。进一步的,在两筒体1表面上分别焊接两进水管6和两出水管7,且分别连通在两进水接头装置11和两出水接头装置12上,从而可以使得从水泵高速流动过来的水流量分流进入两进水管6内,以提高水流量在螺纹高效管内与制冷之间的热传递,从而使得换热速度快、效率高。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包括筒体、上端盖、下端盖、安装脚和螺纹高效管;所述筒体具有两个,两所述筒体分别呈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分别焊接在所述筒体的上下两端以封闭所述筒体,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螺旋状的所述螺纹高效管;若干个所述安装脚焊接于所述下端盖的四周;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还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冷媒入口管和冷媒出口管;所述进水管焊接连通在所述筒体表面的下端,且与所述螺纹高效管的下端进口连通;所述出水管焊接连通在所述筒体表面的上端,且与所述螺纹高效管的上端出口连通;所述冷媒入口管焊接连通在所述筒体的表面上端中间位置,且平行于所述出水管;所述冷媒出口管焊接连通在所述下端盖中心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还包括不锈钢板,所述不锈钢板的两端分别焊接在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表面上,以固定地连接两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筒体的表面下端分别焊接有两所述进水管,且焊接于任一所述筒体的两所述进水管的外端由进水接头装置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进水接头装置背离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通于同一进水管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筒体的表面上端分别焊接有两所述出水管,且焊接于任一所述筒体的两所述出水管的外端由出水接头装置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出水接头装置背离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通于同一出水管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脚通过螺钉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换热器内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表面均采用烤漆技术处理。
CN201821990646.9U 2018-11-29 2018-11-29 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Active CN209147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0646.9U CN209147779U (zh) 2018-11-29 2018-11-29 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90646.9U CN209147779U (zh) 2018-11-29 2018-11-29 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47779U true CN209147779U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88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90646.9U Active CN209147779U (zh) 2018-11-29 2018-11-29 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477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8998A (zh) 一种双重吸收淋浴废水废热的储能式水源热泵热水器
CN109945681B (zh) 一种直接接触复合式换热系统
CN102410747B (zh) 多级增压节能换热器
CN105865228B (zh) 一种用于烟气余热回收的自清灰换热器及采用该换热器的自清灰方法
CN209295435U (zh) 一种保证水侧换热器逆流换热的热泵系统
CN201434620Y (zh) 套管式换热器
CN201281559Y (zh) 一种叠层式余热回收器
CN204574649U (zh) 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回热和气液分离组合结构
CN209147779U (zh) 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换热装置
CN206131851U (zh) 一种自然冷源机组
CN202328769U (zh) 一种可双重吸收淋浴废水废热的储能式水源热泵热水器
CN204718270U (zh) 一种新型冷库冷凝热复合相变回收系统
JP3241267U (ja) クーラー用熱交換装置
CN111156839A (zh) 一种高效换热的蒸发器
CN201297802Y (zh) 一种柔性导流双螺旋套管式换热器
CN202280489U (zh) 一种低温余热回收的发电装置
CN207095347U (zh) 一种波节管式油冷却器
CN201615571U (zh) 一种相变蓄热式冷凝热回收系统
CN213687393U (zh) 一种用于自然能热利用系统的换热式气液分离器
CN205262256U (zh) 天然气调压站用高效双管板换热器
CN104930876B (zh) 一种多制冷剂通道的热交换器
CN104501469B (zh) 一种流动相变蓄能的降膜蒸发式换热装置
CN212133382U (zh) 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
CN102312688A (zh) 一种利用低温余热回收的发电装置
CN206891801U (zh) 一种取样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