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85460U -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85460U CN208485460U CN201821076803.5U CN201821076803U CN208485460U CN 208485460 U CN208485460 U CN 208485460U CN 201821076803 U CN201821076803 U CN 201821076803U CN 208485460 U CN208485460 U CN 2084854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frame
- guide rail
- fixed
- sedan
- straight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导轨塔、轿架、对重、裹塑钢丝绳、动力组件和机架;所述导轨塔固定在井道的左侧壁或右侧壁;所述导轨塔用于供对重和轿架上下滑动,且导轨塔的位置集中,节省井道的空间;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井道利用率高,所需曳引机功率小、节能;更小的安装空间;采用裹塑钢丝绳对重和轿架,运行噪音小,振动小,大大提升乘客舒适感;通过设置导轨塔供对重与轿架滑动,节省了井道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家用电梯的机械结构由轿厢部分、对重部分、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组成,轿厢导轨位于轿厢两侧,对轿厢的运行起到导向作用,对重部分单独设立在旁边,对重导轨对对重进行导向,这样的设计浪费了很多井道内的空间,其井道面积占用率仅为0.4~0.5。
目前大多数家用电梯或别墅电梯都是采用把普通商用电梯的尺寸做小的方法来满足客户的安装需求,这么做常常会产生如下问题:
由于普通商用电梯的结构设计不够紧凑,实际的轿厢使用面积与电梯占用的井道面积相差很大,且要求比较高的顶层空间和比较深的底坑深度,供轿架滑动的导轨和供对重滑动的导轨分开布置;这样便难以较充分的井道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用于节省井道的空间,提高井道中空间的利用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包括:
井道,包括后壁、前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前壁设有多个门道;
导轨塔,固定在左侧壁或右侧壁上,所述导轨塔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第四导轨和多个固定支架;所述多个固定支架沿所述左侧壁或右侧壁自下往上依次排列并固定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
轿架,套在第一导轨、第四导轨上并可沿着第一导轨、第四导轨上下滑动;所轿架包括轿底支撑架、直梁组件、轿顶架;所述直梁组件的上端与轿顶架固定相连,所述直梁组件的下端固定在轿底支撑架上;
对重,套设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上并可沿着第二导轨、第三导轨上下滑动;
裹塑钢丝绳,连接对重和轿架;
动力组件,驱动裹塑钢丝绳使得对重与轿架上下交替运动;
机架,所述机架固定在导轨塔上以支撑动力组件。
优选地,所述轿底支撑架包括左支撑架侧梁、右支撑架侧梁、至少两个减震垫梁和至少一个支撑架连接梁;所述减震垫梁两端分别固定在左支撑架侧梁和右支撑架侧梁上;所述支撑架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支撑架侧梁和右支撑架侧梁上;所述支撑架连接梁和所述的所有减震垫梁的高度均低于支撑架侧梁的高度,进而构成凹陷空间;所述轿底支撑架还包括轮梁组件,轮梁组件的两端设置有反绳轮,所述轮梁组件固定在所述减震垫梁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直梁组件包括设置在左支撑架侧梁上的第一直梁,所述直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右支撑架侧梁上的第二直梁,所述第一直梁设置于左支撑架侧梁上的后端,所述第二直梁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的后端。
优选地,还包括轿厢,所述轿厢的底部伸入凹陷空间中。
优选地,所述裹塑钢丝绳包括绳身和固定在绳身两端的绳头,所述绳身绕过轿架和对重。
优选地,所述井道还设置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固定有固定架,所述裹塑钢丝绳的一端绳头固定在固定架上,另一端绳头固定在机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直梁、第二直梁均设有导靴,处于第一直梁、第二直梁上的导靴分别套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四导轨上。
优选地,所述轿架还包括第一斜拉杆和第二斜拉杆;所述第一斜拉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直梁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直梁上;所述第二斜拉杆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直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直梁上;所述第一斜拉杆和第二斜拉杆构成X型。
优选地,所述井道的底部设置有与轿架、对重活动接触的抗震垫。
优选地,所述井道的底部设置有与轿架、对重活动接触的抗震垫。
本发明结构紧凑,井道利用率高,所需曳引机功率小、节能;更小的安装空间;采用裹塑钢丝绳对重和轿架,运行噪音小,振动小,大大提升乘客舒适感;通过设置导轨塔供对重与轿架滑动,节省了井道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家用梯的侧视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家用梯的正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家用梯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轿架的侧视图;
