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0673U - 曝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曝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0673U
CN208700673U CN201820900026.5U CN201820900026U CN208700673U CN 208700673 U CN208700673 U CN 208700673U CN 201820900026 U CN201820900026 U CN 201820900026U CN 208700673 U CN208700673 U CN 208700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ation
pipe
bucket
sewag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000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慧雯
谢天
黄志红
芦红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ea Mountain Amusement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ea Mountain Amusement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ea Mountain Amusement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ea Mountain Amusement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8209000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00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0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06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桶和连通管,于曝气桶的上方设置曝气板,曝气板设置有若干用于增加污水内的空气的通水孔,曝气桶与污水进水管连通,污水可由上至下冲刷曝气板,曝气桶的底部连通连通管。本实用新型曝气装置利用曝气板的通水孔将污水分成多股细水流,跌落至曝气桶的过程中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氧化污水中的氨氮或者使氧气与好氧微生物充分接触。污水跌落到曝气桶时,可曝气桶内形成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更有利于污水中的微小气泡与杂质抱团,而形成体积和重量更大的杂质气泡。

Description

曝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曝气装置。
背景技术
水资源是对人类生存最关键的资源之一。而如今生态环境遭破坏、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处理技术尤为重要。
在水处理技术中,对污水进行好氧处理关键的步骤,需要尽可能多将空气融于污水中,才能增加污水中的含氧量,为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但是,现有技术的水处理系统在曝气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污水池底部向待处理污水中通入大量压缩空气,为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采用此种方式,由于是在污水池底部通入压缩空气,使得远离水池底部的污水无法与空气充分接触,造成污水中的氧气量不足,容易造成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去除不彻底,降低污水处理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曝气装置,其能够使污水与空气充分接触。
为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曝气装置,包括曝气桶和连通管,于所述曝气桶的上方设置曝气板,所述曝气板设置有若干用于增加污水内的空气的通水孔,所述曝气桶与污水进水管连通,所述污水可由上至下冲刷所述曝气板,所述曝气桶的底部连通所述连通管。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桶的底部连接,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所述第一管道内的所述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上至下,所述第二管道内的所述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下至上。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曝气桶的内径、所述第一管道的内径和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依次变小。