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97057U -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97057U
CN208697057U CN201821472031.7U CN201821472031U CN208697057U CN 208697057 U CN208697057 U CN 208697057U CN 201821472031 U CN201821472031 U CN 201821472031U CN 208697057 U CN208697057 U CN 2086970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ular wheel
gear
support plate
shaft
protectiv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720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华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Jiay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Yongsheng Intelligent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Yongsheng Intelligent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Yongsheng Intelligent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720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970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97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970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rinding And Polishing Of Tertiary Curved Surfaces And Surfaces With Complex Sha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包括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料框,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料框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齿轮和第二卡齿的相互啮合,调节第三支撑杆的位置,使光学镜片打磨更均匀,打磨的效果更好,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通过设置的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第三锥形齿轮、第四锥形齿轮、第五锥形齿轮和第六锥形齿轮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一个电机同时带动不同种类的工具进行运作,从而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镜片冼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背景技术
光学镜片是利用透镜、棱镜、角膜接触镜、人工晶状体等矫正视力,消除视力疲劳,保护或治疗眼睛,且光学镜片在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冼磨。
然而现有的冼磨机在对光学镜片进行打磨时,需要人工对光学镜片进行定位,定位不准确,使光学镜片打磨不均匀,使打磨的效果不好,造成浪费,降低了工作效率,且现有的冼磨机一般安装多组电机,同时操作不同种类的工具进行运作,从而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包括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料框,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料框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电机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转轴靠近第一保护罩的一端设置有贯穿至第一保护罩内部一侧的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靠近第一锥形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转轴远离第二锥形齿轮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锥形齿轮,所述第三锥形齿轮靠近第二保护罩的一侧设置有贯穿至第一保护罩外侧的第三转轴,且第三转轴位于第二支撑板的下方,所述第三转轴靠近第三锥形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锥形齿轮,所述第三转轴远离第四锥形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第五锥形齿轮,所述第五锥形齿轮的顶部设置有贯穿至第二保护罩上方的第四转轴,且第四转轴的底部设置有第六锥形齿轮,所述第四转轴外侧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靠近电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齿轮的一端设置有贯穿至第二保护罩外侧的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远离第二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块,所述第三支撑板靠近支撑块的一端设置有滑槽,所述支撑块的底部设置有第四支撑板,所述第四支撑板顶部的两侧皆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皆设置有贯穿至第四支撑板下方的推杆,所述推杆的底部皆设置有吸柄,所述第一齿轮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靠近电机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靠近支撑块的一端设置有镜片夹具,所述镜片夹具的下方设置有铣磨夹具,且铣磨夹具上设置有铣磨件。
优选地,所述第三支撑杆靠近第二齿轮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齿轮相匹配的第二卡齿,且第二卡齿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三支撑杆通过第二齿轮和第二卡齿的相互配合与第四转轴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靠近第一齿轮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齿轮相匹配的第一卡齿,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一卡齿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一卡齿的相互配合与第四转轴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滑槽的数目为两组,所述支撑块靠近第三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与滑槽相匹配的滑块,且支撑块通过滑槽和滑块的相互配合与第三支撑板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五锥形齿轮和第六锥形齿轮垂直排列,且第五锥形齿轮和第六锥形齿轮相互啮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呈直角排列,且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相互啮合。
