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08337U - 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 Google Patents

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08337U
CN209008337U CN201821459373.5U CN201821459373U CN209008337U CN 209008337 U CN209008337 U CN 209008337U CN 201821459373 U CN201821459373 U CN 201821459373U CN 209008337 U CN209008337 U CN 2090083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device
valve body
heat exchanger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5937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秋兰
吴金
单丰武
姜筱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angling Group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angling Group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angling Group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angling Group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5937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083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083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0833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9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conversion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集成换热装置,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升温热交换器以及降温热交换器。降温热交换器包括冷媒通道以及第一过水通道,升温热交换器包括热水通道以及第二过水通道,第一三通阀包括第一阀体以及换向开关,第一阀体内开设有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一出水通道,第二三通阀包括第二阀体以及通断开关,第二阀体内开设有第二进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并排设置,降温热交换器设于第一阀体的端部,升温热交换器设于第二阀体的端部且与降温交换器相对。这样,减少各部件之间连接管的使用,集成换热装置的整体体积更小,降低空间占用率。

Description

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及具有该集成换热装置的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储能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降温或升温以保持其性能稳定,一般地,是利用汽车空调的冷媒和热源对储能电池进行降温或升温。因此,通过换热装置将汽车空调和储能电池相联通实现热交换。现有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热交换器以及多个三通阀,再通过输送管道将各热交换器、各三通阀、汽车空调以及储能电池相连接形成换热系统,然而,现有的换热装置的各部件大多是独立的,各部件之间也需要利用输送管道连接,因此,导致整个换热装置整体体积较大,占据更多的安装空间。因此,亟需解决现有的换热装置因集成化程度低所导致整体体积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换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换热装置因集成化程度低所导致整体体积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升温热交换器以及降温热交换器,所述降温热交换器包括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道以及与所述冷媒通道并排设置且与所述冷媒通道进行热交换的第一过水通道,所述升温热交换器包括用于供热水流通的热水通道以及与所述热水通道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热水通道进行热交换的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第一三通阀包括第一阀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阀体上的换向开关,所述第一阀体内开设有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二三通阀包括第二阀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阀体上的通断开关,所述第二阀体内开设有第二进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并排设置,所述降温热交换器设于所述第一阀体的端部,所述升温热交换器设于所述第二阀体的端部且与所述降温交换器相对,所述第一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于所述换向开关开启时与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所述第一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于所述换向开关闭合时与第二过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所述二过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所述第二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于所述通断开关开启时与所述热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所述热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所述第二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于所述通断开关关闭时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三通阀还包括第一进水管接头以及第一出水管接头,所述第一进水管接头由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出水管接头由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向外延伸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管接头的外侧设有第一环形凸边,所述第一出水管接头的外侧设有第二环形凸边。
具体地,所述第二三通阀还包括第二进水管接头以及第二出水管接头,所述第二进水管接头由所述第二进水通道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出水管接头由所述第二出水通道向外延伸形成。