图5为实施例1中轿架的正视图;
图6为实施例1中轿底支撑架的俯视图;
图7为实施例1中轿底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8为实施例1中机架固定在导轨塔上的正视图;
图9为实施例1中机架固定在导轨塔上的俯视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轿架的侧视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轿架的正视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轿架的俯视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轿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9,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井道100、导轨塔200、轿架300、对重400、裹塑钢丝绳500、动力组件600和机架700。
井道100,包括后壁110、前壁120、左侧壁130和右侧壁140;所述前壁120设有多个门道121;
在楼房中安装电梯,需设置井道100,电梯在井道100中运行通往楼房的各层;所述前壁120设有多个门道121;多个门道121分别处于楼房的各层,人们可门道121进出电梯的轿厢内。
导轨塔200,固定在左侧壁130或右侧壁140上,所述导轨塔200包括第一导轨210、第二导轨220、第三导轨230、第四导轨240和多个固定支架250;所述多个固定支架250沿所述左侧壁130或右侧壁140自下往上依次排列并固定第一导轨210、第二导轨220、第三导轨230和第四导轨240;所述轿架300套在第一导轨210、第四导轨240上并沿第一导轨210、第四导轨240上下滑动;所述对重400套在所述第二导轨220、第三导轨230上并沿第二导轨220、第三导轨230上下滑动;所述第一导轨210和第四导轨240组成一对,供所述轿架300上下滑动;所述第二导轨220和第三导轨230组成一对供所述对重400上下滑动。具体的说,所述导轨塔200用于同时供所述对重400以及所述轿架300上下滑动,减少占用井道100的空间。
轿架300,设置于井道100中,并与第一导轨210、第四导轨240可滑动的接触;具体的说,轿架300沿第一导轨210、第四导轨240上下运动,轿架300可沿着第一导轨210、第四导轨240运行到楼房各层。
对重400,设置在后壁110与轿架300之间,且所述对重400与第二导轨220、第三导轨230可滑动接触;所述对重400可平衡掉轿厢和轿架300的部分重力,以此可减小动力组件600的负载。
动力组件600,固定在井道100中;所述动力组件600用于驱动轿架300,带动所述轿架300上升或下降;动力组件600可为曳引机。
裹塑钢丝绳500,依次穿过对重400、动力组件600和轿架300,并由动力组件600驱动进而带动对重400和所述轿架300交替上下运动。具体的说,裹塑钢丝绳500相比于普通钢丝绳,裹塑钢丝绳500的具有更大的摩擦力,所述动力组件600通过驱动裹塑钢丝绳500进而带动轿架300上下运动。裹塑钢丝绳500与动力组件600接触时,裹塑钢丝绳500的外壁与动力组件600中的曳引轮接触,故裹塑钢丝绳500与所述动力组件600相接触的摩擦力较大,这样可避免曳引轮在驱动钢丝绳时出现打滑的现象,进而提高了动力组件600的工作效率。
机架700,所述机架700固定在导轨塔200上以支撑动力组件600,具体的说,机架700与导轨塔200固定相连,动力组件600直接固定在所述机架700上,机架700非常方便安装以及固定,并且机架700占用较小的空间便可支撑所述动力组件600。
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轿架300和对重400均在导轨塔200上上下滑动,有利于对井道100进行空间整合,通过多个固定支架固定第一导轨210、第二导轨220、第三导轨230和第四导轨240;与传统的电梯相比,大大节省了井道100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轿架300包括轿底支撑架310、轿顶架320和直梁组件330;所述直梁组件330固定在轿底支撑架310上并支撑轿顶架320。
所述轿底支撑架310包括左支撑架侧梁311、右支撑架侧梁312、至少两个减震垫梁314和至少一个支撑架连接梁313;所述减震垫梁两端分别固定在左支撑架侧梁和右支撑架侧梁上;所述支撑架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支撑架侧梁和右支撑架侧梁上;所述支撑架连接梁313和所述的所有减震垫梁314的高度均低于左、右支撑架侧梁的高度,进而构成凹陷空间315;所述轿底支撑架310还包括轮梁组件316,所述轮梁组件316与所述减震垫梁314固定相连并处于所述减震垫梁314的下方,所述轮梁组件316的两端均设置有反绳轮317;所述裹塑钢丝绳500绕在所述轮梁组件316两端的反绳轮317上。其中,所述轮梁组件316相互对称,其轮梁组件316处于所述轿底支撑架310的中间部位。
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垫梁3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减震垫梁314平行设置,并分别处于轿底支撑架310的前后两端,所述支撑架连接梁313处于所述两个减震垫梁314之间;所述左、右支撑架侧梁的高度高于减震垫梁314、支撑架连接梁313的高度,使得轿底支撑架310左右两侧突出,中间凹陷;轿厢的底部可伸入所述凹陷空间315中,这样结构的轿底支撑架310可使得轿底支撑架310与所述轿厢底部在配合时,空间利用率更高;在传统轿底支撑架310结构里,减震垫梁314直接固定在左、右支撑架侧梁的上方,这样使得整个轿底支撑架310的高度偏高,本发明中的轿底支撑架310,其减震垫梁314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梁313构成凹陷空间315,轿厢伸入所述凹陷空间315中,可提高轿厢与轿底支撑架310的配合稳定性,同时可让轿厢高度不变的情况下,轿架300的可以变得更低,以此提高轿架300的空间利用率。
优选地,所述直梁组件330包括设置在左支撑架侧梁311上的第一直梁331,所述直梁组件330还包括设置在右支撑架侧梁312上的第二直梁333,所述第一直梁331设置于左支撑架侧梁311上的后端,所述第二直梁333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312的后端。
