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以及风管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以及风管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风管机是天花暗藏式风光机的简称,也可以称为空调风管机或者风管机空调。风管机解决了挂机、柜机裸露在外面影响美观的问题,同时走管长度比普通家用空调要长,安装比较灵活,是一种新兴的空调类型。
现有的吸风式风管机送风机构都是风经过蒸发器被吸入风轮再直接吹出机体,吹风的方向全与机器深度方向一致(大部分有一定的夹角),也就是基本处于不改变风道方向直接喷出的状态。这导致在实际安装的时候,由于部分空间狭小、或者工程实际需求的问题,造成安装困难,或者效果不理想问题。
此外,传统的风管机送风机构的风机由于送风方向需要与机器深度方向一致,导致风机系统横置,进而导致风机系统几乎占据机体深度的1/3~1/2,这就造成深度一定的条件下,预留给蒸发器的空间有限,甚至很小,难以放置更大的蒸发器,从而影响整机的性能、能效等参数。
由此可见,设计制造出一种能够改变出风风向,增大蒸发器的安装空间,提高整机性能,同时安装方便,适应性强的风管机送风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能够改变出风风向,增大蒸发器的安装空间,提高整机性能,同时安装方便,适应性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包括机壳、中隔板、蒸发器和至少一个风机本体,中隔板设置在机壳内并将机壳分隔成静压腔和送风腔,蒸发器设置在静压腔内,风机本体设置在送风腔内,中隔板上开设有与风机本体相对的进风口,送风腔的底部开设有与风机本体相对的出风口,以使风机本体向下出风。
进一步地,风机本体包括离心风轮、电机和蜗壳,电机固定设置在机壳上,离心风轮与电机传动连接,蜗壳罩设在离心风轮外,且蜗壳底部设置有用于出风的出口。
进一步地,蜗壳分别与机壳和/或中隔板固定连接并形成送风通道。
进一步地,机壳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和第三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底板的两端连接,第三侧板与底板连接,且第三侧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的一端和第二侧板的一端连接,中隔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三侧板上,蜗壳分别与第三侧板和/或中隔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侧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中隔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第三侧板与中隔板连接,蜗壳分别与第三侧板和中隔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侧板与底板设置成一体。
进一步地,静压腔的底部设置有挡条,挡条与机壳固定连接并形成一安装槽结构,蒸发器安装在安装槽结构内并与机壳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槽结构内还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与机壳连接并设置在蒸发器的下方。
进一步地,蒸发器倾斜设置,且蒸发器的底部抵接在挡条上,蒸发器的顶部抵接在机壳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管机送风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将中隔板设置在即可内并将几个分隔成静压腔和送风腔,将蒸发器设置在静压腔内,将风机本体设置在送风腔内,中隔板上开设有与风机本体相对的进风口,送风腔的底部开设有与风机本体相对的出风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流入静压腔的空气经过蒸发器后通过进风口进入送风腔内的风机本体,并在风机本体的作用下从出风口喷出,由于出风口设置在送风腔的底部,故风机本体向下出风,改变了风道方向,安装方便,适应性强。同时由于改进了出风方向,使得风机本体不必按照传统的安装方式而可以改变安装方向,从而使得风机本体的占用空间大大缩小,在机壳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这样便扩大了静压腔的体积,使得蒸发器有了更大的安装空间,能够安装更大的蒸发器,提高整机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通过将电机固定在机壳上,离心风轮与电机传动连接,蜗壳罩设在离心风轮外,且蜗壳底部设置有与用于出风的出口。通过设置离心风轮,进一步降低了风机系统所占用的体积,大大扩大了静压腔的体积,此外离心风轮的轴向与进风口相对设置,使得从静压腔进入进风口的空气能够迅速进入离心风轮并沿径向出风,且最终在蜗壳的作用下向下喷出,提高了出风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通过在底板的后端设置第三侧板,并在第三侧板和中隔板之间形成送风腔,使得空气无法沿着机壳的进深方向喷出,而经过离心风轮作用和第三侧板的围挡作用后通过送风腔底部的出风口喷出,同时通过设置第三侧板,保证了机壳的整体性,避免了漏风、泄压等情况出现,且电机固定设置在第三侧板上,避免了电机安装时遮挡住了进风口,保证了进风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第三侧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中隔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第三侧板与中隔板连接,蜗壳分别与第三侧板和中隔板连接。