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20980U -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20980U
CN209020980U CN201821389506.6U CN201821389506U CN209020980U CN 209020980 U CN209020980 U CN 209020980U CN 201821389506 U CN201821389506 U CN 201821389506U CN 209020980 U CN209020980 U CN 209020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ube
grip block
connecting plate
pressur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895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小军
叶跃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Kai Ka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Kai Ka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Kai Ka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Kai Kai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895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20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20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2098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故障率低,通过预拉直机构将热交换管进行初步拉直,再利用精拉直机构进行进一步拉直,在拉直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的长度进行定量输送,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节约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热水器等产品中,缠绕在加热腔外的热交换管是必不可少的部件。热交换管在出厂时,为了便于运输,是缠绕在滚筒上的,当需要按照热水器需要的结构进行加工时,首先需要把热交换管拉直,然后再剪切至预定的长度,现有的生产厂家还在用人力进行拉直步骤,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且拉直效果不佳,废品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交换管依靠人力进行拉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压力组二、压力组三和压力组四,压力组一设置在滚筒一侧;压力组一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通过的孔;压力组二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通过的孔;压力组三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形成的供热交换管通过的孔、压力组二形成的供热交换管通过的孔、压力组三形成的供热交换管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形成的供热交换管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顶部的液压缸二,支撑板二设置于连接板二上,连接板二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和下夹持块二,下夹持块二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的顶部,下夹持块二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的顶部与液压缸二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一顶部的液压缸一,支撑板一设置于连接板一上,连接板一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两支撑板一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一和下夹持块一,下夹持块一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一的顶部,下夹持块一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一的顶部与液压缸一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一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一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三,连接板三上设置有螺套,螺套套设在螺杆一上,且与螺杆一螺纹连接,螺杆一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一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二上,且均与支撑座一和支撑座二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一的底部还设置有滑块一,滑块一设置在导轨一上,导轨一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螺杆一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一的外侧设置有横截面为L形的护板。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一和支撑座二之间的底座上依次设置有传感器一、传感器二、传感器三和传感器四,所述连接板一上靠近传感器的一侧设置有触发传感器的挡板;所述传感器二设置于活动夹持机构正常活动路径的最左端,传感器三设置于活动夹持机构正常活动路径的最右端;传感器一和传感器四为报警传感器,传感器二和传感器三为工作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和固定夹持机构之间还设置有活动板,活动板上设置有可供热交换管穿过的通孔,活动板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块,另一侧设置有连接杆一;缓冲块贯穿设置在活动板上,且活动板两端的缓冲块长度相等,缓冲块与热交换管平行;连接杆一一端与活动板固定相连,另一端与连接板一可滑动连接;活动板下方设置有滑块,滑块设置在导轨一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故障率低,通过预拉直机构将热交换管进行初步拉直,再利用精拉直机构进行进一步拉直,在拉直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的长度进行定量输送,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节约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拉直机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预拉直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精拉直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精拉直机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4中B-B剖视示意图。
图中:101、滚筒;102、热交换管;103、压力组一;104、压力组二;105、压力组三;106、压力组四;107、液压缸一;108、支撑板一;109、挡板;110、连接杆一;111、缓冲块;112、活动板;113、液压缸二;114、支撑板二;115、连接板一;116、支撑座一;117、护板;118、支撑座二;119、导轨一;120、滑块一;121、传感器一;122、传感器二;123、传感器三;124、传感器四;125、上夹持块一;126、下夹持块一;127、连接板二;128、螺杆一;129、螺套;130、上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2、连接板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一108顶部的液压缸一107,支撑板一108设置于连接板一115上,连接板一115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两支撑板一108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一125和下夹持块一126,下夹持块一126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一115的顶部,下夹持块一126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一125的顶部与液压缸一10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一126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一108顶部的液压缸一107,支撑板一108设置于连接板一115上,连接板一115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两支撑板一108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一125和下夹持块一126,下夹持块一126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一115的顶部,下夹持块一126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一125的顶部与液压缸一10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一126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三132,连接板三132上设置有螺套129,螺套129套设在螺杆一128上,且与螺杆一128螺纹连接,螺杆一128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一116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二118上,且均与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可转动连接。