优选地,所述轿厢的底部伸入凹陷空间315中,所述轿底支撑架310用于支撑所述轿厢,所述轿厢底部伸入凹陷空间315之中,通过设置凹陷空间315,减小轿厢底部与轿底支撑架310相配需要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裹塑钢丝绳500包括绳身510和固定在绳身510两端的绳头520,所述绳身510绕过轿架300和对重400。
所述井道100还设置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固定有固定架150,所述固定架150处于所述导轨塔200所在位置的对侧,所述裹塑钢丝绳500的一端绳头520固定在固定架150上,另一端绳头520固定在机架700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直梁331、第二直梁333均设有导靴,处于第一直梁331、第二直梁333上的导靴分别套在所述第一导轨210和第四导轨240上。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对重400处于第一直梁331和第二直梁333之间。
优选地,所述裹塑钢丝绳500包括塑料套和钢绳,所述塑料套套在所述钢绳上。所述裹塑钢丝绳500可增加与动力组件600的摩擦力,进而提高动力组件600的工作效率,所述动力组件600为曳引机。
所述轿架300还包括第一斜拉杆340和第二斜拉杆350;所述第一斜拉杆34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直梁331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直梁333上;所述第二斜拉杆350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直梁331上,其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直梁333上;所述第一斜拉杆340和第二斜拉杆350构成X型。
优选地,所述井道100的底部设置有与轿架300、对重400活动接触的抗震垫160。
本发明结构紧凑,井道100利用率高,所需曳引机功率小、节能;更小的安装空间;采用6.5mm裹塑钢丝绳500对重400和轿架300,运行噪音小,振动小,大大提升乘客舒适感;通过设置导轨塔200供对重400、轿架300滑动,节省了井道100的空间。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轿架的结构不同;请参考图10-图13。
在实施例2中,所述轿架300’包括轿底支撑架310’、轿顶架320’和直梁组件330’;所述直梁组件330’固定在轿底支撑架310’上并支撑轿顶架320’,所述轿架具有穿过所述轿架300’的重心的竖直轴线;
所述轿底支撑架310’包括直左支撑架侧梁311’、右支撑架侧梁312’、至少两个减震垫梁314’和至少一个支撑架连接梁313’;所述减震垫梁314’两端分别固定在直左支撑架侧梁311’和右支撑架侧梁312’上;所述支撑架连接梁31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直左支撑架侧梁311’和右支撑架侧梁312’上;所述支撑架连接梁313’和所述的所有减震垫梁314’的高度均低于支撑架侧梁的高度,进而构成凹陷空间;
所述轿顶架320’包括支撑梁组件321’和轮梁组件322’,所述支撑梁组件321’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321a’和第二横梁321b’;所述轮梁组件322’包括前轮梁322a’、后轮梁322b’和固定件,所述前轮梁322a’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321a’的侧身固定相连,其另一端设置有反绳轮322c’;所述后轮梁322b’的一端与第二横梁321b’的侧身固定相连,其另一端设置有上述反绳轮322c’,所述前轮梁322a’和后轮梁322b’向背设置;所述固定件将前轮梁322a’和后轮梁322b’连成一体;其中,轮梁组件322’处于穿过电梯轿架300’的重心的竖直轴线上。
优选地,所述直梁组件330’包括设置在直左支撑架侧梁311’上的第一直梁331’和辐直梁332’,所述直梁组件330’还包括设置在右支撑架侧梁312’上的第二直梁和辐直梁332’,所述第一直梁331’设置于直左支撑架侧梁311’上的后端,所述辐直梁332’设置于直左支撑架侧梁311’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直梁333’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312’的后端,所述辐直梁332’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312’的中间部位。
所述第一直梁331’、第二直梁333’均设有导靴,处于第一直梁331’、第一直梁331’上的导靴分别套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四导轨上。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包括:
井道,包括后壁、前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前壁设有多个门道;
导轨塔,固定在左侧壁或右侧壁上,所述导轨塔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第四导轨和多个固定支架;所述多个固定支架沿所述左侧壁或右侧壁自下往上依次排列并固定第一导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
轿架,套在第一导轨、第四导轨上并可沿着第一导轨、第四导轨上下滑动;所轿架包括轿底支撑架、直梁组件、轿顶架;所述直梁组件的上端与轿顶架固定相连,所述直梁组件的下端固定在轿底支撑架上;
对重,套设在第二导轨、第三导轨上并可沿着第二导轨、第三导轨上下滑动;
裹塑钢丝绳,连接对重和轿架;
动力组件,驱动裹塑钢丝绳使得对重与轿架上下交替运动;