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设置有套管,所述第一管道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套管内,且所述第一管道侧壁与所述套管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管道侧壁与所述套管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管道。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通管为U型管,所述U型管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桶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过滤器连接,所述U型管靠近所述过滤器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所述U型管靠近所述曝气桶的一端的内径,且所述U型管靠近所述曝气桶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所述曝气桶的内径。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曝气桶内的储水桶,所述储水桶的开口端高于所述曝气桶的开口端,所述曝气板设置在所述储水桶的开口端,所述储水桶与所述污水进水管连通。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曝气板的外边沿不超出于所述曝气桶的侧壁。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曝气板呈环形结构,所述曝气板的中心孔套设在所述储水桶的开口端。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曝气板远离所述曝气桶的一侧设置挡板,所述挡板沿竖直方向延伸。
作为所述的曝气装置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通水孔的孔径为3mm;
和/或,
所述曝气板的孔隙率为5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曝气桶上设置若干通水孔,污水从污水进水管进入到曝气板上,通过曝气板上的通水孔将污水分成多股细水流或薄水幕后跌落至曝气桶中,细水流或薄水幕跌落至曝气桶的过程中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氧化污水中的氨氮或者使氧气与好氧微生物充分接触。污水跌落到曝气桶时,可在曝气桶内形成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更有利于污水中的微小气泡与杂质抱团,而形成体积和重量更大的杂质气泡。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是实施例所述水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所述水处理系统对反冲洗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所述水处理系统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所述曝气板与所述曝气桶以及所述储水桶的安装结构示意。
图中:
1、曝气装置;11、曝气桶;12、曝气板;13、通水孔;14、挡板;15、连接管;16、第一管道;17、第二管道;
2、污水进水管;21、储水桶;
3、储药桶;31、药液管;32、药液阀;33、药液管接头;
4、过滤器;41、过滤桶;42、排水口;43、第一过滤层;44、第二过滤层;45、第三过滤层;46、第一承托分层;47、第二承托分层;48、第三承托分层;49、第四承托分层;
5、污水排出管;
6、强制反冲洗管;61、开关阀;
7、清水排出管;71、清水盘;
8、反冲洗装置;81、第一反冲洗管;82、第二反冲洗管;83、虹吸破坏管;84、抽气管;85、第一抽气支管;86、第二抽气支管;
9、污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4所示,其中,图1为所述水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时的状态示意图,图中的箭头为水流的方向头;图2为所述水处理系统对反冲洗时的状态示意图,图中的箭头为水流的方向头。
于本实施例中,此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进水管2、曝气装置1和过滤器4:其中,污水进水管2用于通入污水,曝气装置1包括曝气桶11和连通管,所述曝气桶11的上方设置曝气板12,所述曝气板12设置有若干用于增加污水内的空气的通水孔13。所述曝气桶11与所述污水进水管2连通,所述污水可由上至下冲刷所述曝气板12,所述曝气桶11的底部连通所述连通管。所述过滤器4上开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42。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排水口42的上方,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连通管远离所述曝气桶11的底部的一端连接,且所述进水口的位置低于所述曝气桶11的底部。