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一108顶部的液压缸一107,支撑板一108设置于连接板一115上,连接板一115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两支撑板一108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一125和下夹持块一126,下夹持块一126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一115的顶部,下夹持块一126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一125的顶部与液压缸一10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一126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三132,连接板三132上设置有螺套129,螺套129套设在螺杆一128上,且与螺杆一128螺纹连接,螺杆一128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一116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二118上,且均与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可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还设置有滑块一120,滑块一120设置在导轨一119上,导轨一119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螺杆一128平行。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一108顶部的液压缸一107,支撑板一108设置于连接板一115上,连接板一115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两支撑板一108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一125和下夹持块一126,下夹持块一126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一115的顶部,下夹持块一126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一125的顶部与液压缸一10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一126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三132,连接板三132上设置有螺套129,螺套129套设在螺杆一128上,且与螺杆一128螺纹连接,螺杆一128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一116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二118上,且均与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可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还设置有滑块一120,滑块一120设置在导轨一119上,导轨一119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螺杆一128平行。
所述螺杆一128的外侧设置有横截面为L形的护板117。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一108顶部的液压缸一107,支撑板一108设置于连接板一115上,连接板一115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两支撑板一108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一125和下夹持块一126,下夹持块一126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一115的顶部,下夹持块一126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一125的顶部与液压缸一10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一126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三132,连接板三132上设置有螺套129,螺套129套设在螺杆一128上,且与螺杆一128螺纹连接,螺杆一128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一116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二118上,且均与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可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还设置有滑块一120,滑块一120设置在导轨一119上,导轨一119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螺杆一128平行。
所述螺杆一128的外侧设置有横截面为L形的护板117。
所述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之间的底座上依次设置有传感器一121、传感器二122、传感器三123和传感器四124,所述连接板一115上靠近传感器的一侧设置有触发传感器的挡板109;所述传感器二122设置于活动夹持机构正常活动路径的最左端,传感器三123设置于活动夹持机构正常活动路径的最右端;传感器一121和传感器四124为报警传感器,传感器二122和传感器三123为工作传感器。
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和固定夹持机构之间还设置有活动板112,活动板112上设置有可供热交换管102穿过的通孔,活动板112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块111,另一侧设置有连接杆一110;缓冲块111贯穿设置在活动板112上,且活动板112两端的缓冲块111长度相等,缓冲块111与热交换管102平行;连接杆一110一端与活动板112固定相连,另一端与连接板一115可滑动连接;活动板112下方设置有滑块,滑块设置在导轨一119上。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如图1至图6所示。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一108顶部的液压缸一107,支撑板一108设置于连接板一115上,连接板一115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两支撑板一108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一125和下夹持块一126,下夹持块一126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一115的顶部,下夹持块一126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一125的顶部与液压缸一10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一126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三132,连接板三132上设置有螺套129,螺套129套设在螺杆一128上,且与螺杆一128螺纹连接,螺杆一128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一116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二118上,且均与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可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还设置有滑块一120,滑块一120设置在导轨一119上,导轨一119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螺杆一128平行。
所述螺杆一128的外侧设置有横截面为L形的护板117。
所述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之间的底座上依次设置有传感器一121、传感器二122、传感器三123和传感器四124,所述连接板一115上靠近传感器的一侧设置有触发传感器的挡板109;所述传感器二122设置于活动夹持机构正常活动路径的最左端,传感器三123设置于活动夹持机构正常活动路径的最右端;传感器一121和传感器四124为报警传感器,传感器二122和传感器三123为工作传感器。
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和固定夹持机构之间还设置有活动板112,活动板112上设置有可供热交换管102穿过的通孔,活动板112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块111,另一侧设置有连接杆一110;缓冲块111贯穿设置在活动板112上,且活动板112两端的缓冲块111长度相等,缓冲块111与热交换管102平行;连接杆一110一端与活动板112固定相连,另一端与连接板一115可滑动连接;活动板112下方设置有滑块,滑块设置在导轨一119上。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Claims (9)

