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37110U - 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37110U CN208537110U CN201820878115.4U CN201820878115U CN208537110U CN 208537110 U CN208537110 U CN 208537110U CN 201820878115 U CN201820878115 U CN 201820878115U CN 208537110 U CN208537110 U CN 2085371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body
- air
- thermostat valve
- rotating mechanism
- leakage t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涉及内燃机零部件制造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气密性检测水槽(1)、用于自动升降节温器阀体高度的升降机构(2)、用于旋转节温器阀体的旋转机构(3)、以及用于夹持节温器阀体的夹持组件(4),所述升降机构(2)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的内部,所述旋转机构(3)与升降机构(2)的端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固定在旋转机构(3)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气密性检测,提高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零部件制造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节温器阀体是汽车内燃机的重要部件,在节温器阀体的加工过程中,对其气密性的检测格外重要,因为节温器阀体的气密性,直接关系到内燃机的工作安全性。目前,节温器阀体的气密性检测是采用将其浸没在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溢出,从而判断其气密性是否合格。但现有的检测方式是采用人工将节温器阀体放入水槽的方式,检测完成后再人工搬出,人工搬动的效率低,还容易夹带处水池的中,使车间地面变湿滑,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气密性检测水槽,还包括用于自动升降节温器阀体高度的升降机构、用于旋转节温器阀体的旋转机构、以及用于夹持节温器阀体的夹持组件,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的内部,所述旋转机构与升降机构的端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固定在旋转机构上。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支架、升降气缸组、连接板,所述升降支架垂直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内,所述升降气缸组固定在升降支架上,所述连接板安装在升降气缸组的输出端,所述旋转机构安装在连接板的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从动圈齿、转动电机、转动套筒,所述转动电机固定在连接板的下方,所述转动套筒通过从动圈齿与连接板的下方连接,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套筒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夹持组件安装在转动套筒的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组夹持卡爪和夹持气缸,所述夹持卡爪通过夹持气缸与转动套筒的内壁连接,所述一对夹持卡爪形成用于夹持节温器的夹持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机构和夹持组件的各个零部件均采用防水部件制作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气密性检测水槽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水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现有技术的内燃机零部件,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通过人工搬动节温器到水槽内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从而判断节温器阀体的气密性。这种人工检查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将水槽内的水夹带出滴落到车间地面,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这种直接放置到水槽内的检测方式,仅仅只能保障一个方向的检测,由于水具有压强,某些细小的漏气孔可能在垂直状态下不会漏气,改变角度,压强改变则有可能漏气,传统的检测方式具有片面性,检测结果不够精确,为节温器的加工造成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设计了自动化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利用升降机构自动升降节温器,使其自动移动到水面下方,关键在于,在水面下方,本装置的夹持组件将节温器阀体保持在静止状态,人工观察液面是否有气泡产生判断其气密性,这一个角度判断完成后,本装置的旋转机构开始工作,带动节温器阀体转动,改变其在液面下方的角度,从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气密性检测,提高了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本装置工作时,首先将待检测的节温器阀体安装到夹持卡爪上,调整夹持气缸,使其牢固安装到位,启动升降气缸组,带动节温器阀体向下,直至整体没入水面下方,人工监测液面上方是否有气泡产生,保持一段时间后,启动转动电机,带动转动套筒转动,改变整个节温器阀体在液面下方的角度,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气密性检测,提高了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2.由于节温器阀体检测气密性需要完全浸没在水面下方,而本装置的各种零部件也跟随进入到液面下方,为了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发明人进一步将本装置需要沾水的各个部件,旋转机构和夹持组件,采用防水部件制作而成,例如,转动电机采用防水电机。经过防水性能优化的本装置,能更加稳定的工作,提高了使用寿命。
3.由于节温器阀体浸入液面下方后,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容易掉落到气密性检测水槽内,污染水体,影响气密性的判断,为了保障水体的清洁和气密性检测的准确性,本装置在气密性检测水槽的底部设置了排水阀,能在水体受到污染时,对水体进行更换,保障了水体的整洁和气密性判断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装置整体结构图;