优选地,所述第三锥形齿轮和第四锥形齿轮呈直角排列,且第三锥形齿轮和第四锥形齿轮下相互啮合。
优选地,所述吸柄位于料框的上方,所述铣磨件位于第二保护罩靠近电机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料框呈圆筒形结构,且料框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软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带动第一转轴转动,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的相互配合下,带动第二转轴转动,带动第三锥形齿轮转动,通过第三锥形齿轮和第四锥形齿轮的相互啮合带动第三转轴转动,从而带动第五锥形齿轮转动,且通过第五锥形齿轮和第六锥形齿轮的相互啮合带动第四转轴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一卡齿的相互啮合带动第一支撑杆移动,从而调节第三支撑板的位置,且通过滑槽和滑块的相互配合使支撑块带动吸柄在第三支撑板的一端移动,从而更好的对光学镜片进行定位,定位更精准,且通过第二齿轮和第二卡齿的相互啮合,从而调节第三支撑杆的位置,使光学镜片打磨更均匀,打磨的效果更好,避免了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通过设置的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第三锥形齿轮、第四锥形齿轮、第五锥形齿轮和第六锥形齿轮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一个电机同时带动不同种类的工具进行运作,从而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A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B的放大图。
图中:1、设备主体;2、电机;3、第一支撑板;4、第一转轴;5、第一锥形齿轮;6、第二转轴;7、第一保护罩;8、第二锥形齿轮;9、第三锥形齿轮;10、第三转轴;11、第二保护罩;12、第四锥形齿轮;13、第五锥形齿轮;14、第四转轴;15、第六锥形齿轮;16、第一齿轮;17、第二齿轮;18、铣磨件;19、第二支撑板;20、料框;21、第一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3、第三支撑板;24、滑槽;25、支撑块;26、气缸;27、推杆;28、吸柄;29、第三支撑杆;30、镜片夹具;31、铣磨夹具;32、第四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包括设备主体1,设备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罩7,第一保护罩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19,第二支撑板19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料框20,第二支撑板19远离料框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保护罩11,第一保护罩7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3,第一支撑板3的顶部安装有电机2(型号为TC7122),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4,第一转轴4远离电机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5,第一转轴4靠近第一保护罩7的一端设置有贯穿至第一保护罩7内部一侧的第二转轴6,且第二转轴6靠近第一锥形齿轮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8,第二转轴6远离第二锥形齿轮8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锥形齿轮9,第三锥形齿轮9靠近第二保护罩11的一侧设置有贯穿至第一保护罩7外侧的第三转轴10,且第三转轴10位于第二支撑板19的下方,第三转轴10靠近第三锥形齿轮9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锥形齿轮12,第三转轴10远离第四锥形齿轮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五锥形齿轮13,第五锥形齿轮13的顶部设置有贯穿至第二保护罩11上方的第四转轴14,且第四转轴14的底部设置有第六锥形齿轮15,第四转轴14外侧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齿轮16,第一齿轮16靠近电机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1远离第一齿轮16的一端设置有贯穿至第二保护罩11外侧的第二支撑杆22,第二支撑杆22远离第一支撑杆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支撑板23,第三支撑板23远离第二支撑杆22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块25,第三支撑板23靠近支撑块25的一端设置有滑槽24,支撑块25的底部设置有第四支撑板32,第四支撑板32顶部的两侧皆安装有气缸26(型号为DA系列不锈钢气缸),气缸26的输出端皆设置有贯穿至第四支撑板32下方的推杆27,推杆27的底部皆设置有吸柄28,第一齿轮16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齿轮17,第二齿轮17靠近电机2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杆29,第三支撑杆29靠近支撑块25的一端设置有镜片夹具30,镜片夹具30的下方设置有铣磨夹具31,且铣磨夹具31上设置有铣磨件18。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2带动第一转轴4转动,带动第一锥形齿轮5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8的相互配合,带动第二转轴6转动,带动第三锥形齿轮9转动,通过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2的相互配合,带动第三转轴10转动,从而带动第五锥形齿轮13转动,且通过第五锥形齿轮13和第六锥形齿轮15的相互配合,带动第四转轴14转动,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使设备主体1的使用效果更好。
请着重参详附图5和6,第三支撑杆29靠近第二齿轮17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齿轮17相匹配的第二卡齿,且第二卡齿与第二齿轮17相互啮合,第三支撑杆29通过第二齿轮17和第二卡齿的相互配合与第四转轴14转动连接。
该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通过在第三支撑杆29上设置第二卡齿,且使第二卡齿与第二齿轮17相互啮合,通过转动第四转轴14带动第二齿轮17转动,从而更好的带动第三支撑杆29在第二保护罩11上移动,使全自动冼磨上料机的使用效果更好。
请着重参详附图5和6,第一支撑杆21靠近第一齿轮16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齿轮16相匹配的第一卡齿,第一齿轮16和第一卡齿相互啮合,第一支撑杆21通过第一齿轮16和第一卡齿的相互配合与第四转轴14转动连接。