通过在曝气板12上设置若干通水孔13,且污水可由上至下冲刷所述曝气板12并进入到曝气桶11中,此过程中污水与空气充分接触。具体地,曝气板12上的通水孔13将污水分成多股细小水流或者薄水幕跌落至曝气桶11中,细水流或薄水幕跌落至曝气桶11的过程中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得空气中的氧气与污水中的氨氮或者好氧微生物接触。污水跌落至曝气桶11时,在曝气桶11内形成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在曝气桶11内微小气泡粘附于污水中的杂质或微小气泡包裹污水中的杂质形成第一杂质泡,第一杂质泡随着水流进入到连通管内,第一杂质泡在连通管内相互碰撞发生抱团并形成第二杂质泡,其中第二杂质泡的重量和体积均比第一杂质泡的重量和体积大,不需要在水处理系统中投放混凝剂也能够将杂第一杂质泡抱团形成体积和重量较大的第二杂质泡,通过过滤器4将杂质过滤。由于曝气桶11的底部与连通管连通,进水口与连通管远离曝气桶11的底部的一端连接,第二杂质泡在水流作用下沿着连通管内的水流方向进入到过滤器4内,利用过滤器4将污水中的第二杂质泡进行阻挡,第二杂质泡被阻挡在最靠近进水口的过滤层处,剩余杂质则依次通过过滤器4的过滤层进行过滤,最终从排水口42排出不含杂质或含杂质较少的清水。通过此设计,使得污水中的大部分杂质被形成第二杂质泡阻挡最靠近进水口的过滤层处,仅有少量的杂质经过过滤层过滤,有效地提高了过滤效果。为了使曝气板12均匀地通过污水,所述通水孔13均匀分布于曝气桶11上。需要注意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杂质指的是污水中的悬浮物、颗粒、微生物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处理系统与传统的水处理系统的最大的不同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水处理系统是先将污水与空气充分接触后,再进入到曝气桶11中。污水从曝气板12上进入到曝气桶11时,能够在曝气桶11的内部产生大量的微小气泡,利用曝气桶11中的微小气泡粘附污水中的杂质的表面或微小气泡将污水中的杂质包裹,而形成第一杂质泡,第一杂质泡进入到连通管内相互碰撞后形成体积和重量较大的第二杂质泡,再由过滤器4过滤得到不含杂质或含杂质较少的清水,极大地提升了过滤效果。
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管道16和第二管道17,所述第一管道16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桶11的底部连接,另一端连通第二管道17的下端。所述第二管道17的上端连通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管道16内的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上至下,所述第二管道17内的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下至上。所述曝气桶11的内径、所述第一管道16的内径和所述第二管道17的内径依次变小。设置曝气桶11的内径大于第一管道16的内径,融入有空气的污水进入到第一管道16后,第一管道16的单位空间中的第一杂质泡的数量增加,使得第一管道16的污水中的微小气泡对第一杂质泡进行相互碰撞,增大第一杂质气泡相互碰撞的几率,而抱团形成最终由第一杂质泡变为第二杂质泡。第二杂质泡的浮力大于重力以及向下的阻力之和,使得第二杂质泡受到向上的合力,从而使得第二杂质泡上浮。第一管道16内较快的水流将第二杂质泡带入到第二管道17中,由于所述第二管道17的内径小于述第一管道16的内径,第二管道17的单位空间中的第二杂质泡的数量增加,而第二管道17内的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下至上,第二管道17内的污水中的微小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对第二杂质泡进行碰撞,而使得微小气泡与第二杂质泡抱团形成体积和重量均较大的杂质胶体。并且在此过程中,第二管道17内的污水中的微小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还会与污水中未抱团的第一杂质泡进行抱团而形成第二杂质泡,增加第二杂质泡的数量。在水流作用下,杂质胶体随污水进入到过滤器4中,杂质胶体被阻挡在最靠近进水口的过滤层处,剩余杂质则依次通过过滤器4的过滤层进行过滤,最终从排水口42排出不含杂质或含杂质较少的清水。通过此设计,使得污水中的大部分杂质被形成杂质胶体阻挡在最靠近进水口的过滤层处,仅有少量的杂质经过过滤层过滤,有效地提高了过滤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16的一端设置有套管,所述第一管道16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套管内,且所述第一管道16侧壁与所述套管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管道16侧壁与所述套管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管道17。