图2是夹持组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气密性检测水槽,2-升降机构,21-升降支架,22-升降气缸组,23-连接板,3- 旋转机构,31-从动圈齿,32-转动电机,33-转动套筒,4-夹持组件,41-夹持卡爪,42-夹持气缸, 5-排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气密性检测水槽1,还包括用于自动升降节温器阀体高度的升降机构2、用于旋转节温器阀体的旋转机构3、以及用于夹持节温器阀体的夹持组件4,所述升降机构2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的内部,所述旋转机构3与升降机构2的端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固定在旋转机构3上。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升降机构2包括升降支架21、升降气缸组22、连接板23,所述升降支架 21垂直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内,所述升降气缸组22固定在升降支架21上,所述连接板23安装在升降气缸组22的输出端,所述旋转机构3安装在连接板23的下方。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旋转机构3包括从动圈齿31、转动电机32、转动套筒33,所述转动电机32 固定在连接板23的下方,所述转动套筒33通过从动圈齿31与连接板23的下方连接,所述转动电机32的输出端与转动套筒33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安装在转动套筒33的内部。所述转动套筒33的表面均布有贯通的通孔。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夹持组件4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组夹持卡爪41和夹持气缸42,所述夹持卡爪41通过夹持气缸42与转动套筒33的内壁连接,所述一对夹持卡爪41形成用于夹持节温器的夹持区域。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现有技术的内燃机零部件,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通过人工搬动节温器到水槽内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从而判断节温器阀体的气密性。这种人工检查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将水槽内的水夹带出滴落到车间地面,存在安全隐患,同时,这种直接放置到水槽内的检测方式,仅仅只能保障一个方向的检测,由于水具有压强,某些细小的漏气孔可能在垂直状态下不会漏气,改变角度,压强改变则有可能漏气,传统的检测方式具有片面性,检测结果不够精确,为节温器的加工造成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设计了自动化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利用升降机构 2自动升降节温器,使其自动移动到水面下方,关键在于,在水面下方,本装置的夹持组件4将节温器阀体保持在静止状态,人工观察液面是否有气泡产生判断其气密性,这一个角度判断完成后,本装置的旋转机构3开始工作,带动节温器阀体转动,改变其在液面下方的角度,从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气密性检测,提高了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本装置工作时,首先将待检测的节温器阀体安装到夹持卡爪41上,调整夹持气缸42,使其牢固安装到位,启动升降气缸组 22,带动节温器阀体向下,直至整体没入水面下方,人工监测液面上方是否有气泡产生,保持一段时间后,启动转动电机32,带动转动套筒33转动,改变整个节温器阀体在液面下方的角度,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气密性检测,提高了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了以下优化: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气密性检测水槽1,还包括用于自动升降节温器阀体高度的升降机构2、用于旋转节温器阀体的旋转机构3、以及用于夹持节温器阀体的夹持组件4,所述升降机构2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的内部,所述旋转机构3与升降机构2的端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固定在旋转机构3 上。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升降机构2包括升降支架21、升降气缸组22、连接板23,所述升降支架 21垂直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内,所述升降气缸组22固定在升降支架21上,所述连接板23安装在升降气缸组22的输出端,所述旋转机构3安装在连接板23的下方。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旋转机构3包括从动圈齿31、转动电机32、转动套筒33,所述转动电机32 固定在连接板23的下方,所述转动套筒33通过从动圈齿31与连接板23的下方连接,所述转动电机32的输出端与转动套筒33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安装在转动套筒33的内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夹持组件4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组夹持卡爪41和夹持气缸42,所述夹持卡爪41通过夹持气缸42与转动套筒33的内壁连接,所述一对夹持卡爪41形成用于夹持节温器的夹持区域。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旋转机构3和夹持组件4的各个零部件均采用防水部件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由于节温器阀体检测气密性需要完全浸没在水面下方,而本装置的各种零部件也跟随进入到液面下方,为了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发明人进一步将本装置需要沾水的各个部件,旋转机构3和夹持组件4,采用防水部件制作而成,例如,转动电机32采用防水电机。经过防水性能优化的本装置,能更加稳定的工作,提高了使用寿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了以下优化: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气密性检测水槽1,还包括用于自动升降节温器阀体高度的升降机构2、用于旋转节温器阀体的旋转机构3、以及用于夹持节温器阀体的夹持组件4,所述升降机构2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的内部,所述旋转机构3与升降机构2的端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固定在旋转机构3 上。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升降机构2包括升降支架21、升降气缸组22、连接板23,所述升降支架21垂直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内,所述升降气缸组22固定在升降支架21上,所述连接板23安装在升降气缸组22的输出端,所述旋转机构3安装在连接板23的下方。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旋转机构3包括从动圈齿31、转动电机32、转动套筒33,所述转动电机32 固定在连接板23的下方,所述转动套筒33通过从动圈齿31与连接板23的下方连接,所述转动电机32的输出端与转动套筒33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安装在转动套筒33的内部。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夹持组件4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组夹持卡爪41和夹持气缸42,所述夹持卡爪41通过夹持气缸42与转动套筒33的内壁连接,所述一对夹持卡爪41形成用于夹持节温器的夹持区域。