在安装时可将风机本体、中隔板和第三侧板先组装好再安装在底板和侧板上,使得整个风道系统能够组件化,生产简单且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管式空调,能够改变出风风向,增大蒸发器的安装空间,提高整机性能,同时安装方便,适应性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风管式空调器,包括如风管机送风机构,风管机送风机构包括机壳、中隔板、蒸发器和至少一个风机本体,中隔板设置在机壳内并将机壳分隔成静压腔和送风腔,蒸发器设置在静压腔内,风机本体设置在送风腔内,中隔板上开设有与风机本体相对的进风口,送风腔的底部开设有与风机本体相对的出风口,以使风机本体向下出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送风机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送风机构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风机本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送风机构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风机本体与中隔板和第三侧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标:1-风管机送风机构;2-机壳;3-中隔板;4-蒸发器;5-风机本体;6-进风口;7-出风口;8-离心风轮;9-电机;10-蜗壳;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底板;14-第三侧板;15-挡条;16-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上”、“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送风机构1,能够改变出风风向,使得出风方向向下,同时增大了内部的安装空间,提高了整机性能,且安装方便,适应性强。
同时,由于采用向下吹风的方式,配合外部的导风面板(或工程格栅),可以使制热效果(制热落地性)或制冷效果(水平导风性)得到极大改善。如果送风口不安装风道,向下导风方式在同样的舒适性效果下,可以减少能耗15%,省电,环保节能,大大降低了整机的能耗。
结合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送风机构1包括机壳2、中隔板3、蒸发器4和至少一个风机本体5,中隔板3设置在机壳2内并将机壳2分隔成静压腔和送风腔,蒸发器4设置在静压腔内,风机本体5设置在送风腔内,中隔板3上开设有与风机本体5相对的进风口6,送风腔的底部开设有与风机本体5相对的出风口7,以使风机本体5向下出风。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本体5的数量为三个,三个风机本体5间隔设置在送风腔内,且每个风机本体5均向下出风。此处进风口6的数量与风机本体5的数量一致且分别一一对应。当然,此处风机本体5的个数也可以是四个或者五个等,风机本体5的数目取决于机壳2的大小、风量大小、性能要求等参数,其具体数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由于改进了出风方向,使得风机本体5不必按照传统的安装方式横置而可以改变安装方向,从而使得风机本体5的占用空间大大缩小,在机壳2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这样便扩大了静压腔的体积,使得蒸发器4有了更大的安装空间,能够安装更大的蒸发器4,提高整机性能。具体地,中隔板3设置在靠近机壳2后端的位置,静压腔的体积相较于现有的风管机来说增大了一半左右,能够放置更大的蒸发器4,对于提升整机性能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同时由于向下出风,制热效果突出,也提高了整机的舒适性。
参见图3,风机本体5包括离心风轮8、电机9和蜗壳10,电机9固定设置在机壳2上,离心风轮8与电机9传动连接,蜗壳10罩设在离心风轮8外,且蜗壳10底部设置有与出风口7相对的出口。具体地,离心风轮8的轴线方向与进风口6的进风方向一致,使得从静压腔进入送风腔的空气能够直接进入离心风轮8。电机9的输出轴与离心风轮8的中心固定连接,使得电机9能够带动离心风轮8快速转动。
由于蜗壳10在轴向方向上的两侧均封闭,故蜗壳10无需再拆分处理,可采用一块整体钣金件进行制造,在安装时也十分方便。当然,此处蜗壳10也可以采用塑料件制成,无论采用塑料件或者钣金件制造均相对简单,生产控制好。
在本实施例中,离心风轮8根据出风需求采用前摆风轮,造价低,转速低,具有较宽的操作范围。当然,此处离心风轮8根据出风需求也可以采用后摆风轮,效率高且不易过载。