其中,所述第二管道17与所述过滤器4之间具有连接管15,所述连接管15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17连通。连接管15的设置,使得污水从第二管道17通过连接管15流至过滤器4内,进而带动微小气泡和杂质胶体通入到过滤器4内。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连通管还可以设置为U型管,U型管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桶11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过滤器4连接,所述U型管靠近过滤器4的一端的内径小于U型管靠近所述曝气桶11的一端的内径,且所述U型管靠近所述曝气桶11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所述曝气桶11的内径。通过上述的U型管也能使污水中的微小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对第二杂质泡进行碰撞或者第二杂质泡与第二杂质泡进行相互碰撞,并抱团形成杂质胶体。
其中,所述曝气装置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曝气桶11内的储水桶21。在所述曝气桶11与储水桶21之间具有储水腔体。所述储水桶21的开口端高于所述曝气桶11的开口端,所述曝气板12设置在所述储水桶21的开口端,所述储水桶21与所述污水进水管2连通。优选的,将储水桶21设置在所述曝气桶11的中间位置,使得在曝气桶11与储水桶21之间形成环形的储水腔体。通过污水进水管2向储水桶21内通入待处理的污水,当储水桶21内的污水被注满后,污水从储水桶21的开口端溢出并经过曝气板12上的通水孔13,通水孔13将污水分流成多股水细小水流,并且污水还可以通过曝气板12的外边沿形成薄水幕。由于储水桶21的开口端高于曝气桶11的开口端,并且曝气板12设置在所述储水桶21的开口端,使得曝气板12与曝气桶1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细小水流以及薄水幕从曝气板12上跌落到曝气桶11的过程中,细小水流以及薄水幕与空气充分接触,同时大量的空气融入污水中,在曝气桶11内形成大量的微小气泡。储水桶21的设置将所述曝气板12储水桶21的设置将所述曝气板12固定的同时,方便将污水通过通水孔13流到曝气桶11内,增强了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操作性。
所述曝气板12与所述曝气桶11的开口端之间距离根据通水孔13的大小进行具体的设置,以保证通过的通水孔13的污水能与空气充分接触,同时在细水流和薄水幕跌落至曝气桶11内时形成大量的微小气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板12与所述曝气桶11的开口端之间的距离为50mm。
其中,曝气板12可通过卡扣组件固定在储水桶21的开口端,还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储水桶21的开口端,或者是将曝气板12与储水桶21的开口端设计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并不对曝气板12与储水桶21的安装形式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板12采用不锈钢制成。但是,曝气板12并不限于是不锈钢制成,也可以是采用塑料或者玻璃等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通水孔13的孔径为3mm,所述曝气板12的孔隙率为50%。通水孔13的孔径并不限于上述的设置,在实际使用中曝气板12的桶水孔的孔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为了避免在污水在通过曝气板12的过程中通过曝气板12的外边沿溢流到曝气桶11的外部,所述曝气板12的外边沿不超出于所述曝气桶11的侧壁,防止污水从储水桶21流到所述曝气桶11的过程向曝气桶11的外部溢流。但是,防止污水从曝气桶11的外部溢流并不限于上述的设置,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曝气板12远离所述曝气桶11的一侧设置沿竖直方向延伸挡板14,利用挡板14围设为腔体结构,防止污水从曝气板12的外边沿溢流,以保证从桶水孔通过的污水全部跌落到曝气桶11的内部。具体地,所述曝气板12呈环形结构,所述曝气板12的中心孔套设在所述储水桶21的开口端,使得储水桶21内的污水从储水桶21的开口端的周部流到曝气板12上。
作为所述水处理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器4包括过滤桶41,所述过滤桶41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水口42之间设置有过滤层。在水流的作用下使杂质胶体进入到过滤桶41中,设置过滤层使杂质胶体被阻隔在过滤层上,从而得到不含杂质或杂质较少的清水。由于污水进入到过滤桶41中水流速度得到缓冲,在过滤桶41内,气泡上浮的速度大于水流的速度,气泡及其包裹的杂质上浮到水面行形成泡沫。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层通过支撑孔板固定在过滤桶41的侧壁上。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粘胶剂、螺钉等固定在过滤桶41的侧壁上。
