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82498U - 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782498U CN208782498U CN201821560481.1U CN201821560481U CN208782498U CN 208782498 U CN208782498 U CN 208782498U CN 201821560481 U CN201821560481 U CN 201821560481U CN 208782498 U CN208782498 U CN 2087824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battery pack
- battery group
- energy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4831 Hot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属于电池技术领域,解决了因电网功率变化所导致的电池组温度升高影响其寿命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储能电池组、动力电池组、水冷夹层、串联接线器、均衡器和均流器,通过将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间隔分布并通过串联接线器串联在一起,并在间隔分布且相邻的所述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之间设有水冷夹层提高对电池组的散热,并且,在其串联的一端连接均衡器,另一端连接均流器,均衡器和均流器接入电网,解决因电网功率变化所导致的电池组温度升高影响其寿命的问题,实现电池单体的电流一致,以应对电池输出功率剧烈变化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背景技术
电池成组,顾名思义,是由若干电池模块组成的整体,用于大规模、用电量大的设备供电,如汽车。若干电池模块相互排列成整体后,它们的散热量较高,势必会造成电池成组的散热能力不足。
目前,针对电池成组散热的方式,大部分为自然冷却,针对电池成组,空气很难将其热量在短时间内散发,积聚的热量影响电池成组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现有的电池成组因电网所需功率的剧烈变化,使得电池成组承受较大的充放电电流,给电池成组带到较大的温度升高、寿命减小的问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散热及电网剧烈变化所引发的问题的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包括储能电池组、动力电池组、水冷夹层、串联接线器、均衡器和均流器,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间隔分布并通过串联接线器串联在一起,在其串联的一端连接均衡器,另一端连接均流器,均衡器和均流器接入电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间隔分布且相邻的所述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之间设有水冷夹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冷夹层为水冷箱,水冷箱与两侧的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之间涂抹一层导热胶或设置一层锡箔纸。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冷夹层为若干水冷管道组成,水冷管道呈扁平带状或S型盘绕在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之间的的同一平面内,水冷管道与两侧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储能电池组由若干单体电池A组成,若干单体电池A之间并联极耳片通过相互并联,单体电池A外侧通过电池组绑带捆绑,单体电池A的正负极极耳分布在同一端,单体电池A的正极设置在正极并联触片的正极极耳孔内,单体电池A的负极设置在负极并联触片的负极极耳孔内,所述正极并联触片与串联接线器的正极接线端连接,负极并联触片与串联接线器的负极接线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动力电池组由若干单体电池B组成,若干单体电池B之间并联极耳片通过相互并联,单体电池B外侧通过电池组绑带捆绑,单体电池B的正负极极耳分布在同一端,单体电池B的正极设置在正极并联触片的正极极耳孔内,单体电池B的负极设置在负极并联触片的负极极耳孔内,所述正极并联触片与串联接线器的正极接线端连接,负极并联触片与串联接线器的负极接线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池组绑带为铝带或铜带制作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串联接线器内的正极接线端和负极接线端之间串联有指示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均流器与储能电池组、动力电池组串联,均衡器、均流器、串联接线器均与电池管理模块连接,电池管理模块连接电池控制模块。
所述的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在电池产品中的用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通过将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间隔分布并通过串联接线器串联在一起,并在间隔分布且相邻的所述储能电池组和动力电池组之间设有水冷夹层提高对电池组的散热,并且,在其串联的一端连接均衡器,另一端连接均流器,均衡器和均流器接入电网,解决因电网功率变化所导致的电池组温度升高影响其寿命的问题,实现电池单体的电流一致,以应对电池输出功率剧烈变化的情况,在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通过均衡和均流,组成一致性的电池组。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中储能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中串联接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储能电池组、2-动力电池组、3-电池组绑带、4-单体电池A、5-单体电池B、6-水冷夹层、7-并联极耳片、8-正负极极耳、9-串联接线器、10-均衡器、11-均流器、12-电网、13-电池控制模块、14-电池管理模块、15-正极、16-负极、17-指示灯、18-正极接线端、19-负极接线端、20-正极并联触片、21-正极极耳孔、22-负极并联触片、23-负极极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包括储能电池组1、动力电池组2、水冷夹层6、串联接线器9、均衡器10和均流器11,所述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间隔分布并通过串联接线器9串联在一起,在其串联的一端连接均衡器10,另一端连接均流器11,均衡器10和均流器11接入电网12。