机架,所述机架固定在导轨塔上以支撑动力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底支撑架包括左支撑架侧梁、右支撑架侧梁、至少两个减震垫梁和至少一个支撑架连接梁;所述减震垫梁两端分别固定在左支撑架侧梁和右支撑架侧梁上;所述支撑架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支撑架侧梁和右支撑架侧梁上;所述支撑架连接梁和所述的所有减震垫梁的高度均低于支撑架侧梁的高度,进而构成凹陷空间;所述轿底支撑架还包括轮梁组件,轮梁组件的两端设置有反绳轮,所述轮梁组件固定在所述减震垫梁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梁组件包括设置在左支撑架侧梁上的第一直梁,所述直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右支撑架侧梁上的第二直梁,所述第一直梁设置于左支撑架侧梁上的后端,所述第二直梁设置于右支撑架侧梁的后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轿厢,所述轿厢的底部伸入凹陷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裹塑钢丝绳包括绳身和固定在绳身两端的绳头,所述绳身绕过轿架和对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还设置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固定有固定架,所述裹塑钢丝绳的一端绳头固定在固定架上,另一端绳头固定在机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梁、第二直梁均设有导靴,处于第一直梁、第二直梁上的导靴分别套在所述第一导轨和第四导轨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架还包括第一斜拉杆和第二斜拉杆;所述第一斜拉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直梁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直梁上;所述第二斜拉杆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直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直梁上;所述第一斜拉杆和第二斜拉杆构成X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的底部设置有与轿架、对重活动接触的抗震垫。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76803.5U CN208485460U (zh) | 2018-07-06 | 2018-07-06 |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76803.5U CN208485460U (zh) | 2018-07-06 | 2018-07-06 |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85460U true CN208485460U (zh) | 2019-02-12 |
Family
ID=65250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076803.5U Active CN208485460U (zh) | 2018-07-06 | 2018-07-06 |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8546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50867A (zh) * | 2018-07-06 | 2018-11-06 | 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
-
2018
- 2018-07-06 CN CN201821076803.5U patent/CN20848546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50867A (zh) * | 2018-07-06 | 2018-11-06 | 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9301B (zh) | 循环运行的多轿厢电梯 | |
CN108861966B (zh) | 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 | |
KR100351275B1 (ko) | 머신룸 레스 엘리베이터 | |
CN208485460U (zh) |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 |
CN208413573U (zh) | 一种具有裹塑钢丝绳的背包式电梯 | |
CN113023526B (zh) | 曳引式多轿厢循环运行电梯及控制方法 | |
CN108750867A (zh) | 一种侧置裹塑型背包家用梯 | |
JP2011213420A (ja) | 油圧エレベータ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リニューアルされた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 | |
CN209906144U (zh) | 一种钢带式螺杆驱动电梯 | |
CN219603023U (zh) | 对重空间紧凑型4:1电梯 | |
CN208843512U (zh) | 一种超浅底坑超低顶层家用电梯 | |
CN209481011U (zh) | 一种无机房钢带电梯 | |
WO2019091212A1 (zh) | 一种稳定式电梯轿厢用导向轮装置 | |
CN208934493U (zh) | 一种曳引式可偏载汽车轿厢 | |
CN212269149U (zh) | 一种无井道背包式双链家用电梯 | |
CN210710245U (zh) | 一种电梯轿厢内的安全扶手 | |
CN211034841U (zh) | 一种背包架结构的电梯 | |
CN208103648U (zh) | 一种双柱悬臂家庭无曳电梯 | |
CN208413597U (zh) | 一种背包式电梯轿架 | |
CN205472136U (zh) | 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机布置结构 | |
CN218320168U (zh) | 一种井道导轨及配件 | |
CN208617170U (zh) | 一种顶吊曲线拐弯座椅式代步登楼机 | |
CN111422727A (zh) | 一种菱形轿厢的下托式轿架结构 | |
CN205045649U (zh) | 一种家用电梯 | |
CN217024932U (zh) | 一种家用电梯背包架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