该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通过在第一支撑杆21上设置第一卡齿,使第一卡齿与第一齿轮16相互啮合,通过转动第四转轴14,更好的带动第一支撑杆21移动,使第一支撑杆21在第二保护罩11的上移动,使全自动冼磨上料机的使用效果更好。
请着重参详附图1和6,滑槽24的数目为两组,支撑块25靠近第三支撑板23的一端设置有与滑槽24相匹配的滑块,且支撑块25通过滑槽24和滑块的相互配合与第三支撑板23滑动连接。
该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通过在支撑块25上设置滑块,在第三支撑板23上设置滑槽24,通过滑槽24和滑块的相互配合,减小摩擦力,使支撑块25的滑动效果更好。
请着重参详附图5和6,第五锥形齿轮13和第六锥形齿轮15垂直排列,且第五锥形齿轮13和第六锥形齿轮15相互啮合。
该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通过将第五锥形齿轮13和第六锥形齿轮15垂直排列,且第五锥形齿轮13和第六锥形齿轮15相互啮合,从而更好的通过转动第三转轴10带动第四转轴14转动,使转动的效果更好,且降低了成本。
请着重参详附图5和6,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8呈直角排列,且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8相互啮合。
该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通过将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8设置成直角排列形式,且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8相互啮合,从而更好的通过转动第一转轴4带动第二转轴6转动,使转动的效果更好,且降低了成本。
请着重参详附图5和6,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2呈直角排列,且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2下相互啮合。
该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通过将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2设置成直角排列形式,且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2下相互啮合,从而更好的通过转轴第二转轴6带动第三转轴10转动,使转动的效果更好,且降低了成本。
请着重参详附图1,吸柄28位于料框20的上方,铣磨件18位于第二保护罩11靠近电机2的一端,料框20呈圆筒形结构,且料框20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软垫。
该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通过将吸柄28设置在料框20的上方,从而更好的将冼磨好的镜片放入料框20的内部,且通过在料框20的内部设置软垫,通过软垫起到缓冲的效果,从而避免了对镜片造成损坏,使全自动冼磨上料机的使用效果更好。
工作原理:使用时,接通电源,电机2带动第一转轴4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锥形齿轮5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8的相互啮合,带动第二锥形齿轮8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轴6转动和第三锥形齿轮9转动,通过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2相互啮合,带动第四锥形齿轮12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转轴10和第五锥形齿轮13转动,且通过第五锥形齿轮13和第六锥形齿轮15相互啮合,带动第四转轴14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轮16和第二齿轮17转动,且通过第二齿轮17和第二卡齿的相互配合,带动第一支撑杆21,在第二保护罩11的一端移动,且通过滑槽24,和滑块的相互配合使支撑块25在第三支撑板23的一端移动,使第四支撑板32上远离电机2一侧的气缸移动至未洗镜片的顶部,然后通过气缸26推动推杆27向下移动,使推杆27底部的吸柄28将未洗镜片的顶部吸住,然后带动吸柄28向上移动,在滑槽24和滑块的相互配合,使支撑块25移动,从而将吸柄28移动至镜片夹具30的上方,然后气缸26带动推杆27向下移动,同时第四转轴14转动带动第二齿轮17转动,在第二齿轮17和第二卡齿的相互配合下,带动第三支撑杆29在第二保护罩11的内部移动,从而带动镜片夹具30移动至吸柄28的正下方,然后通过镜片夹具30将未洗镜片夹住,然后铣磨夹具31上的铣磨件18对未洗镜片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通过滑槽24和滑块的相互配合,使第四支撑板32上靠近电机2一侧的吸柄28位于镜片夹具30的正上方,然后通过气缸26带动推杆27向下移动,通过吸柄28将冼磨好的镜片吸住,通气缸26使吸柄28向上移动,然后通过第四转轴14转动,带动第一齿轮16和第一支撑杆21移动,使第三支撑板23向料框20的一侧移动,通过支撑块25在滑槽24和滑块的相互配合下,向料框20的一侧移动,使吸柄28位于料框20的正上方,从而将冼磨好的镜片放置在料框20的内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9)

1.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包括设备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保护罩(7),所述第一保护罩(7)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19),所述第二支撑板(19)顶部的一侧设置有料框(20),所述第二支撑板(19)远离料框(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保护罩(11),所述第一保护罩(7)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3),所述第一支撑板(3)的顶部安装有电机(2),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4),所述第一转轴(4)远离电机(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5),所述第一转轴(4)靠近第一保护罩(7)的一端设置有贯穿至第一保护罩(7)内部一侧的第二转轴(6),且第二转轴(6)靠近第一锥形齿轮(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8),所述第二转轴(6)远离第二锥形齿轮(8)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锥形齿轮(9),所述第三锥形齿轮(9)靠近第二保护罩(11)的一侧设置有贯穿至第一保护罩(7)外侧的第三转轴(10),且第三转轴(10)位于第二支撑板(19)的下方,所述第三转轴(10)靠近第三锥形齿轮(9)的一侧设置有第四锥形齿轮(12),所述第三转轴(10)远离第四锥形齿轮(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五锥形齿轮(13),所述第五锥形齿轮(13)的顶部设置有贯穿至第二保护罩(11)上方的第四转轴(14),且第四转轴(14)的底部设置有第六锥形齿轮(15),所述第四转轴(14)外侧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齿轮(16),所述第一齿轮(16)靠近电机(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杆(21),所述第一支撑杆(21)远离第一齿轮(16)的一端设置有贯穿至第二保护罩(11)外