为了解决因电网12功率变化所导致的电池组温度升高影响其寿命的问题,更进一步增加电池组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间隔分布且相邻的所述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之间设有水冷夹层6,优选的,所述的水冷夹层6为水冷箱,水冷箱与两侧的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之间涂抹一层导热胶或设置一层锡箔纸,增强水冷箱与两侧的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之间的热传导效率。
所述储能电池组1由若干单体电池A4组成,若干单体电池A4之间并联极耳片7通过相互并联,单体电池A4外侧通过电池组绑带3捆绑,单体电池A4的正负极极耳8分布在同一端,单体电池A4的正极15设置在正极并联触片20的正极极耳孔21内,单体电池A4的负极16设置在负极并联触片22的负极极耳孔23内,所述正极并联触片20与串联接线器9的正极接线端18连接,负极并联触片22与串联接线器9的负极接线端19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组2由若干单体电池B5组成,若干单体电池B5之间并联极耳片7通过相互并联,单体电池B5外侧通过电池组绑带3捆绑,单体电池B5的正负极极耳8分布在同一端,单体电池B5的正极15设置在正极并联触片20的正极极耳孔21内,单体电池B5的负极16设置在负极并联触片22的负极极耳孔23内,所述正极并联触片20与串联接线器9的正极接线端18连接,负极并联触片22与串联接线器9的负极接线端19连接。
为了提高电池组绑带3的热传导性能,优选的,所述电池组绑带3为铝带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
为了便于对串联接线器9工作情况的辨别,优选的,在串联接线器9内的正极接线端18和负极接线端19之间串联有指示灯17。
所述均流器11与储能电池组1、动力电池组2串联,以采集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电流及温度,并实现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电流一致,以应对电网12功率的变化对单体电池的影响;所述均衡器10、均流器11、串联接线器9均与电池管理模块14连接,电池管理模块14连接电池控制模块13,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通过串联接线器9接收电池管理模块14的指令对其进行均衡,电池管理模块14与均流器11连接,以便读取均流器11的电流,并发送指令控制器实现电池单体的电流一致。
将储能电池组1、动力电池组2间隔串联,以应对电池输出功率剧烈变化的情况,从而提高整体的峰值输出和输入功率,在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通过均衡和均流,组成一致性的电池组。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包括储能电池组1、动力电池组2、水冷夹层6、串联接线器9、均衡器10和均流器11,所述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间隔分布并通过串联接线器9串联在一起,在其串联的一端连接均衡器10,另一端连接均流器11,均衡器10和均流器11接入电网12。
为了解决因电网12功率变化所导致的电池组温度升高影响其寿命的问题,更进一步增加电池组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间隔分布且相邻的所述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之间设有水冷夹层6,优选的,所述的水冷夹层6为若干水冷管道组成,水冷管道呈扁平带状或S型盘绕在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之间的的同一平面内,水冷管道与两侧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相接触,利用水流的将电池组产生的热量带走,并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
所述储能电池组1由若干单体电池A4组成,若干单体电池A4之间并联极耳片7通过相互并联,单体电池A4外侧通过电池组绑带3捆绑,单体电池A4的正负极极耳8分布在同一端,单体电池A4的正极15设置在正极并联触片20的正极极耳孔21内,单体电池A4的负极16设置在负极并联触片22的负极极耳孔23内,所述正极并联触片20与串联接线器9的正极接线端18连接,负极并联触片22与串联接线器9的负极接线端19连接。
所述动力电池组2由若干单体电池B5组成,若干单体电池B5之间并联极耳片7通过相互并联,单体电池B5外侧通过电池组绑带3捆绑,单体电池B5的正负极极耳8分布在同一端,单体电池B5的正极15设置在正极并联触片20的正极极耳孔21内,单体电池B5的负极16设置在负极并联触片22的负极极耳孔23内,所述正极并联触片20与串联接线器9的正极接线端18连接,负极并联触片22与串联接线器9的负极接线端19连接。
为了提高电池组绑带3的热传导性能,优选的,所述电池组绑带3为铜带制作而成,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
为了便于对串联接线器9工作情况的辨别,优选的,在串联接线器9内的正极接线端18和负极接线端19之间串联有指示灯17。
所述均流器11与储能电池组1、动力电池组2串联,以采集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电流及温度,并实现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电流一致,以应对电网12功率的变化对单体电池的影响;所述均衡器10、均流器11、串联接线器9均与电池管理模块14连接,电池管理模块14连接电池控制模块13,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通过串联接线器9接收电池管理模块14的指令对其进行均衡,电池管理模块14与均流器11连接,以便读取均流器11的电流,并发送指令控制器实现电池单体的电流一致。