1.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热交换管(102)进行预拉直的预拉直机构和将热交换管(102)进一步拉直的精拉直机构;
所述预拉直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压力组一(103)、压力组二(104)、压力组三(105)和压力组四(106),压力组一(103)设置在滚筒(101)一侧;压力组一(103)包括横向设置的上下两个滚筒,滚筒上设置有环状的凹槽,且凹槽的截面半径小于或等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为纵向设置的左右两个滚筒,两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包括横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上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下方,且上面两个滚筒和下面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包括纵向交错设置的四个滚筒,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左边,另外两个不相邻的滚筒设置在热交换管(102)的右边,且左边两个滚筒和右边两个滚筒之间形成仅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所述压力组一(103)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二(104)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孔、压力组三(105)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压力组四(106)形成的供热交换管(102)通过的通道均处于一条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精拉直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夹持机构和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的活动夹持机构,固定夹持机构和活动夹持机构内均设置有可将热交换管(102)夹持或松开的夹持块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二(114)顶部的液压缸二(113),支撑板二(114)设置于连接板二(127)上,连接板二(127)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两支撑板二(114)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二(130)和下夹持块二(131),下夹持块二(131)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二(127)的顶部,下夹持块二(131)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二(130)的顶部与液压缸二(1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二(131)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包括设置于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板一(108)顶部的液压缸一(107),支撑板一(108)设置于连接板一(115)上,连接板一(115)可在底座上左右运动;两支撑板一(108)之间设置有夹持块组,夹持块组包括上夹持块一(125)和下夹持块一(126),下夹持块一(126)的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一(115)的顶部,下夹持块一(126)的顶部设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凹槽,凹槽的半径与热交换管(102)的半径相等;上夹持块一(125)的顶部与液压缸一(10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下端设置有与下夹持块一(126)顶部的凹槽相对应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三(132),连接板三(132)上设置有螺套(129),螺套(129)套设在螺杆一(128)上,且与螺杆一(128)螺纹连接,螺杆一(128)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一(116)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座二(118)上,且均与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可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一(115)的底部还设置有滑块一(120),滑块一(120)设置在导轨一(119)上,导轨一(119)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螺杆一(128)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一(128)的外侧设置有横截面为L形的护板(117)。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一(116)和支撑座二(118)之间的底座上依次设置有传感器一(121)、传感器二(122)、传感器三(123)和传感器四(124),所述连接板一(115)上靠近传感器的一侧设置有触发传感器的挡板(109);所述传感器二(122)设置于活动夹持机构正常活动路径的最左端,传感器三(123)设置于活动夹持机构正常活动路径的最右端;传感器一(121)和传感器四(124)为报警传感器,传感器二(122)和传感器三(123)为工作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管拉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夹持机构和固定夹持机构之间还设置有活动板(112),活动板(112)上设置有可供热交换管(102)穿过的通孔,活动板(112)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块(111),另一侧设置有连接杆一(110);缓冲块(111)贯穿设置在活动板(112)上,且活动板(112)两端的缓冲块(111)长度相等,缓冲块(111)与热交换管(102)平行;连接杆一(110)一端与活动板(112)固定相连,另一端与连接板一(115)可滑动连接;活动板(112)下方设置有滑块,滑块设置在导轨一(119)上。
CN201821389506.6U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020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89506.6U CN209020980U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89506.6U CN209020980U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20980U true CN209020980U (zh) 2019-06-25

Family

ID=66875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89506.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020980U (zh) 2018-08-28 2018-08-28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209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5010A (zh) * 2018-08-28 2019-01-11 四川凯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5010A (zh) * 2018-08-28 2019-01-11 四川凯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99023U (zh) 一种双头式机械夹紧装置
US11344939B2 (en) Device for calibrating and straightening hollow components and method using such a device
CN209020980U (zh)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CN208261592U (zh) 一种可调节的折弯机
CN204866955U (zh) 一种弯管机
CN202570872U (zh) 钢管类杆件冷弯矫正装置
CN203972555U (zh) 一种金属管件折弯机
CN204673172U (zh) 钢管束组立点焊设备
CN208341438U (zh) 一种薄壁管弯管装置
CN208178146U (zh) 一种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装置
CN208787238U (zh) 一种管道定量输送装置
CN109175010A (zh) 一种热交换管拉直装置
CN104399753A (zh) 行星轧制铜管工装新型轧辊
CN204448935U (zh) 一种手自一体化的卷板机
CN202726406U (zh) 与环焊缝焊机配套的管体支撑装置
CN109227133A (zh) 一种热交换管生产设备
CN209021604U (zh) 一种热交换管生产设备
CN209021036U (zh) 一种制冷管道生产设备
CN103753243A (zh) 长轴工件专用夹具
CN210615545U (zh) 一种弯管焊接装置
CN206425435U (zh) 多尺寸扁管缩口模具及装置
CN207155269U (zh) 一种加工电极的多工位夹具
CN220837297U (zh) 用于脚手架管的手动调直移动工具
CN203371204U (zh) 支架定位装置
CN212821805U (zh) 一种不锈钢管的冷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