所述气密性检测水槽1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水阀5。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由于节温器阀体浸入液面下方后,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容易掉落到气密性检测水槽1内,污染水体,影响气密性的判断,为了保障水体的清洁和气密性检测的准确性,本装置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的底部设置了排水阀5,能在水体受到污染时,对水体进行更换,保障了水体的整洁和气密性判断的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气密性检测水槽(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自动升降节温器阀体高度的升降机构(2)、用于旋转节温器阀体的旋转机构(3)、以及用于夹持节温器阀体的夹持组件(4),所述升降机构(2)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的内部,所述旋转机构(3)与升降机构(2)的端部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固定在旋转机构(3)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升降支架(21)、升降气缸组(22)、连接板(23),所述升降支架(21)垂直安装在气密性检测水槽(1)内,所述升降气缸组(22)固定在升降支架(21)上,所述连接板(23)安装在升降气缸组(22)的输出端,所述旋转机构(3)安装在连接板(23)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3)包括从动圈齿(31)、转动电机(32)、转动套筒(33),所述转动电机(32)固定在连接板(23)的下方,所述转动套筒(33)通过从动圈齿(31)与连接板(23)的下方连接,所述转动电机(32)的输出端与转动套筒(33)通过轴承连接,所述夹持组件(4)安装在转动套筒(33)的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4)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组夹持卡爪(41)和夹持气缸(42),所述夹持卡爪(41)通过夹持气缸(42)与转动套筒(33)的内壁连接,所述一对夹持卡爪(41)形成用于夹持节温器的夹持区域。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3)和夹持组件(4)的各个零部件均采用防水部件制作而成。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性检测水槽(1)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水阀(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878115.4U CN208537110U (zh) | 2018-06-07 | 2018-06-07 | 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878115.4U CN208537110U (zh) | 2018-06-07 | 2018-06-07 | 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37110U true CN208537110U (zh) | 2019-02-22 |
Family
ID=65381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878115.4U Active CN208537110U (zh) | 2018-06-07 | 2018-06-07 | 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3711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83615A (zh) * | 2019-03-22 | 2019-06-14 | 宁波斯贝科技缸套有限公司 | 一种翻转式缸体盖板水检设备 |
CN117451524A (zh) * | 2023-12-21 | 2024-01-26 | 宁波吉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焊接强度检测系统 |
-
2018
- 2018-06-07 CN CN201820878115.4U patent/CN2085371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83615A (zh) * | 2019-03-22 | 2019-06-14 | 宁波斯贝科技缸套有限公司 | 一种翻转式缸体盖板水检设备 |
CN117451524A (zh) * | 2023-12-21 | 2024-01-26 | 宁波吉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焊接强度检测系统 |
CN117451524B (zh) * | 2023-12-21 | 2024-03-26 | 宁波吉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焊接强度检测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537110U (zh) | 一种节温器阀体气密性检测装置 | |
CN207730750U (zh) | 一种一体化水质多参数检测仪 | |
CN115435872A (zh) | 一种水文地质勘探地下水位观测装置 | |
CN205594018U (zh) | 污水自动检测装置 | |
CN211179117U (zh) | 一种水质在线检测取样预处理装置 | |
CN205808515U (zh) | 一种地下水资源水质检测和水位监测系统 | |
CN209334761U (zh) | 一种多功能的铝锭加工用专用钻机 | |
CN117030352A (zh) | 人工鱼礁区表层总二氧化碳的原位采集装置及其保真方法 | |
CN213689626U (zh) | 一种自清洁静置含水分析仪 | |
CN211205456U (zh) | 一种水位检测设备 | |
CN208547478U (zh) | 一种发动机缸体抽检滑台 | |
CN207019561U (zh) | 一种卷尺检定综合装置 | |
CN208050490U (zh) | 一种带工装升降超声波清洗机 | |
CN206848255U (zh) | 一种便于携带的渔业环境临时检测装置 | |
CN211014257U (zh) | 一种适用于高原的水质监测装置 | |
CN214793996U (zh) | 一种在线监测采水取样系统防堵装置 | |
CN212904041U (zh) | 一种水污染自动采样监测设备 | |
CN220849646U (zh) | 一种监测井水文地质参数的测试装置 | |
CN216484960U (zh) | 一种可对水源进行不同深度检测的水质检测装置 | |
CN206192986U (zh) | 一种水质检测器 | |
CN220893518U (zh) | 一种用于地震前兆观测的水位检测装置 | |
CN206281794U (zh) | 一种轴承检查结构 | |
CN220019038U (zh) | 一种生态环境监测地下水取样装置 | |
CN206410221U (zh) | 一种方便安装和拆卸的集控箱及其构成的空气品质处理机组 | |
CN206399584U (zh) | 一种锂电池压力检测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