所述过滤桶41内设置支撑孔板,所述支撑孔板间隔设置在所述过滤桶的底部的上方,所述排水口42位于所述支撑孔板的下方,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支撑孔板的上方,所述支撑孔板上依次设置承托层组、第三过滤层45、第二过滤层44和第一过滤层43。其中,所述第一过滤层43的过滤介质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层44的过滤介质的粒径,所述第二过滤层44的过滤介质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三过滤层45的过滤介质的粒径,所述承托层组的过滤介质的粒径由上至下依次变大。先利用粒径较大的过滤介质的第一过滤层43体积较大的杂质胶体进行阻隔在第一过滤层43上。体积较小的杂质穿过第一过滤层43后,利用粒径较小的过滤介质的第二过滤层44对体积稍小的杂质进行阻隔,体积更小的杂质穿过第二过滤层44后,利用过滤介质的粒径更小的第三过滤层45对体积更小的杂质进行阻隔,提升过滤效果,并减小过滤层被堵塞的可能性。承托层组的设置,主要是用于对第一过滤层43以及第二过滤层44、第三过滤层45进行支撑作用。将承托层组的过滤介质的粒径由上至下依次变大设置,用于阻止承托层组中的滤料被水流通过支撑孔板流走,对承托层组进行保护,同时也避免滤料进入到过滤桶41的底部。
具体地,第一过滤层43的厚度为400mm,过滤介质的粒径为0.8-1.6mm;第二过滤层44的厚度为300mm,过滤介质的粒径为0.5-1.0mm;第三过滤层45的厚度为100mm,过滤介质的粒径为0.2-0.5mm。
在本实施例中,承托层组由四层承托分层组成,各承托分层厚度相等,均为70mm。承托层组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承托分层46、第二承托分层47、第三承托分层48和第四承托分层49。其中,第一承托分层46的过滤介质的粒径为0.5-1.0mm,第二承托分层47的过滤介质的粒径为1.0-2.0mm,第三承托分层48的过滤介质的粒径为2.0-4.0mm,第四承托分层49的过滤介质的粒径为4.0-8.0mm,通过第二承托分层47对第一承托分层46的过滤介质进行阻隔,避免第一承托分层46的过滤介质进入第二承托分层47中,第二承托分层47的过滤介质通过第三承托分层48的孔隙进行阻隔,同时第四承托分层49的孔隙对第三承托分层47的过滤介质进行阻隔,通过此设计,利用过滤介质的粒径较小的承托分层的过滤介质对过滤介质的粒径较大的承托分层的过滤介质进行阻隔,防止在过滤时各个承托分层中的过滤介质随水流通过支撑孔板中的过滤孔跌落至过滤桶41的底部,随着过滤器4使用的时间的增长而不会导致过滤层中介质的减少。优选地,第一承托分层46、第二承托分层47、第三承托分层48以及第四承托分层49的过滤介质均为磁铁矿石。设置磁铁矿石能够对水中的铁离子吸附,保证对污水过滤的纯净度。值得注意的是,各层过滤层的厚度和过滤介质的粒径并不限于上述的设置,在实际的使用中,各层过滤层的厚度和过滤介质的粒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过滤层43为无烟煤过滤层,第二过滤层44为石英砂过滤层,第三过滤层45为磁铁矿石过滤层。通过无烟煤过滤层、石英砂过滤层和磁铁矿石过滤层,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杂质,其中,支撑孔板与过滤桶41底部之间的间隙形成清水出水通道。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过滤桶41的顶部,所述排水口42设置在所述过滤桶41的侧壁,且所述排水口42与清水出水通道连通。优选地,所述排水口42设置在所述清水出水通道对应的所述过滤桶41的侧壁上。
为了在所述过滤桶41内存储待过滤的污水,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无烟煤过滤层间隔设置以在所述过滤桶41内形成储水空间。
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反冲洗装置8,所述反冲洗装置8与所述过滤器4的所述进水口连通,当所述过滤器4内的过滤层被杂质堵住并使所述过滤器4内的气压低于外部气压时,所述反冲洗装置8通过所述进水口抽取所述过滤器4内的水,以实现所述过滤器4内的水反向冲刷所述过滤层。反冲洗装置8的设置,主要是用于对过滤器4进行反冲洗,以将过滤桶41内的杂质清除,以保证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正常使用。
所述过滤桶41外设置有清水盘71,所述清水盘71与所述排水口42连通,所述反冲洗装置8包括抽气管84、虹吸破坏管83以及反冲洗管。其中,所述反冲洗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污水槽9连通。所述虹吸破坏管83的一端与所述反冲洗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清水盘71连通。所述抽气管84的一端与所述反冲洗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污水槽9连通。随着过滤器4内的过滤层上阻隔和吸附的杂质的增多,各个过滤层的孔隙将会逐渐减小,而通过第一过滤层43、第二过滤层44、第三过滤层45以及承托层组的水流的阻力不断增大,通过承托孔板的过水量也减小,通过过滤层的过水量小于进入进水口的过水量时,过滤桶41内的水位将逐渐上升,并从进水口进入到反冲洗管内。当反冲洗管内的水位到达抽气管84与反冲洗管的连通的管口处时,水流进入到抽气管84中被排出到污水排出管5,在此过程中,抽气管84内的空气被从抽气管84内通过的水流排出,排出的水像活塞那样把抽气管84内的空气排出以降低反冲洗管内的气压降,通过虹吸作用使反冲洗管内的水位继续上升并流出到污水槽9内,在此过程中通过水流带动过滤桶41内的杂质及泡沫排出到污水槽9中,并从污水排出管5排出以实现所述过滤器4内的水反向冲刷过滤层。