侧的第二支撑杆(22),所述第二支撑杆(22)远离第一支撑杆(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支撑板(23),所述第三支撑板(23)远离第二支撑杆(22)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块(25),所述第三支撑板(23)靠近支撑块(25)的一端设置有滑槽(24),所述支撑块(25)的底部设置有第四支撑板(32),所述第四支撑板(32)顶部的两侧皆安装有气缸(26),所述气缸(26)的输出端皆设置有贯穿至第四支撑板(32)下方的推杆(27),所述推杆(27)的底部皆设置有吸柄(28),所述第一齿轮(16)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齿轮(17),所述第二齿轮(17)靠近电机(2)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杆(29),所述第三支撑杆(29)靠近支撑块(25)的一端设置有镜片夹具(30),所述镜片夹具(30)的下方设置有铣磨夹具(31),且铣磨夹具(31)上设置有铣磨件(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杆(29)靠近第二齿轮(17)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齿轮(17)相匹配的第二卡齿,且第二卡齿与第二齿轮(17)相互啮合,所述第三支撑杆(29)通过第二齿轮(17)和第二卡齿的相互配合与第四转轴(14)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靠近第一齿轮(16)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齿轮(16)相匹配的第一卡齿,所述第一齿轮(16)和第一卡齿相互啮合,所述第一支撑杆(21)通过第一齿轮(16)和第一卡齿的相互配合与第四转轴(14)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24)的数目为两组,所述支撑块(25)靠近第三支撑板(23)的一端设置有与滑槽(24)相匹配的滑块,且支撑块(25)通过滑槽(24)和滑块的相互配合与第三支撑板(23)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锥形齿轮(13)和第六锥形齿轮(15)垂直排列,且第五锥形齿轮(13)和第六锥形齿轮(15)相互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8)呈直角排列,且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8)相互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2)呈直角排列,且第三锥形齿轮(9)和第四锥形齿轮(12)下相互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柄(28)位于料框(20)的上方,所述铣磨件(18)位于第二保护罩(11)靠近电机(2)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框(20)呈圆筒形结构,且料框(20)内部的底端设置有软垫。
CN201821472031.7U 2018-09-08 2018-09-08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Active CN208697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72031.7U CN208697057U (zh) 2018-09-08 2018-09-08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72031.7U CN208697057U (zh) 2018-09-08 2018-09-08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97057U true CN208697057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46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72031.7U Active CN208697057U (zh) 2018-09-08 2018-09-08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970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3642A (zh) * 2018-09-08 2020-03-17 中山市永盛智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3642A (zh) * 2018-09-08 2020-03-17 中山市永盛智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8128A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抛光装置
CN110434710A (zh) 一种fdm塑料制件的后处理打磨设备
CN116141135B (zh) 一种眼镜片加工设备和加工的方法
CN110497292A (zh) 一种木质家具板生产手持式加工打磨装置
CN208697057U (zh) 一种全自动冼磨上料机
CN213054122U (zh)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汽车零部件用打磨装置
CN209304254U (zh) 一种用于研磨光学滤光片的自动圆滚机
CN107297660B (zh) 一种抽油烟机叶轮专用打磨设备
CN209348790U (zh) 一种药学研究用研磨器
CN115533695A (zh) 一种人造金刚石加工打磨设备及其打磨方法
CN216577035U (zh) 一种齿轴生产用具有定位机构的打磨装置
CN109129055A (zh) 一种具备夹紧功能的轴承加工用打磨装置
CN209175476U (zh) 一种风力发电用叶轮打磨剖光一体工装
CN208601251U (zh) 一种滤波稳定的网络连接器组件用打磨装置
CN208322998U (zh) 一种新型工件加工用打磨装置
CN212601041U (zh) 一种用于高铁座椅零部件生产的打磨装置
CN109590851A (zh) 一种铸造件打磨机器人
CN212330636U (zh) 一种五金件打磨装置
CN209239700U (zh) 一种方便去除玻璃毛刺的装置
CN209364357U (zh) 一种光纤快速连接器研磨治具
CN209036195U (zh) 一种可调节尺寸的玻璃门窗磨边机
CN209579059U (zh) 一种铝型材制造用切口打磨装置
CN207522313U (zh) 一种套管表面打磨整形机
CN214817167U (zh) 一种按摩椅按摩机芯内部齿圈加工用齿圈抛光处理装置
CN112809524A (zh) 一种旋转式内抛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18

Address after: 528400 5th Floor, Building B, No. 3 Jintong Street, Torch Development Zone,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shan Jiay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Block 4F-03, Building B, No. 3 Jianye West Road, Torch Development Zone,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437

Patentee before: ZHONGSHAN YONGSHENG INTELLIGENT AUTOMATION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