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水管接头的外侧设有第三环形凸边,所述第二出水管接头的外侧设有第四环形凸边。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换热装置包括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设于所述降温热交换器的外侧,所述膨胀阀内开设有冷媒流入通道以及冷媒流出通道,所述冷媒流入通道的流出口与所述冷媒通道的流入口相对接,所述冷媒流出通道的流入口与所述冷媒通道的流出口相对接。
具体地,所述膨胀阀还包括流入管以及流出管,所述流水管由所述冷媒流入通道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流出管由所述冷媒流出通道向外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件,所述降温热交换器通过第一支架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三通阀和所述第二三通阀。
进一步地,所述集成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架件,所述升温热交换器通过第二支架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三通阀和所述第二三通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集成换热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集成换热装置包括降温循环管路和升温循环管路。在降温循环管路中,换向开关开启,循环水由第一阀体的第一进水管接头道进入,经过降温热交换器的第一过水通道,再由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水通道流出至储能电池处,同时,冷媒进入降温热交换器的冷媒通道,这样,循环水在第一过水通道内与冷媒通道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从而获得温度低于室温的循环水,即由第一出水通道流出的循环水为低温水,用于对储能电池降温。在升温循环管路中,换向开关闭合,循环水由第一阀体的第一进水管接头道进入,经过升温热交换器的第二过水通道,再由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水通道流出至储能电池处,同时,通断开关开启,热水由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水通道进入,经过升温热交换器的热水通道,再由第二阀体的第二出水通道流出。这样,循环水在第二过水通道内与热水通道内的热水进行热交换,从而获得温度高于室温的循环水,即由第二出水通道流出的循环水为高温水。并且,当通断关闭时,热水则直接由第二进水通道进入,再从第二出水通道流出,储存备用或是用于车内空调的热源。再则,连接方式上,降温热交换器和升温热交换器直接安装于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相对的两端,这样,减少了连接管的使用,集成换热装置的整体体积更小,降低空间占用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在具有上述集成换热装置技术上,该新能源汽车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并且,能够减小连接管的使用,在安装过程中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三通阀、升温热交换器和降温热交换器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降温热交换器和膨胀阀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三通阀、升温热交换器和降温热交换器的另一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升温热交换器和第二三通阀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升温热交换器和第二三通阀的另一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升温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降温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一支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的第二支架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集成换热装置 10
第一三通阀 100 第二阀体 201
第二三通阀 200 通断开关 202
升温热交换器 300 第二进水通道 203
降温热交换器 400 第二出水通道 204
冷媒通道 401 第一进水管接头 105
第一过水通道 402 第一出水管接头 106
热水通道 301 第一环形凸边 107
第二过水通道 302 第二环形凸边 108
第一阀体 101 第二进水管接头 205
换向开关 102 第二出水管接头 206
第一进水通道 103 第三环形凸边 207
第一出水通道 104 第四环形凸边 208
膨胀阀 500 第一连接板 601
冷媒流入通道 501 第二连接板 602
冷媒流出通道 502 第二支架件 700
流入管 503 第三连接板 701
流出管 504 第四连接板 702
第一支架件 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10,包括第一三通阀100、第二三通阀200、升温热交换器300以及降温热交换器400。降温热交换器400包括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道401以及与冷媒通道401并排设置且与冷媒通道401进行热交换的第一过水通道402,升温热交换器300包括用于供热水流通的热水通道301以及与热水通道301并排设置且与热水通道301进行热交换的第二过水通道302,第一三通阀100包括第一阀体101以及设于第一阀体101上的换向开关102,第一阀体101内开设有第一进水通道103和第一出水通道104,第二三通阀200包括第二阀体201以及设于第二阀体201上的通断开关202,第二阀体201内开设有第二进水通道203和第二出水通道204,第一阀体101与第二阀体201并排设置,降温热交换器400设于第一阀体101的端部,升温热交换器300设于第二阀体201的端部且与降温交换器相对,第一进水通道103的出水口于换向开关102开启时与第一过水通道402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第一过水通道402的出水口与第一出水通道104的进水口相对接,第一进水通道103的出水口于换向开关102闭合时与第二过水通道302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二过水通道的出水口与第一出水通道104的进水口相对接,第二进水通道203的出水口于通断开关202开启时与热水通道301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热水通道301的出水口与第二出水通道204的进水口相对接,第二进水通道203的出水口于通断开关202关闭时与第二出水通道204的进水口相对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装置10,其工作原理如下,集成换热装置10包括降温循环管路和升温循环管路。请参考图3和图4,在降温循环管路中,换向开关102开启,循环水由第一阀体101的第一进水管接头道进入,经过降温热交换器400的第一过水通道402,再由第一阀体101的第一出水通道104流出至储能电池处,同时,冷媒进入降温热交换器400的冷媒通道401,这样,循环水在第一过水通道402内与冷媒通道401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从而获得温度低于室温的循环水,即由第一出水通道104流出的循环水为低温水,用于对储能电池降温。请参考图5至图7,在升温循环管路中,换向开关102闭合,循环水由第一阀体101的第一进水管接头道进入,经过升温热交换器300的第二过水通道302,再由第一阀体101的第一出水通道104流出至储能电池处,同时,通断开关202开启,热水由第二阀体201的第二进水通道203进入,经过升温热交换器300的热水通道301,再由第二阀体201的第二出水通道204流出。这样,循环水在第二过水通道302内与热水通道301内的热水进行热交换,从而获得温度高于室温的循环水,即由第二出水通道204流出的循环水为高温水。并且,当通断关闭时,热水则直接由第二进水通道203进入,再从第二出水通道204流出,储存备用或是用于车内空调的热源。再则,请参考图1和图2,在连接方式上,降温热交换器400和升温热交换器300直接安装于在第一阀体101和第二阀体201相对的两端,这样,减少了连接管的使用,集成换热装置10的整体体积更小,降低空间占用率。