在进行反冲洗操作时,虹吸破坏管83与清水盘71连通的一端浸没于清水盘71的水中,保证空气不会进入反冲洗管内,使得反冲洗管内处于负压的状态,在反冲洗的过程中,清水盘71中的水不断通过出水口流到过滤桶41内,清水盘71中的水位降低,当清水盘71中的水位低于虹吸破坏管83的管口时,虹吸破坏管83与清水盘71连通的一端露出水面与空气连通,空气从虹吸破坏管83进入到抽气管84内,反冲洗管内部的气压随着反冲洗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增长而增大,当反冲洗管内部的气压大于或等于外部的气压时,过滤桶41内的污水停止从反冲洗管排出,完成对过滤器4的反冲洗的操作。当随着过滤桶41内的过滤层的杂质的增多,过滤层内的孔隙变小,过滤桶41内的水位上升,则再次自动进行上述的反冲洗的操作。通过上述的设计,使得过滤器4能够自动进行反冲洗,自动清除过滤器4内的杂质以及泡沫,避免杂质堵塞过滤层,延长所述水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反冲洗管与污水槽9连通的一端浸没于污水槽9的水中,保证在反冲洗的过程中污水可从污水槽9连通的一端排到污水槽9内,且空气不会从污水槽9连通的一端连通的一端进入。抽气管84与污水槽9连通的一端浸没于污水槽9的水中,保证抽气管84内的空气顺利排出而不会有空气从抽气管84与污水槽9连通的一端进入。通过上述的设计,确保所述水处理系统能够自动的进行反冲洗操作,保证所述过滤器4的清洁性,延长所述水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
所述反冲洗管包括第一反冲洗管81以及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81连通的第二反冲洗管82。第一反冲洗管81远离第二反冲洗管82的一端与过滤器4的进水口连通,第二反冲洗管82远离第一反冲洗管81的一端与所述污水排出管5连通。为了使在进行反冲洗时,反冲洗内的污水顺利地流到反冲洗管的顶部,第二反冲洗管82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一反冲洗管81的管径,保证在进行反冲洗时,第二反冲洗管82的水满管运行以利于将管内空气排走。在本实施例中,抽气管84与第一反冲洗管81连通。
优选地,所述抽气管84上设置有第一抽气支管85以及第二抽气支管86,所述第一抽气支管85的一端与第一反冲洗管81的顶部连通,另一端与抽气支管的非端部连通;第二支管的一端与第一反冲洗管81靠近所述第二反冲洗管82的一端连通,另一端与抽气管84连通。抽气管84和第二反冲洗管82的设置,在抽气管84和第二反冲洗管82其中的一个发生堵塞的情况,可通过另一个将污水排出,确保反冲洗的顺利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虹吸破坏管83与第一反冲洗管81的顶部连通,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虹吸破坏管83可以根据反冲洗管的实际长度和高度在反冲洗管上选择合适的连通的位置。
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强制反冲洗装置。当过滤桶41内的水位低于反冲洗水位线时,利用强制反冲洗装置对过滤器4进行反冲洗,保证过滤器4内部的整洁性。强制反冲洗装置的设置可随时对过滤器4进行反冲洗,并不需要待过滤桶41内的水位到达抽气管84与反冲洗管的连通的管口处。具体地,所述强制反冲洗装置包括强制反冲洗管6,所述强制反冲洗管6的一端与所述污水进水管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抽气管84选择性连通,所述强制反冲洗管6位于所述污水进水管2与所述抽气管84之间设置有开关阀61。控制开关阀61使得强制反冲洗管6分别连通污水进水管2和抽气管84,污水从污水进水管2与强制反冲洗管6的连通处进入到强制反冲洗管6内,将强制反冲洗管6内的部分空气从抽气管84抽出。由于抽气管84内的空气减少,反冲洗管内的气压降低,而抽气管84与过滤桶41的进水口连通,随着反冲洗管内的气压降低过滤桶41内部的气压也降低。在气压的作用过滤桶41的排水口42通过清水排出管7从清水盘71中将清水以及连通管中的污水反吸到过滤桶41内,从而使过滤桶41内部的水位上升,当反冲洗管中的水位到达反冲洗管与抽气管84连通的位置时,所述水处理系统进行反冲操作。
为了方便所述污水排出管5的排水,所述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水池,所述抽气管84。第二反冲洗管82通过污水池与污水排出管5连通。
作为所述水处理系统的再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储药桶3,所述清水盘71的一端连接有清水排出管7,所述储药桶3设置在所述清水排出管7的上方,且所述储水桶21与所述清水排出管7选择性连通。在储药桶3内可盛装消毒剂等药液对清水排出管7内的清水进一步处理,例如,对污水进行消毒、杀菌等处理。或者,可利用储药桶3盛装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剂,使得储药桶3内的药剂与清水混合之后具有治疗的作用。将储药桶3设置在清水排出管7的上方,由于清水排出管7内是螺旋重力流态,清水排出管7内部处于负压状态,在负压和储药桶3的药液的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储药桶3内的药液流向清水排出管7,将药液与清水排出管7的内部的清水混合均匀。其中,储药桶3与所述过滤桶41底部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m。