将储能电池组1、动力电池组2间隔串联,以应对电池输出功率剧烈变化的情况,从而提高整体的峰值输出和输入功率,在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通过均衡和均流,组成一致性的电池组。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包括储能电池组(1)、动力电池组(2)、水冷夹层(6)、串联接线器(9)、均衡器(10)和均流器(11), 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间隔分布并通过串联接线器(9)串联在一起,在其串联的一端连接均衡器(10),另一端连接均流器(11),均衡器(10)和均流器(11)接入电网(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分布且相邻的所述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之间设有水冷夹层(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夹层(6)为水冷箱,水冷箱与两侧的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之间涂抹一层导热胶或设置一层锡箔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夹层(6)为若干水冷管道组成,水冷管道呈扁平带状或S型盘绕在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之间的同一平面内,水冷管道与两侧储能电池组(1)和动力电池组(2)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组(1)由若干单体电池A(4)组成,若干单体电池A(4)之间并联极耳片(7)通过相互并联,单体电池A(4)外侧通过电池组绑带(3)捆绑,单体电池A(4)的正负极极耳(8)分布在同一端,单体电池A(4)的正极(15)设置在正极并联触片(20)的正极极耳孔(21)内,单体电池A(4)的负极(16)设置在负极并联触片(22)的负极极耳孔(23)内,所述正极并联触片(20)与串联接线器(9)的正极接线端(18)连接,负极并联触片(22)与串联接线器(9)的负极接线端(1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组(2)由若干单体电池B(5)组成,若干单体电池B(5)之间并联极耳片(7)通过相互并联,单体电池B(5)外侧通过电池组绑带(3)捆绑,单体电池B(5)的正负极极耳(8)分布在同一端,单体电池B(5)的正极(15)设置在正极并联触片(20)的正极极耳孔(21)内,单体电池B(5)的负极(16)设置在负极并联触片(22)的负极极耳孔(23)内,所述正极并联触片(20)与串联接线器(9)的正极接线端(18)连接,负极并联触片(22)与串联接线器(9)的负极接线端(19)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绑带(3)为铝带或铜带制作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接线器(9)内的正极接线端(18)和负极接线端(19)之间串联有指示灯(1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其特征在于,均流器(11)与储能电池组(1)、动力电池组(2)串联,均衡器(10)、均流器(11)、串联接线器(9)均与电池管理模块(14)连接,电池管理模块(14)连接电池控制模块(1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560481.1U CN208782498U (zh) | 2018-09-25 | 2018-09-25 | 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560481.1U CN208782498U (zh) | 2018-09-25 | 2018-09-25 | 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782498U true CN208782498U (zh) | 2019-04-23 |
Family
ID=66162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560481.1U Active CN208782498U (zh) | 2018-09-25 | 2018-09-25 | 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782498U (zh) |
-
2018
- 2018-09-25 CN CN201821560481.1U patent/CN2087824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180009U (zh) | 新能源汽车水冷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03312425U (zh) | 带有热管理装置的电池系统 | |
CN210073975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软包电池模组 | |
CN103647118B (zh) | 电池温控装置 | |
CN111245296A (zh) | 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温差发电均衡充电装置 | |
CN201781012U (zh) | 高散热动力电池包 | |
CN208782498U (zh) | 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 |
CN109119725A (zh) | 超薄铝带热管结合复合相变材料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110544753A (zh) | 一种新型带管路式铜镍复合片的液冷模组 | |
CN103579543B (zh) | 电子智能电池箱 | |
CN202817143U (zh) | 一种自内而外的蓄电池加热装置 | |
CN109841923A (zh) | 一种电池组低温加热装置、电池模块及车辆 | |
CN205122704U (zh) | 一种新型组合电池 | |
CN205264833U (zh) | 带有预热装置的电池系统 | |
CN204348808U (zh) | 一种卷绕式高倍率锂离子电池 | |
CN109217344A (zh) | 一种电网串联负载隔离式的电池成组系统 | |
CN204118169U (zh) | 一种新型双极耳软包装电池组 | |
CN203631701U (zh) | 电池温控装置 | |
CN208849041U (zh) | 超薄铝带热管结合复合相变材料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07967253U (zh) | 电池组低温加热装置、电池模块及车辆 | |
CN208539015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05680558U (zh) | 一种自冷散热结构以及自冷散热的锂离子电容器模组 | |
CN202997008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散热结构 | |
CN111162350A (zh) | 一种具有ptc加热片和热管集成化结构的电池箱 | |
CN202025834U (zh) |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散热及加热集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