具体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三通阀100还包括第一进水管接头105以及第一出水管接头106,第一进水管接头105由第一进水通道103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出水管接头106由第一出水通道104向外延伸形成。可以理解地,第一进水管接头105是用于连接外部循环水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接头106是用于连接外部循环水出水管。
优选地,请参考图1和图2,第一进水管接头105的管体外侧设有第一环形凸边107,第一出水管接头106的管体外侧设有第二环形凸边108。即当循环水进水管套设在第一进水管接头105上时,第一环形凸边107可防止循环水进水管脱离,提高循环水进水管的连接性。同理地,第二环形凸边108能够防止循环水出水管脱离。
具体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三通阀200还包括第二进水管接头205以及第二出水管接头206,第二进水管接头205由第二进水通道203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出水管接头206由第二出水通道204向外延伸形成。可以理解地,第二进水管接头205是用于连接外部热水进水管,第二出水管接头206是用于连接外部热水出水管。
优选地,请参考图1和图2,第二进水管接头205的管体外侧设有第三环形凸边207,第二出水管接头206的管体外侧设有第四环形凸边208。即当热水进水管套设在第二进水管接头205上时,第三环形凸边207可防止热水进水管脱离,提高热水进水管的连接性。同理地,第四环形凸边208能够防止热水出水管脱离。
具体地,请参考图1、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集成换热装置10包括膨胀阀500,膨胀阀500设于降温热交换器400的外侧,膨胀阀500内开设有冷媒流入通道501以及冷媒流出通道502,冷媒流入通道501的流出口与冷媒通道401的流入口相对接,冷媒流出通道502的流入口与冷媒通道401的流出口相对接。
优选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膨胀阀500还包括流入管503以及流出管504,流水管503由冷媒流入通道501向外延伸形成,流出管504由冷媒流出通道502向外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和图11,在本实施例中,集成换热装置10还包括第一支架件600,降温热交换器400通过第一支架件600连接于第一三通阀100和第二三通阀200。具体地,第一支架件600包括第一连接板601以及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板601的第二连接板602,第一连接板601位于降温热交换器400与第一三通阀100和第二三通阀200之间,并且,降温热交换器400通过第一连接板601固定在第一三通阀100和第二三通阀200的同一端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集成换热装置10还包括第二支架件700,升温热交换器300通过第二支架件700连接于第一三通阀100和第二三通阀200。具体地,第二支架件700包括第三连接板701以及垂直连接于第三连接板701的第四连接板702,第三连接板701位于升温热交换器300与第一三通阀100和第二三通阀200之间,并且,升温热交换器300通过第三连接板701固定在第一三通阀100和第二三通阀200的同一端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包括上述的集成换热装置10。在具有上述集成换热装置10技术上,该新能源汽车的空间利用率更高,并且,能够减小连接管的使用,在安装过程中节省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升温热交换器以及降温热交换器,所述降温热交换器包括用于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道以及与所述冷媒通道并排设置且与所述冷媒通道进行热交换的第一过水通道,所述升温热交换器包括用于供热水流通的热水通道以及与所述热水通道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热水通道进行热交换的第二过水通道,所述第一三通阀包括第一阀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阀体上的换向开关,所述第一阀体内开设有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一出水通道,所述第二三通阀包括第二阀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阀体上的通断开关,所述第二阀体内开设有第二进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并排设置,所述降温热交换器设于所述第一阀体的端部,所述升温热交换器设于所述第二阀体的端部且与所述降温热交换器相对,所述第一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于所述换向开关开启时与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所述第一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于所述换向开关闭合时与第二过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所述二过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所述第二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于所述通断开关开启时与所述热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并且,所述热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所述第二进水通道的出水口于所述通断开关关闭时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的进水口相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通阀还包括第一进水管接头以及第一出水管接头,所述第一进水管接头由所述第一进水通道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出水管接头由所述第一出水通道向外延伸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接头的外侧设有第一环形凸边,所述第一出水