目前市面上都是采用柱塞泵给水处理系统加药,本系统不需要设置柱塞泵,靠利用重量和负压的作用可以将药剂输送到水中,结构简单,且节约了一次性投资及运营费用。
具体地,在所述清水排出管7上设置有药液管接头33,药液管31的一端通过药液管接头33连接出储药管,另一端连接清水管排出管。
具体的,储药桶3通过药液管31与所述清水排出管7连通,所述药液管31上设置有药液阀32。通过控制药液阀32可控制药液在药液管31内的流通,方便对药液的控制。
为加快所述水处理系统对污水处理的速度,在所述的水处理系统中设置多个过滤器4,各个过滤器4分别通过连通管与曝气桶11连通。其中,各个过滤器4分别连接有反冲洗装置8,以及强制反冲装置。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个过滤器4。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过滤器4的数量设置为一个、两个、三个、五个等不同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任一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污水进水管2的污水由上至下冲刷曝气装置1的曝气板12,所述曝气板12上的通水孔13将所述污水分流为多股细小水流与空气充分接触,空气融入污水并与污水中的杂质融合形成第一杂质泡,所述第一杂质泡在连通管内相互碰撞抱团形成第二杂质泡,所述第二杂质泡进入过滤器4内过滤,其中,所述第二杂质泡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一杂质泡的重量。在污水进行曝气桶11前,先将污水与空气进行充分接触,使得空气中的氧气污水中的氨氮或者好氧微生物充分接触。在污水进入到曝气装置1的曝气桶11时,在曝气桶11中形成大量的微小气泡,微小气泡粘附在污水中的杂质形成第一杂质泡,第一杂质泡在连通管内相互碰撞抱团形成重量和体积较大的第二杂质泡,重量较大的第二杂质泡下沉并在水流的推动下进入过滤器4的过滤层中,通过过滤层的作用将杂质截留在过滤层上。所述的处理方法中,不需要投放混凝剂,即可使得污水中杂质形成杂质胶粒,杂质泡的抱团率高,水处理的效果良好。
具体的,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管道16和第二管道17,所述第一管道16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桶11的底部连接,另一端连通第二管道17的下端,所述第二管道17的上端连通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管道16内的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上至下,所述第二管道17内的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下至上。所述第一杂质泡在第一管道16内挤压抱团形成第二杂质泡,第二杂质泡在第而管道内抱团形成杂质胶体,其中,杂质胶体的重量和体积均大于第二杂质泡。杂质胶体的形成,便于将其过滤在过滤器4内,提升过滤的效果。
作为所述处理方法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对过滤器进行反冲洗,当过滤器41被杂质堵住并使过滤器4内的气压低于外部气压时,所述反冲洗装置8通过进水口抽取所述过滤器4内的水,以实现所述过滤器4内的水反向冲刷所述过滤层,以将过滤桶41内的杂质清除,以保证所述水处理系统的正常使用,延长所述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
作为所述处理方法的另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对过滤器4进行强制反冲洗,当过滤桶41内的水位低于反冲洗水位线(即过滤桶41内的水位低于抽气管84与反冲洗管的连通的管口处)时,利用强制反冲洗装置对过滤器4进行反冲洗,强制反冲洗装置的设置可随时对过滤器4进行反冲洗,并不需要待过滤桶41内的水位到达抽气管84与反冲洗管的连通的管口处。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不具有特殊含义。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曝气桶和连通管,于所述曝气桶的上方设置曝气板,所述曝气板设置有若干用于增加污水内的空气的通水孔,所述曝气桶与污水进水管连通,所述污水可由上至下冲刷所述曝气板,所述曝气桶的底部连通所述连通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装置,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桶的底部连接,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所述第一管道内的所述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上至下,所述第二管道内的所述污水的流动方向为由下至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曝气装置,所述曝气桶的内径、所述第一管道的内径和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依次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