通过设置离心风轮8,进一步降低了风机系统所占用的体积,大大扩大了静压腔的体积,此外离心风轮8的轴向与进风口6的进风方向一致,使得从静压腔进入进风口6的空气能够迅速进入离心风轮8并沿径向出风,且最终在蜗壳10的作用下向下喷出,提高了出风效率。同时由于设置离心风轮8并直接向下出风,系统阻力更小,能够大大降低产生的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蜗壳10沿轴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与机壳2和中隔板3固定连接并形成送风通道。具体地,蜗壳10靠近进风口6的一侧与中隔板3固定连接,蜗壳10远离进风口6的一侧与机壳2固定连接,通过蜗壳10将机壳2的后端板面与中隔板3连接为一体,能够大大简化安装流程。
在本实用新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蜗壳10固定设置在机壳2的后端板面上并抵接在中隔板3上,同样能够起到导风的作用,且便于安装电机9和离心风轮8。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蜗壳10固定设置在中隔板3上并抵接在机壳2的后端板面上,同样能够起到导风的作用,且便于安装电机9和离心风轮8。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蜗壳10的连接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并不仅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几种方式。
结合参见图4和图5,机壳2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底板13和第三侧板14,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并分别与底板13的两端连接,第三侧板14与底板13连接,且第三侧板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1的一端和第二侧板12的一端连接,中隔板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连接,电机9固定设置在第三侧板14上,蜗壳10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三侧板14和中隔板3上。底板13靠近第三侧板14的位置开设有出风口7,方便离心风轮8出风。
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时机壳2还应设置顶板(图未示)并与底板13相对设置,从而构成完整的机壳2结构并安装在通道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侧板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可拆卸连接,第三侧板14的底部与底板13可拆卸连接,中隔板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可拆卸连接,第三侧板14与中隔板3连接,蜗壳10分别与第三侧板14和中隔板3连接。在安装时可将风机本体5、中隔板3和第三侧板14先组装好再安装在底板13和侧板上,使得整个风道系统能够组件化,生产简单且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三侧板14与底板13设置成一体,方便制造。同时使得机壳2能够形成整体结构,提高了机壳2的连接强度。
请继续参见图1,静压腔的底部设置有挡条15,挡条15与机壳2固定连接并形成一安装槽结构,蒸发器4安装在安装槽结构内并与机壳2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结构内还设置有接水盘16,接水盘16与机壳2连接并设置在蒸发器4的下方,用于接收蒸发器4上凝结的冷凝水,接水盘16的两端还设置有排水管道,将收集到的冷凝水排出到机壳2外。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4倾斜设置,且蒸发器4的底部抵接在挡条15上,蒸发器4的顶部抵接在机壳2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处静压腔的扩大,使得蒸发器4也可以是竖直放置或者折叠放置等其他放置方式,当然,蒸发器4整体也可以是板状、V型或者重叠型等多种结构,其具体放置方式和具体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管送风机构,采用离心风轮8进行送风,同时通过离心风轮8和蜗壳10的设置方式而改变出风方向,使得最终出风方向向下,系统阻力更小,噪音更低。同时由于改进了出风方向并采用离心风轮8,使得送风腔的体积大大缩小,静压腔的体积大大增大,蒸发器4的安装空间更大,能够放置更大,为整机提供更高的的能效。此外,可将风道系统结构组件化,在安装时可将风机本体5、中隔板3和第三侧板14先组装好再安装在底板13和侧板上,生产简单且安装效率高。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式空调,包括风管机送风机构1和出风机构,其中风管机送风机构1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风管机送风机构1包括机壳2、中隔板3、蒸发器4和至少一个风机本体5,中隔板3设置在机壳2内并将机壳2分隔成静压腔和送风腔,蒸发器4设置在静压腔内,风机本体5设置在送风腔内,中隔板3上开设有与风机本体5相对的进风口6,送风腔的底部开设有与风机本体5相对的出风口7,以使风机本体5向下出风。出风机构设置在出风口7外。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机构包括出风格栅,出风格栅安装在送风腔的下端并与出风口7相对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