管接头的外侧设有第二环形凸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通阀还包括第二进水管接头以及第二出水管接头,所述第二进水管接头由所述第二进水通道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出水管接头由所述第二出水通道向外延伸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管接头的外侧设有第三环形凸边,所述第二出水管接头的外侧设有第四环形凸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换热装置包括膨胀阀,所述膨胀阀设于所述降温热交换器的外侧,所述膨胀阀内开设有冷媒流入通道以及冷媒流出通道,所述冷媒流入通道的流出口与所述冷媒通道的流入口相对接,所述冷媒流出通道的流入口与所述冷媒通道的流出口相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阀还包括流入管以及流出管,所述流入管由所述冷媒流入通道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流出管由所述冷媒流出通道向外延伸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件,所述降温热交换器通过第一支架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三通阀和所述第二三通阀。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支架件,所述升温热交换器通过第二支架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三通阀和所述第二三通阀。
10.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换热装置。
CN201821459373.5U 2018-09-06 2018-09-06 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0083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59373.5U CN209008337U (zh) 2018-09-06 2018-09-06 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59373.5U CN209008337U (zh) 2018-09-06 2018-09-06 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08337U true CN209008337U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31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5937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008337U (zh) 2018-09-06 2018-09-06 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0833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216A (zh) * 2019-12-30 2020-04-21 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阀体集成模块及热泵空调系统
CN112428774A (zh) * 2020-11-06 2021-03-02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元件及其热管理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8216A (zh) * 2019-12-30 2020-04-21 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阀体集成模块及热泵空调系统
CN111038216B (zh) * 2019-12-30 2022-10-14 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阀体集成模块及热泵空调系统
CN112428774A (zh) * 2020-11-06 2021-03-02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元件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2428774B (zh) * 2020-11-06 2022-03-18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元件及其热管理系统
CN114407612A (zh) * 2020-11-06 2022-04-29 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流体控制元件及其热管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48573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05835653B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的集中式多工况热管理系统
WO2021218263A1 (zh) 冷媒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5977573B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0053445A (zh) 电动汽车二次回路热泵空调热管理系统
CN207077971U (zh) 一种用于混动汽车的整车热管理装置
CN106642792A (zh) 喷气增焓空调机组
CN107234941A (zh) 一种客车集中热管理系统
CN209008337U (zh) 集成换热装置及新能源汽车
CN106532173A (zh)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
CN206572797U (zh) 喷气增焓空调机组
CN109398025A (zh) 电动汽车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03908092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换热系统
CN206771795U (zh) 空调系统
CN20859326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CN205481989U (zh) 空调系统
CN208312577U (zh) 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CN208164701U (zh) 电动汽车热管理装置
CN107839496A (zh) 动力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N104848617A (zh) 一种二氧化碳热泵热水机的化霜系统
CN104848515B (zh) 空调换热器及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27483A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辅助调温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3880864U (zh) 一种用于空调器和热水器的热交换系统
CN209305295U (zh) 一种电动车空调及电动车
CN106871496A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