曝气装置,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设置有套管,所述第一管道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套管内,且所述第一管道侧壁与所述套管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管道侧壁与所述套管侧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二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装置,所述连通管为U型管,所述U型管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桶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过滤器连接,所述U型管靠近所述过滤器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所述U型管靠近所述曝气桶的一端的内径,且所述U型管靠近所述曝气桶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所述曝气桶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曝气桶内的储水桶,所述储水桶的开口端高于所述曝气桶的开口端,所述曝气板设置在所述储水桶的开口端,所述储水桶与所述污水进水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板的外边沿不超出于所述曝气桶的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板呈环形结构,所述曝气板的中心孔套设在所述储水桶的开口端。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曝气装置,所述曝气板远离所述曝气桶的一侧设置挡板,所述挡板沿竖直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孔的孔径为3mm;和/或,
所述曝气板的孔隙率为50%。
CN201820900026.5U 2018-06-11 2018-06-11 曝气装置 Active CN208700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00026.5U CN208700673U (zh) 2018-06-11 2018-06-11 曝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00026.5U CN208700673U (zh) 2018-06-11 2018-06-11 曝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0673U true CN208700673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36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00026.5U Active CN208700673U (zh) 2018-06-11 2018-06-11 曝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006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35952U (zh) 采用浮球触发的水位自适应平衡控制的新型水族箱
AU2014352938B2 (en) Biofiltration with enhanced sludge handling
CN207219825U (zh) 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可提高过滤效果的新型水族箱
US6238556B1 (en) Filtration system including a back washable pre-filtration apparatus
CN205241332U (zh) 一种重力流膜生物反应器
CN105251253A (zh) 一种升流式污水沉淀过滤设备
US20110042311A1 (en) Membrane system
CN103239905A (zh) 一种虹吸式无阀滤池
CN105585105A (zh) 悬浮式生物滤床及其射流式冲洗方法
CN208700673U (zh) 曝气装置
CN208711136U (zh) 过滤器
CN108706775A (zh) 一种水处理系统以及处理方法
CN203253216U (zh) 一种虹吸式无阀滤池
CN207219827U (zh) 基于水循环系统的带有增氧装置的新型水族箱
CN206835950U (zh) 基于水循环系统保持箱底清洁的新型水族箱
CN206549309U (zh) 一种新型沉降池
WO2021020138A1 (ja) 水処理装置
CN207619098U (zh) 一种气浮生物滤池
JP7329728B2 (ja) 水処理装置
CN203212405U (zh) 全自动一体化净水器
JP7361246B2 (ja) 水処理装置
CN213245240U (zh) 一种反硝化过滤池
CN212127747U (zh) 一种竖流沉淀池
JP7316492B2 (ja) 水処理装置
US20070193932A1 (e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